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7 04:28:32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16

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格式规整的特点,借助于古诗词的韵律表达法,可以让古诗词的情感更加炙热,在提升高中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各项情感因素,并且指导学生把握教学主体,丰富学习内涵,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前提下,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感。

一、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受到教师较多重视,因而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历经多次教师实践活动,可以发现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具体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教师未能从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入手,也不能重视感知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多以规律性教学为主。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学生在平时可能比较重视文言文学习,也能清楚地掌握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和句式教学,但是如果也读到古诗词就不能较好地理解里面的内容,特别是诗歌艺术方面,不能更好地再现诗歌的画面感,也不能较好地借助词句理解主体情况,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多数都停留在翻译上,记忆和背诵也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体会诗歌内容,因而更不能谈及欣赏感悟。

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秋词》,要求学生背诵该诗,由于词句的语言更贴近通俗性,所以学生都能通过字面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如果提及感受到何种语言画面后,或者作者的情趣和志向后,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说出内容,这能够说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更多停留在表面,不追求深层次内容,也不能从诗歌中真实地感受到词句的情感因素,因而诗歌的情趣和意蕴就不能体现出来。

二、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

1. 理解知识,累积知识

当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时,要先培养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然后加强诗歌方面知识的累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通过理解,学生对诗歌会有新的认知,这是学生背诵和阅读诗歌的前提,更是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若不能真正地理解,那么记忆也会缺失牢固,更不能真正看懂诗歌的含义。例如,在学白《月下独酌》后,教师需要先向让学生理解《静夜思》,由于这首诗歌每个学生都会背诵,可以在诗歌表达中让学生率先体会出思念故乡的主题,但是学生的理解多数有赖于教师讲解,教师是提供情感主题理解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经历,让学生可以良好地感知诗歌的意境,并且感受诗人的形象。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诗人远离家乡,也很想念亲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看见窗前的明月有悲凉之感。学生面对此情此景会联想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是好久未见,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地和家长打电话,进行视频聊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引入,对情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结合自己情感经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内容。

2. 显象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用语言表达含义,很多诗人能够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维,在王维的《辋川图》中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诗画合一的情境。

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人教版九年级),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是对远景的描述,里面掺杂对艺术的夸张,表现出山的高远。颔联主要是对近景的描述,身在山中之所见,写出云气的变幻,移步变形。颈联写山南北的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形态。最后写入山穷胜,找投宿人家。“隔水”二字写出了作者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远望”。全诗里面景、人、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动静结合,如同一幅山水画。

运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思,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事物的感官理解,了解诗人的情感。其实语言的叙述性是非常容易描述,但是情感的表达很难通过语言给人呈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能够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人教版八年级),作者就是运用明月表达自己的心情。明月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但是在作者的思想寄托下,表现出生命或者很多东西的不完美。月亮的缺憾代表人生的不完美,只能通过月亮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想象是把一些抽象变成具体,把平面变得更加立体,让静止变得更加灵动,体现出古诗词的本色教学环境,通过人为的景像呈现,让学生把一些创设的情境通过大脑加工,转变为具体的场景描述。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有些场景运用语言表述感觉很困难,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提升整体的教学。

三、结语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因而在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另外通过各类方法的教学,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各类情感的抒发方式,并且对学生今后文化素养的养成有较好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 清.试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必要性;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全脑记忆法;移情理解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62-01

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重要的精神瑰宝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数诗词歌赋。本篇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初中生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性和教师应当教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策略和方法入手,对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初中生学好古诗词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词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这种精神遗产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诸如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各种能力都潜移默化地提升和增强。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古诗词对初中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古诗词有益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古诗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无论是学生记忆诗词时的右脑开发,还是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时的左脑开发,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相应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具体说来,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在字、词和语法等等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一系列的古诗词的语言分子的作用特点决定了它时刻对学生的直觉能力和思维感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忆和融会贯通相关的语言知识,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发展和完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诵读和记忆古诗词的时候,是左脑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的最佳时期之一。一个能够学好古诗词的学生,不但具备完整的记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和反映能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学好现代汉语等其他语文知识和常识。总之,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明显的,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2、古诗词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益影响

古诗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简单地说,古诗词给学生审美感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古人所书写的古诗词语言优美、耐人回味、朗朗上口。中国的古人在遣词造句时,往往会考虑很多的因素,包括语言的听觉美、意义美和押韵美。很多的古诗词读起来都非常得流畅,充分体现了我们汉语言的无限魅力和感染力,这是很多现代汉语中无法比拟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发现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起来意境优美,时刻被美好和谐的氛围熏陶,这也是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的原因之一。古诗词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第二个关键途径就是其字里行间所营造的意境更是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在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材中,多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描写家国情怀或者是风景名胜的古诗文。诗人们就像画家一样,巧妙地使用字词,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运用自己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先人给我们营造的画面当中,不用亲自去那个地方,就能够将当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总之,古诗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了学生对字词的美的感受和其中意象的美的感受,是提升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佳内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终身从中受益良多。

二、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方法

很多的学生也并不是完全对中国的古诗词没有任何兴趣,其实很多的初中生都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时期,对很多事物都非常地好奇,恰恰是学习学好古诗词的最佳时期。他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尝试学习这些文化瑰宝,但是学习的成果并不明显。这正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传授给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全脑记忆法和移情理解法。

1、全脑记忆法

在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一般都强调学生使用记忆的方法来掌握古诗词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讲过于单一、缺乏趣味,也不符合心理学的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人类学家已经论证过,一个人学习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左脑和右脑都得到充分开发的状态。一个人的左脑一般是掌握人的逻辑能力,右脑一般是控制着人的形象机能。左右脑全脑学习的方法正符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将文字和已经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话,不但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很低,而且也没有开发脑,是不完整的学习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利用诸如疏通文意、理清脉络、情景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发大脑。总之,全脑学习法是学生轻松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遗余力地将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快乐学习的实现尽自己的能力扫清障碍、添砖加瓦。

2、移情理解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编导教学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80篇(段)古诗文,并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也表达了古诗文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影响。然而,根据笔者亲身实践所知,当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背诵轻理解、重翻译轻情境、重教学轻情感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本文笔者就针对当前的教学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常言道:“以古鉴今,借古思今。”以现阶段“以人为本”“情感教育”等教学理念为例,其理念的出处,正是源于柳宗元、陶渊明、朱熹等古诗文大成家的诗文言论,如,韩愈的《师说》。一般情况下,古诗文的教学从以下几点出发:古诗文内容、名家事迹、创作背景、古诗文情境与情感等,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初中生教育与成长为出发点,认为现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具有如下3点现实意义:(1)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即丰富文学知识与提升写作水平;(2)培养审美能力,即构建合理的审美观;(3)加强文化建设,即传统中华文化。因此,在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背景下,现阶段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教学方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应以构建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进而丰富其教学的方式、技巧、手段等,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

1.情境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其根本在于教师的个人职业能力与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语言内容并不感兴趣,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理念,明确规定情境教学的导入,优化现阶段的教学不足,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根据实践表明,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在采取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成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古诗文情境教学应当有以下2个注意点:(1)导入情境前,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其具备直白化、趣味化、情感化等特征;(2)进入情境中,连贯作者生平与创作,使学生有所思、有所知、有所感,让其身临其境,理解诗文内容以及感受诗文情感。例如,在《春望》教学中,导入情境语:“有一位历史诗人,他,有雄心与气概、有志向与抱负;他,生于唐代,见朝廷之腐败,经社会之动态、历民间之疾苦。”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他是谁?请用古诗文来形容我刚才所介绍的内容?”

基于学生对唐代古诗文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未能真正地了解诗人本身,利用这点学习上的不足,产生热烈的讨论,讨论并解决第一个问题,此人为“诗圣”杜甫。

为了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在解决第二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主,转变自身教学职能,对于此问题而言,学生都表现了热情高涨的学习与讨论氛围。例如,关于雄心与气概以及历民间之疾苦,学生分别引用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名句。如此情境导入、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浓厚了,不仅仅让学生对古诗文以及作者生平等有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探讨,更是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构建了一个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最终提升了其教学质量。

2.编导教学

笔者认为,今之教与学古诗文,其学习与理解始终存在一定的间隙,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融入、参与教学全过程。根据心理教育学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全效的听讲,但通过一些表演、游戏、情景对话等教学活动,不仅仅会提升其学习兴趣,更是激发其潜意识中的上课专注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也借鉴与改编了一种教学活动“编导教学”,即利用初中生青春期表现欲强的心理,教师可针对不同古诗文的文本内容进行教学场景的替换,并与学生共同讨论与改编古诗文中的语法。例如,在教学《石壕吏》时,笔者就把其中重要的几段内容进行“半翻译”,即把一些重点与难点的词语段落翻译成“网络流行语、家乡话”,此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境表演与对话。例如,捉人的吼叫声喧嚣;吏“霸气外露”(原本翻译:蛮悍、凶暴、捉人);老翁“翻墙走起”(原文:匆忙翻墙躲避)。当然,有些刻板的教师会认为如此教学,违背了其教学内容的含义,让学生无法正确地解释古诗文以及面对应试教育考试。笔者认为,所谓的“编导教学”,其只占据教学的一小部分,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力以及学习兴趣,让其对于古诗文相关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终能更好地提升其语文古诗文综合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应尽量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变自身的教学职能,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初中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渐培养其学习语文古诗词的兴趣,最终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廖荣华.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谈[J].江西教育,2003(21).

[2]杨艳梅.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5).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我们课堂教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

一、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怀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性,但是前苏联有位名叫巴班斯基的教育家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的思想正好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支持。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当中,最优化教学是最为核心的思想。而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教师在了解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现代教学的一些方法与形式,还有就是这种教学系统的一些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给予目的性明确的教学安排,也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意识地选择 出一种最为适合当下条件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教学发挥出最优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1、强化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学活动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之内,必定会很仓促,煮夹生饭。对此,作为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会 将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对诗词作者的生平背景、主要经历、写作 风格等方面常识进行搜集,通过网络、资料等途径,获得详细的信息,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其次,要求 学生找准预习重点,最好列出详细的预习计划,明确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理解、内容理解等方面做到提前介入,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对预习活动中无法自己解决的地方记载下来,筛选出自己在这一首古诗词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为课堂学习针对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好地运用到重难点研究方面,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2、全讲精讲,着意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比较随意,一节课蜻蜒点水地讲好几首诗词,然后就布置学生背诵,学生当然是可以背诵下来的,但是对诗词的内容却是不甚理解,几乎是盲背,机械性背诵。这样的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欠佳,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的考题是理解运用默写题,学生纵然会背诵某首诗,但因对其内容不理解,也就会无从答题。笔者认为,诗词一定是要全讲精讲的,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又很久远,初中生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诗意还是有难度的,比如杜甫诗《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如果教师上课不讲,学生是不会知其意思的。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假如老师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此番远行是被排挤出朝廷,学生是不能体会诗人激愤、抑郁、失落的心情的。我发现,当老师讲诗人的生平故事时,往往此时,课堂是最安静的,所以学生对作家本人的生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也是大有好处的。教师全讲精讲,还要注意着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以致学会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记得更牢更持久,这当然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3、开展专题活动,为诗词教学拓展空间。单纯的初中诗词教学可能显得有些单调,其实,诗词教学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开阔思路,改进与优化整个诗词教学活动,就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整体教学功效。笔者在诗词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如研究某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研究某一段时期的诗词作品思想意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与引导,提高教学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4、监督检查,严格过关。对课本中的精短、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安排出专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默写。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背诵状况。另外,通过默写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能背会写的要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多阅读和背诵古典诗歌 (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舍此别无其它捷径可寻。因此,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坚信这一点。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情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相通,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兰金星。初中语文有效整合写字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5篇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1]

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特别是意象丰富的诗词,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接连出现一连串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些意象中,无需更多的讲解分析,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很好地感受到诗歌本身质朴或华丽的意境之美。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选取的"月"的意象就是经典的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情感。通过意象来领会作者选取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角度,或者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情感,情感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通过这一中介打动读者。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典诗词最迷人之处在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境界源自诗词本身的语言美。[3]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时常每一字、每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高度集中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有着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懈追求,有着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苦苦推敲。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还要注重咬文嚼字的欣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精妙,为什么不用"过"或者"吹",以及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出了红杏花开时的繁茂之景,经过这样的一品,有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有着更加深刻的理性分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鉴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的理解,还应当从诗歌整体把握。因为诗歌的欣赏与把握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典诗词的鉴赏还应当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教师也应当参与其中,在对于诗歌整体的反复推敲与琢磨中,大家各抒己见,就能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成果。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隐者到底身在何处?第一句"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但是又言"只在此山中",这样又有一些机会,然而"云深不知处"又使得短短的几句诗达到一波三折的多层变化,其中不经过相互探讨,很难领略诗人推敲字句的功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更好的培养其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在他们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既能学习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更好的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在语文中更好地渗透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感性理性结合品读古典诗歌.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2).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7篇

一、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渊源,之所以可以流传到21世纪的今天,一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是因为他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堪称经典。而初中教材都是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进行编排的,入选初中教材的古诗词作品大多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意象和主观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学生展现出了生动的生活场景。这对于初中生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使初中生可以积累许多的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无需刻意的背诵和记忆,在想象画面、组织语言、下笔落实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郎朗上口的诗句早已不知不觉地印在脑海中,化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而且,写作素材的积累还会使学习更加高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古诗词的知识运用和理解就普通初中生而言,颇有难度,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利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如同理论知识教育,而写作训练相当于实践锻炼。写作训练时将课堂上学到的文字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实践,会发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文学,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著称。诗人为了在简短有限的语言中,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往往须要使用独特而又丰富的表现手法。而能够入选到教材中,为学生所学习和欣赏的作品,更是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因此,入选教材的古诗词中,在抒情思想的表达、人物角度的刻画、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上,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来说更是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可参考的价值,都会成为语文课堂中写作能力提升的最好的材料和教材。

当前,初中生的作文中多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物的刻画中,往往都很有局限性。例如:写我的母亲,大部分学生在对母亲进行描述时,都是“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等等。根本无法将一个人写得鲜明生动。而在传统的古诗词中之所以用简短的语言就可以将人物刻画的生动,是因为诗人在创作中,往往会选取人物最生动和传神的地方对其进行刻画。让读者可以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中就能了解到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此种写作手法,对于初中生在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上都是有较高的学习价值的。

三、有利于学生打破单一的写作结构

从长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初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结构往往不太注意。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在行文过程中结构的混乱。例如在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描写了远处的山林,其次描写了近处的池塘,其实,单纯的看到这里,文章结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紧接着学生又描写了远处的农民伯伯在辛勤地农耕。叙述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结构的混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文章结构和布局意识的培养。而作为一首好诗,它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必然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接下来,以叙述诗中的代表,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中,明确的讲述了时间:将欲行;地点:舟;人物: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 一句中则说明了事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则说明了事件的结果。其次,再以苏轼的借景抒情诗《题西林壁》为例,它具备借景抒情诗的全部特点,并且结构也十分清晰明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中,将地点、描写顺序都进行了提及。地点:庐山;描写顺序:横、侧、远、近、高、低。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明确讲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古诗词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在其作文中将此方法熟练运用或照搬照套,那么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将不会是大问题,学生也就会很容易掌握这两种写作的结构布局,从而举一反三。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做好古诗词鉴赏题,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掌握了赏析方法之后,无论是做课内题,还是做课外题,学生都能游刃有余。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家都知道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

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的数量数不胜数,有相当多的作品值得人们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然而,目前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是在一定的文学层面基础上的,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材专家也不可否认,对中学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缺乏研究。

2. 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古诗词枯燥乏味,很难理解,背起来很费劲,还得看书下的备注才能勉强看懂全文的大致意思。对于学生们来讲,学习古诗词不及学习现代文章有趣,现代文多以白话文为主,简单易懂。还有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几个古诗词默写,根本体会不到古诗词中美的所在,觉得那些生活与事物离我们很遥远,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些东西等。很多学生都缺乏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古诗词的创作讲究用词凝练,而且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少学生提不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甚至对其有畏惧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首先,风趣幽默、独具魅力的课堂导入语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就是教学成功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古诗词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境界。

2. 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古人设置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主人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大胆的将自己所想的画片用语言描绘出来:一根根干枯的树藤缠绕在一颗颗枯老的大树上,秋风瑟瑟的吹动树上的枯叶。昏暗的空中,不时传来寒鸦的叫声,声音是嘎呀的,一阵阵悲凉。一座小桥下,水面是平静的,秋风轻轻吹过泛起一点波澜,缓缓的流向远处的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悲凉的秋风,孤独寂寞的街道,一个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马,在太阳就要下山,仅留的一点余晖中,孤独寂寞的向前行驶着。学生通过对这种情景进行无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作诗的心情。一个孤独的浪子思家之情,独自走在他乡的道路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看到的夕阳西下,燕雀归巢,炊烟袅袅的人家之景无不体现出作者此时心目中的无限思乡之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深入的去联想与想象诗人的写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吸收。

3. 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应当贯穿于古诗词学习的始终。但是这种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诗句,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句隐藏的情感,进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这样的诵读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要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文所传达的精神。每个诵读者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古诗词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以上情形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古诗词诵读提供了空间和条件。由于没有固定的朗读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在不破坏古诗词情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比如对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等做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自己对诗作的独特理解。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诵读也使古诗词得到了富有个性的演绎。

三、结束语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文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通过意境与想象将学生带入古人的生活领域,通过学习与实际相连接,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学习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激发对古文学的热情与兴趣,接受古文化对孩子们的精神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享受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体会,开阔我们的视野,润化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