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30 11:33:27

地籍调查论文

地籍调查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地籍测量;权属调查;地籍勘丈

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094-02

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规范的测量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等,并确定其地类,同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地籍测量的主要成果是基本地籍图和宗地图。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系统的前期工作, 地籍测量的好坏直接牵涉到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 因此对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籍测量中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地籍图数据录入和建库等工作过程, 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本文就地籍测量的实施步骤进行讨论。

1 权属调查

1.1 准备工作

在权属调查实施前,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权属调查公告,在广播电视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各机关团体、住户正确理解本次权属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指定界线,做到准确无误,同时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划分了区、街坊,并进行实地踏勘,确定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

1.2 实地调查

首先由当地国土资源局委托权属调查负责人确定宗地使用的指界人,并调查指界人身份,具备指界条件后,在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由邻界双方或多方确认界线和界址点位并签字认可,用油漆在距地面1米处喷涂油漆或埋设标志。同时按地籍调查表逐项调查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上级主管部门、土地坐落、法人代表、宗地四至等相关内容,对于一宗地内有多户土地使用者时,分别调查其使用情况。

根据当地国土资源局指示,本次地籍调查依现状进行,有争议界址出现时,调查人员实地解决,并将争议部位绘图,实地难以解决的报上级仲裁。实地调查结束后逐项填写地籍调查表和绘制宗地草图。

1.3 宗地草图绘制

在实地进行权属调查认证后,用鉴定合格的50m钢尺进行实地勘丈,绘制宗地草图,绘制宗地草图依据实地位置按北方向绘制概略比例尺的图形,认真填写丈量依据,建筑构筑物线、门牌号及本宗地的四邻关系等地籍要素,并标名设置界址点的预编号,本宗地及邻宗地预编号。

宗地草图绘制完毕后,按本宗地所在位置绘制本街坊宗地分布图,供以后绘制地籍图使用。

1.4 宗地号与界址点的编制

地籍调查时,应本着由西向东,自北向南的原则编号,宗地号应包括街区、街坊和宗地,如1-⑴-1,界址点也遵照本原则进行,界址点用1、2、3……n表示。

2 地籍控制测量

为了限制误差传递和误差积累,提高测量精度,地籍测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来组织实施。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基本程序也就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两步。

2.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1)坐标系统的选择

2)控制网的布设

(1)Ⅰ级导线网布设方案;

(2)Ⅰ级导线点选点与埋石 ;

(3)边长和角度的测定;

(4)导线网平差;

(5)地籍修测的首级控制;

(6)地籍修测的二级控制。

2.2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为满足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的需要,在一级导线网的控制下加密图根导线(附合导线或支导线),共布设一级图根导线7条41点,支导线及全站仪极坐标点146个。其编号以N1,N2……等表示,用长约13cm~15cm,直径10mm的钢钉打入硬质地面作为图根点的标志。

3 地籍勘丈

3.1 界址点及碎部点野外数据采集

由于地籍测量为数字化成图,为便于室内成图,水平角、垂直角及距离用全站仪观测一回,然后将数据传输至电子手薄,再用所编定点测量程序算出所测点坐标,最后存储在电子手薄内。在每个测站上设站观测时,都用观测平距与测站点定向点反算平距进行检测,其较差不应超过2cm,以保证待测点的精度。

由于地籍测量外业地物比较凌乱,因此外业数据采集采用无码作业,现场绘制草图,室内用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方法编辑成图。

3.2 绘制平面图

首先,进行数据通讯,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在电子手薄与计算机串口之间用电缆联上,再选用成图系统进行数据通讯,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存入文件中;其次,定显示区,根据输入坐标数据文件的数据大小定义屏幕显示区域的大、小;第三,选用成图系统将野外测点的点号展绘在屏幕上;最后,根据野外作业时绘制的草图,将屏幕中所有的地物绘制出来,将图形存储于平面图文件。

3.3 基本地籍图绘制

首先,打开已作好的平面图文件,选择成图系统生成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其次,依据权属信息文件,绘制出地籍图;第三,将宗地界址点号展绘出来,至此已生成地籍图;最后,在地籍图区域内加上方格网,将地籍分幅图存储于文件中,经过图幅整饰生成最终地籍分幅图。

3.4 宗地图绘制

在完成地籍分幅图之后,便可作宗地图了。宗地图的内容除按《规程》规定外,界址点的编号是自“1”号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其界址点号与界址点成果表中的顺序号相同。

3.5 绘制地籍表格

1)界址点成果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利用成图系统绘制各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所成各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其顺序号与宗地图中的界址点号相同,以便于查找,对应。

2)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按街道将所有宗地面积全部列出,并在每个街坊最后列出本街坊面积,在每区最后列出本区面积。

3)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绘制出表格。

4 结论

地籍测量是一项工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的业务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是必要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工作流程,只有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籍测量的效率。

经过对地籍测量方案的实施,明确地籍测量的目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对土地做出科学的界定,包括土地的范围、结构大小,使人一目了然,由此来开展国土的规划,对城市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籍测量 地籍调查 免棱镜技术的应用

一、项目区概况

1、义县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部。总面积2482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项目区位于义县东部,三个城镇沿大凌河细河以东线性分布。细河在大榆树堡镇汇入大凌河。与北镇交界处为绵延起伏的医巫闾山。

2、改革开放以来,义县的整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此项目区属于义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外出打工以及农业耕作。老一点的国有民办企业现多已倒闭或转业,目前地方个体经营较发达,现也已经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其中果林业、旅游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潜力很大。

二、作业范围及工作量

本项目调查是对锦州市义县三个建制镇开展1:500的地籍调查工作,分别为大榆树堡镇、瓦子峪镇、稍户营子镇。稍户营子镇分为新老两个镇区,新的镇区位于三家子。

三、调查起止时间及成果通过验收时间

项目调查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7月到2009年9月,历时13个月多。

项目于2009年9月通过义县以及监理部门的预检验收。

四、完成的主要任务及效果

1、开展城镇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地类调查等.查清了相关城镇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与权属信息。在充分利用原有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面向未来的原则,全面深入的开展本标段所负责区域内的地籍信息建设工作,完成调查的同时做好与原有资料的衔接,加快推进了土地登记发证,完善了城镇集体土地以及宅基地的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和科学管理。

2、开展权属调查以及新增宗地的确权与登记入库工作。

3、建设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了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4、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五、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

1、E级GPS控制点10个;

2、图根控制点688个;

3、权属界线测量;

4、确定土地权属3122宗;

5、调查街坊40个;

6、 1:500比例尺地籍图116幅;

7、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3122份;

8、数据库;

六、采用的新技术及新理论

1、地籍调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要接触的人员多、层次多。有时需要解决由于权属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宅基地的建筑风格,准确的完成了权属调查与确权任务。

2、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城镇地籍调查的传统方法,采用了先地籍测量后直接权属调查与确权以及数据入库的工作程序。

3、在地籍测量中采用免棱镜全站仪的新技术,通过在RTK方法加密的图根点的基础上,利用免棱镜技术在全站仪200米范围内进行地籍测量。验证了这项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可行性。

4、通过地籍调查还全面掌握了本地区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及有关政策、实现动态平衡、调控土地供需、规范土地市场等提供信息保障。

七、经验与总结

本次调查验证了上述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可行性。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建制镇,虽然行政级别是“镇级”,但是调查的具体目标还是农村的宅基地的权属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地区一般权属资料都不齐全,并且也已多年没有进行过地籍更新管理工作,也就是管理没有跟上发展,存在大量的权属变更、新增、灭失等现象。为了能真实的反应每一宗、每一类土地的权属与利用现状,我们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对项目区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测量与调查工作。总结出了在农村地区进行地籍调查工作的经验与方法。鉴于我国的国情,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通过本次工程得到的诸多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后续的农村土地登记发证与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为相关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与先进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地籍调查论文第3篇

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测区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对各项国土资源严管措施的跟踪监督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地籍调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利用状况,获取“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实现全市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并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为实现对国土资源管措施的跟踪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应用方法,精度要求等内容。介绍了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对控制测量前的调查工作做了解释。对图根控制网的加密,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了设计,包括选点,观测,数据处理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图根加密

目 录

摘 要.... 0

第一章 概 述.... 2

1.1 地籍测量含义... 2

1.2 地籍测量特征... 2

1.3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3

1.4 地籍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4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5

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 6

2.1坐标系统... 6

2.2图幅规格和编号... 6

2.3调查范围与比例尺... 7

2.4 作业技术依据... 8

第三章 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9

3.1 导线测量... 9

3.2三角测量... 11

3.3 GPS控制测量... 14

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16

第四章图根控制网加密.... 19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 19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 21

4.3 GPS加密控制网... 22

第五章报告总结....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第一章 概 述

1.1 地籍测量含义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去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地籍调查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对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表职称论文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列强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执教,这是外籍教师的雏形。南通聘请外籍教师始于通州师范学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张誊先生就先后聘请了6位日本籍教师讲授理科、农业等课程,1906年张警先生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聘请8位日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江苏省教育厅统计,江苏省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为599人,2005年为624人,2006年为 657人,2007年为698人,2008年已达到733人。外籍教师已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笔者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校方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时间安排。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对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

    (3)调查详情。发出调查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为93.6%。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65名,专科生330名;男生162名,女生233名;英语专业学生%名,日语专业学生35名,其他专业学生264名。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157名,二年级学生166名,三年级学生72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准备情况

    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准备情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外籍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责任心较强,但部分外籍教师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带入中国,却不能处理好娱乐和工作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课前准备工作及作息时间安排。故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外籍教师师德教育和教学常规管理,以避免各类教学事故,提高教学质量。

2.2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

表职称论文

    课题组把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就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讲授内容、教学安排等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籍教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变化较多,上课有新鲜感。课题组为进一步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参与外籍教师授课过程,课题组发现外籍教师能经常运用电脑、多媒体、图片、电影片断、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授课内容以及教材使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调查发现:本科学校的外籍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权限较大,教授内容基本由外籍教师本人选定,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给外籍教师选定教材,教授内容按照课本进行。课题组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外教自己选定教授内容,往往教学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安排不够紧凑,教学目的不明确,上课随意性较大。而选定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囿于书本,知识面得不到拓宽。故笔者建议,学校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外教补充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③大部分外籍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较强,个别外籍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随意、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教育。

2.3学生对外籍教师教学的评价

 外籍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价见表3。课题组在就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调查中发现,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考核总体来说难度较低,考试的形式随意、轻松,随时让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或进行一组对话就算进行了考试。大部分学生在综合外籍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后表示,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总体是好的、令人满意的,但有些英语底子较好的学生却并满足外籍教师的教学,他们对外籍教师的满意度不高,有些甚至对外籍教师产生了厌倦情绪。

3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取样的样本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涉外部门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以及学生对外籍教师的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统计结果,课题组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辅以访谈等方式,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根据调查情况,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3.1坚持聘请标准,严把聘请质量关表职称论文

    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聘请标准,严格学历和专业要求,要求外教出示学历原件、TEFL证书、工作简历以及原聘学校的推荐信,聘方应着重引进具有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外教,并看重外教在原聘学校的教学、生活实际表现[f21。同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①聘请外籍教师母语必须为所教课程语言,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聘请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教学资质,如教英语必须有TEFL或EFL等语言教学证书。调研中发现,拥有这些证书的外籍教师经过语言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学效果较好;③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1~2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在上一任学校工作、生活表现良好,学历和专业背景最好为所教课程或与所教课程相关。课题组调查发现,部分外籍教师有学历造假行为。因此学校在聘请审核外教时,应要求其出示学历证书原件;④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上一年任期学校的推荐信,如果条件许可学校可与外籍教师上一任期学校取得联系,以全面了解外籍教师各方面的表现。

3.2加强岗前培训,重视日常管理

    为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特殊性,学校外事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学生情况、教材内容、课表安排等情况,鼓励他们根据需要补充材料,若自带教材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可提前交付印刷。同时还要向外籍教师介绍中外文化差异、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在外籍教师生活管理方面的规定、生活指南、教学生活联系人等等,并把上述内容汇编成册,分发给外籍教师。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外籍教师到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热情会逐渐降低,生活圈子越来越广,娱乐生活的过度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对比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系部和外籍教师生活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外籍教师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其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3要求外籍教师定期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合作

    中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外籍教师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课堂上活泼、风趣,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教学气氛好。中方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严谨规范,对知识点传授主次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好。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起备课、写教案、共同到课堂授课。学校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并根据外籍教师专业特长组织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活动,双方教师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地籍调查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旧书 回收平台 回收再利用 环保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4-02

一 旧书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

基于长期观察和对本次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的有效分析,发现在校学生书籍利用情况不容乐观。以教材为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学期末,大学生的课本跟新书差不多占了19.54%,仅随便画画重点的课本占了64.14%,这两部分占了近85%,而十分破旧的书仅占了2.07%,这也说明了学校教材利用得并不充分,客观上有利于旧书回收再利用。

那么在校大学生又是如何处理旧书籍的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处理旧书的方式主要是闲置、直接当垃圾扔掉,这两项分别占69%和17%。而历届毕业生处理旧书的方式更是令人担忧。其中,直接将旧书扔掉的就占24%,把旧书当废品卖掉的占47%,把旧书送给学弟学妹的仅占29%。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校学生把旧书直接扔掉和闲置的比例之和高达86%;与此同时,根据调查发现历届毕业生把旧书直接扔掉或当废品卖掉的比例之和高达71%。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实用性还是价值上书籍都没有完成被赋予的真正使命。

如此巨大的浪费都归咎于当代大学生没有环保节约意识吗?对此,我们开展了大量调查和走访工作。由图1可知,高校大学生普遍赞成对旧书实施回收再利用,其中赞成度高达86%。这表明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强的环保观念。造成书籍不必要的浪费主要归咎于客观原因。首先,学校没有旧书回收市场,如旧书书店、校园回收平台等,学生没有便捷而有价值的处理旧书渠道;其次,虽然网上有旧书交易平台,但运费高昂;最后,一些学生想将书籍捐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

校,但苦于没有爱心传递桥梁。因此,搭建校园旧书回收再利用平台是极为重要的。

二 旧书回收的途径

回收旧书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调查结果分析,20%的学生愿意通过网上交易;45%的学生愿意通过二手实体书

店;35%的学生愿意直接捐赠给学校。结合大量访谈则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反对直接将自己的书籍当废纸卖掉。因此,回收途径可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在回收旧书之前,一方面对在校学生、中小学校、农村等对书籍的需求类别做评估。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对书籍的需求评估,有针对性地去回收旧书;另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手中现有的书籍进行评估,要将有质量的书籍回收,而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每年定期开展大学生捐赠图书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毕业季。通过粘贴海报、校园广播、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学生捐书、赠书。学校可以辅助学生成立旧书爱心协会,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管理旧书、享受旧书资源。

第三,对一些含金量高的书籍或不愿参与捐赠活动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低价回收的方式进行回收。其中,67%的学生赞同按原价打折的方式回收旧书,多数人认为2~3折较为合理;也有24%的学生认为按质量收购比较合适。

三 旧书再利用的对策

旧书回收再利用,关键就在“再利用”上。那么,旧书回收后对其分档、归类、整理过后,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呢?40%的学生认为应留在学校,供同学们使用;26%的学生认为应捐赠给中小学校;34%的学生认为应捐给贫困地区,供人们阅读。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书籍大部分不适宜中小学生阅读。因此,旧书回收再利用的重点还是应该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建立旧书共享平台。

第一,对于部分书籍,如课外书、名著等阅读性强的书籍可以捐赠到中小学校或贫困地区。一些实践性的,如种植、养殖、健康等书籍也可以捐到贫困地区,供人们阅读。

第二,在校园里建立旧书共享平台,通过借阅或低价零售等方式方便学生阅读与使用。

由图2可知,赞成办理借阅证、供学生借阅的达到45%。这也是利用率较高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可通过借阅书籍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既经济又环保。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交给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可以开辟一片区域来放置旧书籍,学生们可以直接用图书证借阅。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书籍的需求,延长借阅时间。如选修课类的教材,可延长至两个月乃至半个学期。另一方面,根据书籍学科性的区别,我们可以在每个学院成立一个旧书屋,以此来方便大家借阅。

有41%的学生愿意选择购买旧书,以此来方便学习和使用。因此,我们也可以就书籍的保存情况和含金量以合理价格出售。

通过以上方式的实施,一方面,学生们可以接触更多图书资源进而拓展知识与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资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将旧书物尽其用可以减少油墨、森林、电力等能源的消耗,为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借此机会,也向山区农村渴望书籍的人们传递了温暖的关怀。

四 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对高校大学生教材和书籍利用的浪费感到震惊。当然,这次调查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结论和指南。

第一,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和其他高校开展旧书回收再利用活动有绝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校应搭建旧书回收再利用平台,让旧书循环充分利用。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旧书籍、旧教材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每年购置相同的教材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旧书籍、旧教材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起到良好的环保宣传效应,使得低碳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在旧书籍、旧教材回收过程中,对广大学生的需求做一次较为详细的调研,将有用的书籍和教材回收过来,而不应盲目回收。就目前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专业类、公共课类和选修课类书籍的需求较大。

地籍调查论文第6篇

关键词:地籍调查与测量;教学;改革;实践

1 概述

《地籍调查与测量》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自1993年创办以来便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即大二第一学期进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地籍调查与测量逐步显示出其在国民建设中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学生有的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参与了与地籍相关的项目,有的毕业生甚至最近几年做的都是与地籍相关的工作,因此如何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该院《地籍调查与测量》课程为例,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 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地籍调查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地籍概念,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概念比较相近,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混淆;有些概念又涉及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在地籍测量部分,其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但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测量,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其和地形测量的不同,但有些学生依旧认为地籍测量就是地形测量,影响了对其准确的理解。

2.1 教师的实践经验问题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间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测绘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但大型的土地测量工作却没有做过。有些教师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只能是车轱辘话反复的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其次,这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交叉性较强,其内容涉及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房产测量等课程,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很难做到详细的讲解。这门课程表面看似简单,但想把这门课程讲的更加透彻和精彩,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2 教材选用问题 教材的选用也至关重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之前《地籍调查与测量》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共用界址点是否编号的问题,不同的教材看法就不同。有些要么直接使用本科教材,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适合高职学生;有些虽然是高职教材,但实际上是本科教材的“浓缩版”,还是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有些甚至是本校教师的自编教材,编写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3 学生基础薄弱问题 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学生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滑,学生培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现在的学生想的不是多学点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学习方面显得较为浮躁。因此理论知识讲的稍微深入一些,大多数学生就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绪。总体上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2.4 实训方面的问题 该院人才培养方案里面虽然制订了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但这门课的实训是一大难题。地籍分为调查和测量两个方面,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训难就难在调查上,本来该院打算把学校的幼儿园作为一个宗地进行相关的实训,但实质上学校本身就是一块宗地,这样实习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走入误区,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了。想在校外进行实训,远的地方条件根本不允许,近的地方进行调查时还需和农户进行协商,有些农户并不愿意配合。最终只能在校内把调查部分简单做一下,主要还是以地籍测量为主。

3 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积极参与产学结合项目 2008年该院承接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甘谷县城镇地籍调查项目,从开始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检查到最后的检查验收,该院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最新的法规和政策,也熟悉了整个项目的流程,并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总结并反馈给教学。此外,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等项目该院部分师生也参与了集中,通过项目的参加,教师增加了实践经验的同时在授课时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有些参与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学生,还成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工作中的骨干。

3.2 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该课程概念多、文字性强,涉及到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第二次全国农村地籍调查时,主要采用的是航片调绘的形式。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口头讲实地应该如何调绘学生只会一头雾水。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讲解,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也更为容易。目前网络上可以找到《地籍调查与测量》这门课的精品课程,对于课堂上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继续学习,也可以把问题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授课老师,课堂学习、网络学习、课外解答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 加强教材建设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流程,可以将整本书分成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设置若干个模块,按照生产实践流程和地籍调查与测量规范编写成项目化教材。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操作以及课本的参考,能够学以致用,在参与类似的生产项目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快速地投入到生产中。

3.4 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以往的课本主要以传统的测量方法为主,没有将现代测绘新技术深入到教学之中。如在讲解面积计算时,要融入GIS技术,利用GIS软件进行面积计算的优点、计算的方法等。现代地籍测量数据的处理已经发展到自动化,地籍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地籍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知识也应该加入课程并列为重点内容。

3.5 实践教学标准化 尽快的建立并完善实习实训基地,把综合实习作为一项生产任务来做,由老师下达任务书,各实习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任务要求,结合相关地籍测量规范编写技术设计书,然后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审核,通过后即可实施。整个实习完全按照生产实践流程进行,各种登记、调查表格完全制作成生产用的表格统一发放给各小组,最后各小组提交成果并作技术总结。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习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予以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经过近三届学生的测试,《地籍调查与测量》这门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视,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产测量等国家重大测绘项目也已陆续开展,需要大量的具备地籍调查与测量知识的人员,所以地籍调查与测量课程作为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才能培养出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川,郭玉珍.高职“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地矿测绘,2011,27(4):43-44.

[2]欧龙.高职高专地籍与房产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5):73-75.

地籍调查论文第7篇

[关键词]地籍调查 政府职能 土地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69-1

1地籍调查的概念及分类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载体,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土地的资源分配是重中之重。

因此通过对土地所有权的归属调查和土地的实际测量,查清楚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使用面积、用途、位置等,形成了一些列的土地数据图表资料,地籍调查活动就是将这些资料用于土地的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土地登记之后,我国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容侵犯。

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我国地籍调查按照调查规程分类的两大类。城镇地籍调查是调查城(镇)及范围内土地使用者使用宗地的主客体状况,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调差县级辖区内土地的利用状况。在调查目的、手段、范围、精度、比例尺等方面,前后两者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土地调查工作对象涉及到从省、市到县、乡的网络数据库,其范围涵盖全国,地籍调查的重要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2地籍调查的特点

实行地籍调查能够帮助政府从全局上监控某个地区的土地类型、面积、格局、用途。地籍调查有如下特点:

①地籍调查范围从农村土地入手,过渡衔结到城镇地籍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需要根据历史来研究宗地本体与其他宗地的关系,原本的宗地很难确定其所有者,它们可能在历史变迁中出现消失、使用、分割等变化。同一块地,还可能存在共同拥有者,很难指出这块地到底归谁所有。还有一部分土地不能进行指界划分,一般的法人单位用地或是有明显线状物分割的土地都应该独立划分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争议性的土地,可以按使用范围对其划分。

②宗地的类别各不相同,较大面积的宗地类别不明显可以在内部划分界线。

在地籍划分中,有的土地改变了原有的性质,如原先是旅游行业用地,现已规划为餐饮行业用地。对此类用地既要保留餐饮服务的性质,又要带动旅游服务的发展,应当适当细分。另外一些公用绿化用地可以作为特殊的用地来划分。

③地籍调查方法的专业化。

由于调查土地的使用情况颇为复杂,所以就涉及到很多调查方法与类别,后续建立的数据库也工序庞大、系统复杂。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高效优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优良,所构成的调查机构必须健全。

3地籍调查现阶段的问题及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农村土地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耕地转化为房屋建筑用地,同时,原来属于房屋建筑用地的村庄和一些废弃的小型矿地变为田地。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使用的转换频率越来越快,这无疑对地籍调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实现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作为资源,城镇土地作为资产的传统格局,农村土地以后将作为农民集体组织的资产,这样能切实保障农民自身利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也使土地在同一数据库、同一权属管理的条件下减少了不同土地分类体系所产生的不匹配矛盾。

4地籍管理部门的职能及案例分析

我国地籍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业务活动主要有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动态监测、土地登记等。但是有时候由于管理部门审核不严格,没有按照地籍调查规程办事,也会损害老百姓自身的利益。下面这个案件就是关于国土资源部门没有用好法而与土地使用者之间产生的行政纠纷:

家住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57岁的王老汉于1998年在其老宅上建了三层复式楼,两个儿子和他一同居住。2000年镇上重新为其两个儿子分配了新宅地,两人先后搬出。2002年8月王老汉的外甥秦某向县政府申请到了土地使用证,2003年9月土地证审核时,中牟县政府又为秦某换发了“国用(2003)1600号”土地使用证。2005年10月,杨老汉得知自己的房子被秦某办证强占,遂将中牟县政府和第三人秦某告上法庭,要求撤销中牟县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最终,法院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个人的土地使用权,颁发土地使用证必须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示身份证和户籍簿;由双方认定的界地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县政府的行为为违法程序,故法院判定撤销向第三人秦某颁发的土地使用证。

在法律制度健全的今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十分重要,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中牟县政府所输的这起官司来看,管理部门在学好法的基础上,用好法才是更重要的。只有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用求真务实的态度依法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避免出现工作中的差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5结束语

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的工作,是一项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稳定的重大工程。针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出现的工作失误,如何谨遵地籍调查规程,加强地籍调查力度是现阶段相关土地部门所要反思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高要求,还必须遵循着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提高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对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鉴于地籍调查土地归属权的复杂程度,在土地和人员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以更科学更高效的专业手段来开展地籍调查工作,这是有关部门所要努力的目标。在国家的法律保障和调查的技术保障前提下,地籍调查工作才能更科学,更有序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沈陈华,郜莉.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地籍调查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生 中外英语教师 偏爱 对比研究 影响因素

1.引言

NESTs是指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Non-NESTs是指母语是非英语的教师。下文中有些部分NESTs指的是外籍英语教师,Non-NESTs指的是中方英语教师。许多国外学者通过从双方对语言的掌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差异及教师本身的性格情感等方面对两者的比较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Medgyes(1994:355-367)曾作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有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325名英语教师。这些教师被分为NESTs和Non-NESTs两组。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两组不同类别的教师都有同等机会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在这个调查中,Medgyes指出NESTs在语言和交流上的能力高于Non-NESTs。Medgyes(1992:340-349)认为,NESTs唯有在语言能力比Non-NESTs略胜一筹。尽管两组老师在教学行为上各有不同,但Medgyes(1994)指出,“两组教师的区别不能说明他们谁是好教师谁不是。学校应该雇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师而不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背景来选择教师。尽管国外学者已经对英语为母语教师和英语为非母语教师的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教师作为被试对象进行的,而且实验方法也以调查问卷为主,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带有主观偏见性。本文将学生作为被试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和谈访研究两种实验方法,对学生心目中的NESTs和Non-NESTs进行对比研究。在Medgyes(1994)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研究问题:

(1)中国学生对NESTs和Non-NESTs有无特殊偏好。

(2)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学生对双方教师的选择。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研究者于2009年4月对浙江工业大学6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学生由中方英语教师和外籍英语教师共同授课。共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是100%。除了进行调查问卷外,研究者还对这60名学生逐一作了访谈研究。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分别针对教师的“个性特点”、“语言掌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反馈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采用了5级Likert标度法,分为5个等级(从“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有些满意”/“非常不满”)。下文中提到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总和。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2009年3月,即正式调查前,研究者抽取了其中10名学生进行了试点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及反馈意见修改了问卷。除了使用调查问卷外,还对学生逐一谈访研究,归纳总结出学生对两方英语教师评价的其他因素。

3.结果与讨论

本调点研究了NESTs和Non-NESTs在“个性特点”、“语言掌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反馈特点”这几个方面的差别和学生对两方教师的评价,并探究了其他因素对学生作出评价的影响。除了调查问卷以外,还通过和每位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其他存在的影响因素。

3.1问卷调查的研究

3.1.1“个性特点”

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Jeremy Harmer,1998)。Jeremy在1998年的时候作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性格好的老师。

在调查中,将“个性特点”的调查分为“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肢体语言的使用”、“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及“才艺表演的运用”这几个方面。通过表1数据表明,学生对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的个人素质及个性持普遍的肯定态度,满意率都超过了80%。其中在“与学生的目光交流上”,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得到的满意率基本持平。而在“肢体语言的使用”上,外籍教师比中方教师高出了整整1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才艺表演的运用上”,外籍教师达到了95%。这表明,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放得开,更加活泼外向。在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和外籍教师比较,中方教师更具有教师的权威和长者的形象。“一日为师没,终生为父”的观念使得中方老师对学生有一种“严父”的态度。但是随着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的传入、教师自身教学经念的积累、自身素质的提高,中方教师也逐步和学生加强了沟通。在“与学生关系的融洽程度”的学生总体满意率上甚至还超过了外籍教师2个百分点。

3.1.2“语言掌握能力”

在调查中,将“语言掌握能力”调查主要分为“语音标准程度”、“语言流利程度”、“语法准确程度”及“与学生语言水平的适应程度”四个方面。

在英语语言掌握能力和语言应用方面,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他们的语言能力是母语,是非英语的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可比拟的。Felix和Medgyes在他们的著作里也提到了NESTs的语言能力。Medgyes(1992)指出语言掌握能力的很多方面对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来说还存在着挑战。

从表2可以看出,在“语音标准程度”、“语言流利程度”、“语法准确程度”上,外籍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分别比中方教师高出15,17,15个百分点。但是外籍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具体语言使用上,比如“与学生语言水平的适应程度”,反倒比中方教师低了16个百分点。这可以反映出中方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能力,而外籍教师更要把自身的语言天赋转化为教学优势。

3.1.3“课堂教学能力”

Phillipson(1996)用了“the native speaker fallacy”来指出母语是非英语的教师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他认为Non-NESTs一样可以成为理想的英语教学教师。Non-NESTs在英语学习上和英语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典范;他们能更有效地教学学习策略;他们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现在,很多中国学校在招聘英语教师上,对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员要求放松,有时甚至不需要他们提供相应的教学资历及背景证明。一些学校强调外籍教师的英语母语身份从而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可以从很多网站上找到招聘外籍教师的信息:不需要学历、不需要经验就可以得到一份高薪的教学工作,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热衷招聘一些年轻的没有资质的外籍教师,招聘单位往往疏忽对外籍教师教学资格和教学经验的要求。

在调查中,将“课堂教学能力”分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师生交流与课堂活动”五个方面。

课堂教学能力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表3可以看出,在前4个方面,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满意率明显低于中方教师,但在最后一个方面“师生交流与课堂活动”上,外籍教师比中方教师高出了12个百分点。在教学上,外籍教师应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校的大纲来给学生选择上课的教材而不能脱离大纲,避免漫无目的进行教学。而中方教师应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1.4“反馈特点”

教师作为评价者时,反馈非常重要(Mccarthy,2002)。积极公正的反馈能使学生正确地完成任务,给予他们成功感和满足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不作出积极的反馈,学生很有可能会以为其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感觉自己的回答没有必要,就会导致失去参与课堂交互活动的兴趣,最终导致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表4表明,学生对外籍英语教师和中方英语教师在教学反馈方面的表现都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对双方教师在不同形式的反馈形式的满意率基本上相同。在对双方教师的反馈特点调查中,笔者将教师的反馈分成“重复式”、“肯定式”和“表扬式”三个方面。在“肯定式”和“表扬式”上,外籍教师比中方教师各高出5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而在“重复式”上,中方教师则比外籍教师高出9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看重老师的反馈评价,他们有强烈被认可、被赏识的意识。外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需要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中方教师的表扬反馈满意率相对比外教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严师出高徒的古语让中方教师更多选择了重复和肯定式的反馈。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烈而且比较脆弱,缺少称赞会使得学生减弱自我意识,最后失去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中教在保持肯定式反馈的满意率外,更加要提高表示式反馈的满意率,关注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综合以上发现,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都持有肯定的态度,双方教师获得的满意率都在60%以上。

3.2谈访调查

采访了对外籍教师满意度不高的学生,原因主要有不习惯外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侧重点、采用了不适合学生教材以及不会讲汉语、有时难以和学生沟通等。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要承受的考试压力让他们对外籍教师偏重口语教学及互动活动无暇顾及。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太疯狂,没有为人师表的样子,在这些学生眼中,老师应该是高高在上的。

首先,很多研究者(Insull,2001;Parry &Su,1998)称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师的权威以及学生的被动学习都起源于儒家文化。根据儒学,整个社会以级别排列,长幼有序。许多研究者称这种等级制度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Chang,1996;Martinsions,1996)。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正确的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应该接受他们而不能质疑他们。相反来说,学生应该顺从、谦卑、好学,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往往是沉默及被动的。还有尊敬长辈是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师生关系间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尊重长辈,所以无论长者说什么,晚辈都要全盘接受,教师是不可能犯错误的,学生不能质疑老师。这也许就造成了有些学生更喜欢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形象。

其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种种等级考试中没有对口语的要求,所以学生更喜欢中方教师相对重视语言和考试技巧的讲解。

再次,学生的行为会被社会因素所影响,比如文化,在许多课堂内,教师和学生会有学习背景上的差异,因此多文化的学习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和学生意见可能会产生许多不易察觉的分歧。Cortazzi认为外籍教师用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而并不一定适应当地的学生(Cortazzi,1996)。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强调记忆、模仿和重复。Cortazzi在1993在中国作了一个调查研究,他提供了这样一组对话:

学生:我很喜欢你的课,但是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你每个星期都讲口语。

学生:但是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你学习了讲话。

学生:但是我能把什么带回家?我的书上没有笔记也没有语法点。

教师:但是现在你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学生:那在考试中有用吗?

Cortazzi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文化,但是外籍教师认为口语交际也很重要,外籍教师过于强调口语部分,而疏忽了语法及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帮助,这是一种学习文化的错误搭配。

综合以上一些谈访及研究,像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学生性格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中外教师的满意度都有一些影响。

5.结语

本研究基本上支持Medgyes(1994)的假设,即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在个性特点、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双方教师都可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Medgyes(1994)在研究中没有提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学生性格等因素对教师教学及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而本研究表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学生性格等因素对中外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三个因素影响了中国学生对中外两方教师的看法。而V.Arva(1994)的研究结果:资格不符的外籍教师只要能够说话交流照样能够找到工作。本研究认为不够全面,虽然在国内存在着这种现状,但是外籍教师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说语言掌握能力,特别是纯正的语音语调(个别外籍教师会带有浓厚的地方音)。Felix(1987)指出非英语国家的成年人很难说一口与母语为英语人士同样的英语,就像鸭子无法变成天鹅一样。Medgyes(1992)指出,对母语为非英语人士来说,语言掌握能力对其是一个挑战。而在所有的语言能力之中,语音是最难克服的障碍(Scovel,1988)。

本研究的结果对中外籍英语教师有着一定的启示。第一,外籍教师应对所任课国家的文化习俗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外籍教师不应该有他们的教学能够改变任教国家的生活的心态。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其社会文化环境所影响而不是靠外籍教师的几次英语课就能改变的。第二,外籍教师应当接受所任教国家的文化及教育体系,而不应该认为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当地的教师先进或是认为自己是外籍教师而拥有更多的特权。Phillipson(1992)提出要小心语言和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指的是一种语言文化强加于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上,比起前者,后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合适或者是低等的。第三,外籍教师应该缩小并逐步消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存在着典型的教学矛盾(Rao,2002),消除这些矛盾对外籍教师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中国的英语教师来说,第一,因为在国内英语属于学业课程,学生重视语法知识,而中国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他们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交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师应该积极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发言。第二,中国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多使用表扬式的反馈。中国文化的面子观念是造成学生缺乏冒险、不愿主动多说英语的重要原因(王宇,2005)。中教应发挥师生交互活动的功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以积极、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以上是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当然,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研究,不能概括反映所有的情况,还有待我们就此项目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ortazzi,M.Cultures of Learning:Language Classroom in China[M].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1996.

[2]Chang,J.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Oxfor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Felix,S.Cognition and Language Growth[M].Dordercht,Netherlands,Foris.1987.

[4]Insull,B.Encouraging student voices in a Chinese classroom[J].English Teaching Forum,2001,39(4):34-37.

[5]Jeremy,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Longman.1998.

[6]Martinsons,Conguering cultural constraints to cultivate Chinese mangagemn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6,15(9):18-35.

[7]Mccarthy,M.语言教师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Medyes,P.Th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EFL/ESL teacher’s self-image:An international survey[J].System,1994,22(3):355-367.

[9]Medyes,P.Native or non-native:Who’s worth more?[J].ELT Journal,1992,46(4):340-349.

[10]Medyes,P.The Non-native Teahcer[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1994.

[11]Parry,K.and Su,X.Culture,literary and learning English: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1998(33)159-161.

[12]P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3]Pillipson,R.The Native Speaker’s Burde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4]Rao,Z.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J].TESOL Journal,2002,11(2),5-11.

[15]Scovel,T.A Psycholingusitic Inquriry into a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M].New York:Newbury Hous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