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8 16:51:52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1篇

——某县教师继续教育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部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2.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进一步建好教师工作坊,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平台和展示的空间。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2篇

关键词: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1-01

随着国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相继得到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极大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满意度。基于此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关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作为一所县教师进修学校,本校积极承担了国培项目送教下乡的重要职责,并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培训。

一、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具体实践

(1)实践中采取的具体策略。为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成效,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策略:一是一丝不苟接受培训,誓把理念铭记于心。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研员队伍。为了让教研员更好地适应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的现实需要,本校专门对参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教研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教研员掌握了更多与送教下乡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正式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之前,负责该项目的领导嘱咐教研员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应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并有区别地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二是积极动员鼓足干劲,精细调查,摸准需求。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培训需要在了解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教W困惑及具体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方能更好地提升培训质量。对于此点,学校在正式实施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之前进行了充分考虑,并做好了充分准备。本校在正式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活动前,曾先后组织辖区各乡村学校的校长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期间积极了解了各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及教师的培训需求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针对乡村教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乡村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三是积极完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为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质量,本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培训讲师一改往日的以理论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通过集体研讨、试讲、听课、评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培训质量,让培训更贴近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除此之外,对于乡村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典型问题,培训讲师积极组织全体乡村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不仅能有效解决乡村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而且能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

(2)实践取得的具体成效。在上述一系列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策略的有效践行下,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表现出较高满意度。对参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171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71名乡村教师中,78.3%的教师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非常满意,21.7%的教师对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满意,无人表示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不满意。

二、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若干反思

(1)培训讲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很多乡村教师提出了自己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希望培训讲师(教研员)能帮助他们解决。但由于部分培训讲师(教研员)的理论素养不足,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提出的解决策略无法令乡村教师感到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未来的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应抽选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培训讲师(教研员)并对其进一步加强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胜任培训讲师这一重要岗位。

(2)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发现,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乡村教师仅将参与培训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并未从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参与培训。对于此点,在今后的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应首先通过培训端正部分乡村教师的思想,让其充分认识到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重要性。

(3)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未完善制度。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支撑。制度不仅能用来规范培训学员,而且能用来规范培训讲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显示,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在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制定方面仍然相对欠缺,所以对于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用制度予以有效解决。

三、结束语

总之,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采取的策略主要为:一丝不苟接受培训,誓把理念铭记于心;积极动员鼓足干劲,精细调查摸准需求;积极完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通过相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普遍满意。但仍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培训讲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未完善制度。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培训讲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3篇

【关键词】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麻江县;有效性管理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一种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以下简称“网络校本研修”)。各地学者、 教学研究人员和参与教师纷纷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均从培训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评价角度开展研究,涉及培训管理研究的相对较少,基本处于实践性探索阶段,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就本县2015年网络校本研修有效性管理进行了实践性探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三个百分之百的好成绩。

1.W络校本研修的“两个”融合

1.1网络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送教下乡”的融合

网络研修借助培训机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各类研修资源的学习、典型疑难问题的研析、各类学习共同体研修和教研活动、个人自主研讨活动等。校本研修主要是学校各类研修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联片研修主要是片区、跨片区研修活动和片区、跨片区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主要是县内优秀骨干教师送培送教到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师培训。

三者要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共同实施。网络研修的任务为驱动校本研修及个人研修提供引导与支持;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研修成果共享、核心问题提出,通过专家指导与引导,学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学校各类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体现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共同进行。

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在网络校本研修基础上实施,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联片研修和“送教下乡”活动是整合培训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入;联片研修的成果对整合培训形成促动。

1.2专家引领资源、预设性课程资源与生成性优质资源的融合

网络校本研修,由六大核心研修主题引领,分别为:修师德(必修)、明理念(选修)、 懂学科(选修))、学技术(必修)、会应用(必修)、比成效(选修)。其中,3次为网络校本同步研修(学校学科教研小组借助“校本研修”下的小组协作空间在线磨课系统,开展基于校本研修的在线同步“磨课”活动),1次为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主题四),1次为应用成果评比活动(主题八),校本研修专家实地指导两次(依据各省研修开展情况确定)。

三部分研修资源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必修和选修。选修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多种研修资源为片区、学校及学员个人的多型研修及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参考;片区、学校及网络研修活动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逐渐纳入共享,供学员进一步学习。

2.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管理

2.1行政线的组织管理

2015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43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使权力,转达下达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研修规划及考核管理制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成立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为组长的项目培训领导小组和以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及相关协调工作。工作指导小组负责项目活动设计、指导工作,并会同国家开放大学做好参训教师的过程监管和评价考核。学校负责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督促参训教师线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组织管理。

2.2业务线的技术指导

业务线的落实比较复杂,既依靠国家开放大学专家团队线上线下指导,又依靠县级培训团队工作坊和研修小组磨课指导。县级培训团队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校业务管理人员(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其侧重“网下”,协助“网上”,即“网上”专家通过视频指导;“网下”开展基于“磨课”范式的网络校本同步研修,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单位,围绕“会应用”开展三轮基于“磨课”范式的混合式课例研修。研修组长是校本研修活动的直接策划、落实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县级指导者(县教师培训中心专职教师、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县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等)其侧重“网上”,参与“网下”,即“网上”根据《周工作计划》,学员在指导专家和辅导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与班级为主题的学科工作坊主题研修;“网下”,组织专家实地指导。辅导教师选择磨课成果组织区域工作坊主题研讨,分享经验,指导问题,并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县教师培训中心在其间起着纽带作用,为行政线提供决策参考和业务咨询,为业务线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服务。

3.网络校本研修的“双线”评价

网络校本研修包括线上、线下两个环节联系,却又环境迥异。线上学习发生在县域的学科工作坊的、学校研修组织的虚拟环境下,由平台自动评价;线下研修发生在本校、本片区的真实环境下,由县校评价。

本县“网络校本研修”四类角色的考核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辅导教师、校级管理员、研修小组长的成绩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己所辖学员线上学习情况(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参与活动、提交磨课量化记录、研修总结、优质资源等),占权重50%;二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包括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和提交资源数及简报等),占权重50%。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双线”管理与评价,并做到两个融合,才能有效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才能消除培训者倦怠情绪,才能增加培训者成就感,有效调动培训者工作和学习动力,使县域内逐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课例研究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4篇

关键词:培训模式;新课程;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41-02

一、把握教育脉搏创建多元培训模式

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使命的结束,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已成为新时期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探索的核心命题,基于实验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满足教师群体的多元需求,我们经过多方探索,构建出了内涵日趋丰富、体系渐近完备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一)全员岗位年度培训:让每位教师得到成长

自1998年,我们开始采取全员参与的集中辅导举措,经过几年运作,已经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形成定势,年年参加集中辅导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当然年度全员集中辅导也是进修学校培训工作的重头戏,每年初通过调研,确定培训课题和内容后,选聘或培养主讲教师我们都极为慎重,为追求培训成效,我们不仅不惜重金聘请高校或省市级专家,而且还选送有执教能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在培训管理上充分发挥乡镇中心校作用,采取培训专干与组班教师双点名,中心校校长到场督导,严格考勤考核,不走过场,真正做到了集中辅导全员参与、素质提升名副其实。各中小学将教师的年度集中辅导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计划之中,为我们的集中辅导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新课程师资培训:多元组合贴近教师需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升华,关系着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我们知道,现在生源在变,课程在变,教材在变,高考在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校先后开展了面向全县教师的新课程通识培训、信息技术、师德修养及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技能等项目的培训。这些培训贴近教师需求,注重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收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

(三)骨干教师培训:拓展研修引领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是农村学校里的专业引领者,教师中的榜样和领头雁,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提出了分类分科、拓展研修“的工作思路,开展了大规模培训骨干教师工作。同时联合教研室,共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搞好集中培训后的跟踪实践,以”每人一堂课、相互听课、互动式评课“为主,并在教学一线收集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培训中心集中研讨,共同参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库,不能研究解决的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所在学校以多形式组织开展二级培训,帮助骨干教师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骨干教师谈学习体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搭建平台让骨干教师展示自己,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其他教师,共同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四)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我们要求在职在岗的每位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只是对五十岁以上的女教师和五十五岁以上的男教师不作具体考核,其它教师的培训情况直接纳入每学期考核中。主要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线,结合教师的实际把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成了几大模块。在培训方法上我们贯彻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到了尤为突出的位置。我们以演示课件的制作过程和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基础,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五)学校干部培训:循序递进提升领导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校长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加强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在职提高培训显得日益重要。在完成我县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提高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干部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除选送相关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外,还将举办分期各类分管副校长、幼儿园副团长及各校所有中层干部培训班。大规模教育干部培训必将极大提高我县教育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催生一批能引领我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教育干部。

(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让学校班级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农村学校班主任急需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收集与分析案例、问题研究等形式进行研训,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换与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解决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班主任全员校本培训,举办了优秀班主任研修班,举行了班主任工作专家报告会。组织小学班主任参加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组织中学班主任参加福建省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班主任培训满足学校班主任的需求,让班主任切实找到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实施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让学校班级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二、淡化培训职能积极探索研培工作新途径

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看,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辐射面将更加广泛,培训层次逐步提升,培训方式日益灵活,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主要的职能已经不是上课,而是研培工作的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淡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职能,积极探索研培工作新途径,是教师进修学校的新选择。

(一)建立片、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扩大研培工作覆盖面

当今,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展的总趋势是:重心下降、阵地前移、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最突出的是都很重视校本培训,并着力于探索、完善校本培训模式。按照“学校本位发展学说”和学校的功能,校本培训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方向。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片、乡、校三级研培网络,做到片片互动、乡乡互动、校校互动、人人互动,扩大教师参与研培活动范围,保证了研培部门及时准确地向教师传输课程改革动向及先进经验,也为教师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及困惑如实地反馈给研培部门提供了条件。

(二)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改传授模式为反思模式

我县有2/3多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地区任教,推进新课程改革,这部分人的素质提高是关键。农村地区教师参训聘请专家难,集中培训往往存在工学矛盾大,经费投入大,学用脱节的困难。为使边远学校和非课程改革年级教师了解课程改革动态,教师进修学校要经常举办送教下乡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通过“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高。该活动包括展示研究课、评课和答疑等内容。研究课既要有研培部门提供的课,也有基层学校自己推出的课和活动小组提供的课,评课既有教研员点评,也有授课教师的自评和全体参与者的他评。在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就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向教研员质疑。送教下乡活动一改以往培训的旧模式,代之以“教师说课、讲课—与会人员分组评议—各组间讨论交流”的参与式,改变了以往单向说教传授模式,淡化研培人员的指导身份,采用了以研究为主,共同提高的反思模式。别开生面的教研培训一体化活动,在为广大教师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机会,教师不再是活动的观摩者,这种特殊的受训形式,使他们改变了以往“来看看”的心态,而以“我是课程改革一分子”的身份,以“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的思想来参加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以“远程培训”为教师开拓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平等性,能生成培训的良好互动,能真正实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放境界。面对我县教师普遍面临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学矛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实际问题,我们努力为教师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2009年教育部“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项目和福建省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的实施让我们再次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远程教师培训平台,以校校通网络工程为手段,探索一种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继续教育新的网络体系和继续教育新模式。依托远程培训,将会让中小学教师采撷最丰富的信息、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实现最广泛的交流,表达最自由的思想,展示最个性的风采,畅想最理想的教育。

(四)在研训工作机制中打造学习型研训员队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注重培训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新型培训者队伍。要按照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培训、教研活动,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专职教师的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促进教师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特级教师、各级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校本化和社会化合理搭配的培训者队伍,将成为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助推器。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5篇

一、开展农村特岗教师培训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确实解决了龙井市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9年至2012年,我市的特岗教师人数为125人。可以说,特岗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生,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但是却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为此,我们每年组织一次特岗教师培训。到目前为止,参加培训的特岗教师达120余人。每次培训,我们都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特岗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帮助特岗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每年培训时间120学时,并定期对新上岗的特岗教师进行考核,建立相关培训档案,形成纵向由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特岗教师任职校层层负责,横向由进修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

2012年8月23日至25日,我们组织龙井市特岗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共有75名中小学特岗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安排有: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理论及实操培训讲座、课件技术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说课、听课、教案设计(分中、小学)等,以及由基层学校教导主任曹慧做的《教师的成长》经验介绍,和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做的《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中闪光》心得体会。各项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特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而设计的。师德教育中,通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事例来进行如何做一名师德高尚、富有爱心的班主任;教育科研讲座从理论的高度、结合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进行实操培训;课件技术也通过例举大量的课件设计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来讲解如何制作课件;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实际案例教育老师们如何做一名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特别是吉林省优秀特岗教师尹月谈了她在三年特岗教师岗位上的真实感受,有感而发,使受训的特岗教师深受感动和启发。

通过培训,使特岗教师坚定了从教信心,能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联系,同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组织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

自2009年至2012年我们共组织十批各级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送课教师达120多名,参加听课教师达1080人次,挖掘并分享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智慧。

骨干教师身上大都蕴涵着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由于其缄默性、情境性、个体性,比较难以言传,所以若要分享,首先就必须选择其合适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骨干教师送往乡镇学校的精品课。

参加送课下乡的都是龙井市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者是教学能手。在送课之前,我们培训部门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校的需要确定相关科目的骨干教师人选,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学校。而送课教师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把教学模式先进、科技含量高、教学理念新的优质课送到了乡镇中小学。课堂上送课教师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多样化的练习、知识的正反运用、丰富多彩的答题竞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快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课后,执教老师分别进行了反思性说课,各科教研员分别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城乡教师之间还进行了零距离的讨论、互动和交流。

听课教师纷纷表示,送课下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和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受益颇多。乡镇学校领导认为,骨干教师的授课,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价值。送课教师也感到,送课活动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好机会。送课下乡活动,既发挥了教学带动作用,又为城乡教师的交流架设了桥梁,加强了校际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带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同时“送课下乡”活动为所到学校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为农村学校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与扶持作用。

三、农村教师培训的实践思考

第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应组建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因为培训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因此,培训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在培训这个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训者:一要具备深厚的教学理论知识,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研读课程改革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能够站在课改前沿,有效地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二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教师培训最新动态,研究教师成长规律,掌握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科学设立农村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开展新课程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同时,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帮助教师奠定教育理论基础,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针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有针对性指导农村教师教学。

第三,选择有效的农村教师培训形式。

1. “送教下乡”模式。骨干教师们将新理念、新感悟、新经验、新技术和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带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

2. 专题报告式。针对农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的问题,可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讲解,以解决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模糊认识;也可外请专家来校讲学。如,教育科研、教学观念、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6篇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师;培训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提升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完善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题素质,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现状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训与乡村教学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桂林师专“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实施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听课、查看学员总结等方式,分析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培训需求,并对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出相应对策。

一、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现状

2015年,桂林师专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英语学科项目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和送教下乡项目,共六项,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主;学员构成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共计428人。笔者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管理、问卷调查、听课、访谈、查阅学员总结等形式,对乡村英语教师现状及培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一)乡村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以上六项“国培项目”实施前,我们对项目县的乡村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得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部分是转岗或兼职英语教师,有的是语文、数学老师转岗教英语,有的是音乐老师转岗教英语。他们参加的培训以转岗培训为主。存在英语专业基础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参差不齐。项目县边远乡村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原因是学校边远,师资缺乏。教师如果去参加培训,就会造成无人代课的情况。近县城的乡村小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原因是学校近县城,资源共享的机会多。也有学员谈到,由于县教育局在培训人员安排上统筹不够,有的学员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有的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乡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乡村英语教师对参与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学员谈到,他们很愿意参加培训,出来接受新观念,开阔视野。但也有学员认为参加培训用处不大,因为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培训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回到乡村学校用不上,反而带来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乡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往的培训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前沿或现代化的问题,乡村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后,难以将这些内容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部分学员反映,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培训,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理论课时多,拓展活动少。

二、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需求

在对桂林师专2015年“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的学员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置需求。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参加培训的乡村英语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多。调查和访谈显示,国培计划项目中“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是乡村教师普遍欢迎的。送教下乡项目,集中在项目县城某学校进行培训,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学习生活都相对方便。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集中在桂林市几所名校进行跟岗培训,这个项目形式受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欢迎,这类乡村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加上没有家庭方面的负担,他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

(二)培训内容需求。乡村英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包括:1.根据乡村与城市教学条件差异,适合乡村教师教学的培训内容2.结合乡村英语教学实际,涉及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3.少理论,多实践和互动环节的培内容。4.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的培训内容。5.课件、微课制作的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需求。调查显示,在国培计划,访名校、顶岗置换、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中,超过60%的学员希望参加名校的跟岗或送教下乡。在培训形式上,85%的学员希望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展示,70%的学员希望专题研讨与交流互动,55%的教师希望专家授课。

(四)培训团队需求。构建完善的培训团队,提高培训团队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国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名师,90%的教师希望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65%的教师希望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也有25%的教师希望高校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另外有不到10%教师希望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五)保障条件需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和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培训时间、管理方法、培训经费等。调查表明,80%的学员希望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以摆脱繁琐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琐事,进行7――10天的脱产培训;30%学员表示短期培训可在寒假或暑假进行。80%以上的学员倾向于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培训管理方式上,85%的学员认同学分制管理,同时还希望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乡村教师职业培训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和“国培计划”的要求,我们根据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从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对策。

(一)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施培训项目。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为促进“国培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场地、资金、设施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和培训效果提升。

1.重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我们在培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项目县教育局进行座谈对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愿望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类,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效果。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非常关键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培训”,并深入学习“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要求,了解培训需求和参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有针对的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推动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乡村教师培训方案,并创新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推动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教师培训队伍质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让学员在培训期间能了解到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学英语教研员、区教育局小学英语教研员、桂林市一线小学高级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她们将自身多年实际教学与教研员的经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带领学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将许多实用的技巧现场演示给学员。她们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带动学员思考,引领学员前进。

(二)精选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精选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有效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

1.紧跟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以学员需求为主线,以“两部分,三维度”的形式展开,分别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同课异构实践两部分,着眼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维度。培训内容模块包括专业理念、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及相关专题。

2.围绕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形式,采用“参与式专题v座+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展示+学员实践汇报+后续跟进”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增加互动和体验活动,突出乡村英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培训场景,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培训活动的感悟,总结经验,让乡村英语教师相互学习和进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建“学员讨论QQ群”,为学员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心得、体会,也可以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分享学习期间的各种音像、课件资料。邀请授课专家人群,解答和指导学员的困惑及问题,巩固训后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帮助学员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及管理团队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根据学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成绩由学员的出勤情况20%,课堂参与40%,展示及任务20%,总结性成果20%构成。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7篇

(一)抓师德建设,努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

1、学习宣传先进。深入贯彻总书记给孟二冬同志女儿回信精神,组织开展向符爱起同志学习活动,制发了相关文件,召开座谈会,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认真贯彻《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向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学习的决定》,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在教师节期间开展缅怀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教师、慰问教师家属活动的通知》,组织教师集中开展祭英烈、铸师魂的师德教育活动。

2、开展主题家访活动。从年6月起至11月底,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走进学生家庭、关爱学生成长”主题家访活动,通过家访活动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建设。

结合家访活动,开展“家访手记”征文评比工作,广大教师踊跃投稿,共收到征文500余篇,评选出获奖文章130余篇。

3、组织开展庆祝第23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一是省领导走访慰问教师活动。省人大副主任万学文、省政府副省长胡振鹏、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看望慰问了部分优秀教师、家庭困难教师代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全省各地、各校也纷纷开展走访慰问教师活动,深入基层,关心慰问农村一线教师,为教师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与问候。

二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召开新闻会,通报庆祝教师节有关活动,推出了重点宣传典型。教师节期间,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宣传我省模范、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展现近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教育报》8月29日在头版以顺峰山区里的“妈妈老师”为题报道了我省万安县顺峰中学刘金秀老师先进事迹。新华网9月8日以“吊着尿袋坚守讲台”为题报道了我省都昌县苏山乡中心小学徐斌老师先进事迹。9月10日《江西日报》登载了庆祝教师节专版,刊发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致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贺信。

三是参与委厅组织召开的庆祝教师节暨全省模范教师表彰大会,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座谈会和“我爱教师”文艺晚会。表彰大会上省人民政府授予了151名同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部分特级教师代表参加了庆祝表彰活动。

(二)抓培养改革,为农村学校培养输送优秀教师

1、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编办联合印发《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专科层次定向招生计划5000名左右,用于定向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中毕业生三年制进入师范专业学习,招生计划单列。参加中考或高考成绩优秀的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才有资格参与选拔。定向培养的学生按照“直送直派”的原则,由省教育厅根据定向培养协议书一次性将毕业生派遣到指定乡镇学校,毕业生回协议县(市、区)乡镇中小学服务不少于5年。年我省录取定向生1746人,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2、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年完成20名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录取、签订协议工作,组织农村教育硕士生进行免费岗前培训并进行了教师资格认定。目前,共为农村学校培养和输送了186名农村教育硕士。

3、配合教育部做好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录取签定协议等工作。年,我省共有340名学生被录取为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

4、加强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指导。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江西省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和《江西省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并下发到各培养院校,对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

(三)抓培训提高,努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1、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初中正职校长省级培训计划”,对农村乡镇以下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免费培训。年完成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2000名,涉及15个学科;完成农村初中正职校长省级培训、高中校长进修学校校长培训共计800余人。

2、继续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将新评151名特级教师增为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讲师团成员,年组织特级教师32人次,赴全省26个县(市、区)送教,培训农村教师5500余人。组织专家到农村送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农村一线教师普遍欢迎。

3、继续实施瑞典“希望之星”项目。年免费培训农村体育、卫生、艺术教师170人。会同团省委实施首期乡村音乐教师免费培训项目,年组织30名乡村音乐教师赴上海音乐学院免费参加培训。

4、继续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年对参加远程培训的农村教师免收培训费,减轻了农村教师负担;编印了《远程培训管理手册》和《培训指导手册》免费发放到每位参训教师手中。完善了相关制度,加强了培训管理。进一步丰富了网上资源,强化了培训过程和检查指导,为确保培训不走过场,检查培训效果,我厅专门组织了远程培训工作检查,会同省人事厅职称部门组织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试,全省共有28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远程培训考试作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专业科目,其成绩将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

5、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学历提高培训。年下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历提高培训学分互认的通知》,明确规定:凡参加电大开放学历教育(师范类)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师,均可免交选修课程10个学分的所有费用。年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33%、95.75%、79.78%,比2006年分别提高了0.29%、1.22%、3.64%;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占51.91%,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8.42%,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03%,比2006年分别提高了5.06%、4.85%、0.9%。全省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6、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年完成中小学班主任省级培训2500人。选派新建县、章贡区、上饶县、万安县四个县区的400名优秀班主任参加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部级远程培训。在教育部年12月28日召开的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部级远程培训总结表彰会上,我省上饶县教师进修学校获先进组织单位奖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赣州市章贡区陈庆信教师获优秀班级管理员奖;南昌市新建县教师进修学校肖清红教师获优秀辅导教师奖;万安县邓堂兰、上饶县苏美瑜等15名教师获优秀学员奖。

7、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制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的通知》,召开全省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网络视频专题培训会议,参会人员800余人;邀请厅研究室、基教处、体卫艺处负责同志赴地市为中小学校长作“校园安全”专题讲座。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2100人次。

8、加强省级培训基地建设,下发《关于同意在赣州市设立省级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的批复》,在赣州市与赣南师范学院联合创办的赣州市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设立了“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赣州)”。

(四)抓名师建设,认真组织第五批特级教师评选

为表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小学教师中的楷模和表率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组织开展了全省第五次特级教师评选工作。评选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突出一线上课教师,对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予以关注,将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和普通中小学的校长评选总数控制在10%以内,共评选出151名同志为全省第五次特级教师候选人上报省政府。

省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听取了我省第五次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情况汇报,认为这次评选特级教师,突出一线上课的中小学教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阳光操作,群众公认。同意以省政府名义授予聂水兰等151名同志“江西省特级教师”称号。《中国教育报》年9月19日头版以“江西新评特级教师九成来自教学一线”为题报道了我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

(五)抓规范管理,进一步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召开新闻会,通报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政策,就社会申报认定人员关心的问题向新闻媒体作了详细的解答和说明。召开大专院校学工处(招就处)处长会议,印发了《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政策》宣传海报,在各大专院校校园张贴,广泛宣传。

2、规范培训管理。为规范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补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培训,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培训院校(机构)名单的通知》,遴选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40个培训院校(机构)为全省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补修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的单位,对各培训单位的教学、收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3、严密组织考试。年补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在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命题、阅卷,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考务工作。全省共28274人参加了54338科次的考试,232人次在考试中违纪被判零分,严肃了考风考纪。

4、培训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人员。为做好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举办了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人员培训班,培训班对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专家对全省高校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全省高校教师4899人提出申请,157名教师未通过审核。

年,我省认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资格约4.8万人,其中省教育厅直接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4742人。

(六)抓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素质

1、坚持学习和调研制度。为提高干部素质,按照委厅要求,我处制定了“师范处年干部学习和调研计划”,全处同志按要求积极学政治、学理论、学业务、撰写了读书笔记,结合工作中的问题深入调研,处站同志下基层调研近500天、150人次。同时积极参加委厅机关党委组织的《》学习辅导、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等集中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和调研,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2、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在教师资格认定、特级教师评选、定向师范生招生、师资培训等各项工作中严格执行中纪委、省纪委、教育工委和教育纪工委的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勤政廉洁、不谋私利。

3、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自觉接受监督、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责任到人、规范程序、当面沟通、促进工作”四项原则。年共办理省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3件,其中主办9件,会办4件、办复率100%,满意率100%。

4、高度重视工作。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其中邱冬芳和余正辅被人冒名读书问题的来信,我处多次派人调查核实,最后得到圆满解决。年共收到群众来信547件,其中“厅长信箱”465件(厅长批示43件),处室收信82件。答复江西教育网网上咨询1745件,收到感谢信7封。

5、积极参加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和“争创红旗单位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处干部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工作体会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总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仍然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改变长期形成的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教师资格认证、培养、培训、待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教育发展对新增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教师资格认证、聘用等准入、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对师范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更加重视,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任重道远;提高现有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日益紧迫,但教师培训制度、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教师资源配置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城乡教师素质和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如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涉及到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流动有序、富有活力、德才兼备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懈努力。

三、年工作要点

年师范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工作,按照委厅的总体布署,围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教师队伍、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目标,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教师专业化的导向,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加大培训培养力度,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努力为培养教学名师,创造良好环境,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1、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四点希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使“四点希望”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

2、做好庆祝第24个教师节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3、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制度。继续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觉遵守《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4、启动“农村教学点教师省级培训计划”。从年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免费培训5000名教学点教师,每年培训1000名。

5、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完善定向培养的招生录取、协议签订等工作,保证培养质量。

6、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2000人。实施“农村初中正职校长省级培训计划”,培训初中正职校长400人。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市、县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的开展。

7、继续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充实完善省级中小学农村教育讲师团专家库,进一步推动市、县教育讲师团赴农村边远地区开展“走教送教下乡”活动。录制特级教师示范课光盘、精选名家授课光盘到农村学校巡回播放。

8、切实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实施“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工程”,组织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从年开始,用5年时间建设100所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使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广大农村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

9、推进校本培训。从年起开展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省级示范校评选活动,用五年时间评选2000所,通过其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10、设立省级中小学师资培训奖励专项经费300万元,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作成效显著的设区市予以奖励。

(三)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11、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培训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2000人,培训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学科教师1.6万人。

12、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实现城乡教师免费参加远程培训,加强培训的管理、指导和督查,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13、继续实施“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年,省级培训2500人,设区市教育局培训10000人,县(市、区)教育局培训2.5万人。

14、在部分学校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点。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专业化水平。

15、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

16、继续开展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年培训高中校长300人。

(四)加强名师队伍建设

17、完善《江西省特级教师评选办法》,出台《江西省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加强特级教师的管理。

18、举办首期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进一步提高特级教师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组织开展江西省特级教师分会相关活动。

19、开展江西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年评选首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名,骨干教师1000名,推动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的开展,形成名师队伍梯度结构。

20、举办全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开展在校师范生基本功竞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

(五)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2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非师范类毕业生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和考试,严格申报认定程序,确保教师资格认定质量。

国培送教下乡研修总结第8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急管理工作,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是改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的现实选择。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站在构建和谐**、建设全面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动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再上台阶,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责任,提高质量,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明确预案编制责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县应急管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乡镇、企业应急预案。凡是上级部门制定有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县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乡镇政府要参照县政府制定的预案,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地方政府预案,同时指导村(社区)制定好应急预案,确保遇到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编制消防、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今年预案编制任务重、时间紧,下半年省、市政府还将组织专项检查,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预案编制领导小组,迅速抽调专门人员,按时完成有关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力争今年底前完成所有预案的编制和修订任务。县应急管理办将适时组织检查验收。

严格预案编制要求。各类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工作的主体和职责,明确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措施,做到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全县性的专项预案,县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变化的形势,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加强协调沟通,使预案之间相互衔接。要建立和完善联动协调制度,加强部门、乡镇、军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县级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和县属企事业单位编制或修订的应急预案,须及时报送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便全县加强统筹指挥。

提高预案编制水平。各级各部门在预案编制和修订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总结汲取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基层的意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掌握和遵循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处置措施,努力提高应急预案的预见性、操作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编制和修订预案应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程序,广泛征求意见,经集体讨论同意后正式实施。

三、预防为主,多方协作,规范应急运行机制

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预防是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办法。各级各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调查与分析,做到对风险源心中有数,对抗风险的资源家底清楚。建立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适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区域、本部门的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预防为主、消除隐患,促进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排查和限期治理。积极开展社区、村社、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隐患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

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制度和各方协作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有关乡镇政府和单位要立即开展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事态扩大化。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主要出发点,保护群众利益最大化。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处置联动体制。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基本原则,各乡镇政府和县级各部门不仅要加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负责的各类预案,还要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就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危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好突发公共事件。

四、强化值守,灵通信息,加强应急基础工作

严格应急值守制度。各乡镇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敏感时期,领导必须带头值班,并将值班安排表(带班领导、值班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提前报送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值班电话和应急管理负责人移动电话,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对更换通信方式或外出的,要及时向县政府办报告。值班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值班责任,坚决不准出现脱岗、漏事现象。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政府是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遇有紧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迅速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电话:**)报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在乡镇及县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不超过30分钟)报告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分管领导,并随时跟踪报告有关情况。

灵通预测预警信息。各乡镇政府、县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加强信息监测与预测,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作出预测。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必须在2小时内报送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规范应急信息报送。应急信息报送要快速、真实、准确,规范报送要素和渠道,落实报送责任和要求,确保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重点报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效果、下一步处置思路和将采取的措施。对迟报、瞒报、漏报、不报和不准确报告重要信息而影响及时妥善处置以及造成后果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各乡镇政府和县级各部门每季度至少要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动态、组织体系、预案编制、队伍建设、宣传培训、预案演练等情况。

严格应急信息管理。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应急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急信息主要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未经县政府同意,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对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

五、建好队伍,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急救、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应急状态下能“拉得出、打得赢”。注重专群结合,建立应急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要根据《**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针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和特点,迅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在全县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工作网络建设情况,要及时书面报送县应急管理办公室,确保预案有人制、联系有人接、险情有人排、应急有人管、指挥有机构。

加强应急工作培训。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标准和方式,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职守、信息报告、组织协调、预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应急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水平和应急救援人员专业技能。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要强化预案演练工作,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水平。公安、消防、武警、卫生等部门要组织开展实战性强、群众广泛参与的跨部门、跨乡镇的综合演练和专业演练,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各级各部门要协作配合,积极备战,通过演练,熟悉工作程序,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六、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完善应急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和组织体系。各乡镇政府、县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更新理念,转变职能,真正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应急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给予保证。要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指挥,并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要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预案、人员、领导、责任、资金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