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4 12:37:03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1篇

在河北承德,有一座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向东望去,在武烈河东的山岗上,坐落着一座独特的皇家寺庙,名叫普乐寺。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东面西,依山就势,前半部分布局是典型的汉式佛寺建筑风格,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即胜因殿和慧力殿)、大雄宝殿(即宗印殿),后半部分则采用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个砖石砌筑的三层方形高台——“阇城”,阇城的中心为旭光阁。

何谓之“阇城”?《尔雅·释言》云:“阇,台也。”《尔雅·释宫》曰:“阇,谓之台”。事实上,阇城是一座蕴涵深刻密教教义理论思想的“曼荼罗”实体。“曼荼罗”,汉译为“坛”,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戒灌顶之所,其意佛法聚集,“轮圆具足”,曼荼罗是密教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有固定的仪轨,而这些规制都蕴涵不同的宗教思想。

普乐寺阇城为石砌方台,台高7.2米,分为三层,外层墙内原有一圈廊房(现已不存)。外层中间为高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其中东、西拱门内左右有石阶可到达中间一层,而南、北拱门为深龛。东门上刻“须弥臻胜”石匾,意为须弥山是极乐圣地;西门上刻“舍卫现祥”石匾,意为这里和舍卫国(佛居圣地之一)一样,呈现出吉祥的景象。按照曼荼罗的仪轨,四门是毗卢遮那派生出的“金刚钩、为四摄使者”。东门由金刚钩把守,西门由金刚锁把守,南门由金刚铃把守,北门由金刚索把守。钩是一种武器,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也;锁是防御措施;铃用于侦察动静;索是武器,又可缚住来侵者。

沿东西拱门内的石阶登上二层,出口处建三间卷棚风雨亭。第二层高8米,长宽约为44.4米,为正方形石台。台上砌雉堞,城台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其中四角的四座形状相同,为白色,四面中间四座塔,颜色各异,正东为黑色,正西为紫色,正南为黄色,正北为蓝色。这五种颜色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行”(地、水、火、风、空)。这八座塔塔身上的图案,叫做“朗久旺丹”,意思是十种自在之权。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就成为了这个美丽的装饰图案。

二层台正中又砌石台,同样四面正中设门,其中东、西二门为深龛,南、北拱门向东折有石级可登三层石台,出口处也设有风雨亭。三层石台长宽约32.8米,高6.6米,台顶四周环以石栏杆。正中是阇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普乐寺的标志性建筑——旭光阁。

旭光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檐柱、金柱各12根,环列为两圈同心圆。内檐圆形天花上置圆形蟠龙藻井,它的藻井是承德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层层内收而成,全部作贴金处理,铺陈华丽,尽显皇家气派。

殿内地面上与藻井正对的是一座圆形的汉白玉石质须弥座,上面雕刻30条龙,中间呈凹状,刻工精细。须弥座上置一座“曼荼罗”式佛龛,龛中供上乐王佛一尊。曼茶罗高4.65米,平面直线长约3.80米,据说由三十七块木头组成,代表释迦牟尼的三十七种学问,即宇宙观。

普乐寺的旭光阁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就它本身来讲,是一座单层的圆形重檐殿屋,没有楼梯和楼面等楼阁的基本要素,特别之处在于旭光阁是建筑在一个三层的高台之上的,高台气势雄伟,且逐层内收,内部有楼梯进行垂直交通,具有早期高台建筑的特征。

高台建筑在我国起源很早,是楼阁建筑的起源之一。早期的高台建筑是为了抬高居住面,避免潮湿等不适应居住的环境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高台建筑大多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旭光阁就是如此。

旭光阁,意思是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旭光阁外型上与天坛祈年殿相似,但两者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大相径庭。天坛祈年殿是以“敬天法祖”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旭光阁是按照佛教密宗理论修建的,乾隆在普乐寺碑文中说:“咨之章嘉国师云:大藏所载,有上乐王佛,乃持轮王佛化身,居常东向,洪济群品,必若外辟重闉,疏三涂,中翼广殿,后规阇城,叠磴悬折,而上置龛,正与峰对者,则人天咸遂皈仰”。意思是乾隆皇帝就建庙之事咨询内蒙古章嘉活佛,章嘉活佛说,大藏经上记载,有一个上乐王佛,是持轮王佛的化身,居常向东,济渡众生。要建造寺庙,必须外有两道门,开三条大道,中间建一座大殿,后面建一座“阇城”,由蹬道盘折上。“阇城”中置龛,正与磬锤峰相对,如此这般,便人人皈依佛法(服从你的统治了)。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2篇

关键词:避暑山庄;清代宫廷;清代戏台;唱戏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18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历时89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清音阁大戏楼坐落在避暑山庄松鹤斋东面的卷阿胜境之南,是避暑山庄内最大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台高约1.6米左右,台面宽3间,16.69米,进深3间,14.45米。各层檐下均有乾隆题写的匾额,上层为“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下层为“向叶钧天”。台前为乾隆御题楹联一副。上联是:鱼藻庆那居诗徵恺乐;下联是:凤梧鸣盛世音矢游歌。清音阁大戏楼的形制与北京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圆明园的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相似。清音阁的造型设置极为独特,天井、地井的巧妙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演出效果,正如朝鲜使臣朴趾源所言:“歌声皆语调倍清,而乐律举皆高亮”。戏台南与二层楼式的扮戏房相连。扮戏房面宽五间,前后有廊。戏台的北面是面宽五间,前后带廊的二层楼,名“福寿园”,是皇帝看戏的地方,福寿园两侧有带有前廊的群楼,名“烟月清真”,是受赏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臣饮宴、看戏的地方。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它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到唐代和民族歌舞结合起来,形成我国早期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有了杂剧,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金末元初,北方产生了元杂剧,戏曲的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家和戏剧作品。明后则产生了传奇题材的戏剧作品,以昆曲为代表,实现了戏曲文学的舞台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清初,统治者崇尚汉文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笼络汉族上层知识份子,而一些不甘心降清的文人利用戏曲的形式创作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例如《桃花扇》。清中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一些戏班常常聚集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演出。

到康熙年间,建立了“南府”,又称“升平署”,隶属于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它主要收罗民间艺人,教授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专门为宫廷所演出。乾隆时期,南府规模较康熙时期有所扩大,乾隆十六年(1751),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命名为外学,令其住景山,仍属南府管辖。原习艺太监命名为内学。内外学的人数都在一千人以上,所唱为昆、弋腔。宫内演戏,先由升平署缮写进呈皇太后,皇帝阅览的“安殿戏单”,上列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最有名的剧目有《升平宝筏》(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三国志》)、《忠义璇图》(全部《水浒传》)、《劝善金科》、《昭代箫韶》(《杨家将》故事)、《征西异传》(《薛丁山征西》)等,共二、三十种。道光七年(1827),将外学撤销,艺人俱回原籍。又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升平署的事物直到宣统三年(1911)才宣告结束,历时162年。升平署珍藏的剧本、档案、戏衣、道具、剧照等,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有部分戏衣。

为满足宫内娱乐的需要,清宫上演的大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 月令应承戏。主要指为节日和月令演出所准备的节目,如元旦、燕九、花朝、端午、中秋等,剧目多为祥瑞、吉利或歌功颂德的题材

二 清宫雅奏。在皇族喜庆时日,如皇子订婚、结婚、皇子诞生、贵妃册封,皇帝行围时所上演。

三 九九大庆。皇帝、太后生日所演庆寿戏。每次要连演数十日。

四 历史大戏。乾隆皇帝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命人写了一些历史戏剧,这些戏剧情节热闹,人物众多,有的剧本有一至两百出,不是一般戏台所能容纳,要求设计的舞台必须高大雄伟,所以清代宫廷内多建有三层重台的大型戏台,这在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没有的。清代皇家有三大戏楼,北京紫禁城外东路有畅音阁戏台,颐和园内有得和园戏台,承德避暑山庄内有清音阁戏台。

拿避暑山庄清音阁为例,清音阁大戏楼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乾隆题额上层“清音阁”“云山韶濩”,下层“响叶钧天”。清音阁大戏台,建于乾隆前期,是当时最大的一座三层戏台。曾在这里举行过乾隆70大寿的庆贺演出

清帝的看台福寿园就设在清音阁对面。福寿园两侧是两层群楼,楼下是王公大臣、民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的看台,楼上是后妃们的看台。不过后妃看戏要挂上竹帘,以防被外人看见。清音阁看戏,实际也是皇帝另一种宴请宾客的方式。皇帝和应邀的人边吃边看,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在正戏为开场之前,按照规矩先要演一场三层同唱的戏。

最上一层代表“福”、中层待变“禄”、下层代表“寿”。三层戏台的演员同唱一直曲目,祝颂皇帝的功德无量,万寿无疆,如同开演奏签的大合唱。开演正戏是在最下一层,演出的剧目有《西游记》、《封神榜》、《八仙过海》、杂技魔术之类的节目。当时的舞台没有扩音设备,可是,舞台四角有四口水井,借用水井的回声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舞台上还有天井和地井,当演到神仙、仙女下凡的时候,可以从天井飘然而下。演鬼怪戏的时候,也可以从地井冒出,甚至演龙宫水族戏的时候,道具从水井汲水,水从龙头喷出,再加上服装、道具的效果,舞台上显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很少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这些令人眼花的演出,使他们备感天朝的富贵与文化艺术的高深莫测。

除此之外,清内廷还有一些小型戏台,如紫禁城重华宫的漱芳斋戏台、宁寿宫倦勤斋戏台、避暑山庄如意洲延薰山馆的一片云戏台。这些戏台功能多样,使用灵活,为帝后观看小型戏剧演出带来方便。

文化的发展以及宫廷对戏剧的偏好,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作者单位:承德市文物局古建处)

参考文献:

[1]吴赣生 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中国京剧》2005年第12期

[2]古玉 中国清代三大戏楼 《山西老年》 2005年02期

[3]孙继新 避暑山庄博物馆介绍 避暑山庄博物馆几年建馆六十周年文集2009年出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3篇

[论文摘要]峨眉山佛寺园林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太大,装修也不甚华彩,但它代表了明清佛寺建筑的面貌,反映了西南汉族村舍古代建筑的风俗习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典型,表达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 艺术 特征,是峨眉山 历史 文化的标志。佛寺既是佛的环境,也是游人居住的环境,佛寺走向人间化,走向民俗化,是佛教追求的目标。这些建筑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它深刻的含意。如伏虎寺,将供奉佛像,举行朝拜仪式和开展佛事活动的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置于中轴线上,庄严肃穆。大雄殿左侧以“华严宝塔”亭为主,隔墙、横廊组成两进四合院落。大雄殿右侧以御书楼为主,以客寮四合为院,通光、采光、借景、赏景,行止自如,犹如私家大院,让人感到轻松如意。使人、佛像、建筑有着更多的感情交流,淡化了寺院的肃穆和空寂,“天人合一”更能体现佛教“人佛等位”、“入世渡生”,建设“人间佛国”的旨愿。

一、峨眉山佛寺园林概况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 自然 遗产,是驰名中外的 中国 佛教名山,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称和“峨眉天下秀”之赞誉。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为“文化型的风景区”,郭沫若题赞为“天下名山”,赵朴初誉为“佛教圣地”。

俗话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峨眉山独特的地貌构造,典型繁多的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储存丰厚的碧潭灵泉,便利的水陆 交通 ,古老的民俗信仰,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缅传人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顶舍宅为寺,创建了峨眉山第一座寺:普光殿。3世纪中国净宗初祖慧远的弟弟慧持大师,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5、6世纪,中国战乱不断,四川相对稳定,中国僧侣同西域和印度佛教徒往来都要经过四川,因此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中心,佛寺兴建应运而生。

得天独厚的峨眉山,更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建寺之地。历史上峨眉山寺院最多时曾多达110余座,这些佛寺建筑是历史的符号,是解读解析峨眉山佛教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无声的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诞生、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载体,是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景区现存寺院近30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山峰之颠,或闲卧于白云之上,或隐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典雅,朴实无华,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与峨眉山山水交融,无论选境、选址,还是设计、用材、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营造装饰都恰到好处,别具匠心。

佛教寺院是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院宅,它的来历与汉明帝梦金人而派蔡倍、秦景等使者去西方求法有关。据说祭倍等人在大月氏得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取得佛经并一同来到中国,汉明帝对二位高僧十分敬重,亲自接待,安置在官署鸿胪寺暂住,第二年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僧院,以驮经的“白马”和鸿胪寺的“寺”字命名,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园林”按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峨眉山佛教寺院,除在院内进行佛教活动以外,它的寺院建筑还犹如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景色秀丽的峨眉山,与真山真水、琼花瑶草、缥渺云雾相生相融,既有佛教寺院的庄严,又吸收了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幅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意境深邃、极富佛教气质和自然情趣、协调和谐的自然画卷,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寺园林。

二、几处著名的佛寺园林

1、名山起点报国寺

报国寺背倚峨眉山麓凤凰坪,面对凤凰堡,左临凤凰湖,右揽来凤亭。古木参天,枝茂叶盛,绿云华盖漫天撑起,遮蔽着红墙古寺。清泉从北至南,婉转绕寺流淌,是古代风水学家眼中的“风水宝地”。每当旭日东升,正面观赏寺景,犹如展翅欲飞的金凤凰。报国寺也是游山的起点,海拔550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创建于伏虎寺右侧的瑜伽河畔。原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堂),殿宇三重:按山门、会宗堂、藏经楼序列排列,三殿之间廊庑相接,初具规模。堂内供有儒、释、道三教代表,普贤、陆通、广成子牌位,故名会宗堂。其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脱俗雅爽。明光道人30年研著其中不缀,撰有《心经解》、《愣严经解》、《峨眉传》等200余卷。名人、名僧、名著,遂成名寺。

清顺治九年(1652年),僧闻达见佛事日兴,发愿扩寺,但地形狭隘,拓展有限,遂迁建于凤凰坪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释氏要览》“四报四恩”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沿袭至今。

报国寺为木结构建筑,复四合院组合,殿宇五重。南北中轴线上,依山势次第升高,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藏经楼。整座寺庙占地60亩。平面布局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山门和藏经楼朝向微偏于正殿——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

山门:木结构,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檐下施如意斗拱。面阔5间11.9米,进深3间5.3米,通高9.2米,素面台基高0.5米,垂带式踏道3级。

弥勒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9间49.3米,进深3间16.1米,通高12米。

大雄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7间43.8米,进深5间14.1米,通高14.1米,素面台基高2.66米,垂带式踏道分左、中、右3组,均为9级。

七佛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面阔13间61.9米,进深5间16米,通高12.3米,素面台基高3.8米,垂带式踏道23级。前后廊均施“贵妃”椅栏,殿正门两侧有石刻栏壁各一,均高1.3米,宽2.3米,镌刻“八仙酬寿”、“水漫金山”等雕刻戏剧人物图案。

藏经楼: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袱剖乳牵用6柱。面阔7间31.35米,进深5间15.7米,通高15.7米,楼层分设左右梯道,素面台基高6米,垂带式踏道36级。

寺内文物荟萃,有《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一通,碑高1.60米,宽0.90米,厚0.15米。碑身中心有穿孔,碑额篆文“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九字,残“汉”、“府”二字,碑正文隶书528字。此碑现置寺门右侧“花影”亭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七贤诗碑》一通,有帽有座,通高3.75米,其中帽高0.55米,刻有“龙凤呈祥”图饰,座束腰高0.4米,上部刻卷草花纹。碑宽1.20米,厚0.20米。《七佛偈》木刻条屏四幅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所书。

2、古林深深伏虎寺

伏虎寺位于伏虎岭下,海拔630米。因寺后山形如伏虎而得名。整座寺庙掩映在苍楠翠柏间,枝柯交茂,绿云蔽日,露滴松梢,云雾弥空,瑜伽河流于前,虎溪河绕后。古有千鹤群居,清风绿水, 古松白羽,唐代“一瓢诗人”唐求在《夜上隐居寺》诗中写道:“寻师拟学空,空在虎溪东。千里照山月,一枝惊鹤风。年如流去水,山似转来蓬。尽日都无事,安禅石窟中。”“一径钟声瞻玉殿,万松烟色绕琼楼。”“来到上方三界阔,已看幽壑万云低。”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晋时为一小庙,唐时遂成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明时建罗汉堂,塑500罗汉,后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僧贯之率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伏虎寺”。殿宇五重,占地百亩,为峨眉山第一大观。

建寺期间,寂玩和尚在寺周以《大乘经》字数为准,广植桢楠、杉柏195048株,现已枝茂叶盛,遮天蔽日,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称。为纪念寂玩和尚植树造林之功德,建有一坊名“布金林”。“布金”源于《阿弥陀经》“彼佛国土,黄金为地”和引自佛经中祗林给孤独园的故事。令人惊叹的是寺宇虽隐没于森林密处,但屋顶终年不见残枝败叶,清康熙皇帝特题“离垢园”三大字,嘉赠伏虎寺僧。

伏虎寺主体建筑为复四合院组合,共分三进,按天王殿、普贤殿、大雄殿序列。

天王殿(虎溪精舍):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8柱。面阔9间45.2米,进深5间15米,通高11.7米,素面凹字形台基3.7米,垂带式踏道32级。

普贤殿(离垢园):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11间51.8米,进深4问9.4米,通高12.5米。

大雄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8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面阔13间53.33米,进深3间14.57米,通高12.9米,素面台基高4.45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大雄宝殿左右厢房:面阔6间26.1米,进深2间12.2米。

御书楼: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布局,穿斗式梁架,7穿用6柱。面阔9间36.45米,进深7间33.4米,通高11.5米。楼内花草盆景郁郁葱葱,青山灵泉,绿苔野花,生机盎然,别有居家风味。

3、白水秋风万年寺

万年寺位于息心岭下,海拔1020米。创建于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原名普贤寺,唐代慧通禅师改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更名“圣寿万年寺”,沿袭至今,简称万年寺。寺依山取势,散点布局于南北纵线上,按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殿、大雄殿由下而上序列。砖殿为全寺的中心,东有藏经楼,西有行愿楼,东南侧有般若堂,西南侧有斋堂,殿后为巍峨宝殿和大雄殿组成的四合院。殿与殿之间,依山形地貌,巧妙点缀小桥流水、花园水池,占地百亩。

砖殿:位于万年寺大雄宝殿前,坐西向东,单体布局,砖混结构。取顶呈覆釜,体呈正方,天圆地方之意。殿高18.22米,面阔(1间)16.02米,进深(1间)16.02米。殿前后有门对通。门均高5.19米,宽3.70米。门两侧各有方棂窗2扇,每扇均高2.59米,宽1.63米。斗拱出檐较短。四壁用莲头雕饰悬柱12根,分置四角前后,殿门前额有“圣寿万年寺”五字,原为明神宗朱翊钧书,1946年毁于火,现为成都赵蕴玉1964年补书。

砖殿以形制上看,也是一座塔,是塔和殿的巧妙结合。塔起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后,和传统的亭台楼阁相结合,便创造出数以千计、种类各异的古塔,万年寺砖殿正是古塔林中别具一格的一座。它建筑奇特,结构精巧,端庄雄伟,气势磅礴。

砖殿上部的圆拱形建筑,是一种原始的覆钵式的喇嘛塔的式样,这种喇嘛塔在西藏较多,藏传佛教中首领人物死后,多建这种塔埋葬,故西藏喇嘛朝峨眉山只到万年寺和金顶膜拜,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砖殿外顶部正中和四周的小塔,同样有基座、塔身和塔刹。同砖殿共同组成一座典型的金刚宝座塔。在佛教内容上属密宗的塔,以五方佛为供奉对象,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明代最盛。因此,万年寺砖殿是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的巧妙结合,它既具喇嘛塔的浑厚大方,又有金刚宝座塔的雄壮气势。四边望角雕塑吉祥神兽,前鹿2只,均高1.85米;后部左为象,右为狮,均高1.56米,系1946年增建,更是锦上添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和高超技艺,是我国古塔建筑中不可多见的瑰宝。

殿内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井(系1946年重修时重绘),藻井四周有七层环形龛座,层高均为0.33米。四壁近地面0.89米的等高线上有凹形佛龛24窟,每窟高1.55米,宽0.74米。

大雄宝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4柱。面阔5间15.03米,进深3间14.05米,通高11.6米,素面台基3.35米,垂带式踏道21级。

巍峨宝殿:与大雄宝殿结构比例相同,素面台基高1.65米,阶梯式踏道15级。

“白水”为万年寺的代称,明代诗人方孝孺在《白水寺》诗中写道:“寺幽名白水,金碧绚中天,池面临三四,峰头对白千。”万年寺的白水池非常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峨眉山时,曾与寺里高僧广浚在此抚琴和诗,成为知音。传说,池里的青蛙长期受到广浚禅师琴声的熏陶,也能弹琴,这就是峨眉山著名的弹琴蛙。以白水池为中心的四野秋色,可谓是“秋景胜春朝”,枫叶红如醉,银杏金叶飞。常绿的桢楠葱郁成林,灌木丛中的小白花在秋风中跳跃、飞动。池边的丹桂、金色花蕊挂满了枝头,飘香回荡。重峦叠嶂,山川草木,红墙青瓦,飞檐翘角,倒映池中,弹琴蛙和谐地合奏着悦耳的乐章,真是人间仙境。

4、灵山秀水清音阁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黑龙江、白龙江汇流处,海拔710米。据寺史记载:“轩辕游胜峰时,就有此阁。”古时称前牛心寺,唐时称卧云寺,明初广济和尚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更名清音阁。以阁为中心,阁右为广福寺,阁后为延福寺,纵轴线上按台、亭、楼、阁序列。

清音阁建筑布局非常巧妙,在纵约2公里,横约1公里的 自然 山水环境中,疏密有致,聚散有度地建起了佛寺、殿堂、静室和与之相匹配的楼、台、亭、阁,并用十桥九跨将这分散的建筑聚合起来,组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佛寺园林。园林建筑学家称它是抒情的诗,立体的画,古今游人赞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该阁主殿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6穿用7柱。底层面阔7间33.6米,进深4间9.5米,楼层面阔7问33.5米,进深6间10.9米,通高11.4米。素面台基高2.5米,垂带式踏道12级。

接王亭: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架梁,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4柱,梁架上有驼峰。面阔3间8.4米,进深3间4.4米,通高9.5米,素面台基高1米,东西人口各施如意踏道6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牛心亭:坐东北朝西南,木结构,单檐,六角攒尖式顶。通高8.5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

双飞一号桥:呈南北向,石砌,单拱,全长7.9米,宽3.25米,拱高1.7米,离水面13.3米,跨度5.5米。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各有4柱。栏高0.6米,上有浅浮雕鼓面纹饰,柱高0.83米,径0.24米,头部有浅浮雕刻覆莲图案。

双飞二号桥:呈南北向,石砌,单拱。全长6.2米,宽2.75米,拱高1.5米,离水面15米,跨度4.5米。桥面呈弧形,边有石栏,栏高0.8米,桥身无雕饰。

5、晓雨霏霏洪椿坪

洪椿坪依山而建,重楼叠阁,位于群峰环抱的深谷之中。后倚天池峰,门对大坪岭,左为宝掌峰,下临白云峡。空气清新,气候润泽。每当雨后初晴,山林中饱和的湿度经凉夜冷却,形成似雨非雨的“晓雨”,弥漫在楼阁、殿宇、花木、山石、影壁、庭院中,虚无飘渺,空空濛濛,仿佛让人感到周身被“晓雨”润湿,但抚摸衣装,却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用唐代山水诗人王维《阙题二首》中的“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言状此景,最为贴切。洪椿坪海拔1120米,因寺前有洪椿古树三株故而得名。3世纪中叶,从中印度来华人蜀登峨眉山的宝掌和尚,曾在坪右宝掌峰结茅修住。10世纪开建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扩建,名千佛禅院。寺为木结构,殿宇三重,复四合院组合,中轴线上按山门、观音殿、大雄殿、普贤殿序列建造。占地30亩。

山门:木结构,错落三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4穿用5柱。面阔4间15米,进深2间4米,通高7.9米。

观音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0架椽屋前后乳袱剞牵用7柱。底层面阔7间28.2米,进深13间30.7米;二层面阔13间50.4米,进深5间9.5米。通高10.9米。

大雄殿:木结构,三重檐,歇山和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4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7柱。底层面阔9间43.11米,进深7间23.55米;二层面阔6间32.35米,进深7间15米;三层面阔5间34.45米,进深6间13.65米。通高14.4米,素面台基高0.3米,阶梯式踏道2级。

普贤殿: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12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牵用6柱。底层面阔7间32米,进深9间22.6米;二层面阔5间23.4米,进深5间11.4米。通高11.5米,素面台基高3.15米,垂带式踏道15级。

“林森小院”:由山门“洪椿晓雨”照壁、观音殿组成。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原为观音殿前面的附属建筑。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寓居于此两月有余。寓居期间曾举行接受当时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因此,洪椿坪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4篇

8、9月份是法国的黄金假期,喜爱户外生活的法国人,无尬有钱没钱,有车没车,都一窝蜂的涌往南部,享受南法骄阳去了。

对于有钱的法国人来说,在南部有套别墅,有问房子,平日闲置,假期避暑,是十分理想的生活。在法国,作为业主,你的物业产权可以受到非常完善的保护,物权法非常完善,而在中国,物权法刚颁布两年,老百姓对如何行使自己的物业权,还比较陌生。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认为,作为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物权法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物是谁的;二是对物享有什么权利,其他的人负有什么义务;三是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它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分止争;二是物尽其用。

就中西物权法比价而言,法国物权法有很多条文,真是让人感慨。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法国朋友家10年前在佩鲁日小镇买了一处房子,然后对房子进行改造,按照法律,房子临近土地边界的地方。是对着土地另外一个所有者的方向,如果对房子的外墙和窗户做出改动,都必须得到邻居的许可,

朋友家二楼的房子,原来开的是小窗户,要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好不容易在郊区有了一套大别墅,一定恨不得把二楼都改成朝阳的落地大窗户,但是,在法国,这是不可以的,首先要得到法律的许可,然后是邻居家的同意。

虽然朋友家邻居的地,现在也还是一块空地,即使朋友的窗户开大点,也不会看到邻居家的半点隐私,更不要说遮挡到邻居家的光线,但是,法律说不行就是不伉。

另外一个案例,是马赛老板家的房子,老板是一位艺术家,虽然时个人的生活谈不上苦心经营,但是努力了半辈子,也算是在巴黎、马赛都有房子,虽然两套房子都在还银行的贷款。

老板三年前在马赛买下这套房子,这是一栋房子的第二层,房子前边是住家,后边是大天台,大天台下边还有一个大的玻璃阳棚,因为楼下一层是一个大的修车房。

老板受的是精英教育,因此对财政也要精打细算,他把房子的前部分出租给其他的艺术家,租金用于还银行的贷款。然后,后边的天台部分进行改造,用木板重新搭建成带着小资情调的木制阁搂,阁楼里边分割出生活区域和休息区域。阁楼对着大天台,如此这般改建,老板过上以房还贷的马赛的现代小资生活,即环保经济,又实用。

问题是阁楼所对的天台部分,是楼下修车房的太阳棚,阳棚顶是三角形结构的,并且突出天台地面约半米,让老板的出入有些不方便,晒太阳都要绕着阳棚晒。于是老板跟政府提出申请,第一件事情,是房子改造的事情,虽然他已经是房子的业主,他只是想在自己的物业上再搭建一个木头的阁楼,对原有的建筑没有一砖一瓦的改动,但是政府的公文审批批据说用了3年。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5篇

天造地设的山体景观。登高远眺:东北,山岳重叠,荒原莽莽,一望无际;西南,万壑深谷,千条沟涧,尽收眼底;韩小川、早流渠两条小溪涓涓西流,秦长城、秦直道和雄关漫道,点缀在茫茫林海和山恋之间,显得十分壮观雄伟。近观其景:东峰魁星峁、西峰玉皇峁似两条巨龙,尾部由西而上,巍然捧起祖师峁这颗硕大的珠子,称誉“二龙戏珠”;西南、西北百余座山丘,蜿蜒相向祖师峁而来,赞曰“群蟒朝仙”。道光二十年《无量祖师庙记》载:“兴隆山者,盖延庆重镇也,其岗岭毓秀,亘数余里。上结三峰,势若捧笏;众山缭绕,累累如贯珠。两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南北分流,如往而复陡,其巅蔚然深秀,峰回路转,往来行旅不绝。朔方地脉之灵,莫胜与此山之中峰……”

秀丽典雅的自然风光。满眼望去:山巅,宫殿庙堂、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山间,松柏杨柳、杏桃椿槐,郁郁葱葱,如诗如画。阳春三月,漫山遍野,杏林吐雪,松柏泼绿,鸟语花香;畅游其间,心旷神怡,留恋往返。金秋九月,一望百里,大地泛黄,草叶染红,蟋弹蝶舞;悠闲漫步,犹入天界,升仙渡佛。有圣人赞曰:“仙峰突兀松柏茂,子夜风静云雨消。伸手摘星七八颗,抛下山脚报晨晓。”

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据说山南2公里有座“云盘山”,是黄帝羽化升天之地,为祭奠黄帝,一云游道士捐资在这里修庙建殿,庙址选好插上五色道旗为记,不料夜间仙狐将道旗叼至今中峰祖师峁,于是便易地而建,由此为东老爷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还说,周朝一皇帝为祭祖曾在庆阳建起行宫,因庆阳城一面临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风水盛好,因而皇帝多数时间在这里处理朝中事务,庆阳城自然成了周朝第二国都。一日,后宫内乱,皇帝听信谗言,将身怀六甲的皇后打入冷宫,皇后为保住龙种,在亲信的呵护下逃至今东老爷山破窑洞里避难,数月后生下龙子。时隔不久,后宫内乱平息,皇后应召回宫,返回时沿沟道前行,一侍女不慎被青苔滑倒,泥水溅到皇子脸上,正着急时,忽见不远处有一水泉,清澈见底,皇后命侍女为皇子洗浴。今东老爷山北4公里处有地名“洗龙池”、“晾龙台”,就是当年皇子洗浴过的水泉和晾台。皇子回宫后被立为太子,后做了皇帝。因此山是生了“真龙天子”的地方,即得名“生龙山”。至此以后,几朝几代,生龙山四周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一片兴隆太平景象,时过境迁,生龙子的事渐渐被人们淡忘,“生龙山”被讹传为“兴隆山”。又说,很久以前,这里人烟稀少,当地百姓最怕强盗土匪骚扰抢劫。一天,北方有股土匪果然窜到这里,抢劫了大量粮食和财物,正欲运走时,忽尔天空黑暗,飞沙走石,隐约见一红脸大汉,手持偃月大刀临空而降,拦住了土匪去路,土匪们顿时傻了眼,丢下粮食财物拔腿就逃,有的慌不择路,掉下悬崖,原来这位红脸大汉就是关老爷显灵。为纪念关老爷,民间把兴隆山称为东老爷山。还有林公修道成仙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林公是环县秦团庄乡林台人,清顺治年间在山上站道,他看到山上庙宇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决定化缘修复。但他花了半年时间,走了近千户人家,化到的银子并无多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山上过庙会时,把自己一只耳朵割了下来,放在一个箩筐里,让人们投钱盖压,围观人出于好奇,都来投钱,铜钱堆满了箩筐,他的耳朵从箩筐底下钻了出来。在场的人看到这种情形,惊得目瞪口呆,连忙拜倒在地。从此一些富户纷纷捐银,不到半月,就筹足了建庙的银子。修建时,因缺少木料,他决定到子午岭拉运。一天清晨,林公通知周围百姓喂饱耕牛,说要拉木料。到了下午,仍不见林公要牛,但见自家的牛卧在槽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黄昏,人们到施工现场,却见木料堆积如山,原来林公带牛魂拉木料了。还传说,林公化缘时,每到一户,都取干柴一根带回山上,足足凑了360根。当地一牧童觉得好奇,一日趁其外出,偷走了3根。一天,林公趁人不注意,坐在干柴上用火点燃,但见一道红光冲天而去。林道火化后,人们在灰堆里找到了3根未燃尽的肋骨,就将其殓葬。第二天,当地一货郎在庆阳遇见林公,林公托他捎回了山门上的钥匙,货郎回来后,方知林道前一天已升天。人们为了纪念林公,就在这里建起了庙宇。如此神奇之传说可谓举不胜举。

雕梁画栋的道教宫观。这里现保留元、明、清三朝古建庙宇楼阁15座,近年新建19座,数陕甘宁周边、庆阳市道观之最。主峰祖师峁建筑呈三坎阶梯型。进山门殿,登代表64卦的64阶,第一坎为岳灵官(岳飞)楼,穿岳灵官楼,中为王灵官(王善)楼,左有碑楼和地藏菩萨庙;再登代表24节气的24阶到第二坎,中有温灵官(温琼)楼,左有关圣帝君(关羽)殿;过温灵官楼,右为碑廊,左面依下而上为红军长征纪念馆、显圣(伍子胥)庙、大圣(孙悟空)庙、马灵官(马胜)庙、赵灵官(赵公明)庙,右斜下为林公庙、高公庙;攀33阶到第三坎,越兴隆宝山门楼,祖师大殿屹立正中,左为三佛殿、韦陀庙,右为观音菩萨殿,门中左右为钟鼓二楼;沿左侧下山即为鸡鸣亭;向西转见一小平台,依次为药王(孙思邈)庙、三官(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殿、虫王(刘猛)庙、观龙阁。东峰魁星峁依下而上为城隍庙、马王庙、二郎(杨戬)庙;沿绿色通道前行,过财神崾岘,前为红军长征纪念广场、曙光坛,后为七星坛、文昌(张亚子)庙。西峰玉皇峁仍为三坎。第一坎即五圣宫庙、龙王庙;上41阶到第二坎,为百子宫;登64阶天梯到第三坎,穿灵官楼,即为雄伟的玉皇大殿、地母殿。这些庙宇楼阁均为砖石砌成,饰有仿木垂莲柱和象首枋头;叠涩出檐,檐角饰蹲猴捧桃;房脊造型逼真,有龙凤脊、龙虎脊、狮子脊、天马脊、莲花脊、牡丹脊、悟空脊等。庙中泥塑数百尊,玉皇殿塑像100尊,玉帝高高在上,左右分别为金童、玉女,红天蓬、黑天蓬,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日、月、风、雨、雷、电,五岳四渎,四海龙王,十殿阎君,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尊尊雄壮威严,栩栩如生;祖师殿塑像13尊,真武坐正,左右周公、桃花,两侧八大天君,门口龟蛇二将,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显。壁画几百幅,幅幅绘制精美,真武殿的太子“离宫出行”、“遇仙修道”、“降魔除害”,观音殿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群仙破阵”、“葡萄人”、“葡萄龙”,大佛殿的“唐僧取经”,帝庙的“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城隍庙的“阎王升殿”、“十八层游地狱”等。浮雕画砖,题材丰富,惟妙惟肖有人文图案的“八仙过海”、“文房四宝”、“耕读渔樵”、“十二生肖”、“柿戟瓶安(四季平安)”;花卉图案的“梅兰竹菊、”、“花开牡丹”;龙图案的“二龙戏珠”、“龙生如意”;禽兽图案的“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稳坐封猴(侯)”、“天马奔腾”、“夕牛望月”、“金钱狮子”等。据考证,这些砖雕、壁画、脊首,算得上是重量级文物,值得一提的是温灵官楼上的砖雕、城隍庙顶的“姜子牙”亭和菩萨殿的碑画,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文物价值连城。

寓意深刻的楹联绝句。观音菩萨门联:“摆动慈云救八难,施行法雨沐苍生”。城隍门联:“举念肝(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存志正直见吾不拜何防(妨)”;二郎门联:“三尖两刃看怪不怪降怪,十方八路言诚亦诚忠诚”;王灵官门联:“三眼能识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赵灵官门联:“执金鞭巡查世界,骑黑虎威震乾坤”;山门联“玉峰生祥云有云不空,宝阁坐龙首无龙亦正”、“十方弟子虔心动天地,阖堂仙圣神手遮黎尘”、“仙峰孕松柏,始元兴明盛今朝;阁云袅环宇,升仙渡佛修神圣”、“远眺雄山楼阁耸矗擎苍穹,俯瞰山脚灯火璀璨胜繁星”;曙光坛联:“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尽开笑颜、拨开三千六百层迷雾重现曙光”。所有这些,都真切道出了深奥的道教文化内涵。

名垂千秋的红色足迹。1935年10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入境环县,两路行军,途经演武、合道、车道、毛井、小南沟、虎洞、环城、洪德、耿湾、四合原等十个乡镇,行程百余公里,播撒了红色革命火种。据红军长征时彭德怀警卫员郭志明、随军记者杨定华和当地知情者回忆:10月15日,红军抵达东老爷山宿营,因这里靠近南梁革命根据地,当地老百姓和道士对红军打富济贫、解放劳苦大众的义举早有所闻,红军到来,他们自发送粮运柴、盛情欢迎,主动让出山上唯一水窖供红军饮用,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窖”。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李富春、彭雪枫、杨勇、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领导住在禅堂内三间土箍窑里,士兵们住满庙堂内外,他们利用短暂休息,宣传革命道理和统一战线政策。据说,毛泽东在祖师大殿抽了上上签,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建立了陕北根据地,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007年以来,县上筹资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李富春等领导长征途中住过的3间土箍窑、红军将士住过的3间厦房进行了维修保护,恢复了土院墙、大门楼,竖立了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题写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新建了曙光坛和红军长征纪念广场,广场中心竖立毛泽东汉白玉雕塑1尊,成为环县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声势浩大的道观盛会。农历三月三是东老爷山坐山神无量祖师的圣诞日,为朝拜、祭祀山上各位神仙、佛祖、菩萨,陕甘宁周边的环县、华池、定边、盐池四县民间会首、信仕提前半月筹办庙会,二月二十九日各项仪式全部准备就绪,三十日即进入高潮。从三月初一半夜子时起,陕、甘、宁、蒙和四川、山西等省区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云集与此,求仙问道,祈福禳灾,摇签算卦,打枷换锁,关魂讨药,祈儿求女,当然也少不了踏青会友、观光旅游,这里可谓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初一到初三,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万人朝仙、朝拜玉帝、上供祖师、众仙出巡、三霄设子、打醮诵经、万灯盛会等富有深厚道教文化内涵的祭祀项目,是西北有名的旅游、集贸、商贾中心。20世纪80年代恢复庙会以来,每年有几万人来这里烧香求神、观光旅游,平时来环县的人,都要到名山一游。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with the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as well as interpreting the deep time-spac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关键词:大雁塔,设计,文化象征

Keywords: the Great Wild Goose Pagoda, design, cultural symbol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1.1 表里关系

人们热衷于研究建筑与文化间密不可分的层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的演进呈现出愈趋复杂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社会文化则是建筑物的内在基础,是决定其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层面下造就出建筑的深层原因。建筑艺术是对民族文化的侧面反映,对地域文化的抽象阐释,失去文化内涵的建筑只能是浅薄而没有说服力的。

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城市文明,只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并批判地继承其精华的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承载真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2 时空关系

设计应结合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统一。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筑史尤是,所以设计工作的进行,决不可不顾历史的统一性而天马行空。建筑生搬一些外来的案例,将背离传统太远。如果大范围的打破传统,则反映出社会心理一段时间内的畸形发展。

每一座城有每一座城的特色,每一座城也有每一座城的记忆,而反映一座城的城市文化的最直观元素则是这所城市的城市建筑[l]。建筑中体现着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建筑元素这个新视角来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定位。

2大唐文化

西安是13个封建王朝古都,唐代又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明的政治、开放的外交、雄厚的经济、多元的文化都是设计的语言词汇[2]。西安历史文脉概括为“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盛唐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汇时期,继承前代文化又创造性的转为自己的风格,使文化空前繁荣,表现在诗词,菜肴,音乐,唐三彩,医药,绘画,哲学等多方面。期间中国佛教各大多主要宗派开始形成或成熟,佛教得到了稳固发展。在当时国际文化荟萃中心的长安,大小雁塔代表着佛塔的壮丽发展,象征着当时高度的社会文明。

3塔

3.1由来与分类

塔源于印度,是一种佛教的建筑物,译作“苏堵坡”,俗称“宝塔”,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中即出现四方形楼阁式木塔建筑。塔在中国各朝代、各地区、各民族间不断与民族地方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3]。唐塔早期建塔为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唐塔多不设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4]。

每座塔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从材料上看塔分为木塔、石塔、铁塔、琉璃塔和金塔,从建筑形式可分: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3.2楼阁式塔

大雁塔代表楼阁式塔,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楼阁。

结合中国传统,佛教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可供登临,还可用来军事瞭望。其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4]。有的楼阁式塔有壮观的外廊,可加强稳定性。

4大雁塔与大唐文化

塔在文化中象征着神权,人们通过赋予塔各种含义来对神崇拜。雁塔这一词在唐代即指佛塔,为落雁做塔,极具悲悯众生的佛教情怀。

4.1大雁塔

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慈恩寺主持玄奘为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而设计,初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后改为七层方形楼阁式,攀梯改为盘道,大历年间修成十层,后遭战火毁坏。现存的塔身是明代加砌面砖改修的,高达64.1米[5]。塔的比例严谨,线条苍劲,附有树木掩映,代表唐代佛教建筑。

4.2文化象征意义

大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砖塔。塔从底向上逐层收缩,形成方锥状。拾级而上,俯观长安于塔上,将给朝拜者多么宽广的胸怀!在唐代,外来的佛教文化使大雁塔演化成一种远非一般佛塔可比的精神与文化的标志性纪念物,它象征着文化的高峰。大凡考科举入进士的人,都可以在“雁塔题名”[3]。现今大雁塔上还存留有几处唐代雕刻及书法艺术。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及创新性在大雁塔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的大雁塔休闲文化广场在设计上,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紧紧把握唐文化的主轴,以石质牌坊、大匾额、名人雕塑等文化细节来展现大雁塔历史的雄风。

5设计方面的思考——以大雁塔为代表

5.1 设计误区

历史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发展印迹,在建筑设计上,两种错误的价值观依旧影响人们的设计思路,阻碍城市发展。一是不了解传统内涵,以及历史、社会、建筑、文化的关系,片面照搬一些典型历史时期的代表型符号元素,主张全然复古。这样的复古是静态并且形而上学的,敢问设计者到底想恢复到哪一历史时期的胜景呢?就算西安最盛期公认为盛唐时期,请不要忘记,这也是一个时间段概念,盛唐时期建筑风貌的每一刻也在发生着变化。第二种表现为受当前错综复杂的潮流误导,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不自信,认为西方的比中国的好。这样盲目崇洋,照搬西方现成的设计,导致设计缺乏个性与创新,出现千城一面。

5.2设计思路

(1) 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使用者群体需要,讲究设计效率,达到好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

(2) 把握整体性与系统性。尊重自然与历史,紧扣时代特点,保护历史文脉的整体性,提倡适应性设计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

(3) 创新与个性化。每座城市及每个建筑都是独特的。应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动态地注入时代性新理念和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4) 人景互动,激发活力。建筑与景观互相依托,不可想象没有景观的建筑能为人们带来什么。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可使建筑与景观实现良性对话,互相映衬,互相激发。

对于大雁塔广场的设计与维护,应注意有效结合文化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营造出其独特的佛教唐文化旅游的氛围,激发市民广场的活力。以下两点做的比较到位:(1)传承文化的仿唐式。从色彩、结构、细节、整体上看,大雁塔广场周边的唐代建筑都大体遵循唐代简洁雄浑的风格,步行街上小品例如百姓祝寿、街头卖艺、公孙飞剑等,以现代的简明手法协调着唐代街头生活风貌。(2)人景互动。大雁塔北广场定位为艺术性的大众城市广场,它是为市民提供娱乐聊天的场所。尤为特色的是它的音乐喷泉,借助喷泉使人与人、人与广场、人与文化互动起来,打造出情景交融、视觉声觉的多重盛宴。[2]这样就抓住了设计的精髓,变被动欣赏为积极参与。

5.3结语

建筑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世界,历史,时代要求我们设计师构思一种传承文脉、兼具个性化与人性化、美观实用,且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随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设计将在传统文化中求灵感,在辩证统一中求发展 [2]。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必须根源于其历史文化环境。设计者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把握规律,洞悉人们的心理,提炼出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同时围绕可持续设计主题,结合传统与现代,有机创新,做结合文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l] 孙琳,《从大雁塔广场看西安市城市文化》,知识经济,2011/10

[2] 何碧洁,周建华,肖景孝,《历史文脉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3] 于希贤,于涌,黄建军:《旅游规划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

[4]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34709.htm

[5] 程竞明,《漫谈中国的几座宝塔》,炎黄春秋,2003/1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7篇

从敦煌石窟看盛唐宫廷的生活和演出

纵览历史图卷,史料最齐全,形象最明晰的首推敦煌石窟艺术。它如同唐代的一部音乐舞蹈史和建筑史,把盛唐宫廷的演出情况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除彩雕2000身外,共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公元四世纪至元代一千多年间,各王朝、民族的活动情况,提供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活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人们的生产劳动、音乐舞蹈、衣冠服饰等等各方面的形象资料。通过这些图画,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等情景,风格多样,千姿百态。敦煌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其内容具有宗教性质。但是这一丰富的历史画卷,却是民族历史、艺术的真实记录。(这辉煌灿烂的石窟建筑群,到唐代达到了顶峰)其中“净土变”绘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剧场、演出舞台最好的“历史照片”。

什么是“净土”呢?佛教认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肮脏,如果经过佛教信仰的锻炼,就会解脱痛苦,得到智慧与幸福。渡过苦海,到达“净土”。“到了唐代,中国人不喜欢原来印度佛教中恐怖的、血淋淋的故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净土’的佛经。画家读了这些描写‘净土’的佛经,也对此十分向往。‘净土’中的房子都是用黄金和珠宝建筑的,人们快乐地生活着。画家当然没有真正见过‘净土’,他们想象中的‘净土’,大概就像皇帝住的宫殿吧。因此,我们在唐代的壁画中,所看到许多以‘净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楼阁宫殿,完全是唐代宫廷的规模。这些壁画,与印度佛教无关,倒成了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最好资料了。”(《中国美术史》第76页)

“净土”里有宫廷中华丽的楼阁,以及宴会的盛大场面。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两旁坐着吹弹乐器的乐手,在地毯上挥动彩带,翩翩起舞。唐代壁画中的“净土”,引人向往的不再是印度佛教的幻想世界,而是对唐代宫廷音乐、舞蹈演出的生动写照。

“唐代壁画中这些美丽的生活画,充满了富裕和幸福,处处有歌唱和舞蹈。所以,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经不再是佛教画了。

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舞蹈、音乐,跟当时宫廷画家所画的没有分别,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宫殿,也和当时画家的没有分别。”(《中国美术史》78页)

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

敦煌壁画表现的建筑,多数都是成群地出现的,或者是几座建筑以对称的方式组织到一起,或者是一些较简单的院落。在大型经变画中,有更多的瑰丽恢宏的大型建筑组群,画出了由廊庑围成的很大的庭院,庭院中仔细安排了许多殿庙、亭名、楼阁以及水池。

“如果认真地按照佛经来解释,那些描绘建筑形象的绝大多数画面,其本意并不是要表现人间的建筑,而是表现‘天国’,即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弥勒上生经等,所叙述的西方净土和兜率天宫等。但天国的根源却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所谓天国,是人们按照现实世界的模式创造出来的,作为具体的壁画形象,它甚至是人间事物相当准确的反映。”(《莫高窟壁画中的佛寺》175页)

自盛唐以后,佛寺建筑全都画出了院落,有的更画出了三门,使我们更完整地看到寺院的布局。这些院落的组合又分为三种类型:单院,前后纵列的二院和左右横联的三院。这样的佛寺,绝大多数在大型经变中,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等,数量可在300幅以上,是壁画资料中的大宗。

这几百幅壁画中的寺院图,并不雷同。壁画佛寺的宏大规模足以证明这是以长安皇家宫廷为蓝本。其中的单院佛寺可以盛唐第172窟作为代表。

第172窟南北两壁都画有大型西方净土变,其北壁一幅,疏朗有致,更为上乘,举为精典范例。所绘佛寺系一方形大院,院后部顺置三座大殿。前殿单层单檐,中殿是二层楼阁,后殿同前殿。院中两端各置单层配殿一所,配殿左右又各峙立一座二层楼阁,后殿接回廊,在回廊转角处廊顶置角楼。

全部建筑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上。在前殿前置一大平台,上绘有佛说法场面,前面又有三个小平台,中间是伎乐歌舞,左右各一乐队伴奏,再前面又置有平台,台上有菩萨及仙鹤。平台之间与殿堂之间连以小桥和斜道。水面碧波涟漪,植莲荷菱藻,化生童子嬉游其间。寺外廊庑以外绘山水,天空有美丽的飞天、乘云而来赴会的菩萨和“不鼓自鸣”的乐器。

整体图画采用了成熟的焦点透视技法。俯视鸟瞰使人们对于天国的景象一览无余,仿佛触手可及,可以自由地进入天国,使“净土变”的简易成佛思想得到了极为真切的表现。为了显示佛殿建筑的雄伟,对几座佛殿的屋顶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画出了檐下的椽飞斗拱,对中心大平台上的佛、菩萨又用了正角度画法,以显示其庄严端正。各种透视角度的灵活运用更见匠心。敦煌建筑在8世纪的西方“净土变”图中竟运用得这样纯熟并富有民族特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于我国古代绘画的高度成就。(图1)

此图未绘出前部,由61窟西壁“五台山图”等几座寺院推断,前部也应由廊庑围成,正中三门,左右应有角楼。(图2)

“净土变”建筑,我们可以在日本寺院中找到相类的布局实例。在日本,净土信仰在10世纪中叶兴起以后,一直到11世纪前后,主要都是强调其天国欢乐的一面。在建筑、佛教绘画中都显示出一种快乐华丽的气氛。这一批日本寺院及园林布局,在日本被称之为“净土园林”。据日本学者研究,凤凰堂就是以阿弥陀净土楼阁为依据而建造的。考虑到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上的频繁交往,可以认为这种净土园林与唐代宫廷园林以及敦煌石窟壁画都是相类的。

相同方式的布局在日本平安期贵族的所谓“寝殿造”住宅中也有流行。平安京神泉苑建于8世纪,是与唐开元天宝年代同时期的水池平台的建筑实例。而长安宫廷园林建筑可否有水池结构,水源问题是为关键。

唐长安水利资源状况

敦煌石窟壁画的大型西方“净土变”图中,全部建筑包括平台都架立在水面上,水池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所说的“八功德水”画出的。《经》说:“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

莫高窟“净土变”壁画平台下的水池,是佛经中七宝池的“八功德水”,还是长安宫廷御苑湖、池中之水,向来莫衷一是。我们先来考证一下皇家园林的水源问题。长安,作为 10朝古都,山原秀丽、卉物滋阜,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向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即南有氵、椋北有泾、渭,东有灞、海西有沣、涝等河流。汉、唐时期,由于都城规模空前扩大,为解决修建京师浩繁的需费及向西北的转迁,除对渭河水运利用外,又由人工凿渠开通了从长安至潼关另一条运河水路。为了解决都城内的居民用水、宫苑环境用水问题,分别从城东、南、西修明渠、漕渠、冀渠、姜渠。由于渠道纵横,水多渠宽,并在渠水流经要道处架设了许多桥梁,以便行人车辆来往。颇像北宋《清明上河图》景象。“以上这些渠道,分别流经都城各处,不仅有计划地解决了全城的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和市内水运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使长安城苑如在一派江南水乡之中。”(《唐都长安》41页)更使长安城中“园林树木无闲地”(《开元天宝遗事》)

再来考察一下唐代长安三大内和三苑之水。西内太极宫有四海池,分为东南西北四池,因其大,故名海池。东内大明宫有太液池,并在周围建造廊庑四百余间,又名蓬莱池。南内兴庆宫有兴庆湖,是以水光湖色为中心的风景区。三苑内不仅修建多处亭台楼阁、池榭园林,还有九曲宫九曲池等景致。

由此可见,亲水概念是皇家园林的特点之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不论是皇家苑囿的沧浪湖泊,还是民间园林、庭院的一池一泓,都有着民族的独特风格。既能让人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清秀怡人,曲径通幽的诗情画意,又能得到清新、优美、恬静、自然的享受。

所以这种水池平台建筑,在敦煌壁画中是佛经理想化的“八功德水”,而在唐代宫廷却是现实的皇家园囿、池榭亭阁之水。

复原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成院布局的群体组合方式。但唐以前的组群实物国内现是一个也不存在了,较完整的组群实例只有明清才有保存。所以,敦煌壁画所反映的唐代建筑群体组合,无疑具有高度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经过严谨的考证、研究和多年的努力,完成了《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的建筑复原图,以恢复还原盛唐时期,宫廷演出的剧场与舞台的状貌。

“《剧场与舞台》复原图”可定义为唐代“户外剧场”,这和“世界上早期的演出活动大都在户外”的说法是一致的。还定名为“中心式舞台”,这是形式最为古老的舞台式样。据《大英百科全书》所载: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地区,在举行仪典及宗教仪式时,大都是表演者聚在中心,观赏者围在外面。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原始的中心式舞台的形式。(《美术辞林・舞台美术卷》剧场与舞台)

“复原图”基本依照莫高窟172窟“净土变”的建筑形制。同样是一组廊庑围成的长方形四合大院,院落后部沿中轴顺置三座大殿,前后殿单层庑顶,中间是二层楼阁庑殿,东西两端单层单檐歇山配殿各一,两配殿南北又峙立一座二层歇山楼阁。大院四角廊顶置角楼各一。院前部沿中轴线设山门,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殿。同样采用全部建筑都架立在水面上的方案。前殿山门和后殿前各立一大平台,中间用三个小平台相连,平台之间与殿堂之间连以小桥和斜道。

四周连接殿堂的回廊向院内一面开合向外以墙封闭,开直棂窗,外实内虚。

院中水面上的平台用于表演歌舞奏乐。唐代时对其称为“按歌台”。

图中安排表演的有“白舞”等两组舞蹈,其余有六组坐部伎吹拉弹唱伴奏。

四周殿堂楼阁皆为观赏者围看。正殿上坐有唐明皇、杨贵妃等皇亲国戚,南北配殿坐、立者王公大臣等人员若干。

“复原图”用建筑设计平面图规划,用彩色设计气氛图来展现建筑效果和人物。(见平面图和彩色设计图)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第8篇

关键词:环境质量;外部的形象与意象;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交通与停车

1 概 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一门介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Urban Plan)之间的学科,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并研究,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齐康院士为首涉入此领域,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就是指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即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加以调节,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路・康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三维设计,注重邻里,广场等空间的塑造及心理感受。城市规划(Urban Plan)是二维设计,注重功能分区,而建筑设计是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室外交接处,建筑立面是建筑外壳与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三者的区别。

城市设计所指城市空间分为四类:

(1)环境质量;

(2)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3)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4)交通与停车。

以下,从这些方面解读扬州市职业大学新校区城市设计。

2 解 读

扬州市职业大学新址地处扬州市贾七路以西、文昌西路延伸段以北、赵家之沟及其延伸段以东、扬冶路南北的地域之间,属于规划设计中的体育文化中心区,西面与拟建的扬州市体育中心毗邻。主校区在扬冶路以南,为教学行政区,约517亩;辅校区在扬冶路以北,为学生生活区,约200亩。

一个适应将来发展需要的,一个人们乐于学习和工作的大学校园,除了要满足学习与生活等基本条件之外,还必须提供两种场所,一种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一种是人与人发生交流的场所。于是设计一个园林化、生态化、具有多层次交流空间的校园街区、开放空间成为我们构思的切入点。

2.1 环境质量(环境景观)

2.1.1 借鉴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强化新校区的园林特征

我们在营造一个现代大学校园的同时把江南园林的意匠用到新校园的规划中。江南园林讲究:巧于因借,曲折通达,疏密有致,精在体宜,层楼耸阁,理水理景。本方案根据用地形状的特点来组织建筑布局,建筑相互退让,形成阶梯状的界面,既围合了中心公共空间又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中心公共空间向图书馆和教学楼开放,并且各个建筑之间的庭院与中心的公共空间相互借景。在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之中,空间的尺度最重要的一环。小尺度的院落构成了园林空间的独特肌理,不同主题的院落又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在本校园规划的方案中,建筑群的组织便运用了这种院落组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各种形式的院落重重相联,开合收放有度,既方便联系又保持了人性化的校园尺度和富有园林意味的空间肌理。江南传统园林除了造景之外,也格外留意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溪岸旁、柳阴下、敞廊中、楼阁上,各种不同的休憩空间引入驻足停留。本方案中借鉴了江南传统园林的这一特色,结合校园特点,致力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通过建筑连廊、屋顶花园平台、小庭园、滨水步行道、绿岛游园、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将整个校园处处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心得,指导学术的第二课堂,以适应现代教育地展的最新需求。

2.1.2 传统园林特征的现代再现

(1)借鉴传统园林营造中“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巧于因借的特点,营造中央景观生态带,环绕中心绿地的各个楼群皆能对其借景。

(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对比的处理方式,巧妙组织建筑外部空间关系,形成园林空间机理中的疏与密、开与合的对比关系。

(3)借鉴传统园林“绮亭巧榭,层阁丛楼”的多层次景观空间的处理手法,通过建筑外廊,屋顶花园,庭院,滨水步行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构建多层次的园区景观同赏空间。

(4)借鉴“卜筑贵从水面”的观念,适当开挖水面,配以绿化,形成中心绿化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

(5)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使空间环境具有从内到外的延续性,同时也使人工与自然相互渗透的设计思想落到实处。

整个新校区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以校前广场、中心绿化休闲区――“绿核”、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绿带”为主体,并通过其他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校区内适当安排小池塘和绿地,利用各种植物组成多种图案,采用园林手法设计亭、阁、雕塑、小品、喷泉等,此外,在各建筑物周围、公共绿地及路旁、河边,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绿化设计,栽植常绿灌木或种植花圃及草坪,道路两旁设置路灯、坐凳。

2.2 外部的形象与意象

建筑形态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通常,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作出贡献。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研究城市集结和融会情况后,用一个公式总结他对城市生活的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从这说明“个性大于总体之和”。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从城市地域和大学校园自身的功能要求来考虑,如何呼应体育文化中心的城市轴线,如何形成良好的城市街道界面,以及如何使建筑的布局和高度的控制符合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是我们另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由此得出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城市将来发展的需要,而且合理地规划各功能分区,使城市―校园―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整体系统,使校园融于城市,与城市对话。

我们把功能分为宿舍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三个部分,并且结合用地形状的特点,把几个功能部分组成“品”字的结构关系,很好地满足各区之间高效便捷的联系。学生宿舍区独立地放在北边的用地,并通过一条天桥来连接主校区。

单体建筑采用水平构图,平行展开,最多为五层,利用连廊形成自由的线形建筑群。图书馆是校园的焦点与标志,采用垂直,构图高十一层,吸收校园建筑元素、符号,使之既统一于校园,又统领校园。整体式教学楼群为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经济布线提供了方便,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教师的交往氛围,是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3 空间内部的格局与意象

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2.3.1 空间组织

(1)多层次交流空间

以生态带为主导:两条联系轴组成第一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并从中生出由教学楼及居住单位组成的大组团间的第二层次的公共空间,然后再生成建筑单体内部的第三层次半公共空间,从而形成树干式的丰富的多变又井然有序的校园交往空间体系。

(2)多渠道的交流环境

结合建筑与环境,塑造了多种交往空间:中心绿化带的多层次交往空间;滨水步行道,临水广场等功能区与中心绿化带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各功能区中的步行广场,休息庭院等交往空间;建筑连廊,临水平台等建筑与外环境交界处的交往空间;建筑内部中庭,休息廊等交往空间。

(3)空间序列

从贾七路入口开始的轴线空间序列为校前区广场――景柜式的建筑――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11层高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前广场。从文昌西路开始的轴线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广场――林荫大道――教学楼前广场――半开放的庭院空间――中心绿地景观节点――开放的中心公共空间。其中11层的图书馆是统领整个中心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视觉焦点。

(4)多样复合

①尺度与氛围的对比――学术轴形式规整,体现学术范畴的理性和秩序;生活交往轴则或亲水平台,或临水亭榭,或小桥流水,尺度亲切宜人。生态区如自然的山野公园,处处湖光山色,绿树成林,浪漫动人。

②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2.3.2 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创造融规划、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沿岸葱郁的树林,小桥上、树木间、广场里穿梭着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这就是我们最求的绿树碧水、佳气溢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意境,也是校园景观的主题。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大环境布局采用“人家尽枕河”的中国经典扬州、苏州环境意象。利用原有水面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滨水景色,建立完整的主附水体。以水面作为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同时,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手法,利用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与江南水乡意境相配合的诗意环境,强调地域特色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园林的主轴线处理手法,以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单体围合的庭院):

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尽可能多近人尺度的灰空间,为实验实习、学术研究等提供清净、幽雅而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和感受自然的机会。

2.4 交通与停车

交通:

良好的交通是形成优秀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保证之一。我们在交通规划中运用“步行优先”和“邻里单位”的设计理念,使内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区域,免受汽车穿越的干扰,给行车的效率和安静的学习以各得其所的最优发展机会,并根据基地地形和生态特点规划交通系统:

路――沿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设置主环路,形成畅通的车行路线,高效便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街、开放空间――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织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互相联系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网络。街、开放空间是校园的中心与聚会场所。设计中在环道处布置停车区域。学生采用步行到达各功能区域,行人与娱乐活动都会增加,为校园平添了魅力,也为同学创造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交流提供机会。熙熙琅琅的学子穿流于街区和开放空间,或停或动,欣赏宜人的建筑尺度与精致的环境景观,感受着校园与城市文化。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采用集中停放的方式,在校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集中停放来解决。

3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