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1 00:45:22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1篇

关键词:云南;边疆高校;民族体育;校园文化

1前言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教育教学结合,是高等院校应该深思的问题。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何做好新时代知识、思想、真理,如何担任新时代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工作,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上两点深思入手,对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进行探讨,为边疆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云南省高校教学结合及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省边疆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本研究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调查个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的临沧市,临沧市境内有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回族、苗族等23个少数民族。临沧是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较浓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边缘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正因此也大力促进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据调查研究发现,该学校已结合自身办学方向及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情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介绍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开设内容有板鞋竞速,高跷,抽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跳绳、拔河等教学内容。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缺少,实践课程较多,相关理论课程较少,相应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不是太明确,教学模式比较保守,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真正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较少,频次较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课外活动中缺少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3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蕴含的“努力拼搏、公平竞争、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生活;其蕴含的“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的道德规范,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世代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历代中华儿女,作为一种文化素养陶冶着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文体活动丰富着各民族的生活,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力量、文化素养、文体活动纳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使广大师生感同身受的了解、认识、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设特色的校园文化。

3.2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在云南省高校校园中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饱满的精神面貌、生动的课堂氛围、多彩的课外活动、师生满意的校舍才能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中“适应自然、遵循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境内生活着我国二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经历的时间漫长,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功能,表现出明显的朴素性、平等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佤族舞蹈中《加林赛》、《舂碓舞》,傣族的《莫罕丽》,壮族的板鞋竞技,苗族的吹枪,侗族、壮族的抢花炮,瑶族的打陀螺以及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可以在校园中推广,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同一体育活动,无形中就增强了各自民族的认同感,升华了民族荣誉感。

3.3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就体育课程内容方面提出要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更应该很好地结合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原则,基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适宜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地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同时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也要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4.1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

佤族传统体育舞蹈中的《加林赛》、《舂碓舞》,傣族传统体育舞蹈中《莫罕丽》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目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全校师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共同跳三套民族健身操,其中包括佤族的《加林赛》,傣族的《莫罕丽》,以及《唱支山歌给党听》,因其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及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益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4.2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

在云南边疆中高校中有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它们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中体育社团层出不穷,单都是一些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社团,几乎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对于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因此,一些开展比较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板鞋竞技、打陀螺等,有必要增设这些项目的体育社团,这些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

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及校园体育赛事,应当在课外活动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民族底蕴深厚、趣味性高、简单易学体育运动项目,如傣族的丢包、瑶族的踢毽子、拉祜族的敲打象脚鼓、跳摆舞、荡秋千、打陀螺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育运动技能,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每年举行的校级运动会中,适当增加趣味运动会,在趣味运动会上将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如踢花毽、吹枪、板鞋竞技、打陀螺等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纳入运动会中,不仅能增加运动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高校体育教师,据调查发现,目前云南边疆高校中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外省,汉族居多,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非常少。而且云南边疆高校教师队伍中大都从事的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研究,如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等运动。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数量极少,质量不高,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担任专业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云南边疆高校及政府职能部门应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比如组织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班和研讨会,组织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提拔优秀体育教师参加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组织体育教师多参与各级别的少数民族运动赛事,同时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云南边疆高校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都得以进一步提高。

5结语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体育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边疆高校结合本学校类型特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品牌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改善活动场地、硬件设施,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民族体育特色校园文化成为一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明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丰富宿州学院大学体育文化作用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27-130.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2002,(7).

[3]马鹏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134-135.

[4]王伟强.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路径[J].青少年体育,2018,(6):19-20.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2篇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客家地区资源 高效课堂 教育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开发特色资源。依此,研究特色课程,开发本土特色教育资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新课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世界客都”梅州,将客家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亲和力、穿透力和生命力,发挥其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导向,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选择。

一、客家独特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客家人无论是出外谋生,还是立业或从政、从军、从商,都表现出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人在客家地区就孕育、凝练出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为内核的客家文化精神。如,“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敢做敢当、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爱国爱乡、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客家文化精神的闪光点,其意义就在于激励客家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地域特色文化是产生、形成于特定人群的特定传统,凝练成文化精神后反作用于特定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风貌。客家地区的优质资源,既是客家人的精神财富,又是客家地区育人成才的文化宝藏。身处客家地区的师生,在传承发扬客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一方面能引领社会思想和风俗风尚,另一方面也对后人有典型榜样示范作用。其意义不仅表现在有利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还表现在有利于家庭和睦、个人上进。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即将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育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使命。本土文化相对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客家文化,培植客家精神,可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供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启发。

二、客家资源的文化内涵对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作用

结合时展要求,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建立在客家人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带的客家地区中学,开展特色德育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客家文化。客家地区中学根植于客家地域文化中并与之相辅相成,比较容易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中学的办学、教育特色。这种特色就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德育中的价值引导。

客家地区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特色鲜明,价值导向始终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一致。所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客家地区的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文化资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变革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运用好传统教育手段和新媒体碎片教育形式等新载体,从而提升客家地区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德育教育水平,打造新局面促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关键是要做到可感可信可学。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类典型榜样,最为人所熟悉也最为人所忽视。恰恰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因为发生在身边,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身的行为,最能深刻地融入自身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特点,充分挖掘客家人的典型代表、典型文化,充分运用典型人物、事迹展示等载体来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将身边典型榜样折射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品质和人文素质等闪光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正确价值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立德树人、学生成人成才。

三、客家资源植根生活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文化的生命力一个重要表现是文化对生活的穿透力。这就要求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育德。客家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凝练而成的,其精神已融入客家地区人们的血脉。客家地区的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就独具先天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实现了“教育”中“教”的功能,而“教育”中的“育”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现实目标。“育”什么?首先是立德树人,包括道德素质、心理情绪、情感价值等。

独特地域形成的独特文化,深植于地域传统和习俗中,也深蕴地域文化的价值导向。这种深植传统和深蕴导向的文化深具文化的传承力和穿透力,是实现“育人”的有效载体。

所以,客家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的优势资源,在文化生活中融入教育的元素,也就是运用客家文化乡土材料,结合时代特点、学生自身特点,在生活的细节中,打造高效政治课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在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塑造精神品质,完成价值引导。

四、在实践中传承客家文化,形成客家传统文化的教学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实践

课 题:本文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高层次教学建设培育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11001710720915340。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课堂教学不够优化,未形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甚至取消相关选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未能专门安排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特别是培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不利。

一、搭建与现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特色鲜明的人文课程体系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谋篇新局,根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建设与现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文素养教学团队,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2016年,高职院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框架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语文及其他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创建优质高效课堂,加强毛概等校级精品在线课堂建设项目,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重点突破,实现专业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并驾齐驱,把传统的“满堂灌”的知识传播模式转变为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接收模式――启发性教育,研究适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教学模式,融理想信念教育、德性教育、人本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

二、赋予人文素质教育时代性特点,利用校园媒体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笔者学校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互联网+”时代气息的人文素质教育高地,让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开设学院微信公众号、电子校报、网络教学平台等,组织深受学生推崇和认可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品德之星”“技能之星”“创业之星”的评选成为全校师生热议和关注的焦点。二级分院成立评审领导工作小组,由分院书记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研究制定相关的评选办法和制度,借助学校校报、微信号、分院邮箱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学生的初选,进而由评选办公室审核把关,确定初步人选,为期一个月在网上征求意见,然后由分院评审领导小组最终决定,在学校网站进行一周的公示。公示期结束后,上报学院党委会讨论通过。此外,学校搭建“高素质人文大讲坛”和“校园名人成长交流会”在线课堂。选择各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在校学生,通过网络问答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互动,方便快捷,气氛活泼热烈,“交流”成为活动的主要特色。教师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着青年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

三、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塑造自主进取的校风学风

各分院教师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免费为学生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专业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社团采用自主管理模式,通过校内互联网和手机APP等免费的电子网络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并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查阅和学习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撰写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本着深入实际,联系生活、服务地方的原则,不少社团成果丰硕,引起了地方部门、相关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例如电气工程分院学生结合专业特色,组建了电气自动化协会、电子协会和楼宇协会,由学生自主制定协会相关制度,以兴趣学习和技能竞赛为目标,以“创新”为特色,通过“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和训练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和接触,优秀学员对后进学员进行帮助和引导,一起成长,学生学会分享与感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学风。

四、推动校园优秀文化品牌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推广到全社会去。根据党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学校每年组织“行走的课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学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一。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对“两学一做”情况及红色文化的相关调研,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学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吸收新鲜养分。广大师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座谈、微博等方式,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讨论、交流,建立起真诚、平等、信任的团队合作关系。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和升华,在体能上受到锤炼,在人生征程上留下难忘的记忆。学校还注重成果转化,将转化成果整理成宣传册,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提升活动实效性。

五、营造书香校园,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从2007年至今,学校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大学生读书节”。2016年大学生读书节的主题是“阅读文化经典共创美丽校园”。图书馆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读书节的各项活动,例如举办图片展览、布置宣传栏、开展培训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建立读书节网页专栏,把系列活动内容挂到网上,让学生随时点击,及时了解活动详情;同时在学校网页和图书馆网页上建立活动专栏,在图书馆宣传栏、学校宣传栏、学生寝室、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场地张贴活动宣传标语。围绕“读书”开展系列活动,除了经典活动如征文比赛、读者沙龙活动外,每年的活动内容都强调要有亮点、有创新,如读书节活动标志征集、图书知识竞赛、“我眼中的图书馆”摄影比赛等活动,每个活动都设立了不同奖项,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图书馆还发动全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参与读书节“书海寻书”活动,受众面广泛。

六、组织“思政杯”大学生辩论赛,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学校“思政杯”辩论赛已走过十年,人文内涵的展示、人文精神的交锋成为比赛的特色和亮点。辩题设立实行“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征集,最大限度地吸引和调动全校师生的参与和支持,对学生感兴趣、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辩题进行民主投票。十年的比赛充分说明,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对专业文化的展示和运用成为一大亮点和特色。在比赛针锋相对的时刻,往往通^运用专业知识联系实际的选手分析更为透彻,引人瞩目。学校黄酒、纺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的选手在辩论赛中大显身手,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作为思政课堂的延伸,辩论赛将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辩题向全校征集,参与度高,影响力大。赛前重团队作战,赛后推互动交流。学校连续十年组织优秀辩手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其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学以致辩、辨以促学。活动立足绍兴,面向全省,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加强了文化凝聚,优化了育人模式,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5篇

2019年学校道德讲堂活动方案(一)

根据黟文明办[2019]11号《关于增加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项目的通知》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针对我县青少年成长状况和实际需求,为深入推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培育道德之人。把诚信友爱、乐观向上、进取创新的品格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以倡导“三心教育”(“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健康向上、乐群向善、立己利人的校园风尚;吸引和带动学校、家庭、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道德建设,努力达到“道德讲堂”建设覆盖所有学校以及“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 的目标。

2。 健全推进机制。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我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学校“道德讲堂”工作机制。

3。加强素质提升。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增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自我表达和情绪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青少年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感悟为主要方式,通过团队日活动及开设活动课、实践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与互补原则。要使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各校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已有阵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青少年,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青少年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三、工作要求

1。队伍要丰富化。要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宣讲队伍,一是要发挥学校党政工团的负责人、师德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要整合家庭、社区资源,邀请其中的优秀代表参与学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要特别重视发动各级美德少年、五好少年、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作为宣讲员,发挥身边好人的作用,邀请他们现身说法,以点带面。

2。形式要多样化。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设计多样化宣讲形式,使广大学生易于参与,乐于参与。一是“我听”:以培训报告、巡回讲演等形式,听道德故事,悟优秀品质;二是“我看”:以演绎展示、学习发现等形式,把典型事迹和品质形象化、具体化,使之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三是“我讲”:以自我推荐、自我宣讲等形式,讲学生自己和身边的道德故事;四是“我议”:以辩论讨论、评议总结等形式,评议身边的好人故事,挖掘精神实质,不断升华自身道德境界;五是“我选”:以学生评选、菜单式宣讲等形式,由学生评选先进人物,由学生选择每一次宣讲的人物、主题和时间等;六是“我行”:以实践转化、提升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在认知、接受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后,见贤思齐,转化行为。

3。时间要经常化。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宣讲,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中宣讲,结合民族精神月建设统一开展活动;要将“道德讲堂”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组织实施

1。提高认识,精心部署。各校要充分认识建设学校“道德讲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日常管理;要对照工作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落实方案,要把建设学校“道德讲堂”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精心部署,将“道德讲堂”纳入学校课程表,并狠抓落实,确保学校“道德讲堂” 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2。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各校要把建设学校“道德讲堂”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载体,切实负起责任,要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标准,加强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3。宣传反馈,有效推进。各校要及时报送开展该项工作的好的做法、成效、经验;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报、板报、橱窗、广播等载体,有效宣传工作成效,不断扩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2019年学校道德讲堂活动方案(二)

根据区文明办《关于在全区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的通知》(斗文明委〔2019〕2号)和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珠海市“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珠教组〔2019〕6号)精神,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和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三德”建设为重点,通过 “道德讲堂”建设,建立以学校、级组、班级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普及道德理念、讲述道德故事、弘扬道德精神、展示道德力量,引导广大学生开展修身律已活动,进行自我心灵净化,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升校园文明程度,为珠海建设道德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打造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培养高尚情操,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在全校营造“崇道德、尚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为珠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三、内容形式

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原则,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辅以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性格养成、科学学习、艺术修养等理念和知识的普及,综合提高中小学生文明素质。

(一)“三个德”活动内容。

1、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文明”为核心。

2、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孝敬长辈、邻里团结、勤做家务等,以“孝敬”为核心。

3、个人品德建设:友善互助、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等,以“友善”为核心。

(二)“六个我”活动模式。

1、我听——听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讲述先进事迹。

2、我看——组织学生观看道德宣传短片、情景剧表演等。

3、我讲——由学生自我推荐、自我宣讲身边发生的道德故事。

4、我议——由学生辩论、讨论道德现象、道德规范,评议身边好人故事等。

5、我选——由学生评选先进人物,选择、推荐宣讲人物和宣读主题等。

6、我行——引导学生认知、接受道德人物的优秀品质,学习效仿模范事迹。

(三)“六个一”活动流程。

1、“唱一首歌曲”——每次开讲前,组织学唱一首有关道德建设的主题歌曲。

2、“看一部短片”——围绕主题,组织学生观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的短片。

3、“诵一段经典”——组织学生诵读一段中华传统经典语录和道德格言。

4、“学一点礼仪”——每次讲授一点文明礼仪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知识。

5、“讲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

6、“作一番点评”——评议身边好人好事,讲述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

(四) “六个一”建设规范 。

1、设立一个适宜的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报告厅、会议室等设立讲堂;没有室内场地可供使用的,可在学校广场、运用场、等较为合适的地方设立讲堂。

2、形成一套规范有序、运作便捷的管理机制。制定“道德讲堂”活动计划,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3、组建一支广受欢迎、素质过硬的宣讲队伍。各校可在教职员工及学生家长中推选宣讲员,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负责人、德育干部、优秀班主任等的带头示范作用,组织美德少年、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等作为宣讲员。

4、编印一本道德故事汇编。各学校要根据道德讲堂的主题内容,立足校内好人好事,选择一批主题鲜明、事迹感人的道德故事汇编成册。

5、建立一份完整的讲堂档案。各学校要收集整理好资料台帐(包括电子台帐及纸质台帐),要有活动计划、方案和总结,对每次活动有文字记录、图片影像或视频资料。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对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把“道德讲堂”建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创文”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安排专人负责,建立完善机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常规管理。要结合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开展纪念传统节日活动和团队日活动,全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上报中央文明办的2所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考察点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拟申报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学校,在申报之前,必须建立“道德讲堂”并正常开展活动。区教育局将在10月举行斗门区中小学“道德讲堂”活动启动仪式。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6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宏扬中国的优秀传统艺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更是每个中国美术老师的职责。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艺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个艺术工作者的任务。以乐清的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关键词:继承;宏扬;教和学

【中图分类号】G4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艺术,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就发生在身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以乐清的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我们乐清有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象阳镇,仅在民间工艺品类方面就有几十种,如黄杨木雕、竹根雕、象牙雕、骨雕、剪纸、细纹刻纸、竹丝绣帘、抽纱绣品、木雕工艺礼品、龙舟等第。象阳镇不仅有世代相传的悠久工艺传统及精湛的传统技艺,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他们父子相传,邻里互授,形成了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和地域特色。“怎么教?”“怎么学?”,在这些前提下我对浙美版第17册的教科书《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这册书的教学又有了些新的看法. “教”要适应实际、顺应潮流、“学”要从身边学起。对于乐清的教师和中学生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民间艺术氛围和地域特色,来继承、宏扬和发展我们自己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这将是我们这一代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艺德,学艺先学德跟老艺术家学做人、学艺德、学习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从传统艺术中学习中国人的道德艺术是最好的一个的切入点。我们乐清有一大批的老艺术家他们都有着很多学艺成长的故事。如: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家林帮栋出生在浙江乐清县北白象镇一个民间工艺世家,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纸扎、细纹刻纸‘油漆画’彩灯工艺能手。林帮栋自幼承继家学,13岁随父学艺谋生,20出头就成为一名既能设计纹样又能熟练刻制的优秀艺人。2002年《天女散花》在第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大展中获金奖,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在乐清我们象这俩位老艺术家有好一批,他们都有着一手绝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人越来越少,可以说是死一个人就死一种艺术。继承、宏扬和发展我们自己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想我们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把老艺术家他们请进来或者学习他们,跨越空间和时间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从而拉近传统艺术和当代学生的距离。

二:学技法,学习传统艺术的精华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无形文化遗产是它的基本识别标志,是维系该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民间艺术它有着灿烂的悠久历史,经历着无数代先辈的持续努力、传承、加工和再创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连续性它凝聚了本民族各个发展历史阶段、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比较成熟的艺术手法、艺术语言和较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想要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的特色和规律,唯一的途径就是到民间去走访,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恭恭敬敬地拜群众为师,老老实实地向民间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民间艺术的真谛。

实施建议:

(1)书面化乐清的细纹剪纸有很多东西有着自己的传统,不管是图案还是工具多有很多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如果不书面化很难在教学方面实施,所以帮助搜集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书本迫在眉睫。乡土民间艺术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深厚的人文性。乡土艺术教育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地方,坚持地方民间特色,象乐清的细纹剪纸这些老艺人有很多东西如、工具很有特色,都是自己自制,虽然很土,但是很生动。我们应通过挖掘地方乡土艺术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创编,把古老的乡土民间艺术结合时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2)个性化――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把细纹剪纸融入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让学生欣赏、临摹,发展自己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在民间乡土艺术活动中受到尽可能充分的参与、体验。充分设计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的天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有一手”。。

(3)体验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于全体学生动态发展的全程,面向不同学生的发展的潜力,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与呵护。通过相互送窗花、贴窗花,欣赏龙船花,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创造性、开放式教学的空间。组织、选择、编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乡土艺术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生活性――乡土民间艺术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同时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增光添彩。通过欣赏乐清的剪纸的作用,坚持“艺术服务生活”和“还艺术于生活之中”,体现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体验感受民间艺术生活。

(5)可行性――开展乡土艺术教育,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特点,充分挖掘学校、社会和学生的优势,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设计不同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灵活处理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使每一位学生在乡土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得到最佳发展。

三:弘扬中华民族民俗艺术、抢救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是顺应潮流的,是时代需要,那“创新”这是历史必然。民间传统艺术,它是我们今天借以创新的滋补剂和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教育者要以本土、本校为载体,以地方传统民间特色艺术为重点,作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古典”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按照了解、模仿、实践、创造的基本顺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乐清剪纸课总之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的欣赏、评述与制作,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就发生在身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7篇

关键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品德素质

G621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4] 曹道静. 语文教师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J]. 中学语文,2014,27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第8篇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跨国传播 非言语传播策略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说:“社会因媒介成为可能,因新媒介而成为新的可能。”①近年来,新媒介的应用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的风驰电掣,更以其广阔的覆盖面、信息接收和终端的多样化以及即时的交互性促使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结构、地位、角色不断发生转变,使信息的传播效率更高、信息传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信息接收更全面可信。

正如尼尔·波兹曼描述电报所带来的影响,他说:“电报不仅允许而且执意要缅因州和德克萨斯州进行对话。”②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伸出无形的双手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连接到其可触及的终端,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不得不进行对话,其中就包括了文化的对话。

在以往中西文化的对话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解和偏差。18世纪的西方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就有人将中国理想化了,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天下最合理的帝国”,③阿道夫·赖希文则称:“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圣人。”④同时,也有人将中国丑化,尤其像黑格尔和兰克,他们所描绘的中国乃是处于永恒静止状态的一个国家。⑤不管是理想化还是丑化,这些哲人都将中国视为西方的非我,执意地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而这种看法如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很多西方学者和民众,使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长期存在刻板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限制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任何不同的国家之间,文化的跨国传播都并非易事,也不可避免产生误解和偏差,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不同的国家而言,文化的跨国传播必然存在很多困难,无法回避。

一、中西差异导致传统文化跨国传播面临的困难

语言、文字上的差异只是文化跨国传播面临的困难之一,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经济与科技水平上的差距,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人的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根本的精神内涵的体现,是不易模仿和学习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

在西方,从柏拉图起,“主客二分”的思想便主导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物是物,己是己”,天人对立、主客有别,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是分开的,自然是自身之外的研究对象。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注重逻辑和分析的,而中国人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则注重直觉和体悟,强调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自然之道,不仅“以己度物”地用自己的生命思考自然,而且“以物度己”地用宇宙的无限来思考人生。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要跨越的除了语言、文字之外的最大障碍,并且这个障碍很有可能比语言、文字上的障碍还难以逾越。

(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了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的概念:“高语境传播: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大量的信息被置于清晰的编码中。”⑥中华民族在表达情感时相对含蓄、委婉,语境和语气中包含着大量信息,这样的表达方式源于传统文化抒情方式的内在性,是属于“高语境”式表达。而西方人喜欢大方、直接的情感表达,绝大部分的信息就在双方的话语中,是属于“低语境”式的表达。

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表现突出。在绘画上,中国绘画讲究“境由心生”,正如坡所说“画竹必先成竹于胸”,后人对于中国绘画作品的欣赏又融入了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写实,强调光影和结构,讲究三维透视,通过点、线、面、肌理、色彩等技法以求达到对所绘景物的真实再现,看一幅西方绘画往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只意会而不言传”的传播和交流方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人面前显得神秘和难以理解。有些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甚至连老一辈的国学大师都难以用语言确切地描述出来,更不用说翻译成外文了,因此,语言、文字上直接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三)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

经济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西方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大量的文化产品。久而久之,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垄断了市场,当我们身上穿的、手里拿的、家里用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他们”的产品时,“我们”也就成为了“他们”所 “塑造”出来的“东西”,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他们的符号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说当今媒介环境下,“人人是中心,无处是边缘”,但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信息渗透和文化霸权是存在的,中心与边缘是存在的。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让我们处在传播的相对边缘,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媒介技术手段,大量地复制和传播信息,当我们的周围被他们的信息所覆盖,那么通过媒介所产生的“议程设置”和“沉默螺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处于相对边缘位置的我们向处于相对中心的西方国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面临着由于历史原因带来的困难和阻碍。非言语策略能够较好地打破现存的差异和差距,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跨国传播。

二、非言语传播策略

非言语传播最初是从英文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翻译而来的。朱迪·伯古恩(Judee Burgoon)与赛因(T.Saine)在1978年提出非言语传播“是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被理解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由接收人反馈的,除使用言词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⑦。

美国语言学家马兰德罗(Malandreo)和巴克(Barker)在《非言语交流》一书中认为:“非言语传播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含义的非言语暗示的加工过程。”⑧

我国率先系统地研究非言语传播的学者宋昭勋认为,“非言语传播是指赋予除言语行为(说话和书写)之外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语境因素以意义的过程。”⑨

本文提出的非言语传播策略是包括了非言语传播环境的营造、受众群体和系统的构建、非言语的编码方式和传播方式等的传播行为和方法。文化跨国传播时,非言语传播可以作为语言、文字传播的补充,甚至可以起到言语传播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营造非言语跨国传播环境

信仰与思维方式是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而“一个人的信仰和思想在指导行动的过程中并不像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所施加的影响那样重要”。⑩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适宜传播的环境,组织一个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为营造这样的环境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新媒介在传播上的外延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到达率更高;另一方面,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容易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喜好走到一起,自发组成统一的群体。

(二)建立互动记忆系统

仅仅营造了适宜的传播环境是不够的,要让群体中的人们记住所传播的信息,让传播产生实在可见的效果。

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通道容量”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的大脑在接受特定信息的时候所具有的记忆空间。这个空间是有限的,并且每个人分配给不同事物的记忆空间也是大小不一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人脑的不断进化是为了应付不断扩大的交往圈子,它不断地给新鲜的事物提供新的记忆空间。只是人脑总体的记忆空间在不断扩大时,它提供给原来事物的记忆空间却有可能反而缩小了。而对于新鲜事物,人们需要一个较大的记忆空间来记忆。

当人们把各自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空间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记忆空间——互动记忆系统。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互动记忆系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系统中传播次数的增多,个人的记忆空间扩大了,互动记忆系统也随之扩大。以往,这样的记忆系统会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构成,这样便于接触和交流。而今,有了通过新媒介的牵线搭桥而组成的庞大群体,这样的记忆系统还可以在群体中构建。通过构建互动记忆系统,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不断地扩展记忆系统的通道容量,是非言语传播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整体元素的图画式传播

中式的信息交流多在高语境下进行,而西方更偏爱于低语境下的传播。语言是经验的,而图像是经验的具体再现。我们不能指望西方人通过他们的拼音文字来想象中国象形文字中前人的故事和经验。而整体元素的图画式传播可以较好地突破这种阻碍。图像的展现是裸的,不容思考和辩驳,它所带来的是直观的、感性的、整体的认识。这种直观的、感性的、整体的认识通过语言、文字的报道和转载之后,就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了理性和逻辑的思维。

通过感性的形象来传播,借助理性的思维来记忆,就是整体元素的图画式传播。寻找能够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画式元素和符号,通过这些元素和符号,让外国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直观、整体的认识。久而久之,当这种认识成为一种共识的时候,中国文化也就自然地走出去了。整体元素的图画式传播不仅能够突破语言、文字上的差异,而且能够打破刻板印象,瞬间扭转人们的固有看法,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打”入西方世界,姚明则打破了“中国人打不好篮球”的偏见。

(四)大众化、娱乐化的复制

文化跨国传播的初衷是传播文化,但往往是能够取悦于人的元素给人留下记忆,当这些元素被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那么文化也就得到了传播。

短暂的愉悦记忆是达不到传播效果的,需要不断地复制,才能加深记忆,实现传播。而今,新媒介环境下,任何可以被编码为0、1字符串的信息都可以被大量地复制,受众已经逐渐地找回了原先一直被大众媒介垄断控制着的话语权,人们开始自发地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凤凰传奇2009年创作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红遍全球。

可见,大众化、娱乐化的复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让受众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产生愉悦的记忆,并让这种记忆在视听觉媒介上重复出现,这样符号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就像单词一样,可以跨越不同媒介环境,在更多的媒介中产生共鸣,传播文化。

结语

在新媒介环境下,任何文化都面临着跨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能够让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语言、文字上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以及中西经济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构成了困难和阻碍。非言语传播策略——“营造一个适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媒介环境,通过互动记忆系统的构建和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图画式元素的寻找,进行娱乐化、大众化的复制”是突破这些困难和阻碍,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国传播的有效途径。

(注:本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工程”人文社科学科专项建设项目)

注释:

①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慎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②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1;5.

③④⑤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20;28.

⑥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M]. 居延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86.

⑦Judee K. Burgoon,Thomas P. Saine. The Unspoken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 Houghton Mifflin School,1978.

⑧Loretta A. Malandro,Larry Lee Barke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 Addison—Wesley Longman,Incorporated,1983.

⑨宋昭勋.非语言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9.

⑩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