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5 23:44:24

跨文化意识论文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原则与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1]。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说到底,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同时语言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2]。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5]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跨文化意识 文化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有些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把它当成了工具学科,自己担任翻译或传声的角色,觉得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行,忽略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一、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映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因此.我们必须对英语文化有所涉猎,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现在人们日益重视在英语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

二、文化与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考量标准有关。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如《英语听力》、《交际英语》和《教师口语》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法和口语能力,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和文化意蕴等各方面内容涉及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即会说英语,懂语法就能教英语了,所以。很多英语教师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文化与教学

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英语,有两层含义: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英语与文化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

1.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跨文化意识。

现在的英语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涉及旅游、音乐、宗教、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来了解英语文化。学生若能将对文化的理解融人到语言的运用中,会使英语更具活力和感情。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是无法很好地驾驭教材的,在讲解单词、理解课文时就会遇到文化障碍。史耕山、周燕提出优秀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将知识技能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输入水平的略高标准也应包含文化内容,从而为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而现实中教师备课时如果涉及文化,往往是看看教参随便一讲,没有深入理解其文化精髓。如教授“necklace”,教师如果能简介小说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物性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如:whatdoyouthinkaboutthe relationshipbetween necklaceand theme?canyou telluswhatallherdid isworthy?ifyouwereher,whatwouldyoudoafterthelossofnecklace?

2.整合教材、活跃课堂气氛需要跨文化意识。

学生使用的是材.教师面对的学生个性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将会沉闷呆板。harme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自己补充或调整教材.但须是真实的材料。内容应该是西方国家交际活动的现实反映,如报刊杂志、景点介绍、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有趣、实用。使用这些材料可以轻松实现学生的英语习得.学生在讨论材料时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话语的意思,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而材料的积累和选择需要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中学生喜欢充满变化的课堂,如果一节课教师只是讲授教材,学生易生倦怠情绪,要充分考虑到情感过滤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精练、活泼的美国俚语很感兴趣,如学生表达时说不出或是不流利,笔者会鼓励:“0k,i’11giveyouagreenlight.”上午最后一节课快下课时,学生会走神.笔者会笑着说:“comeon.i’mstarvingtodeath.”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幽默、笑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跨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

教师恰当的课堂追问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

比如在教学运动话题时师生可以这样对话:

t:w hatisyourfavoritesport?badminton?footballor…?

s:basketbal1.

t:w hoisyourfavoriteathlete?

s:yaoming.

t:oh,heisveryfamous.w hvdoyoulikehim best?

s:heplaysfootballwel1.heisveyr kind.heisourpround.

t:you didit.a smartboy you are!and do youknow how manyscoreshehasgotteninnba?

s:idon’tknow.many?

t:letmetellyouabout6000.

s:cool!

此时教师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在师生沟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进一步互动的契机。显然比较追问语法和单词,对文化内容的追问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主动继续对话,实现知识强化。如果仅是追问语法和单词,学生可能不会作出太多和积极的话语回应。智慧是文化的火花,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在此时必为课堂添彩。

3.课外活动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学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如进行报刊阅读、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演讲和表演等,既通过监察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拓展知识面。但开展什么活动,怎样进行和监控,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harme认为.“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运用语言、渗透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用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文化;跨文化意识

一、引 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及传媒的发展和进步让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接触日益频繁,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学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跨文化交际需求,因此,在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及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探索提高外语人才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内英语学习者而言,如何创造一个模拟的英语语言环境,使他们能轻松地掌握并得体地运用英语便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着重对电影的文化性及其在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二、电影的文化性

要研究电影的文化性,有必要首先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讨论。自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无论国内,国外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却依然未有定论,文化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hn(1952)收集了自1871年之后半个多世纪各学科专家、举者对文化所下的三百多个定义,并把它们归结为六类:(1)列举描述性的;(2)历史性的;(3)规范性的;(4)心理性的;(5)结构性的;(6)遗传性的。这些定义的分类让我们看出文化具有复杂性并且与社会的诸多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是他们的定义还是过于广泛、抽象,让人们无所适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胡文仲在研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给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社会遗产;它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所有的;文化涵盖面广,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影是社会与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性,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成民族的文化及其内涵。“社会与文化影响并制约着电影,他们永远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影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但电影更多时候是对社会文化中各种现象的展示。”例如,二战前的美国代表作社会喜剧片《一夜风流》(ItHappened One Night)反映了二战前夕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情景及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美国经济衰退,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艰辛的社会情况;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片《鹿措人》(The Deer Hunter)以越南战争为题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孤独以及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精神创伤;1995年的《尼克松》(Nixon)分析了美国历史上一位特殊人物尼克松总统,使我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冷战时期的美国政治生活。英美影片是英语电影的代表,成为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的重要媒介,优秀的英语影片成为英语学习者了解西方历史及文化必不可少的途径。

“如果就其覆盖面和影响而言,首先是网络,其次是电视,最后才是电影;但就其艺术等级而言,则首先是电影,其次是电视,最后才能算网络。因为未经审查和筛选的网上艺术充满了文化垃圾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它永远无法登上艺术的殿堂,倒是其中一些可能被影视埋没但确有价值的艺术品将被影视导演和制片人发现进而加工成艺术品。”英语电影不仅以英美等国家的现实社会为题材,而且对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Jane Eyre,The GmIzes of Wrath等)进行了改编,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了文学作品,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力,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有社会性和通俗性。有的电影,如战争片,不但体现它的商业性,追求高额票房收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意义――重现历史,指导未来。著名导演Steven Spielherg在1999年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Private Ryan)中又一次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史实,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称传统的印刷符号为文本文化(textculture),而电影与电视、网络等图像符号为形象文化(imageculture),两者之间现已构成了强劲的互动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三、英语电影在培养跨文化意识中运用的必要性

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因此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过于知识化、抽象化,教师对英语文化知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传授层面上,学生对跨文化现象缺乏深层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出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知识不足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学习者不同的知识背景及解读方式,最终建构的知识意义也不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另外,据统计,成人大脑通过听觉约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25%,通过视觉能记忆45%,同时通过听觉、视觉与自身实践能记忆70%的内容。而利用英语电影进行文化教学能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各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学习视、听、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化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构建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电影包含有大量的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传递的种种信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同时,找到分析文化问题、探讨文化问题的乐趣,主动寻求各种不同的办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问题,使文化学习成为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四、运用英语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原则

电影独特的文化性及其直观性、高效性和实践性在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构建方面拥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授课方式,那么运用电影授课的效果将不能得以保证。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文化教学有必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审美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欣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娱乐性及赢利模式的商业性是西方电影的重要特性,不少英语电影充满了性、暴力及一些低俗的东西。“性和暴力”就如同一把双刃,既满足了观众的欲望,讨好他们,让他们走进电影院,但同时它又扼杀了电影的艺术性,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在运用英语电影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坚持审美原则,选择文化性、艺术性结合好的优秀影片。通常的做法有:(1)对用于教学的电影进行甄别、筛选,选择内容健康、文化信息丰富的优秀影片;(2)对教学影片进行编辑或剪辑,去掉过于暴露或暴力的部分,这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技能要求较高;(3)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自觉抵制内容不健康的英语影片,英语电影浩如烟海,教师一定要坚持审美原则,选择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优秀影片,让学生通过赏析英语电影了解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理想信念、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以正确的视角解读西方文化。

2 尊重目的语文化的原则

电影中的语言、内容及其在银幕上的呈现形式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电影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因此,教师对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片部分不应回避、乱解或硬改,选用的影片也不宜硬性地避免。我们让学生欣赏英文影片就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让他们懂得中英文化的区别,只有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等因素造成的,但文化之间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比较与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重视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该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差异”与 “优劣”仅一步之遥,如果不能摆脱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材差异不能正确地对待的话,运用英文电影进行文化教学非但不能促进理解,反而会导致文化间的对立。

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的指引性、任务的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在欣赏英文电影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对比与分析电影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做法:(1)专题讨论会。教师可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会,例如设置“英语国家的问候习俗”、“英语国家的宴客习俗”等主题,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让他们就汉语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再让学生观看相关专题的电影片段,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认识。(2)情景模拟。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在反复观看电影中的某一情节之后,通过扮演角色,将英文电影中的文化活动展示出来,此项活动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多样而具体,对学生而言难度也较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情景,并扮演好文化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3)写文化评论。在学生观看电影后,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的理论,对电影中的某些文化现象或文化冲突事件,如《刮痧》影片中的文化碰撞,进行分析与评论。通过影片介绍与欣赏、主题讨论以及对比、分析文化知识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4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引入文化教学,使语言知识与语用规则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本文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进行了阐述。

随着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和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作为语言学习中的领路人和指路人,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在日常的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和实践这一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时应对自如。有人把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时的一系列活动。

专家估计世界上大约有五千至七千种语言,在这之中英语成为了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最关键的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种等级证书考试,多半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样一来,英语教学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技能外更应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语言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而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基础,二者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化。要做到真正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反之,理解文化也必须通过语言。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交准则及语言行为,即国家的社会文化。如果社会文化背景与知识教学相脱节,即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完整、不准确、不生动,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该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也就是说,只有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反,如果在外语学习中只注重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做到真正地掌握语言,真正地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只要掌握了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进行交流。这显然背离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牢固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将二者加以对比和鉴别,找出异同,然后强化认识和理解,进而在语言的不断习得和大量实践中,真正领会不同语言中不同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进而加快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细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边语言知识, 而且应具备双边的文化知识,这种双重的文化修养是保障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增强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动向以便第一时间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进而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以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际。

二、有针对性地介绍社会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中,多半是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单纯地讲解词汇语法及要点,而忽视了有针对性地传播介绍那些影响交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作用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大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特点、上下级关系、社交活动等,小到日常的打招呼、道别、致谢、约会、打电话、吃饭习惯、禁忌语等。

三、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国语言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通过观看相关电影电视节目直观地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和社会。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穿插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事评论、甚至电影台词中有意义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强化文化素养,拓展文化视野。除了在课堂上的渗透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各类英语广播、学唱英语歌曲、观看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搜索浏览网络资料,观看原版电影,以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角,举办校园文化节,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文化专题讲座,组织英语晚会,排练英文戏剧,课本剧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

四、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和言谈举止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对比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交际文化的教授和习得也必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也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彩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而在传播文化过程中难免会和外语学习者的固有思维和文化沉淀产生差异和碰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的责任就落在了语言教师的身上。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有效的交际是彼此信息传递的无差无损,是文化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这无疑需要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学习的积累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外教育出版社.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研出版社.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培养 培养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和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作为语言学习中的领路人和指路人,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在日常的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和实践这一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时应对自如。有人把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文化学家泰勒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时的一系列活动。

专家估计世界上大约有五千至七千种语言,在这之中英语成为了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最关键的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种等级证书考试,多半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样一来,英语教学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技能外更应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到语言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而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基础,二者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化。要做到真正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反之,理解文化也必须通过语言。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交准则及语言行为,即国家的社会文化。如果社会文化背景与知识教学相脱节,即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完整、不准确、不生动,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该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也就是说,只有了解彼此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反,如果在外语学习中只注重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就难以做到真正地掌握语言,真正地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只要掌握了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进行交流。这显然背离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牢固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将二者加以对比和鉴别,找出异同,然后强化认识和理解,进而在语言的不断习得和大量实践中,真正领会不同语言中不同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进而加快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细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边语言知识, 而且应具备双边的文化知识,这种双重的文化修养是保障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增强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动向以便第一时间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进而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以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际。

二、有针对性地介绍社会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中,多半是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单纯地讲解词汇语法及要点,而忽视了有针对性地传播介绍那些影响交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作用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大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特点、上下级关系、社交活动等,小到日常的打招呼、道别、致谢、约会、打电话、吃饭习惯、禁忌语等。

三、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国语言和文化内涵,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通过观看相关电影电视节目直观地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和社会。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穿插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事评论、甚至电影台词中有意义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强化文化素养,拓展文化视野。除了在课堂上的渗透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各类英语广播、学唱英语歌曲、观看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搜索浏览网络资料,观看原版电影,以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角,举办校园文化节,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文化专题讲座,组织英语晚会,排练英文戏剧,课本剧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

四、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和言谈举止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的确存在着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对比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交际文化的教授和习得也必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也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彩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而在传播文化过程中难免会和外语学习者的固有思维和文化沉淀产生差异和碰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的责任就落在了语言教师的身上。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有效的交际是彼此信息传递的无差无损,是文化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这无疑需要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学习的积累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外教育出版社.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研出版社.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而译者则是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毫无提问这种跨文化沟通需要跨文化意识,旅游资料翻译尤其知此。但很多旅游资朴的翻译不如人意,由于对外宣传的受众是特珠的群体,要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分析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它特.点,以便未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抖的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目前以为国人提供旅游服务为主,但入世已给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全世界人民都已将是中国旅游业的潜在消费者。全国各地都纷纷打出旅游牌,开发出特色不同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项目,以期在未来的竟争中占据优势。那么在我们的旅游材料对外宣传中,能否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否准确地传达旅游的实质,翻译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主题在国外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形象。为此,我们也应该对旅游材料作一简要分析。旅游材料与日常见到的说明书、企业介绍等说明类文体的类型是不一样的,作为说明文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旅游材料的翻译是需要文化处理的特殊方式来处理的。

1文化处理

    文化处理是一种新的概念,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最大可能地达到在文化上的对应,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首先,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其次,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翻译自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或叫跨文化交际。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缺词项,文化空缺,词义空缺,意念空缺,英语中又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意再生、补充与解释等手段,以此弥补翻译的不足。无论如何,在进行适当的文化处理时,我们应注意—文化传真(facsimile  of  culture)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

    (1)比如,泼水节,如果只译作“watersprinkling festival",在外国游客看来那就是互相泼水的节日,而对该节日的由来、意义、民族都不了解。所以最好译为“waterspr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 one happi-ness by sprinkling water to one another"这样的译文不但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民俗文化,而且迎合了外国游客猎奇的心理,实现了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又如,“叫化鸡”可译为: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chicken).“白娘子”可译为lady  white,the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white snake".

(2)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在来源、神性、意蕴、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国龙取象广博,形态神奇,主要象征和谐、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狭,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恶与祸祟。可见,中华文化里的龙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义,由此我们处理此类文化意象词语的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下面以山西晋祠博物馆部分景点旅游资料翻译为例进行浅析:

    (1)文化信息缺损。

    ① "jinci temple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protection units of cultural re一ics  in  china. w(原文照录)对这一翻译笔者提出的供参考译文是:

    linci temple was called tangshuyumemorial temple at first. it was built tocommemorate the first duke of tang state-tang shuyu.  he made the agriculturefruitful at that time by using the  jinriver. people lived a happy life for morethan  800 years.  to commemorate thewise duke, a memorial temple was built at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of the tang state,which was called tangshuyu memorialtemple.  and the memorial temple wasrenamed the state king jin’s memorialtemple. and jinci memorial temple is itsshort form.

    根据2006年11月3日所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temple”一词在英文中是与宗教相关的。但晋祠并非和尚、尼姑、道士等的寺庙。晋祠被修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所以译成"jin  memorial  temple"要更好些,就像包公祠被译成“the memorial temple of baozheng"。如果我们就译成“jinci temple",外国游客可能将会产生误解,误导他们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因为他们看到或听导游说的都是“temple",但他们亲眼所看到的与寺庙并无太大关系。这放置于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景点前的介绍难道不会影响它在国外游客心中的印象吗?这毕竟是一个很显眼的“窗口”位置。

    ② many poets and writers have elo-quently described the beauty of the neveraging spring. for example}w written byli bai in the tane dvnastv.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sui dynastyall visited 7inci temple.

    "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sui  dynasty…

虽然唐朝和隋朝我们大多数人都大致知道,但是有的外国游客甚至从来不知那是个什么阳的朝代,是什么时候,这也属于文化缺损,所以我们加注时间会起到一目了然易于理解的作用。如:tang dynasty(618-907ad) and sui dy-nasty(518-618ad),看到时间,游客能推断出在一千多年前晋祠就是如此的宏伟漂亮,并为之深深吸引。

    (2)冗余信息。

    比如:①"the water of the never agingspring is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just asprecious"written by li bai in the tangdynasty. (appendix 2)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是写下了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② "the mysterious power of the landhas given birth to many beautiful plantsso that the cypress is too ancient to tellits age and strength clearlyo" (appendix2)(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有卜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美它。)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 思维 文化差异 跨文化 

    文化间可以互相渗透,也可以互相排斥,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障碍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外语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掌握外语技能和外语知识的问题,至于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或其他方法去自行获得。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拼凑出许多不得体的句子,闹出很多误会和笑话。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产生文化撞击(Culture Shock) 。

    二、重视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同时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为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需导人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

    1.文化导入的原则

    文化导人的关键是确定内容及其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其项目也十分繁杂,其中哪些内容是应放在教学中的,有必要进行取舍。取舍中必须遵循相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所有文化项目都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是教材内容的拓宽。实用性原则是指那些要教的文化项目在我们同说英语的本族人交往时应该是实用的,也就是说它们在一般性文化交往中会经常用到,并促使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例如,在进行询问天气情况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一下英国多变的天气及见面爱谈天气的习惯,将“backgroundinformation"加人其中,从而使学生深人了解此项语言功能。

    2.文化导入的内容

    (1)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和当代社会情况。如drugstore(药店)在中国一般只出售药剂,而在美国可卖食物、饮料等。

    (2)交际习俗和礼仪。如称呼语、招呼、问候、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制约;社会知识中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但是,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 Mom,Mum, 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 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 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甚至于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是倾向于用名相称的。又如:称呼语中“comrade”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称呼。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Miss";有时,人与人之间还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如love, dear, honey等。汉语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英语中只有关系密切的亲属之间才用“Uncle","Auntie”此类称谓,且后面

[1] [2] [3] 

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Jim"。而在感谢和答谢时,对于别人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地道谢。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示谦虚,但英语中往往以“Thankyou"回答。

    ()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它主要包括动植物名词、颜色等。英汉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就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汇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在英、汉民族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地主(landlord) .野心(ambi-tion)、劳动(labor)、礼貌(politeness)、批评(criticism)、女友(girlfriend)、自由(freedom)、美(beauty)、民主(democracy)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在特定的场合,就会犯文化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项,在英、美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ambition一词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这些文化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等方面常常引起误解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通过它们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等,如)他壮得像头牛。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牛一马))她胆小如鼠。She is as timid as a bare.(鼠一兔))养虎遗患: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虎一蛇)) He has a green thumb.他擅长园艺工作。(不是“他有一个绿色的大拇指”。))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a woman in the sixth month十月怀胎。可见,成语、谚语中的数字亦有所改变。)新官上任三把火。A new broomsweeps clean. )人不可貌相。You can’t judge a tree by itsbark.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成语、谚语的表达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切忌“望文生义”,按照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去“生搬硬套”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等。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 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 s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 bye , 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手段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人新的文化环境中。

跨文化意识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

四、结语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是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使学生能更多了解他国文化,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教学中的热议话题,并且该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亟待解决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

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有效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2]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