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运营管理

市场运营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4 11:31:56

市场运营管理

市场运营管理第1篇

现阶段我国绿色住宅建筑的开发建设已经处在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但获取运行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远不如设计标识,这样的现象意味着绿色住宅建筑的运营管理才刚开端。本文分析了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出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同激励方案设计,旨在使得业主享受绿色生活,物管企业获取利润激励的同时,推进绿色住宅建筑运行标识的申报工作。

关键词:

绿色住宅建筑;市场主体;运营管理;合同激励

0引言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314个,累计建筑面积49988万平米,其中绿色住宅建筑的数量为1986个。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市场增量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24%。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如此快速的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其运行标识的推广滞后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住宅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数量在2008-2016年间呈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但运行标识的数量仍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甚至在增长率较高的2013-2016年,运行标识的数量反而呈现出萎缩的态势。按照目前统计,绿色住宅建筑设计标识占评价标识总数96%,运行标识占4%。这样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绿色住宅建筑产业只重形式、轻长效的薄弱环节。如若想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绿色住宅建筑的运行将是下一阶段将要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1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发展动态分析

1.1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市场主体分析

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的参与主体是指在其活动中所涉及的各方参与者。现阶段涉及到的运营管理阶段参与主体一般来说有三方:政府,物管企业和业主。而政府又是以一个宏观调控者的姿态出现在运营活动关系当中的,物管企业与业主即是本文所指市场主体。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已有众多研究绿色建筑推广与运营管理的激励,对于激励的主体也较集中于政府对于开发商的激励,市场主体间的激励相对较少。特别的,对于市场双方主体的互动激励更是几乎没有。①政府。政府既是绿色建筑开发行为的有力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也应该是运行标识的宣传者与推行者。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来积极引导绿色建筑的投资开发与运营管理工作。②物管企业。绿色住宅建筑主要运行操作方是物管企业。该机构有两种成立的性质。一是由开发商的直属部门组建或由开发商聘用,二是业主委员会自主聘用。两种方式组建的物管企业的目标均是在物业合同约束下为业主提供服务。③业主。业主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绿色消费的直接消费者。我国城市化现已步入稳定期,城市住宅业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涉猎维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绿色消费承受能力有高有低,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1]。但就总体而言,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我国城市住宅业主已经具备节能环保的意识,行为中也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

1.2现阶段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①物业服务内容狭窄。物管企业的服务对象即是其所管物业范围内的全体业主。这一特点使物管企业管理的针对性更强,可根据业主的要求定制相应的服务,根据业主的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和程度。但这也是制约其主动性的最大症结所在,物管企业常常只关注并提高物业合同内的服务。如若没有约定有关绿色建筑运营的服务项目,物管企业将忽视或者置于不顾。②物管企业存在绿色意识盲区。有些物管企业认为建筑物是否绿色取决于建筑物规划、设计和施工,物管企业在这方面其实无能为力。还有的认为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采用了绿色节能技术,在运营阶段就顺理成章能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再者,有些物管企业考虑自身盈利甚微,更不愿把资金用在物业项目的节能管理上。甚至有些项目尽管资金充裕,却不知道将此部分改善的资金作何用处。这些绿色意识的盲区和误区严重阻碍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进程。③物管企业自身能力不达标。现阶段,我国物管企业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物业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技术、方法、手段等与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管理,以人工劳作为主,管理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难以实现物业管理专业化、精益化和规范化的要求。④费用结算条款存在缺陷。目前大多数物业项目中,物管企业负责代缴代付设备运行发生的各项水、电、柴油和煤气等费用,业主也按实结算。在该运作模式下,物业是否绿色和节能与物管企业便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和责任关系,物管企业便会逃避责任或者丧失节能环保的积极性,使服务动力变差。⑤激励力度弱,条款不明确。尽管现阶段我国政府已有完善的激励政策出台,不同地区对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均有一定程度的奖励,但运行标识评选情况仍不尽如人意。说明政策奖励力度终究不足以调动运营各方的热情,难以改善运营管理中一成不变的现状。与此同时,合同激励办法的缺失,节能得利分享条款的缺失,同样也无法帮助保持物管企业的节能环保热情。

1.3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激励发展方向探索

已有学者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刘玉明(2012)认为政府应逐步降低对绿色建筑的激励力度,运用反向激励即市场激励的方法,来扶持绿色建筑发展[2]。刘飞(2014)认为绿色建筑运营市场需要政策限制、宣传引导和市场调节三方来平衡,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3]。杨宇(2015)从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提高企业执行能力、解决市场需求,健全市场体制三方面提出运行标识的推广对策[4]。综上所述,先前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发展。此方向的研究将成为响应政府政策转变,适用于未来绿色住宅建筑运营管理发展的有利先导。并且,现已有青岛市利用“市场+”的方式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先例[5],可作为借鉴的实例。考虑到政府未来将减弱政策激励,用意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研究市场主体双方的物业合同激励,将是顺应利用市场化的大手调用社会资金运转、调动市场经济活力的大势所趋。

2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激励方案设计

2.1将绿色建筑运营评级项加入合同条款

为了更好的明确物管企业的服务范围与责任,需要在合同当中载明绿色建筑运营评级的等级要求,控制项与评分项的要求,做到有据可循。

2.2约定激励方法与合同价

在合同激励条款中,写入当地政府补贴与减税等相关政策优惠,约定合同价计算方式与进度款拨付方式。在其中明确约定剩余利润分项系数进行节能收益的分配。如此,物管企业在政府激励的同时,也能够在市场化中获取利润,此举有利于未来政府减弱优惠,缓解财政压力。

2.3借助数据化管理

要求物管企业定期公示管理账目明细、设备运行记录、能耗监测记录等。此举在合同当中的目的,一是帮助业主动态监测物管企业实际服务工作量,监督物管企业是否遵照合同内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物业服务并严格控制成本;二是将物管企业的努力程度尽可能地量化成其绩效,有助于进行精确合理的奖励;三是可根据激励措施执行效果及时调整。

2.险责任划分

在风险条款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责任。给业主与物管企业强烈的信心、勇气与工作积极性。业主的风险分担与利润共享有助于降低物管企业的风险规避度,以增加业主的效益,使得激励机理能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得到最佳的动态合作激励效果。

2.5引导广大业主主动支持和参与绿色物业管理工作

在合同当中约定,物管企业须设置节能标语与节能标志,号召业主对生活废弃物自觉进行分类收集和放置、主动节水节能、进行环保家装等。带领业主群体参与到绿色物业工作当中来,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行为与风气。

3结论与展望

现有的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当中已有有关运行评价的条款,但仍然不够完善,激励条款欠缺。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当中的问题与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住宅建筑物业合同激励方案设计,为绿色住宅建筑运行标识的申请提供了合同条款思路的支持。希望绿色住宅建筑开发商与物管企业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采用市场化的先进思想与方法,积极带头申报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最终形成政府期望看到的良好市场氛围,营造全社会的绿色住宅环境。而绿色建筑的绿色物业管理的实施,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靠着物业服务企业一方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更要联合业主一起,相关多方通力参与,合作推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产业的发展,共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尽一份力。

作者:李云飞 申玲 宋家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静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刘玉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6-51.

[3]陌扬.刘飞:拿到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相对比较靠谱[N].中华建筑报,2014-11-14014.

市场运营管理第2篇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作用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实施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现有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营销能力是很多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都在研究的一项工作。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施而言,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企业日常营销工作开展提供方向,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设,可以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方向转变提供帮助。所以本文针对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探寻研究,其意义在于以现有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施为前提,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落实,从而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帮助。

一、客户关系管理内涵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应该针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做出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为企业自身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帮助,对于改善和提升现有企业管理质量具有重要保障意义。很多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由于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实施的方法和认识不足,使得现有管理工作实施中还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按照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的要求,针对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落实做出分析,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以企业自身发展管理工作实施为例,在现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市场运作,就需要针对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保障在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分析中,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疏导,提升客户关系管理价值。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价值

(一)提高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企业在目前阶段经济运作和发展中,由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运作的方式出现了差异,使得企业自身管理工作实施出现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应对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从提升营销能力管理手段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拓展。但是由于在企业日常营销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市场营销能力的运作和管理工作实施存有偏差,使得现有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实施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针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分析,需要针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的客户关系管理要素分析,从而保障在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实施中,能够更为有效地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施提供指导。(二)巩固企业市场营销地位。对于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实施而言,巩固营销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企业日常营销管理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地位拓展,这样才能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提供帮助。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落实,能够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针对企业自身客户关系管理情况分析,可以为企业市场营销定位工作实施提供帮助,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能够为企业市场营销地位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一)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有待提升。在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施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能够针对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做出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很多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应用比较陈旧,还不能为企业营销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因而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效果,对企业自身客户关系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二)企业市场营销经验不足。市场营销工作开展中完善的经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能够获得充足的经验,这样才能在市场营销工作开展中,将相关工作落实,以此为企业自身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很多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实施中,由于缺少相关经验,使得市场营销管理出现了不足或者是欠缺现象。因而这种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施,就很难得到提升。

市场运营管理第3篇

1.从宣传价值角度来看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能够帮助这个国家提升国际中的地位,因此,从宣传价值角度来看,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对外宣传形象,进而提升国际形象。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市场经济贸易是一件不容忽视和掉以轻心的大事,因此,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理应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在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理解各项市场经济贸易的有关政策,只有自身对这些政策掌握后,才能在工作中为市场经济贸易发展构建出一个坚实的政策环境和基础。一旦经济贸易政策制度得到切实可靠的落实,市场经济在我国就会朝向健康的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才能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相对应,并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最终实现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水平快速提高。总之,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是构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美好愿景的重要元素,只有各个城市的经济贸易得到较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活力才能凸显出来,进而向世界传递正面阳光的中国形象。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正如前文所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来作为支撑,因此,巩固市场经济经贸易,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就业,缓解我国紧张的就业形势,为人们带来劳动收入。同时,巩固市场经济贸易的地位,还可以为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提供多种形式的消费和消遣项目,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说,巩固市场经济贸易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市场经济在我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找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关键突破点,不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飞跃。然而,市场经济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和自然发展的。在当前我国市场竞价贸易的运营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逃避或抵触,而是应当客观审视,严阵以待,认真地予以处理和解决。

1.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够完善,制约着市场经济贸易水平的提升从当前的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在区域经济规划方面仍然存在着规划不完善的地方,一定范围内还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和欠缺人性化考虑的问题,这都对我国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制约影响。例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域在规划经济时,存在规划内容重复、交叉或冲突等问题,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制定出的规划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确定性的问题,最终导致规划停留在了直面,无法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最终导致了规划停滞,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又如,有一些地区的政府在进行规划时,规划的内容过于注重政绩的实现,有时甚至背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规划的科学性原则而进行不科学的规划,这显然使规划工作成为了实现政绩的一项“权力”手段,最终制造成了不良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贸易的水平总是难以得到质的提升,运营效果也难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2.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有待进行科学化完善当前,在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以各种名目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而对于一般性的转移支付项目则设立的十分少。从本质上分析来看,当前出现这些落差和不均衡的原因在于我国许多的专项转移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因而所涉及到的资金支付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运营过程中,相关的针对性政策也未能及时地建立起来,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支付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贸易布局的有效调整造成了阻碍影响。

3.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多,给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力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作用效应是十分广泛的,作用于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然而,这种支持作用是需要重组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和体现的,虽然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当前全国总体来看,我国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投入资金的比例也较其他领域来说要少得多。分析其原因,在于很多地方性的基层政府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尚未弄清楚,对于趋于经济的走势和方向也难以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从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缺乏合理的规划,相应的专项资金也难以及时到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往往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制约着人们各项活动的开展。一旦城市的公共服务缺乏力度,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担,长久下去,将会对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会造成阻力,最终影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4.存在地方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市场经济贸易要想取得蓬勃发展,在关键在于保持其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自由度,因而,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即是地方贸易保护和过多的权力干涉。然而,在实际中,许多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地方贸易保护的情况,给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不仅使市场经济贸易的方向与我国的实际国庆相偏离,还使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变得模糊不清而难以实现良性发展。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最大的目标,甚至放在了其他一切工作的前头孤立地去开展经济工作,不仅不去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沟通,更不愿意开展区域合作,这使得这些地区在经常往往各搞各,难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贸易的合作和互惠的共赢局面。最终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贸易长期处于了“关门过日子”的状态,严重了阻碍了地方经济贸易发展的脚步。

三、促进市场经济贸易实现高效运营的对策思考

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一定要体现有效性和高效性,为经济贸易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这些办法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现状加以甄别筛选,使其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市场经济贸易的运营水平得到提升。

1.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作用,大力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并对自身的权力有清醒的认知。一旦职责明确,权力运营妥当,就可以使自身的职能作用实现正常的发挥,以此来满足市场经济贸易的需求,使经济贸易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健康运营。二是政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有全盘的考虑,而不应孤立地看待地方经济贸易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大力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使发展规划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理性科学。如此,规划内容才能以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为核心内容,摒弃那些不必要的政绩内容,使政府摆正自身位置和经济贸易发展规划的位置,为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减少麻烦。

2.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现经济贸易布局有效调整市场经济贸易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转移支付项目,这些项目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但是,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项目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支付做到有据可依,使资金支付的来龙去脉都能确保真实客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有利于杜绝违法乱纪犯罪现象,使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更易于调整,使经济贸易资源达到优质配置整合。

3.加大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为市场经济贸易发展创造机遇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密切相关。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更是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公共服务能力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流露。我国必须以社会保障的高度,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确保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负担会相应减少,也会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贸易,为市场经济贸易的稳步运营提供机遇。

4.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市场经济贸易步伐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因此,若想实现经济贸易的顺畅运营,就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确保市场经济贸易步伐迈得稳迈得远。这样,必然是以市场经济贸易运营目标的明朗化为前提,有利于客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地位,实现地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协作和互惠互赢,使各个地域之间的资源实现高效共享,实现生产因素的良性流动,从而全面推动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彻底告别闭门造车的局面。

四、结束语

市场运营管理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路运输中的经营管理作为提高公路运输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运输经营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纵观全局,由于我国的公路运输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运输经营管理的理念还很落后、各分管部门的职责交叉、公路超限和超载的现象仍很严重及公路的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仍普遍较低。为此,为促进我国公路运输市场的发展,本文就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营管理展开一系列的阐述,以期能建立和培育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运输市场。

2当前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的现状

2.1一些地方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对“管养结合、综合管理、预防为主、依法治路”的路政管理原则理解不够,还或多或少地存在“重建轻养”“重建轻管”的思想,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力上对运营挂历的投入不够,在管理设施上开发不足,使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管理效益的发挥。

2.2交通、公安部门职责交叉,造成道路运输多头执法,经营者要办的证件越来越多,手续越来越繁琐,罚款也越来越多,加重了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影响了道路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

2.3公路超载、超限的现象仍很严重,大大影响了公路运输的发展。当前,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各种超载、超限的超大吨位运输车出现在各条公路上,这些严重违规的车辆给公路运输带来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如公路损坏、交通事故隐患、道路交通堵塞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4 当前,应用于县级公路的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仍普遍较低,如监控、报警、通信等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尚未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中,致使公路运输管理体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的措施

3.1 转变管理职能,树立经营意识,增强服务观念

3.1.1 坚持硬管理与软管理相结合,以其服务型的软管理为主。通过对客货运输、装卸搬运、运输服务、汽车维修承托双方的“双向”服务,如技术咨询、牵线搭桥、组织签订作业合同并促使合同如约履行,解决纠纷等,促进运输市场的活跃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

3.1.2 坚持对市场的总体规范与经营客体的行为监督相结合,以对市场总体规范为主。要多管市场的经济格局,少管经营客体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运输市场的总体规范、科学指导、广泛协调、合理组织、定向监督、真诚服务,在总体上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充分调动各类经营者的积极因素,加快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使运输市场得到不断的培育、完善和协调发展。

3.2理顺体制,解决职责交叉、一车多证问题

为解决职责交叉、一车多证问题,应通过改革,理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方面的体制,实行一车一证、一人一证制,如可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格式区分驾驶车辆的性质。实践证明,加强道路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简化手续,方便业户,减轻经营者负担;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树立政府形象;有利于强化管理,实施有效监督,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遏制公路交通的安全事故;也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

3.3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治理道路“三超”问题

目前道路“三超”问题普遍存在,危害极大,因此相关部门应从运输价格、运输市场的监管、道路运输的监管等方面着手,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治理道路“三超”问题。如,(1)适当提高大货车司机的从业准入门槛,加大对“三超”违章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从源头遏制“三超”;(2)对大货车的车辆检定时间密度应加大、检测手段应从严,并严禁任何不按规定检测的车辆上路行驶,加大客运、旅游包车、危险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检查力度,严查无牌车、套牌车,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危险品运输车等违法行为。

3.4实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

3.5以市场机制构建现代物流模式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主要内容。交通运输是物流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体现。公路运输业要加强经营管理,则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即:

(1)交通运输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旅客、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运输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2)建立物流中心,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揽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销售、发送;以各大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客流中心服务,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服务积极变革转型。

(3)致力于发挥公路运输优势,努力培育适应现代物流的市场主体。探索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条件,鼓励传统运输民营运输企业进入物流市场,扩大经营服务领域,增加物流功能;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省性的经营网络,提高竞争能力。

(4)致力于优化运力结构,努力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发展高效低耗运力,节约社会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运输效率,这是交通部门的重要目标。要不断引导重型多轴货车和厢式货车的发展,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运输成本。

3.6积极提高行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为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可借鉴国外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即向车主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传递图像、语音、视频等数字信息,不仅为行车中的驾驶员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还可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多种信息。另外,为着力推进运输信息化建设,可建成省、市、县三级交通公众网站和全省四级运政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交通、公安、保监等部门车辆、驾驶员等信息共享,实施非税系统与运政信息系统联网,实现运管费征收网络化、智能化,方便经营者。

总而言之,公路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一环,促进其经营管理的良性发展,关乎于我国交通业的发展,更关乎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着力于探讨当前阻碍和制约公路运输业发展的因素,然后对症下药,寻其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能构建一个统一开放和良性发展的公路运输市场。

参考文献:

[1]刘红燕 .强化公路运输管理 发展运输市场[J].管理观察,2011(13).

市场运营管理第5篇

摘 要 我国的保险业自从1979年恢复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市场主体的拓展,保险险种的不断增多,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事实上国内的保险营销方式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当期部分保险企业仍旧应用价格竞争手段,盲目刺激增长,为我国保险发展造成隐患。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市场营销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保险业 市场营销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下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各类业务需求在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行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保险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财务管理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保险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应用

(一)保险企业市场营销中财务分析的应用情况

自1982年我国的人寿保险恢复试办,已经经历了二十余的发展历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寿险行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当年前2个季度全国的保费收入是6364.17亿元,较之前一年同期的增长比率接近53%,因此寿险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尤其重要。

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市场营销是实现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同时营销本身也是特定的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任务在筹集和管理资金,获得资金增值,实现保险企业利益最大化,市场营销部门作为企业价值实现中心,必须加强管理中的财务分析。例如,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中数据的联系以及变动法对营销部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经营杠杆、营销部门财务能力以及企业盈利性等方面加强分析。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以盈余结果为依据,按不同的计算基础分析寿险原因,就能得出保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其中死亡率的差异计算公式为G1=Vo(1+i)+(P―S)(1+i/2)-V1 ((L为净保费、E为费用支出),费用率G3=(L―E)(1+i/2)(L为附加保费)。

(二)保险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财务分析的应用情况

纵观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可发现,在细分保险市场、确定市场目标、找准市场定位、确定营销模式之后,步骤为确定市场营销的策略和计划,按指定营销组合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市场。保险企业还更为重视财务管理在保险开发设计中的运用。

一是在保险新品种的开发中。作为系统工程,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合理统筹规划,如下所示,一般来说流程可以表示为:构思新险种筛选新险种设计产品专业商业分析制定营销计划投入市场进行绩效评估加强市场营销。

在营销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不同的营销活动类型加工账户进行分类整理,按照营销职能进行归类,如将与广告相关的费用归为一类。又如,在进行寿险活动经费的财务分析中,要进行财务管理的几个方面主要是:营销人员的工资等寿险销售分支机构财务支出;营销部门管理费用支出等。

二是财务管理在开发产品的具体运用中,主要在绩效评价以及商业分析中产生作用。对寿险新产品的成本、销售额和效益分析,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营销目标称为商业分析,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市场营销部门会从寿险新产品的费率中预估销售量,险种保费以及险种保单能吸收的费用,接着由精算部门对理赔费用以及企业损失进行初步计算,而保险企业投资部则提供自己资金以及极端企业效率,确定保险产品是否存在效益潜力。财务管理必须在营销活动基础上进行,利用合法科学的核算、结算方式,减少不必要营销支出,例如,企业总部和分公司根据不同地方的政策差异对营销费用进行阶段,能强化与用户关系,减少税费支出,还能获得新产品满意度的调查。

如某一保险企业对某一保险新产品进行评估,预计第一年保单的销售数量为6000张,每年递增20%保单量,4000元为每份保单保费,每年定期300元,赔付金额为2000万(排除其余的扣费款项)。如果在这项产品的固定和有变动的费用以及保费的收入在企业的预测范围内,在坚持稳健性保险产品原则的基础上,则要求这一项产品同年的经济杠杆低于3.0,经过一系列计算则需对保单的数量、固定成本的变化等可以通过数据形式快速计算出来,最终得出利润效益结果。

(三)保险企业分销、促销策略中财务管理的应用情况

在保险企业的费用支出中,营销以及销售成本比重最大,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渠道选择分析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根据2003年我国的人寿保险总数据分析,人保费用收入约为40000(百万),赔付费用约为30000(百万),营业费用与手续费用相加约有17000(万元),占了保费收入差不多40%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约销售成本能让当年的保险营销盈利产生较大变动和波动,因此,当前诸多保险企业从降低营销渠道入手实现效益。财务管理常从评估每笔保单交易成本、成本之上的渠道盈利水平对分销和促销策略进行处理。如每笔保单的渠道交易成本公式为:交易成本=交易渠道总体费用÷交易保单数量。如市场营销队伍使用了100万元的费用,进行了500次的保单交易,那么交易成本则为100/500=200元。

三、结语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壮大,各个保险企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机构体系,对营销风险的控制有着较高要求,加强财务的集中管理已经成为了保险企业普遍的营销管理模式。保险企业须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中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制定与企业发展符合的财务制度,整个营销过程中贯穿财务管理,如此才能为保险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邵维玲.现行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新探索.商业经济.2011(6).

[2]梁淑华.浅析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

市场运营管理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运维管理系统;“SG186”工程

很多省级电力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展开对电力新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投资研究与实践应用,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有了很大提升。但由于我国在电力信息化方向的研究起步较晚,电力企业IE运维管理还处于应用尝试阶段,大多停留在IT管理软件的功能丰富、应用深化和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尤其在电力营销运维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大致经历尝试、普及、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但随着电力营销信息数量和应用功能的不断增多,营销个性化、人性化的进一步加强,对营销运维管理系统提出了新功能需求。常规的“救火式”营销信息系统在运维人员数量、运维技术水平、运维实时可靠性、系统结构功能灵活多样性等方面,很难满足新电力市场环境中现代营销运维服务需求。电力营销运维模式需要从“以应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从“被动运维”向“主动服务”等方向转变,要求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越性。因此,结合现代电力营销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需求,建设一个精细化、精益化的 “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意义。

1、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现状

为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营销服务需求,国内供电企业IT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营业务系统也逐步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所建立的电力营销IT监控运行系统和IT服务管理系统,基本上沿用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管理体系,没有现代智能营销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运维体系。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运维管理模式,很难从整体系统较多对整个营销业务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测评,也就很难将用户人性化服务有效考虑其中,无法实现面向电力用户的业务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两户评估分析,从而造成营销运维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系统功能结构、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现代日益扩展的面向电力客户人性化服务的营销运维管理工作需求。因此,结合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营销监控运行和服务系统,从网络化、系统化、人性化等方面强化营销运维系统的分析应用功能,进而实现全面面向电力用户服务的集中运维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而言就显得非常必要。

2、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实现功能

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是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通常采用相关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文档资料等的优化,通过IT运行环境(包括运维管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高级功能应用软件环境等),实现对营销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系统管理。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在构筑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设备的运维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PC电脑、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的运行工况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运行和维护管理;

(2)应用软件的运维管理:对营销过程中各种高级应用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WEB浏览器、邮件、以及营销系统中各种通用或特定的服务监控软件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3)数据运行管理:对系统运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备份、以及恢复等管理;

(4)业务信息管理:对营销事件中发生的各种信息数据、系统运行工况、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完整性、以及业务办理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与管理;

(5)系统运行安全管理:针对电力企业营销过程的行业特点、运行维护系统安全、环境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权限保密控制等进行安全管理;

3、“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

3.1 优化营销业务服务流程

优化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操作技能流程,既要根据营销运维管理制度实际功能需求,建立完善可靠、科学合理的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通过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可以使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使运维管理人员角色更加清晰化,从而有效提高营销业务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质量,使整个运维管理体系中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和信息资料更加畅通和透明,使实际营销服务信息更为完整化、灵活化。营销业务运维服务流程,涉及到整个营销业务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以及管理等五个核心运维管理业务流程。在“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的可靠运维体系模式,根据营销业务实际功能需求,通过梳理优化运维业务、工作票、操作票等与营销业务服务相关的运维管理流程,确保整个营销服务业务运维流程能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运行。

3.2 建设高质优质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

随着“SG186”工程,电力营销业务应用、营销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用电信息远程集中采集系统、以及营销动态稽查监控系统在电力营销领域中的建设和普及,同时考虑智能电网建设营销服务功能系统等需求,建设高质优质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已成为“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因此,电力营销相关部门在进行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面对越来越艰巨的运维管理任务和服务功能需求,应充分借助现代电力信息技术,从精细化、精益化、科学化、网络化、系统化等运维管理方面,建设高质优质的营销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具备对各类运维事件信息的全面采集、动态运算分析处理能力,实现营销运维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高效率目标,有效提高整体营销业务运维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市场运营管理第7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 项目管理 应用探究

前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用小作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市场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益链,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企业间激烈竞争,淘汰了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一、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的含义

企业为顾客创造传送价值,并且经营与顾客的关系,从而使组织和利益关系人受益,这种组织程序就叫做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则是指在项目活动中利用一些知识、技能、方法,使项目虽然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也能实现预期需求和期望值,有时甚至超过预期需求的活动。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市场营销中,项目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越来越朝向国际化发展,运用全方位、一体化的项目管理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时代趋势,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项目管理重视“以人为本”,管理手段更加人性化,随着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深化应用,市场营销也开始升级到了新层次。

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基础活动模式之一,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当今经济环境变化万千,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观念。在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应用项目管理首先要了解并整合顾客的需求、欲望、满意度等,从而使自身的利润空间得到不断的扩大和提升,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经济越发展,要改变的就越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传统市场营销模式、运用项目管理理念是正确的、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

项目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系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特殊的技能和方法实现预期需求,一半内容为企业营销的组织策划和营销的进度监察。在市场营销实践中应用项目管理,有利于使市场营销得到正确的指导,扩展市场营销范围,推动市场营销整体而系统的进步。

二、市场营销实践中应用项目管理的作用

单纯在市场营销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被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要想发挥项目管理理论的最大作用,不止要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还要在市场营销具体操作中应用市场营销,最大化地发挥项目管理的指导作用,项目管理理念的全部作用有:首先,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应用项目管理理念,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可以更加顺利,项目管理通过对其他的影响管理模式进行主导,调动整个企业的内部运作,增强运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营销管理策略可以极大地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管理通过调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作,实现全员营销,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其次,全面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市场营销实践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还通过管理形成并提升了企业文化发展,让员工深切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力量,从而加强企业内的团队协作和沟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项目管理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有利于深化企业文化内涵;最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将项目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营销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

三、市场营销实践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措施

在市场营销中应用项目管理并发挥其最大作用,对企业营销效率的提升和内部管理技术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市场营销实践中应用好项目管理理念就成为了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市场营销实践的各个环节。市场营销实践开始之前要进行科学而严密的市场营销组织,首先是制定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然后制定科学严密的市场营销计划,依据市场营销计划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进行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最后要对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做出总结,以此为经验借鉴。根据这些环节,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市场营销计划制定中的项目管理应用。营销计划的制定要建立在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制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营销计划的制定中运用项目管理就十分的重要,运用项目管理理念详细划分市场营销过程,仔细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规划,比如工作时间和所需资金等等,然后进行统一,明确员工责任的分工,提升市场营销实施的协调性,达到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市场营销实践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市场营销实践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市场营销效率的高低,想要促成市场营销实践的成功就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高度协作和有效的促销手段。项目管理的应用就可以促进这两个方面,项目管理注重系统性和协调性,在市场营销中运用项目管理手段,可有效地调动企业的各个部门,利用企业资源,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办事效率,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达到营销实践的成功。

(三)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市场营销实践中有时会遇上突况,需要进行风险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理念为项目创建风险统计表、跟踪根源性风险,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建立风险消息传递渠道,让企业内部人员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从而做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

(四)实践活动总结中的项目管理应用。一场市场营销活动的结束只意味着某个产品活动的结束,而不意味着企业市场营销的结束,因此总结实践经验,为下一次营销活动做经验参考非常重要。应用项目管理理念,对市场营销结果进行系统的考核,归纳经验和不足,有利于指导后续工作。

结束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方式和手段,运用项目管理这一科学手段,企业的市场营销可以得到更加系统有序的管理,从而提高市场营销效率。

参考文献:

[1]朴光浩.论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1,No.49506:53-54.

[2]杨素花.浅析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商贸,2013,No.57615:17-18.

市场运营管理第8篇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人员配置;收入支出;泉州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46-06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6th General Survey of School Sports Fields in China, the thesi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unifies the comparison with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statistics on the operating model of the gymnasia in Quanzhou city as well as the employe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firstly, the self-organizing dominant operating model of gymnasia in Quanzhou city is single; secondly, indoor gymnasium, commercial gymnasium, high risk sporting events gymnasium and large scale gymnasium are the main parts of personnel allocation; thirdly, the operation of gymnasia in Quanzhou city is in the black while the profit margin is limited. As a consequence,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r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nact matched policy measures,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big operation and advance the nationally-built but privately-operated model.

Key words: gymnasium; operating model; personnel allocation; income and expenditure;Quanzhou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在其主要任务提出:“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运营”由英文“operation”翻译而来,为区别于有形产品的提供,而将无形产品的提供用运营来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把组织向市鎏峁┑牟品和服务的各项管理工作,总称为运营[1]。体育场馆的运营是把场馆的人、财、物等资源通过调整、配合、组织等管理行为转化为使消费者满意的服务的过程,是创造服务的过程。为此,本研究以2013年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为依托,对泉州市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从业人员、收支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提出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方略,为提升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效能水平,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1.1 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总体概况

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即在长期的实践中,在经营与管理权限分配、盈利及利润分配方式、资产的结构等方面出现不同运营方式。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委托运营三种模式。不同运营模式的体育场馆因其所获取的资源不同,场馆的运作受到的约束和自由度也不同,因而各有其特点与局限,但其最终目的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之下提高场馆管理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2]。

调查显示(表1):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以自主运营为主。自主运营场地达12 196个,占99.38%;委托运营场地54个,占0.44%;合作运营场地仅22个,占0.18%。可见,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相当单一,自主运营在泉州体育场运营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经营能够较充分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较好达到责任到人,保障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和维护,保障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性质,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但也存在着经营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经营管理水平低等缺点[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构成了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中的体育场馆市场,以其独立或相对的经营实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它具有消费群体多,市场需求大,辐射面广的特点。为此,不断丰富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将给泉州市体育场馆带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2 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福建省及三大中心城市比较

体育场馆作为体育市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福建省相比较而言,泉州市体育场馆自主运营模式比福建省的平均水平高出0.71个百分点,但委托运营和合作运营模式却比福建省平均水平低了0.70和0.11个百分点。可以说,自主运营模式是福建省体育场馆运营的共同特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政府利用税金、公益金或者是拨款修建的,大部分体育场馆都属于政府及单位统一管理,极少部分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由私人、企业或社会团体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单调、不灵活等,而且限制了其他社会团体和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参与主体的责任感也相应的削弱,致使我国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能物尽其用,造成物质资源和管理人员的巨大浪费。“政府根据需要委托民间组织从事某项公共事业服务,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或补偿,或者政府通过购买的形式把某个公共事业服务项目交由民间组织委托办理”。这种方式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资助和支持,主要就是通过服务委托和服务购买方式进行的。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建造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造成整体投资偏低,社会融资方面缺乏政策,而且没有规定场馆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开发,并缺少从政策上鼓励场馆开展多种经营,以达到“以商养体”良性循环的目的,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整体运营业绩不佳[4]。

泉州市与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相比较而言,泉州市体育场馆自主运营模式分别高出福州市、厦门市1.92个、2.13个百分点,而委托模式则分别低于福州市、厦门市的1.77、1.62个百分点,合作运营模式也分别低于福州市、厦门市的0.15个、0.51个百分点。相较于福州和厦门两个中心城市,泉州市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和第三个部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显得单一和缺少活力。显而易见,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和实验区,以及经济领军城市,这种单一的运营模式与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及城市名片极不相称。发达国家的城市决策部门都能够把体育场馆融入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之中,取得良好效果。由此,泉州市相关决策部门应重视体育场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从政策源头上鼓励体育场馆开展多元运营与开发,推动泉州体育场馆运营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2 泉州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配置

体育场馆从业人员是指在本场地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在本企业工作的外方人员、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以及为各场地提供外包服务的人员[5]。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根据体育场馆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组织架构,确定各部分最适宜的人数配置及人员和岗位结构也是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1]。

2.1 泉州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配置

按照经济学原理,体育场馆自身条件的好坏与功能完善程度是影响经营开发的重要因素。如果场馆在设计之初就留下缺陷,日后必然造成场馆功能单一,既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经营项目的丰富性也受到限制。普查显示(表2):泉州市单个体育场馆平均从业人员排列前15位依次为:高尔夫球场、室外马术场、游泳馆、水上运动场、体育馆、天然游泳池、室外游泳池、保龄球馆、室外轮滑场、网球房(馆)、武术房(馆)、综合房(馆)、室内五人制足球场、台球房(馆)、体育场。由此可见,室内体育场馆、营业性体育场馆、高危体育项目场地(馆)、规模较大体育场馆是泉州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配置的大户。这主要是这些场地(馆)不仅需要场地运营管理、设施运营管理、活动运营管理,而且对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要求较高,同时还需对消费者进行服务管理、营销管理和权益保障,这些管理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资源配置。而从这些单个体育场馆平均人员的数量来看,除了高尔夫球场、室外马术场这两个高消费体育场馆外,其余体育场馆的平均从业人员都在10人以下。当然,从资源的有效配置角度来看,其人力资源得到较为有效利用,但从体育场馆建造设计与规划布局及运营的角度来看,也显现了这些体育场馆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情况,经营项目也可见一斑。

2.2 泉州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与福建省及三大中心城市比较

就泉州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配置与福建省及三大中心城市比较来看(表3),泉州市单个体育场馆平均从业人员为0.57个百分点,比福建省平均水平高出0.04个百分点,比福州市和厦门市分别低了0.99百分点个和0.3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与福州和厦门室内体育场馆比例分别高出泉州6.31个、12.01个百分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福州和厦门两个城市委托运营模式分别高于泉州1.77、1.62个百分点,合作运营模式也分别高于泉州0.15个、0.51个百分点等因素息息相关。此外,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不仅高等学校云集,而且是福建省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主要集聚地;而厦门市则因其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高于泉州市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与购买力、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远远好于泉州。以上这些因素使得泉州市体育场馆从业人员配置远不及福州和厦门两个城市。

3 泉州市体育场馆收入支出情况

所谓的“收入合计”是指本年度本场地(含附属用房)取得的全部收入之和;“支出合计”是指本年度本场地(含附属用房)付出的全部支出之和[1]。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经营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五种渠道。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运营中非常重视公益,他们更愿意把体育事业看做公益性事业,把体育场馆看成非经营性实体,因此,多数情况下由政府投资兴建体育场馆并承担场馆日常维护等运营支出。他们认为,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投资场馆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不仅仅是盈利。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社会公益性,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4]。

3.1 泉州市体育场馆收入支出情况

普查显示(表4):泉州市体育场馆收入24 598.40万元,支出21 823.00万元;单个体育场馆平均收入2.00万元、平均支出1.78万元。总体看来,泉州体育场馆在经营上处于盈利状态,但盈利幅度和空间较为有限。就各体育场馆类型收入支出情况来看,游泳馆、健身房(馆)、武术房(馆)、羽毛球房(馆)、保龄球房(馆)、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场、户外营地等单个体育场馆盈利空间较大,这也预示着游泳、健身健美、小球运动、户外休闲健身是我国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趋向,这些场馆在经营上都不同程度建立其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发挥出场馆较好经济效应,获得一定经济利润。而小运动场地、其他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路径、田径场、乒乓球场、登山步道等虽在单个体育场馆投入支出上也占据一定比例,且其收入资金主要来自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故其在收支上基本平衡。特别要强调的是篮球场、排球场、体育场馆这些老百姓身边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主要类型,其收入支出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因为这些场地多数情况下由政府投资兴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具有鲜明公共产品特性,追求的最大限度开放各种设施供大众使用,体现的是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故其在体育场馆运营收支上会产生经费缺口。为此,把握体育场馆运营的基本规律,理清体育场馆效益的影响因素,抓住体育场馆核心问题,选择适宜的运营模式,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局面的重要途径。

3.2 泉州市体育场馆收入支出与福建省及三大中心城市比较

调查显示(表5):泉州市体育场馆数占福建省的19.56%,体育场馆收入占16.71%、支出占15.51%,运营效益占福建省的42.67%,平均单个体育场馆收入小于福建省总体平均水平0.3万元,但支出也小于福建省总体平均水平的0.4万元。反观泉州市体育场馆数量与收入支出及运营效益在福建省的占比,泉州市体育场馆无论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上投入或支出的资金额度都小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但在运营经济效益却获得较好的绩效。就泉州市体育场馆收入支出与福州市和厦门市相比较而言,泉州市体育场馆数量与收入支出及运营效益与福州市占比基本相同,但与厦门市占比相比较,其占比却呈现较大反差。也即厦门体育场馆数占福建省场地数比例仅为8.74%,但收入支出却占比18.60%、20.21%,高出泉州1.89和4.7个百分点;平均单个体育场馆收入支出高出泉州3.0和3.4万元。这些特征说明了泉州市体育场馆运营开发市场化程度、运营投入产出水平远远不如厦门。

4 泉州体育场馆运营发展对策

4.1 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水平

目前产权关系和赛事资源的计划性制约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要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6]”。为此,泉州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泉州市体育场馆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的所有权、行业管理和监督权,以及体育场馆运营权分离的新模式和新路子。积极吸纳民营资本进入场馆服务领域,探索体育场馆集团化运营模式,尽快完成由行政型向企业型转变,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让经营者成为独立的法人,按照市场规律参与竞争。同时,制定泉州市体育场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和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并将评估指标与财政贴补、购买服务等政策挂钩, 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公共场馆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的整体水平。

4.2 制定体育场馆运营的配套政策措施,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5),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2013)都相应提出要完善财政政策,制定对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配置的扶持政策。由此,建议泉州市体育场馆制定其以下扶持政策:第一,对体育场馆实施免税或税收优惠政策,并降低能源使用费用等。第二,在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优惠,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机制。第三,设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基金(专项资金)”,列入市级、区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以确保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修实现良性发展。第四,将大型体育场馆纳入地方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其他政策性引导资金的补助范围,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奖励等方式,加大对大型体育场馆的扶持力度。第五,倡导“健康储蓄”理念,不断创新体育惠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的作用,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即可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由市体育局和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市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健身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保卡个人账户购买健身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拓宽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范围,鼓励广大参保人员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化,并以此加大对商业性体育场馆扶持力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4.3 引入体育场馆“大运营”概念,推进“公建民营”运营模式

运营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协调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以促成市场交易行为的完成[1]。欧美发达国家一百多年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全面健身体系建设相适应,科学统筹体育场馆布局,合理规划体育场馆规模。为此,对一些新建体育场馆要引入体育场馆“大运营”概念,即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各方面要从场馆的规划及城市规划时期开始介入,参与场馆的建筑设计,在建设同时开始运营前期工作,以便达到真正的赛后或建成后的无缝运营。第二,积极推进“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即对于一些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也可试行政府向民间体育设施“购买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公建民营”试点工作,逐步与政府建立起符合企业运营规律和要求的市场关系,将原有的政府补贴转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通过委托经营等形式,吸引运营能力强的企业对基本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运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青,主编.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8.

[2]W鹏飞,陆亨伯.宁波市公共体育场馆不同运营模式效益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5):77-80.

[3]阮伟,钟秉枢,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2-113.

[4]江和平,张海潮,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