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7 19:48:13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1篇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后,便进入专家评审和计划部门审批程序。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不可避免地要在评审会上,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与会专家以及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作汇报。通过高水平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汇报,能够使与会的专家、领导和代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架构和要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可研报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将大篇幅的可研报告浓缩为提纲式的讲稿,充分利用计算机Powerpoint的功能,制作出简明、清晰、图文和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稿,也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2篇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公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1-0001-06

引 言

2009年11月15日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主席提出并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1]的重要讲话。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又发表“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再次提出并阐述了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这使得包容性增长理论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也不断呈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这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国内研究中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主要视角

1. 理论渊源

众多学者梳理和探索了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理论渊源和]进脉络。蔡荣鑫(2009)认为“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从“先增长后再分配”的单纯强调增长,到“广泛基础的增长(broad-based-growth)”、“益贫式增长(pro-poor-growth)”以及“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进脉络[3]。周华(2008)指出20世纪中期,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收入贫困理论、涓滴假说以及人均收入和不平等间的倒U型假说等影响下,人们普遍相信经济增长的效果会自动地辐射全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从而减少社会贫困人口,现实表现则是实现长久和快速的经济增长[4]。这是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先增长后分配”模式,然后这种单纯强调增长理念的减贫实践并未在20世纪后期带来预期效果。为此,世界银行(WB)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广泛基础的增长”理念,强调要将贫困人口吸纳到经济增长过程之中,并指出可以通过提供机会和提升获益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求政策组合以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实现贫困更快的下降时,“益贫式增长”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White和An derson(2000)把“益贫式增长”定义为贫困人群的收入增长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Klasen (2001)定义为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得益较多的增长。Kakwani和Pernia(2000)的定义不但要求贫困状况有所改善,还要收入分配更为均等化才能算作益贫式增长。ErnestoM·Pernia(2003)认为使穷人能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并从总体收入增长中的得益超过了非穷人,核心是兼顾增长及其分配,强调“益贫式增长”本质上是关于事后分配的,即馅饼增量的分配,而非现成馅饼的分配。他还构造了一个测度增长益贫程度的指标——益贫式增长指数(PGI),即等于贫困弹性与纯增长减贫效应的比率。Ravallion和Datt (2002) 把“益贫式增长”等同于穷人对增长的弹性高[5]。Ravallion和Chen (2003)还引入了“穷人的平均增长率”(mean growth rate of the poor)概念[6]。Felipe(2007)主张和谐发展的关键是使低收入的“穷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富人”,以缩小贫富差距。

进入21世纪,亚洲各国在普遍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和非收入不平等状况有恶化趋势。出于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政治稳定形成冲击的担忧,亚行在上述“益贫式”增长理念的基础上,率先在亚行2007年8月在京召开的“以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共享式增长”概念,后译为“包容性增长”,并在随后出版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以下简称《和谐》)一书作了集中阐述。2008年5月世界银行发表《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维持长期及包容性增长,并相信通过建立包容性、确保增长效益为大众所广泛共享。至此,“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成为世行和亚行等致力于国际减贫的国际机构的核心指导思想[7]。

2. 现实背景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现实基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发展的某一问题或者困境的需要而提出。众多国内学者指出中国领导人倡导包容性增长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增长失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传统上以物资资本积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手段,在中国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本经济主义”盛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唯GDP论”[8]。这虽然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但也引发了资源环境紧张和社会经济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经济增长理念[9]。

(1)经济增长失衡的客观要求。庄健(2010)、周建军(2010)等指出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全球经济近20年的高速增长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出现严重失衡。具体体现为,内部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投入结构上,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纵深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抬头,暴露出以出口为导向的传统发展方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这进一步催生了增长理念的转变[10]。

(2)收入差距扩大的紧迫现实。在过去30年中,中国人均GDP平均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但代表国民收入贫富差距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上升至2005年的0.561,2009年为0.47,早已越过国际警戒值[11]。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紧迫现实要求理论研究者思考和探索新的增长理念。世界银行在2008年公布了一份题为《向顶端赛跑: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的报告,报告将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归因于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机会平等在中国社会现阶段面临诸多障碍,最为直接的因素包括四方面:延续已久的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单位化”现象、平均主义以及官本位现象[12]。

3. 内涵框架

(1)不同学科下的理解。政治学关于“包容性”的探讨,可以从英国工党的精神领袖和第三条道路的设计者吉登斯入手,其把“平等”定义为“包容性”(inclusion),而把“不平等”定义为“排斥性(exclusion)”,他认为“包容性”意味着公民资格,即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其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以及对应的义务以及参与公共空间的机会。而排斥(exclusion)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对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排斥,将其排除在社会提供的主流机会之外;另外一种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自愿排斥,也就是所谓精英式的反叛。富人的群体选择离群索居,从公共机构中抽身而出,不参与公共教育和公共健保体系。国内学者陈翔(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是执政党的一种政治理想的体现。总体上,政治学上包容性强调全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等权利,是民主思想一种体现,其和包容性增长所强调增长有所区别。

伦理学上的包容性增长理论是从自由主义伦理到共同体主义伦理的嬗变[13]。刘琳(2011)研究认为差异性社会理论是解读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分析语境,其发展伦理在价值观念、效率伦理、公民伦理这些方面为包容性增长界定规范性维度[14]。而陈翔(2011)认为伦理决策与包容性在德性和表现形式方面具有同一性,都包含着浓厚的公平和正义观念[15]。因此,伦理学上的解读更强调公平公正的价值内涵,是社会公平理论的一种延伸。

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是包容性增长理论的主要视角。印度计划委员会主席Ahlu walia(2007)最早指出包容性增长是要求指不同生活阶层的人们感到自己能从过程中得到了重要利益。而Vittal(2007)理解的包容性增长是考察那些在贫困线下的人们数量,另外一种观察方法是就业情况,并只考察那些在初级部门工作的就业情况。美国学者Siddhartha Mitra(2007)把包容性增长定义为经济增长率的加速,且为经济体所有主要部门/社区分享。瑞士学者Jean-Pierre Lehmann认为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其他无形的因素。前者包括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囊括卫生、电力、水利、教育、交通设施、住房、人生安全等多方面。后者包括 “感情”和观念,其核心是希望和参与,使尽可能的人群拥有共同愿望[16]。

(2)经济增长。印度学者Ifzal Ali和Hyun Son(2007)认为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一是可持续的和平等的增长;二是社会包容;三是赋予权能;四是安全;肯定经济增长首先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增长是快速且可持续的,就应该建立在广泛的部门和区域基础上,且包容穷人和较脆弱群体的就业。社会包容要排出制度障碍,提升社会所有成员对发展机会的激励。赋予权能是提高个体和人群运用和参与增长过程的资产和能力。安全包含由于发展干预产生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改进[17]。

(3)机会平等。中国的林毅夫(2007)、亚洲银行的Ali和Zhuang(2007)在《和谐》一书中把“共享式增长”(后译为包容性增长)界定为机会平等的增长,认为它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其他发展机会,同时又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18]。书中从政策制定视角将产生收入差距的根源甄别为两类:一类是个人背景或所处环境的(individual circumstances)差异,另一类是个人的努力与勤奋程度(individual efforts)的不同。这一分类使得人们能够区分“机会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opportunities)和“结果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outcomes)这两个相关而又有差别的概念,并指出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而强调机会平等就是要通过消除由个人背景或所处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而对于什么是机会平等,世界银行报告(2006)认为机会平等是一组不同领域平等的综合,是起点上的平等,是社会应为个人提供基本相同的机会,保证个人能靠自身努力——而非家庭背景、社会等级、种族或性别——来取得经济成功。这意味着所有个人不仅享有经济制度上的平等,还能平等地分享最基本的生产资源(主要指获取耕地和信贷的机会)以及公共服务(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19]。

(4)利益分享。“包容性增长”强调要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强调通过维持长期及包容性的增长,确保增长效益为大众所广泛共享。因此,利益分享是其本质要求。汤敏(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最核心含义是经济增长能让低收入人群受益。同样,庄健(2010)、周建军(2010)等学者秉承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的观点。王红茹(2010)也指出包容性增长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含义,包括环保、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最核心含义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让其多受点益[20]。

4. 测评方法

经济增长测评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同样,对包容性的测评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Besley etal (2007)利用增长贫困弹性作为测度估计增长过程中穷人的共享性指标[21]。包容性增长的测评主要有Ifzal Ali和Hyun Son(2007)提出的社会机会函数方法[22]。他认为包容性增长本质是使全社会机会函数最大化,而社会机会函数的增加由决定于两个要素决定:①人群可获得的平均机会;②有多少机会在人群中共享或者分布。同时,在社会机会函数中赋予穷人享有机会的权重更大,即一个人越贫困,权重越大。权重计划将保证为穷人创造的机会比为那些非穷人创造的机会重要,即如果一个人享有的机会被转移给社会中更穷的人,那么社会机会增加,因而使增长更具有共享性[23]。另一个是印度的M·H·Suryanarayana(2008)提出的基于剥夺的测度方法[24]。他认为基础广泛的增长过程的特征是生产、收入和支出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全方位改进(all-round improvement),应基于类似中位数这样的平均测度指标的全面改善来反映真实增长。因此,设定一个不能有效参与生产过程,不能根据产生的收入得益,没有经历用消费测定福利改进的剥夺环境函数,通过区间变化来说明经济增长是共享还是排斥,并用分布的集中度来测定增长程度。

国内对其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敏(2012)构建了13个指标组成的包容性增长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包容性增长整体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缓慢,收入不平等越来越显著[25]。周小亮(2012)研究指出基于我国非均衡改革产生的利益矛盾扭结,要建立以民生福利为核心并有阶层差异的包容性发展测量评价指标体,真正反映地方的管理绩效。

5. 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包容性目标是包容性增长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世界银行在关于印度包容性增长的报告中,提出通过“集中于扩大经济增长的区域范围,扩大资产利用,繁荣市场”,对各主导人群的影响力、特权以及补贴进行再分配,在兼顾公平和增长的基础上,政策设计上要评估各个分配方案。Ifzal Ali和hyun h·Son(2007)认为“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生产率提高;通过对教育和健康等基本社会服务的充分投资开发人类能力;提供社会安全网和目标干预,帮助那些易受伤害和剥夺的人群”等手段来实现包容性增长。Sen(2007)指出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农业和非农业的工人人均收入间的差距不扩大[26]。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国情也从各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如,林毅夫、庄健等(2007)指出以公民权作为政策构建的价值基础,强化社会公共政策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反映不同阶层利益要求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陈翔(2011)从伦理决策的角度分析,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政治伦理发展路径,以市场为依托的经济伦理发展路径和以社会为背景的生态伦理发展路径。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科学调整分配关系是关键点,更为具体有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内容。

6. 实现意义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无疑是一个理论突破与创新,对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将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27]。

(1)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完善。“包容性增长”使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更全面和深刻。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手段或实施理念,同时又更容易量化指标。包容性增长在宏观层面强调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增长;在中观层面,更加关注制度公平,强调以制度公平来保障权利同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兼容和彼此包容;微观层面上,强调将所有社会成员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消除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隔阂,更加关注财富分配和共享,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8]。

(2)推动民生民权理论的落实。俞宪忠(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更关注民权民生,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它的提出是中国向外界传递和倡导一种理念,即要让人民过上一种很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29][30]。龙朝阳(2012)指出包容性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的有机协同,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1]。

(3)促进国家合作共赢。从国际角度而言,合作共赢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延伸。包容性增长表达的正是国际社会普遍共有的和平发展诉求。马晓河(2010)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俞宪忠(2010)认为不同经济体之间以和平、合作和和谐的发展方式,获取差异化基础上的增长包容、市场兼容和文化共容。在经济均衡、市场优化和制度改进的国际平台上,创建国际社会的经济共荣、和谐共生和成果共享。

7. 行业应用

魏旭红(2011)等指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良好平衡点的社会发展范式,须在房地产行业贯穿这一理念,研究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在房地产行业的具体要求[32]。刘润秋(2011)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角度,将实现住房公平的着力点放在住房分配上,把促进住房效率的着力点放在住房供应上,使之既能实现“增长”的持续性,又能充分体现“社会包容”[33]。刘宗龙(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包容性增长倡导的机会均等及成果共享是指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应该享有一样的权利,市民和农民在发展上也享有相等的权利,城和乡享有相当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毛天平(2011)从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出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途径,探讨农村教师人力资源建设[34]。蒋丽芹(2012)认为区域旅游热点延展与区域旅游非均衡发展并存是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并以“泛长三角旅游区”为例,提出旅游一体化、市场化、集群化、可持续等包容性战略措施。

(二)研究方法

有关包容性增长为核心命题的研究总体上都是定性分析方法,而且多数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的案例研究也较少。定量分析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因子分析或者主成分分析的简单评价,国内尚未出现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如姜明伦和于敏(2012)利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赋权,形成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35],相对而言这样的权重设置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科学性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表现突出,众多不同背景的学者研究也反映出这一命题需要更多合作研究,也给经济学研究者更多借鉴和挑战。

二、研究总评

综合上述梳理,“包容性增长”这一理论的研究得到理论界高度关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有益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研究阶段看,“包容性增长”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其概念仍是一个发展战略的概念性框架,体现为内涵解析边界尚未明确。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研究多是经济学分析,集中在政策解释和对策设计,缺乏规范有深度的研究。从研究范式看,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问题本身的研究,宏观视野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研究基本没有。从伦理学和政治学学者对有关机会平等的探讨相对比较深入,而经济学尚未有完整的逻辑框架。有关包容性增长的量化指标虽然较多,但内在的逻辑严谨性不够,规范的实证研究较少。虽然世界银行的报告综合了各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但在两个重要问题上,仍然存在不足:其一,罗列了制度、健康、土地、教育等构成机会平等的要素,但各要素在重要性上没有区分,导致报告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其二,在机会平等的实现机制上过于强调政治平等的作用,并陷入循环论证[36]。

三、研究启示

包容性增长的研究随着当下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不断深入,但研究成果不完全体现在“包容性”这一词汇,毕竟其概念起源多种问题的集成。更多成果会针对收入分配、增长质量等某一方面问题。当然,基于制度分析的包容性增长,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径方法以及具体产业或区域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机制,国外包容性增长的经验教训与社会主义包容性增长的差异,历史上包容性增长的经典案例,国家领导人等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思想梳理等方面都亟待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时,从近两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看,作为运用层面的包容性增长的评价指数和建构方法,基于产业层面包容性增长的地区差异和时序变化等研究成果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这也是解决国家现阶段发展瓶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 2009年中国外交重要文献 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持续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R].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2] . 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N]. 人民日报.

[3] 蔡荣鑫.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 经济学家, 2009(1): 102-104.

[4] 周 华. 益贫式增长的定义、度量与策略研究[J]. 管理世界,2008(4): 160-166.

[5] Ravallion M, Datt G. Why has economic growth been more pro-poor in some states of India than oth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 68(2): 381-400.

[6] Chen S, Ravallion M. Measuring pro-poor growth[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Poverty, 2001.

[7] 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M]. 孙芙蓉,译.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8] 郭熙保,陈志刚,胡卫东. 发展经济学[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547.

[9] 余 闻. 实现包容性增长须去经济增长的GDP化[N]. 学习时报.

[10] 余 洋. 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实现包容性增长[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11] 孙 翎. 包容性增长与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N]. 光明日报.

[12] 吴忠民. 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J]. 科技导报, 2000(9): 11-14.

[13] 罗诗钿. 论“包容性增长”理念中的效率与公平——社会伦理理念嬗变的视角[J]. 理论导刊, 2011(2).

[14] 刘 琳. 差异性社会的伦理逻辑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5] 陈 翔,路艳娥. 伦理决策语境下的包容性增长研究[J]. 太平洋学报, 2011(5).

[16]让·皮埃尔·莱曼. 探索“包容性的增长”[J]. 中国企业家, 2008(13): 36.

[17] Son I A A H. 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 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J]. 2007.

[18] 林毅夫. 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267.

[19]世界银行.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0]王红茹. 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 陌生概念引关注[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0(10): 38-41.

[21] Besley T R B A. The Policy Origins of Growth and Poverty in India[M]. 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Pro-Poor Growth,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World Bank, 2007: 59-78.

[22] Son I A A H. 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 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J]. 2007.

[23] 郑长德. 共享式增长理论研究进展[J]. 山东经济,2010(3): 17-25.

[24] Suryanarayana M H. Inclusive Growth: What is so Exclusive About it?[J]. 2008.

[25] 于 敏,王小林. 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测量与评价[J]. 经济评论,2012(3): 30-38.

[26] Sen A. Presidential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6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dia[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62(1): 1-12.

[27] 张国献. 当前国内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J]. 现代经济探讨, 2011(2).

[28] 张亚勇. 包容性增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深化[J]. 党政论坛, 2011(2).

[29] 邓聿文. 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N]. 上海证券报.

[30] 张国献,李玉华,张淑梅. 论民生视域下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取向[J]. 当代经济科学, 2011(4).

[31] 龙朝阳. 经济增长、民生建设与包容性发展[J]. 经济学家, 2012(3).

[32] 魏旭红,黄丽.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住房市场结构研究[J]. 价格月刊,2011(8): 16-20.

[33] 刘润秋,曾祥凤.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的住房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118-122.

[34] 毛天平.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农村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及城乡教育包容性发展[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10-13.

[35]姜明伦,于 敏. 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构建研究[J]. 江淮论坛. 2012(2): 50-56.

[36] 高 波. 机会平等、经济自由与权力结构──拉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与理论批判[J]. 拉丁美洲研究. 2010(5): 53-61.

Inclusive Growth: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Revelation

Zhong Wei,Feng Xuegang

(School of Busines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3篇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主体,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上,本刊记者就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等问题,采访了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常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今年的两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的话题好像谈得少了一点”,当谈及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时,龚克代表不无遗憾地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来实现,而自主创新需要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龚克指出,“当前,企业的技术来源多数都是靠引进、模仿、跟踪而来的,引进的技术也许比研发的成本低,但一定不会是最新的技术;它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却使我们在技术上跟在别人后边。这样一来,企业技术进步的自实际上不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无论是高校也好,研究机构也好,都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龚克认为,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先导,原始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它会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能”。基础研究也是高校得天独厚的地方,国际经验表明,高校应该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龚克建议,应当从跟踪、模仿、打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再创新。另外,他还特别指出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和企业在资金以及政策环境方面长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来积淀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研究的主体,还需要耐得住性子,有求真和奉献的精神。他说,“高校的研究也要面向企业和市场,尤其是要聚焦国家重大的战略性需求,但不能只求‘短、平、快’而不顾‘长、精、深’,否则永远也不能真正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重要的应用性研究都是深深扎根于基础性研究的。而且随着科技发展,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见效的时间愈来愈短。”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4篇

分享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在欧美发达国家流行起来,并逐渐风靡世界。分享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把闲置、浪费的资源利用起来。一方面通过共享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节约了成本,价格比较便宜。

分享经济的兴起是“互联网+”战略落实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趋势。分享经济体现了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消费观念创新等,符合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6年,“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分享经济发展迅猛,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扩大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报告估算,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共有6亿人参与,比上年增加1亿人。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10年,中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

分享经济作为新生事物,在给民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例,违停占道、车辆损毁、押金去向不明等问题,成为饱受诟病的痛点。

在一些重点商圈或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有专人定时整理,摆放得相对整齐。但在许多社区里或小路上,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无人管理,占用盲道或挡住出入口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是乱停乱放,共享单车被损坏、被喷漆、被私人占有等情况也很常见。没有脚踏板的、车锁故障的、轮胎破了的、卸掉车座的……损坏方式花样百出,通常得不到及时维修。

除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共享单车平台的押金管理问题也引起了舆论关注。据悉,摩拜单车押金为每人299元,ofo的押金为99元。摩拜和ofo公布的数据显示,其用户数量均已达千万级,以此估算,两家公司押金存量都达到几十亿元。巨额押金去向如何?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专业人士指出,共享单车押金的最大隐患在于,单车提供者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或将押金挪作他用,丧失退还押金的能力。今年2月,福建莆田的卡拉单车面世10多天就有大量单车“失踪”,投资方很快撤资,导致公司运营资金紧张,用户退押金困难。即便是摩拜、ofo这样的大平台,尽管企业承诺对押金和余额分别设立了账户,专款专用,但仍有一些用户表示,遭遇了退还押金、余额困难的问题。

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而法律法规在押金监管方面存在空白,随着市面上的共享单车企业越来越多,政府介入监管的迫切性越来越大。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5篇

一、开展“开放式研学”,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决策措施

市委中心组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的要求,从原来以掌握书本知识为主转化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来组织学习,围绕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开展“开放式研学”――“大调研”活动,形成“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理论学习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每年年初,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梳理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后,市委中心组成员每人牵头1-2个课题,从相关部门抽调力量,组成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做到“请进来”,即围绕调研课题,请来专家进行辅导,借外脑为发展把脉,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撑;“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摸实情为发展确诊;“走出去”,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对先进经验进行大学习、大吸收,借经验为发展开方。各个调研组不仅仅满足于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更注重成果转化,拟定相关配套文件、提出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转化方案。本着成熟一个定一个的原则,市委中心组召开专题会议逐个讨论。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决定、意见,把“大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每年年底,市委宣传部把中心组成员的调研报告及调研成果转化形成《市委中心组学习成果汇编》,三年来汇编了80多篇调研文章,并形成了30多项工作机制。

开展“开放式研学”,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问题的大摸底,是对科学理论的实际推演和实践。通过调研,市委中心组成员进一步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找准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决策措施。针对泰兴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偏低问题,形成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和《关于调整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全市数十家大小园区梳理整合,明确了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实行错位发展。针对泰兴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力优化发展布局,科学整合区域资源,实行区域化分工、特色化发展、差别化考核。围绕推进文化泰兴建设,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泰兴建设的意见》,大力提升泰兴文化软实力。

二、开展“自主式讲学”,推动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不断提升

市委中心组创新学习方式,建立了“中心组成员讲学制度”,以讲学活动为载体,展示、检验、深化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一是交流讲。建立完善学习交流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研讨活动。在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保增长、促发展”、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条例》等专题时,指定3--4名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内容,结合各自工作分工,交流学习体会。二是上台讲。市委中心组成员根据年初计划安排,结合实际,围绕一个专题,轮流在集中学习时作中心辅导。三是下基层讲。开展了“领导干部带头学理论、带头讲理论”活动,市委中心组成员围绕规定主题或自选主题,深入基层开展宣讲。2009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在中心组集中学习时作了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讲座;到市经贸委作了《学苏南、学靖江发展的经验,走科学跨越发展之路》的辅导报告;在村主要负责人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上作了提升执行力的专题辅导。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带动下,近年来,20多位市委中心组成员到基层作了60多场辅导报告。

开展“自主式讲学”,转变了学习方式,变过去“一人讲、大家听”为“人人有任务、个个上讲台”,中心组成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交流发言,作一次中心发言,为基层作2场辅导报告,以学带讲,以讲促学,提高了中心组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市委中心组成员到基层宣讲,一方面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为推进“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凝聚合力;另一方面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畅通了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三、开展“共享式联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6篇

论文摘要: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05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映西科技资该共李存在的问.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2加强科技资洲共享,提升映西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2]丁巨涛.技术创新环境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8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7篇

税费成本一度挤压企业盈利空间,舆论普遍要求降税减费。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提出“要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2017年财税改革有望在个税、环保税、资管产品增值税、“五险一金”方面展开。

3月7日,财政部部长肖捷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肖捷对支持企业减税降费的举措做了阐述:今年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增值税的税率档次由4档简并至3档,目的就是要营造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减税效应。同时,在今年减税政策的安排中,还有两项是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制定的减税政策,一项就是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

第二个重要举措就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了75%,也就是说,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中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研发费用在税前扣除。另外,在今年的减税政策安排中,还明确有6项去年底已经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今年将继续实施,包括支持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等。实施上述减税政策,可以在去年减轻企业税收负担5000多亿元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再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

除了减税,降费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明确提出的要求。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包括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二是取消或停征35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央涉企收费项目减少一半以上33项。

另外,有关方面还要进一步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

关键词二:共享经济

2016年全国两会上,共享经济首次以提案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滴滴、优步合并,不仅促成了共享经济的第一道风口,更迎来共享经济高潮。2017年开年以来,“共享单车”再度刷屏网络,ofo单车、摩拜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相继入市,共享单车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新风口,获得多数网民称赞。2017年是“共享经济2.0”时代,共享经济的新势力仍在全国席卷。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提交的提案之一就聚焦“共享单车”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他在提案中指出,共享经济模式是新生事物,企业本身经营模式、政府引导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共享单车”发展急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导,在企业经营模式、政府监管等环节形成适应其经营模式发展的良好环境。

针对目前“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傅军委员提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共享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快制定“共享单车”法规性管理办法等建议,为“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三:振兴实体经济

振兴实体经济,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该说,我们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还要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主体,同时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者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做好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关于振兴实体经济,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川认为,只有让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更加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实体经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关键词四:民企融入“一带一路”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会召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回应了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问题。

他表示,“一带一路”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性事业,不是一国、几国、一个地区,是世界性的。正如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果惠及世界。

“能不能像设立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一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一些工业园区?”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杰说,很多企业家都想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希望政府为企业“走出去”多提供一些政策支持。

近两三年来,洪杰一直努力向外寻找机会,一方面希望把好产品销售到国外,同时也希望在国外合作办厂,实现共赢。“‘一带一路’战略引起大家广泛兴趣,央企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洪杰建议,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在沿线国家设立“国家政策扶持+企业资本运作+侨团服务引导”的产业园区,为“一带一路”推进探索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盼盼食品集团董事长蔡金建议,借助政府的资源整合力量,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集聚抱团发展,以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姿态实现“两上两下”:把效率升上去,把风险降下来;把品牌打出去,把成本降下来。鼓励支持企业海外兼并重组、品牌并购,依托高校开展长期系统的定向人才培育。

全国人大代表、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跨境并购提供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加强跨境并购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大力培育金融、法律等中介机构。

关键词五:深化PPP

“PPP”成为今年全国两会重要议题之一。从PPP模式推广的体制机制、机构建设、监管体系到各行业PPP模式应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出深化PPP的良方,部委负责人积极回应关注,代表委员更是在议案提案中热议。毋庸置疑,PPP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相关价格、税费等优惠政策,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在政府报告中,连续3年出现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不仅已经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手段。从目前实践结果来看,PPP改革正在向制度体系不断健全、项目落地不断加速、国际影响持续扩大、改革理念迈向纵深的良好趋势上挺进,特别是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全局性改革中落下了关键一子。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据不完全统计,涉及PPP领域的相关提案议案有20件,其中政协提案11件,人大议案9件。代表委员们从完善PPP立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规范建立PPP市场、提升民资参与PPP的热情、防范PPP项目风险等方方面面,献策献力,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再次受到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共享经济调研报告第8篇

1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的意义

高校科研统计就是用数字来反映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科研信息实行计量化管理,是一种对科技现象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活动,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方法之一[4]。因此,高校科研统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认识高校科研活动规律的有力工具。通过大量综合的统计数字与统计分析,用数字来说话,清楚地认识科研活动的规律性。二是开展科研业务工作的客观依据。从科研课题立项到完成、成果的社会影响及其转化效益等情况,都离不开科研统计提供的数据,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分析都需要可靠的数据[5]。三是学校科研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统计在管理科研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功能———统计服务和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就是学校科研统计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服务;统计监督就是科研统计要及时地为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科研这一“车轮”运转的情况,以便管理者制定新的决策,排除运转过程中的故障。另外,统计监督也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学术腐败、避免重复研究的作用。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既是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管理集成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和服务学校科研的需要,更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为了解和掌握国内高校的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情况,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校科研统计管理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统计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经验和不足,具体研究大数据时代适合于高校科研统计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国内高校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2高校科研统计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2.1江苏高校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以江苏的各类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截止到2014年底,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部委属10所,省属30所,市属5所,民办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省属38所,市属22所,民办22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7]。在实际调查中,从被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15所本科院校、20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调查样本,所取样本兼顾“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地方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专家信息、企业需求等科研统计信息和科研管理系统设置情况等。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总体状况上述调查样本分布在江苏省的不同地区。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南通、泰州)次之,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因而,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的科研统计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现状与水平。表1、表2显示,除1所院校的网页不可访问外,其他25个单位在其科研管理部门的网页有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栏目,占样本总数的71.4%;9个单位没有科研信息统计栏目,仅涉及学校立项课题、获奖等信息的简单报道,占样本总数的25.7%。各院校统计的科研信息主要涉及各级各类立项科研项目、、获奖成果、授权专利、制定标准、企业需求信息、内部专家信息等科研信息。在校内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上,有20个院校已建立内部科研管理平台,占样本总数的57.1%;14个单位尚未设立,占样本总数的40%。部分院校的科研统计信息不仅体现校内科技信息,还关注社会需求信息。另外,本科院校的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工作总体整体水平好于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的信息内容也较为详细而丰富。2.2.2主要成绩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发挥作用。已建立的校内科研管理平善了内部科研管理功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自动化、集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二是信息统计内容较为丰富。各个学校的数字化科研信息既有校内立项课题、纵横向科研项目,又有获奖成果信息、授权专利转让和专家学者信息等。三是科研信息统计公开化程度较高。众多高校在校园网站或其科研管理部门网页设置“科研成果”专栏,以分类统计的形式向校内外展示科研成果。四是科研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产学研用的结合。一些学校(本科院校居多)专门搭建了成果转化系统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以有效的信息统计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纵观全国高校科研信息统计管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1)信息化建设促进科研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8]。科研信息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2)数字校园建设加速科研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是由学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图书馆等各业务部门共同驱动、共同完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为学校科研管理和服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3)产学研政的结合需要高校提供全面而丰富的科技信息。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这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为此,各级政府依托所在地高校的技术力量,并把高校纳入到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地方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科研信息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2.3存在问题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剖析,结合日常与省内外同行的工作交流,本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科研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管理系统利用率低。虽然大部分院校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目前仅限于内部统计科研工作使用,校内外其他科研人员无访问权限,这阻碍了本校、本地区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导致同类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研究。二是信息统计管理意识不强。一些学校缺少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理念,仅利用单位网页,对立项课题、获奖成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尚未开展科研信息的专项统计和网上管理。三是信息统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各单位网站上公布的统计信息涉及的年度信息不齐全,自然科学成果信息多、社会科学类成果信息少,学校产生的很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信息被忽视,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还没有列入科研统计范围。四是信息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学校承担完成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以及过去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大多数仍搁置在资料堆、档案柜乃至流散在个人手中,没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面向社会的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科研用户、企业用户对所需的数据无从查找。

3对策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逐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强化信息统计数字化管理意识,增强科研管理责任意识。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梳理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各环节产生的科技信息,推动学校科研信息统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3.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科研管理系统

为完善科研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校应尽快搭建科研管理平台;已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增加科研成果信息分类统计和分类查询子系统,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库、论文库、著作教材库、获奖成果库、专利与标准库、科技成果转让库、专家信息库等专题信息统计数据库[10]。比如,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在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方面分别设立了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信息检索子系统,可以从项目名称、负责人等途径进行检索。一些学校已建或正在建设的OA系统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子系统的校内功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把目前相对独立的产学研平台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科研管理的大系统中,以满足校内科研信息的统计管理和查询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管理决策者等用户的科技信息需求。

3.2充实科研统计指标的信息内容

目前高校科研统计的基本指标是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投入主要是科研经费,即当年实到科研经费(指当年拨入的科技和社科经费总和);科研产出的3个统计指标是论文论著(科技类、社科类)、鉴定与登记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11]。在各个单位网站能够看到的科研统计信息很少涉及学校的科研投入或到账科研经费,涉及经费内容的至多是获批横向项目的资助费用。为有效发挥科研统计在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核算方面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把立项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和单位配套费用在公众可访问的项目管理模块予以公开,一方面发挥公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本单位职工合理使用经费,多出科研成果。对于科研产出即科研成果的信息统计,必须对科研产出的各类成果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既有按类按年的详实统计,也要有成果变化的动态统计,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的统计。比如可转化成果的统计信息,一定要在单位网站的相应统计公告栏有详细的反映;已转让的专利等技术,要有转让时间和受让单位等信息,以便于企业用户引入新技术成果进行新产品开发,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统计既要包括正式提交给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也要有相关成果被采纳的信息统计,这是高校科技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校专家信息,目前仅有部分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众多高校可以把校内专家信息提交到数字化管理平台或网站专家信息专栏,因为技术专家对地方科技创新驱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专家信息统计具体以学校有名望的学科专家为基础,整合其他各方面专家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的“专家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校外研发机构、企业管理者等与校内专家联系的枢纽,利用学校专家学者的特长服务于社会[12]。

3.3促进统计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