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26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1篇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情况

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失业数约93万人,占总人数的27.5%。可以看出每年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累计失业,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逐年增长。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笔者统计了2005~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毕业生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2005~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仍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2005年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79523人,2006年为105714人,2007年为112740人,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为189373人,是2005年的2.68倍。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中,专科生仍然占较大比重,2005为63.73%,2006年为68.21%,2007年为67.02%,2008年为76.41%,说明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较快。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2007年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共有35万家单位参加招聘,提供招聘岗位322.9万个,登记求职812万人,职位供求比为1:2.51(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51,下同)。按照单位性质排名前4位的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4.2%、16.2%、15.1%和12.4%。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5.8%,本科学历的占44.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0.1%。数量显示,在职位供求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增加,说明某些职位,特别是建筑、市场营销、计算机、企业管理、财会等职位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较受欢迎。第四季度,人才市场各专业的职位供求比都在1:2到1:3之间,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行政管理、财会专业延续上个季度的高供求比。

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计专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看,研究生就业率变化不大,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仍然处在较高的比例,说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在对会计专业需求的单位中,私营企业需求量较大;在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中,大多数企业需求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需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较高,上述岗位基本上都是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完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从事上述工作。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与社会因素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录取率大幅度增高,“升学难”问题解决了,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增长远低于劳动力的增幅,出现了就业率与录取率相差较远的情况,“升学难”就转向了“就业难”,而解决“就业难”比解决“升学难”更为棘手。随着高校的扩招,会计专业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诸多方面差别很大。大中城市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总是有限的,竞争相对激烈,但高校毕业生一味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经济区,不愿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往往需要会计人才的支持。另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高校毕业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对生源地域及性别也有较高要求。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倾向于选择好地区、好岗位、高薪酬,总想一步到位,总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有出息”。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的产生。

(二)高等院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师配备、实践教学及培养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将有更多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在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中,都开设了一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践性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06年会计学本科培养计划,总教学时数为246时,实践(包括习题、案例、上机、课内实验)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占总学时的4.86%,第一课堂实践性教学为33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34%,第二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为9.50学时占总学时的0.38%。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为6.58%。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明显偏低。

三是培养体制的缺陷。目前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即: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基础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主干类课程和专业类辅助课程。这种体系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其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科目设置过细,课时分散,造成内容严重重复,而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转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会计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会计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甚至有些学生连会计凭证都不会填,编制会计报表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些会计专业学生单向考虑自己

的择业就业理想,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以及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日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

三、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缓解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并加以分类、分层次管理和指导,要促使各类各级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评估其办学质量,使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会计教育,并适当控制招生增幅、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之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某些鼓励性政策和改革就业机制。同时,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二)高等学校方面包括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

一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院校对在职会计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刚刚上岗的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无法适应本科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经过系统、全面的实习,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的上岗需要是不现实的。尽管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不能代替工作经验,但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走出校门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在低年级进行会计手工记账的模拟,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验室,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穿行手工模拟教学。在高年级进行会计信息化实验,通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以便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技能,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各学期末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目前各院校会计本科生与会计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只能就会计理解会计,不能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因此,应增设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学课程,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其理论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关财务报告的准则,此外,还应具有经济学、税法、经济法、统计学、信息技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中,理论课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时比重太低;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三)学生方面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当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应该为今后的就业作准备。因此,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不是毕业后找工作时一刹那的表现使然,而是在校时各方面素质的积累和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爱好和条件,有意识地从自身出发作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会计模拟手工做账的过程中,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在会计信息化的学习中,要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业务处理程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毕业后推介自己做好准备。在择业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追求最美满的工作,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2篇

关键词:长江大学;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就业

1、引言

本文通过对长江大学体育舞蹈专项四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找出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开展现状的缺失、师资现状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与本科毕业生针对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如何才能好更好开展我校体育舞蹈专项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特别选取了长江大学(下文“我校”表示)体育舞蹈专项最近毕业的四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分别是11届12届13届和14届。

对我校近四年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2份,回收40份,回收率76.92%,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71.15%。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为11届发放8份,回收5份,有效3份;12届发放11份,回收6份,有效5份;13届发放15份,回收10份,有效10份;14届发放18份,回收16份,有效16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统计

自主创业在体育舞蹈毕业生中较普遍,毕业生从最初的失落迷茫到找到自己发展空间,建立自己的舞蹈事业。这是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思路的重大转变,从最初的应聘求职,到自己开办舞蹈工作室、舞蹈学校、舞蹈文化机构,很多毕业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3.2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期望地点统计

表2 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地点调查统计表

期望地点人数/个比率/%

高校2054.1

体育局1848.6

教育局1540.5

俱乐部/培训机构513.5

民办学校718.9

公办中小学1335.1

农村中小学821.6

对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前期望的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进行排序,毕业生最希望去的单位分别是高校、体育局、教育局、公办中小学,选择民办学校、俱乐部、培训机构、农村中小学的人比较少。

3.3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统计

此次调查统计,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和网络招聘的较多,占总数的27%和24%;其次是继承家业,占总数的22%;参加各类考试、招聘会,占总数的14%和11%;最少为毛遂自荐,为2%。

相对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较少,制约了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3.4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统计

体育舞蹈毕业生37人中60%的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城市就业,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里生活条件较优越,收入较丰厚,有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16%的毕业生选择在出生城市就业,与父母可以互相照应,多尽一点孝心,同时能回报家乡;16%的毕业生对在哪个地区就业无所谓;还有8%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虽然西部地区条件较差,但有良好的人才政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5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目的

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目的70%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22%是生活所迫;5%因为家庭逼迫;3%因为不喜爱体育舞蹈。结果表明当代本科毕业生的价值观念由生活所需逐渐向实现自我价值转移。也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体育舞蹈专业认可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驱使下,社会价值观开始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出现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就业单位的物质待遇,导致在选择职业时,过于强调高收入,以满足自身的所谓的“价值观念”。

3.6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择业对口问题

体育舞蹈毕业生择业对口情况的调查,毕业生选择专业是否对口比例差距很大。选择专业对口很重要有10人占总数的27%,选择专业对不对口无所谓的15人占41%,认为先找到工作以后再向专业方向发展的有10人占27%,专业无需对口的有2人占3%。据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吻合,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且更能增强对于职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7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障碍调查

调查统计得出,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障碍中缺乏自信占62.2%,排第一;专业技能欠缺、缺乏实际经验、就业期望太高和专业对口工作少的毕业生在分别为59.5%、56.8%、54.1%和54.1%;就业人数太多的占45.9%;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占18.9%,24.3%的毕业生选择其他。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关注的条件也是毕业生就也因素之一。

表3看出,用人单位除了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以外,还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社会经验、思想品德和发展潜能。而这五项中专业技能最为看重,所以提高专业技能是在培养计划中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毕业大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认可程度。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方向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2)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地区的选择是影响就业因素之一。(3)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喜爱体育舞蹈为就业目的,价值观念也由生活所需逐渐向实现自我价值转移。(4)对于我校体育舞蹈毕业生来说,自身的条件及用人单位关注的因素都是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障碍。

4.2建议

(1)学生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找准就业方向,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实行多方位的就业方式。(2)高校应进行宏观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培养目标和方向,调整专业原有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3)各高校之间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各有优势,要积极拓展与其它高校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加学科技能与理论之间的交流,增多专业就业渠道之间的链接与拓展,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进步。(4)社会应多多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多给大学生就业机会。(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巩晓源.高校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18).

[2] 彭分田.高校舞蹈专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06).

[3] 李国宾.舞蹈专业大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1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是广西师范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而广西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广西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中是成立最早的,经过40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育人才。近些年来,随着广西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广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对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无结构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调查中获取了2013―2014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基本统计数据。2012届毕业生109人,实际就业率95%;2013届毕业生79人,实际就业率98%。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率逐年递增,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方面的教育人才,因此,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渠道。

就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就业成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大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较多企事业单位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两届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共有58人,2012届有3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0%,2013届有2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6.6%。2012届考取研究生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4%,2013届考取研究生6人,占年级总人数的7.6%,考研比列较少。在考取公务员方面,2012年考取了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8%,2013年考取了5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3%,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大幅度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进入事企业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有35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2.1%,2013届有27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4.2%。这说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俱乐部发展良好,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走入社会后自主创业,2012届有14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2.8%,2013届有1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4.0%。总的来说,调查发现在校从事教育工作、进入部队公安、考取党政机关等这些传统的岗位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逐渐多元化,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3.2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水平和英语能力这方面能力较差,综合能力有所欠缺。第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追求名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名校从而忽略了教育能力的强弱,致使绝大多数毕业生失去了与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现大多数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从根本上认识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到位。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但是其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4.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积极推荐毕业生

就业指导要早期化、全程化,高等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中,从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实施指导。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本校和毕业生的信息,扩大影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

4.2鼓励多渠道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加社会实践,发展“一专多能”,毕业生在掌握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也要了解和熟悉其他运动项目。同时,在文字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以及外能等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3 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自我就业. 自主创业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择业渠道, 学校应提供及时信息和外部资源, 做好个性化服务。同时,毕业生应当依据自身知识优势积极创办科技性、服务性企业, 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4 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考虑相近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范围的弹性选择,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贺敏,高晖.体育人才的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156.

[2]陈志军.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2,31,253.

[3]沈雁华,张铎, 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82 (3) :87- 89.

[4]赵冰.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 (4): 79-81.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4篇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4-03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其中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论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2009年和2010年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具有相似特征因素如高校类型、地域以及专业设置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中得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分析样本、确定内容分析的类目、样本的评定以及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形成结论等几个步骤。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一般描述统计,并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样本的选取

由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特色在我国地方师范教育中颇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校2009和201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为样本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分析类目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因此根据研究主题,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见下表)。

(三)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样本统计数据评判员独立按照内容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而获得,为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我们将统计结果分别按照就业率、就业单位流向和地域流向进行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0年,样本共有应届毕业生3359人(其中本科生2588人,专科生771人)参加就业,比2009年减少了232人,减幅为6.46%。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10日,总体就业率为93.18%(见表2)。其中,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3.73%,样本分院总体就业率为91.57%。与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1%还有很大的差距。

统计表明,该校2010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往年都有所下降。而近几年,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专科生的就业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在2010年更为明显,这表明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比往年更难,只有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更强的专业的专科生就业成功率才较高如校本部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1、师范类本科生就业率有所下降,非师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

经过统计,样本师范类专业近20个,2009年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5.37%,2010年的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2.27%,就业率下降了3.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师范类专业近19个专业2010年的就业率比2009年的就业率90.21%.上升了6.0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非师范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较强,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广,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表3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09年在其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数为785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22%,而在2010年人数猛增到980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人的31.73%。

相比较之下,随着中心城市的扩容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各地市县以及乡镇中小学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逐年减少。这个趋势可以从表3中明显的感受到。2009年,样本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9.58%,2010年则下降至55.33%,下降了4.2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下降,但是样本仍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因此教育系统仍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2、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流向是样本所在地区

2010年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地区,占全省已经就业毕业生数的81.37%,比2009年上升了9.23%。而2010年样本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只有765人,比2009年减少了30人仅占全省已就业毕业生数的0.24%,相对其他院校来说样本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少了很多。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样本座落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以外,毕业生生源主要是以地区生源为主。2009年和2010年区域的生源在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中的比重为59.24%,57.70%,而珠三角地区生源较少为10.69%,9.44%。这说明样本在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2)珠三角各市的当地生源中,2010年有64.67%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回流率比2009年下降近了7.47个百分点;在全省毕业生都涌向珠三角地区就业时,样本珠三角地区毕业生的回流率却在下降,而且降幅较大,说明珠三角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而样本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急待提高。

(3)在珠三角外十二市中,2009年和2010年当地生源率高达89.70%和86.48%,表明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这说明样本珠三角以外的毕业生更愿意回生源地就业,这与毕业生家庭观念,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3、待业率有所上升

根据统计,在样本3359名参加就业的2010届毕业生中,待就业人数为230人,待就业率为6.85%,比2009届增加了0.97个百分点,待就业人数增加了19人,数据表明2009年底的金融危机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仍有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一)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地方师范学院大都地处二线或三线城市,学生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学校周边地区还是学生的生源地的经济发展都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相对其他高校而言更加严峻。

2、地方师范学院由于大都地处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相对滞后,因此,表现在就业竞争方面,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就业趋势来看,地方师范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传统师范类专业如汉语文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等专业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市场不断萎缩。

3、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毕业生总想进一些具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大部分毕业生都坚守公务员考试、教师上岗考等,固守家乡,坐、等、靠父母或亲戚朋友帮他们找工作,不愿下到基层或者到中小微型企业去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而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教师招聘岗位的逐年减少,学生们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显。

4、地方师范学院学生就业能力急待提高。由于地方师范学院生源大多来自本地或附近地区,就像样本一样,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的机会,加之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较其他高校学生差,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中处于下风。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在宏观决策方面,地方师范学院更应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本科教育通识化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其人才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就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到了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只能作为通用性人才来培养[2]。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仍然固守精英教育的思维,势必难以适应现有的就业市场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体之一——地方师范学院应该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发挥作用

就国家层面高校专业调整的具体目标而言[3],一是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形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三是形成法制化、科学化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四是使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地方师范学院而言,首先,我们更应该研究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改变早期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次,研究形成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然后,实现“因地治学”,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3、在微观层面上,强化课程改革

这里的课程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化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二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规划:首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己学校类型、专业、地域、性别以及行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合理设置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最后,加强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咨询,改变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卑心理,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与培训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面试口才训练、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团队拓展训练、领导力、执行力拓展训练以及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培训。

参考文献:

\[1\]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118-121.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6篇

关键词:GIS;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解廷民,王彤,王琦.北京地区法学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J].2012.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自考;信息化管理;毕业环节;统计分析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节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二)考生性别构成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井,秦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5(11).

[2]姜桂芹.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J].继续教育,2015(11).

会计专业毕业自我总结第8篇

由于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2005届本科毕业生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毕业实习全面落实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并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实习基本情况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5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实习学生。2010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 6. 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习总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 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 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 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写作在线是一家专业各类公文稿件的文化服务机构,拥有近百名的专家团队,全方位、多角度为您打造最具实用价值的公文材料,毕业实习总结,会计实习总结,个人实习总结,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总结范文,教育实习总结,实习工作总结,实习自我总结,顶岗实习总结,销售实习总结等。

6.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 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2. 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3.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可是,我们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研究营销人才的内涵,然后以此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和素质要求等。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率,就业率是学院生存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