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5 11:20:25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6-02

一、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力度的加大,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改从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是,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尤其在工科院校,学生文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重视不够。存在平时不学,考前突击;作业不认真,应付心理严重等普遍现象。尽管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思想认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非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和能够解决的,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的程度、教学的现状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关联的。因此,高校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值得分析和研究。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

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而且存在理论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因此,相当多的学生仅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完成学业的无奈之举,应付心理严重。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一方面保持了其稳定性的特点,因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又紧随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较稳定的内容因其教学上的重复性,学生缺乏新鲜感,不容易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多也是巩固和提高。变化较快的内容,往往又具有前瞻性,不能立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检验,因此,其教育效果必然受影响。而且,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它们不能引起学生关注,双方不易产生共鸣,这是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2.教学方法陈旧,引导不够,不能让学生在快乐新鲜的氛围中学习那些中学时代就已经有所了解甚至熟知的教学内容。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手段,但由于多媒体教学本身的缺陷,如信息量过大、学生掌握效果差、缺少互动等,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引导方面的做法依然比较陈旧。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尽管已经成为许多工科院校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但高校扩张后的师生比例问题依然是推行实践教学一个障碍。这是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因此,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依然需要探索。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存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来看,功利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盛行,相当多的人对经济效益的关注远远超过社会效应与可持续发展效用。在部分学生身上,表现为他们以“有用”“实惠”作为一切活动的评判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既带不来经济效益,也不会对专业和技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生不重视是目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问题。这是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4.部分学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相当多的学校敷衍了事,教育教学改革过于被动。部分工科院校要么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要么不能给予教育者、研究者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造成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不稳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等现象。这是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性质上来说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但事实上,当前许多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这一特点和要求。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应试教育并无太大差异。学生要的只是“学分”。教师要么“坚守阵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要么 “取悦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接收“快餐文化”的媒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含金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素养上存在“瑕疵”,不具备应有的信仰,后果是不言自明的。“阵地”需要坚守,但方法需要改变。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为金钱所迷醉,一切“向钱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足轻重,甚至认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必开设。他们的理由一般是工科院校应该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学生将来是靠专业立足的,因此其他知识用处不大。自高校扩招以来,教学资源紧缺,有些民办院校和高职学院认为压缩公共基础课甚至取消这些课程,就可以为学校减少开支,“节源增效”。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视当前形势,缺乏民族责任感,必须批判。然而,这种声音的存在,也正好反映了目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危机与挑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无论从战略的高度还是全局的高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始终谨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通过多方面努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大学生接受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渠道。鉴于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高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净化社会“空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从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情况看,课时的要求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安排,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我们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还不够强,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增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按照以下四方面要求进行:

1.内容和形式切合当前学生特点,不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内容和形式切合当前学生特点,否则,就是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重复,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方法问题。只有方法得当,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所以,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感觉到思想的变化所带来的快乐。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必然选择,这一创新要求内容上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社会热点话题,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将教育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置于同一个有机整体之内,容易产生共鸣、形成合力。

2.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全方位影响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从大部分工科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当然,改进教育方式不是要取消灌输,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对象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从统一灌输形式向多层灌输形式转变。另外,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些方面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毕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必须结合“两个课堂”,实施全面育人,立体式地推进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参与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自然较好。除此之外,还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如何,教师、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如何,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如何,校园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有些工科院校要求教师每天穿不同的服装,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深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这种教育,比起那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说教更加有效。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力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良好氛围。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的一对常规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使教与学能够相得益彰。师生相长规律是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所谓师生相长规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其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教与学相互依存,共处于同一个教育环境中;其二,教与学相互转化,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师生相长规律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必须相互尊重,通过“情感对称”体现情感效应,增强教育效果。在此,班主任、辅导员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必须相互学习,使教育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化。教师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有效消除“代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师生相长规律还要求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者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以便适应学生实际。学校的规章制度、队伍培养方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使教师与学生具备共同发展的制度保障。

4.效果的测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局限于考试的形式。教学效果的测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的测评机制能够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既能全面和客观地检验前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下一步的教育教学产生强有力的激励作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考核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符合人的主体性原则、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和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院校重理论成绩、轻过程考核和日常道德行为实践。这种“学”“用”分离的做法致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与日常行为表现不一致,在工科院校,这种现象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而未体现出它的教育性。因此,这种考核办法不适合工科院校。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增加考核的主体。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外,学校、家庭、社会也可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使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三张皮”变为“一张网”,形成合力,加以落实。其次,扩大考核内容的范围。效果测评中,除了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应考核学生日常表现、实际行动,甚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改变考核的形式。在原有纸笔测试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其他的考核形式。总之,思想政治课成绩考核办法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样才能衡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转化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使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当前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加强。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要素中,工科院校必须积极利用有利因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工科院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参 考文献]

[1]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

[2]李辉.浅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3]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企业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28-02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创新的路子,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处理好当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完成石油管理局的原油生产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责任日益繁重。从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越来越大;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渠道、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干部职工的思想更加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现阶段,研究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重要方面。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有助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进一步完备化、系统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用理论武装党员和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必须吸收当代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成果,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手段,如:电视、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和工具,创造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从而推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化。方式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客观要求,采用适应各类各层次工作对象特点的新方式,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原有的模式,更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缺乏特色,特点不鲜明,针对性不强,因而效果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研究不同人群的思想规律和特点,从其自身的情况出发,寻找符合工作对象思想特点的有特色的工作方法,建立一整套能适应多层次对象思想发展特点的方法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2 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局限性

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社会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随意性较大。在方式的选用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在方法的运用上还不够科学,在传统的手段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足;二是沟通、交流不够、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多,过多地强调“大一统”和“整齐划一”;三是针对性不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多采取“一锅煮”、“一刀切”,对工作对象进行类别和层次细分不够;四是文化涵量低。不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常常采用单调、枯燥、呆板的方式,缺乏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形象化和艺术性,受众易产生逆反心理,发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作用不明显;五是实效性不佳。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紧密,“空对空”开展工作,群众戏称为“中听不中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无效”。

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思考

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勇于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客观实际对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不大胆探索实践新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出路。

3.1 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现代化,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大大的提高。相反,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机制落后,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现象突出,对科技成果的认识和运用不足。当今的科技技术,比如互联网、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媒手段不仅自身在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勇于正视矛盾,坦然的面对实事,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手段辅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2 契合本企业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只有提高文化涵量,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如孤东采油厂建厂20多年来,坚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每年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今年将按照油田“胜利文化建设深化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外请和内部攻关相结合的方式,对孤东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形成适合孤东发展需要、具有孤东特色的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体系。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厂区文化等各种文化娱乐和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广大群众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育德;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 (2012) 06 -0039 -06

    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启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结合看作群众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发挥文化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化活动中的原则和方法,开创了战争时期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的辉煌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和前景。其中“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发展所需要的认识、情感和斗志,即以文艺育德,成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使文艺成为鼓动干部群众的有力工具之一,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文艺育德有效实施的光辉典范。

    一、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的观点,为文艺育德的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毛泽东看来,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一方面,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内容的革命文艺就必须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服从于革命战争年代宣传鼓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生动活泼等特点,激励、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惊醒起来、感奋起来,实现其影响政治的目的。

    在文艺“从属于政治”并“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观念的指导下,延安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注重发挥文艺作品的政治动员功能,文学艺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戏剧改革为中心的新文艺运动, “戏剧、歌咏、图画,都是社教的良好工具,我们都应当运用,而尤以戏剧的宣传效果为最大。所以戏剧是社教的最好工具,不论抗战动员、改良社会风俗、提倡教育它都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如在当时戏院断乎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种唤醒社会意识的宣传工具,成为革命本身不可分割的部分,“政治方面有变动时,戏院总即完全改变来适应它。所有的歌都换了新的语句、新的戏剧、新的讽刺短剧和‘活报’都匆促编就”。在实行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戏院的主要内容就是“鼓励反对日本侵略的群众运动,和唤醒人民要求民主,但非苏维埃”。在新秧歌运动中,“不管某出戏的题材和情节怎样,秧歌舞中的主题似乎是不变的。这个主题就是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进一步完全实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上,如何克服物质和人力的困难”。在歌咏运动中,“这些中国现代的‘游吟诗人’在弦乐、铜鼓和竹板的伴奏之下,用歌声表达时事政治和歌唱抗日战争”。悲壮、激昂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汇聚成一股股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有失偏颇,然而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支配下,文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很好的衔接,真正发挥了它的育德功能,在动员干部群众方面发挥了显着的鼓动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积极开展文艺育德的理论研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南

    早期,延安文艺界在文艺育德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诸如应该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怎样处理歌颂根据地的光明面和批评其阴暗面的关系,怎样对待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针对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文艺理论研究,注重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悉心研究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的原则和方法,产生了以《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建构了完整的文艺育德的理论框架,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时延安成立的许多文艺团体经常开展研讨活动,讨论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它们创办了《边区文化》、《战地》、《文艺战线》、《文艺突击》等大量的文艺刊物,除了宣传文艺作品以外,还刊登理论研究文章,探讨如何发挥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如艾思奇的《抗战文艺的动向》、 《旧形式、新问题》,沙可夫的《抗战文艺杂谈二则》,柯仲平的《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肖三的《论诗歌的民族形式》,冯乃超的《文艺统一战线的基础》,肖军的《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艾青的《我对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942年5月,毛泽东和凯丰联名邀请在延安的作家、艺术家举行座谈会,专门研讨文艺理论与实践问题,毛泽东在5月2日和23日的两次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学习问题等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文艺事业是党的整个工作的一部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及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文艺作品的批判与继承等理论观点,确立了文艺育德的地位、方针和原则, 《讲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育德工作有效运行的不朽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对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文艺育德实效性的理论观点。他讲到:“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对于推动广大文艺家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真正获得工农兵的思想情感和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主导作用;在谈到文艺批评时,提出评价艺术标准好坏要看“社会效果”,“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指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提出文艺作品必须“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为文艺创作和表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增强文艺育德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全面改造文艺人的思想,为文艺育德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队伍支持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生工作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界限的文化。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文化样式的多样性,必将给大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但是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我们主流文化相悖的内容。网络文化中的很多违道德、法律甚至反动的信息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法分子也一直觊觎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网络上的这些垃圾信息,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紊乱和价值观的倾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限制,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学生工作的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者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包括理论灌输、社会实践、榜样激励、直面谈心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等措施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实现了结合,获得了新的认知工具、交流平台,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同时网络上信息交流的快捷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及时疏导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是我们当今形势下学生工作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对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做以下分析:

一、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和影响力。

网络上的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学生工作干部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精选出所需的内容。学生工作干部是大学生的思想导师,这需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武装头脑,网络正切合了学生工作干部的需求,很多热点问题、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等材料可以被及时的筛选和掌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数量和价值上都实现了倍增,以使广大的学生工作干部能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做学生工作,这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二、鲜活的内容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年级大会、办公室面对面的谈心说教,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而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可以采取匿名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以便于学生工作干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有的放矢的精心选择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客观的信息表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很难及时地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很难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等学生出现问题我们再去追寻其思想根源、情绪变化,已为时太晚。存在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思想状况相对隐蔽,性格气质又千差万别,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内心世界,很难预先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网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学生工作干部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空间、个性签名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问题在萌芽期得到解决。

四、师生间的网络零距离交流,增强了学生工作干部的亲和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在寝室、办公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相对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是,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无法覆盖每一位同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在网络背景下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学生工作干部获得了新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谈论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还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信息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大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信息,教育者能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五、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学生工作干部要通过这种教育,让大学生的知、情、意、行逐步社会化,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确立更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文化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搭建了通途。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网站、社会主流媒体合作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有机的联接起来,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也为社会培养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人才。同时网络还能使不同地点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便利了各地学生之间的交流,扬长避短,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常常可以无所顾忌、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论坛上,大学生就校园生活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表达真实的看法。而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网络热点话题讨论,学生们也乐于参与。这样,过去那种学生真实思想状态较为隐蔽的状况就得到了改变,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教育效果,并从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同时,高校学生工作干部也应该警惕网络上的不良影响,及时、主动地引导大学生朝着主流方向发展,避免受错误舆论的引导。加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工作干部也要通过学生的QQ、网络博客等网络信息,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有的放矢的做学生工作,同时也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渗透,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充分落实。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网络文化这种直观而快捷的教育效果评估平台予以高度重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遭遇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更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必然要求。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其现状与存在问题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被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务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目前,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设立了不少项目、课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发表、出版的理论成果(论文、专著)众多。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结果仅2007年至2009年4月就有论文726篇。在理论上深层次地思考,高层次地引领并有效指导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二是专题网站建设不断创新,效果增强。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有的高校利用此类网站开展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的思想。借助专题网站这个平台,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利用专题网站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然而,在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网络建设,认为建设一个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就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效果不好。

二是教育形式单调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形式比较单调,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关心的感情、健康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设置或不设置互动栏目,在线交流少。

三是教育内容枯燥问题。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而涉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有的即便设有一些栏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而有思想深度、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内容更少,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研究者认为: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交流影响过程,并不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与受教的接受灌输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指导思想,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各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没有很好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网站,忽视了网络的“服务育人”功能。

其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如前所述,近几年,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但真正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很少。即使已有部分这方面的单项研究成果,也没有进入应用领域。因此,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实施途径等,广大高校政工干部还处在探索之中,这就难免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以致相当多的领域还保持传统的灌输方法,忽视网络文化规律。

再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当前,众多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对校园网的功能没有准确定位,使校园网不能有效地发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队伍、制度、机制、工作方法、投入等没有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最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系统的建设。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不强,对开辟和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还有一些工作者虽然有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但是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的欠缺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 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个性心理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要研究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政党都在研究互联网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迅捷、廉价等优势,在网上设立各种论坛,与网民交流意见,化解分歧,宣传主张,形成共识。我们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 建立高质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为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网站,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 体系。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的支持,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并定期更新、丰富信息资源,保持信息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利用BBS、QO、E-mail等途径进行交互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沟通互动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服务。

3 加强网上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j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来说,学校的BBS、贴吧等经常成为大学生发表观点和讨论问题的场所,成为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中发散地,因此,它是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自己的意见,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针对这样的特点。为了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减少和消灭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BBS必须实行“注册制”。通过严格的实名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取消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提高讨论区的品位。提升站点的整体水平。

4 整合网上资源。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目前。一些高校甚至校内各院系的网站虽各有一定特色栏目,但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资源。在互联网这块重要的阵地上,没有互相呼应,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因此,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各院系、部门网站特色栏目,建立校内高品质的服务育人网站,开辟学生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内众多高校专题网站的优势栏目,建立全国性的服务育人网站,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5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多层次、高品位的网络文化,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进行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时,也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达到了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6 强化网上沟通,做好实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思潮和现实而深感困惑的难点、热点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就立即消失。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通过疏导予以化解。而网络,则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对网上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议论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应有的“批驳”,同时又进行有说服力的引导,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另一方面,要快速处理学生通过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对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予以说明、解释,合理的积极加以解决,并善于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达到化解、理J顷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

7 做好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网络心理咨询比起其他咨询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面对面和匿名性,使咨询者没有心理压力,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咨询更加亲切,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将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及其自我诊断方法上网,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开辟新途径。在网上构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网络渠道可以从宏观上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和网络心理咨询,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问题。

8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政治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是网络化全球信息的挑战,面对大学生“网民”,更需要提高政治素质,着重提高“三性”:政治上的敏感性、政治上的预见性、政治上的坚定性。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网络信息庞杂繁多,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9 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正常、持续与有效地运行,就必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应确保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成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对所有组成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明确自己的工作具体职责和主要任务。其次,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必须强化网络安全观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联系站点,定期收集与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提出对策措施,据此及时调整并完善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后,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工作职责、规章制度、网络维护、效果评价与内容创新等方面定期进行工作考评。确保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67-68’

[2]李玉玲.论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78-79.

[3]富超.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J].理论导刊,2007,(12):98-99.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6篇

1.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其职能实现的作用有限。文物保护管理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推动其职能的实现,从而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但是目前来看,很多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并没有与其职能进行有效地结合,一些文物保护管理所甚至将思想政治工作当成简单的政治任务,甚至会仅仅走走过场,在思想政治工作做完之后很多员工在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上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造成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有效推动文物保护管理所实现其职能。

2.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内容、形式滞后。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偏重于理论,文物保护管理所也是这样,过于重视理论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代感,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与手段上上都比较滞后。并且不同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创新也参差不齐,有的文物保护管理所面对新问题能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单位就不顾实际,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输灌,内容比较呆板,也难以激发文物保护管理所职工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协调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注意协调性和整体性,与其他文物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这些部门往往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各自为战。有些政工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并不主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虽然他们自身工作也比较努力,但是这样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形成合力,也难以广泛发动所有的行政人员和普通职工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也会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大打折扣。

4.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中国话相关理论就能够胜任的,其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够,这就导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高。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其他部门偏低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不利的,也使得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1.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实现职能为目的。随着社会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次思想政治活动来开展,要结合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能实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能的实现不但是思政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规范上,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强理论研究,服务文物保护管理。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研究水平,总结推广一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组织政研成果的撰写申报工作时要结合出现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将政研成果融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之中,努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课题研究,积极根据新情况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3.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协调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针对思想政治不足的情况要多开展一些范围广、影响大、参与人数多的教育活动,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内部深入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工提高自身的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教育引导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工充分认清发展的新形势和肩负的新责任,这样也有利于调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普通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7篇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第8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理论继承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继承优良传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所在。优良传统是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理论创新是继承优良传统的必要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担负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灌输到党员、干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之中的光荣使命,指导他们进行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斗争。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风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全面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方针原则、内容方法、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经过了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反复检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总结,具有长远的意义,不仅过去适用,现在和将来仍然适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的一些基本理论,对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当前和今后,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开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个优良传统充分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动力。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对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而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和发扬正确的,摒弃和纠正错误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死搬硬套,是错误的;但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另起炉灶”,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把继承和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对于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弘扬、丰富。如果丢掉这些优良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我们的优势和特色,丢掉我们的传家宝,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同样,如果拘泥于过去的传统,不勇于抛弃那些不正确或因为历史条件变化而过时了的东西,墨守成规,照抄照套,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会因丧失生命力而黯然失色。只有尊重唯物论,坚持辩证法,批判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核心,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是一以贯之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更趋深刻、成熟、完善,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指导原则作了深刻的论述,而且对具体操作办法作出了明确指示,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理论创新,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优良传统的论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论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断;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论述;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的论述;关于反对腐败、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论述;关于发动全社会都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力量和社会环境的论述;关于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维护政工机构权威和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论断;关于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关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越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越要强调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论述;关于要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的论述;关于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论述;关于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的论述;关于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关于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大新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原则、新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建设基础上等论断,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势易时移,有些也确实适应不了时展的要求,亟待创新。现在有些地方思想政治教育不尽如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继承不够,没有充分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其次才是创新问题。因此,要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以防止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借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开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既要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汲取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对此,毛泽东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1](P191-192)

    在社会生活日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全面开放的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背景下,各种社会实践和科学领域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广学博采,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知识。但是,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思想文化必须讲原则、讲方法,要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不加分析地一律当成先进科学的东西来推崇和吸收,甚至把在其本国都存在很大争议,并没有多少人接受的某些学术思想也奉为至宝,盲目接受,照搬不误,就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偏离正确方向,走上邪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借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借鉴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创新。吸收和借鉴其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必需的条件和手段,它不等于也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只能来自于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创造性的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借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作用表现在:可以开阔研究问题、探索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可以为创造新的经验提供某些有益的营养成分;可以为论证某种创见提供依据和证明。二是要善于借鉴,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借鉴的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盲目取代”的倾向,即大量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又没有很好地消化,没有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融为一体,以至于产生了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其结果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被淹没在相关学科的学说之中。另一种是机械拼装的倾向。每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以特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都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在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时,要注意体系内容的融合性,要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理论简单地搬运过来,机械地拼装,以免造成体系混杂的弊端。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做好如下两方面借鉴:

    首先,要善于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变化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创立、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其他多门学科互为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