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30 06:07:08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1篇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陈卫和

今年是第四次教育部组织的高中新课改实验省培训,主要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参加的省市有西藏、贵州、甘肃、四川和重庆,青海后来加入。这项工作在教育部师范司的领导下,纳入国培计划由中央电教馆组成项目组主持,具体仍由继教网平台运作。这次远程培训的专家团队集中地点设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2007年第一次远程研修新思考网平台也设在这里,期间平台被黑客攻击遭遇研修重创,这一“黑色记忆”今年又被唤起——这次远程培训开始两天由于平台技术问题登录困难,后来调用去年平台替换恢复正常。培训时间从7月28日开始,8月6号团队工作结束,8月7日至9日派出团队三位专家网络值班,继续学员作业和班级简报的评阅。

今年的远程培训工作尽管一开始遇到困难,但是在专家团队与继教网的齐心戮力下,迅速替换平台转移数据,发挥网络研修的无穷魅力,仍然取得了极好的研修效果。在研修的平台上学员纷纷转录首席专家尹少淳教授的留言:“网络断了思想不能断,平台塌了精神不能塌”,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投身远程培训。在美术学科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九、第十期后面的跟帖中,好评如潮热评不断,“感谢专家”、“感谢平台”、“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保留平台内容”、“希望常常回来学习”等等留言比比皆是,获得超过预期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美术学科远程研修培训情况的全面总结。

一、 美术学科远程培训概况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2篇

一、远程研修让我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这一段时间学习下来后,看看其他老师的作业、评论、文章;看看课程团队专家的指导意见、建议,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这次远程研修中,我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渺小,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所以,在以后的随时研修中,我还会认真的观看视频资源、课程文本、拓展资源,努力从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

二、远程研修让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见识

远程研修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远程研修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经验和教训,对我来说真是弥足珍贵。

三、远程研修让我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水平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文革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转贴于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4篇

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那么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远程网络研修总结及计划范本2020,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1)

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丰,对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经过这次研修使我们对选修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当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漫长的、艰巨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有正确地态度,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反思和总结。在这里,我对暑假学习做简要的反思与总结。

一、继续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必须来一个重大转变。这几年的课改中,应该说这种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日子,我们要坚持新课改,继续完成这种转变。

二、继续转变教学方法。虽然近几年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变革,很多东西流于形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这些形式的东西内化为实质。新课改的课堂中,教师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继续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教师要极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予以帮助和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学好历史的空间。

四、继续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丰富的教学方式,学生个性的差异与发展,必然决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做重大转变。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应废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动态发展,横向联系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弱点,又要发现他们学习的长处。

五、继续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我们的老师大多习惯了拿着教材教。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则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教师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合理利用,灵活利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材的定位,它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全部。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与学生一块成长的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大胆探索课改方向。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2)

七月底八月初,为期6天的研修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研修中,我努力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观看各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各位专家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目标的分析,重难点的解读并做好笔记。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以操作。我领悟到,教师应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形成知识整体,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将时事政治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 知识不是空洞的,历史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三、积极参加各类互动学习。

在培训中,每天我都认真阅读同行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积极吸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远程研修中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远程研修的必要性,所以在这次研修中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自己也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研修即将结束,但是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去,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历史研修总结及计划(3)

不知不觉中,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学习结束了。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92-02

一、引言

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比,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四学年,其内容与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更注重应用,相比而言,其内容更具有新颖性[1,2]。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关注本专业领域前沿的最新动态。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将科研活动的内容转化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本文针对《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改革活动,提出将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是军队院校大学本科车辆运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改革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维修工程基础、故障检测与诊断、零部件修复技术、抢修技术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该课程对培养学员的专业基本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后续课程学习及岗位任职所必需的技术基础[3]。当前遵循小班制教学,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汽车维修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维修理念,如损伤评估、绿色维修、智能诊断、应急抢修、3D打印技术维修等,相应的科研项目先后被立项研究,通过搜集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员充分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实施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在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过调研和探索,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在准备《军用车辆维修工程》教学内容时,通过搜集本单位承担车辆维修工程方面的科研课题,整理相关的研究报告、科研样机等成果,按照课程各模块的分类,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1.维修工程基础。在“维修工程基础”模块以讲授维修工程的基本理论为主体,在讲授基本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理论的同时,也需要介绍未来装备维修的发展情况,随着现代装备维修逐步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向发展,国内外一些新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本单位也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车辆RCM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立项研究是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搜集了本方向的研究现状,从根本上提出并解决了装备预防性维修类型、周期、工作内容及维修任务分工等关键问题,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在科研项目研究时梳理了一个完整流程,可以方便学员很好地掌握“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特点,并利用项目中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为学员开设本模块实习,解决了本模块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块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和交叉性均很强的环节,具有“新”、“宽”、“深”等特点。内容新,指的是主要内容都是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推崇的诊断理论与方法;知识面宽,指该环节囊括了传感测试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以及实车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论深,指的是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和信号处理知识。这些特点使得教员在备课和讲课时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基础数学学习;学员在面对一些高新基础理论时,显得有些畏惧。

通过搜集本领域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机械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系统”来开展“汽车诊断参数与诊嘈畔⒒袢 钡慕萄В该项目中采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教员在上课时可以向学员展示这些传感器,让学员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科研项目“便携式车辆不解体检测仪”中,研制了车辆的机械故障、高压油路故障以及电气故障进行诊断且能完成总体性能测试的仪器,这正好是对本环节教学内容中的机械故障异响诊断、油路系统诊断、诊断专家系统以及无负荷测功等方面内容是完全对应的,结合这个课题,可以引导学员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并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车辆故障诊断,使得情景教学更加直观。科研课题“汽车技术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成果是“嵌入式诊断技术”内容的一个典型案例,给学员现场演示一些先进的远程诊断技术(如远程信息采集、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语音支持、远程专家技术支持等技术),让学员感受到远程诊断技术将汽车故障诊断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课堂教学跟踪本领域的前沿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零部件修复技术。在“零部件修复技术”模块讲授汽车零部件的检验分类、零部件的修复方法和修复工艺等知识。结合科研课题“汽车修理技术规范”的制定,对典型车型的总成和零部件的检验规则、修理技术要求、修理技术条件和整车、总成的装配、调整及竣工的技术要求进行梳理,将其中对典型车型的零部件检验方法、修理时刻、作业深度、验收标准等引入课堂,组成一个完整的零部件检修作业流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指导学员按照流程进行作业,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操作,便于学员按照要求理解零部件修复的过程,实际动手操作,掌握零部件检验和修复技术,同时可以模拟修理工间的作业模式,让学员分组实习,分别担任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等角色,以一个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为任务牵引,引导学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实施该总成部件的检验与修复,最终由教员按照“规范”中的要求给出评判并进行讲评,有效地锻炼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4.抢修技术。在“抢修技术”模块主要讲授特殊条件下汽车应急抢修的知识,主要包括损伤评估、抢修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这部分内容主要结合科研项目“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汽车抢修手册”的制定和“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究成果来开展教学。

在“车辆损伤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中研究了车辆的损伤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Y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开展该损伤评估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只给出了战场损伤评估的一般流程图,教员讲课时显得内容空洞,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组织该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抢修案例,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例如事先设计一套战场损伤评估任务。在课堂上讲授了评估流程后,以多媒体录像的形式介绍任务,将学员分成几个评估小组各自进行,并挑选几名学员为裁判对各组评估程序进行考核,这样所有学员都参与了评估活动,对评估过程更加熟悉。同时,在设定任务时也可兼顾抢修能力评估的内容,如在对修理分队所需抢修工作量进行预计,对车辆修理任务和修理能力进行计算,利用前面设定的任务,可以引导学员自己结合数学模型计算这些参数,使学员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通过科研课题“汽车抢修工具箱”的研制成果应用于本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员应用最新研制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抢修实习,极大地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当学员使用最新技术将受损车辆进行快速处理后又能重新使用,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维修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如“3D打印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装备维修行业,在科研课题“3D打印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中研究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于汽车维修中的关键技术。目前,这种新技术应用与汽车抢修还只是一种概念,学员学习时感觉难以理解,可以结合课题的研究成果,组织学员见习3D打印技术在汽车抢修中的应用过程,让学员形成对新技术的探索欲望,效果良好。

三、结论

在上述科研项目中,项目研究的内容远比课堂教学内容要宽、要深,任课教员通过参与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梳理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知识点,将其融入到《军用车辆维修工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教员拓展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专业课课堂教学内容,使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还可以让学员融入到科研的氛围中去,直接接触先进的科研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学时,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晖,高振兴.加强科研引导促进高校专业课教学[J].科技信息,2010,(1):139.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56―06

一、研究背景

教师研修是面向教师实际工作实践的教师职后学习,是教(教学实践)、学(学习)、研(研究)紧密结合的非学历在职教育活动。而教师网络研修则是网络环境支持下开展的教师研修活动,具有非正式、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性、形式多元化和以网络交流互动为基础等特点。由于教师网络研修时空分离所带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教师同行的广泛交流、缓解工学矛盾和促进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支持教师网络研修的网站发展很快,有博客群、研修网、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低参与度,潜水者居多;其二,持续性差,缺少引起教师持续关注的研讨主题;其三,同行交流流于表面,研修质量和效率低。针对上述普遍问题,笔者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普遍缺乏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修内容以及促进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有效活动方式。这三个条件具体体现在:其一,作为非正式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研修的社会环境,参与者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和共同的研修目标与取向;其二,网络研修活动内容需要符合一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现实需求;其三,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方式要能够起到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作用。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环境,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使教师网络研修成为发展和共享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

教师实践性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陈向明,2003),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处理复杂教学情境下不确定性教学问题的个性化经验、处事方法和内化为教师个人品质的教学知识。它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情境性(situated knowledge)、经验性(experiential knowledge)、个性化(personal knowledge)和默会性(tacit knowledge)等特点。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默会(隐性)特征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难于外显化地表达,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察觉、被意会,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石中英,2001)。因此,传统的专家讲座、正式培训形式更适合于显性知识的传播,而难以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传递。佐藤学指出: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教师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往往来自日常的非正式的交流、观察和反思等活动(佐藤学,2004)。本研究将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探讨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

环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COP

一个支持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良好的教师网络研修环境不仅能够有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持环境,而且要营造一个平等、信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教师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为默会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产生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则满足上述物质和文化环境的需要。

实践共同体是由J.莱夫和E.温格首先提出来的自组织的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对事业有共同追求的人们组成,成员在持续地相互作用中深化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Wenger.,McDemott,.R.,&Synder W.M,2002)。实践共同体是能把人们联系起来,促进成员思想和经验交流的环境(Steve Dale,2009),它有利于培育成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因此,有利于成员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实现默会知识共享。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可界定为:由一群为了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的一线教师以及各类助学者组成,他们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网络支持环境中共同参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研修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不仅共享和发展了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因此使参与教师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对于教师终身学习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教师默会的和外显的实践性知识分享(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2006),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环境。为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研修活动体系的研究。

四、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

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研究

1. 学习型组织知识转化SECI模型

SECI知识转换模型是Nonaka和Takeuchi提出的,知识转换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使知识不断增值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该研究成果对于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促进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SECI模型提出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和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这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转换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创新过程,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SECI模型的四个转换过程如下:① 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过程。知识的社会化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使知识得以传递。如传统的师徒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②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知识外化的主要途径是把隐性知识通过比喻、比较、演绎、推理和深度会谈的方式表达成显性概念。③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或组织将外化了的显性知识碎片经过整理、归类、总结等途径转化为更系统的新的显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成员吸收和消化新的组合化后的显性知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发展。成员可以通过将显性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并在工作中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SECI模型表明:学习型组织上述四个知识转换阶段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不断外显化、传递、内化和创生,个人化的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促进成员和组织的知识水平不断上升。虽然SECI模型来源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但对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研修自身的特点,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知识内化、知识组合化角度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

2.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原则

(1)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特点

①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主体特点:研修主体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因为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走到一起,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又希望通过网络研修发展更多的教学经验性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形成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自组织的,一线教师主体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也是主动的,而非上级命令式的。

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非正式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由时空分离的教师及助学者组成的群体,支持以互动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远程交流活动,因此,尽管教师可能从未见面,但是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多种同步或异步交流途径实现协作和知识共享。

③课堂案例资源对网络研修活动具有特别作用:网上视频案例呈现课堂真实情境有利于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基于情境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默会性,使其不能脱离情境而独立存在,真实课堂情境隐含着更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网络实践共同体成员虽然很难有机会进行现场课堂观摩,但是网络技术可以将师傅、徒弟、同行的教学课堂视频信息以小容量、高清晰和多角度地呈现在网上,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基于真实情境的交流,因此成为以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解决教师实践问题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最重要的研修对象资源。

④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而不是为协同完成任务交付产品的临时性场所,也非阶段性的专家培训场所,因此要求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得到持续共享和螺旋式发展。

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空间的双重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空间有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空间与网上研修活动空间,使教师网络研修能够实现网上和网下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和创新。

依据上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特点,笔者提出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的原则。

(2)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原则

其一,重视课堂教学案例在研修活动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隐性特征,只有高度情境化,才能避免编码化对隐性知识造成的损耗和歪曲,因此活动设计应关注承载大量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各种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

其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充分利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不同形式的网络支持工具,以多种形式促进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与创新。第一类是观摩工具,使教师的视频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资源被成员观摩;第二类是交流工具,使个体实践性知识在交流中得到表达;第三类是可视化工具,使个人化的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较为系统地表达;第四类是解释和分析工具,促进情境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化;第五类是协同写作工具,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生成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被整理而得到系统化提升。

其三,充分利用在线和离线双重活动空间的有机整合。双重研修活动空间支持了教师在专家指导下的模拟和体验活动,为教师做中学、内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做中学活动主要的形式有:①网络实践共同体有很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获得一些实践性知识的碎片,如一个提问方法。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根据课堂情境对知识碎片进行改进式应用,实现对实践性知识的内化。②在教师网络研讨等活动中,经过协商总结形成的外显化和系统化实践性知识可为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并在新的课堂情境中对该知识进行探究,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和创新。

其四,强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螺旋式持续发展过程。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研讨反思-完善-再实践”过程是一个使知识不断深化的螺旋式深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情境化,其组合化和抽象化过程也不局限于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持续地系统化和抽象化。

3.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与发展过程经历SECI模型所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社会化、内化、外化和组合化阶段,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和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原则,笔者给出了符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特点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和创新的主要途径,它们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共享,因此,图2体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下面对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进行简述。

实践共同体中知识的社会化是从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化活动主要有:教师对教学案例等情境资源的观摩活动,如图2状态①。

内化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发展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系统化的显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探究体验活动。通过新的教学情境下的探究和体验实现集体的显性的实践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并创生出自身的基于新的教学情境的独特的隐性知识。如图2中状态④。② 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内化活动。教师将网络研修活动中交流的零碎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例如成员所提到的具体课堂类型的提问策略)被教师应用于新的实践情境中,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如2图中状态⑥。

隐性知识外显化过程,又称编码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在成员交流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语言形式的显性知识碎片,属于图2中②状态。② 对学科专家的访谈活动。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深入的、系统化访谈等活动,可使专家型教师对基于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并促进专家的隐性知识直接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如概念图、问题解决方案等。这种外化过程属于图2中状态⑤。

综合化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显性知识的加工,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的活动分为两类:① 共同体研讨总结活动。在总结研讨活动中将共同体成员交流中产生的显性知识碎片收集和整理,得到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属于图2中的状态③。② 协同完善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持续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例如,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在适用性、系统性等方面得到完善的研修活动要持续进行,实现从显性知识――系统知识――更加完善的系统知识的组合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知识组合化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且信息技术运用可以促进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这种循环完善的“组合化”活动如图2中状态⑦和③。

五、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在

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1. 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的内涵

远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对传统的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和拓展。徒弟和师傅(专家)组成远程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在专家的在线指导下,徒弟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对专家的工作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使徒弟参与量和实践技能逐渐增加,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徒弟在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这一参与过程,即是莱夫和温格所提出的实践共同体中从合法的边缘参与到核心参与过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一般步骤如表1所示。

2.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的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设计和实施

(1)活动设计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是教师自发组织的、由一线专家型教师为师傅、2-6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以及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过程特点,本研究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进行了设计,其目标是通过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实现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流程设计如图3所示。

图3表明,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结构是一个循环结构,每一轮循环中包括一个活动流序列,该活动序列即满足远程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流程,也经历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中的知识社会化、内化、外化、综合化等多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实现了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每一轮活动的一般过程为:①师傅提供解决问题的概念图等问题解决模型,实现知识外化活动。②师傅上传相关范例进行示范,徒弟们观摩师傅在教学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为,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③师傅提供新问题情境和支架(元认知支架、策略方法等),供徒弟研讨,并实现了师傅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④徒弟们共同研讨和模拟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促进徒弟知识外化。⑤集体反思,评价或修正各种问题解决过程,归纳总结,促进知识综合化。⑥徒弟聚焦新的教学情境问题,准备做中学,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⑦徒弟在新的教学情境中实践和探究所共享的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活动。在实现知识内化活动过程中,还生成了隐含新的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案例,供共同体成员观摩和研讨,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⑧由师傅主持的新的一轮认知学徒制活动开始。每轮活动的开展都是对上一轮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徒弟更加独立地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情境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实践性知识不断生成和积累,师傅提供的脚手架和指导逐渐退去。经过上述循环往复过程,徒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都得到了持续的提高。

(2)活动实施情况

本研究开发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网络支持环境,有135位来自四个地区九所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了实践共同体活动,其中有42%教师参与了为期半年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这些教师基于相近学科组成了多个远程认知学徒实践共同体,涉及物理、历史、数学、学生心理等多学科,研修活动在师傅的主持和指导下,助学者提供活动引导和支持服务,经过成员的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问卷对参与远程认知学徒制教师关于共享师傅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该结果表明,教师对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效果有较高的满意度。

六、结束语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是不断丰富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深入,将会使该活动体系的各类活动的具体设计形式更加丰富,活动体系中多种类型活动的组合更加谐调和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需要。

?眼参考文献?演

[1]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9.

[2]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日)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5 (3):12-19.

[5] 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Steve Dale, munities of Practice: turning Conversations into Collaboration [DB/OL]. 省略/stephendale/ cop-conversations -to-collaboration -presentation.2009.

[7] Wenger,E., McDermott,R. and Snyder,W.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7篇

【关 键 词】音乐教师培训;调研;培训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7-03

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通过对长春地区中学教师队伍进行调研,了解相关情况。调研采取调研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这次调研主要是弄清音乐教师队伍培训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市义务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一、调研教师情况概述

开展调研的依据主要是长春市教育局关于调研工作的要求,针对市内及外县初中音乐教师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调研期间共组织召开座谈会3场,调研针对的人员包括市、县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师和骨干音乐教师,总计参与调研的人员共55人,调研期间共发放55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0份。通过收回的问卷统计参与调研人员身份的比例,其中从事音乐教育15年或以上的人有43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参与了全部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对培训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凭借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对于改进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有15名县级音乐骨干教师,6名校级音乐骨干教师和29名普通音乐教师。调研涵盖了长春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市县,各个层次的教师比例适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调研结果对大部分地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调研过程总结

(一)调研分析结果

1. 近3年来培训的总体评价。培训的效果是调研问卷中很关心的问题,在询问大家对近3年来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开展情况的效果是,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占到了56%,而有44%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一般”。可见,总体上大家对培训的效果还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新教改的推行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说明教师们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上还有较大的期待。这也更加鼓励我们加大教改的推行力度,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让那些能够切实知道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能够迅速地进入课堂。在选择适宜的培训模式的问题中,选择“校本和集中多模式混合,逐步推广远程教育”的人数占了28%,略高于“集中与远程培训模式相结合”和“集中培训模式”,后两者的得票分别为22%和20%,排名较低的是“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分别为16%和14%。如此分散的选票说明了各种培训模式都有一定的长处,但没有哪一种能够成为绝对适宜的培训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琢磨。从趋势上看,大家对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还是比较认可,单一的培训模式难以获得高票数。

对培训的方式,大家倾向性比较突出,“名师带教”获得了36%的票数,“以赛代培”获得了34%的票数。这两个选择占到了70%,说明了教师对直接指导的培训方式比较认可,这种方式获得的借鉴性最多,实践性最强。其余选项“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自主研修”选择的人数均不到10%。

2. 对新培训的期望。关于培训的教师方面,排名靠前的是“名家”、“教授”和“骨干教师”,分别占据了总票数的40%、28%和26%,而“教研员”和“进修教师”合计才占到了总数的6%。可见,教师们都对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名家、教授们的宝贵经验很渴求,而一般的进修教师和教研员的一线经验不够丰富,难以引起教师们的培训热情,这一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教研员和进修教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对于培训的内容,教师的答案也层次分明。首先,“教学技能和教育经验”得到了总票数的48%,居各选项之首。说明了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应以实践经验和技能为主,切实将平时授课的宝贵经验通过培训的方式向大家推广。其次,“专业与科研能力”得到了32%的总票数,“教育学新知识”获得了12%,说明了教师对自身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热情的,这也符合教改逐步深入、教师对新理论、新方法渴求的心理。最后,“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与“道德和素养”只得到了8%的选票,说明教育政策和法规以及自身道德素养没有被大家所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

对于教师都希望在什么时间进行培训的问题,“在学期中”得到了84%的选票,“在假期”得到了14%的票数,而“在双休日”只得到了2%的票数。说明了老师们对休息日进行的培训是不支持的,这反映了教师们希望可以享受到国家法定休息日的普遍想法。

(二)座谈环节

在上述座谈会的过程中,我们以“培训中遇到的障碍,培训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培训的规划”这一议题为中心,本着总结过去,放眼未来,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确定方向和方法的目的,与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交流的结果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师的老龄化问题。由于近年来整个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师逐渐增多,特别是农村地区,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师由于年龄原因,视力和记忆力都有所减退,精力也大不如前,他们对培训,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或者是课程有特殊要求的培训(如远程培训)感觉比较困难。

2. 市区、外县发展不平衡。我市外县学校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相对市区学校也较少,但是班级的数量并不少,所以外县学校音乐教师的授课量是比较大的,全天课时都有课的情况是很普遍的,所有的教学日都在课堂,所以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培训工作。甚至很多校本培训的交流活动也都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另外,农村教师的家一般也在本地,休息日有不少的家务事要做,所以比较难或不太愿意再抽出时间进行培训工作。

(三)培训问题总结

1. 培训认识上的问题。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导认识的问题,二是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对培训问题重视不够会导致培训工作上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不够,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足,从而既导致教师参加培训工作缺乏有力的保证。而教师认识不到位会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够。

2. 培训方法上的问题。以往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几种。集中培训主要是采用作报告的形式,老师讲,大家听,往往大课的听众很多,成百上千人,接受培训的效果就不好。远程培训因为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且在农村的很多学校中还不具备大规模远程培训的条件,也有很多学校受到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培训的实际效果也打了折扣。而校本培训因为没有十分专业的引领,难以落到实处,经常成为了十分无味的读书本和照章写报告,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

3. 培训内容上的问题。培训内容以往主要是通过培训主讲人自上而下确定,教师们只是简单的接收,在后续的培训中虽然加入了调研问卷和信箱反馈等形式,但从结果看还是过于倾向于理论,在实践经验和具体方法的应用上还是略显单薄。

4. 培训有效性的问题。最后是对培训的有效性没有切实的考核机制,往往培训的效果只是通过回访或问卷的方式,简单了解,难以有效量化和客观评价。在培训之后,没有有效的继续跟进的措施,使培训课程结束变成了整个培训过程结束。教师有没有将培训内容消化吸收,有没有有效地指导授课实践,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如何进一步沟通解决。以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落实,以便逐步完善培训的有效性,把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四)未来培训的规划

1. 希望建立起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使老师们变被培训到爱培训,调动起教师本身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老师们感觉到培训的内容真正对平时的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培训的过程能够得到帮助、鼓舞和实惠。

2. 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有很强的期待。这里尤其是对那些有很强针对性、可操作性又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系的内容。能够把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到课堂细节,有意识的锻炼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使我们的培训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又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能力,使他们的认识和能力与国内的名家名师接轨,甚至能够主动汲取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教学的优点,不断地完善自身,教学相长。

3. 希望使培训更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允许教师们自选培训方式,为教师们多提供到名校观摩进修的机会,拉近教师与名师的距离,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渠道进行沟通。

4. 希望针对不同的受众,结合地域特点和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5. 希望加强培训者的队伍建设。主要是将名师资源编目汇总,不断优化填充,建立动态的名师培训资格名录和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加大对学校层面校本培训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有机会多参与高水平的培训和授课工作,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迅速带回本校开花结果。

6. 希望加强县村级的远程培训服务平台。主要是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带来的优势,让优势的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快速地进入广大的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给教师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培训工作有效的开展。

(五)深入基地校听课

我们选择了两所基地校:长春市二道区53中学和长春市二道区108中学进行深入听课。按照学段紧跟授课教师每堂都去听,从中得取培训资料。教师希望能到各校区观摩,专业技能也希望有所提高,为自己的课堂增加色彩。

(六)音乐骨干教师技能大赛

通过开展长春地区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培,让更多的老师相互沟通了解,取长补短使我们能够掌握第一手培训材料,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三、对培训过程的几点建议

经过这次深入的调研,我们总结了以往在教师培训课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一步细致梳理了教师对未来培训课程的想法和愿望,并且仔细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教师们的实际困难,研究了未来培训课程中最急迫的需求和急需改善的重点问题。

1. 教师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制度层面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方向和力度。既要保证培训工作对学校和教师的约束力,又要建立好相应的激励办法,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引导和加强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将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考核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内容之一,以便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2.设身处地从教师的实践出发,大力改革培训内容。在课程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们最经常向培训者提的问题是“请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但我们的培训者在培训时更多地讲诉了“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最后到了讲“怎么办”的时侯,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

3. 丰富培训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来看,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集中主要解决培训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研修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同时,要丰富培训的方式,如访谈课、名师讲堂、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使我们的培训模式更加多样化。

4. 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首先,从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建立动态的名师培训资格名录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并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50学时的培训研修,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

最后,在未来的教师课程培训工作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即培训内容上要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实际作用,具有可操作性,易于推广和普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8-22.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第8篇

一、优化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

构建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的总体思路:一要确定合理编制体制。建立总部、军区(军兵种)、部队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并落实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的体制编制。总部级维修保障力量要和饮食装备厂家技术保障力量实施联合保障,可以组建维修保障旅,主要进行大修和中修,组织干部定期轮训,可进行战略支援维修保障。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和驻地大型企业密切组织配合,可组建维修保障团,进行中修、应急维修和支援维修保障,适时派出人员赴部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培训。部队级维修力量可依托部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依靠驻地企业利用当地技术资源,组建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营,负责本部队饮食装备的平时维护保养以及小修工作。二要调配专业技术人员。适当调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增加专业技术干部数量,配备一定数量专业技术士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配有3到5名专业技术骨干,部队级应配有2到3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内容要以掌握维修技能为主,通过培训,力争使维修骨干达到"三会三熟"(会使用维修工具、会更换零配件、会发现和排除故障,熟练掌握操作要领、熟练掌握维修技术,熟练掌握保养知识)。三要制订相关配套法规。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作战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证。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野战化训练指导法规,规范训练内容、训练程序、训练组织方式、考核标准及训练保障条件等,为有效组织实施野战化实战化提供指导和依据。要对人员职责、专业训练、维修质量、设施设备操作,安全管理进行制订和完善,确保维修保障工作有章可循。四要不断强化"三个"结合。首先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饮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以及维修保障要以建制保障为主体,以区域保障为补充,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建制维修力量、区域维修力量和地方维修力量的作用。其次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相结合。军区(军兵种)维修力量既要坚持平时为部队饮食装备实施正常服务,也要做好突况下的应急维修服务,还要搞好战时维修保障任务,做到正常维修与应急维修、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的紧密结合。最后支援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小修主要以建制力量进行保障维修,中修以军区(军兵种)为主,大修以总部级维修力量为主。

二、完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

完善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是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饮食装备应急维修需要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一是要制定供应标准。按照现代战争特点,依据平时训练使用情况、战时损失消耗情况,以及零配件的生产和供应以及经费条件,合理制定饮食装备零配件供应标准、储备标准和周转储备定额,为饮食装备维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合理布局储备。要分别建立总部、军区、部队三级储备。在总部建立战略储备,在军区建立战役储备,在军以下部队部队建立战术储备,部队应该包含军、师(旅)、团三级仓库储备用于部队平时周转和战时修理。要适时调整供应和储备重点,搞好原有的储备更新换代,对落后的零件要坚决淘汰,保证供应和储备质量高的零配件,对易丢失、损坏、特需、难筹措、不易加工的要多储。三是畅通供应渠道。在明确供应标准之后,建立总部统一筹措供应的主渠道,由军区饮食装备零配件仓库进行按区域保障组织实施。逐步完善零配件供应办法,简化零配件申请供应手续,减少供应流通环节,进行直达配送补给,方便快捷保障部队。

三、改进装备综合保障性设计。

现在外军在装备的研制阶段就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装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保障水平。因此,在我军饮食装备中运用全寿命保障做法将会大大增强维修保障能力。一是注重可靠性设计。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拥有可靠、有效的武器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是有可能设计和建造出固有可靠性达到0.95,甚至0.98的系统。因此,发展饮食装备注重可靠性设计,要制订饮食装备元器件大纲标准,通过采取降额设计、简化设计、余度设计、热度设计、防腐蚀设计、老化设计等方法,加强饮食装备的可靠新,使饮食装备能够降低保障费用和系统寿命周期费用,使得饮食装备有更好的可靠耐用性。二是注重维修性设计。装备的维修性设计始于论证阶段,贯穿于研制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饮食装备维修时具有良好的可通达性。因此,要合理布局装备各组成部分,保证足够操作空间,合理开设维修通道。另外还要采用权衡分析和迭代设计使系统功能划分和模块化组合最优化,提高组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和互换性。完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记,防止差错率,提高维修的安全性。三是注重测试性设计。随着饮食装备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复杂化,采用故障检测诊断、性能测试已成为饮食装备维修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研制阶段实施测试性分析、设计和验证(含检测方式、检测系统、检测点配配置),通过设计使检测诊断更加简便、迅速、准确。研制和使用模块化、嵌入式的通用自动化检测设备,通过配备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自动对不同饮食装备进行故障监控和原位检测。

四、运用远程维修技术提升保障能力。

远程维修技术是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维修保障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下,美军已经采用远程维修支援系统作为维修受损装备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由视频辅助修理系统、士兵支援网络、可穿戴式计算机系统和感觉器官人工智能通信系统组成。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实施伴随保障的保障力量和保障条件有限,支援保障力量又由于受人员、时间、地理等因素限制,往往不能为饮食装备发生故障的单位提供及时的保障,而远程维修支援保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空间、地形、气候等因素的限制,通过远程维修支援保障系统集中后方的保障力量为前方饮食装备故障单位提供维修保障支援。运用远程维修可以减少保障足迹、减小保障力量、减少保障规模、节约保障成本、提高保障速度和效益。现在饮食装备往往集多种高新技术、多种系统于一身,使装备维修保障的难度增大。因此,采用远程维修技术,让受损装备、人、信息平台的三位一体的结合利用达到最佳化,前方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后方许多技术专家的帮助和实时的指导,协助前方饮食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加快对受损饮食装备的维修过程,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以满足时效性要求,从而快速提升饮食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