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7 05:16:01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1篇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理念设置不明确,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课后学生自主进行绘画练习。在讲授理论知识之时,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生涩难懂,仅是凭教师讲述,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仅是书面的了解,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培养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下列具体措施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性,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学校的相关领导需对教学实践加以重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力度,明确基本的教学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如此,学校还应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感染,融入到实践过程当中来,与此同时,建设学习场所以及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设备,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专业的教学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

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极为重要,这一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实践能力。高校需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企业提供场所与项目进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进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社会的基本需求有进一步地了解。企业方面还应有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或开展讲座活动,业内的成功人士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宝贵的经验,供给学生参考应用。从学校的目前情况来看,低年级的学生因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不能获得实践机会,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应对企业的要求,实践机会更多。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

度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规范运行离不开一套缜密的完善制度,学校方面应确立相关实践教学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多方面征求意见,确立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对学习实践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学校方面也应严格执行教学制度,在一项新的制度颁布之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行,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性,这样才能够做到进一步的规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2篇

一、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伦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样,设计伦理学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完美的设计,真正能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优秀设计,从伦理学角度看应是合乎逻辑的。这一点,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并努力做到。如,德国有一种专为无家可归的人设计的袋子,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时尚,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在相关部门的推广下,很多人开始喜欢这样的袋子,他们购买一个袋子自己使用的同时,也会买一个给一位需要救助的无家可归者使用。这样的袋子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情感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是一项优秀的设计。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老年人上楼梯时较为吃力,为了让老年人可以不再因上楼感到吃力,同时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设计师KimBo-kyung和BaekEun-ha为老年人打造了一款小鸟形态的扶手辅助器。小鸟蜿蜒的背部很像拐杖的扶手,老年人可以扶着借力上楼,同时可以把手中的购物袋挂在它身上。残疾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触摸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眼睛的观察只能获得表面的视觉效果,而触摸则是人类能够接触到事物本质的关键。触摸是盲人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盲文就是基于这一点被创造出来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创意设计师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的设计中嵌入了盲文,让盲人朋友通过这些盲文说明区分相似物品。不论是卫生纸,还是花瓶、杯子,这些生活用具上都留有盲文说明,这样贴心的设计会让盲人朋友的生活更加方便。又如,设计师MiguelNeiva为盲人朋友设计了彩色铅笔。设计者制作了一套盲文码,印刻在不同的彩色铅笔上,让盲人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体现出对盲人群体的一种关爱态度。同时,MiguelNeiva也希望健康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体验盲人的辛苦,从心底关爱周围的残疾朋友。当这样的设计伦理学概念被灌注到学生的设计思维之中时,将会使学生的设计上升到新高度。设计伦理学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必将被关注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设计新生代的创新思维激发点。

二、设计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今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设计伦理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也应当被设置在专业课程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设计伦理学问题。美国文化学家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波特、爱德温•麦克丹尼尔合著了《跨文化交际》一书,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十分宽泛,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质性文化。从一种物质化的创造行为看来,设计不仅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也是自觉地运用艺术形式创造一种审美文化的活动。设计活动在物质和艺术之间,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在现实领域和精神领域之间寻找中介逻辑,并通过具体实践性的活动架设它们之间的桥梁。对于设计日新月异的现状,用后评估(POE)显得更为重要。如对建筑的评价,国外对居住建筑的评价开展得比较早,评估机构经常研究一些社会供给型的住宅。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约旦、巴西,政府和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空间是否足以供家庭成员活动,房间和使用的材料是否便于清理和维护,视线和声音是否受邻居的干扰,内部形式是否令人感到愉快,以及建筑外观能否满足业主个性的需要,能否吸引人。由此可见,仅仅把设计产品的功能看做可乘、可坐、可看,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则过于简单。当代设计已经改变了这种简单的评价标准,功能性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价值系统,一件产品除了具有使用以外,还具有认知功能、象征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件产品的物质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产品从而更加符合使用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从这些角度、层面出发,弱势群体需要的设计更值得设计者付出更多的思考。让设计更加完善,更多地为大众服务,这便成为现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的关键。

作者:韩萍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研究,改革

 

1.前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对于建构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

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同时,创新既是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创意”和“创造性”等创新理念,而不是仅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论文,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将“色彩”和“素描”课程名称改为“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然而,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以写实为主的静物、石膏像和头像写生等,这样往往让学生感觉与考前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2基础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相互孤立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服务今后的专业课程。另外,诸如色彩、素描、图案和构成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常常使针对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思路不明确,不仅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缺乏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严重脱节,失去联接。

2.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够高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主要以油画、雕塑和中国画等纯艺术专业。尽管这些教师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却对设计专业知识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便会造成教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新的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对于促进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更新,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高职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除此之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作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深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3.2转变办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小论文,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着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与用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然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以及重技能轻创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探索总结、开拓创新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谭俊铭.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构想[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太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赵琳.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5,(05).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从教育规模到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从最初的“美术”中分离出来了。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了属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的存在,除了几所专业美术设计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术基础较差,学画的时间不长,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术或设计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稍加美术训练就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对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些专家认为,艺术设计不同于绘画专业,可以不要求有“超标准”的造型能力,应该减少现有的“基础课”的学时,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专业设计问题。然而在综合院校里的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先天不足”的学生,基础教育的缩水,不但不能使学生“专业化”,相反使本来就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一味地追随绘画的基础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我们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础教学缩水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如何对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呢?这是我们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课的概念与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上,只要谈到基础课,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确,这是最典型的“基础课”。然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基础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比如素描课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训练,在美国的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里,除了一般的静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来思考、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素描与绘画、透视制图、体积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与抽象的联系、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原有的纯艺术范围,既训练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适当借鉴和参考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础课的问题。基础课不仅仅是造型上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可以这样定义:创作课之前的课程都可以称为“基础课”。进一步还可以把基础部分分为绘画(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课程,是从绘画专业那里延续过来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静物、人物、风景等造型训练,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进入专业之后与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基础训练。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图案设计、计算机操作及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十几年来,由于电脑美术的引入,解放了手绘设计,很多设计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因此,很多学校将绘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手绘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设计。为此我们不能不担忧。艺术设计是个很边缘的学科,它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任务都是很宽泛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该设计专业所针对的该学科上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审美上有较高的造诣。否则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了。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在大的范畴上应该是属于“美术”这个大的概念之内的。因此,对美的修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基础”训练这一点一滴来获得。三、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同属于“艺术设计”这一范畴的设计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互相影响的可能,有的还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去跨专业跨学科。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情形下,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已经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也扩展到一个合理的广义概念上来。使学生能够在这段“基础课”学习中,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或专业基础,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这样的基础教育平台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整合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还要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适当合理的调整。把基础课程广义地理解为造型基础、设计思维、专业基础这样三大板块,使造型、思维和设计基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础在训练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可以加入创造性概念的练习,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设计素描还可以加入带有创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要求,训练学生始终对艺术形式有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院校,对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和研究教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对今天的市场要求和现状,艺术设计要求更多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由此看来注重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造型基础到专业的设计基础教育,都应该面对现状做科学的整合、科学的安排、科学的计划。使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史论教学 问题 改革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艺术设计史无用论”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很多高校艺术类学生,这种思想也一直影响着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了。我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就艺术设计史论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艺术设计史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陈旧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创作者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普遍忽视了理论学习在设计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生中普遍有这种观点,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中,也有很多持这样的观点。很多高校教师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注重艺术形式和工程技术的应用,强调实用主义而忽视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和创意来源。在一些文理综合类大学中,由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对艺术设计学科比较陌生,教学中仍沿用理科或文科的习惯思维,把艺术设计的史论课程等同于一般的理论课,这显然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应适当拓宽适应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学时数不足。

设置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院校往往过于强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的锻炼与培养。即使开设了史论课程,也只是像“蜻蜓点水”而已。有些院校课程安排在学生低年级的一个学期,然后一直到学生毕业都不再开设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课程学时数普遍不足,有些课程只有24学时或36学时,最多的一般也不会超过4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量,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不仅仅是依靠技艺上的提高,更需要文化底蕴支撑下创意思维的提高,创意是艺术设计创作的灵魂所在。而设计史论恰恰是丰富的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素养、鉴赏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史论课程应当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和创作。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

受传统的传教式的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仍然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课程内容陈旧、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不愿参与,教师也很难在教学中体会到愉悦,更谈不上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大招生以后,艺术史论课程都是几十到两三百人的大班上课,强调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班课堂上进行。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四)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缺乏交接。

在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认为史论课程就是要完全讲理论,设计实践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管上好自己的理论课程就可以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史论教学的意义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目前我国高校中设计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几乎独立的两个体系,设计教师来自早期的美术专业和近几年的设计专业学科,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受到“不要理论”的风气影响,追寻艺术家的直觉,很少对理论作系统研究,即使在设计中接触到前沿的设计观念和理论,也往往采取跟着感觉走的方式去感悟,教学上也以感觉取论的阐释。

二、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充分结合设计史论课程的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设计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史论的重要性。

设计创新需要艺术史论支持,设计史论作为设计艺术学三大内容板快之一,对于设计师个人的成长成材及大胆开拓创新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但是创意不是空想,而是需要文化的吸收和积累,没有积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艺术设计创作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建立在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基础之上,艺术设计史论便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二)合理安排艺术设计史论课程。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其专业特性和创作需要,不断增加课程的学时数。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让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贯穿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不断深入,调整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重点,使其与专业的发展相适应。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并没有那么枯燥。要改变传统的史论课程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像、视频、影像等方式展开教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中,可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课程开始,不一定直接讲述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开始,比如:以人物传奇传记、艺术设计小故事、当代设计的历史传承等,引导学生走进艺术设计历史。

采取课内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以参观作品展、乡村优秀民间艺术、当代创意艺术区等课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去善于观察、发现,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让理论学习可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四)注重艺术历史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设计实践应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缺乏理论指导的设计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是目前高校从事史论教学的老师往往没有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无法在课堂上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结合很清楚地阐释给学生。史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让有设计实践经验,同时又具备较好的理论功底的教师来承担。

参考文献:

[1]任利民 刘桠楠.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学刊,2007,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6篇

近十年来,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各种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数量已经达二十多本(套)。纵观现行的各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笔者总结了这类教材的编著和选用的特点,并展开了相应的分析。

1.1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内容上一般都是以专业知识介绍为主的。然而,这些专业英语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宽窄不一,选用的文章多数重理论知识介绍轻实践应用分析。有些教材选取的文章把艺术设计中的主要门类涵盖其中,以话题划分单元。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艺术英语教程》(一共三册)和《大学艺术英语教程》(一共四册)(2009年版),话题涵盖了与艺术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动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这类教材包含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十分宽广,然而过多注重艺术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又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广告英语教程》(2007年版)一书,其教学内容涉及广告、广告策划、品牌管理等,理论性很强,几乎没有涉及广告设计实践。谭淑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2011年版),题材涉及设计历史、设计名家、设计技巧等。明兰主编的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艺术与设计专业规划教材《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还囊括了中国艺术和设计教育等。这一类的教材虽然专业知识范围相对缩小,但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没有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专业知识点的介绍偏少。

1.2教学内容在语言运用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需求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都很不理想,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大学基础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学习专业英语的时候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偏重理论知识介绍,选取的文章多来自国外设计网站等其他资源中的英文原文节选,文中的句子较长,生词较多,语法结构复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通过单一的阅读及语法、词汇练习和英汉互译等传统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学习,缺少对于专业词汇与句型在设计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训练,忽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需求,不注意对学生在专业英语听说方面的培养,从而体现不出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与交际性。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核心基础英语》(2007出版)虽然在专业内容方面范围合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介绍并重,但是缺少语言应用尤其是听说应用方面的练习和指导。而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艺术类大学英语》(2011年版)在专业英语的口语能力训练方面设置的模块则值得借鉴。

1.3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

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普遍认为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微。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专业学习,专业上的优秀表现带给他们很强的成就感。他们具有活跃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待学习也有特殊的心理倾向。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想常常呈跳跃性,但条理性不够;个性特点鲜明,开朗活泼,但是情绪容易波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甚至个性特点,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充分予以考虑。然而,如今市面上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排上仍是以纯文字的篇章和练习为主要呈现形式,极容易使艺术设计类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削弱了他们对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笔者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使用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广告英语教程》(2007年版)一书,学生普遍认为课文编排上缺乏有趣的图片等其他内容呈现形式,一看就觉得课文内容很难,学习不久之后就开始转移注意力了。

2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建设设想

2.1教材内容在专业知识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专业英语教材是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平台。专业英语教材应主要采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文章,但是应当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涵盖学科内的各个专业涉及的主要方面,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多媒体设计、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等,不宜太过宽泛。同时,文章内介绍的专业知识应难度适中,与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有所呼应,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的文章宜选用最新的艺术设计资讯,从而保证设计思潮与技术的前沿性,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应增加一些与理论性文章相互关联的实践应用性的文章,例如,设计思路的形成、优秀设计作品赏析、设计软件的更新介绍等。在文章内容的比例上,力求理论性文章与实践性文章的比例合理分配。在实践性文章中,可介绍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材料、设计中的各种操作等相关词汇和表达,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营造一个熟悉的专业实践环境。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最新专业设计理念与技术革新动向,也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2.2教材内容在语言应用上阅读与听说相互支持

考虑到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选用生词量适度的专业英语阅读文章,对长难句和复杂语法结构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练习,降低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语法和词汇功底,继续培养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训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专业英语文章内容做笔记、写提纲,培养学生对内容熟悉的有关专业的文字材料的英汉互译能力。此外,为了给学生创造运用专业英语的环境,增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增加听说板块,听力内容可以是艺术设计相关主题的简短会话、报告、讲座、新闻等,口语练习可以是艺术设计相关主题的作品展示、艺术家介绍、话题讨论等。听说板块的内容与阅读板块的内容相互呼应,在专业词汇和普通词汇的拓展上相互支持,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和使用的机会,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使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为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专业英语做好了准备。

2.3教材内容在呈现形式上文字与图形相互补充

针对上文分析的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甚至个性特点,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当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纯文字的阅读文章和练习题。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文章而言,纯文字的理论讲述显得生涩难懂,应该适当地配以图片或图形予以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文章核心内容的图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也能激起和保持艺术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艺术设计类的实践性文章,更应当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强的图形思维能力,将文章中提到的实践操作通过相关的图片或者图形与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专业环境中加深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图形对文字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文字又对图形中反映的信息有系统的描述,这样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考虑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3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艺术设计 素质教育

1 前言

艺术设计类专业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家或设计师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这说明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艺术必须求真、求善、求美。真善美在好的艺术品里可以得到集中体现。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一幅书法、一幅设计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之外,无形之中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强化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2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助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成工科院校丰富的人文氛围,培育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举办各种作品展览、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举行艺术讲座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工科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提高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人文知识体系。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也涵盖了艺术知识。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的公选课,既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普及了艺术类知识,进而完善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3)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便于学生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象,而且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和本质,揭示生活本身的规律。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人格的折射,更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平。选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

3 如何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为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通常可以采取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及设置第二专业等形式,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最主要、最常规、最有效的方法。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它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公选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习其它专业或学科的计划,它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公选课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首先应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课程群,并纳入到全校公选课体系中,以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公选课:一是知识普及类课程;二是艺术史论类课程;三是作品赏析类课程;四是实践体验类课程。

(1)知识普及类课程,如《艺术设计概论》、《工业设计概论》、《动漫艺术概论》、《流行色概论》等,并设置1.5-2个学分。通过这些公选课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体会艺术设计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其它学科与美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掌握这些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并最终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其自身专业中,增强他们在其他专业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艺术史论类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工艺美术简史》、《艺术设计简史》、《工业设计简史》等,可设置1.5个学分。这些公选课能让学生了解美术与设计的起源、发展脉络与发展动力,认识对美术或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格流派、历史名家与设计大师,并追踪现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潮流前线,正确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作品赏析类课程,有《美术欣赏》、《艺术设计欣赏》、《动漫艺术欣赏》、《产品设计欣赏》、《公共艺术欣赏》等课程,应设置1个学分。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认识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工艺品、设计作品和动漫作品等),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懂得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作品的美与丑、好与坏、高雅与庸俗、独特与普通,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和创意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学会如何去欣赏美,怎样去创作美。

(4)实践体验类课程,涵盖了《基础绘画》、《陶艺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居家空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需设置2个学分。这些课程是把艺术设计知识在实际动手中传授给选修的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让选修的学生体会到了艺术设计的乐趣,这即陶冶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4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源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但由于他们的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授课对象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面向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学生,其受众面非常广泛;而后者面向的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受众范围较窄。在教学目的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以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属于学科普及性课程;而后者则是讲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能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综合与概括。综合是指一门公选课综合了几门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如《艺术设计概论》是《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的综合,而《基础绘画》就综合了《素描》、《色彩》和《透视》等课程。概括是指公选课不可能像专业课那样深入、详细,它只有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概括与简化,才能让非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理得透。如《中外美术简史》就是对《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课程的概括、提炼与简化。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而前者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有的课程还是对后者的一个扩展和补充,尤其是欣赏类的公选课。

5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工科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许多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展现,作品不单有构图、有形象、有色彩,同时作品还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或时代精神、民族特性、风土人情等等内涵。因此,通过赏析,学生不但能感受作品给人的视觉美和艺术美,还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从中体会到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便于学生对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理解。反过来,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又有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和解读。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综合性很高的交叉学科,它需要融入美术学、社会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背景,才能更好赏析作品、读懂蕴含作品背后的内容。如艺术设计的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风格,都发源于文学或哲学,如果先选修了文学或哲学方面的公选课,必然能加深对某些画派或设计风格的理解。同样,掌握了德国的历史知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的设计的发展过程。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教育;另一方面,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也有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

6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不同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应有自身的特点,尽量有利于其教学目的的实现,并根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由前文可知,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分为作品欣赏类、艺术史论类、知识普及类和实践体验类四种。

对于作品欣赏类公选课,应该以作品案例的分析教学为主,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里完成的对单件作品分析,二是课程结束后完成的对系列作品或者对某一作品展览的评论。

对于艺术史论类公选课,最好的方式是以故事的方式讲授美术或设计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让非专业理解和明白,并在课程结束后以综合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综合报告可以有PPT和论文两种形式,综合报告主要研究有关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历史片段、某一美术风格形成过程、某一艺术大师的成名之路。

对于知识普及类的公选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增加案例的讲解,通过案例来形象艺术设计的基本常识,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展开讨论。在课程结束后,同样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为考核依据,并规定研究报告的主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对于实践体验类公选课,其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宜多,其教学方法自然以教师的动手示范为主,适当讲解理论,并要求学生参与到作品的制作或设计过程中,亲身体验设计乐趣。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选修学生的制作成品或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以此为考核依据。

总体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应遵循简洁、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原则,并真正起到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目的;教学上要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并加强课堂讨论;考核办法应体现课堂学习的能动性、课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7 结语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于人文氛围相对缺乏的工科院校,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形成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的人文知识体系,并有助于开展其它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最常规的方式,它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前者又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且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此外,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在内容上、教学方法上和考核办法上都应有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5.1.

[2]杨叔子.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3]李福平.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第8篇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