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材科工作思路

建材科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2:38

建材科工作思路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1篇

关键词:电工学;精品教材;教材建设

高等学校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重要工具,既要打好理论基础,又要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要求,以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电工学”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在工科非电专业中应用广泛的技术基础课程。当前,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很快,已渗透到非电专业各个学科领域。因此,本课程对工科非电专业日益重要,而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教材的质量必须提高。

一、《电工学》(第一版—第七版)48年建设与发展历程回顾

《电工学》教材第一版的编写任务是在1962年5月全国工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由教育部委托进行的;1998年第五版被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2004年第六版是“十五”部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2009年第七版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被教育部评为“2011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7年《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被教育部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历经整整48年建设和发展,主编秦曾煌教授及各版的参编者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改革创新,为电工学教材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取得了公认的优秀成果。从1964年到2010年,先后编写出版了《电工学》(第一版—第七版)、《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一版—第二版)及其他配套教材,累计印数已超过1130万册。《电工学》教材被评为部级精品教材并被誉为经典之作,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使用面最广、国内影响最深。先后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五次。

研究和总结该精品教材的建设和发展经验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继续进步和提高,而且对其他教材的编写乃至电工学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电工学》教材各阶段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几次重大改革

电工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电工学教材建设是教材主编一生的研究课题,从《电工学》第一版以来,共有四次重大改革,皆为创新之举。

在1962年编写第一版时,提出两点:一是要打破旧的物理型框架,要从工程应用和非电专业“用电”需要出发,电工学教材要保证基础,着重应用;二是要摆脱前苏联教材模式,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出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在1996年编写第四版时,提出 “三性”、 “两注重”和“一落实”,即电工学教材应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教材应注重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一本教材最终应落实到“好教好学”。

在2002年编写第五版时,首创电工学立体化教材,即“主教材+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教学资源,配套完整,有机结合,以主教材为基础,形成“多媒体、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的现代教学模式,提供了提高电工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案,并开通网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2009年编写第七版时,提出在内容处理上要正确处理“继承与更新”、“内容多与学时少”、“教与学”和“学与用”四个关系。

三、总结《电工学》教材历经48年经久不衰的编写经验与体会

研究总结主编几十年的“电工学”课程教学经验和教材建设发展历程,体会到要编出一部质量较高、好教好学的优秀教材,正确处理“继承与更新”、“内容多与学时少”、“教与学”和“学与用”四个关系极为重要,这四个关系是编写教材(不仅是电工学教材)、课堂讲授乃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准则。

1.正确处理“继承与更新”的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先进性

正确处理“继承与更新”的关系,实质上是精选课程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对电工学课程讲,精选内容要根据电工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非电专业的需求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打牢基础、培养能力、保持先进、加强应用出发,把强化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精选出来。

电工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工科非电专业所需要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性内容。所谓基础性,就是为非电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也就是为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基础。

电工学的基本内容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非电专业的需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力工业发展较快,课程内容侧重在变压器、同步发电机及其他电力装置;在五六十年代,电力拖动发展迅速,课程内容侧重在电动机;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飞猛发展,课程内容的重点转为电子技术。当前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第七版)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第一版相比,电子技术部分已今非昔比。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为主线的体系。

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器件不断涌现,教材必须更新,这关系到一本教材的先进性问题,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当代科技的发展和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陈旧的知识必将被淘汰。我们不能以讲述发展史的思路来编写教材,不能将第一版中的汞弧整流器搬到第六版来讲。编者要总结过去,着眼当前,预测未来。对新内容也要看它是否成熟,是否和本门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有关,要逐步更新、充实到教材中去,不要不适当地求新求深。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体现教材的先进性。

电工学传统内容中大多还是基本内容,今后仍将起作用,要继承下来。例如电路理论是长期起作用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虽然不能说长期但在当前还是起作用的。在传统内容中也不乏陈旧的和不属于非电专业需要的内容,要坚决删去。以电机部分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的电工学教材大多是按电类专业的要求来分析电机绕组结构、内部电磁机理、矢量图和等效电路的,脱离非电专业的需要。在1962年编写的《电工学》(第一版)时已把它们删去,而着重在介绍电机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和正确使用方法上;随着教学改革,又将同步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删去,重点突出异步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其后又将直流电动机简化并作为非共同性基本内容。又如对分立元件放大电路而言,可以精简但应继承,毕竟是集成电路的基础,在第六版、第七版别从多方面反复强调晶体管的放大、饱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与数字电路有机结合,前后呼应;至于图解分析法,也不宜删去,它是一种教学性内容,通过它能清楚表明放大电路中各个交流分量的传输、相位和失真等现象和概念,应该继承。

2.正确处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关系——体现适用性和灵活性

传统内容删去不多,新内容涌进不少,而学时又一再减少,“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必然会产生,这是正常的客观现实。教材不是讲稿,不是讲多少写多少,但也不是写多少讲多少。教材内容除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外,还应有拓宽性和参考性内容,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也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电工学》(第一版),字数约50万,其中电子技术部分13万,不足30%,而总学时有150。而现在的第六版,字数约100万,其中电子部分56万,超过50%,而总学时只有120左右。如何处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关系,是个棘手问题。今提出下面几点意见,与同行共同探讨。

首先是内容分类方面。可将教材内容分为基本内容、非共同性基本内容和参考内容三类。基本内容是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是各个专业的共同性内容。非共同性内容一般应视专业的需要、学时的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取舍,如直流电动机、电力电子技术、非电量电测量等,教师讲授时可灵活掌握。参考内容一般是加深加宽内容,如受控源电路、直线电动机、三相整流电路以及各章的应用举例等,作为学生参考之用,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联系实际。

其次培养自学能力。讲课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讲得少而精,着重讲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学生要学得多而广,不仅课后要认真看教材,还要看参考书。“教为了不教”,因为学生离校后在工作中只能靠自学了,因此在校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一点十分重要。通过自学就可以减少授课学时,但教材编者编写教材时必须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比如,叙述和分析思路要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科学系统性和逻辑性要强;文字要流畅,简明易懂,详略得当;图表配合要适当,含义明确。还要抓住各章的基础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一通百通。其余部分可在教师指点下自学分析,讲授学时便可减少。例如:交流电路的基础点是单一参数电路,其他电路无非是它们的组合而已;分析交流铁心线圈的是U=4.44fNΦ,分析运放电路的是虚短路和虚断路;分析数字电路的是门电路和触发器的逻辑状态转换关系和逻辑功能;等等。同时,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可比性内容,如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RC电路和RL电路的暂态分析,JK触发器00,01,10,11四种逻辑功能等,只需重点写清楚一个,指出异同之处,其余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行分析。此外,配合教材编制和电子教案的使用,可以加大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且可用于学生的自学自检。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启发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主要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凡是经过自己思考和努力钻研而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能真正深入理解的;光听不思考,即使听懂了,也是不牢固的,可能一知半解。通过启发式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给教师讲课用的,为了配合教师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编写教材不能平铺直叙。问题提出,内容叙述,层次安排,例题选用,最后总结,得出结论,都要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一步步、一层层启发引导,让学习者积极思考,逐步领悟和理解。

编写教材,应该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举例应用”,让学习者带着问题学。例如,在编写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动原理之前,先介绍一个演示内容:摇动蹄形磁铁使它转动时,其间由铜条组成的转子跟着转动;摇得快,转子转得也快;摇得慢,转子转得也慢;反摇,转子马上反转。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而后引出三相旋转磁场和电机转子转动原理。又如在编写电子技术之前,先举“电炉箱恒温控制系统”和“产品自动装箱计数生产线”两个要例,让学生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及其应用以及其中各元器件的放大、计数、显示等功能有所了解并心存问号。每小节后的“练习与思考”也要富有启发性、概念性、思考性和实用性。

4.正确处理“学与用”的关系——体现应用性

工科非电专业学生学习电工学重在应用,他们应具有将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主编曾下厂调查本校毕业生工作中的“用电”能力,得出:“学的没有用,用的没有学,学了不会用”的结论。前两句在情理之中,本来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确实不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在学校一一讲过。而第三句的确令人深思,值得分析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不联系实际应用,不从国情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强调验证理论,而对实验技能的训练不重视;讲课只“纸上谈兵”,不联系实物,不示以实物,学习抽象;学生自身不会活学活用。另外,“懂”和“用”还有因果关系。懂得某个设备或某种用途的原理,用起来就得心应手,否则就寸步难行。例如,若懂得示波器面板上各个旋钮的动作原理,很快就会调出需要的稳定波形来;否则,盲目乱动,一无所得。

学了会用,一是指会应用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指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机电器,电表仪器以及各种电子元器件;三是指从“元件-电路-系统”出发会分析某种应用电路(例如教材每节后的应用举例)或会设计简单的应用电路。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个元器件(或单元电路),应有完整的系统概念,注意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为此,教材编写上要有的放矢训练学生在上述方面的应用能力。

正确处理好以上四个关系不仅对建设电工学精品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保证电工学教材日益满足教与学的要求,而且对其他学科教材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四、改革与创新是教材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源泉

研究表明,《电工学》教材四十八年来在科学性、系统性、内容的精选与处理、文字的表达、逻辑的衔接、读者认知规律的掌握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独特见解,各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创新,对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精品教材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对如何编写出精品的电工学教材、如何组织好电工学课堂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深远意义。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2篇

表1 2009~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科题型与分值分布

表2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科题型与分值分布

一、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013年福建文综历史卷坚持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命题思路明晰、布局合理科学。全卷知识点分布均衡,按模块分,必修Ⅰ占31分、必修Ⅱ占37分、必修Ⅲ占16分、选修(Ⅰ、Ⅱ、Ⅳ各16分)48分;按通史分,以选做《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满分100分)为例,中外史比例为54∶46;必修中外史比例为45∶39。考查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专题系列,均有较好的知识覆盖面。(参见表3、4)

表3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科分值分布(按模块)

表4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科分值分布(按专题)

总体来看,试题考查的内容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或思想文化遗产。如赤壁之战、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唐的工匠制度、朱熹的理学、科举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抗美援朝、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冷战、工业化、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启蒙思想、梁启超的思想、的革命诗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等。这既体现了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使试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的效果。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的运用,取材丰富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辅以漫画、诗歌、地图、经济数据统计表等。在福建省存在多种教材版本的现实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将多版本可能引起的不公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

试题借助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依据《2013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查目标与要求进行设计,兼顾学科能力不同层次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参见表5)

表5 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双向细目表

二、主题意识突出,侧重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试题在立足主干的同时,突出主题意识,注意围绕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材料收集与试题设置,把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在新情境下重新整合,考查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学科思维能力。

第13“赤壁之战”题、第20“抗日战争”题、第21“志愿军”题考查必修Ⅰ政治史模块内容,展示了从古到今中国军事史上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申张正义的案例。第15“唐代工匠”题、第19“民族工业”题、第38“工业化”题考查必修Ⅱ经济史模块内容。通过古代中国工匠技艺的传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走自己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国梦的追求。第14“董仲舒”题、第16“朱熹”题、第18“中体西用”题考查必修Ⅲ文化史模块内容,借助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朱熹的理学、近代中国的“中体西用”思想,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8题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为载体,进行立体构思,突破了单线式的一对一思维。由于时代背景与国情的不同,从英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到苏联拒绝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再从苏联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探索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说明中苏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国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有差别。试题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以“小切口、广联系”的方式,通过时空切换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涵。

三、体现课改成果,关注时政热点,反映“三维目标”要求

试题在遵循命制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的前提下,高度重视试题教育功能导向。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培养学生理国、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

第14“董仲舒”题、第16“朱熹”题通过对董仲舒“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的治国理念、朱熹“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的理性生活秩序考查,来呼应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第17“科举”题通过对科举考试的反思来折射当今公务员考试的狂热;第20“抗日战争”题、第22“英荷争霸”题的考查则是对近年来东海、南海日趋激烈海权问题的反应;第38题对新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考查,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突出了中国梦的追求。第41C题则在纪念诞辰120周年的同时,突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一主题,展现了鲜明时代特征。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即历史”十分贴近学生实际,也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性、真实性,充满时代气息,最大限度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发挥历史试题的再教育功能。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

引言

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创新思路总结与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来说,各种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水利工程项目中创新建设管理应用工作,因此,工程管理在建设阶段必须将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实现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创新建设管理中以总结与分析新技术为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水利工程项目的创新建设管理应用才能得以强化,从而为水利工程项目创新建设管理乃至整个项目管理打下扎实基础。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思路

1.1改变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思路中,要改变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只有创新了理念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模式。因而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应当尽量培养全新的管理理念,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对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创新,并从技术上加以改革,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促进管理模式的改变。

1.2建立健全工程材料管理体系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成本控制,材料费用、机械购进与租赁费用以及用工费用等均属于市场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材料费用和预算产生较大出入,进而极大影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乃至整个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就必须创新思路,健全水利工程材料管理体系,高效科学地管理水利工程材料,保证工程按进度计划如期开展建设,不断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1.3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建设方案优化工作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要对有关专业图纸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项目建设有正确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则应立即改正和完善。如果设计图纸与最佳图纸的差异较大,应马上对其进行调整。因此,应对建设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为水利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缩减工程造价成本,优化水利周期,充分保证水利质量。水利方案的确定还应该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结构与建设工艺等内容。

1.4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应保证建设良好的质量,因为工程建设与经济、行政、技术等各方面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水利队伍能否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与良好的素质水平直接由能否良好控制水利质量所决定。在进行水利建设时,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质量观念,要保证工程表面质量,切实对水利整体质量体系进行有效控制。目前,如果要不断推动水利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应当积极强化水利人员的质量意识,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选拔机制,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水利人员队伍,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处理好出现的质量问题。

1.5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通信方式、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能。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应该进行特殊通信线路的建立、全程监控网络的建立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并根据水情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优化处理,使水利工程更加趋向于现代化、信息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服务。

2结束语

对于现代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在整个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工程创新建设管理,各种内外部因素都容易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必须以创新思路总结与分析作为其管理依据,有助于建设单位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品质,保障广大社会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唯有保证水利工程项目质量良好,积极做好创新思路的总结和分析,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晓兴.新时期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创新[J].工程技术研究,2016(8).

[2]戴龙.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6(1).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4篇

关键词:路桥工程;设计构思;一体化

一、引言

路桥工程技术行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的产业类型,有利于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和交通道路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中,设计构思一体化均得到应用与普及,有利于国家建设与发展。因此,在路桥工程设计中,设计构思一体化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将来路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设计构思一体化,一切从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设计构思一体化新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路桥工程设计构思一体化的应用水平,有效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高效化的设计构思一体化管理。

二、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

相比道路而言,桥梁的复杂程度更高,因而耗费的成本更多,所以,必须分开进行道路和桥梁的施工。对于桥梁的桥坡位置来说,必须开展高填土的施工操作,如果土层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土层缺乏良好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则桥坡高填土常常会带来路基严重沉降的后果。桥梁一般选择桩基础,其设计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承载力,接着对桩基础的沉降进行检验。除此之外,承台也具有承载桥梁的作用,所以,桥梁桩基承载超过冗余度的范围,在使用桥梁时出现的沉降可忽略不计。由于路桥的沉降程度和速率存在差异,因此,桥梁和桥头道路间存在一定的沉降。因此,通常在事后对沉降路面进行修补,还可以利用设置搭板有效调节路桥的沉降,或者使用强夯、注浆、碎石桩等地基处理技术等。然而,上述手段因为道路与桥梁的设计相分离,在实现未能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因而会耗费大量的成本,且缺乏稳定的效果,因为维护路桥工程的成本大大增加。若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新传统的路桥设计模式,分别设计不同的路桥,对桥梁和道路间的衔接进行高度重视,比如,在保证质量符合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桥梁的下沉量,进而减小路桥沉降,对桥头跳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路桥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减少路桥施工及维护的成本,同时促使路桥施工高效进行。

三、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的原则和要点分析

在O计路桥施工时,桥梁和道路过渡的位置一旦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则车辆在行驶期间很有可能产生桥头跳车的现象。在设计路桥时,必须尽可能促使桥坡段和桥梁保持相同的沉降速率与沉降量,避免在路桥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增加其沉降量,所以,道路与桥梁设计人员必须积极展开沟通与交流,协调配合,全面考察施工工期、桥梁以及软基沉降等各种因素,有效处理由于桥梁和道路沉降差异而产生的相关故障。其设计的步骤主要为:先经过计算分析得出桥坡软基沉降速率的精确值。使用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桥坡软基处理技术,充分明确软基的沉降量和桥坡软基的沉降速率。接着,经过仔细检测与计算得出桥梁精确的神将速率。对桥梁桩基的沉降速率与总沉降量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对桥梁和道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经过一体设计桥梁与道路,保证桥梁与道路的沉降差最小化。

四、路桥设计构思一体化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

(l)按照桥梁和道路沉降曲线的计算,控制路桥过渡段的形变。对路桥过渡段的变形控制,必须有效控制路桥过渡段路基施工后的沉降量,尽可能降低路桥交接位置的沉降差异,并且可适当增减路桥过渡段的沉降差。所以,在计算桥梁和道路沉降曲线时,必须充分结合地质条件与施工技术,进而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

(2)选择合适的路桥过渡段的施工技术与材料。因为施工技术和材料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导致桥梁与道路的沉降速度差异较大,选择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必须科学合理,进而保证道路和桥梁沉降速度一直,并保持相同的沉降速度。由于桥梁结构稳定性较强,因此,使用加强桥坡承载力的方式,能使桥坡的地基沉降减少,比如,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达到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可适当放宽桥梁的沉降速度,促使道路和桥坡保持基本一致的沉降速度。

(3)科学设计路桥缓和过渡段。桥梁与道路的施工材料、结构以及刚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路桥进行一体化设计时,必须在路桥中间设置强度过渡段,充分减小道路与桥梁之间的过渡。结合有关数据资料,设置强度渐变段于柔性桥坡与刚性桥坡之间,并保持30到50m的距离,有效应用各种填料渐变,进而促进路桥结合位置强度良好过渡。

(4)选用路桥过渡段路基填料。合理选择路桥过渡段路基填料,通过开展相关实验,获得土壤塑限和液限的准确数值,并进一步对松铺厚度和填料压实变数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现状,选择合适的土壤作为填料,有效填充路桥过渡段。通常而言,在选择路桥过渡段地基材料时,一般使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或干容重较大的砂类土较多,这些填料具有极大的优势,具备良好的亚实行及稳定性等。如果填料一旦出现问题,例如缺乏某方面的性能,则可利用增加水泥、石灰等外渗剂等方法,有效改善填料的性能。

(5)路基填筑前的排水施工。对于一些排水量较大的地区,必须在填筑路桥过渡段之前开展排水施工。否则路基上易出现水侵蚀的现象,极大损坏路桥过渡段的质量。在开展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过程中,必须结合路桥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做好路桥过渡段的排水工作,通过设置横向盲沟与泄水管,促使施工达到良好的成效。

(6)路桥过渡段的组织施工。对于路桥过渡段桥台和道路的连接处来说,在对锥坡预压进行填土时,必须同步开展填筑和碾压桥坡道路等工作。在对锥坡预压填土和碾压桥道路的施工操作过程中,如果选择大型碾压机械出现问题,则可改用小型的振动压实机械,有效进行锥坡预压填土及桥坡道路碾压的施工。在开展路桥过渡段施工前,好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进行填土时,出现先快后慢的现象。静置预压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进而代表施工完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路桥工程设计的管理程序较为复杂,同时涵盖的内容较多,应当在整个项目中对路桥工程设计构思一体化应用等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建设路桥工程项目,其中设计构思一体化和管理至关重要,必须经过该项措施路桥工程项目设计才能有序开展与运行。做好路桥工程设计中的设计构思一体化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管理的水平,进而保证路桥工程项目设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穆俊伟.关于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 [J].山西建筑, 2014(7):174-175.

[2] 刘宇.浅谈路桥设计构思的一体化 [J].林业科技情报, 2014(3):86-88.

[3] 曲志严.市政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 [J].黑龙江科学, 2015(l):51,53.

[4] 王徐力.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2015(4):62-63.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5篇

关键词:林业系统;招商引资;项目;思考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简介:李继权(1960—),男,吉林柳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生产和林业企业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1-0084-03

1引言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3348km.2,辖1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人文环境,把柳河县培育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中国山葡萄酒之乡、火山岩稻米之乡、书法之乡、中国绿色名县,吉林省重点生态示范县,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招商引资任务,林业局知难而进,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总体发展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宣传柳河林业的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介、洽谈和引进项目,林业系统招商引资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新成效。截至目前,林业系统已完成招商引资任务44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0 %。其中,引进落地生产加工型项目6个,到位资金3600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20%。

2柳河县林业系统招商引资分析

2.1创新思路,力求实现“三个转变”

柳河县现有有林地面积29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506万m.3,国有林业企业8户,国家下达年木材生产计划5万m.3,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林业局班子认识到,要全面完成柳河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实现林业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必须立足林业现有的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思路,调整招商方式。根据这一实际,林业局班子在认真调研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资源优势,整合存量资源,大力引进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力求实现“三个转变”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

2.1.1高占位思考,实现木材输出县向输入县转变

由于过去引进的企业良莠不齐,因此企业规模、加工能力无法保障。目前立足全县国有企业木材资源丰富优势,充分利用企业闲置的厂房场地,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对柳河经济发展贡献大和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力求三年内实现国有木材全部在县内就地进行加工转化的目标。在保证自有木材供给深加工企业的同时,大胆扩展业务,收购外地木材进入大型加工企业,当地加工、当地组装,实现由木材输出县到输入县的转变。

2.1.2高起点准入,实现原木生产向加工增值的转变

多年来,柳河县林业一直延续着原木生产、原木出售的经营方式,即使有加工也是粗加工,不但产品链条短,经济附加值低,而且由于直接以原木方式销售而使县财政流失了大量的税源。认识到这一生产经营方式的弊端后。2012年,提高了引进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明确投资规模超2000万元、年缴税超100万元的大型木材精深加工企业方可落户,同时,企业的设备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生产的产品为终端产品,从而达到实现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县财政税收的目标。

2.1.3高标准规划,实现企业单打独斗向资源整合转变

国有林业企业木材资源丰富,储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又有加工建厂的基础和经验,具有吸引外商投资建厂的巨大优势。但地域分散、单户企业资源少也成为影响外商投资建厂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围绕柳河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方五点”战略,对利用木材资源招商引资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即在全县范围内的西至安口、向阳方向;西南至五道沟、兰山方向;南至大北岔、八里哨方向;东至全胜、凉水方向四个方位为主,高规格引进五户大型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企业单打独斗向整合资源转变。积极与各路客商协调沟通,并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建厂,吸引大连楠华木业、新宾浩泉木业、通化博森木业、白山豪森木业、白山乾源木业、通化伟刚木业等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分别在兰山、向阳、贮木场、凉水、八里哨等林场落户,投资达3600万元,加工转化木材近5万m.3,为县财政创税近200万元。为发挥全县每年近1万m.3的针叶木材资源优势,引进了通利防腐杆厂,实现了针叶资源在县内加工转化增值的目标。

2.2强化措施,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2.2.1高度重视,领导带头招商

招商引资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求机关各科室、各国有企业把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以招商引资推动林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此,成立了由柳河县林业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指派一名副职领导统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督查、考核全局的招商引资工作。明确规定,林业所属各部门“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向招商引资工作倾斜,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招商引资工作,亲自过问本企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主动出击引进项目。继通化博森木业、大连楠华木业等企业落户投产后,白山、通化等地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相继与柳河县的八里哨林场、大北岔林场、凉水林场签定了投资建厂协议,合同投资总额达4000万元。

2.2.2明确任务,严格责任招商

制定下发了《关于机关科室、直属事业单位争取资金任务的通知》及《招商引资工作奖罚及相关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实了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细化奖罚措施,明确由局班子成员按分管科室负责完成向上争取1000万元资金任务,林业各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完成3000万元生产加工型招商引资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实行重奖,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在年终工作责任制中“一票否决”,并对主要领导进行经济处罚。

2.2.3转变思路,灵活方式招商

变坐家等商为主动上门请商。通过联系,通化热力公司有意到林业局下属企业驼腰岭贮木场,利用闲置厂房投资兴建木材深加工企业,局主要领导了解后高度重视,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通化热力公司总部与公司老总沟通,宣传柳河林业的资源优势、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并请他们到柳河实地考察,热情接待。柳河的诚意让其深受感动。随后,该公司在林场兴建了博森木业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当年投资1500万元,加工木材6000m.3,创税60余万元。

2.2.4抓住机遇,严格标准选商

利用通化博森木业等企业落户柳河县开工投产的实际效果,让更多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和客商对到柳河投资林业木材精深加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引了各路客商纷至沓来。及时把握这种机遇,调整招商思路,提高准入标准,力争把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产业链条长、经营方式新、财政贡献大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引进来。通过努力,已引进投资2000万元的5户木材精深加工企业,为柳河县财政增加税收1000多万元。

2.3健全机制,全力优化“三项服务”

2.3.1健全服务机制,真情留商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努力为项目落户、企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帮助企业选择确定厂址,协调用地,办理项目审批手续。亲自为企业起草立项申请、项目建议书、科研报告、企业章程,帮助企业办理立项、验资、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搞好全程服务。针对已经引进的项目,坚持深入到项目单位,掌握信息,沟通情况,征求意见,做好招后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3.2健全监督机制,管理保商

要求林业各级职能部门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对外来投资企业的跟踪服务,构建“绿色通道”,保证企业安静生产,坚决禁止“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四乱”现象,真正把环境建设当作引商、富商、安商的生命线。对落户企业投诉的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在林业系统上下形成招商引资环境建设的“高压线”。

2.3.3健全考核机制,政策惠商

加强了对项目招商洽谈、签定项目合同、签约资金到位和项目投产达效的全过程跟踪协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对投资落户的企业,完善考核、兑现奖励,调动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坚决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年初召开了林业系统全县招商引资大会,对去年招商引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科室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奖励,有力地激发了招商引资的热情,全局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热潮。

3主要经验分析

3.1有科学的工作思路

观念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林业系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良好成绩,关键在思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和进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一个正确的工作思路,敢于创新,立足现有资源,发挥优势实施招商引资,占位高、模式新、力度大,不但使丰富的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形成了“四方五点”的总体发展格局,同时也为县财政培植了新的税源。这种新思路新模式符合林业实际,符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对全县具备相同条件的其他部门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2有务实的工作作风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6篇

1建设优秀教材的基本要求

1.1树立精品教材意识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材出版之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各样的教材大批涌现,让人目不暇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规模的超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类的教材,无论从品种还是从数量上来说,都非常大。

近几年来在国家推行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把优秀教材的建设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教育部既组织了部级的规划教材(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还从每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评选“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市也在高等教育优秀教材的建设上作了很大的投入,既有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还有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精品教材”评审。这些都在大规模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有力地促进了优秀教材的建设。使得高等教育的教材,特别是一些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这种优秀教材的建设战略,大大提高了作者、读者、出版社等各个方面的优秀教材建设意识,也为保证更多的优秀教材的不断涌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作者要有深厚的积累

优秀作者是优秀教材的基础,要建设优秀的教材,必须从优秀作者的培育抓起,要以对教育负责的精神去鼓励、发现、动员、选拔优秀作者,并且有意识地培育优秀作者。

首先,作为一本(套)教材的作者,起码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成果”。一般来讲,教材和一般的“书”不一样,其目的首先是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服务,而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它与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企业生产与管理等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现代的(高等)教育,如果一样了,就不用开办大学了,更不要区分教授、研究员、工程师了。所以,教材作者除了要有实际的经验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以表现新技术、新系统的选修课程的教材,由于发展较快,作者中至少应该有相应课程两轮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年的高校教学经验积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特的见解,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和叙述相关内容,基本上能够做到恰当的例题、习题随手拈来。当然,对一般的作者来说,要想出一本真正的精品,恐怕需要在相应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上有10年甚至更长的“修炼”。我们也许可以将教学分为以下4个层次,处于不同层次的作者,大体上会创造出不同水平的教材。

(1) 掌握课程内容,能够脱稿讲授;问题、习题难以随手拈来;

(2) 开展启发式教学:熟练掌握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学生,较自由地安排讲授;可以较自由地提出问题,自由地修改习题;

(3) 开展研究型教学:掌握课程体系、学科方法论、培养目标及相关课程内容,能讲出问题来龙去脉,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研究场所;问题自然淌出,自由编写习题,能编著特色教材;

(4) 融教育于教学,寓教于乐;了解哲学、教育学,掌握学科及其教育的特点、精髓;问题、经典随手拈来,编著经典教材。

1.3心目中想着读者

学生是教材最重要的读者。对这类读者,要注意到:第一,作为初学者,他们需要叙述清晰易懂,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有吸引力而不是晦涩的。杜绝自身习惯的说法和陌生名词的突然出现和使用,专用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必须给予解释,至少应给出它的大体含义,以免成为读者往下看的障碍。第二要追求描述的准确性,初学者一旦建立了错误的概念,可能将是贻害无穷的。有些说法在课堂上因为有“上下文”和及时的解释可能不会引起误解,但写在教材中可能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错的。要强调用词和描述的准确性、一致性、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叙述的完整性。第三,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关注点。

除此之外,再考虑适合其他读者的阅读需要。例如,各种序言、适当的小结、索引、参考文献应该尽可能齐全。

1.4想着为教学服务

首先,每门课程都需要为整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支撑材料,必须有所体现。在大众化教育下,更强调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类型的人才的培养,由不同的要求和需要。如果我们将其分为科学、工程、应用三大类,那么,对应这三类不同人才培养,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应该是不一样的。他们需要关注、强调不同的内容。这种不同不仅仅限于理解力,更是考虑擅长和需要。

其次,要符合认知规律,引导“思考”,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要考虑课堂的容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适中、举例应用恰当丰富;课堂讲授的组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材体系能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要有丰富的习题,适当的思考题;一些必要的配套实验设计;要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提供支撑。另外,还可以适当地考虑作为资料使用者的其它需求。

2《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的建设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是作者编著的第3套教材,于200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有配套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教学参考书》和相应的电子讲稿。先后印刷了5次,成为该课程覆盖率极高的教材。曾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书的新版式《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第2版)》2007年继续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含配套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教学参考书(第2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被评为部级的精品教材。

这套教材的第1版是以作者16年教学形成的教案为基础,辅以深受学生欢迎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和编译原理课的教学经验,以及10余年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撰写而成,强调易懂性和能力培养。2003年一出版就被多所院校选为教材,是国内该课程教材发行量最大的,缓解了长期存在的困难,并提高了课堂效果,强化了理论教学及能力培养。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融进作者面向工程应用型学生培养的经验、近些年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以及作者在教材建设中获得的新经验和新想法等,使教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特色如下。

(1) 满足国内外对课程的最新要求

满足CC2005(ACM,IEEE/CS)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专业规范(试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规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大纲的要求,并且结合国内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基本状况组织内容,既能作为本科生的教材,又能满足今后若干年内研究生教学的要求。

(2) 适合国情,强化能力培养

与国外教材相比,首先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按照作者提出并引起共鸣的研究型教学的要求,以知识为载体,除了传授知识,还通过对模型建立、构造、等价变换、证明的方法与思路的探讨,引导读者挖掘知识背后的内容,富有启发性,强化了计算思维等学科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是最重要、最难培养的。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更有“意思”、更吸引人。其次,考虑了本专业理工兼有的特征,既有构造,又有严格证明,适应理、工科学校的需要。另外,本教材先讲文法,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3) 体现学科基本教育原理

通过多个模型的建立、等价变换、性质分析,使读者逐渐熟悉模型计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顺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很好地体现该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和培养学生系统能力的要求。

(4) 配套建设

编写积20余年教学经验和第1版教材的编写经验,配套出版了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过教学参考书进一步归纳内容、阐述思路;独特的教学设计曾在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当作范例,后获该校一等奖,丰富后纳入教材,在参考书中又被充实。电子教案便于教师备课。构成国内本课程唯一的配套教材。

(5) 化解深奥

化抽象深奥为通俗易懂。保持基本内容抽象和形式化特征,设计引导思路的图,通过直观可视化,更清晰地表达思路,并使得内容更易理解。例如,教材中的图1-5、图1-6、图1-7关于语言和“计算思维”的理解,TM(图灵机)的构造思路图等。语言流畅,叙述深入浅出,把握内容体系及知识点的联系,安排铺垫,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自学。

(6) 内容组织合理

取材合适,叙述强调反映本学科特有思想方法,满足进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不简单追求内容的全面,按照教学的需要,删除了生僻内容,深度适宜。

结构严谨。先简要介绍基础知识,然后用文法给出语言描述与分类。再从易到难,逐一研究3型语言、2型语言的等价描述模型和性质,有基础后,给出一般的计算模型――0型语言的识别器TM。最后给出1型语言的识别器――LBA。

(7) 习题丰富恰当

每章都附有大量习题。由于国内外的教材比较少,而且内容难度很大,要求习题既不能伤害读者的信心,又能促进读者对课程知识和课程深层内容的理解,并锻炼相关的能力。编写了难度适当、前后呼应、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而且尽量结合专业课中的问题。

(8) 其它

附有缩写符号、词汇索引、参考文献,给出了关键词的英文。

3注意创新

教材通常都是叙述一些成熟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如何创新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作者认为,教材的创新主要应该瞄准对教学需要的满足,对读者需要的满足上。包括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叙述方法、表达形式等多个方面。《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和《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第2版)》两套教材的创新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独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把握课程内容、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容量、学生情况等,对教学进行安排。针对此课程形成时间短、师资欠缺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通过教学设计,使读者对性质、特点、教学目的、如何教、如何学等更清楚,从而更有意识地学习深层内容。据了解,在工科教材中还没见到过,且很有特色、很有用。主要内容有,课程内容体系(基本描述,教学定位,各章的知识点与学时分配);课程讲授(各章的重点、难点、讲授提示,讲授中应该注意的方法问题);作业安排(指导思想,关于大作业和实验);考试与成绩评定(成绩评定,考题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被用于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给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共8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将以《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出版,目前已经进入编辑加工阶段。

3.2突出能力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三个方面。对学生,不仅要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材在这个方面也需要做出努力。

教材为解决抽象、形式化所带来的枯燥和难理解问题,并能保证不失抽象和形式化特征,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之目的,首先是用准确、流畅、易懂的语言描述知识,其次是力求讲解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尽可能让读者感受大师的思维,支持研究型教学,既免去了抽象内容的枯燥和深奥,使其通俗易懂,又培养了学生形式化描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适当的地方插入课程深层意义,鼓励读者学好此课程。例如,NFA到DFA的转化过程中状态的设置与状态转换的模拟,RG和FA等价变换的基本思路,PDA与CFG等价变换中语法变量的设置。

这种重视能力培养的思想,也得到了扩展。目前作者正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该研究以作者提出的该专业4大基本能力为基础,细化出83种能力点,探讨他们的内涵以及与核心课程教学的关系。

3.3化解难点强调重点

安排铺垫,突出重点,将一些难点问题分开,提醒容易出错之处。例如在第一章特意安排递归定义,为突破第2章的文法构造做准备;安排归纳证明的概要介绍和适当习题,为本书后面用得较多的模型之间的等价变换及其等价性证明、语言有关性质的证明做准备。再如,第4章的Myhill定理是最难理解的,作者将其拆分成4个定义、两个命题和一个定理讲述,将难点分开,使得更容易理解。而且还在第2章中对语法变量A定义set(A),在第3章中对FA的状态q定义set(q)。

3.4内容更完整更易理解

(1) 构建配套的ID描述

一般只定义PDA和TM的ID,作为一个系列的描述模型,本书补充FA的ID,使得0、1、2、3型语言的识别模型都有ID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顺序渐进地掌握用ID来描述这些识别器的行为。讲清├、├n、├*、├+等的实际意义后,将它们定义为ID上的二元关系,使得知识更加系统,促进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2) 构建TM构造思路图

设计出如图2所示的TM构造思路图,通过对抽象的东西直观可视处理,更加便于读者梳理、表达设计思路,从而更好地进行TM的设计。这种表示明显比用形如δ(qi, a)=(qj, X, R)的一系列式子表达更具总体性,更易表达思路。

(3)DG和SDG

为了更好地表达CFL的文法特征,并且考虑读者的易理解性,先定义可派生性图表示(DG),通过此图来判定CFG定义的语言是否有穷。然后进一步将其简化为“简化的可派生性图表示”(SDG),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定算法。该处理方式包括两个定义、两个定理、一个算法。

(4) 用适当的符号表达思路

例如,为了进一步表达出FA状态的有穷存储功能,除了使用习惯的qk类符号表示状态外,明确提出使用文法变量A类符号来表示状态,以与相应的语法范畴相对应,用q[a1,a2,…,an]类符号表示记忆了a1,a2,…,an等。

(5) 用等价转换思路图总结RL描述模型

除了每章的小结外,以图4-23和参考书中的图4-23(a)总结RL的5个描述模型之间的等价变换基本思想,使之更系统。

(6) 与《离散数学》紧密联系

有意识地深化学生对《离散数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离散数学,协助解决学生初期难以认识到离散数学的重要性问题。例如,集合的可数无穷、二元关系、等价关系和等价类、树等相关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计算模型”的层面上来,实现学生模型计算能力的培养。

4追求广泛应用

教材的建设目标不仅在于采用,而且在于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据出版社2006年统计,我国开设“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相关课程的学校大多数采用本书的第一版做教材,其他学校基本上都将其作为主要参考书,所以该书的发行量是同类书中最大的。而且还有不少学校还将此书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的考试参考书,有的还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参考书。还有一些读者曾经在网上说:“书很好,作为计算理论的基础课本不错,比我原来看的几本书好”,“朋友介绍才知道这本书,果然很好。值得推荐”,“SO GOOD!赶快充货吧”。

第2版进一步受到好评,即使与国外出的教材比,也被网友认为是要好一些。如xiaodaoren发表的评论说, Peter Linz(美)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导论(原书第3版)“内容很浅,入门书,不如看蒋宗礼的那本!”网友雷厉风在其“2007计算机教材之美”中作为推荐的本课程唯一的本土教材,称“这是比较优秀的本土原创教材,而且还有配套辅导书和教学指导书。”

作者用此教材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出效果很好的课程。

学生认为用此教材学习“收获颇丰”,认为“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将深奥的知识讲解的普通化”,“很具启发性”,“感到了思考的快乐”,“有层次,有深度,非常棒”,授课富有激情。有人反映,已将有关知识直接用于研究,也有博士生和教师参加学习。课程被评为最好的课程之一。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7篇

[摘要]本文围绕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材建设对做好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材工作的重要性和教材体系建设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原则以及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任职教育 教材体系建设

任职教育院校是军队院校为部队各级各类军官胜任岗位职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材体系建设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求构建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教材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和完善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体系,教材建设工作中应把握的原则以及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全军十五次院校会议建立完善了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经过众多军事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任职教育院校教材作用及地位达成一定共识:军队任职教育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的集中反映,是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条件,是提高培养对象所需能力和技能的重要依据。

教材体系建设是院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及成果的重要反映,也是衡量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wWW.133229.CoM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军事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

二、教材体系建设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1.明确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搞好顶层设计

教材体系建设工作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突出特色、注重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搞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建设。建议按“学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思路,分为理论研究类、现实指导类、基本操作类,做好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

2.建立完善的教材管理机构,严把教材质量关

为规范教材管理,院校要建立教材工作委员会其具体职责:审定学院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编写计划;确定自编教材选题、评审编写纲目;指导检查教材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指导各学科教材(讲义、案例、想定)研究及适用性评估;指导教材的选用;组织开展教材建设经验交流;组织推荐优秀教材;确定教材的使用。实现专家把关、集体讨论决策的管理模式,加强教材研究,促进院校提高教材质量。

3.加强编写与选用相结合,做好教材保障

成立院校教材编审专家组,指导院校自编教材建设。由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审专家库,专家组成员根据教材编审需要从教材编审专家库中遴选。在教材编写、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落实教材管理制度,实现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案例、想定教材齐全配套,其内容要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逐步形成适应本学院发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教材保障体系。

三、具体措施

院校教材建设始终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结合院校实际,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的建设思路,使教材建设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1.科学论证,统筹规划

制定好教材建设规划,是做好教材建设的基础和依据。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要紧跟我军人才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适应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为目的。其次,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前提,而教材建设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要深人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第三,要按阶段规划教材建设任务。教材建设应分阶段进行,在做好体系设计、明确建设目标、理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清主次,逐步建立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的教材体系。

2.制定目标,明确任务

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教材建设要依据院校教学培训计划,坚持与院校办学特色、课程特色相统一。在教材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根据院校承训任务特点,制定符合本院校承训任务需要的教材建设目标,建立符合本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其次,加强院校特色教材建设,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各学科专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适合院校教学需要的、科学的教材体系。第三,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内容的教材建设标准,充分体现教材的层次性。

3.加强和完善教材制度建设

要实现教材建设目标、提高教材质量,就要制定完善的制度。首先,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环节。在编写环节,要严格选择编写人员,明确编写要求,按照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编写工作。在审定环节,要严格执行审定程序,进行逐级审查和把关,发挥好教材委员会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写人员的素质水平,因此,组成高水平编写队伍至关重要。教材编写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消化吸收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人才梯队的配备,既要选拔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员、老专家领衔带队,又要吸收一些年轻人参加,必要时还可吸收部队相关人员参加,建立多层次人才编写队伍,确保教材编写工作的实用性和连续性以及编写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建材科工作思路第8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管理;常见问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常见的问题

1、工程成本管理问题

工程成本的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程的材料管理不到位;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到位;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材料浪费是最常见的情况,材料管理人员对具体用料不明确,本不应该使用的材料随便发放给工作人员进行使用,而需要使用的材料却又缺乏严重,耽搁了施工进度,相应增加工程成本。人员成本在施工成本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缺乏有效地人员使用标准,施工现场经常出现一个岗位安排多人进行作业的情况,不仅工作效率低,还增加施工成本。加上对人员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对自己工作一点也不负责任。施工单位没有认真按照安全施工的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增加施工的成本。事故案例如下表1。

2、技术水平落后

公路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密集型行业,不仅施工人员多而且分散较广,难以集中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的发展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公路工程的信息化发展与科学管理也成为一条必经之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也逐渐步入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计算机逐渐融入到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中来,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公路工程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一些传统的手段仍在使用,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等方面,与时代的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使公路工程管理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技术水平落后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从业人员的管理素质参差不齐

公路工程管理作为技术型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从专业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施工经验,同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及时作出科学的解决,因此,从管理素质上对公路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公路建设涉及的部门及专业较多,面对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和部门间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从整个工程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控制中来把握全局,做好施工现场人员、施工重点、以及施工中各类材料的合理配比与科学组合,以真正确保公路施工质量,减少工程隐患的发生。

二、造成公路工程管理问题的原因

从表面来看,我国的公路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通过一些专业人士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之所以发展缓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构成的。首先从主观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由主观因素决定的。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之所以没有完善地开展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公路工程管理人员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他们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方法及理论十分排斥,而是一味地坚持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十分认可传统的管理方法,认为这些方法完全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创新思想,完善思想。公路工程管理人员从主观思想上不想改变管理制度、不想创新管理内容,也就导致了公路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不能从根本上有所提高。其次从客观来看,与公路工程相关的单位也存在着不足。政府部门作为公路工程管理的监督部门,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作为主管部门,本应该有效地协助工程单位加强管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些管理职能并没有落到实处。此外,监理部门对于整个公路工程管理的影响也很大,作为独立的监督部门,对于整个公路工程的项目有着管理,是促进工程管理进步的部门,但是很多监理单位并未发挥自己的管理效能,成了一个空架子,丧失了监理的意义,

三、强化公路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制度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制度建设是确保工程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关键。为此,从长远规划着手,必须注重管理培训工作,强化学习,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来深入到工程管理实践,并能够从运用新技术、引入新工艺,改进新方法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新老人员的上进心。同时,强化奖惩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公平,面对新的管理形势,只有从思想上树立科学的管理观,注重从学习中来提升自身能力,并营造团结一致的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个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首先,应该明确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其次,制定相关的奖罚制度,增强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心,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规范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严禁对材料铺张浪费。管理人员应做到对每一次领取的材料都有记录,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需要,发放材料。最后,确保工程安全有序的施工,制定安全施工条例,要求工人必须遵照相关的条列进行现场操作.为工作人员准备好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以防发生突发事故。

3、创新管理理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来说,提升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公路业想要得到持续长久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管理理念,在传统的理念上不断的创新完善,才能在现代工程管理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使公路工程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利长远。

4、完善公路养护体制

提高公路养护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公路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组建专业化的公路养护管理队伍。只有在组建是为人员精干、养护的技术全面、拥有的机械配套、建立的安全措施完备等条件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果断迅速地对高等级公路中,突发的各种公路质量事故经进行抢修;顺应时展的趋势,大力改革公路养护的内部体制,开放公路养护市场。

5、强化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既包括对人的管理,又涵盖对物的调控,尤其是对于施工中各项工序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而促进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的有序性、科学性。公路施工质量在整个工程管理中是首要问题,也是提高公路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从严管理、高度重视工程中的问题,如放样不精确、私自提高标高、对横坡度等问题缺少统一、严格的控制,难以做好基层的标高与平整度要求等。为此,加强工程施工工序控制,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技术论证和职责划分,提前确定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结合施工方案来合理推进各类施工资源有序进行。如对集料和施工机械的科学调度和管理,强化施工现场管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场地整洁卫生,工器具摆放合乎管理要求等。针对公路建设中对材料的管理实际,需要结合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规格要求,进行相关工程试验,确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在对工程原材料进行常规试验之外,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施工场地、施工环境,来对材料的技术参数进行试验,以确保工程材料满足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由于公路工程管理涉及多方协调工作,对于施工方的自检、监理方的抽检,以及政府机构的直接监督等,还需要从公路管理质量要求上,对各阶段性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把关。

6、优化安全施工管理的方式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对于施工的质量,它主要面对的是工程建设;而对于施工的安全,则主要面对人员的管理。因此,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要想做到精细化,就务必改善和创新施工管理的具体方法,严格控制好安全管理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具体的方法有:可以制定有效的施工章程和规范,建立一系列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对安全事故的警觉性,积极探索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方法。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施工环境,使精细化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按照施工章程进行规范化的作业,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也是施工项目安全措施的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会大大影响项目的总管理水平,是精细化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性保证。

结束语

对于公路工程管理工作来说,随着现代化施工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将管理方法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来推进公路工程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工程组织与监督体系,落实好项目管理责任制,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同时,公路工程管理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工程管理企业也只有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从根本上建立企业管理文化环境,引入人才优势,切实推进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水平。公路工程建设作为综合性管理领域,既要重视管理人员对各类业务的认识,又要重视工程施工建设及公路后期养护工作的跟进,整合好内部资源,优化好工程管理的组织结构,调整好工程管理项目的公正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切实从管理水平上实现高质、高效、严谨、规范。

参考文献

[1]韩英霞.浅谈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