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31 08:17:0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1篇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博大精深、别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作为提升人的思想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导向功能,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道德、文化的思想精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政治思想、品德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运用、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现代价值,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丰富博大的有机构成体系。”[2]伦理、人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特别重视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品格完善。比如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践履知行式实学精神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3]科学理性地认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修养,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理想境界,反对人为物累。孔子倡导“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崇高人生理想;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老子用“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拿”[4]来告诫人们;孟子推崇“舍生取义”思想。这些文化精神指向都表现为重理想、重气节、重修养和刚正不阿,内含超越世俗价值、功利价值的终极目标,充盈着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对民族、国家美好未来发展前景具有价值认同,努力发展成为未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栋梁。

(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品格,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把追求人生理想的艰苦努力过程审美化,提倡以苦为乐,自强不息。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就注重“刚健奋进”、“发奋忘食”、“自强不息”方面文化精神构建,提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悦,勇者不惧”[5]。《易经》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倡导刚健、自强不息的品格、拼搏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民族性格。把贫困忧患视为磨练意志、实现完善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这些优秀思想因子,积极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不断地追求和实现自身目标,不断地超越和发展自我,做生活的强者,顺境不骄,逆境不馁。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一面民族的旗帜,经过千百年的培养强化起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中,激励了无数有志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培育了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爱国志士,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之绝唱;北宋范仲淹歌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通过教育,使爱国主义的义务和责任被大学生认知并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将爱国之情内化为他们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重在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强调道德、道义对人生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建立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教育方式,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特别重视心理感化作用,提出“内省”的修养方式,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外,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注重修养实践,强调道德践履。“履,德之基也。”[5]一个人只知晓如何做人并不能算有修养,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是真正有修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育方式,就要树立道德榜样,注重心理教育作用,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观,使得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守法与违法的判断标准内化为一种思想情感,由然地追求崇高,拒绝丑恶。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始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不断丰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进行关联,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采用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教育内容、方式、介质,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纳,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升华,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比重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有计划地把传统文化的内容纳入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改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构性缺失现状,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通识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学经典导读》等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将传统文化内容讲授给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互动式、对话式教学,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获得思想教益,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子浸润心田。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熏陶效应

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通过举办论坛、开设专题讲座、征文、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形式等,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的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艺术的展览、演出等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让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人文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使他们的人格品质得以提升。

(三)使用新型媒介手段,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方式

在网络“全民围观”的态势下,充分发挥现代新型媒介手段的作用,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增强民族认同感。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新阵地作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使用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型媒介,探索借助社会型网络社区等形式,实现迅速及时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达到互动交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形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土壤,在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推陈出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更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价值取向和教育倾向,使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具有精神支撑力和知识启迪力。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陈梦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9-1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3篇

>> 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刍议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研究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2-11-19.

[2]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6)59-63.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06- 10- 19(1).

[4] 李阳, 梁婷.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科技视界, 2013(30)124-125.

[5] 迟成勇, 吴锦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3)62-68.

【作者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方式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N].学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5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由此看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学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以此为契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制定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完满教育三维一体的教育制度,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并把它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规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落实成为制度化的教学任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在通识课教育中,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幸福课》、《300年来的世界文学》等。除了必修课之外,信息学院还设置了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开设了名人大讲堂,先后邀请了于丹、刘瑜、周濂、朱大可、慕容雪村等诸多文化名人。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以及“贵和持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等充分显现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感染,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听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名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深入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精心培育品位高雅、健康向上、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校园文化“硬”环境。其次,营造利于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就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营造,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信息学院不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将《论语・子罕》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作为培养三达德人才的标准,和“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不谋而合。再次,形成了完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体制机制。信息学院形成了健全的完满教育体系,分为四大模块活动:社团活动、艺术实践、公益服务和竞技体育,在完满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大汇演、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读书会和朗诵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影片展播等形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信息学院还成立了书法社、街舞社、音乐社、汉服社等各式各样的大学校园社团达100多个,通过这些社团发扬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时段、各个角落、各个场合都时刻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要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拓展网络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新型传播载体不断传播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必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构建高校新型阵地建设,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氛围。目前,信息学院不断加强新媒体建设,已有符合学校校情的成熟平台小黄鸡、卓越会、贴吧等,另外,各班还建立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价值,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地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格精神、文化底蕴、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5,(2).

[2] 杨 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2).

[3] 贺 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7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育人手段,拓宽了发展空间。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3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还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追求,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说教味浓、单向传播等弊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修身、治学的好方法,应该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南宋理学家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古代“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的修身方法等②,都是有效的育人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应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校外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等,蕴藏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一宝藏,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加强课程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教育的第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完备的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精心挑选,系统编排,形成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打下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开设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激活校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节,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重视网络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占领网络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造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建设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引导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完善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美化校园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广场、操场等建筑和空间,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应该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广场、教学楼等区域树立孔子、孟子、老子等先贤的雕塑,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悬挂古代名人名言和书画作品,利用橱窗、海报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典故、人物等。

注 释

①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第8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资源,我们应该采取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笔者针对高职学院的办学要求和特点,提出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主席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为突出。

一、新形势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加强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是适应当前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应对多元化社会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并改变着年轻的一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持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具有开放性的儒家文化,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使传统文化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重要的来源。传统文化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为我们在今天的现代科技社会中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感悟、情操陶冶,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在学生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而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和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滋养,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博大精深,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教学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音乐、诗词和建筑等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感染力。

二、当前高职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高职教育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学校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由于当前社会就业的要求和压力,高职生更加重视的是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相对来说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升。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不重视人文历史书籍的阅读,据一些高校开展的调查得知,通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从手机上、网络上的碎片性阅读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时代学生的阅读种类、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选择更灵活,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的首选是小说、时尚杂志等。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艺术表演和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不感兴趣,却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很多调查数据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样会导致民族感情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识不够

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信息的多元化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造成了冲击,学生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信仰的选择也更多元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其呈现出来的功利性的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迷茫的思想状态,认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挖掘,有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灵活借鉴和运用。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高职生的道德内化和人格完善,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教育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直观的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使理论更加生动化和具体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文化古迹等,组织开展名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等活动,结合社会热点组织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模糊,不了解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情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意志力薄弱。所以做好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做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当代仍然是有效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营造一种科学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都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耳濡目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政治文化思想影响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理解,掌握精髓,才能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使教师能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主动学习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精神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

作者:王珉 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注释:

①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