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30 00:41:32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

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双语教育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利弊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特殊专业和方向还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无疑,这是针对新形势下,教育部给各高校下的“新任务”,目的是为了要培养外向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随着我国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国家不仅仅需要能够掌握各门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这些专门人才能够走向国际,迎接机遇与挑战。那么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要过“语言关”。因此,双语教学“遍地开花”,各高校纷纷开始开发双语课程,而双语教学也就渐渐成为各高校进行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的一件“法宝”,进而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相关基本概念

(一)《国际结算》的性质

国际结算是一项国际银行业务,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而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跨国(地区)货币收付活动。《国际结算》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国际结算的工具、国际结算的方式和国际结算的单据。

(二)双语教学的概念和起因

现在针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一般都来源于由西格恩(Siguan)和麦凯(Mackcy)(1999)给出的定义:“‘双语教学’这个术语教育学论文,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那么,在我国,这两种语言,多数则为汉语和英语。

之所以会提出双语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双语教学是“手段”,即一般指的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以“双语”作为新型教学手段;另一种是指双语教学为“目标”,即一般认为是针对外语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校学习的目标即为掌握外语,那么通过“双语”甚至于“纯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另一门语言(外语)应用方法和技巧这一目标的过程。

三、《国际结算》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之处:

1. 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现行的本科《国际结算》课程教授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于国际结算工具和国际结算的方式这两大块。其一,国际结算的工具就是票据。票据起源于欧洲,成熟于欧洲,国内有关规范票据的法律法规,包括票据的制成、行为等在国际上均以国外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其二,国际结算的方式包括三种: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核心期刊目录。其中任何一种方式的应用都有相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进行约束。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备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对于课程的理解,上好课,那么就必须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双语素质,过“双关”——专业关与语言关。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部分学生之所以能够对双语教学产生兴趣,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课本身的重要性。《国际结算》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就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看着厚重的课本已心生恐惧,更何况还用双语进行教学。因此部分学生为了学好专业课会格外用心;二是源于对于英文的兴趣。部分学生偏科严重,唯独对于英文有兴趣,因此,利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则可以通过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来带动专业课的学习;三是挑战精神作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平时表现一般,但是对于双语课程却兴趣满满。因为他们认为有难度的事情才值得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其中一件有难度的事。

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利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一来因为提高了专业学习的难度,比如《国际结算》中票据的制作,根据案例教育学论文,或许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中文版的票据制作,但是换成英文格式,很多学生则无从下手了,因此就强迫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上的教学;二来因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吸收消化专业知识,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授,因此课堂就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有利于专业与课程本身的建设

目前《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或是才刚开设此课程,或是选择采用中文教材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国际结算》的教学质量,学校就必须着手努力建设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开发合适的配套教材、教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这样就有利于这一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 师资跟不上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类似一般课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英文基础之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国际结算实践经验。比如在讲授国际结算方式之一——信用证时,就要求教师除了能够依据UCP600解释信用证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更需要教师能够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熟悉信用证应用的背景、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催证、审证、出货和制单交单等等环节。前面的两个要求已经让任课教师备课量翻番,压力倍增,更不用说还要兼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问题多多。

2. 能接受的学生面不广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中,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的为数不多,即便是后来英语学习好了,也不一定在专业方面好。所以,在进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时,仅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真正听懂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余下的大部分学生或死记硬背,或一知半解,或干脆放弃,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3. 教材建设落后

“好马配好鞍”,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就应该搭配使用适合的双语教材。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仍然是采用中文教材,或是不适合本校实际的外文教材。诚然纯粹的中文教材让学生无法确切掌握《国际结算》的国际通用表达和应用,达不到教学效果。同样教育学论文,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不合适本校实际的外文教材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 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国际结算》(双语)这门课程的考核,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是以笔试为主。那么如何体现双语教学的初衷,如何考查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解决的方法

(一)建设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将《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纳入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上述的《国际结算》课程的特殊要求,学校就要从三大方面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引进国内或国外高校该课程的主持人或是骨干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带动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定期选派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或是到国内,甚至国外进修学习或是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双语以及专业素质;三是,提供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进入银行或是外贸企业感受学习真实的操作环境,才能为学生带来实际生动的讲解,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

(二)分院校分层次教学

《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应以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评判依据,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1. 分院校选择是否进行双语教学。教育部,各教育厅、教育局等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对于全国各所高校进行评估,针对学校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考量,选择出已具备双语教学素质的学校、专业和课程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试点。而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予以一定时间,到期再行评估核心期刊目录。各院校也应该量力而为,必须具备了相应资格条件了,才可以开课,这样才不至于使双语教学到处泛滥。

2. 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已具备开课资质的院校、专业和课程在开课时还应该针对学校、系部和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开课的课时安排和双语教学中双语的比例。比如同是《国际结算》这门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许专业较强,而英语程度较弱,那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可以先英文少些,再逐步增加英文比例;相对地,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或许英语程度较高,而专业度就不够,那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英文比例就可以多些教育学论文,而侧重介绍讲解相关的专业背景,增进他们对于本课程的了解。当然不同班级也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总之,切记不可流于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

(三)开发校本双语教材

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原版的《国际结算》教材或是本校编写的双语教材。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鼓励教师参加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双语教材,这是一种好的做法。毕竟本校的教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最为了解,可以针对性编写合适的教材,便于教学。不过需要提醒注意的一点是,如若校本教材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那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通过《国际结算》精品课程的建设或是精品专业的建设来带动本门课程相关教材的建设,从而既保证了教材的质量,又能充分体现各高校的自身特色。

(四)灵活设置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从学生最关心的考核方式开始进行改革。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笔试之外,应加大平时分的比重。比如将平时分分成考勤、课堂提问、小组表现和作业等等,综合考查学生的成绩。

总之,《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不过“万丈高楼平地起”,或许各院校应该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切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双语教育论文第3篇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双语教育论文第4篇

“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全国学术研讨会,将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将于2019年7月6日-8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会议欢迎并邀请国内外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感兴趣的人士出席。

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主办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指导工作小组

【大会主题】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

【大会议题】1.国际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与教材、师资建设、国际学校教学与双语教学比较与关联);2.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政策制度);3.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教育标准、认证、国内外双语教师教育比较与借鉴、一体化双语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参会对象】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关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人士

【会议形式】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交流与讨论;双语教学现场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双语人才交流;双语教材和成果展

【会议时间】2019年7月6日-8日(7月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长春师范学院

【论文提交】论文一律以电子稿(word文档格式)的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4月20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费】会务费人民币600元(含会议期间餐饮、资料、交通等),请参会人员报道当天现场交纳

【住宿安排】1.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2.为了安排住宿,回执单务必于2019年3月31日前寄回大会筹备组,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

回执单(可以复印使用)

姓名

职务、职称

性别

住宿要求

单位全称

(地址、邮编)

双语教育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双语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源于教学实践。本文针对性介绍了国外双语教育的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双语教育的启示。

双语教育理论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础,国外的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双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双语教育现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我国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大学双语教育模式有启示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育概念

高校双语教育概念,指的就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以汉语和某一外国语(主要是英语)为媒介语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水平,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或活动。在我国,“双语”教育通常是指汉语与英语这种语言。目前,“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在教育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因此,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关于双语教育的内涵不清和理解混乱。

二、国外的主要双语教育理论

目前,在双语教育界,受到公认的西方双语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来自西方双语教学实践,具有西方双语教学特点。

1.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

该理论视大脑为思想库,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可以相互适应并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双语者的认知的发展。思维刺激了两种语言,同时又被两种语言刺激(王斌华)。

2.阈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

阈限理论也被称为“临界理论”或“起始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双语能力的习得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将产生正向效应,反之,未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远比精通双语的学生低”(王莉颖)。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为三个层面,并分别阐述了学生各个层面的双语水平与其认知发展的关系。

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三个层面分别是低级层面指末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负向效应。第一阈限指中级层面,意思是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既无正向效应。第二阈限指高级层面,意思是精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正向效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育的初期,由于学生的双语能力未达到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学生的双语能力还未达到第一阈限,双语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负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而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双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的双语能力达到第一阈限或第二阈限时,双语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负影响不仅会消失,且会逐渐产生正面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3.依存假设理论( Interdependent Hypothesis)

依存假设认为,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水平,部分的取决于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因此从该理论可以推断,学生的汉语水平与英语水平具有相关性,汉语水平往往决定了英语的水平。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英语水平也比较高 (王斌华,2003)。

依存假设揭示了“精通语言”与“表面流利”之间的本质区别。表面流利常常掩盖了学生尚未达到“精通语言”的实质,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认知发展和学术发展方面的滞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推理等能力,从而使学习者的双语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态度和性向关系到学习动力,语言学家对于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的作用已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量数据表明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成功的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动机也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王轶群)。二语习得中动机的研究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是Gardner和Lambert( 1972)提出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概念。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观点,动机可以基木上分为两种:融合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的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H.D. Brown,2001)。把融合型动机定义为“学习者个体由于希望和他认为的那个有价值的语言社区更好的交流而产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融合型动机和某些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对目标语感兴趣”等等。而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是完全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而学习的,没有与目标语社团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需要。它的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是无持久性.有选择性。从这些分析可看出,外语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的,因为兴趣可以培养,条件可以改善,认识也可以改变。对教师来讲,重要的是找出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兰伯特认为个体对待目标语态度与性向其实不仅仅是促使学生个体获得双语能力,而且积极投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5.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育研究过于狭窄,仅触及局部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育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育的效果(蒙阳,2007)。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高校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三、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双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1.双语教育政策与师资培养

双语教育与学习环境语言的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尤为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双语教育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应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1995年,新加坡把三向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而我国围绕如何培养双语人才的现代教育制度却进展迟缓。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迎合全球化发展的教育(包括语言)政策作保证。并且可以依托高校语言教学的经验和师资,加强双语教育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双语理论的研究,重视双语实证研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美国对双语教师的要求很高,联邦政府自从《1968年双语教育法》颂布实施以来,几乎每年都要特设独立的教育经费资助各州的双语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徐明,2004)。

此外,在教材的选用上,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外,须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甚至编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案。

2.建立合理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借鉴的作用。良好的评价体系和导向制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要进行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正确地反映出教学双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激发教师的热情,应该是将现行的结论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 learning)成为近20年来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并且注重教师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自主学习良性循环,培养他们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自主英语学习的长期效果。

4.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e)作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整个美国和许多其它地方,大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对美国大学各个学科全体教员的研究表明, 他们一致同意,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推理技能”(费希万等,2009)。在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罗清旭,2000)。在双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阅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53.

[2]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4]蒙阳.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个案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双语教学为例[D].2007.

[5]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双语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双语教学;实施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36-03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决定了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多种方式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同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语、懂专业,会使用计算机,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同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对于双语教学的现实需求。所谓“双语教育”即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加拿大的麦凯和西班牙的希格恩教授在《双语教育概论》中的这一定义为大多说研究学者所普遍接受的。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全部或部分地采用第二语言传授非语言学科。

一、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呈现开放化、远程化和多媒体化趋势。新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大众传媒和远程教育系统接受广泛教育的机会。这正好顺应了以多种方式培养多种人才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我国教育顺应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高校教育与国际双语教学水平相接轨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双语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双语教学涉猎很少。因此,探索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双语教学不仅为我国的高校外语教学,也为整个教育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英国的伦敦政经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s)和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alencia)合作通过webCT在线学习系统开展了营销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和西班牙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开展远程双语教学提供了借鉴。

二、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及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的协助下在初步尝试建设两个经管类双语专业,市场营销(国际营销方向)和工商管理(企业全球化管理方向),并计划在部分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由于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为成人在职学生,而且部分学员已经离开学校多年,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双语授课方式可能会不太适应,难以自如地在中、英文之间进行思维模式上的转换。虽然他们大多已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专科或本科学历),具有一定从业的实践经验,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充实专业能力,达到相关专业从业能力标准的需求,但是可能会因为英语能力不足或对双语授课不适应以及工学矛盾等学习困难和压力而导致丧失对双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久而久之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和厌学的情绪,甚至退学。这将对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造成极大的阻碍,因此,在设计远程开放环境下的双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尽可能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

三、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双语教学实施办法

(一)英汉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

制定明确的双语教学目标是合理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正确制定专业目标以及不同课程的双语教学目标。整体来说,天津电大正在探索的两个双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运用英语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获取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营销)或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全球化管理)。

为了弥补学员英语语言能力薄弱,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英语课程和专业双语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基础类英语课大学英语3和大学英语4以提高学员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商务英语引入了大量的经管类的专业内容,教学目标是教会学员掌握一定量的相关专业术语并能基本读懂相关专业的关键案例和重要文献,为后面用双语进行专业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对于双语的专业课程,视课程难度来确定不同的英汉教学比例。对于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用英语教学的比例相对少一些,目标放在对相关专业术语的解读和关键案例的理解。例如,《商法》课的英汉比例为3:7,要求学员掌握基本法律词汇的英文表达并理解部分英语关键案例。

(二)英汉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程资源

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关键要素,以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指导学员充分利用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远程开放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选用、设计和制作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第一步,远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在线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

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采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帮助学员既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重要手段。英语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并贴近生活,注重启发和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多数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但考虑到开放教育学员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多数课程会配以中英对照的讲义,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在线文本资源的建设。除了采用优质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配以中英对照的讲义之外,还将为双语课程制作在线文本资源,包括章节重难点辅导、课程作业、案例分析、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题等。这些都做成双语文本,放在教学平台上,供学员在线浏览或下载阅读。

在线微视频资源的建设。根据教学大纲和各章节重难点内容,录制双语微视频资源,每节10分钟左右,对各章节重难点内容和关键案例进行梳理、讲解和分析,并在视频中穿插一些互动式练习,80%以上英语讲解,中英双语字幕可供选择,字幕可开可关,字幕文本和视频文件均可下载。

2.在线教学

有了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还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启发学员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员除了浏览和阅读在线的双语文本资源和收看视频资源外,还要完成一些相关的在线练习、写作作业和讨论题。在线练习和写作作业题目是双语文本。而写作作业一半的题目要求学员用英文写作,训练学员阅读英文版专业文献和使用英文进行专业内容写作的能力。学员提交作业和作业的评阅全部在网上完成。在线论坛中的讨论题设计成双语文本,要求学员在讨论时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英语程度较差的学员可以英汉穿行。

3.面授辅导

面授辅导仍然是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远程双语教学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利用面授辅导弥补在线学习中的互动不足和语言口头输出不足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如安排较多学员上台演讲、进行分组讨论、场景模拟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面授课上使用汉英的比例不同,对于综合英语类和商务英语课程80%以上使用英语授课,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偶尔用几个汉语词汇和句子来解释。对于双语的专业课程,采用穿插型或半外型双语教学方式,视课程难度来确定不同的英汉教学比例(从3:7到5:5不等),对于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程,用英语教学的比例相对少一些,以教授和帮助学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为首要目标,并要求学员在此基础之上掌握一些专业词汇的中英双语表达。面授课上老师的英语讲授以及开展的各种互动活动都以训练学员使用中英双语进行业务沟通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目标。

4.课程考核

双语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的内容具体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形成性考核的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40%-60%左右。形成性考核由在线学习活动以及参与面授辅导的情况等方面构成。在线浏览文本资源和课件或下载资源、完成练习等将以积分换算成分数的形式记人成绩,在线讨论将由任课老师根据参与讨论的质量计人成绩,而写作作业由任课老师进行评阅,给出成绩。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英语语言类的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命题和英文答题,有些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口语考试。双语专业课程的终结性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一部分采用双语命题的纸介考试,另一部分课程采用网上在线测试的方式进行,其中部分题目要求学员英文答题,部分题目可选用中文也可选用英文答题。还有一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要求学员完成案例的编写与分析,可选用中文或英文。

(三)英汉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师资水平。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和实施教学,还要懂学科专业,并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对老师们是一大挑战,因为除少数个别经管类专业出身的老师英语也非常流利以外,许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英语教师不懂专业,专业学科老师英语不熟练。不过,近年来,不少国内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学习了经管类专业,并拿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到高校任教,这样的老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对其它暂时还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和经管类专业出身、英语基础比较好,但口语表达还不太流利的老师,学校将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的协助下,提供相应的培训,包括:(1)鼓励教师前往专业机构等部门参与研究、工作或实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具有应用型能力与专业化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2)鼓励教师采用单科研修、国内、国外访学的方式,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3)聘请部分外籍教师对课程组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分析和解读原版教材,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4)召开培训会、举办培训班或者通过网络、双向视频系统或者下发培训资料等方式。

双语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双语师资教师素质英语教师素质幼儿教师素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

五年制大专院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基于在学前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前提下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培养儿童学习英语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全国不少地区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双语师资。目前,我国双语师资的语言技能、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与此同时,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规格标准及培养作初步探讨,以促进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顺利进行。

1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

在我国对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指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在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和开展一日生活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由此看出,承担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师应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即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集为一体的“双师型”。

2学前双语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学前双语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一员。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从事学前双语教育所需要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共同素质主要指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具体来说,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身心素质方面,教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性格与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除了应掌握本学科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2)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包括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掌握现代语言学理论、外语学习理论和学前英语教学法,了解各种英语教学流派及其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应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的各种幼儿教育模式,具有参与幼儿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熟悉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管理的一般原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体育技能,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儿童学习和活动的管理能力。

3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学前双语新师资是指通过高师或幼师职前培养出来的合格的新教师。他们是按照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的标淮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在职的幼儿教师也渴望成为学前双语教师,而在英语方面不足。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将英语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归结起来有两种解决的途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3.1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就是指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其模式为:

(1)以培养学前双语师资为目标的双语班。

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学前双语专业,他们不仅学习动儿教育的全部课程,还要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毕业时须达到英语大专毕业水平。在学习期间,每学期至少有两周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毕业前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半年,实现学校到岗位零距离对接。

(2)以选修课的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

师范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基础上,可选修双语教育的某些课程,并通过考核,达到双语师资的标准可颁发双语教师的资格证书。

3.2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即在职教师的培训,就是对目前符合一定条件的幼儿园的在职教师进行学前双语教育方面的培训。根据各地双语师资的基本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前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大纲》中明确指出:“使学员对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学前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有清楚的认识;使学员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儿童二语习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整体的了解;使学员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

双语教育论文第8篇

最近看到一些材料,发现国内似乎正在掀起一个双语教育的高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都在实验和推行双语教育。对双语教育的讨论如日中天,如“中国英语外语教育网”(2002-09-06)曾报道北京市教科院一位专家的介绍,“北京有所幼儿园原来只有十几个孩子入园,冷冷清清,设备闲置,眼看办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学校挂出了双语幼儿园的牌子,再进行了点宣传,现在申请入园的孩子已经排起了长队。广东某民办学校曾经为拟定校名煞费苦心,一度决定在校名中加上‘数码双语’4字,原因是家长只要看见这几个字就会更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就读。在一些地方,似乎没有双语教学就意味着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新步伐。”该网站还报道了上海中小学正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试点的情况:“多则4年,少则1年,主要以英语为主。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中学、李惠利中学、新黄浦实验学校等20多所中学尝试在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和劳技等学科采用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领域。同时,还有一些学校尝试开展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例如,光明中学采用法语和娄山中学采用日语等双语教学。”“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负责人朱浦说,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将为未来从事金融、管理、通讯等专业性工作的双语人才打下基础,也是21世纪新型劳动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利于树立国际大都市公民的良好形象。”关于大学校园中正在发生的情况,则有新华社2001年9月25日的一份引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中国的高等院校将启动双语教育,以满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双语人才的需要。主要课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金融和法律将用中英文进行教学。有百分之十的课程将用英语讲授。”从上面这些报道可以看到,双语教育的确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使双语教育的实验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问题统一认识,如究竟什么是双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育?中国双语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双语教育的利弊是什么?我们对双语教育有哪些对策?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2什么是双语教育?

王宗炎先生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为:双语教育“指在一个国家里,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双语教育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1)在某些特种学校里,不用母语而另选一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这种做法有时称为沉浸式教学(immersionprogramme);(2)学生初进学校时,用母语授课,但逐步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语言教学,这种做法有时称为保留性(即维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3)学生刚进校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后来转为仅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语言教学,这一做法有时称为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国外至今仍保留这一分类方法,如Sund(1999)说,双语教育这个词可指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像“languagesubmersion”(语言沉浸)“,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过渡性双语教育),“two-wayimmersion”(双国外语中向沉浸)和“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维持性双语教育)都指课程内容(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部分或完全结合英语传授的不同方法。根据上述的界定,我们首先要区别“外语教育”和“双语教育”两个概念。外语教育指在学生的教学大纲中设置外语课,以学习外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为目标,而双语教育指对教学大纲的课程分别或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授课。根据这一认识,有关在幼儿园或中小学中设置外语课,即使用外语讲授,也不能看作是双语教育,除非对外语以外的课程用外语讲授才是双语教育。

3双语教育的不同模式

王宗炎、张正东(2002)和Sund基本上都谈到3种模式。第一种“沉浸式”教学,大致出现在以下情况:(1)美国每年接受很多移民。不管这些移民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如何,这些移民的孩子直接进入以英语授课的普通中小学。用美国教育者的话说,在英语的大熔炉中被同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移民的孩子所受语言教育与此相似。(2)英语和法语都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母语为英语的孩子为提高法语,直接进入单以法语授课的学校学习。印度、新加坡等国有类似的情况。(3)我国解放前有些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入外国侨民的子弟学校,如设在上海虹口的圣芳济书院。(4)解放后,我国有些地区有的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在普通话学校中学习,如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中有一位后来学英语的维吾尔族学生在天津接受面向汉语学生的中小学教育,也具有“沉浸式”的性质。由于这些学校中的教学语言是单一的汉语,不应看作是非常严格的双语教育。第二种为过渡式双语教育。它适用于具有民族共同语的国家(如美国为英语,中国为汉语),对少数民族中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首先使用他们的母语,一旦能听懂和掌握民族共同语后,逐步淡化、停止使用他们的母语。非常明显,这种双语教育是“过渡性”的。使用母语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消母语教育。显然,这与我国当前一些省市所报道的双语教育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我国倡导双语教育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绝不会有最后取消民族共同语(汉语)或母语的想法。第三种为维持性(保留性)双语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保持学习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最终学好民族共同语。在实施上,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A语言+B语言”。

具体到国家和个人,对两种语言的视角就不一样了。从国家来说,两者之间必有一种是民族共同语。例如,A语言在美国是英语,在中国是汉语,而B语言则指美国和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我们可以第一式表示:第一式A语言(民族共同语)+B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加拿大的情况不太一样,他们所谓的双语教育往往是英语和法语,如果把操英语和法语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考虑进去,则成了多语教育。就学习者个人而言,既然是双语教育,每个与双语教育有关的学生必然首先掌握一门母语,这可看作是A语言,而B语言一般指要他们学习的民族共同语。这就是说,美国的本土美洲人或来自其他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的A语言是他们的母语,B语言成了民族共同语——英语。第二式A语言(少数民族语言)+B语言(民族共同语)美国实行双语教育有两个主要时期。第一个高潮始于1839年,俄亥俄州在德语移民家长的要求下通过了德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之后1847年路易斯安那州通过了法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1858年新墨西哥领地通过了西班牙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至19世纪末,又出现了挪威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等与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

这些双语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在教学中使用移民国家语言,可保持有关移民国家的文化传统。随着这些移民后代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被熔化,双语教育失去了原有意义,逐渐消失。(NationalAssociationofBilingualEducation,1998)第二个高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非洲裔美国人掀起民权运动,而西班牙语移民也抗议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退学率高达50%的严重情况。1968年美国国会被迫通过了“双语教育法”,以解决移民孩子的语言障碍问题。(胡壮麟,1993a,1993b,199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学校中既使用学生的母语,也使用民族共同语——汉语。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个民族的语言开展“双语”教学。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北京参加第5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时说,我国“双语”教育近年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为确保民族语文授课的顺利进行,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民族文字教材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国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有的地方还正在开展民、汉、外“三语”教学实验。(尹鸿祝;张景勇,2002)在我国汉族聚居地区,母语就是民族共同语,不存在第二式的双语教育问题。

当然,同样是母语,存在着方言之别。可见,我国的双语教育与美国不同。维持性双语教育的第一式出现的可能很少。第二式较为普遍,少数民族成员除接受母语教育外,也学习民族共同语——汉语。我们去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便会感到与少数民族交际,特别是年轻人,无大困难,因为他们会讲汉语。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些地区进行第二式的双语教育是为了尊重和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这与美国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移民融入英语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现在国人讨论双语教育则又是一种目的:为了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平,增进对外国的了解,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可称之为第三式。第三式A语言(民族共同语/汉语)+B语言(外语)这种第三式的双语教育与美国的双语教育又有不同,美国鼓励用母语教授数理化等知识性课程,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我国的倡导者则大多着眼于通过用外语讲授知识课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事实上,对中国学生用他们的母语——汉语讲授知识性课程,效果要比用外语讲更容易接受。从历史上看,第三式的双语教育在我国解放前出现过,那时一些国际性的天主教或基督教机构和其他团体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办过一些教会学校或国际学校,分别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讲授各种知识性课程。我们姑且不谈这些组织兴办这些学校进行双语教育的政治背景,可以承认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凭他们卓越的外语水平,在商贸和外交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类双语教育从来不是我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流。这就有必要讨论双语教育的价值问题。

4双语教育的价值

关于双语教育价值的评论最为中肯的应数Krashen(2002)。他认为,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两件事:学知识和识字。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或母语讲授知识课,可以使这些学生对所授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这又帮助他们听懂和读懂英语,因为通过母语发展起来的语言知识可转移至第二语言。这一意见主要适用于双语教育的第二式。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张正东先生(2002)曾总结两点:第一点为双语教育可促进民族间的融洽与互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第二点为可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专门人才。如果说第一点也适用于美国的双语教育的话,第二点主要针对中国的特定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张先生采用的中心词为“外语人才”,而不是“专业人才”。由此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国需要多少双语学校,决定于需要多少外语人才。我在下文中将继续讨论这一点。宋德松(2002)曾报道中国物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先生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进行学术交流,这完全是他在南开中学念书时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我还可以举钱三强先生之所以能去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工作得益于他中学的法语基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没有进过双语学校者,是否成不了科学人才?从改革开放后去英美留学人员的情况看,多数人过去没有机会进双语学校,在国外还是完成了进修学习任务。寒鸟(2002)曾提出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具体措施。作者列举了双语学习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学习双语(1)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2)能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但我总觉得这类教育究竟是双语教育,还是外语教学,有待明确。其次,它与中小学的外语教育如何衔接,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5双语教育的问题

虽然双语教育有上述优点,争论仍很剧烈,而且国内外反对双语教育的论点基本上都占了上风。(Crawford,1998;张正东,2002;陆效用,2002;包天仁,2002;杜祖贻,2002;邹敏,2002;孙军,2002)反对者所列举的弊端主要如下:

(1)缺乏鼓舞学生听说外语的动力。中国是非移民国家,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而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在我国是外语,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包天仁,2002)其次,双语教育突出听说教学。除少数大城市,一般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宁肯要发展读外国科技书籍资料和查找网上信息的阅读技能,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一辈子也说不上几句洋话的口语能力。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外语讲得呱呱叫,是否有必要让全国学生把外语讲得呱呱叫?

(2)削弱对母语的学习。在中国广大地区,对母语的学习指对汉语的学习。双语教育强调的是用外语思维,最后会影响学习者本民族的思维逻辑、行为习惯和驾驭汉语的能力。正如张正东先生(2002)所言,“依靠双语教育培养出的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有可能只是一个难得的、会讲两种语言的人(ambilingual),而不一定是合格的翻译人才,因为他(她)很可能把本族语/母语用得不规范。”我在北大学习时,班上有位同学解放前从小在美童公学学习,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但他的中文水平不很突出。

(3)影响知识课程的学习。美国推行双语课程,是为了帮助移民子女用母语学好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课,然后带动他们的英语水平,最后提高升学率。在我国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是用外语讲授知识课程,结果会影响学生对知识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陆效用(2002)指出,“外语课只是中小学总体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非语言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门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常识、体育等)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在通常情况下只有用母语作媒介进行教学,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母语表达及接受能力大大高于他们的外语能力。”我还认为,虽然双语教育也培养出一些高水平的科学家,但我国绝大部分科学家是从非双语学校中培养的。1950年高考时,上海的省立上海中学有60余人、南洋模范中学有40余人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而我所在的双语学校圣芳济中学,只有8人考入清华,其中3人入学外语系。最近我看到一本名叫《上海滩》的杂志,发现我国两院院士中有不少是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

(4)合格师资不好解决。双语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既要熟悉某知识课程,又要精通外语。在我国缺乏合乎此条件的教员。我国中小学也不可能大量聘请说外语的外籍教师来教这些非语言课程。国外也有人认为,双语教育需要受过训练的教员才能保证教学质量。(Maroney,1998)除师资外,许多学校缺乏得力的措施,如教学大纲、授课标准、课时、有效而具体的班级组织形式、教材等都尚不具备。

(5)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语言环境。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听说能力差,主要不是“重阅读”和“重语法”所致,关键在于学生出了课堂,没有机会接触操外语者,没有说外语的语言环境。双语学校可以创建小环境,但无法改变大环境,特别是小城市和县里的中小学,更难做到。因此,中国的双语教育注定只能在为数有限的中小学中进行,难以大面积开展。

(6)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香港为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上英文课的时数约为2400小时,再加上用英文去学习其他学科的时数,以及下课后自习英文的时数,用于学英文的时数可达六七千小时。这与西方学生用于学习外文不超过1000小时相比,每名学生需多消耗5000多小时的时间去搏取一门外文的起码能力,这无疑是极大的消耗。(杜祖贻,2002)内地学生即使没有投入这么多时间,也摆脱不掉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

(7)以外语代替或部分代替学校中某些课程的教学,关系到立法问题。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另外的法律规定。双语教育最终能否得到法律的确认?这是摆在双语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立法的双语教育在我国只能处于实验阶段。(ChenShaoxu,2002)

6一些建议

有关双语教育的讨论,不在于匆忙下个结论,或是肯定,或是否定。双语教育既然是为了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那么应当把这个问题放在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框架中进行讨论,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不论是双语教育,还是外语教育,都应思考下面问题。

(1)从语言规划的视角讨论双语教育。杜祖贻(2002)认为不必让数亿人都成为外文专家,学而无用,便是浪费。一般人如能专心学习约1000小时,熟悉基本外文词汇语句,便足够应付日常生活之需。全国人口中只要能训练20%成为精通中西语文的人才,对科研、外交、政治、工商、贸易、旅游等事业,就可应付裕如。因此,教育部门应从语言规划上把关,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外语课程,大学可按涉外专业、半涉外专业及非涉外专业适当分类。

(2)明确双语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解决我国外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应走改进和加强外语教学的路子。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控制母语的使用,又要有效地利用母语优势,这是可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来搞双语教学。语言应当为整个教学体系服务,把其他学科变成外语教学,损失太大。用不适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双语教学来解决中国的英语教学问题,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3)加强实验和调查研究。面对双语教育的不同评价,科学的办法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让事实说话。譬如说,可以对接受双语教育或单语教育的学生定期进行跟踪调查或测试,我们不仅要了解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在外语水平上是否提高了,还要了解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学习情况,然后比较其利弊得失。即使外语水平提高了,数理化知识降低了,我们拿出若干个学校培养外语优秀人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外语水平提高了,数理化知识降低了,那将是民族的灾难。我们加入WTO,举办2008奥运会,举办上海世博会,主要不是与过去比较培养了多少能为领导满意的外语翻译人才或业务人才,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国民经济和体育项目达到世界水平,赶超世界水平。应该看到,美国大学每年从中国招收大量留学生,用意不是这些申请者的英语水平,而是他们在各个学科中都是拔尖人才。不然美国自己的高中生或大学生的英语肯定比我们高,这些大学何必就远不就近呢?

(4)提高改进现有的外语教学。如何加强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依陆效用(2002)的意见,关键在以下几点:制订符合外语学习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又体现时代要求的教学大纲;大力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编写或引进高质量的外语教材;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我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些保留,即二语习得理论有的很有价值,有的不完全切合外语教学的要求和实践,应有取舍。但我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很为赞同。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