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2 05:40:09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第1篇

就目前湟中县畜牧业生产现状看,近期内湟中县要全面达到生态畜牧业标准确实难度较大。但是从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质量、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向生态畜牧业方向努力,只有高标准定位、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散养畜禽生产所排粪便造成污染程度低,且随着规模养殖取代散养户进程的加快,工作重点应在畜禽规模养殖场。根据湟中县畜禽养殖的实际,发展生态养殖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1场址选择要适宜要符合当地总体规划,场区布局科学。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农民集居点、文化教育等人口集中区域内选址。距铁路、交通要道、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其他畜禽场等1000m以上。距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污染严重的厂矿1500m以上。合理布置办公与生活区、生产区和附属配套区。清洁道和污染道严格分开,互不交叉,利用绿化带隔离。

1.2饲养品种要优良,饲养规模要适度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养殖场必须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畜禽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国外引进的品种参照供方提供的标准。畜禽养殖场的养殖规模要适度。

1.3生产流程要合理,设施设备要先进要有与饲养规模相配套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场区内人员、畜禽和物品等应采取单一流向。畜禽圈舍配有必需的养殖基础设施设备,操作方便、整洁、实用。圈舍配备合适的调温、调湿、通风等设备,配备自动喂料、饮水、清污以及除尘、光照等装置。

1.4档案记录要齐全养殖档案应记载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

1.5投入品使用要规范规范使用兽药,禁止使用法律法规、国家技术规范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兽药使用应在动物防疫部门或执业兽医指导下进行,凭兽医处方用药,不擅自改变用法、用量。

1.6防疫措施要严格具备有效的《动物防疫合格证》。有完善的免疫制度、休药期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投入品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生产区四周应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大门出入口设有值班室、消毒池等;生产区门口应设有更衣换鞋或消毒设施;圈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或消毒盆。强制免疫疫病种类的应免密度达100%,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具有病死畜禽隔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1.7粪污治理要有效畜禽舍内配备畜禽粪污收集、运输设施设备;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不得露天堆放。场区内粪污通道改为暗沟,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建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粪污实行农牧结合,就近就地利用,不直接排放到水体,或经综合治理后实行达标排放。

2发展生态畜禽养殖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近年来,湟中县规模养殖步伐加快,如不加以重视和引导,过度、无序发展对人居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将会日益严重。但不能因为发展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否定和限制其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积极审慎的态度去引导畜禽养殖科学发展。

2.1加强生态养殖宣传力度发展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关系到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人居环境保护,关系到畜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最终关系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经济、关爱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积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通过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入户工程等平台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2.2加大生态养殖政策扶持力度为了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加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的推进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在今后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补助、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扶持政策落实时,将创建生态健康养殖作为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凡是未达到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标准的企业不得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2.3引导已有养殖企业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企业的标准即是规范畜禽规模养殖行为内容的具体“标杆”,涵盖了畜牧兽医技术和畜牧、兽医、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内容。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具体内容落实到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从现在开始,要加大推进力度,每年改造创建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场的比例要达20%以上,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80%以上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企业标准。

2.4加强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和管理根据《畜牧法》要求,畜禽养殖用地列入各镇村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镇村建设规划,同时要考虑土地载畜量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今后,凡是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用地实行审核备案制,动物防疫条件实行行政许可制,凡达不到生态健康选址要求的一律不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2.5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全程监管制相关职能部门对现有的畜禽规范养殖场加强管理,实行生产全程监管制。重点加强投入品使用规范,做到防疫措施严格、粪污治理有效。严格遵守休药制度,严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格遵守强制免疫制度,严禁乱扔动物尸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严禁乱排畜禽粪便。

生态畜牧业第2篇

毕节试验区是总书记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与四川省泸州市接壤,辖7县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冲。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位于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总人口83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7%。区内海拔457~2 900.6m[1],属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斜坡地带,素有高寒山区之称[2]。境内碳酸盐岩溶分布面积达62.5%。全区土地面积26 853km2,耕地39.45万hm2,林地122.7万hm2,未利用地43.28万hm2。大部分地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5~15.1℃,年降雨量854.1~1 444mm,境内有天然草地49.8万hm2,灌木林地38.6万hm2,宜牧荒山荒坡和林间草地22万hm2,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67万hm2,生长3 800多种植物,可用作饲料的有45科387种,其中主要牧草有136种。 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养了许多优良地方畜种,如可乐猪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威宁黄牛、威宁绵羊、威宁鸡、乌蒙乌骨鸡列入2007年农业部新拟定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威宁黄牛、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贵州黑山羊、可乐猪、威宁鸡、乌蒙乌骨鸡、织金白鹅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新发现地方品种资源2个,其中:毕节黑马羊已注册商标,糯谷猪正在扩群;引进的优良品种中,牛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黑白花奶牛、摩拉水牛,猪主要有长白(蓝德瑞斯)、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皮特兰,羊主要有波尔山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鸡主要有江西麻鸡、福建青脚鸡,鹅主要有莱茵鹅、狮头鹅、皖西白鹅。毕节试验区的畜牧业是毕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区内畜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的重要产业,进一步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现状 1.1家畜的分布及存栏量 据毕节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表1):毕节试验区全区家畜存栏总数为504.76万头,其中,威宁145.75万头,占全区总数的2 8.8 8%;毕节市79.13万头,占15.68%;赫章63.34万头,占12.55%;大方49.25万头,占9.76%;织金47.19万头,占9.35%;黔西43.50万头,占8.62%;纳雍42.41万头,占8.40%;金沙34.19万头,占6.77%[3]。生猪养殖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赫章县,分别占生猪总存栏量的27.06%、18.13%和10.70%;养牛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织金县,分别占牛总存栏量的23.31%、14.28%和12.81%;养羊较多的县有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分别占羊总存栏量的46.35%、24.71%和9.59%。 1.2家畜的结构 从表2看出,2010年毕节试验区家畜总数中,生猪占63.06%(居首位),牛占18.45%,羊占14.86%,马占3.62%,充分体现生猪是基础,牛、羊是关键的养殖态势。各县(市)家畜的结构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1.3家畜生态类群特征由表3可见,各县(市)家畜按一定生态类群序列特征混合并存发展,呈一定规律。威宁、赫章以羊生态适应指数最大,说明其畜牧业是以羊为主体,这与威宁、赫章的海拔相对较高, 气候寒冷,适合绵羊生长,同时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灌木林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牛在织金、黔西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其地形相对平坦,耕地、水田面积较多,既需要牛作为役力来源,同时农作物的秸秆和副产品又能为牛提供丰富的饲草来源。生猪在毕节市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为毕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黔贸易的集散地。威宁县猪的生态适应指数仅次于羊,居第二位,但纵向比较,存栏数60.84万头居全区第一位,比毕节市50.47万头多10.37万头,因威宁县养猪的饲料来源有淀粉含量丰富的马铃薯,加之有放牧饲养的习惯,因而猪只后腿丰满、发达,体脂硬白,是制作火腿的上好原料,消费拉动养殖,所以威宁县猪的养殖仍占有很大比重。纵观各县(市)养殖实际与自然生态条件,毕节地区的家畜养殖基本符合资源生态学原理。 2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方向正确,基础扎实,政策优越,发展前景好,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仍存在以下障碍因素。 2.1畜牧产业自身发展脆弱 畜牧产业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融合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产业,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2.2规模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 农户居住分散,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仅占畜禽饲养量的2.3%,小区养殖户仅占0.3%。据2010年毕节地区统计年鉴数据,一是畜种结构不合理:畜禽饲养总数中,猪、牛、羊、马分别占63.06%、18.45%、14.86%和3.62%;二是畜群结构不合理:猪、牛、羊、马的能繁母畜仅占10.42%、38.74%、45.14%和33.45%;三是肉类结构不合理:肉类总量中,猪、牛、羊、禽肉分别占84.40%、6.89%、1.69%和5.98%;四是家禽比重小,发展缓慢。#p#分页标题#e# 2.3养殖水平不高饲养方式落后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低,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良种引进、改良和推广;动物疫病防范意识不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和奶牛1年3次防疫的阻力较大;饲草资源利用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人工种植和优质牧草重用轻管,产草量不高,草山草坡过渡放牧,多数养殖户所用饲草品种单一,优质饲草不足;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出栏率和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长能力不高[5]。 2.4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5];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产业发展壮大。 2.5基础设施薄弱 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落后,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 3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明确各生态区域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毕节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将毕节地区划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其中,东部片区属黔中山原农、林、牧城郊农业区,其余3个片区均属黔西高原山地农、林、牧暖亚热带水果防护林区。根据各区自然生态条件,确定其适宜的畜牧业重点发展方向[6]。西部高原高中山畜牧、旱粮、温带水果、坑木林区(西片区)包括威宁及赫章两县,地势高,素称贵州高原屋脊,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宜林宜牧地宽广。畜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草场宽广的优势,把发展绵羊、山羊、黄牛等草食牲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发展半细毛羊,积极改良、推广乳役肉兼用的商品牛,扩大仔猪外销,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中南部中中山旱粮、水保林、畜牧、工矿区(中南片区)包括纳雍、织金两县,处于全地区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地带,地形破碎,切割深,坡度陡,宜耕地少,垦殖率高,雨量充沛,热量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草山草坡多、水热配合好、产草量高、枯草季节较短,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中北部中中山粮、豆、烟漆、畜牧、经济林区(中北片区)包括毕节、大方、赫章和黔西四县,地形地貌复杂,开发较早,为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应抓好猪、禽、蛋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奶牛,积极发展绵羊、山羊,建立毛兔基地;扩大耕牛改良成果,发展肉、役兼用黄牛;改良、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提高出肉率、商品率。东部低中山山原丘陵稻、油、茶、烟、猪、禽远效农业区(东片区)包括金沙、黔西和织金三县,接近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交通较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家庭饲养业要向小型集约化家庭饲养场发展,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形成3个中心城市的远郊肉、离、蛋、鱼基地。大力开辟饲料来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发展配合饲料。 3.2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现实情况,调整畜牧业结构需要符合3项原则,即:一是要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尽可能加快,经济效益尽可能提高;二是要尽量使其与农业的发展协调;三是要尽量适应工业和市场的需要。根据上述调整原则,提出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结构调整设想。 3.2.1调整牧地和饲草面积 本区牧场广阔,饲草丰富,与当前的畜群情况基本相适应,但要满足今后畜群不断增长的需要,还要进行相应调整。牧地面积将从49.82万hm2调整到60万hm2,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设想到2020年改良20万hm2,拟新建7万hm2人工草场。 3.2.2调整畜群结构 2010年,区域内猪与草食牲畜牛单位的比例为200∶114,接近2∶1。由于猪的发展难以摆脱粮食的制约,因而今后应当利用草场优势,积极发展草食牲畜,以加快畜群的发展速度。故拟将两者比例调整为300∶230,近似5∶4。按此比例调整,到2015年预计生猪存栏550万头,大牲畜存栏220万头(其中牛190万头),羊存栏210万只(其中绵羊110万只),家禽存栏2500万羽。 3.2.3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 2010年,各种牲畜的能繁殖母畜头数占其总数比例分别是:猪10.42%,牛38.74%,马33.45%,山羊45.50%,绵羊43.61%。2015年拟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猪10%,即保留50万头繁殖母猪;牛提到60%,即保留113万头;马提到45%,即保留9.3万匹;山羊提到50%,即保留80万只;绵羊提到60%,即保留62万只。 3.2.4提高猪、牛、羊、家禽的出栏率 毕节地区牲畜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2010年,猪的出栏数为274.34万头,出栏率为86.19%;牛的出栏数为17.38万头,出栏率为18.66%;羊的出栏数34.84万只,出栏率为46.44%;马的出栏数3.65万匹,出栏率为19.97%;家禽的出栏数为1258.30万羽,出栏率为92.91%。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商品率,需要改进饲养管理模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拟在2015年把猪出栏数调到650万头,出栏率提到120.5%;牛出栏数调到60.5万头,出栏率提到30.2%;羊出栏数调到150.5万只,出栏率提到70.3%;家禽的出栏数调到3 200万羽,出栏率达到128%。 3.2.5调整肉食结构 毕节地区畜牧业在2010年提供肉食总量为31.92万t,其中,猪肉26.94万t,占总量的84.40%;牛肉2.20万t,占6.89%;羊肉0.54t,占1.69%;禽肉1.91万t,占5.98%;其他肉0.33万t,占1.0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牛、羊、禽肉的需求量相应增大。为适应市场需要,在增加食肉供应量的同时,应提高牛、羊、禽肉所占比例,拟在2015年把总肉量提高到78万t,其中,猪肉调到60万t,占76.92%;牛肉调到8.0万t,占10.26%;羊肉调到3万t,占3.85%;禽肉调到5万t,占6.41%;其他肉调到2万t,占2.56%。#p#分页标题#e# 3.2.6调整羊毛和兔毛产量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为适应毛纺工业的需要,应大力发展绵羊和毛兔,力争实现绵羊杂交改良化,每年提供羊毛2 000t,毛兔发展到100万只,每年提供兔毛500~750t。 3.3合理布局产业带 3.3.1优质肉牛产业带 在威宁县的麻乍、雪山、观风海等6个乡,毕节市的亮岩、林口、燕子口、八寨等11个乡,大方县的猫场、鼎新、牛场等8个乡、织金县的茶店、金龙、以那等20个乡和纳雍县的维新、董地、化作等13个乡建立优质肉牛产业带。 3.3.2优质肉猪产业带 1)优质杂交猪产业带。包括毕节市的三板桥、大新桥、观音桥、流仓桥等13个乡(镇、办事处),大方县的鸡场、黄泥塘、羊场等15个乡(镇),黔西县的红林、林泉、锦星等13个乡(镇),金沙县的马路、清池、太平等20个乡(镇),织金县的城关、绮陌、珠藏3个乡镇,纳雍县的雍熙、勺窝、骔岭等7个乡(镇)。2)可乐猪(含糯谷猪)产业带。包括威宁县的金斗、幺站、草海等14个乡(镇),赫章县的威奢、可乐、朱明等20个乡(镇),纳雍县的左鸠嘎、猪场等5个乡(镇)。 3.3.3优质肉羊产业带 包括威宁县的观风海、双龙、麻乍等16个乡(镇),赫章县的古达、威奢、兴发等19个乡(镇),大方县的凤山、安乐、百纳等8个乡(镇),纳雍县的羊场、姑开等8个乡(镇),毕节市的生机、清水舖、大银等8个乡(镇)。 3.3.4优质禽产业带 包括织金县的大平、以那、茶店等17个乡(镇),毕节市的朱昌、鸭池、梨树等8个乡(镇)。 3.4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3.4.1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全区现有存栏100头以上纯种猪繁育场2个,存栏200头以上二元母猪生产场3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牛20头以上繁殖场8个,存栏基础优质能繁母羊200只以上的种羊场3个,存栏种鸡400套以上种禽场1个,猪人工改良点268个,牛冻配改良点383个,羊人工改良点51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授精改良面窄,良种畜禽供应不能自给自足。因此,发展重点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3.4.2动物保护体系 全区建有地、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248个乡(镇)兽医站,2个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1个疫情测报站,完成了55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冷链体系、动物疫情管理网络和地、县(市)兽医实验室。但设施不完善,设备严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应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使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大家畜、中家畜和家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5%、2.5%和6.5%以内。 3.4.3饲草饲料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体系 全区现有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4.67万hm2,其中,围栏仅有0.2万hm2,占天然草地的9.4%;冬闲田土种草1.17万hm2,占冬闲田土的8.8%,秸秆加工处理73.4万t,占秸秆总量的28.6%。但体系不健全,缺乏围栏、灌溉等基础设施,全区草原均未划定权属和落实承包[7]。因此,发展重点是积极推进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冬闲田土种草,提高绿肥养畜利用率和秸秆加工养畜比例,建立健全地、县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促进喀斯特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和草地生态不断发展。 3.4.4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区设有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各县市也设有挂靠在相关单位的相应机构,初步具备一定的生产投入品和动物产品监督检验能力。但缺乏办公场地和业务用房,检验设备严重不足。因此,发展重点是新建县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扩建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所。 3.4.5优质畜产品生产体系 全区已实施优质肉牛建设项目7个,优质肉猪建设项目3个,优质肉羊建设项目3个,优质禽建设项目2个。但规模小,饲养总量不足,产品供应量小。因此,应大力推进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畜产品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建设,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体系。 3.4.6畜产品加工体系 全区肉类总产量31.92万t,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2万余t。肉类加工产品以分割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种较少。因此,应努力培育和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肉类加工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创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3.4.7市场体系 全区除在建的威宁县雪山镇农业部定点牲畜交易市场外,目前尚无一个规模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现有市场交易粗放原始,交易量小,交易方式单一,交易手段落后,网络媒体缺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应在大宗畜产品和优势畜产品主要区域或重要集散地扶持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5加强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p#分页标题#e#

3.5.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畜牧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把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5.2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增加投入 切实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投入,各类项目重点考虑生态畜牧产业,有关部门整合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扩大信贷规模,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和区外资本;培育扶持区内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对现有牧场、企业及宜牧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5.3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方针和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帮助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简化使用审批手续;优先解决企业用水、用电问题;加大畜牧机械推广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畅通;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搭建畜产品经营平台;扩大畜禽定点屠宰覆盖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交易市场,落实国家相关惠税政策。 3.5.4加快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动物疫病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健全完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畜牧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3.5.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积极应用科技成果;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面;加快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系统,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制和监测能力;积极推行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积极推广新技术,快速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走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5.6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的养殖方式,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畜禽养殖示范场;规范小区(规模场)养殖,实现健康养殖;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3.5.7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生态畜牧业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加强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扩大交易量;认真研究市场、作好定位,壮大区内市场、拓展区外市场,争闯国际市场。 3.5.8依托地方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努力创建“乌蒙”品牌,做好“乌蒙”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加大“乌蒙”牌优质畜产品的推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鼓励企业实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抱团开拓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的营销模式。 3.5.9依法治牧,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做好涉牧农资监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投入品质量。严格种畜禽管理,强化养殖环节监管,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检,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草地监理,加强草山草坡管护,严厉查处破坏草原的行为;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

生态畜牧业第3篇

[关键词] 三农 扶贫 生态畜牧业 绿壳蛋鸡 肉羊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56-02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统筹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而且联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长顺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调节下,将长顺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作为 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问题有机转型为“生态畜牧业”问题,以绿壳蛋鸡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我县生态畜牧业。

二、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EAH)是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共生原理,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发展农业、林业、牧业和禽业等产业,因地制宜,合理整合,达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位合一的产业体系。以绿壳蛋鸡、山羊养殖等为中心,种植业、林业、草地建设配套结合发展。通过改良草地、人工种草、退耕还林、果林建设等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林(果)下养殖、草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发展,以促进我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产业基本情况

1.产业条件

长顺县地处贵州省中南部,全县草地逐渐增加,退耕还林加之原始林地,草地、林地占地面积达160万余亩。属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县交通公路逐步实现乡镇沥青路,村组硬化路。地表水多,水源充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产业区养殖土地资源充裕,地势、地形、防疫隔离条件好,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环境。

2.产业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县羊存栏量31.75万只;禽(绿壳蛋鸡)存栏量406万羽。全县畜牧业产值达5.65亿元,其中:生猪产值0.8225亿元;牛产值0.3285亿元;羊产值0.5658亿元;禽产值1.3145亿元;禽蛋产值2.6225亿元。发展养羊农户2万户,绿壳蛋鸡养殖户5万余户。

3.技术实力

全县现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64人,其中行政人员11人,专业技术人员51人(乡镇技干31人)。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以上学历21人。取得中级职称32人,取得初级职称13人。有乡办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4人,取得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畜牧技术员58人,村级防疫员(协检员)149人。县、乡、村初步形成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能为长顺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养羊产业提供各种技术保障。

四、具体做法

1.精准扶贫

1.1 精准思路

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以“结对帮扶到户、产业扶持到户、技术培训到户”为起点,坚持以“县级统筹,分层负责;群众自愿,群众受益;部门联动,合力攻坚;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的原则,把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全面协调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脱贫。

1.2 精准原则

具备一定劳动力、一定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经济基础、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户。

1.3 精准方法

全县开展宣传、发动,农户自愿,村组公示,小组评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品种选择及标准

2.1 种羊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选择主要以南江黄羊、南本杂或地方良种黑羊为主,适应性较强、生长快、性成熟早、成年母羊四季、产羔率200%左右等优点,农户养殖效益明显。

种羊的标准:所采购种羊要求必须是体况良好,无生长缺陷的健康羊只。经产母羊占所购母羊的80%,初产母羊占20%,母羊平均体重30公斤,种公羊平均体重35公斤。

2.2 绿壳蛋鸡的选择及标准

品种为长顺县绿壳蛋鸡,引种地必须在县内的鼓扬镇、长寨镇、敦操乡等引种场选购。

绿壳蛋鸡标准:统一孵化、育雏,再发放脱温鸡苗给项目户饲养。鸡苗体格健壮、无病、无生殖缺陷,发放前一周完成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预防接种。

3.基础体系建设

根据我县喀斯特地貌,产业区内具荒山荒坡、灌木草地,资源极为丰富。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草灌结合的模式,以灌木林地、荒山草地为主,种植人工草地补饲为辅。采取刈割、晒制干草、青贮,积蓄饲料,协调完善饲草饲料建设。

圈舍建设:地势高燥平坦,舍外具有一定倾斜度,水质好,水源足,交通便,防疫易,环境好,舍内空度大。产羔室按基础母羊数的20-25%计算面积,鸡舍建设标准按10只/平方米计算。配套建好舍周围的围栏、栏舍进出口的消毒设施和粪污处理设施。

4.经营模式

按照“以物投放、滚动发展”的原则,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县畜牧部门负责对养殖户进行种草、建圈、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饲养技术指导。

5.运行机制

采取“项目补助”的资金使用方式,采购方式:集中采购的物资。

长顺县畜牧部门负责工程总体运行管理,负责工程规划实施,工程管理制度制定,资料收集整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对工程建设的“三个共同体”,即公司、合作社、农户三者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并签定管理协议。

一是对养殖农户,建档立卡,建立技术培训、服务及信息咨询的平台,为其发展绿壳蛋鸡、养羊产业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对县域内所有种鸡生产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种鸡场种苗供应信息,对种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所发放种鸡苗必须是长顺绿壳蛋鸡。

五、产业化建设

1.市场前景分析

1.1 肉羊产业

羊是草食家畜,羊肉含脂肪、胆固醇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农户养羊的良种化和商品化,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意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发展肉羊生产,提高人均消费羊肉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1.2 绿壳蛋鸡产业

经检测,绿壳鸡蛋营养价值高,高蛋白质,底胆固醇,营养丰富,保颜美容,健身防病。绿壳鸡蛋的当前市场售价是普通鸡蛋价的150%以上,产品远销,供不应求,生产潜力巨大。

生态畜牧业第4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拥有大面积的可利用草场面积,面积达1.1亿亩,尤其是东部三县一市为农牧区,再加之草场单位面积畜牧业产值低、草地生产水平及物质基础薄弱等因素,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势在必行。

“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及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海西特点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以这个目标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海西,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海西州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奖励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合作社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成为引领牧区生产、组织、分配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

“梅陇”破荒畜牧业跨越发展

2008年,在天峻县梅陇村开展的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谌〕辏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经营模式”的“梅陇模式”涌向潮头,成为该州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主推模式。

至今,在全州牧区15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7个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依然可以看见梅陇模式的身影,初步实现了草地畜牧业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等向好环境,开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生共赢”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新局面。

梅陇模式的成功在海西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不断创新和丰富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的写照。以此模式作为辐射覆盖,在海西各地已经不只是一个梅陇模式,更多的是根据各地鲜明特色而探索出的一个个诸如“转产转业型”“社企联姻型”“三产拉动型”“联合三产型”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新模式的推进,改变了过去合作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足,组织调动了牧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的积极性,实现了自我发展,加速了国家政策导向的落实。而且,改变了过去项目到户、分散建设的方式,以全新的“支部+合作社”的组建模式,实现了牧区基层组织和生态畜牧业建设相互促进,在提升合作社模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额外惊喜。

截至目前,该州近82%的牧民已自愿加入合作社,部分牧业村社入社率达100%,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这让更多的牧民群众参与到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当中,共同参与建设、共同致富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股份“改造” 合作社“如虎添翼”

倾力推进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是海西自梅陇模式后的又一大重要举措。在推进工作中,海西以提升生产要素整合、优化畜群结构、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这些工作的一一推进,无疑为当前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该州38个试点合作社扎实推进草场整合划区和畜群重组工作,有序开展数据统计、建档立卡、股权证填写等步骤。经过相关部门统计,该州试点合作社入社牧户已达到1599户,整合草场面积1624万亩,整合牲畜29.3万头(只)。

股份制改造主要通过生产要素资源重组,开展牲畜组群、种公畜集中管理、牲畜鉴定和选种选配,畜种、畜群结构得到优化,草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用,打破以往以家庭为主的小而散的生产方式,进而向以合作社为载体的股份制发展方式迈进。目前,该州规范运行股份制经营的合作社能繁母畜比例由前5年的40%左右提升至70%以上。

在积极推进试点单元建设的同时,海西按照“坚持主次兼顾,统筹推进”的原则,积极鼓励非试点合作社在没有列为试点合作社的情况下,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试验区建设。

像都兰县艾里斯台和科学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就率先成为试点外的股份制改造成功样本。艾里斯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经被查汗西里联合社吸纳为成员社,迈出了联合社由村级联合向跨乡镇联合的第一步;都兰鸿格尔、茫崖行委嘎斯浩特、格尔木明根台吉3个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的24个成员社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在推进中。

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根深蒂固”

13个试点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21个大学生领办合作社创业基金项目、12个试点合作社发展能力提升项目等一批项目的稳步推进,为海西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政策保障。

重点推进合作社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海西畜牧业资源优势和牦牛、藏牛、茶卡羊、蒙古羊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特色品牌为目标,加快了天峻县玉舟联合社玉舟藏羊牦牛、格尔木那陵格勒合作社蒙古羊、乌兰巴里河滩合作社茶卡羊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商标建设,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

针对天峻县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完成有机藏羊牦牛认证工作,取得了有机产品活畜认证证书,认证范围覆盖天峻县10个乡镇,认证藏羊28万只、牦牛9.6万头。完成6个有机生态牧场和8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同时,扎实推进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实现了母畜营养均衡、繁殖率稳步提升、幼畜断奶期提前的目标,加快了幼畜出栏,经济效益明显。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老干部领办合作社发挥了“事半功倍”的帮带引领作用。涌现出了以王洛、李科等一批退休老干部帮带合作社的典型,他们中有的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有的担任工作顾问,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特点,破解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贴近了与当地牧民的关系,为合作社在决策、政策、技术、服务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强联动畜牧业发展“新业态”

“构建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经济实体是破解当前合作社产业发展规模不强,有效带动生产经营能力薄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过程漫长,品牌建设和畜产品附加值不强等诸多问题的有效载体。”在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研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揭示出发展联合社的必要性。

如果把合作社比作是各村独自发展的“小集市”,那么联合社就是跨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大超市”。联合社主要通过鼓励和引导,按照“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地位平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原则,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

在2个县级联合社和5个乡级联合社中成员社覆盖面已达到63个,形成了跨村社、跨乡镇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格局。

为了推动联合社规范化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在联合社下面设立滚动发展基金,制定了联合社滚动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扶持联合社成员优势特色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先后投入滚动发展基金963万元,用于联合社饲草料加工厂、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及综合大楼、引进优良等级母畜等一二三产建设。

天峻县草希生态畜牧业联合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壮大起来的。在生格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用好、用活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率先开展了联合发展三产建设,筹集1200多万元资金,在县城建设了一处集住宿、民族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生格大酒店,占地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所得收益实行按股分红,实现了“一产”支撑“三产”、“三产”反推“一产”发展的多产融合互动机制模式。

同r,联合社还专门成立了牲畜防疫、剪毛、畜产品及饲料拉运等专业综合服务队,在服务于成员社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专业综合服务队还将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壮大和提升联合社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发挥联合社辐射带动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随着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的稳步推进,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正在不断向农牧区纵深推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凸显。目前,部分非试点合作社积极递交申请,纷纷要求加合社“抱团”经营,都兰县宗加镇12家合作社、格尔木乌图美仁乡9家合作社和茫崖行委3家合作社主动参与成立乡(镇)级生态畜牧业联合社。

服务“加码” 激发新活力

海西州在推进试验区建设中,围绕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建立融资服务机制、夯实产业发展等基础方面,多措并举,创新服务,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通过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中心,加快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进程,促进了合作社规范运行和组织化程度提升,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并且以合作社需求建设为导向,建设内容按照合作社理事会提议、社员大会表决、县农牧局审查、州农牧局审核批复、省农牧厅备案等程序确定,推行项目建设资金折股量化,加速合作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和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牵头组建成立了以财务管理、技术服务和政策宣传、项目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生态畜牧业购买社会化服务,已在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和组织运行方面取得了实效。

接下来,海西州将把试验区建设单元全部纳入牲畜保险范畴,积极开展合作社牲畜保险工作,强化科技推广和服务,实现对试验区主导产业技术服务的全覆盖,组织开展生态畜牧业发展、合作社管理运行和电子商务技能等培训活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外部环境。

生态畜牧业第5篇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部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畜牧业第6篇

畜牧业是事关国家食品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为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我市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的安全供给,现就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用地等政策支持。各地要按照“农林牧结合、不破坏耕作层和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则,抓紧出台有关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工作办法,规范畜牧业用地审批,妥善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用地。除畜禽禁养区外,凡是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养殖场都应允许发展。对列入禁养区或因环境整治需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帮助落实新场址。探索养殖权流转,建立散养退出后入股进小区的用地拆补异地置换机制。支持规模养殖场按照农牧结合的原则,流转土地消纳畜禽排泄物。各地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关于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关要求,优先安排病死动物、畜粪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用电和治污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使用居民饮用水工程供水的执行居民饮用水价格。

生态畜牧业第7篇

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报道,生态健康养殖,应是在严格遵循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畜牧生产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禽畜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影响、粪污处理等等前提下,借助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防疫实践技术,而以生产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禽畜及产品为目标,着力追求安全、生态、优质、高效为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具体包含内涵,应有下面两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畜牧养殖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现阶段,畜牧养殖渐成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粪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废弃物处理设备水平低,粪污处理投入普遍不足,很多粪污被直接堆放在露天,或者被排放到沟渠荒坡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坏,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2.2影响禽畜及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2.3破坏其社会公共印象。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民众社会水平,居民对禽畜产品的需求由早先的量,逐渐向现在的质转移。但是,近年来,市场上频频爆出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担忧。加上,禽畜养殖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现在社会对禽畜养殖业的认同度是越来越低。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一则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则促进畜牧业发展,确保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能逐步摆脱产出低、风险高、污染严重、后劲不足等恶性畜牧经济发展态势。在几年来的推广实践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能促进畜牧业向着效益更好、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靠拢。总而言之,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续保障。而确保畜牧业走得更高更远,同样需提升生态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生态养殖于畜牧业的积极引导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改变脏乱差的坏形象,有助于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与农林渔业的结合,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助于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生产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强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探索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而在山西本地同样探索不少实用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作汇总阐述:(1)种草养畜:此项技术,经种植优质牧草,以饲喂草食畜类,能减少添加剂的应用。一方面节省用料成本,二则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养殖禽畜的高品质。同时,排泄部分粪便,可做有机肥涵养草场,控制粪便的环境污染。(2)疫病防控:调查流行病学发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选择其中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大大降低生物制药、兽药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制定严格休药期,拒绝使用违禁药品,严格卫生防疫监管,确保禽畜养殖个体的健康卫生。(3)发酵床养猪:借助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照恰当比例混合调配成发酵床垫养殖生猪。这项技术的应用,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转化粪尿,大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用适合禽畜的生活习性,节省了粪污的处理费用。(4)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乡宁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山地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5)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屠牧仁 王宪宁 单位:1.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牧草机械管理站 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生态畜牧业第8篇

1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1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畜牧养殖过程中,禽畜在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及各种臭气、粪尿在发酵时产生的化合物及气体等均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畜牧养殖饲料的加工和使用过程、粪便在干燥风化的过程都会产生很多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会粘附一些细菌、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等,造成空气污染[1]。另外,据调查显示畜禽舍内通常氨、硫化氢对人体呼吸道黏膜具有一定刺激性,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且畜禽长期生活其中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

1.2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

养殖户一般将畜禽的排泄物不做任何处理便用于施肥,这样极易使土壤间隙发生堵塞,导致其通透性下降,进而造成土壤板结。此外,许多养殖户为了提高畜禽肉蛋白产量,降低畜禽发病率,往往会在饲料中添加许多饲料添加剂,例如抗生素、杀虫剂、生长激素以及各种有机物等,这些添加剂经畜禽粪便浓缩后直接排放土壤中,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及盐分的日益累积,严重影响其它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1.3对水源环境产生的影响

许多养殖户针对养殖场和清洗圈舍等产生的污水并未做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源中。这些污水中不仅含有许多细菌、病原体及微生物,而且还富含较多的营养物质,直接排入自然水源后容易造成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并且这些污水长期渗入土壤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导致地下水有机质含量及硝酸盐氮的增高,造成地下水有机和氮污染,进而引发水质恶化,无法作为居民饮用水,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一定影响[2]。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大力生产运用环保饲料

利用微生态理论将有益微生物与饲料按照适宜的比例混合,然后经发酵、干燥等流程生产出具有活性益生菌的环保饲料,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合成氨基酸及活性物质,可以有效提高饲料质量和养分利用率;同时,建议养殖户在畜禽喂养过程中尽量少用传统饲料添加剂,推广采用环保饲料喂养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畜禽粪尿中磷和氮的含量,进而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

2.2及时转变畜牧养殖方式

养殖户在养殖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各种农作物作为畜禽喂养饲料,合理调整畜牧生产结构,及时转变畜禽养殖方式。例如:可以将传统牛羊放养方式逐渐向圈养或半圈养方式转变,减少畜禽直接接触生态环境时间,降低环境污染。通过转变养殖方式,达成“畜多-沼多-肥多-料多-畜多”的良性循环目标,建立起“以农养畜,以畜育农”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畜牧业和农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2.3加大畜牧监管治理力度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手段对畜牧业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和整治。对新建立的畜牧养殖场严格实施审查备案制度,依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选址、符合环保要求的理念,对畜牧养殖产业进行严格把关,并且规定并监督畜牧场建立配套的无公害处理设备设施的建设,完成后放可批准其运行生产。同时,依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对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对于违章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