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3 21:59:30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1篇

为全面贯彻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赣市办字[**]23号)精神,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实施“金农工程”,突出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信息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期间,通过“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全县建成一个系统完备、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年,达到以下目标:

1、配合省委农工部和省电信公司“千村百镇”网站建设工程,南安镇、新城镇、池江镇、青龙镇等4个示范乡镇要建立起一个镇政府链接到**农网或江西农村综合信息网的网站、一个信息服务站,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当地政府信息、农业特色信息上网。示范乡镇的信息化行政村要达30%以上,电话普及率达15%,宽带普及率达1%。

2、全县信息化行政村达32个以上,其中以下17个示范村要求有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所“阳光网”试点学校,实现当地农业特色信息上网。示范村的电话普及率要达到16%,宽带普及率达到0.6%。

17个示范村为:南安镇新民村、新安村、新珠村、新余村;黄龙镇黄龙村、大合村、叶墩村;青龙镇青龙村、赤江村、二塘村;池江镇池江村、新江村、同心村、庄下村;新城镇新城村、水南村、周屋村。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6月15日前)。广泛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6月16日—7月10日)。乡镇、村、县直挂点单位和当地电信所人员要深入17个示范村的农户家中,开展家庭收入、产业发展、通讯、互联网建设和农民对信息需求等情况的调查。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7月11日—12月10日)。按照先报、先批、先实施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路,在17个示范村中以自然村为单位,有6户以上自愿购电脑入网的即可申报。经批复后,在县委农工部、新村办和电信分公司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待年底核实确认后,享受政府补贴。今年全县补贴购机入网农户的名额为100个。

第四阶段:考核验收(12月11日—12月31日)。由县委农工部、新村办、信息中心等单位组成考核验收组,就有关乡镇(村)的网站、信息服务站建设和电话、宽带普及率等分别考核检查验收。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农业信息化作为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工作,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县成立**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农工部、发改委、信息中心、财政局、广电局、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人口计生委、水务局、扶贫办、供销社、果业局、气象局、农机局、电信分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为成员,负责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由梅卓运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电信分公司经理彭庶忠同志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机构,承担起当地的农业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

2、坚持政府主导。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扶持与推动是关键。各地尤其是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强化措施,形成整体合力。要做好统筹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抓好示范引导。

3、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扶持。**年,从县新农村建设经费中设立新农村建设信息化专项经费,由县农工部、新村办具体组织实施,主要用于:①被列为17个信息化示范村100户农民购置电脑、宽带上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每户、每站补助1000元;②被列为信息化示范的4个乡镇,建成网站每个补助2000元,建成信息服务站每个补助1000元。

4、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增收的“金钥匙”。同时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让他们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来,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5、强化网站建设。全县4个信息化示范乡镇在年内全部建立起乡镇政府网站,通过网站对外展示当地风貌、本地人文特色、政务公开、农产品特色、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等各方面信息。网站建设可由县电信公司、县信息中心按优惠价承建,各乡镇负责提供相关图片和资料。网站建设采取“一站多窗”式的建站办法,将涉及的各项审批服务、农业政务、技术服务等信息在网上统一。

6、注重资源整合。将全县乡镇政府网站、涉农网站信息整合,规划到政府门户网站这个统一网络平台上来,开辟“为农服务”栏目,为农民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病虫情报、产品供销等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该栏目由各乡镇和各涉农部门及时提供最新资料上报至政府门户网站,确保该栏目内容的最新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申请一个可视聊天室,通过该室实现农业技术培训,降低培训成本。

7、抓好信息延伸。推进农业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关键是要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问题。因此,要把抓好信息延伸当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一要积极推动“信息入户”工程建设。要努力扩大计算机、网络在乡镇、村的覆盖面,并逐渐探索一条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进村入户途径;电信分公司对在农村安装宽带和宽带业务资费要给予一定的优惠,使农村信息服务能够低成本运行。二要着力抓好乡(镇)、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有条件的村庄要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可以依托村两委建立,也可以设在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家中。信息化服务站必须配备相应的设备(电话、传真机、电脑、宽带上网),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发给本村其他农民,并帮助和指导村民使用信息工具。可以采取设立“信息超市”的方式,帮助农民收集、信息。在无法上网的村庄,要通过广播、寻呼、板报等形式,把农户需要的科技、市场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覆盖面。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2篇

近年来,随着海安县农村信息化服务手段的不断改进,科技活动进一步深入和电子信息服务的内容活动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信息、依靠科技、信息发家致富的意识不断提高,科技需求不断增强。*镇党委、政府紧趋信息时代步伐,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围绕农村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向农民提供各方面的科技信息,拓宽信息渠道。基层农村工作者和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掌握科技和市场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科学种田、产品销售。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业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光明村的蔬菜经济在*镇有典型代表性。因此,该村信息化建设对本镇其他行政村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现就光明村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浅析*镇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一、*镇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模式

*镇农业信息化模式基本表现为“信息之家模式”与家家E模式”叠加。“信息之家模式”这里是指依托村级电子网络设备,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每天通过广播向农民免费提供简要的农咨信息服务。“家家E模式”这里是指政府、电信部门以及电脑专卖店合作,鼓励农民购置电脑、拉接宽带,自己在家里实现农业技术的查阅和网上农产品的贸易。由于光明村的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规模,部分蔬菜经纪人素质较高,并能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这两种信息模式的叠加效果在光明村得到进一步放大,形成“光明信息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扶持、一步到位、由农户带农户,初步实现了农户直接上网获取各类科技信息的设计;二是获得信息便捷,实时性强,农户想要了解市场概况,只要收听当日广播或上网查阅即可;三是模式精简,易操作、易推广,而且利用率高,见效快。但与苏南一些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相比较而言,这种模式还是相对粗浅的。

二、科技信息进村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据有关统计,就农村信息化相对较高的光明村而言,2007年该村百户电脑拥有量为17台,百户电脑入网量为12.5台,百户入网电脑用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为5.2台,在贸易网站上注册ID的用户为33人,通过网络信息达成贸易达102多宗,成交量达3000多吨,平均售价高于一般售价的10%,平均运转周期比传统运转周期快15%,成品蔬菜运输辐射距离明显拉长,成交市场覆盖面积显著增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1.2%。此外,农民通过上网查阅,自己引进、开发、种植的经济作物有金铃子(赖葡萄)、芦荟、贝母、马兰菜、西洋荠菜5种特种蔬菜,亩产效益达3000-5000元;农民通过上网寻找防治蔬菜病害技术达300多次,按照网上指导种植户数达19家;按照村广播信息考察市场的经纪人达16人。电子科技信息的进村,冲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尤其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农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的捷径。

三、*镇发展农业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经过对*镇农业信息化推进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因素严重制约着本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一是农民综合素质相对低,导致信息利用能力差。虽然近年来我镇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民教育水平未能同步上升。据统计,我镇农村90%年轻、有知识的劳动力从学校一出来,就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偏大,综合素质、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相对较低,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降低了获取信息的主动能力,因而在获取和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时,表现出被动性、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性心态。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少农民市场观念不强,导致信息意识淡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捕捉信息,抓住市场就是扩大利润。从目前来看,农民的私有市场观念还不强,大多数农户销售途径还仅仅停留在“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小贩”方式上。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从信息中获利感受缺乏,大多数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不可能形成前瞻性意识。因此,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信息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是信息获取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电脑普及率不高。据调查,目前我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上网率为3.1%,短时间内电脑、网络在农村直接进入农业生产还有待时日。同时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也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2007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0多元,目前本地区的电脑购置费、宽带入户费用和电脑维护费一次清平均为7000多元,差不多是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而且,我们注意到海安县电信部门开通的农经短信服务的普及率,在农民群体中不高,实际转化为利润率也较低。但是我们也看到电脑使用费用正在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在逐年上升,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基本齐全。要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进度,既要靠政府投资,也要靠市场机制,;要调动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也要调动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可以从电信发展探索角度也可开辟和培育农村市场新的增长点,形成双赢局面。

四是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信息服务领域狭窄。就*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来看,镇政府指定参与部门仅为农经站,其他相关农业部门和电信部门没有能全面参与进来,具体操作仅仅在村级单独实施;信息化服务项目仅仅围绕农产品的流通展开,缺乏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指导服务;农业信息化还没有能够给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五是信息培训工作滞后,导致发展信息化缺乏推动力。就*镇光明村而言,全村共3700户,用电脑上网查询农业信息的仅有193户,占总户数的5.2%;全村8900人,进行网上贸易的仅有33人,占总人口的0.37%,平均年龄为28岁。而且上网人员基本为自学,没有经过统一的专业培训。8位村干部仅有1位经过县镇培训,但是对农业信息化的操作没有具体的概念,仅仅围绕农产品价格和需求展开简单的通报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人,只有将信息化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四、*镇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对薄弱和艰苦的工作。因此,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和生活等各个环节。对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遵循的原则。一是政府推动原则。政府要在统筹规划、宏观协调、组织推进、制定标准、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通过政府推动,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集成性和协调性,建立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平台。二是有效性原则。即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要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本地经济主体、小城镇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三农”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突出特色,服务“三农”,追求点击率和资源利用,注重实效。三是低费用原则。农村信息化的推广,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变化、当地农民纯收入和地方财力限制等因素,在技术架构、设备选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服务等方面必须要选择低成本的建设方案。四是接受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接受服务对象的承受能力,包括自身素质和经济水平。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村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农民不论从观念、意识和能力上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五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在信息进万家的模式创新上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段,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要求同一模式的推广。

第二,仍需加强农业农村实行信息化的宣导工作。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要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营造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挖掘典型、培育先进,通过扩大宣传和典型引路,引导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要充分利用农户信息化引导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利用农户信息化加速农业市场化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利用农户信息化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没有查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口号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中去。

第三,要理顺涉农信息发展的工作关系。一是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强密切沟通与配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联合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二是政府推进与农户运作之间的关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不同,起点低、条件相对落后,绝不是把宽带网拉到农户就算完成的事情。三是典型示范和普遍推进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应该是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四是统一指导和灵活运用的关系。具体推进工作中不应该一定要是一个模式,要放手让各村结合自己的经济发展实际灵活运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作用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覆盖地域广阔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传统的农村生产以及农作物处理运输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以覆盖地域广阔性为主,由于农村地区无论是农民居住面积还是土地种植面积都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各个土地区域内。不仅如此,各个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地形位置和土壤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给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点来进行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全面覆盖。

1.2涉及内容复杂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为广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也是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改变。首先,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直接受众方,村民对待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与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对农村居民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的信息化调整。其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点都各不相同,各个农村之间种植物和经济发展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对多的建设模式,而是一对一的实现。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和多变。最后,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环节不仅仅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阶段,还涉及了农作物的加工处理以及市场销售运输。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拓宽

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由于受到地域偏僻以及交通运输闭塞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基础农作物种植,以及猪、鸡等家禽喂养为主线。这种经济结构只能保证农民的基础生活稳定,但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的影响,农作物的收成量就无法保障。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帮助农民在下一年种植中实现农作物收益率的最大化。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区域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帮助农民获取到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一体化运用可以实现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还能丰富家禽养殖的种类,进而有效拓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

2.2有利于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业生产种植环节涉及到资源要素不仅包括土地、水源以及阳光等自然存在的资源,还涉及人力劳动以及资金投入等不可估算的现实成本。在传统的农村生产劳动环节,主要形式是各家各户负责各自土地区域内的农作物种植以及基础劳动生产。由于土地面积的区域差别,以及家庭可劳动人口数量的不同,村民之间的经济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村内贫富差距明显。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将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块利用,既避免了出现不同工种做同样工作的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出现,又保证了有效面积区域内的可监管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效率进展,还可以减轻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以及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2.3有利于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的加大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集市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农副产品的流通只能在本地区域内进行,一旦对外跨省甚至出国就会变得更加闭塞。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后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存在断层的现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整个农副产品在种植、包装以及销售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对于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村落,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比如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将特色的农副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销售和运输。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盈利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占有份额。

2.4有利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升级

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是针对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专项服务体系,其中不但规定了上级政府应该负责的行为和对农村的关注力度,也明确指出了农村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上级政府对农村发展实施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调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农村的信息反馈调整行动策略,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体验,避免了农民多次往返城乡上报问题的困境,农民的生产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上一级,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这既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也是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升级构建。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3.1建设观念落后,信息化认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呈现出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建设进展缓慢的特点。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村民的信息化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口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敢于尝试的心理。但受到长期贫困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逃避的。一方面,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少,可支配资金有限,同时也片面化地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投钱买设备,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自家经济收入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也间接地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

3.2农民水平有限,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覆盖地域面积广、涉及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大量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完成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一方面,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农民自身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以及学校科研机关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教育程度不足,优秀的技术人才思想不到位,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农业科研力度高于实践效果,很多对于农业种植生产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和不匹配性出现。3.3经济支撑薄弱,信息化设备陈旧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撑。但受困于农村多、占地广的影响,政府的总投入力度被平均分配到下级农村后就会显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都较为先进,不仅对计算机的硬件读取速度有较高要求,对互联网的质量和网速也有严格的限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现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较小,信息一体化平台没有实现对家家户户的贯穿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家的农村家庭连基础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或者是计算机设备过于老化,难以使用。计算机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对于计算机的熟悉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覆盖深度和建设成效。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推广宣传范围,提高思想认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宣传,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知,帮助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帮助作用。首先,上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鼓励农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下基层和主题动员大会的形式深入农民群众队伍,了解并解决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顾虑和问题。其次,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微信平台,通过文章分享和群内讨论的形式向农民渗透和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提高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同时,获得农民对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4.2拓宽培训途径,引进优秀人才

技术人才作为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上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要加大向农村地区输送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村民们则需要向这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要领,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其次,拓宽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培训途径。可以通过在村内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对外考察和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形式,相互借鉴经验,以提高本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3加大扶持力度,更新技术设备

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倡议发出者,也是对农村进行直接扶持和管理的部门,要突出自身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和资金资源上的投入比例,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小组,对偏远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帮助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5小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Www.133229.Com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5篇

一、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存在一些不足。1.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够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政府部门起着主导作用。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法规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由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指挥。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很多只是做做样子,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只有政策没有落实。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在城市的发展上加大投资,而忽视农村的建设,这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将产生致命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非常关键。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利用率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根本价值。我国许多地方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偏重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了通信能力却忽视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采集、筛选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没有成熟完善的方案,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等相关工作效率低下,信息资源的重复率高,信息挖掘的深度不足,数据的有效性低。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是,就其结构与设置情况看,存在“倒金字塔”现象,即越到地(市)及以上一级,服务机构所占比例越高;越到乡镇一级,服务机构所占比例则越低。这一现象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另外,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领导重视程度的差异,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有的因缺少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硬件设备;有的因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因数据库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慢、质量不高、实用性比较差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同样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省份较高,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这些地区的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环境、文化素质、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3]5.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现有农业系统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紧缺,而且分布也不均衡,越到基层信息人才就越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然而,农村复合型的信息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乡镇、村一级更为明显,在这一层次上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很难保证其在信息服务上投入全部精力。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信息意识淡薄,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加快观念的转变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向现代观念和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一个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的“告示牌”,它应该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决策,能随时提供各种服务的大系统、大平台。转变观念首先要求政府运用更客观的决策主动去推进农业信息化,而不是被动地用机器去适应农业信息化。转变观念另外一点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公开信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才会坚定信念,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农业信息化,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4]2.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等多方面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当前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较低,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合力。[5]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努力做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入户,同时重视传统农业信息的传播,派农技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②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发展水平。当前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运行性规则以约束市场行为。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③引导农民应用信息服务。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对一些新事物认识及新技术的采用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让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普遍应用,必须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到效果。因此,在引导信息咨询服务上,要结合不同区域和产品生产情况做好示范点,创造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变被动式的推广为主动式应用。[6]3.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影响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败,特别是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和数据库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包含信息采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三方面的规范与标准。在信息的采集方面,要对已经形成的指标体系重新分类、整合,规范信息的采集渠道,设置合理的采集点,最终建立起专业的、标准的、规范的信息采集系统。在信息技术的规范方面,应采用前沿的先进科技,规范信息的采集、存储、共享等各个环节,保证信息资源的传输畅通无阻,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充分的共享。在软件开发方面,应根据农业的典型特征设置合理的开发标准,避免功能上的重复与浪费,应用软件要尽可能操作简单,功能实用。其次,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数据库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要不断丰富现有的数据资源,提高资源的质量。对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要分类整合,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让数据库按照从上到下逐级兼容,方便用户的查询和资源共享。建立农业专家科技人才库,使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可以交流和共享研究成果,农民和农业生产享受到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查询平台的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查询系统,信息资源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操作便捷、界面友好的查询系统可以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各地区可以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中心,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并定期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如何让用户及时准确的获取其所需的最新信息是信息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首先,建立良好的农业信息市场氛围。通过中介机构的联络推荐,允许跨地区甚至国外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洽谈业务合作;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机构,让农民及时的了解市场的供需情况;建立大型的网上交易平台,开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于农业来讲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农业电子商务的初期发展应以原始生产材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交易为主。其次,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种类繁多,如信息服务中心、数据中心、联合通信运营商开发的基于电话、电视的语音服务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数字服务模式、邀请资深农业专家参与指导的专题服务模式等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有其各自的服务范围和技术优势,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完善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开拓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最后,做好信息化体系的推广工作。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农业信息化示范推广基地的规模,地址可以选在农业产业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易于推广工作的开展;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进行现场示范与展示,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达到推广农业信息化的目的。5.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与薄弱点都在中西部。改革开放以来,因中西部地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应在中西部地区重点投资、建立基于多种传媒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发展现代化的宽带、高速农业信息网络;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区域间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此外,还要根据各地信息化水平,结合农民的需求和习惯,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进村入户途径。在经济发达、条件许可的地区,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信息采集点,构建上行下达的网络硬件体系及信息采集体系;在农业信息设施不够发达的地区,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和手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6.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精通农业及信息化知识,能够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称之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具体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首先,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其次,切实抓好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农业部门要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站、专题培训班、网络学校、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最后,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张梅 单位: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发展

前言: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具有发展的前景,对于农业来讲,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信息化更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之间的贸易变得更加的频繁,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显得颇为薄弱,这一因素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业走向国际的脚步。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生产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而首先要加快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使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我国没有一个对于农业信息化的统一的理解,但是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农业的信息化过程包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同分享。因此,农业的信息化可以理解为在农业的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化的装备来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可以更好的发展农业,增加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阻碍农业信息化过程的因素

2.1农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较少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农民多数对农业信息化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信息化,他们也不知道农业信息化能帮助他们在农业方面做些什么。这就造成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基层推广的阻碍,而如果不能将农业信息化带入农民的家中,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2.2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及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还造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信息的传播体系不健全,这种设施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信息化的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保障,不能够形成规范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共享的网络,而农民自发形成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但是我国政府又不能在信息化的建设上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因此法规的不健全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3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陪养的不重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我国对这类人才培养的投入的资金少,培训的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层,农业信息管理的服务人员数量非常少,而且我国的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对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更加的困难。

3. 加快我国农业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广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农民、社会了解什么是农业信息化,要让他们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可以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生活消费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帮助他们建设农田、栽培农作物、指导他们关于农业方面的技术、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还可以统一的用信息化来管理农田或者是养殖场等。相信在他们知道了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诸多优点之后,他们一定会主动投入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3.2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加紧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我们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产品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环节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同时还要向发达的农业国家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样的,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

3.3抓紧培养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因此我国要加紧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课程,重点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层人才。政府要加大对这种人才培养工程的投资力度。相信这样做之后,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的人才。

4. 结语

综上可知,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十分的重要,无论是经济上的建设还是世界影响力的提高都需要其作为助力。我们要学习国外的这一领域的先进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农业信息化道路,争取早日的做到农业的信息化,这将是我国迈入发达国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十一五”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十一五”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十一五”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农业信息化建设第8篇

1.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之前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十分欠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给予进一步的重视与完善[1-2]。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落后

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出台,给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非常少,农业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都非常落后,无法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这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

1.3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而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高科技知识,这就加大了成本的支出,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3-4]。

1.4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当前,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服务队伍,由于相关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阻碍,使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面临很多问题,而由于相关领导的不重视,很少引进懂得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2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想有效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上有所欠缺,这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去考量当地的具体状况,了解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就应该在其已经具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一步研发投入信息化服务系统,如信息化农产品销售系统等,若当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就应该尽可能做好网络技术的推广,满足当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2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就要规划设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从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出发,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有效的经验,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另外,还应该设置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应的支撑性政策,确保我国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农业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问题认知的差错,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强化农业人员对于其关键性的正确认识,对那些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大力普及,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大农业工作者彼此间的经验心得交流,对代表性较强,农业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案例加以推广,使农业工作者能够真正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2.4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拥有充分的人才资源,针对目前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强化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实现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岗位的职责,同时,作为领导者必须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安排,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施展平台,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