首页 优秀范文 病理学

病理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00

病理学

病理学第1篇

大体:肿块大小直径1.0~4.5cm,呈椭圆形或多结节不规则形,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灰褐色,质地韧,有弹性。镜下:主要表现为表皮下结节、涎腺病变及淋巴结侵犯。所有病变(软组织、涎腺、淋巴结)主要由增生的淋巴组织组成,伴有大小不一的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增生活跃(图1A);少数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部分生发中心内可见血管化和多核细胞,以及纤维化和嗜伊红物质沉积(图1B)。滤泡间可见增生的血管,形似淋巴结副皮质区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上皮样小静脉),内皮常呈扁平状,也可呈立方状或肿胀状(图1C);滤泡旁、滤泡间及血管周聚集大量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形成嗜酸性微脓肿(5/7)(图1D);病变发生在涎腺者(3/7)均同时累及软组织和淋巴结,涎腺病变常位于淋巴结病变周围,病变腺体破坏,腺泡萎缩,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组织化学

病变内位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表达CD20(图2A)、CD79α和Bcl-6,Ki67指数为5%;外套层细胞表达Bcl-2;滤泡间淋巴细胞大部分表达CD3(图2B)、CD45RO,滤泡树突网CD21和CD23阳性,血管增生并大量分布在滤泡间,且呈CD34阳性表达。

讨论

Kimura病于1937年由我国金宅显医师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等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1959年,Lizuka在文章中直接用木村哲二的英文姓Kimura来命名此病,并得以广泛使用。

KD的命名曾比较混乱,有软组织嗜伊红色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等病名。KD主要发生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很少发生于西方国家,发病高峰为30~60岁,男女比例约4~7∶1。临床常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软组织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可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是该病的唯一表现。30%~40%的病例呈多灶性,但多发生在同一区域。

也可见于腹股沟、胸壁和四肢等处。KD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自行消退,也可复发,患者可有低热等全身性症状。病变早期被覆表皮色泽多正常,随病变发展,部分患者可因患处皮肤瘙痒而反复抓绕,致使皮肤粗糙、增厚和色素沉着。发生皮下者常为较深在的肿块,一般无触痛或压痛,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早期肿块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为硬韧。实验室检查常显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包括分类计数和绝对值),血清IgE检测也常超过正常范围。有报道该病可同时并发肾脏损害,其中12%~16%的患者伴有蛋白尿,肾病综合症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K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及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等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1~73岁,中位年龄57岁。肿块均位于头颈部,4例有EC异常升高,但未见有皮肤瘙痒及合并肾损伤者。

KD较少见,术前误诊率较高,病理学检查是其确诊的主要手段。典型病理改变包括:(1)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呈灶性聚集或弥漫成片,可形成嗜酸性脓肿(具有诊断意义);(2)淋巴细胞增生,常形成淋巴滤泡,滤泡内也可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发生嗜酸性脓肿,导致淋巴滤泡溶解,生发中心活跃增生可伴有嗜伊红均质物沉积;(3)病灶区或淋巴结皮质区小血管增生,透明变性或纤维硬化;(4)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D的淋巴细胞增生是多克隆性的,淋巴滤泡为B细胞表达区域(CD20、CD79α和PAX5阳性),滤泡间为T细胞为主区域(CD3和CD45RO阳性),相当于淋巴结内的副皮质区。生发中心内的嗜伊红沉积物多为免疫球蛋白,应用IgE的抗体显示,其主要成分为IgE。Bcl-2在滤泡间区阳性表达,而生发中心内细胞Ki-67表达增强。目前还未见特异性的免疫标记物或分子标记物用于KD的诊断。

病理学第2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总结;整体性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教学中结合三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总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共性的误区及改进方法:

一、习惯死记硬背学习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前期课程大部分需要学生记忆,很多学生误以为学医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习到病理生理学时,还延续了惯性思维;部分学生则是平时忙于社团活动或其他事务,选择在考试前背题库等。这样的结果一是考试成绩不高,二是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中都强调理解基础上记忆,如单纯性酸碱失衡的试卷分析表明名词解释几个年级的得分率都不高,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学生是死记硬背了,在考试时因为没有理解确切机制,经常容易答错或把几个概念混淆。鉴于此,我们在研习时提出三个问题:①pH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什么问题?②pH正常能说明没有酸碱失衡吗?分别是哪几种情况?③单纯性酸碱失衡的4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共同点又是什么?其实这三个问题都和公式有关,分子上HCO3-是代谢性因素,分母上是H2CO3或PaCO2是呼吸性因素,从数学角度在分子和分母分别对pH的影响是正变和反变且pH取决于二者的比值。在此基础上直接切入到单纯性酸碱失衡的概念,此时,只需要结合定义理解4个概念的共同关键词“原发性”,进一步纠可以理解pH正常的第二种情况代偿性的酸碱失衡。解释清楚这三个问题,后续学生分析血气指标的变化就变得异常简单,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各项指标的意义。再进一步结合实际再引入案例分析: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不能快速补碱?既是对知识点的再理解,也是结合临床实际的应用及对机制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减轻很多。

二、疏于做总结分析对比,增加学习时间和精力

缺氧章节的四种类型的缺氧,几个血氧指标的变化课堂基本都可以理解,学生觉得难度不大,但过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比如阶段性测试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正常,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其缺氧类型为A.组织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D.低张性缺氧E.以上都不是此题的答案如结合表1的横向和纵向总结,可迅速得出答案,学生借此更容易领会总结对比的魅力。教学中前边的章节我们会不断地总结引导,后续的章节我们就会让学生自己总结。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分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进一步,我们采取部分换位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一个知识点完整复述出来,能准确复述出来,学生一定是理解且记住了;若能更进一步,再将其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说明总结分析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讲完,同学若能听懂了,受益的是两个人,讲的学生一定更有自信了,听的学生也理解了知识点。这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因此,总结和分析能力及内化的能力非常重要,借助这种思维引导,让学生体验对比总结的乐趣和优势,节约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能事半功倍。在引导中同时强调注重个体学习风格特点,建议学生摸索自己更适应的学习模式,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三、分析案例时“整体性”观念难以建立

病理生理学是承接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因此在学习中要特别强调整体性,但学习中又是分具体章节学习的,在案例分析中,经常发现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一个完整的案例很少有能全面分析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强化学生的整体性观念:1.逐步引导:从第一节课谈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注意,如课本上提到糖尿病患者局部皮肤瘙痒、溃烂,是全身性血糖持续升高的毒性反应。到水电解质过渡到酸碱失衡章节的课前问题“试述频繁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的机理”,答案(1)胃液中含K+丰富,频繁呕吐必然导致K+大量丢失;(2)胃液中HCl浓度很高,H+和Cl-大量丢失,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在碱中毒时,细胞内H+向细胞外转移,而细胞外K+则向细胞内转移;同时肾小管排H+减少而泌K+增加;(3)大量胃液丢失可致ECF减少,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多,后者能促进肾小管排钾增多。逐步建立各章节内容的整体性。2.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水钠代谢中高渗性脱水在补水补钠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当补钾,高渗性脱水的主要失液部位是细胞内液,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借此把钠钾代谢联系在一起。3.结合实际生活:在案例教学中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鼓励学生在分析中注重整体性,增强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在学习中提倡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倡课堂与网络、局部与整体、经验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在教学中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生也热切地反映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病理学第3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529-5807

国内刊号:11-2151/R

邮发代号:2-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病理学第4篇

【摘要】  在病理生理学的学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了情景再现法、来源去路法、比较法、主要环节分析法和内外因素分析法五种方法,帮助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记忆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由于这门学科涉及知识面广,需要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背景,是一门难度较高的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为此,我将自己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介绍如下:

1 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当我们要分析某个器官系统功能失衡的机制时可以使用该法,即将该器官系统发挥功能的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动态连续的画面,一一分析。例如在分析atp减少引起心肌收缩性下降的机制时,我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成千上万个肌球蛋白整整齐齐地排列成数列纵队构成粗肌丝,它们的排头兵伸出一个个豆芽状的手柄—横桥。它们的周围是一条条与之平行的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缠绕而成的细肌丝。当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后迫使原肌球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原来固执地挡在横桥与肌动蛋白中间的原肌球蛋白只好让步。此时粗肌丝乘势出击伸出它的豆芽状的手柄(横桥)牢牢地抓住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二者的结合激发了横桥atp酶活性,于是atp水解大量的能量释放出来。与此同时机体“扭头—复位—扭头”的口令发出,肌丝开始滑动引起肌肉收缩。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环节出了差错,整个肌肉收缩就会出现障碍。我们仔细回想这一动画的同时就找出了可能出错的环节:胞内ca2+浓度、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以及收缩蛋白、调节蛋白的合成更新等。运用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不再赘述。其实上述过程我们还用到了比喻法,使用恰当的比喻,有利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1],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2 来源去路法

即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逆推某种物质质和量异常的原因,从而找出引起机体功能变化的机制。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分析有关代谢失常的问题。例如,我们在用氨中毒学说解释肝性脑病时,就可以用来源去路法解释血氨升高的原因:血氨生成增多如肠道、肾脏及肌肉组织产氨增多;血氨清除不足如肝内鸟氨酸循环障碍合成尿素减少和肠道吸收的氨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等。若再加上氨对脑组织毒性作用机制这一部分,这道题目就回答得完整而且有条理了。

3 比较法

即通过比较几个相关或相对的概念、原因及机制等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先抓住相同点再单独记忆不同点比将它们分开来单独记忆效率要高很多而且也更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1]。例如通过比较三种类型的脑水肿,我们发现三种分类的本质在于机制的不同,通过掌握机制来理解原因、水肿液成分和特点,易懂易记。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其原因是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患者有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其结果是血浆外渗使组织间隙增大导致白质明显。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其原因可能是atp生成减少,由此我们想到该类型脑水肿可能是由于缺氧、内源性中毒、代谢物抑制等引起,其结果是细胞外液转移入细胞内导致组织间隙变小。再如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原因是肿瘤或胶质增生等导致导水管、脑室孔道堵塞,从而引起脑室积水、白质水肿,水肿液成分是脑脊液。通过记住机制我们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特点和水肿液成分(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比较法通常可借助于图或表来实现。因此,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通过图表来进行归纳总结,一目了然,比看一大段文字更能抓住重点。又如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三种脱水类型对机体的影响,抓住它们之间机制的不同即以正常血浆中na+、h2o比例为参照,机体失na+失h2o相对比例的不同导致尿液改变、体液变动、是否有渴感、是否有休克倾向、是否有缺水体征和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不同等。

4 主要环节分析法

什么是主要环节?主要环节就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就是三大主要环节;又如泌尿系统疾病中,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以及肾的内分泌功能就是四大主要环节。抓住疾病发生的主要环节就抓住了整个疾病发生的核心,从主要环节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记忆,下面试举一例:试从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析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通过概念可以看出关键点是有效循环血量的变化,而正常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保持主要依靠足够的循环血量(血容量)、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合适的血管床容量)和正常的心泵功能。那么我们从前述三个环节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增加血容量(如自我输血、自我输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减少血管床容量(如微动脉收缩、血流重分布),加强心泵功能(如儿茶酚胺增多)等。这样通过关键环节分析法很容易就记住了休克早期代偿机制的几个得分点。又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围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一中心环节进行分析。

表1 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发生机制、特点以及水肿液成分比较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中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原因脑外伤、脑肿瘤、脑梗塞、脑缺血、脑部炎症缺氧、内源性中毒、水中毒、代谢物抑制肿瘤、炎症和胶质增生堵塞导水管、脑室孔道机制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缺氧等使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脑脊液循环障碍水肿液成分血浆细胞外液脑脊液特点组织间隙增大,白质明显组织间隙变小,灰白质均波及脑室积水,白质水肿5 内外因素分析法

即分析该器官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代谢等;外界因素包括压力、血流、营养以及氧供等。如分析心力衰竭的机制时,从内因出发有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如心肌损害或代谢异常;从外因出发有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以及心室舒张受限等。同理,我们可以用此法分析肝前性、肝性及肝后性黄疸的发生机制。

当然,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理解性记忆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规律,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些巧妙的学习记忆方法,定能助大家一臂之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病理学第5篇

关键词: 病理学 病例分析 应用

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是,病理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形态学改变,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病变图片需要在课堂上理解与记忆,使得学习任务繁重。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尝试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使学生亲自接触疾病,从理论上升到实际应用,逐渐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了解作为一名病理医生在医疗诊治中的工作职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1.病例资料的收集、选择与整理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选择是教学的关键,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江大病理诊断所年病检量达一万例,病例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同时我所还与两所市级医院合作,因此收集病例及相关临床资料甚至病人随访资料都较容易;另外,我所还有丰富的临床尸解病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教学资源等进行收集与选择。我所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1]。

2.病例分析的课堂教学之应用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将选择好的相关病例展示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课下认真准备及预习新课内容。正式讲课时,先和大家共同分析病例及了解临床诊疗过程,然后通过病例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逐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进行课堂讨论,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另外可以分批组织学生观摩病理诊断所,眼见为实,让同学从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病理学的任务与重要的医学意义。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典型病例的印象,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知识。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联系所学病理知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结束讨论[2]。

3.病例分析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3.1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病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病理学知识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如学习肺癌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从病人最初的就医过程开始介绍;收集患者病史、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以及肺部CT的检查结果,把这些资料与学生一起分享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做出可能性的诊断分析。最后提出支气管活检及肺部穿刺的病理检查结果,让学生观察病理切片,总结肺癌的形态学特点,也可穿插复习正常肺组织的组织学要点。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学生真切地了解到病理诊断结果是“金标准”这一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讨论,主动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明确学习病理学的范围和方向。

3.2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协调不同观点[3]。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技能。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更多时间是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种疾病的诊断并不完全单独由病理医生完成。临床资料提供是否完整影响最终诊断的正确与否,因此沟通交流非常必要,尤其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4]。医学院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医学术语及流利表达对疾病的观点非常重要,不能做又“聋”又“哑”的医生,要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

总而言之,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确定、收集和评价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盛玉荣.病例分析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2,9(9):88-89.

[2]何春燕,武军驻,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64-65.

[3]肖游章,廖琳.临床病案分析法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11,21(11).

病理学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改进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现今多数中职学校的病理学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按大纲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课堂时间;然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4],这种教师主导性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考量,以及是否具备“获得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可设计针对具体章节的合适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身观点[6],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栓子运行途径时,引用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小伙子因大面积烧伤入院,股静脉反复多次输血输液近2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致死,并附上尸检报告的案例。通过复习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掌握栓子的运行途径,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肺部梗死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对出血性梗死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②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先联系性地复习生理学中抗凝、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知识,再进行血栓结局的讨论和分析。③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学生考虑到患者大面积烧伤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卧床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反复多次股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了避免在下肢近端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以及尽早下床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血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将病例与PBL相结合,并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塑造一堂生动、高效的病理课,初步树立临床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时常充满不确定和发散性,容易突破原有设定的知识框架且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现场控制和引导能力。因此,只能选取相对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且应点到即止,不可过分深入研究。

病理学第7篇

【关键词】PBL;传染病护理学

随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出现,传染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往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即:理论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改善这种学习及教学现状,笔者开展了PBL教学法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的研究,以探索其具体应用及观察其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15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293人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共148人为实验组,B班共145人为对照组。1.2方法:2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任教。在入校分班时已将其基础成绩分成若干个分数段,由电脑随机抽取,故排除了基础成绩的影响。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讲授法+多媒体教学,通过理论考试,比较2种教学法的效果。实验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采用PBL教学法: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效果评价:2个班级的学生在理论考试时,使用统一命题的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统计2个班级的得分作对比分析。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1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2]。3.2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PBL教学法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综合素质人才。但该教学方法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故在学习任务较紧张的专科教学中只能选择性地使用。本研究显示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大英 郑晓妮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参考文献:

[1]郭大英.急救护理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J],2013(19):230-230.

病理学第8篇

【摘要】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艺术性;尊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病理 教学 方法

病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跨入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不仅在整个医学和医学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一门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认识疾病、防治疾病开辟了新的前景。因此,如何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的学习。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背景下,病理学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向前,这种发展对病理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1 教师注重自身素质

1.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使课堂教学淋漓尽致 教师应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理论和专业实验技能,同时要有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还应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等,使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提高一个新档次,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完整性。当一位病理学教师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的临床知识,多彩的社会知识,在授课中会胸有成竹,应用自如,信手拈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之情,也是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1.2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 对于病理学这门涉及相关知识较广的学科来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不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炼性及艺术性,而机械地将书面上的语言搬到课堂上,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会心生厌烦,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病理教学中,将病理学中一些枯燥无味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准确的描述,严密的逻辑推理,巧妙、灵活、形象的表现出来,使课堂生动活泼,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讲血栓形成的原因时,可以把血流速度的缓慢比作一个水流缓慢的水渠,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就容易血栓形成。在讲炎症时,可以把细胞渗出过程比作穿过铁栅栏围墙的小孩,白血细胞穿过血管壁时作变形运动。

2 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尊重每一位学生,使课堂教学平等互助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学生全方位情况的眼睛,留心学生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学生主动性会大大削弱,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这种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讲课方法,补充相关知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1重视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动物实验的观察,力求融会贯通,使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步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巩固、验证理论知识。

3.2重视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善于总结和改进实验方法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色感受,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找原因,从多方面、多渠道加以改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相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基础更扎实,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