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2 23:40:58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1篇

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宣泄、疏导、调适或释放,可能会导致学生走上歧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但要提供心理知识,针对性疏导与解决学生的心理疾患,同时要注重对心理弹性模量进行全面解释,挖掘优势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调节情绪与控制情感,提高心理抵抗力,产生快乐感、满意感与幸福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内容窄化、形式单一等问题,为了使教育形式变得生活化、大众化,可以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本文探讨了思政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旨在矫正不良心理状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应认识思政教学的作用,增加师资力量投入,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精神与学术内涵,注意统筹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学生能够真心喜爱思政教学,增强自我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与爱国情怀。还应在思政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客观真理教会学生认识、检验与改造主观世界,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减少被动心理、消极心理、认识畸形、行为偏差、人格缺陷与成长障碍,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与评价他人,避免缺乏责任心与主动性,使个人意志、国家意志与政党意志处于和谐状态,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1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伦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历史及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可以拓宽知识领域,能培养理性思维及创造力,具有增强认知功能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避免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纷繁交替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时产生迷茫感,学会自我定位、适应环境,缓解心理压力及防止产生多种心理疾病。其次,思政教学能够启迪心灵、拨动情感心弦,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同时丰富情感体验,使情感成为行为方式的内省指令,在情感动力的作用下调整心理状态,自觉发挥智慧才能。为确保思政教学可以起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规律开展思政教学,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纠正认识偏差,科学引导心理认知结构实现健康发展。应正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解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化解迷惘与困惑,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强化主体意识,运用思政理论调适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时,还应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了解何为真善美,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与培养健康心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性指导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全面发展人格。此外,需要根据心理机制发展阶段优化调整思政教学与心理教育内容,在循序渐进中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入正轨,防止误入歧途,同时让学生在不断深化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1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思政课堂中的心理环境可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潜在影响,是心理教育因素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待学生时应保持接纳、公平、尊重及热爱的态度,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师生交流无心理负担。例如,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思政理论、社会热点、所见所闻及新闻时政等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见解要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能够大胆与人沟通,并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在营造心理教育环境时,教师还应做到言传身教,利用自身人格魅力进行心理教育。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性格及心理机制可塑性大,容易受到教师行为模式的影响。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保持虔诚敬业态度、高昂理想、强烈的求知欲,不断补充与完善知识储备,避免教学内容“假、大、空”,在课堂中以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储备为学生讲解思政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学生行为规范效法典范与物化模式,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倾向。例如,教师可利用自身外出考察、游历见闻讲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形成热爱社会的心理思维模式。在上课时应尽量面带微笑,以乐观情绪、态度感染学生,必要时可运用幽默语言、奋进语调活跃教学气氛,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思维变化,通过转换师生角色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效理解、分担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在教学中化解孤僻、自卑及焦虑等负面心理。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布自己的微信、电子邮箱地址,鼓励学生发邮件与教师进行交流,倾述情感、人际交往、生活及学习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思政理论进行疏导,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2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

思政教学内容丰富,应充分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了解更多心理知识,学会运用心理知识调适自我身心状态。利用思政教学内容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计划性与目的性的原则,通过间接或直接引导为学生介绍、分析心理现象,结合思政理论培养心理状态调适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及减轻心理问题。例如,在思政教学中为学生讲解、邓小平的思想理论时,可以结合名人跌宕起伏的经历分析影响个人成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如气质、个性及人格特征等,培养挫折抵抗能力,让学生了解伟人忍辱负重、沉着坚韧、不屈不挠、无私无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解决个性发展、人际交往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扰,避免遭遇逆境时陷入意志消沉状态。学生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共性,再加上生活环境、面临的难题较为相似,因此在利用思政教学内容普及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课程专题集中辅导普遍性心理问题。在授课时,应统筹好思政理论与心理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保证两种理论能够相互融合,同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的特点,结合当代文化特点、国情特点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思政理论联系在一起,系统性分析与讲解思政知识、心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哲学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过程中,可以说明优异的学习成绩需要量的积累,应弄懂与理解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完成每一次课后作业、注意集中精力听完每一节课等,引导学生自觉克服厌倦、烦躁等负面情绪。再如,讲解事物发展曲折性与前进性原理时,可以教会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痛苦与幸福、失败与成功、困难与希望,在失败中走向成功与成熟,保持精神活力与开朗心境。

2.3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实践活动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卑、焦虑、压抑、妄自菲薄、眼高手低及心态浮躁等负面心理可导致学生受困于狭小的自我内心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缺乏合理及正确的认知。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及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自我,培养独立决策与正确判断能力,同时建立起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否定、肯定等情绪体验当中不断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对他人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在进行自我反省、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建设机制,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让学生获得心理上与思想上的感染与熏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磨练意志品质。再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辩论会、演唱会、主题班会等,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名人名言、影视作品及优秀书籍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我、不断检讨自我的不足与缺陷,下意识纠正缺点。

2.4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

心理活动综合了行、意、情、知等诸多要素,且各要素处于均衡发展与辨证运动状态。在思政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可以借鉴相应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以明确学生在接受思政知识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意志状态、情感状态及认知状态,使思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现和谐统一,深化学生对于思政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思政理论知识,如素质、法纪、道德、政治及思想等内化为品德行为、心理机制。例如,学生具有对新观点及新事物感兴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可针对性介绍国内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新闻报道,如“雾霾”、“虹桥一姐”等,并不断吸收时事政治材料充实心理教育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与形象性,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学及心理教育的积极性。此外,在借鉴及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时,可围绕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合理选择相应的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系统论、认知疗法及精神分析法等,同时融入换位思考、激励疗法、期望疗法、共情疗法及疏导疗法等理性分析心理状况,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

3结语

综上,在市场经济与时展的影响下,学生的利益意识、公正意识、自主意识、发展意识及选择意识被不断强化,思想成长模式与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思政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流活动,教学过程与精神交往过程具有同一性,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改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思政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充分挖掘与利用思政理论思想资源,并主动拓宽思政教学内涵与视野,确保思政教学与健康教育过程能够集实践性、政策性、科学性、政治性于一体,在教学中要并重灌输与启发、平衡情感激发与理性说教之间的关系,运用能够满足学生思维、听觉与视觉等诸多需求的方式呈现心理教育内容。

作者:杨雪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关于文化自信“进课堂”的若干思考——基于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24-28.

[2]袁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基于辅导员管理工作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06):56-57.

[3]蔡聪裕,余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基于闽江学院的实证调研[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8-192.

[4]陈少雄,林晓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4):33-37.

[5]杜吟滔.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北京、四川两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满意度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6):89-92.

[6]蒋广学,王志杰,徐鹏,等.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1-94.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实效性

DOI:10.15938/ki.iper.2016.03.01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80-05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党的十报告第一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足见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将掌握新思想、新技术,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担当者。可见,大学生的素养――首先是其思想政治素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2]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师资队伍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能够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尤其是在十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爱国主义情怀倍增,他们心系祖国,关心国家未来发展。

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不断变化的且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他们已经成为全新的教育对象,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知偏差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出时代的主题,仍然固守陈旧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必然会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调动起大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无法适应当前多种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局面,对于应对将来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问题毫无用处。

这种错误的认知一方面严重地挫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情绪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得一部分人即使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仍然可能会做出损人利己、甚至是做出违法的行为,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从上个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朱令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再到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件,以及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大学生之手,一个又一个的惨案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知、平时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无关系,这些案件的发生不断向世人敲响警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逆反心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这种偏差达到一定程度就转化为一种逆反心理。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教师授课的课时费而采取上大课的方式,再加上有些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置之不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这就做不到对每个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了解、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授课内容对于解决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起不到多大作用;有些政治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做到寓教于乐,没有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大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厌烦的情绪,所以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冷漠、厌倦、反感等态度;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主见,具有从众心理,一旦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抵触、反感情绪之后,那么这些具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被传染,从而也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的抵触、厌烦情绪,进而使逆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3.大学生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转化为“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来说,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只是知识教育,较少倾向于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一味强调统一的知识认知和被动接受,割裂了学生由“知识”向“情感、意志、行为”的转化,影响了他们对所接受到知识的内化。没有内化的过程,就很难实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更谈不上做到知行合一。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成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现实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

1.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大学生的功利心态加强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经济体制转型下的市场经济思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等价交换意识明显提高。但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彻底完成,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交替时期,涌现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房价一路飙升、读书贵、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使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对前途感到迷茫,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开始变得功利化,利己主义日益盛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悄然进入学校,有些大学生在考试、入党、评优、就业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学会用金钱输通关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实用主义色彩日渐浓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不高。现实状况使他们片面地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靠经济指标来衡量,思想道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认为社会评价人的标准只看你财富的多少,而财富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积累的人脉,与一个人的品德关系不大,因此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3]

2.官员导致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低落

政府机关、行政人员,致使政府的形象遭到破坏,这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热爱和忠诚,绝不是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就能实现的,更多的应该是来自于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对身边党员形象的认知。[5]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而现实的政治生活不容乐观,存在着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更有甚者充当坏人的“保护伞”,严重玷污了队伍的纯洁性,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建设,败坏了执政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公信力下降,政府不仅失去了治理国家的基础,还会让老百姓对政府、对党失去信任,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腐败事件,大学生丧失求真、竞争的理念,滋生政治冷漠、、贪婪专横等习气,进而嘲讽、排斥思想政治教育。

3.中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大学生文化迷失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在不断升级。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映入眼帘,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西方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在科技上暂时领先,这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华民族文化更优秀。更有甚者认为,西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简单的资本主义标志,而是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发展现有最高水平的代表。正是基于此,西方国家始终都没有间断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战略成为西方国家战略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方国家正是通过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渗透来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美国凭借薯片、芯片、大片的“三片文化”输出他们的网络化、信息化、快餐化的生活方式,输出美国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之战中,部分大学生没有识破西方文化话语的欺骗,吞下了由西方文化制成的毒药片,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

4.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导致其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侵害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造成了影响。

首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这是一个生理上已基本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心理方面趋于成熟但并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上的扭曲与偏激。当代大学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对自己的理想定位不切实际;有的学生空有理想却不付出行动;有的学生有理想却找不到正确实现理想的途径;有的学生意志不够坚定,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理想得不到实现,在挫折面前就对现实不满,对社会抱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大学生丧失信心,变得颓废,不思进取。

其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容易引起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大学校园看似一块净土,但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方面,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辩证思考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大学生年轻,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容易接受校园和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潮,并且能够引领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够成熟,加之社会阅历较少,他们缺乏对新事物应有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仅凭感性认识就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判断,缺少理性分析和辩证思考。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常常使他们陷入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这种困惑、焦虑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时,就会导致他们失意、郁闷,很难从这种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而无暇顾及其他事物。

最后,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容易引起正确的和错误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所谓可塑性,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按照教育者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客观外界的影响,心理上的可塑性意味着大学生如果接受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思想政治心理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6]反之亦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22-1.5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l世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但是,在实践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逆反心理。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现状、原因,寻求预防和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有来自情感需求的看法;有来自行为反映的观点;有从心理变态的分析等。借鉴以上各种观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教育者预先目的相对立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大学生体力、脑力、精力等生理能力都几乎达到成人的水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对任何事物都较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同时,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左右,易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和认识发展的基础。

2.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还是不成熟,加上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大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是当他们遭受挫折后可能一蹶不振,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部的原因:(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缺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有很大关系。首先,长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形成了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得不太紧密,起不到释疑解惑的效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学教育的简单重复,不适应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思想的沟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德育教育空洞的说教多于启发,一些单调、刻板、程序化的教育形式,窒息了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有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受某些利益的驱动,为了应付检查和评比而流于形式,这些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形成逆反心理。(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局限性。黑格尔曾讲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学生总是想从教师身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教育者本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建立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又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密切的联系的综合学科,厚实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常出现理论不清现象,结果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而且有的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容易引发和助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另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等。

二、预防和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缩短教育者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主张片面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制压服和单向注人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同大学生们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目前我国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看,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开辟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自觉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思考、内化,从而有利于知与行的统一。因此,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开展“手拉手”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各种理论学习社团,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辩论会以及相关演讲比赛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性

要防止和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率,教育者自身就要实现专业化、高素质化。首先,教育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系统地掌握和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善于发掘学生兴趣点,合理组织教育内容,同时组织教育内容时要敢于面对社会现实,敢于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尚。思想政治教育是“理”与“情”相交织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者,只有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且以身立教,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敬佩和信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人师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正如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当促进者是―个真实的人,坦诚无疑,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探析

对于当代的教育事业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当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又能保证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健康,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这则体系的足以见得当前各高校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存在着情感问题、自卑心理、就业问题等情况,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依靠着老师和家长一路监督和辅导走过,但是到了大学以后,需要的是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教学,在加上大学开设科目较多、内容广泛,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慢慢就会转变为厌学,严重时会对学习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以及生理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大学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每天都在宣扬着不准早恋的口语,但是现在学生却不能正确看待情感问题,长期的精神情感压抑使得感情陷入危机,最后心力交瘁严重会产生精神抑郁的情况。大学校园都是来自家庭收入高低不等的学生,一些贫困生长期进行勤工俭学的工作而到处颠簸,可是有些学生却可以不必付出劳动而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长期的精神压力,使得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自卑,严重偏激的人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伤害性事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逐渐降低了门槛,各高校开始加大招生力度,毕业生逐年增多,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异常强烈,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随处可见,对于一些肩负着家庭重担的大学生来说,面对着家庭的贫困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常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甚至是心力绞碎,带来了严重的心里压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形成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是属于同一活动层面上的。健康的心理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也是健全人格的地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大学心理健康的培养,使得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实质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系统,可是大学内部相关教师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作为现代高校,应该强化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思想认识,有计划的进行目标设定,对现在的大学生有针对的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会融入学生生活,时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会倾听,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倾诉,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

三、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不光是学习的地方也是个给学生带来欢笑的地方,所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十分重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但为现在的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能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的目的。让他们在活动中缓解了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在学校真正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加强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加强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定一套完善的培养计划,其中包括综合素质以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送他们出去学习,现代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这样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责任。

3、构建健康教育系统

对于当代高校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把他当做当前教育的主要问题看待。由于有时面谈会给学生带来莫名的精神压力,所以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可以增设信箱、电话咨询等交流方式,在工作过程中实事求是,要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信任,教师才能真正开展工作,为我国现展培养健康人才。

三、结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当代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强有力的支柱,加强思想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现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来提高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提供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2]刘鹏飞.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究的意义

(一)培养高校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做铺垫

高校学生的性格品质在大学四年中会有多次改变,随着思维与年龄的进一步成长,习惯会在不经意间定型,所以培养高校学生优秀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成熟发展的关键一步。想要提升心理素质,关键是改变行为准则,保留性格中的优点,扬长避短。一般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培养高校学生优秀心理素质,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发展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创新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高校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积极乐观人格出发,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比如与别人初次见面时要保持微笑,做到随性交流,让两个人都感觉心理轻松愉快,让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这样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在高校形成积极心理发展体系,有利于思想教育改革创新,学生做到对人坦诚相待,对待他人有爱心,大学生要平时多抽点时间读一些有益于心理素养提升和文化修养的书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以高校学生为对象,找准学生思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对象,是由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前期发展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做出准确定位。积极心理学是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核心,要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必须把高校学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出一个适合高校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平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全部资源服务学生,向学生传播思想教育信息,才能使高校学生对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产生了解认知。同时,还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积极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准确找到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以发掘高校学生优秀品质为出发点

高校教师的优秀品质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指出:“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一切理念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优秀人格的基础上。只有从教师优秀人格出发才是活的源泉,教师不对学生直接进行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心理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应该以发掘高校学生优秀品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去学习知识和生活。积极乐观心理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和父母形成积极的认知环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理品质,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那么如何培养提升高校学生形成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呢?首先,在道德品质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社会上的生活立足之本,大部分人做不到圣人和伟人,但是最基本的要做到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观豁达,有理想信念、有追求,是传递正能量的优秀的人。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能影响学生的未来,所以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7篇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84-02

在目前高校教育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范围,教育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两者的教育任务都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体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才会有根可依。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辩证结合,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塑造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两者具体教育目标的融合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重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政治信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它包括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1]。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目标决定行为的方向,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应该在两者的教育目标层面加强相互融合。

二、两者相关教育内容的交叉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注意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引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探析原因,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单靠一种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具体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只重视本学科内部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及个体潜能的发挥,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入手继而培养其整体的身心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侧重于教育方向与宏观方面的指导,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发展的方向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更加宏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则显得更加具体化。所以,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继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发展。

据此,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应该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来编写教材,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的特点,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塑造结合起来,并尽可能的结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写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有特色的教材,这对高校同时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两者教育方法手段的交叉点

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教育方法,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把握好自己本学科特点基础上,辩证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华部分加以借鉴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参考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优势,互补不足,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整体功能效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两者教育方法的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直观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消除一部分学生的排斥感,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四、两者评价体系的融合点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2]。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能对过去的教育效果做出检验,又能为未来的教育方向提供指导。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分别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问题,教育效果不像具体产品一样具有明显、具体、可量化的特征,目前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教育效果很难准确测评。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只看学生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然而后者才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因此,教育效果的考核办法,除了每个学期末的卷面考察成绩外,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实践调查成绩等多个方面也应纳入到考核的内容里面去。除此之外,还应该大胆尝试诸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假期实践报告,大学生素质档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网上满意度调查等等各种手段,把考核过程看作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也进一步使学生在交流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五、两者教师知识结构的融合点

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3]这是高校素质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熟悉学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巧,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态势,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来教书育人[4]。因此,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点。

一方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很好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继而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学会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并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穿去,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便及时察觉并能准确辨别一些学生出现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2005年在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队伍是两个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担任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学院管理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5]。学生除了在课堂专业理论学习外,受到再教育和影响较多的就是以上的学校工作人员,因此,他们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如何,是否有能力担当学生的再教育任务,是教育队伍建设的另一个关键点。学校领导在加强专职教师建设和培训的同时,也必须在第二教育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对两支队伍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技能培训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组织两个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彼此启发、共同促进,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1]连仙枝.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1-6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梅国英.大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