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0:52:37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观;创造教育论;成功素质教育论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教界对大学也要实施素质教育已形成共识,但是实施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和怎样去实施,则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探索。在这些热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见解,即以刘道玉为代表的“创造教育论”和以赵作斌为代表的“成功素质教育论”。之所以认为具有代表性,这不仅是出于对其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认同,前者是老一辈的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多年而且在教育行政机关担任高官多年,尤其在他任武汉大学校长任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为教育改革率先做了颇有影响的工作;而后者则是新的一代教育家,现任武昌理工学院(民办高校)校长,他是现职校长中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领军人物,何况他又是一位民办企业成功人士,既有信心又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教育改革,更可贵的是这两位教育家均有系统的教育理念。前者有其系列的超过百万字的理论巨著《创造教育书系》(以下简称“刘著”),而后者则有于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作品《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他研究成果(以下简称“赵著”)。在上述论著中不仅是他们多年从事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而且更是他们多年对大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尤其对于“赵著”来说,这些论著也是他所主政的大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的指导理论。所以这两位教育家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不谋而合地具有时间上的传承性。所以他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和研究。

一、基于不同素质内涵的两种素质教育观

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有多种理解,现在通行的表述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问题在于对素质的理解,尤其是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如果我们把“素质”和“考分”联系起来理解,那么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反映。

对素质含义的理解关系到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什么样素质为教育目标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或办学)模式问题。如果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就构成了所谓“素质教育观”。由于教育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实现形式,人们对素质内涵理解不同,从而对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多样的“素质教育观”也是很正常的。对此素质的教育学含义,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能普遍形成共识的是认为它是一个系列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所构成的多质而非单质的概念系统,对此本文认为它可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中“权”的含义,是指一个“权利束”的定义方式,而我们称之为“素质束”。那么由这种“素质束”所构成的“素质教育观”,由于这个“束”中诸种单质要素的结构差别,从而形成多种“素质教育观”,但不论各种“束”的内部结构有多种不同,但简单的予以归纳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认为在这个“束”中某种质的要素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而其他要素则处于被支配和补充作用的地位。对这种素质束的结构本文称之为“关键型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通常以这个素质束中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的要素的名称命名为“某某素质教育观”,其中以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观”具有代表性。而第二种情况是认为在该素质束诸多要素中,其中有一种以上或若干种要素共同起到决定作用,其中由于若干要素的结构不同从而将构成不同层次功能的素质形态,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综合型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通常以最终达到的目标功能来命名,典型的就是“成功素质教育观”。

二、“创造教育论”学习体会

创造教育是一个引进的概念,有各种定义,就“刘著”而言由于其宏篇巨著洋洋数百万字未能通读,只是对其中《创造教育新论》有关篇章作了学习,所得体会是不深的。因而只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肤浅的认识而已。学习“刘著”以后,本文认为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创造教育是指在我国高教领域,以创造性的教育理念、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所以也可谓之“创造素质教育”。刘教授经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中心,抓好三个能力的培养:自我设计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所以刘教授又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作为文章的标题来讨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他在该文中提到对人的素质的广义分类,认为主要有道德素质、个性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创造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素质。其中技能素质、个性素质和创造素质对中国人才尤其是中国学生特别重要。然而他强调了创造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所以“我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问题,那么素质教育才算抓住了根本。”由此可见刘教授主张“素质的核心是创造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中心”而这又表现于“三种”能力之上。由此可见,有没有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构成为是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刘道玉教授的大学素质教育观与其他人的素质教育观区分所在。因此本文认为刘教授的素质教育观应当属于“关键型素质教育观”。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运用,根据上述理念,他构想了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模式即“SSR创造教育模式”。其要义是指强调“自学”或“独立学习”、“讨论式课程”和“探索、研究”等三种学习方法,这三种方法既具有各类高校普遍适用性,也代表在大学期间的三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所以这是最能体现其创造教育理念目标的科学教育模式也是“刘著”的创新之处。“刘著”中还在《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异同。在此他更强调了“创造”比“创新”在其价值的内涵上具有更高的层次性从而显示了创造教育比创新教育在实施的作用上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这一论述也更体现了它与其他“创新素质教育论”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从而构成刘道玉素质教育观的另一特色。

三、成功素质教育观学习体会

作为概念“赵著”中做了明确定义:“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述定义表明成功素质教育具有六项基本内容,即“六个根本”:(一)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亦即所谓“成功四部曲”;(二)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三)其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在此赵作斌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非专业素质教育”。并且强调了它与专业素质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同步推进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传统专业教育适应于现代社会要求的一种优化和深化”;(四)其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个性特征充分开发。这里“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各项素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等五大体系)“都得到发展,缺一不可”,这里还强调了“个性特征”问题。由于个性因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差别。这样素质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但这两者均构成了成功的本义;(五)其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这是一个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中独创的测评模式;(六)成功素质教育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质就是成功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前者主张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的教育,而且在两大体系教育中深入贯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的内容。而后者仅仅只限于专业教育而已。形象地说,前者是两条腿走路而后者是一条腿走路而已。这种区别既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先进性独特性所在。

“赵著”还提出了办好成功素质教育需要遵循的一般性规律,还需要重点把握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创新教育原则,在此赵著认为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而创新精神又是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显然创新是重中之重;(二)学生为本的原则;(三)个性发展原则,在此强调了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彰显个性、引导个性和因材施教;(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五)学以致用的原则,这里强调“三用”即“适用”和“够用”是要求,“会用”是目的;(六)开放办学的原则等等。上述六项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大体给我们显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一个可以“两分”并由“五大体系”组成的“素质束”。由于使受教育者差别了的个性要能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因而在这个“素质束”中各组成素质的结构式可以因人而异的,全面发展五大体系素质并不等于各个素质的平均发展或按一个标准去发展。在素质束的构成中某一素质可能是优势的,应当得到彰显,而某一素质很可能是弱势,应当得到保护,其中某素质中潜伏着失败因子需要得到引导加以克服。由此可见成功素质教育观中的“素质束”是一个综合型结构,因此将成功素质教育观列入“综合型素质教育观”是十分恰当的。

四、两种素质教育观的比较

现从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谈作者对上述两种素质教育观的看法。对于刘教授的“创造教育论”,由于他所提出的观点切中了我国传统大学教育的各种弊端,他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和国外实践的经验教训,因而有很强的科学性。也因为“刘著”已在好多年前就从理论上阐释了“钱学森之问”的大难题,这不仅是一种先见之明而且是有足够的理论勇气的创新见解,值得学习。

然而就其理论本身而言,由于他强调了从素质上看“创造”和“创新”的层次上区别,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创造力培养的特别重要性,因此在事实上已把创造教育推上了精英教育的目标层次上了。其结果可能就加大了创造教育实施的难度。因为就我国高校现状而言,如何让具有较强的创造素质的大学教师来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成为一个难题。而且我们现行的大学生都是经过应试教育而选的,有“应试”思维惯性,所以如何对他们开展创造教育的培养成为另外一个难题。

至于成功素质教育,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已由2009年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予以证明。也由高教界知名学者如周满生、周文斌、陈全明、陶梅生等作了评价,本文予以赞同。现在本文只对其作为教育模式实现的可能性给予评估。本文认为由于“赵著”将教育任务确定为成功素质的培育,而成功的人才又有“99+1”两个层次之分,其1%的高层次成功人才实际上相当于“刘著”中的“创造性人才”。这样成功素质教育任务的实质就成了“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了。也由于“赵著”中把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定位为“观念体系”,而观念中的创新精神则是重要内容。所以在学生的观念中,只要能培育具有“我要成功”和“我想成功”的意愿,即使没有什么“创造性能力”而只要有些“创新精神”,这样的学生仍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加大了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可能性。因此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就能对更多的大学生有吸引力,也促使更多的教师“用心”施教的积极性,所以这些既是能得到广大社会公众欢迎的原因,也是能获得教育部授予赵作斌教授主持下的武昌理工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性人才模式试点单位的理由所在。

我们期待这两类大学素质教育观有着更新的“创造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第2篇

论文摘要:教师对教育哲学的漠视,是一种狭隘的缺乏哲学素养的错误教育观。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来说极其重要,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要以邓小平“ 三个面向” 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 三个代表”思想为座右铭, 以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 以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培训, 培训学员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其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 为自己成为高素质、高水平,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创造条件。因此, 整个培训要坚持按需施教, 学研、学用相结合, 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构拟出了“一个中心、一条长线和四个落脚点”培训新模式,以下作简要介绍。

一、一个中心:以全面提高培训学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中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蓬勃展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 我们的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创新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等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 根据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 我们应把全面提高培训学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作为中心。

二、一条长线: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象一条长线一样贯穿整个培训的始终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整体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与骨干教师的身份有一定的差距。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但在由经验升华为理论这个环节上做得还不够, 原因在于他们欠缺教育科研的意识、能力和方法。

我们认为,培训应该使培训学员懂得如何了解基础教育科研的前沿动态, 掌握教育科研的步骤和方法, 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从而为他们由“ 经验型教师” 转变为“学者型教师” 、最终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创造条件。为此,我们确定把对培训学员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训的始终。具体做法是:

〈1〉在集中培训阶段:分阶段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2〉在分散实践阶段:选定研究题目,试着进行课题调研和分析研究。培训管理方实时跟踪指导。

3.四个落脚点:落脚在更新教育观念上, 落脚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上, 落脚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上, 落脚在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

〈1〉落脚在更新教育观念上。实施素质教育, 观念是先导, 关键是教师。因此, 我们认为, 要提高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 通过培训, 使培训学员能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 人人能够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2〉落脚在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上。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是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我们认为, 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 很难有正确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 要求教育手段与方式不断更新, 若没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去指导,难以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落脚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上。“现代教育技术” 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 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话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然而,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本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 部分学员甚至连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 但他们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极大热情。据此, 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培训内容的难点, 根据培训学员的实际水平, 适当加大了计算机教学的力度。

〈4〉落脚在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当前, 基础教育改革已集中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来, 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广大教师能否理解和把握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将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也是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训中可组织骨干教师多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在听评课过程中学习、熟悉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要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入钻研和讨论,按新的理念进行集体备课,然后试验性地实施教学,再进行研讨。如此反复训练,可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真正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

在上述基本理念中, 要以更新教育观念做先导;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两翼;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核心。观念更新了, 凭借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便会提高。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这根长线, 又会提高培训学员的教育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两方面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最终实现使培训学员成为学者型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目标。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及十报告都对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分析学生发展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为基础,探讨高校如何基于学生发展理论开展素质教育。

一、学生发展理论研究

学生发展理论是指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为基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的教育理念。学生发展理论来源于美国,美国学界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积淀。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包含社会心理、个体与环境、认知和价值观、整合型理论四个基本类型,以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解释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综合培养。近年来,美国理论学界针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有一定的转移,从研究某个学生发展的某一特定方面逐步转移到研究学生群体的总体发展上。学生发展理论指导了美国的大学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实践,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宿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管理理念。国内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成果集中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将美中学生发展理论对比,以及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将该理论本土化,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及以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教学、研究系统、考核教师和辅导员,以及以该理论为标准考核高校相关具体工作等方面。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基本情况,学生发展理论有着很多本土化的软着陆,学生发展理论的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阶段性、个别差异等特征,包含认知结构发展、社会心理发展、职业发展三大理论。研究学生发展理论有助于学生工作从业者把握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学生所面临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

二、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该决定首次将提高全民素质定义为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回应了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以期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近年来针对素质教育的讨论更趋理性化,口号性的、形式上的讨论和实践减少,多偏向于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来解读素质教育内涵,指导素质教育开展。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该研究成果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指导原则,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界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官方层面,首次将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发展理论要求高等院校教育理念和措施应遵循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反映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工作要把握学生智力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将每个大学生都视为完整的人,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标,使大学生在社会定位、智力进步、身体健康、情感成熟、职业规划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得以提高和完善。虽然学生发展理论没有直接提出素质教育的直接概念,但是学生发展理论的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阶段性、个别差异等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学生发展理论解释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科学内容,这些均与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三、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学生发展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局势新情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新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下称“建工学院”)在落实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上开展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包括:

1.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在意识层面上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掌握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就是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一个借鉴和本土化的过程。不仅要研究学生发展理论,也要研究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生涯发展等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研究,有助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提高理论素养,更好地掌握教育规律,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建工学院注重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教育,依托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交流活动,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给予相应的支持。其次,淞⒁匝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工作者转换教育培养观念,回应学生发展诉求,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取代以维稳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在教学之外,首先追求的是减少安全事故,无事故就是有成效。这种教育理念是管理为主,解决的往往是表面的问题,起不到根本上教育引导学生成才的目的。而学生发展理论回应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诉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建工学院在校师生有4000余人,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院,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摒弃了以维稳为本的学生发展观,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追求,开展学生自治,真正关心学生需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层面上革新教育方法。首先,做好大学生发展问题的全面评估。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媒体、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都有着新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掌握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加强针对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是把握学生发展规律、掌握学生性格特征的前提,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和应有之意。建工学院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学年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情况摸底,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助措施。不定期根据年级特征设置调查问卷,作为重要参考开展学生教育。此外,通过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落实教育实效。其次,要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形成合力,从管理制度上到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根据目标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建立健全学生培养教育各部门的协调机制,以学生发展理念为指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具体工作开展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理念、知识和技能,有技巧、有方法地开展大学生教育。建工学院以学生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科部、行政、学生工作部门通力配合的协同机制,各部门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为共同目标,共同致力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发展理念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指导理念。开展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指导方略。以学生发展理念指导素质教育开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我国由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更是教育工作者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丁・仁.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李康,译.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专业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玉江(1978- ),男,河南许昌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和高职课程改革;周叶芹(1964- ),女,浙江嵊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统计和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20-02

一、前言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适应当今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各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同时高职教育年限短、时间紧,传统的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方式实施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较差,人文知识学习积极性低,人文底蕴弱,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初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2009年度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指出,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原则: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

2.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适应职业生活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素质。因为专业课本身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动大量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阅历和威信、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全面的人才。

三、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财政与金融是一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组成员通过吸收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融入人文素质元素,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效显著的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

1.更新教学理念:引入能力本位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将人文素质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政与金融相关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财政金融知识基础,而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

2.重组教学内容:增加人文知识的学习。财政与金融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引入一些历史、哲学、文艺知识相关的代表人物、经典理论和热点事件,拉近学生与宏观、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的距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一是增加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等内容,激发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人文知识的不足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受近来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传统的人文知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趣味性不够。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财政和金融基础知识内容时,可以回顾财政和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理解财政与金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强调其历史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二是讲述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认识人文知识学习的价值。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发挥后发优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在讲股票投资时,可以多讲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传奇故事,总结归纳成长规律,对于规避风险、抓住投资机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是剖析热点事件深层背景,反思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热点事件,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一方面将专业知识渗透其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反思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人文精神源头。如在分析金融危机时,除了可以从房地产市场的衰退,经济下滑、金融衍生品风险和金融监管缺失金融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可以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贪婪、恐惧、无知等人性弱点,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反思。

3.创新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掌握人文方法。一是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的教学模式,设计理论教学。第一步,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失业、贫富分化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讲授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到热点问题的分析中,避免孤立、枯燥的教授;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展开分析与讨论;第四步,点拨分析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并深化热点问题所涉及概念、原理及规律,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五步,鼓励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视频,一方面可以形成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热点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实施实践教学。鉴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偏好实践的学习特点,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授模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如对于财政职能部分的教学可以安排讨论类实训:首先,将学生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其次,让小组结合所学财政知识,依据相关资料,分析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着重分析财政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再次,制作幻灯片,准备发言稿,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发言;最后,分析点评,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讲评、打分。设计和安排分组讨论类、社会调研类、热点辩论类等实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调研、书面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判断、辩证思维、口头和书面表达等各项人文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精神。

4.改革课程考核:突出人文素质考核。一是考核结构上突出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学和掌握新知识学习方法、独立思考问题、与教师和同学间沟通情况等人文素质表现,以平时的综合表现做整体评价,确定课程平时成绩。

二是考核内容上突出能力考核。通过考勤考查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习能力;通过热点财经新闻点评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判断、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发言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实训考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调研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期末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考核,应知考核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型的方式,考核学生对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应会考核以辨析、计算、材料分析和小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财政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有责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靠培养,素质靠养成。只有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要倡导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情趣,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和熏陶学生,充分依托专业教育的优势,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2]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09(10).

[3]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N].中国教育报 2009-04-06.

[4]魏俊玲,卢春艳,周军.浅谈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第6篇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用成功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思想来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中,具有定向作用、导向作用、动力作用、超越作用和潜能发挥作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笔者从深化教学改革的层面,浅析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

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创造。它强调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既有赖于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有赖于其非专业素质,即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较过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此言无疑点明了思想政治素质在素质教育、成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实效,关系到我国当代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它通过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对共产主义基本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任的教育;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育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培养“四有”新人。在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下述作用:?

(一)定向作用?

定向作用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功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给予方向性的影响,使他们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亦即培养我们自己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定向作用,完全是由它自身的内涵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立场、观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倾向,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定向作用。?

(二)导向作用?

塑造大学生成功素质,关键在于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内化机制,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化在心理层面之中,最终沉淀于他们的身心机体之中,进而形成特定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化因素,但是它的方向性作用决定了其对学生素质的导向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导向,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紧迫需要。由于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在其成长过程中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诸多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缺陷显而易见。突出表现为缺乏科学的远大的理想,缺乏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集体主义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心理素质脆弱等。这些境况无不令人担忧。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他们从道德认知上和道德行为上进行引导。?

(三)动力作用?

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科学的远大的理想是核心层次的素质和关键的素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是一种最强大和最长远的动力形式,而不断提高需要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则是增强这种驱动力的关键。理想一旦形成,就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动力作用,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使他们把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其自觉追求的内在需要,并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超越作用?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超越的核心就是培养出能在改造现存世界的同时,以独到的实践意识的能力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赋予人所独有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其神圣的职能就是启迪人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如果它不带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那么它就丧失了拓展人的心理空间和引导人的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引导学生做到内在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发挥超越新功能,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有作为的地方。?

(五)潜能发挥作用?

成功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时展需要,注重开发大学生潜能特征的教育。人的潜能包括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两者都要通过心理素质这个载体反映出来。那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素质,增强非专业素质,促进潜能的激发,使大学生能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潜能中的核心部分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功素质教育中面临的现状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各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学生不爱上政治课成为普遍现象。依笔者之见,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一是指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大国在全球推行“”和西方社会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中国搞意识形态的侵蚀,以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影响和争夺青年一代。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推向市场,走向市场。在这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了“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观念。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教育并不能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和求职的技巧,学的好不好无关紧要。这表明,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环境,更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的大德育观亟待确立。?

(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本来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均须经过大脑的思维,并与原有价值准则进行比较,以及对实践后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才能予以认同。可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却把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属于创造性的许多素质或被忽视了,或被扼杀了。这表明,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

笔者曾于2005年对我校某专业某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品德》课感兴趣率最低,认为这两门课太抽象,说教性太强,而且倍觉哲学内容太庞杂;对《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课的兴趣一般。而且感兴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研的需要和取得学分的需要。但是,调查的另一重结果是,任课老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教学水平高,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爱听,就感兴趣。这表明,作为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要削弱或减少,而是要加强和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着眼于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如何扭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平台,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同志的直接指导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简称“05方案”),此方案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对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思想政治课体系。该体系的新颖性表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重点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目标在于进行道德、法制观的教育。这一新型体系高度体现了新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出发点的思想,从而为我们全面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开辟了广途。?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一种塑造自身优秀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讲课,而不是要讲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消化、再创造。教师的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要落脚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思想,紧紧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使课堂教学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能力培养;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把对成功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05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其次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才干和能力;乐于创新,勇于开拓,在理论上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思想巨人的肩上,又要站在当论学术前沿,更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义主编.21世纪教育视点[J].21世纪教育期刊社出版,2007年上半年各期.?

[2].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4-02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广,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理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开放的教育观念、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地理教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一、高中地理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现在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许多高中地理教师虽然也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理论学习不够,不能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很难落实。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是次要学科,从而使素质教育流为一种形式,成为一句空话。还有一些虽然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的地使用的大量的教具,设计了许多的教学环节,意图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强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要想落实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方针,学习现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握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以丰富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全面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身教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首先,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所谓教育,就是教书与育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师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一个要求自己,不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正尊重学生、关系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圆满完成现代教育工作。再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提高地理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在艺术、文学、哲学的修养,掌握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关注与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动向与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动态。最后,关注地理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局部豁达的胸怀、愉悦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和进取的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

四、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第8篇

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1.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多混杂在家长教育素质和母亲素质的研究中,而专门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