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30 04:33:57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育叙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研究改革在不断深入中, 教育叙事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不断有人参与到对它的研究当中。但是, 现在多数的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方向都是集中于学生, 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的方面。教育叙事对于老师的教育教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什么是教育叙事

所谓的教育叙事, 就是教育工作者叙述在工作过程中的事件、故事、感受等的一种行为。通过教师的叙述和回忆, 教师自己或者他人可以从回忆的过程中仔细的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从而自我总结, 不断修改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他人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质量。

2.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许多英语教师只针对于教学工作埋头苦干, 对于教学研究, 研究的方法不感兴趣, 甚至一知半解。但是,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教育帮助研究, 通过研究促进教育, 教育和研究相结合。这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教育叙事研究相对复杂, 需要选定一些样本, 通过实验, 采集准确的数据, 接着对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与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统计软件, 这一复杂的过程让许多英语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畏惧不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教育研究上贡献甚少, 浪费了推进教育进步的许多机会。教育叙事研究特别注重培养优秀生, 提高差等生, 在这两个方向寻找问题, 并且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十分注重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找到解决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 而且实验表明, 结果往往是令人喜悦的。通过叙述故事, 讲述经验来总结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2 教育叙事对教师生活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过, 教育叙述就是让教师把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讲述出来, 供别人总结参考, 让自己不断反思进步。中小学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愉快、不顺心、疑惑、烦恼通通讲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渠道, 有利于教师自身情绪的调节, 也有利于教师在回忆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和总结经验, 既可以改善心情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除了口头的表述, 文字的书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叙事的方法, 微信、微博、QQ都是很好的平台。这种网络平台也给老师和学生架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一些建议, 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老师的想法以及教师工作的艰辛, 很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议, 让学生和老师成为无话不谈的亦师亦友关系。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别的教师的教育叙事作品, 以自身为参照, 对比学习, 更好的评价自身的工作, 同时吸收一些方法, 提高教学的质量。

2.3 教育叙事对教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 课堂上的交流与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课堂游戏来提升教学氛围, 活动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把教育叙事作为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总结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过程中反省, 反省过后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教育叙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来吸收其他教师的教育叙事成果, 通过评价与建议帮助其他老师进步, 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叙事不仅仅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写作水平, 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 增长了教师的知识, 扩大了教师的思维观念, 频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 更是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3. 小结

虽然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 但是, 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叙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 对于提高英语教学, 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教育叙事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叙事研究中十分重要。英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 架起一个多方交流的模式, 通过平台以教育叙事的方式与其他老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 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使其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英语教师在讲述自己教学过程中, 对教育叙事进行探究, 推广教育经验, 提升教育质量, 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改善教育生活使教育叙事研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孙艳玲.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J].基础英语教育, 2010, (6) :81.

[2]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0) :40-41.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2篇

【关 键 词】教师;叙事研究;不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5-03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以叙事方式对教育场域中各种互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重构,以发现隐藏其中教育意义的研究方式。因其契合了课程变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能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需要,近年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采用,助推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和专业发展。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教育叙事本身的研究,二是关于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研究者较少对中小学教师作为叙事主体的研究进行审视,本文试图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作一反思,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叙事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提出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完善的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教师叙事研究存在的不足

反思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叙事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概念理解的问题

首先是对叙事研究的几个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将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教育叙事研究三者混淆、等同。事实上,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师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到外延都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弄清楚这组概念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走出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因概念混乱导致的具体研究走样、与研究者的初衷相悖的尴尬。

教师叙事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背景中,以叙事方式对教育经验进行表述和反思的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根据叙事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两类: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和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即叙事者是活动的参与者、现场的旁观者,教师只是观察、访谈的对象;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既是叙说者又是记述者。因此,教师叙事在外延上从属于教育叙事研究,但内涵上更丰富、深刻。教师叙事研究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之一,是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推动并丰富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

部分教师因理论认知有偏颇,故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将教师叙事研究等同于讲故事、写心得,容易造成教师叙事研究的虚构化、模式化、主观化。

1. 叙事内容虚构化。教育叙事之“事”应是真实的教育事件。然而,有些教师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纯粹是为了研究以外的目的,不仅虚拟教育事件,还随意构造精彩的教育效果。通过比较发现,如今的教育叙事文本内容颇具相似性。叙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多是先描述需解决的问题、所用方法效果不好,于是反思,最后很快就有较明显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好莱坞大片”式的叙事研究,仿佛教师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缺乏对真实教育问题矛盾性、复杂性的关注。

2. 叙事方式模式化。很多教师做教育叙事研究或是跟风、或是完成任务,多是应付了事,所以不少教师的教育叙事就套用固定的框架,遵循固定的结构、句式。有学者总结,如今教育叙事研究的模式主要有通讯报道式、悔过书式和“事例+理论”式。[1]总体上给人感受是叙事风格与表达方式单一,缺乏教师的个人特色和思考。

3. 文本撰写主观化。教育叙事研究由于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无法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如卡尔所说,叙事研究需要叙事,可这事实上不是事件的叙述,而是以某种特定的优越知识告知的叙述。[2]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教师很可能会不自主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倾向选择时间和序列,选择性关注自己所看重的,把所谓的“无关信息”设为背景。

(三)研究深度问题

1. 叙事随意。有些教师虽然不虚构教育故事,但是他们的教育叙事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他们的教育叙事内容多是随便观察到的零散的教育表象,没有完整的情节,既缺少教育冲突,又没有对教育事件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没有深度的叙事文本,哪有对文本深度的诠释。这样的教育叙事只会是一些感性的教育随笔,缺乏与教育意义的融合,很难真正触及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教育理念,达不到改进教育行为的目的,更难促进教师教育研究和专业发展。

2. 体悟匮乏。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中小学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一大优势就是他们每天都经历着教育实践活动。但这一优势同时也会带来问题,他们进行叙事研究时易将研究文本等同于直接呈现日常教育经验的现场文本。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基于的文本应是经现场文本转变以后的研究文本,既有对教育事件的深度描述,又有对教育事件的体悟反思和意义诠释。

3. 描述过度。许多中小学教师或是混淆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或是将叙事文本的准确性理解为精确性,或是将深度描述与文学创作混淆,或是过度追求典型、生动的叙事文本。他们对特定情境下“我”与学生的神情、言语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文学刻画,将一些细节过度放大,将某些感受、体验加以诗化地表达。[3]

二、教师叙事研究的策略

(一)厘清相关概念和内涵

1. 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分殊与藕连。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叙事的理论和实践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石、支撑。教育叙事研究又是对教育叙事的升华或提升。但两者又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内涵看,教育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侧重对教育经验的呈现表达;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方式,侧重对教育事件、经验的诠释,是研究者通过个性化分析、重构叙事文本来诠释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式。从外延看,教育叙事从属于言语成品或行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从属于质的研究方式。从实践运行的意义看,教育叙事能有效地表达研究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体悟、知识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探究的则是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意义等。[4]

2. 教师叙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差异与关联。根据叙事主体的不同,教育叙事研究可划分为旁观式和自主式两类教育叙事研究。旁观式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仅是教育事件的叙述者,被观察、访谈的对象;自主式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叙事研究,教师既是叙述者又是记述者。因此,教师叙事研究在外延上从属于教育叙事研究,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叙事研究的基础,为其提供理论保障。同时,教师叙事研究反过来丰富并推动着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发展,其内涵更丰富、深刻,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二)加强叙事研究方法的指导

1. 培养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础。教师的问题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生活中没有解决好的矛盾的感知、认识。教师在学校参与听课评课、学术沙龙,外出进修听专家讲座,课余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比照、思考,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掌握叙事的表达技巧。康奈利和克莱丁宁指出,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写故事,还是重述和重写能够引发思考和变迁的师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丁钢教授也指出,虽然讲故事属于叙事,但叙事研究并不仅限于讲故事,而是借助叙事研究来提升教育理论的学术品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某一教育实践现象,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够的立论视角。[5]因此,教育叙事的情节要生动、框架要完整,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寓道理和反思在叙事之中。

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与科学研究一样强调真实性。首先,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真实的教育事件,是不可虚构的。其次,既然需要文字记载,就存在一个加工问题,必须保证教育叙述艺术的真实性。除此,所叙的故事要能引起反思和议论,能被解释和重新解释,是有力的、能引起共鸣的。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是教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三)树立研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学者曾对小学教师进行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问卷调查,发现71.5%的教师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有点重要,21.3%的教师认为其不重要,仅5.5%的教师认为重要。从年龄上看,30岁左右的教师比较看重;从教学科目来看,主科教师比较重视。[6]可见,大多数小学教师未真正认同教育叙事研究,更不清楚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受益者是教师和学生,把撰写教育叙事文章看作是完成学校的任务。教育叙事研究因其贴近教育生活体验,体现个人反思等特点,是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叙事研究个性化的养成

教育叙事研究的一大优点就是个性化,它试图通过关注“个”的独特性,来引起类似“群”的共性的思考。它注重教师的个性与个人体验,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自己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是发展教师个性化的渠道之一。然而,模式化了的叙事文本成为了一种摆设,毫无真实生动可言,更不用说有感而发。事实上,教育叙事文本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应是多样的,在叙事内容、语言等方面也应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风格。因此,教师在实践中需养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哪种研究方法,其使用的范围都有一定限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教育叙事研究属于新兴的质的研究,它与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质的研究各有优缺点,与量的研究同时存在、互相弥补。中小学教师要在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概念、使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真实、个性的叙事研究。

注 释:

[1]张俊.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反思[D].西南大学,2010(4):25.

[2]彭彩霞.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危险”及应然“理性”——来自康纳利、克莱丁宁和康莉的视角[J].教育学报,2009(6):9-14.

[3]刘万海.教师叙事研究的误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77-80.

[4]刘永福.教育叙事研究及其邻近概念的逻辑关系摭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3-15.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3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事研究法;观察法;优缺点

一、对教育叙事研究法的认识

(一)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法作为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研究方法。

(二)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由于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教育事件的丰富性、形象性和复杂性,教育叙事中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这种较为详细的介绍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有趣。

2.缺点:叙事研究的结论很可能受叙事者个人观点或喜好的影响:对教学现象或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难免有偏差:研究结果的效度不高等。

二、对问卷调查法的认识

(一)问卷调查法的内涵

问卷调查法,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研究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问卷,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其通过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因为简单易行,方便省力而比较受欢迎。

(二)问卷调查法的优劣

1.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1)问卷法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许多研究人员在做报告前不习惯进行进行数据的收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调查比较麻烦。现在有大量的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有些甚至能直接帮助我们设计问卷,方便实施和分析,也方便进行数据收集。

(2)问卷法调查结果容易量化。问卷调查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其调查问题的表达形式、提问的顺序、答案的方式与方法都是固定的,而且是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因此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把主观偏见代人调查研究之中。

2.问卷法的缺点

(1)调查问卷设计难。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专项调查的价值。问题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经验,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尤其是面向思维的问题,设计问卷差别可能会很大,信度和效度控制需要丰富经验。调查结果广而不深。

(2)问卷调查经常采用由用户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所以其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因为在被访者填答问卷时经常有人冒充用户参与调查,目的是为了获得参与调查的回报与奖励。

三、对观察法的认识

(一)观察法的内涵

观察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教师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观察法的优缺点

1.观察法的优点

(1)直接性:观察者可以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获得的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2)情境性:在自然状态下实施,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

(3)及时性:观察及时,可以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4)纵贯性: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

2.观察法的局限性

(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有偏见的选取对象,观察样本不具代表性。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研究,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

(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感觉器官的不精确性,主观意识的影响。

(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有限的样本无法作为有意义的推论。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小样本不适合大面积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4篇

而叙事医学在继承“文学与医学”传统的文学教育方式后,与时俱进,叙事医学教育逐步发展为两大核心胡}练:细读与反思性写作。细读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而反思性写作多应用于临床培养。

1 细读

阴塔·卡蓉详细阐述了细读的方法,包括建立文本的框架、注意文本的形式因素、识别文本的时间结构、理解文本的情节和故事等困,其核心关键点则在于掌握基本的叙事学理论,抛开叙事学理论而仅仅加以普通的阅读训练将使叙事医学失去其灵魂。细读的文学作品主要为疾病叙事相关的作品,如契科夫的《第四病室》,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威廉姆斯的《使用武力》,托马斯·曼的《魔山》,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J晴》等等。相对于中国,国外的疾病叙事文学作品相当丰富,为叙事医学课堂提供了大量深刻而有益的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叙事 小学数学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88-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述教学模式跟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数学的交流。学生通过对数学图画书的阅读,在交流的时候运用书本标准语言,规范了数学用语,还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准确的阐述数学思想与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数字化叙事包含的基本要素与运用意义

1.数字化叙事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数字化叙事包含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核心观点,采用数字化叙事模式要先确定核心观点,之后再进行各个故事的编排,让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观点进行铺展,服务核心观点。第二个方面,铺展的情节曲折,要有戏剧性。如果直接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个方面,要包含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进行的叙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叙述的形象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能够帮助表露真情实感。

2.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公式与法则,还是复杂的规律与性质等知识,都不要直接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叙事模式,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方法与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实现同步发展。此外,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素养。其充满活力的科学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了科学思维,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学会最基础的知识,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案例

我们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化叙事的设计与管理。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指导方向,要提高教学效果认真研究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认真备课,找准教学目标,《小档某醪饺鲜丁返慕萄目标具体如下:首先,知识与技能。本次课堂设计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等。再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探索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

2.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给学生介绍数学绘本中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图画书的故事内容有个大致的猜测。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绘本的页面,让学生大声朗读绘本的书名《坏蛋格格巫》,猜测绘本的内容。比如,格格巫的职业等,之后引导学生思索。

其次是探究新知,通过学生阅读这个绘本故事,为小数知识的学习做出铺垫。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绘本的第8页到第25页,合作完成学习单。分析绘本中的两件事,可以通过格格巫出的“好点子”这个角度来进行:第一次,原来夫妇是一袋一袋的卖,每袋10个蛋糕,但是格格巫让这对夫妇把这10个蛋糕分开卖,第二次,格格巫又告诉夫妇把1个蛋糕切成10个小块,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借此让学生复习十进制的运算知识,为小数的生成做好铺垫。向学生提问:“格格巫给老夫妇出的主意是把蛋糕一个一个的卖,那么夫妇听他的意见一共卖了一袋零2个蛋糕,怎么记账?”学生回答是12个。接着向学生提问:“根据格格巫第二次的意见,把每个蛋糕切10块来卖,夫妇总共卖了8个零7块蛋糕,那么怎么记账?故事中的夫妇的记账方式87正确吗?”接着让学生翻看故事的结局,老奶奶帮助夫妇正确的记账方式8.7。在此基础上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最后老师让学生观看夫妇对每天售卖的蛋糕量进行统计,引出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元、角、分的概念。

3.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形成知识模块,整体把握数学知识。找出数字化叙事教学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为下次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数字化叙事进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化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学习理论专家曾经提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事实上,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国重新回忆在小学时代学到的一些公式、定理或者课文等知识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点可能已经忘记,但是老师讲过的故事却一直存放在脑海中。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融入到丰富的故事情节中,这时的记忆效果最佳。因此,故事化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所展示的故事图画书非常有兴趣,在数字化叙事中,要坚持以故事作为载体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成效才比较明显。数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运用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的时候,要重点把控教学资源,也就是数学图画书,选择的图画书中的故事跟学生的生活要比较贴近,其中有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遵循生活化设计理念。

3.活动化

纵观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会跟学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数字化叙事跟这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全程都是在跟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交流。在数字化叙述教学展开中,让学生阅读精选出来的数学图画书,规范语言交流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跟表达力能够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叙事模式,在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叙事思维。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表现的尤其明显。数字化叙事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叙事思维。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就要注重数字化叙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静姻,刘云华.数字故事---打开可视化学习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16(2).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6篇

在本次的国培教育中,高兴的看到我们的教育专家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他告诫我们教师不要再写那些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的教学论文了,这些工作还是让我们的教育专家去作。他建议我们教师最好记叙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也就是建议我们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我们这里的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那么,教育叙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它为我们提供的是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叙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实际效果来看,教育叙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成果。

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种教研活动,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转贴于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我们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与探索的方式获得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新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结合以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正好与这些目标不谋而合。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法是指,从学生的天性出发,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字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故事内容与教学相结合。该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与语言教育相结合、与探究式项目相结合、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等。而我国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情况则非常少,目前关于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研究力度也不够,相关的实践活动就更少了,仅有陈静娴、郑江艳等曾经开展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由于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当时进行实践的又是小学生,因此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二者的结合为学生的口语练习提供了机会,而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收集故事素材以及编辑与加工故事的过程中通力合作,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由此可知,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流程

1.确定学习主题。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学习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围绕社会问题以及学科知识选择主题,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社会环保需求的号召下,教师可以以“打造低碳城市”为主题开展教学,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以及想法提出意见,遵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让学生负责不同的部分,如组织、朗诵、写作以及电脑操作等。为了便于学生的发挥,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为学习使用祈使句,让学生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以祈使句为主进行叙述,通过提示学生两者结合点的方式增强活动效果。

2.拟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活动的开展是整个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都在这个环节中完成。在所选主题的基础上,学生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英语故事,既可以通过单独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深入地探讨。在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并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活动进度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参观、调查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让数字化故事叙述更加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以上面的“打造低碳城市”为例,该环节需要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承担叙述稿本的编写与输入,图片、背景音乐的收集,场景的配图以及串联处理,PPT制作等板块,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得到认可,增强信心。

3.制作小组作品。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帮助下,结合之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找出与活动主题之间到的联系,形成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脚步,然后根据自己的创意辅以个人解说以及配音,完成最终的作品。学生在解说以及配音过程中,英语口语能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

4.成品展示。待学生完成自己的数字故事以后,可以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彼此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这样的经验交流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下次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取得进步。对于非常成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进而对英语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最后,当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动手能力以及各方面技能都获得提升以后,就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良性压力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比赛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

综上所述,数字化故事叙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文娣.数字故事叙述在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第8篇

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早见散轶于涂尔干、马克思等理论家的论著中,70年代列斐伏尔等地理学家论述了社会关系与空间的相互建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这一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物理空间(自然)、心理空间(空间的话语建构)和社会空间(体验的、生活的空间),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者平台,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叠加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重辩证。德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实践,理应关注物质空间与隐喻空间,并肯定了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随后布迪厄、福柯等社会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作用。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认为场域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福柯在《论其他空间》一文中称:“人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人们所处的场域由点和因素的邻近关系所界定,这些关系可以在形式上描述为序列、树状或网格。”

二、他山之石:叙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借鉴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在物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地理学、后现代地理学和文化批判理论杂说中,以康德的想象空间说为契机将空间与文学融通,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叙事学专著中对空间问题有专门论述的并不多,较早的一部是西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文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认为故事事件的维度是时间,而故事存在物的维度是空间,在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需要在读者心灵里建构。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从纵向区分了构成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学、时空体与文本,并在横向上提出了空间度量的单位及其各种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空间结构。长期以来,空间历史被隐匿进而被忽略,造成空间在叙述和研究场域中的缺席,形成了时间性、线性研究的盛宴。但是叙事作为经验呈现的最好方式,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序列安排而实现的,在叙事中时间与空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三、呼之欲出: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探究作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近年来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这里所谓的“空间”不是指客观的几何空间,而是指鲜活的经验,借用社会学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场域或视界的空间意向在于把过去、将来和此时此刻的体验加以关联,从而为诠释经验提供了可能。”从叙事学的发展来看,叙事方法出现空间化走向,为教育场域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生动而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方法指引。

1.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实质

关注空间就是使研究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流动的空间化存在,深入情境之中以社会空间视角呈现问题,是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又一路向。教育叙事空间维度是与传统的时间性叙事相对而言的,强调在叙事线索、结构、策略及形态呈现上以空间为主线建构的叙事。教育叙事建构空间维度,首先是叙事视角转变,打破时空直线延续的传统观念,以新的写作手法来处理作品中的时空关系;其次是叙事策略的转换,关注如何使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也就是将空间性作为一种描述与分析的类型来应用,打破叙述的因果逻辑和事件的先后顺序,以时空交叉和时空并置的叙述方法来达到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2.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构建

(1)重申:与时间维度的契合

叙事作品作为事件的复杂显现,习惯从时间顺序上由开头、中间到结尾进行水平分析,长期研究注意到意义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垂直的或者范式上的阐释分析。朗斯顿在《作为阅读透镜的时间和空间》一文中为时间和空间确立了三种关系:(1)偏重空间约束或者时间控制;(2)等量齐观;(3)时间门槛改变空间延伸的轮廓和意义。事实上阅读时读者的理解不可能只有时间概念或者只有空间尺度,即绝对的空间或者时间诗学是不存在的。龙迪勇认为,空间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并指出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叙事结构,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王安认为:“空间叙事的转向是对哲学社科领域里空间转向的回应,不能脱离与时间的关联。”以色列学者卓拉・加百利教授的《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一文指出:尽管时间和空间被体验为同一情形中的互补方面,但叙事作品主要是一种时间艺术,时间因素在叙事文本构建中的优势仍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叙事文本内故事的空间问题不能被孤立对待,即空间叙事问题必须与时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和考察。

(2)叙事研究中借鉴: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建构

①建构叙事横纵轴呈现教育经验。巴赫金在《小说中的时间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为“时空体”下定义,称之为“文学中艺术地表达时空关系的内在联系”,认为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其中,时间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而后构建了小说文本、作家与读者双重时空体理论。克里斯托瓦对巴赫金的时空体作了继承和改造,提出纵横坐标轴理论,指出语词、句子和故事层面存在对话和互文,文本在纵横两轴上与作者、读者和语境产生对话。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叙事纵横轴空间化阅读双轴坐标,即水平阐释轴和垂直阐释轴,叙事表现为在时空坐标中移动,是文本和读者之间、文本和外部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归纳出叙事空间研究的三种趋势:叙事学中的空间常常呈现为打断时间流的描述;作为情节静态背景的布景;叙事事件在时间中展开的场景。教育叙事作品中的空间因素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空间表现,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空间内容,即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情境”,包含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可以分为:叙事中的大空间及小空间,大空间为教育主体和事件提供了社会时代背景,为评价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前提;小空间则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场所,为评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提供了具体依据,空间是教育场景中主体活动和教育实践发生的空间。如实描绘教育场景的叙事文本同样可以借鉴弗里德曼的理论,构建叙事横纵轴,横轴包括教育主体在文本时空体中的线性运动,是根据情节和叙述视点的序列原则发生的内部和外部事件序列;纵轴包括教育叙事研究者和读者在其时空体中书写和阐释文本的所指、社会和历史互文之间的对话,解读文本的深层结构,呈现教育经验时便清晰可见。

②教育叙事文本中的空间结构仿真。以色列学者卓拉・加百利教授谈到:依据静态与动态关系及其在文本中的实际运作,在文本中发现三个不同的空间建构层面:地形层、时空层、文本层,我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对叙事空间进行分析:地形层――空间作为一种静态的实体;时空层――空间结构通过事件和运动(也就是通过时空体)作用于空间;文本层――空间结构通过言语文本中所表示的内容作用于空间。在以上谈论的空间结构的三个层级中,一个地形层上的场景就是一个地点,时空层上的是一个行动域,文本层上的则是一个视阈。教育叙事文本中的空间结构是模仿真实的空间存在其中的,这一空间的构成不能完全独立于时间因素之外,它是一种抽象的组成,依赖文本和读者阅读体验而存在,因此,在垂直维度上应包含三种内容: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事件或行动的空间结构;符号文本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 高智红.教育叙事的空间向度分析.教育学报,2010(10).

[2]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New York:The Orion Press,1964.

[3] 毛凌滢.多重空间的构建――论《红字》的空间叙事艺术.江西社会科学,2009(5).

[4] Andrew Thacker.Moving through Modernity:Space and Geography in Modernism.Manchester:Manchester UP,2003.

[5] Michel Foucault.Of Other Spaces.Trans by Jay Miskowiec,in Diacrities,Vol.16,No.1,1986.

[6] 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

[7] 程锡麟,王安,孙薇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8]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New York:The Orion Press,1964.

[9] 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2008(1).

[10]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11] 朱桃春.论叙事的空间结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2] 王安.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社会科学家,2008(1).

[13] [以色列]卓拉・加百利.朝向空问的叙事理论.李森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