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30 10:29:06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职业技能需求做了调查研究。

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不论来自何种途径,其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为企业所用,学校教育的课程与训练活动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在现今失业率的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高职院校。

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研究范围

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大致可区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工作态度、判断能力概念能力等六项本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

2研究流程与步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国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确立国贸专业技能的基本内容;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业者问卷预试并修正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了解相关企业认知的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其排序;通过量化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与实训设计的参考。

3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调查业界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从商务英语(贸易英语会话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英文商业书信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信用证实务、国际货物运送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实务、关税法规与通关实务、国际商务仲裁、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调查、贸易参展实务);贸易法律(民法、商法、贸易法规);国际金融与汇兑(进出口贸易财务操作、国际汇兑暨厂商外汇操作)五个层面进行题项设计,受访者依其认知的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分别回答。问卷采用采李克特尺度衡量各项能力的重要性,r非常重要j5分、r较重要j4分、r一般重要J3分、r较不重要j2分、r非常不重要J1分,N不计分。同时为了解职位自身背景对答题的影响,针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国际贸易行业的工作年限设计了个人资料部分。

4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E—MAIL邮寄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285份,回收有效问卷l79份。有效回收率62.81%。对回收问卷,计算各题项平均数,了解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与排序,以作为高职校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的参考。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60-02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如何操作国际间商品贸易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实务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务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工具和场地,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单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如在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

1.2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贸易实务”、学生‘“听贸易实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规范性、风险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经济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标准以及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 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没有见过合同、汇票、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外贸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 全中文的教学方式落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和国际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外贸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商业语言,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工具,在实务履行过过程中,各种版本的贸易惯例、往来的函电、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和修改、各种单据的缮制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都要用英文来完成,所以外语水平低,就很难从事外贸业务。如果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继续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与实践很难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实战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贸易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5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 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业务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外贸公司、外运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海关、商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信用证来结算货款,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贸易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贸易发展状况、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 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主要从组建模拟实验室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两方面加强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要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样才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务流程,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英语函电的写作、合同的缮制、商品价格的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让学生同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通过模拟操作,独立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训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培训,帮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基地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除定期派遣学生去实习基地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去企业参加培训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 实施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国际性和涉外性的特征,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用英文表示,所以有必要把英文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专业精、英语精”的现代化国际经贸人才。中英文两种不同语言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文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两种语言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通过两种语言的融合,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将专门贸易术语及一些关键性的交易条款用英文板书突出其重要性。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较高,内容要多用英文讲授,师生之间多用英文互动;如果英文水平不高,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较难的内容用中文讲授。

2.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拟订合同、填写信用证、运输单据和金融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 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为了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实际外贸业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极改进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05.28(5):449-451.

[2]张汉林.国际贸易[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保税港区;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9-03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外贸行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重庆市政府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重庆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94亿美元,增速全国排列第一。未来重庆还将启动“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的运行和“中比绿色列车通道”项目这两条国际贸易通道,意味着将来转为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省市将更多地借助重庆出口。因此对于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而言,保税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给现有的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促使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度地增加,但同时也对外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机遇,外贸企业纷纷储备相应的人才,但这些企业却很难在重庆本地获得期望的外贸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过去重庆外贸企业相关岗位数量不多、报酬不高,不仅无法吸引外地的外贸人才,且自身培养的外贸人才也流向一线城市;另一方面,虽然重庆本土30多所高校大多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存在“差一公里”现象。企业高价寻求人才却无人投递简历;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重庆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据统计,重庆外贸人才缺口近1万人,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人才更是奇缺。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重庆而言,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均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重庆保税港区建设后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保税港区建设后,重庆市外贸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强、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具有强力的竞争意识外,还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保税港区建立后,由于存在多种类别和规模的涉外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类型、多数量特征。一般来讲,大型国企、跨国大型投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另外,这类企业要求除了掌握英语的之外,还需要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语种的外贸人才。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更需要应用型的高校人才。

2.新的国际贸易环境要求外贸人才能够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这就对外贸从业人员在把握市场信息、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3.部分人才上岗需取得职业证书。据统计,外贸企业应用型的人才中,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报检员、国际货代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二、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重庆目前共有30多所高校开设有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其中,专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大多为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这两种定位不但不够明晰,而且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以市场和学生为中心的国贸人才需求。并且两种培养方式在具体教学时又往往偏离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结果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重视实验教学。根据对重庆市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如重庆高校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但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实务类课程却不一定开设。如课程开课先后顺序的排序不合理、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二是国贸专业课学习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如《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品检验》等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有部分内容是重合的,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知识接受效率低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理论教学、实验操作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另外,尽管部分学校建有国贸专业实验室,但实验课程安排不当,学生配合度不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务部分操作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一般由教师对学生分派情景中的角色、任务,但由于实验课程顺序安排不当,导致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所做实验项目有何意义,配合度不高。最后许多学校不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国贸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但据课题组调查,重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认识和了解源于书本,甚至自身都不熟悉对外进出口业务,导致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另外,由于重庆高校自身不重视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改善目前重庆外贸企业招不到人,而国贸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况,实现国贸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对接,支持重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国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对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目前重庆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重庆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课程设置,为重庆的地方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满足重庆报税港区建设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即通常所说的“能力本位”问题。国贸专业是一项技能性极强的专业,没有相应典型的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计教材,学生是难以将抽象流程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如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退税等等,都有与之相关联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

2.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协调各门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对教材及其所使用案例进行定期更新,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其次,随着重庆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还可开设体现区域性特色的欧盟、东南亚系列微型课程和语言课程,包括:中国与东盟、欧盟之间的关系,德、意、法、越等各国的法律、文化、商务环境和语言课程。在课程中引入这些国家经济贸易发展和市场环境状况、经贸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经贸环境和市场特征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欧盟、东盟等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打下基础。再次,结合证书需要增设相应课程。可以结合企业对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报检员证书的要求增设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法等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组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因为考证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式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提供详细实验报告。例如,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可以设计仿真环境下的实际业务综合性实验,利用计算机及IT技术的软件模拟实验等,通过创建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实验学习动机。合作式实验要求学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在实践方面,加强与相关的外贸企业和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定期邀请单位人员来校讲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

3.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国贸专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授课的教师除了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有外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充分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实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四进”模式,即:(1)主讲教师进企业:选送目前担任国贸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到外贸企业交流实习,实际体验外贸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2)外贸人才进学校:面向外贸企业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进才入大专院校做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使学生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3)外贸高管进讲堂:定期邀请外贸高管进入讲堂与教师交流国贸专业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教师的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充分结合。(4)科研课题进实践:将教师所获得的科研课题与外贸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外贸理论的前沿性和企业经营的实践性,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外贸前沿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有一定的了解。

保税港区建设带来的机会以及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需求的脱节,对重庆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外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庆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可以消除高校人才与实际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差一公里”现象,促使重庆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快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2-123.

[2]陈云.“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76-78.

[3]史岩,于爽,聂鼎昌.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36-37.

[4]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93-95.

[6]朱念.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三层双轨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81-83.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试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办自考,从1994年建校以来,已经做了很多年,2009年之前的自考,是社会助学性质。也就是说,学生招进来,学校开课,是完全按照省教育厅自考办公布的各自考专业课程体系来安排教学的,到了全省统一的自学考试时间,学生参加自学考试。

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校原有的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教育厅自考办拟定的框架下,虽经多次修订,但并未真正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当今社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呈现多种变化趋势,表现为技能综合化、平台电商化、视野国际化、知识实践化。技能综合化,要求考生在通过自考全部科目的考试后,能具备国际贸易全部流程要求的多种技能。平台电商化,要求考生获得国际贸易自考毕业证后,能充分运用电商平台从事国际贸易。视野国际化,考生在通过专业学习后,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具备全球视野。知识实践化,要求考生通过全部课程考生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对于工作能够立即上手,而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开课时间未注意先后顺序,未考虑到学生学习规律。比如原课程体系中,《金融理论与实务》放在第五学期开课,而《国际金融》却放在第三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尚未学习金融基础知识之前,就直接接触国际金融知识,学生只能学习吃力一知半解,自考通过率极低,成为整个自考国际贸易专业通过率的“瓶颈”课程,造成众多考生拿不到毕业证。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这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就开课,而《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却在第三学期开课,学生还没有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就直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老师在讲解实务过程中,总是要不停的跟学生复习国际贸易理论,因为实务的理解离不开理论的掌握。

第三,课程设置内容交叉、几门课程存在一定重复。国际贸易类课程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比如《涉外经济法》与《国际商法》,一是两门课程通过率都较低,二是两门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程度重复。《涉外经济法》主要是阐述涉外投资方面的法律规范,而《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为海商法及货物贸易及运输的相关法律规范,但两门课程在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存在重复。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商务单证实训》中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结算工具、结算单证中有交叉。《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与《中国对外贸易》两门课程内容高度重复,直接可以拿掉一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在自考助学教学活动中,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因此,需要在充分研讨各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顺相互间的关系,设置好课程的开课顺序,整合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四,教材相对老化,多年基本没有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试大纲制定的再好,也要以教材去落实和体现。但是我校自考助学教材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自考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材,这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考轻应用,教材10几年不变,甚至有很多编写错误和排版错误。有部分教材版本有所更新,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更有甚者只是重新印了一个出版时间和换了个封面,这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拓展,这严重地束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第五,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原有考试计划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门课对应一个考试,评价该门课程合格的唯一方法是----考试,这未免太简单粗暴单一片面。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各种手段和技能,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国际贸易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六,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高等教育考试有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设计成果、论文、制品等)、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和观察考核等七种基本方法。前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认识领域考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而在自学考试中,许多专业考试计划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至今尚未形成。

二、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教学计划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原有教学内容和新设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继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可以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其他省份和其他学校自考国际贸易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改革自考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原则。坚持教育部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和全国考办、省自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自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和成人高等专科、自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双证”专科(双证即学生通过专业全部课程考试后,可以获得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与学院同层次同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水平相一致。

第二,成教专科与自考本科、自考专科与自考本科有机衔接的原则。我校自考本科各个专业均与外校成教专科对接,我校前期开设的专科部分课程与外校成教专科部分课程对应,课程一样的自动匹配。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外校成教专科的课程体系,再制定我校自考试点本科各门课程的开设和考试。

第三,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制定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保证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以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过硬的适应工作能力和上手能力,我们的毕业生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包括寻找客户、合同洽谈、开证审证、贸易术语、运输保险、制单审单、贸易结算、贸易纠纷等等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应国际贸易六大专业技能证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各项业务和各个环节。

第四,课程考核多样化及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考试命题中,国家统一命题课程比例控制在20%左右,省级统一命题考试课程比例控制在80%左右;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考试。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1-2门笔试课程,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考试方式考试;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试行实践考试或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过程性实践考试成绩与终结性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一般为5:5,由省自考办监督执行,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采取“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占到30%。

三、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贸易专业所需的素质要求,我们把自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界定为:“一德”,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证”,就是考生通过专业学习后,拿到本专业毕业证、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围绕一德二基三能四证的培养方向,结合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议。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一)、基础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二是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金融理论与实务(一)、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商务英语口语、国际企业管理、公关礼仪。三是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应“重基础,宽口径”,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实践)、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四是实训实践教学。实训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协调应变能力、面对挫折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一)课程实习、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运输与保险课程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

第二,教材建设方面。一是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加快网络课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建设;二是实行统编教材的“双轨制”,变单一的教材统编模式为统编与选用已有教材双轨并行,提高效率;三要加强自考特殊教材的建设,体现自学考试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7篇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来,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2004年就已达70%以上,外经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扩展之势,按目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速估计, 5年内国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6万家,是现有企业的2 倍,按新增企业每家需要10 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人员更新和扩招,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更大。

高职院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职能部门统一考试取得的通用的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没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将不受欢迎和聘用。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的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跟单、货代、单证、报检、报关等业务工作的零距离

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岗位面向,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品学、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专业技能。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准绳,培养能干实事的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要能准确把握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适应职业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的变动和趋向,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实行动态的教学过程。

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就是外经贸企业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和该岗位对业务人员的职责和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各岗位工作的高效率运作,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现在的主要岗位分工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