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1 11:25:28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1篇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建设;保障措施;四川西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这是对一个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4]。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西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西昌市概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美誉,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等城市殊荣。

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最大的“西电东送”战略基地,每年对外送电逾50亿kW·h。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花木之乡、洋葱之乡、粮食大县;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最重要节点,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4A级风景名胜区;西昌民族风情浓郁,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市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西昌市总面积为2 655km2,南北长70.8km,东西宽62.8 km。海拔最低1 160m,全市林地面积16.87万hm2,其中:有林地11.48万hm2,成片林分11.30万hm2。境内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原始的亚高山针叶林,动植物资源及中药材种类丰富。近郊泸山森林公园,主要为云南松林,在庙宇周围遗存有许多西昌特有的珍贵常绿阔叶林。西昌市是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常见乡土树种185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34种、动物3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2森林建设

2.1综合指标

一是编制实施《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08年12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西昌市林业局共同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遵循国家、四川省和西昌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西昌有关林业、生态、水利、城建、园林、国土、旅游等相关方面的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至2010年为近期、2015年为中期进行规划,重点明确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二是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把森林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森林与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冲天柏、桤木、香樟、黄葛树、攀枝花苏铁、西康玉兰、女贞、紫薇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小叶榕、油橄榄、紫荆、三角梅、四季杨、中华红叶杨、樱花等外来适生树种,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藤木、花草,大量增加乔木数量和片状森林,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逐步形成了森林和树木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鲜明,点、线、面、环有机结合,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四是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近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先后重点在市区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林、城郊森林、城市主要景观道路、环城市周围建立了围城防护林带。目前,通过大力实施森林围城建设工程,有效地控制和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粉尘污染,解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生态保健等实际需要,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态安全。五是河流水系周边环境。重点做好安宁河、东河、西河、海河及邛海流域等河流水系等饮用水源地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河渠两岸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把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自然、人文景观美化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自2004年以来,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百分比维持在90%左右,远远超过70%的国家标准。2008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为0.021mg/m3,二氧化氮为0.04mg/m3,可吸入颗粒物为0.048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质量标准。西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表明,青龙寺、二水厂、关坝堰3个取水口断面的达标率为100%,城市地下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持续保持良好,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2.2森林覆盖率

以“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采取城市、林业、园林“三者合一”;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文化“三林共建”;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的举措,通过实施森林城区、森林资源保育、绿色通道、邛海湿地、城市河岸景观带、绿色通道、乡村绿色家园、生态休闲和林业产业等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西昌森林城市建设。目前,西昌城市规划区绿化率98%,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35%,林木覆盖率26%,学校、医院、休、疗养院、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绿地率38.73%、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设有防护林带41.6%;城市建成区绿化率98%,绿地率31.28%,绿化覆盖率35.3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65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着改善。

到2010年,西昌市将营造4 488hm2以景观和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6.6%,人均生态游憩地面积达99.4m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10.5m2,建成区新建五彩街道、水岸、社区等7个,新建休闲文化基地7个,新建五彩农庄44个,水岸绿化率达81.0%,绿色通道率达8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5hm2,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使西昌成为城区绿树成荫、乡村青山碧水,市民安居创业、林农增收致富,民族风情浓郁,生态文化发展的西部最佳宜居创业首选城市。

一是城市森林覆盖率54.9%。全市幅员面积2 655km2, 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6.87hm2,2005~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 350hm2。截止2009年12月,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305万hm2。二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8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4.8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着改善。三是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根据《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昌市城郊范围包括小庙、西郊、马道、四合、高枧、川兴、海南、大箐、大兴等乡镇,总面积36 991.56 hm2。截止2009年6月,西昌市城市郊区有林地及灌木林地总面积14 598.5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四是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10余种,面积达3万m2,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2.3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为符合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打造璀璨别致的安宁河谷明珠、“五彩休闲西昌”,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全面提高城市质量,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10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m2,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能够有效覆盖建成区。二是城区五彩河岸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创森建设,使三河六岸形成融碧水、蓝天、绿树、鲜花于城市风情,纳交通、生态、景观、休闲于一系,集滨水景观带与沿河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景观旅游生态走廊。营造富有文化内涵、自然舒展的滨河形态,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高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河五彩景观带。三是邛海湿地建设工程。顺应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提高邛海水质为主,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完善湿地游览区,使其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完成湿地游憩区的改善,环湖绿带建设和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区的建设。四是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西昌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1 300hm2,天然林管护129 100 hm2,退耕还林8 753.3hm2,荒山造林6 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3.4%上升至2004年的54.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五是安宁河生态治理与开发工程。安宁河属金沙江水系,北南走向,是西昌市的母亲河。为打造安宁河沿岸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绿色安宁河生态廊道,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态自然属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滨水区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带动周遍区域的经济发展。六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昌市区的通道包括国道、省道和县道,总里程117.5km,可绿化里程84.4km,可绿化面积158hm2。近年来,通过“一办三创”、“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好。西昌出入城道路已使用三角梅作为主要观花植物,体现了地域特色。七是五彩农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乡村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护、优化好村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达到水清、岸绿、河畅、五彩的效果。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注入新的绿色家园文化特征,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富足、特色鲜明的五彩农庄,加速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八是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西昌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西昌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现代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基地和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构成特色鲜明、极富鉴赏性的旅游目的地,宜于休闲度假。已打造了土城湿地公园、邛泸景区、“乡村八景”等生态旅游基地。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为主题,以生态、阳光、健康、民俗为特色,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四条旅游线路,拉长产业链条,改善西昌市的产业格局,形成“城乡互动、农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旅游体系。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乡村八景,新增农家乐120家。在乡村旅游带动下,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九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西昌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林业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这些地区农业环境、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范围最广,面对的人群最多,对西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昌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建设速丰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油橄榄基地等,通过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林业已经成为西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逐步培育形成了水果、花卉、蚕桑、速生林等林业主导产业。建成绿色无公害石榴基地6 666.67hm2,绿色鲜食小水果(桃、葡萄、樱桃)基地1 333.33 hm2,酿酒葡萄基地333.33hm2;建立生态观光型花木园区333.33hm2,鲜切花和香精油玫瑰生产基地1 333.33 hm2;建成2 000hm2投产桑生产基地,年产茧2 250t;建立666.67hm2速生林示范基地,并将逐步发展到6 666.67hm2规模;建立油橄榄基地1 333.33hm2,并将逐步扩大到6 666.67 hm2。200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3亿元,占西昌市农业总产值的18.6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2.14%,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352元。

2.4森林健康

一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西昌市植被类型多样,共有233科532属2 000余种植物,从亚热带到温带森林均有分布,别具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有热带的香蕉、剑麻;也有亚热带的攀枝花、仙人掌;温带的松、栎;寒温带的冷云杉。其中有攀枝花苏铁、棕北杜鹃、西康玉兰、黄杉等34种国家第1批保护珍稀植物。西昌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近400种,其中已知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经常开展 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重视湖泊、江河水源地保护,将邛海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兰花楹、小叶榕、三角梅等外来适生树种,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三是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2.5公共休闲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亲民理念。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满足群众“看到绿、闻到香、享受荫”为原则,森林城市项目建设与走进市民,服务市民,方便老百姓日常锻炼、休闲、娱乐相结合,全面实施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模范单位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主要出入口、东河、西河、海河两岸建设开放的公游园绿地34处生态旅游、地质旅游、森林旅游、景区节点旅游、“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现新增城市绿化公园绿地44.7万m2、防护绿地2.2万m2、附属绿地5万m2、其他绿地8万m2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m2,绿地率达到32.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8%。2003年以来,西昌市已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个,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2个,市级园林式单位39个,市级园林式小区9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m2,超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0.8个百分点,满足了多数市民出门500m有休闲绿地的需求。二是发展城市郊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在城市郊区建设了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以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森林旅游区;以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旅游区;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分布在全市从北到南9个乡镇,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2.6生态文化

2.6.1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对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森林和湿地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园林、村庄林、名胜古迹林、古树名木、各类游憩林和纪念林等,是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并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功能。应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各类纪念林、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西昌市近期建设重点为:突出五彩西昌特色,建设景观林。精心规划实施西河、东河、海河等三河六岸绿化,建设突出五彩西昌特色的城市彩色风光带;精心规划城区外出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建设,形成具有西昌本地特色的多条城市道路景观林带。突出森林城市特色,建设人居林。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创森”纪念林,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优化城区森林绿地分布格局;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强化住区小片林、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工作,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森林住区;结合村湾绿化建设,强化村周、庭院、村内路网水岸绿化建设,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建设游憩林。结合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结合城市居民骑车、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规划建设贯通主要居民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憩地之间的绿色健身走廊。

按照上述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分区布局和分体系实施:一是城区福利空间绿化体系建设。从西昌市科学发展、合理布局、防灾减灾方面考虑,在主城区东南西北逐步均匀构建市级综合公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等各类福利空间。调整福利空间布局的均匀程度和增强福利空间类型的丰富多样;完善福利空间应急设施的建设;加大免费公园的建设力度和数量,2009年底至2010年,将启动五大城市公园建设(海河生态休闲公园、建昌坊城市公园、邛海湿地公园、动漫主题公园、建昌古城历史文化公园);大力提高非盈利性福利空间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在西昌市主城区范围内,新建、完善10个市级综合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以及居住区和街头的小游园、广场绿地,为此年内启动了打造丝路广场等10个城市小公园。二是城区交通景观绿化体系建设。交通景观绿化是生态景观与实用的结合体,根据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实际情况,确定道路绿化的性质功能,让道路绿化为民所用。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景观,做到“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三是城区实体绿化体系建设。城区内医院、学校、宾馆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绿地,在保证生活、生产、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增强绿化厚度,提高美化效果,建设成园林式单位。对沿街窗台进行盆花摆放和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墙体实施绿化。四是森林文化建设。森林文化是西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重点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各种纪念林的营建,树立全市人民保护森林和绿化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森林社区建设与评选,进一步加强全市各个社区的绿化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充分发挥园林与林业两大产业的优势,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森林社区。目前,建设了川兴镇尔乌、安哈镇铅矿村、洛古波乡俄池格则村3个森林社区共管。

2.6.2全民参与,社会共建城市森林。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四川省义务植树条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承和发扬西昌市自古以来悠久的植树传统,实现“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的共同心愿,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建设工程,在各区规划义务植树地,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由于城市可用绿地非常有限,所以将义务植树与重点绿化工程紧密结合,既要有效解决义务植树的用地问题,又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2009年海河绿化工程的绿化栽植分为7个标段由在西昌市的7个部队来实施。将营造纪念林与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各界人士参与植树造林。近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2 712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98.7%,成活率在92%以上。

2.6.3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活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认建、认养、冠名树木绿地活动。要求驻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每年必须以直接植树、以金代劳(50元)、认建认养等多种植树形式保证义务植树5株。关心爱护绿色生命,争做“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倡导者和实践者。鼓励党政机关、机关团体和个人都积极参与绿地的认建、认养、认领活动,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10处,面积达15hm2,植纪念树6 800株。

2.6.4组织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结合实际,将天喜花博园、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邛海泸山风景区、花木生产基地等各类绿地,进一步整体、合理地将其完善成为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和公益标牌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和生态科普知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事业,全市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6.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创森氛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开展了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创森”人人知宣传;二是制作“创森”专题片、多媒体汇报材料、宣传画册等;三是加强户外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大型企业、宾馆商场、出入市口显要位置竖立大型“创森”标牌,书写“创森”标语。同时,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粘贴“创森”标语。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率达95%以上。

2.6.6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在全市范围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古树名木鉴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组织专人统一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将其生长地的环境,生长情况,树种、树龄进行现场资料记录后挂牌,再根据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后期资料汇总,同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落实了管护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经费,建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并通过认养、捐助、拍卖古树名木冠名权、形象使用权募集基金。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技术研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用于对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和保护设施的建设维修,确保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全市676株名木古树已全部建立了档案。一级保护8株,二级保护41株,三级保护627株。

2.7乡村绿化

推进村镇绿化工程,努力构建新农村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区域规划、多点布局、体现特色、实现多赢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群众参与的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坚持把林业生产发展和开发二、三产业有机统一起来,依托各乡镇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走“林业生产+旅游观光”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森林湿地观光游、森林保健游、开发石榴花果节、桃果节、梨花节、葡萄节、花卉节等农家乡村游,打造以茅坡樱红、桃瑞月华、桃源农庄、凤凰葡园、荷色生香、鹿鹤烟黄、螺岭彝风、榴开客家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八景”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促进生产经营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引导综合开发,实现一业多赢。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注重发展郊区观光、休闲等森林休闲产业。西昌有4张“名片”即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六大殊荣,即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第一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旅游有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特色。

西昌地处四川省五大旅游区之一的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有以邛海风景区、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黄联土林、西溪仙人洞为代表的地质旅游;有世界最大的飞播林区;有全国唯一对游人开放的军商两用卫星发射中心;有以火把节、彝族婚俗、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彝族风情旅游。全市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0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来,西昌又着力打造邛海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邛海公园、花卉博览园等18个城市景区节点。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成功创建全国6 666.67 hm2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西溪、黄联关千亩标准化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多方投入改善了农村生境,促进了农村旅游发展,带动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换档升级。同时,通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形成了以旅游带动农业,以景区辐射农村,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加速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致富机会,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以旅助农,旅游反哺农业,旅游富民惠民效益显着。已形成“打造一个节日,带动一片就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局面。

3保障措施

3.1组织领导

3.1.1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四川林业生态省规划》和省委《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西昌市委、制定并实施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大纲》《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把加强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西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并强力推进。

3.1.2抓领导,强执行。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牌、推进西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建立健全领导机制。2009年6月,经州委、州政府研究同意,成立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负责创建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创建工作中比干部、争一流,比工作、创业绩,实行“三不三看”,即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推行“三个一批”,即发现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提拔一批干部,并严格兑现奖惩。由于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务实,执行力强,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检查督促到位,激励竟争机制完备,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1.3抓规划,强基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全局,按照“彝乡水韵林城、五彩休闲西昌”城市定位,高起点抓森林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12月,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明确了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总体布局、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建设及政策保障措施。另外,围绕森林城市建设,还完成了西昌市《山溪河综合治理规划》《邛海泸山景区总体规划》等20项规划的编制,形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体系,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4抓项目,强投入。按照总体规划、捆绑投入、突出重点、分年实施原则,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2006年至2008年,以“一办三创”为契机,州、市财政投入近20亿元,完成了一批工业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生态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城市建设向前推进了5~10年,2007年,西昌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2009年是西昌确定的“城乡建设年”,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结合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联动推进,围绕2个创建工作,2009年将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16亿元。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五大体系,确保2010年成功创建为中国森林城市,2015年创建为国家生态市。

3.1.5抓工程,强参与。通过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重点工作。实施西昌城区及邛海可视范围内植被恢复工程,西昌、昭觉、喜德三县市联动,2年实施坡耕地和荒山造林超过1 333.33hm2;重点打造合盐路、高速路路口道路增绿美化,以此为示范全面带动进出西昌5条道路绿化上档升级;实施东河、西河、海河三河绿化试点工程,整体推进全流域增绿美化工程;实施城区11条街道增绿美化示范工程,州级部门、县市联动,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原则,城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施创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工程,城郊乡镇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1.6抓落实,强产业。采取市级领导包片包乡、各级干部包点、部门包项目,将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一名领导负责、一个单位主办、一个团队攻坚、一套办法管理、一套方案推进“五个一”的管理机制。强化林业产业建设,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大规模种植三角梅、四季杨、油橄榄,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推广建设沼气池、太阳灶,强化林政执法和护林防火力度,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

3.2管理制度

3.2.1科学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2009年2月,出台了《西昌市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奖惩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009年7月,《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内专家组评审。

2009年8月,西昌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西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实施。根据《西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生态廊道及水系林网、村镇绿化、农田林网、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城区景观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及鲜花摆放、森林生态文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2009年12月,下发了《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08~2015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与两县一市及州市有关创建单位签定了责任书,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强化对市辖区造林绿化的督导 ,坚持每周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门联席会,专门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2.2健全法规和制度,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等,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西昌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西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西昌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昌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规划区内绿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西昌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森林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西昌市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植物检疫等执法队伍,下设1个木材检查站。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行动”、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市设立9个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测报点,多方位检测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2008~2009年连续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市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无重大非法侵占林地、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3.2.3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科学技术成果专项研究,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充分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全市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余个,城市绿化植物品种25个,推广先进技术10项。组织开展的《西昌市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德昌松毛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指标研究》2项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史密斯桉引种栽培实验与推广》研究成果获凉山州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工程》研究成果获西昌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3.2.4建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在凉山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和昭觉、喜德县委、县政府以及州市两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西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联合指挥部,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两县一市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晓刚,杨颖.关于南昌市创建森林城市的思考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04-106.

郭忠东.创建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家园[J].内蒙古林业,2008(9):3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2篇

关键词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措施;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25-01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环境,形成独特、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对于人类来讲是一种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资源和绿色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具有维持生态平衡、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消除污染、杀菌滞尘、降低噪音、吸收紫外线、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问题已日益突出,解决污染与环保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和投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和发展森林城市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城市绿化和森林建设事关一个城市的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森林,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1]。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100多年前就是一个国际招标规划的城市,整座城市都处在森林环抱之中,各组团之间都由森林相隔,可以说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典范。在美国旧金山城区就可观赏到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公园,法国巴黎的2片大森林就象二个“肺”,赐予巴黎清新空气和优美的景色。在中国,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截至2011年6月,中国已有30个城市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些森林城市不仅给当地居民创建了绿色家园、生态居所和幸福港湾,而且打造了绿色文明、生态环保名片,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因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居民民生的需要,更是当今信息和碳汇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已成为当今社会绿色文明、生态安全、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措施

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就是要强壮城市的“肺”和“肾”,让市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纯净的水,吃上绿色食品,拥有健康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要需要强化以下几项措施。

(1)科学规划。确定政府主导、城乡统筹、生态优先、崇尚自然、山水相依、乡土树种为主、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原则,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体系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2)重在自然。创建森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3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注重美化效果为主向美化和生态功能兼顾转变。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要突出乡土乔、灌木为主体,花草点缀,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管理相对粗放,形成低成本、低维护、节水型的绿地类型;二是从过去的注重绿地面积的扩大、平直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和追求近自然的地形地貌、水岸、道路转变。发展城市森林需要一定面积的用地,为了节约城市宝贵的土地,可采取建小森林的方式,按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种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树种,使其向空间延伸。草本花卉占地面积大且生长量小,而乔木每年的生长可以使有限的绿地逐年产生更高的生态效益。有研究资料称,通常1 hm2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20 hm2草地所吸收的数量。同时,改变传统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野花管理方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野趣性。城市森林建设要求尽可能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的连续性、完整性。地形地貌也属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可以调剂人工道路的平滞和呆板。山清水秀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共同向往,很多缺山缺水的城市不惜花巨资人工造山、造湖来塑造形象,而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现状是有些水面被填埋,有些不是非搬不可的山头却被夷为平地或在山上建房开发。即使是紫页岩山头也可象过去那样,采取爆破分化若干年后进行绿化,使山真正和林、水在一起。三是从重视城区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政府主要将资金投在建成注重视觉效果的园林绿化工程上,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则基本在山区农村,要充分利用附近小城镇既有秀美的山水、田园、农舍、乡间小路,又有原生植被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资源和基础。因此,城乡同步发展城市森林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推进森林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1-2]。

(3)适应市场。随着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推向市场,城市绿化也实行了建、管分离,工程项目招投标,目的就是创造

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以达到减少投资、提高质量、加快进度、满足需求的目的。建设森林城市具有长期稳定,管理粗放,节约用地、用水、用工的特点,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投资最少,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注重协调。一方面,发展森林城市不仅是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森林与园林、水系、道路、建筑、人居、环境的协调,注重格调的一致性和相互的包容性。同时,缩小城乡造林、绿化、美化的差距,形成各具特色、遥相呼应、协调发展的生态圈。另一方面,各部门、单位之间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抓好城市绿化和建设森林城市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创建森林城市,同时精心培育亮点,打造景观林精品,达到城市园林化、小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努力实现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季相常变化、四时景不同的效果[3-4]。

3 参考文献

[1] 金志勇.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0(2):38-41.

[2] 方小宁.宣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刍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66-68.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3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精心组织,强化责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不断加大绿化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乡域内森林覆盖率,使我乡创森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健全组织机构,着力落实政策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婺源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我乡对接大局,成立了珍珠山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第一副组长,召开创森动员大会,下发了《珍珠山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将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指标任务都有人管、有人抓,真正落到实处。乡党委扩大会议经常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研究,主要领导深入林业一线,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尽职尽责,环环把关,确保了各项绿化工作落实到位。

在生态建设上,一方面,全面推进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落实好天然林保护,逐年减少商品林采伐,持续巩固珍珠山乡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水生态文明乡成果,强化绿色生态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完善专职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绩效管理机制,落实好山林责任区块,切实做好林政管理工作。同时,全面实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饮用水源头区保护、农村清洁卫生等生态文明工程。截至目前,全乡“创森”面积10213.6公顷,实施人工造林、人工幼林抚育、天然中幼林抚育、毛竹低改,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面积10公顷,绿化率30%;县道以上公路林木绿化率100%。

二、对标工作要求,持续强化创森宣传

(一)广泛宣传,全民动员。为营造“人人关心绿化、个个参与绿化”的浓厚氛围,我乡始终把绿化工作作为乡容村貌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一是抓住春、秋季绿化的有利时机,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采取政府组织、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绿化工作思路,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绿化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全民绿化意识。二是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标语、防火车巡逻播放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推动我乡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严格按照系统规划,在植树节组织乡村干部义务植树,乡主要领导带头参与,掀起了全乡绿化的高潮。

(二)完善机制,明确责任。按照县创森工作精神和安排,为确保高标准完成创森任务,我乡进一步完善了两项制度:一是实行绿化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二是日常管护机制。为更好地管理好、养护好、建设好我乡森林资源,我乡建设了生态护林员队伍,配齐了各类林业管护设备,严格按照森林管理的相关标准进行管护,切实做到建植和养管并重,使森林绿化建设达到了既定任务。

(三)强化监管,保障质量。严厉打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为创森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已建成林的抚育管理和在建林的养护管理制度,管好已成林,建好在造林,确保生态建设成果。

三、巩固生态文明,统筹特色小镇建设

当前,婺源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我乡也积极融入旅游大潮,大力实施“旅游+体育”战略。充分借助优良的林业资源优势,结合珍珠山特有的“一山一水一文化”(一山为15.85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92%,山林资源极为丰富;一水为秀水湖常年保持8000余亩水面,是水上运动的绝佳之地;一文化为自1957年拓荒建立国营垦殖场后,特有的农垦文化、知青文化),以创森工作为抓手,重点打造省级森林公园、环乡徒步休闲古驿道、杨桃坞有氧森林公园、逍遥坞养生园、秀水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因地制宜开发登山、山地自行车、露营等森林旅游项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4篇

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综合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 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截至2013年,全国有贵州、辽宁、湖南、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湖南省长沙市、益阳市分别于2006 年、201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全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国家森林城市核验组分别来到郴州市、株洲市,对两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核验,对“创森”工作和成效进行了考察、评价和指导。本刊记者跟随核验组遍访株洲,写下此篇纪实报道,展示株洲市创森工作的作法与成效,同时也期待能为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永州、常德、张家界等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湖南株洲,因工业而闻名: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枚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 年来,她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 多个第一。

湖南株洲,还曾因污染而“闻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2004年、2005 年均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榜单。

然而今天,株洲的形象却是崭新而靓丽:土地被绿色浸润,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城市被森林拥抱,绿水青山醉游人。

这一切,都归功于株洲人的“火车头精神”,源自株洲“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理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成为株洲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一方梦醒 乘势而上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株洲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13个国家重点项目在这里布点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以工业强市,树立了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工业,也让株洲尝尽苦涩。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2004年该市清水塘地区有各类冶炼、化工企业108 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气277 亿立方米,占该市排放总量的72%。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湖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如一缕春风吹遍三湘大地。

“黑色之都”,如梦初醒。

2007 年12 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对于株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2008 年9 月20 日11 时,一根高180 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巨大烟囱轰然倒地。这根烟囱拆除后,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194 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在株洲的每一个“黑大粗”老厂区。

据统计,株洲以牺牲30 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 亿元税收的代价,采取“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5项举措,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还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堪称株洲历年来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的“一江四港” (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工程,经综合整治后已成为具有株洲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黑色”在大力铲除,“绿色”也在大势蔓延。

2005年至2007年间,株洲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绿化全面铺开;2008 年,全市实施十万大苗进城工程,先后栽植乔木11万余株;2009 年,“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启动,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达2.5 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项目188个;2010年,城市提质战打响,全市投入绿化资金1.7 亿元,完成园林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141个。

数据显示,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8.34% 上升至2013 年的4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05 平方米上升至11.69 平方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 天,占全年的94.5%。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出行改革同步进行。2009 年7 月,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目前,投入到市场上的数量达700多辆。

2011年5 月,前期由政府全额投资、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动。现已建立400 个站点、13000 个锁柱和10000辆自行车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随用随骑,骑后速还”,“3小时以内免费” 的用车理念,使得公共自行车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

一项项强有力举措,为株洲赢得多项荣誉。连续多年接力式的造林绿化强攻,使株洲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在2005 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后,株洲先后还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多项殊荣收入囊中。2012 年全国120 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株洲第69 位。

2012 年,新华社发表相关系列长篇通讯,其中对株洲的蝶变曾这样描述到: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同样,株洲的转变也在全省获得了首肯。在2012年举办的“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向大会作了绿色株洲建设的典型发言。

乘胜追击 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正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株洲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升级版’的关键要素。”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株洲人不满足于摘掉“黑帽子”,他们要变画上的碧水蓝天为现实的风景。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 登上新的高度。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部署、摸底,再到调研、学习,株洲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 年2 月,株洲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 年3 月19 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012 年4 月9 日,株洲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12月30日,“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省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描绘出创森成功的株洲,将是“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

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创森大幕开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3 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63.34 公顷,封山育林530.67公顷,中幼林抚育260 公顷;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 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截至目前,株洲完成了湘江风光带、炎帝陵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6 个森林公园、141 个义务植树基地、887个市级绿色村庄(社区)、15 个生态公园、160 多个街道小游园。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7.3 万公顷,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730 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森林蓄积量达2047.56 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9 平方米。

一个又一个扎实醒目的数据,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正奏响株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凯歌。

公共休闲 幸福绿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我们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 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 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200 公顷的建设区域内,多达160 公顷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 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 年11 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 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休憩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场所,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株洲在“创森”过程中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公园15 个,打造街头小游园160 多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外人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提质改造 四处透绿把近郊建成森林屏障

进入株洲大道,层次丰富、造型精致的绿化景观,给穿行的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条连接湘潭县和京珠高速的交通要道,被称之为株洲最漂亮的城市主干道。

“为达到最理想的景观效果,相关部门多次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提升改造。”株洲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许望生说:“根据四季变化的需要,在不同路段配置了开花季节不同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让株洲大道一年四季都呈现出自然生态、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株洲对街道绿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改变原有道路景观的单调性,株洲在城区之中打造了紫薇一条街、花石榴一条街、红枫一条街等10条道路景观。

近年,株洲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提质改造,不仅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在人工化较强的班块上种植乡土花草灌木,而且在黄河广场、嵩山广场、泰山广场等街旁绿地上,建起了数十处仿古廊亭,既提升了景观效果,也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实,无论是大到面,还是小到点,株洲的绿色无处不在。从桥下到桥上,从屋顶到墙体,从墙内到墙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株洲的绿突破空间局限,更加浓郁。

在芦淞大桥上,两侧的迎春随着桥面一路延伸,勾勒出大桥蜿蜒的形态。

2012年,株洲先后在石峰大桥、芦淞大桥、田心立交桥、王家坪立交桥4座桥体上安装了钢结构的种植槽,通过实施自动滴灌和集中排水等新工艺,迎春、爬山虎、紫藤等攀爬类植物,最终在桥上“安家”。

开展桥体绿化,株洲打破了以往传统且单一的绿化模式。在积极的尝试下,株洲开始推行屋顶和墙体等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的绿色景观。据了解,全市已新建了130 处屋顶绿化、共计1.5万平方米,1处墙体绿化、共计1200平方米,4座桥体绿化、共计22公里。

可以说,株洲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为的是增加城市绿量。而全市积极增绿,为的是实现绿色共享。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头下,机关、企业、院校、社区积极响应,通过拆除阻隔满园春色的一道道围墙,让墙内大片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连接成片,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从2008 年至今,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2处,城市公共绿化总量大大提高。

“绿地、树林、花木不仅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的生态福利。”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曾表示,要让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创新机制 植树造林把远郊建成秀美山川

盛夏的株洲,到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株洲的农村绝不缺少绿,但株洲“创森”仍着力城郊与农村绿化的提档升级,让绿色延伸得更有张力。

“连续五六年,株洲农村造林规模每年保持在1.5 万公顷以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株洲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十分自豪。

株洲保持这一发展速度的关键在于造林机制的创新。近年来,全市结合林改,推行社会化造林,通过鼓励大户造林、公司造林、联营造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造林,解决造林规模不大、资金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市非公造林达到60%,成为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

站在醴陵市船湾镇大界村的山头远眺,成片的湿地松覆盖了远近山头。这片153.34 公顷的湿地松,是2007 年冬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培育起来的基地林。

随着松香、松节油的广泛应用,作为国内大型以松脂为基本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品牌企业,“松本林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基地负责人胡攸林表示,近年来,公司主要从四川、广西等地收购松脂,不仅成本高,而且供应量无法得到保证,大大限制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松本林业”开始大面积种植培育湿地松林。目前,醴陵市已发展湿地松1333公顷,未来几年,公司根据规划将在全市建湿地松采脂基地6667 公顷。

“在政策上,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向造林企业和大户倾斜。”站在基地中一块标有“国家抚育试点项目”的牌子前,醴陵市林业局副局长谭书良说,“松本林业的这块基地第一年就享受到了每公顷4500元的造林补贴,现在列入试点项目,每公顷每年还可享受1500 元的抚育补贴。”

在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株洲公司造林、大户造林遍地开花,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全市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株洲近年涌现出的造林公司、造林大户达1256 户,累计造林面积4.82 万公顷。

从山上到山下、从路边到水边、从城市到农村,株洲生态环境整体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在“创森”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边”造林工程构建出了林路一体、林水相依、林居相邻的森林生态美景。

2009年,株洲针对路边、水边、城边的荒山、迹地,启动了第一轮“三边”造林工程。通过以奖的方式,株洲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经过3年多的攻坚,全市共完成‘三边’造林7020公顷。不仅有效地增加了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

2012年,全市“创森”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株洲再次发力,启动了第二轮“三边”造林工程,重点针对农村范围内的路边、水边及屋边进行大规模的绿化。

作为全国绿化小康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攸县罗家坪村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全村实施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庭院整洁等一系列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生活环境的大改善,使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前不久,村里对刚通车的高速公路两侧的村属山体进行了绿化。县里免费提供苗木,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共栽植苗木1.6 万株。”罗家坪村村主任董爱荣说。

攸县注重生态保护,不但全县封山育林不砍一棵树,而且对造林项目给予大力支持,除上级拨付的项目资金外,所有配套的造林资金,全部由县财政买单。近年来,攸县每年固定投入四五十万元,用于“三边”造林,一条条通道、一座座村庄被绿色覆盖后更加充满生机。

按照《株洲市“三边”绿化三年攻坚行动造林规划》,全市将投资6000 余万元,完成“三边”新造4667 公顷,将造林工程与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到节假日,特别是每年的7月至9 月,驱车前往荷塘区仙庾村赏花度假的市民络绎不绝。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如画的风景,让不少市民对仙庾村情有独钟。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仙庾村实现了村美民富。通过典型带动,2012 年,株洲以“创森”为抓手,全力推进绿色村庄的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创森”意识,提升农村绿化水平,从而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什么样的村庄才能称之为绿色村庄?主要干道和河道两侧的绿化率要达95% 以上;农户的房前屋后及庭院要做到见缝插绿,可绿化面积的绿化率要达100%;各行政村要开展公园和休闲绿地建设,面积要求300平方米以上,乔木比重超过50%。这是市级绿色村庄的“硬性指标”。

株洲共有行政村(涉农社区)1774 个,“创森”锁定目标,力求通过3年的建设,让50%的村庄(社区)达到市级绿色村庄标准。

在“创森”的宣传发动下,株洲各地积极开展村庄绿化活动。芦淞区投入450 余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株洲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全县280 个村全部列入绿色村庄建设范围。

目前,绿色村庄建设任务已全面告捷,株洲887个村庄将展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丽景色。

帮扶增效 为民增富把山区建成绿色银行

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一场生态与产业的双赢战,正在株洲上演。

株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创森”搭台,把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2013年,株洲林业总产值达149.97 亿元,逐步实现了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

近年来,株洲成功培育了以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林产化工为主的林业支柱产业。其中,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7334 公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民是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强推动者。

“这个村的村民既不种粮也不种菜,只要是能种苗木的地方,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路边水岸,全都种上了以绿化为主的苗木。”走在云田镇云田村的乡间小路上,夏昌武告诉记者,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让云田村的村民率先奔上小康,全村花卉苗木人均年收入达1.45 万元,占总收入的61.45%。

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作为云田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领头人,董事长易仕林对市场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及市场行情,他毅然决定加大投资,在攸县规划新建一个面积134 公顷的温控大棚和花卉研发中心,提升了花卉苗木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作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云田镇,在农民的积极参与下,全镇苗木种植户超过了800 户,培植品种1000余个,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如今,云田镇已形成了“10 多公里花木走廊、近700 公顷花木基地”的格局,加快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成为株洲城郊森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醴陵市清水江乡杨木档村,数十个山头开垦成水平梯田,种满了油茶树。“只要是山头插有红旗的地方,都是我们公司的油茶基地。”湖南醴陵市恒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梓峰,几乎天天都要到基地察看油茶的生长情况。

几年前,在外做装饰装潢生意的张梓峰决定和老乡一块回乡创业,几番考察过后,最终选择了发展势头正强的油茶。

“一开始打算发展134 公顷,我的北京和重庆等地的朋友来考察后,都觉得这产业有前景,纷纷投资入股。”张梓峰告诉记者,先后8个外省的朋友入了股,公司油茶基地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到334公顷。

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大户及企业种植油茶的热情。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大户集中流转开发模式,醴陵市油茶经营面积达4.7 万公顷,培育油茶开发大户近40 个。

醴陵是株洲油茶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各地整体发展油茶的力度和规模都在逐年扩大。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发展油茶产业,也已成为株洲的一大亮点。

投资1.8 亿元的湖南红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是茶陵县从长沙市引进的一家以油茶基地、茶油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公司计划发展高标准油茶示范林6667公顷,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致富。据统计,株洲油茶经营面积已达13.7 万公顷,油茶产业已成为优势产业。

在“创森”的推动下,株洲林业产业开始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具活力。

刨花楠是茶陵优良的速生乡土树种,全县种植面积6667 公顷。2007 年,为了充分发挥优势,茶陵积极引进了拥有30年专业制香历史的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熏香加工产业。通过“公司+ 农户”的形式,古城香业与农民签订了原料供应协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种植农户的收入,还大大促进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公司生产以竹签香为主的祭祀香,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茶陵的一大林业品牌。

前不久被评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株洲乃至湖南林业产业的一张名片。随着公司产品的供不应求,近年来,公司逐步扩大原料林的种植规模,将在全市发展湿地松原料林基地3.4万公顷。随着松本林业上市时间的临近,在公司的带动下,株洲林产化工业将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在攸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香樟木为原材料的奇瑞实木家私有限公司,成立不到10 年,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8 个分厂和15 个大型直营店的家私企业,公司50% 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株洲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2013 年,株洲涉林省级龙头企业增至20 家,全市林业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实现了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加强管护 多措并举让森林经营更加健康

株洲重建重管的创建理念,让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加扎实。封育,是株洲提高“创森”水平的制胜一招。

在醴陵市的带头示范下,株洲森林资源的增长在不断加快。

站在醴陵市仙岳山森林公园半山腰的凉亭俯瞰全城,浓浓的绿色将城市包围。

从2010 年开始,醴陵市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所有林地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了封育的范围、时间及要求,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部门的具体责任。”谭书良告诉记者,“政府封山育林的态度非常坚决,谁违反规定,就追究谁的责任,并配套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

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后,醴陵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弥补封育后的林业建设经费缺口,取缔了林区的非法加工企业,并多次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

近5年来,醴陵市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09年的200.3 万立方米增加到2013 年的243.7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2.34% 提高到54.68%;猴面鹰、白鹭等部级珍稀保护动物数量逐年增加,野生鸟类栖息地由封育前的寥寥数处,增加到50 多处。

据介绍,“2013年,攸县对全县13.4 万公顷山林实行20 年的禁伐育林。”醴陵明年将启动第二轮工程,并且将封育时间延长至10年。

保成果,还要重防林火。在“创森”过程中,株洲措施得力,各地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建立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2009 年,醴陵市以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业化森林消防大队。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消防大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扑火装备日益齐全,通过军事化管理,60 人的消防队伍被打造成为一支技能水平高、能征善战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大队建设模式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2013 年,茶陵投资200 万元建设的省级一流、首个县级森林防火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应急反应能力,茶陵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有效降低了损失。

炎陵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创造了全社会关注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围。仅2013 年,炎陵就发放宣传画册6 万余份,发送防火短信9万余条……

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使株洲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1‰以下。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说:“目前全市已建有125 支市(县)级扑火队伍,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森林火灾防控、扑救网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创新森林防火工作理念,着重提高科学防控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如何建设健康森林?这也是“创森”工作中的一个考题。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株洲不断强化科学经营的理念,促进了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增长。

黄丰桥国有林场是株洲森林科学经营的示范样板。林场以占全县1/6 的林地,培育出全县2/5 的森林蓄积量,实现了森林资源量和质的同步增长。

在漕泊分场东坡大径材基地,一棵胸径大约40 厘米的杉树,笔直地树立在杉木林中。黄丰桥国有林场党委委员陈拥军告诉记者,这株杉树的蓄积量有1.2 立方米。

通过采取遗传增益、立地量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林场摸索出一套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定向、高产、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值。林场精心培育的杉木大径材每667 平方米平均蓄积量可达38 立方米,比普通杉木林高出近30 立方米。

在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下,林场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7.97 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2.5 万立方米,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科学经营让黄丰桥国有林场发展之路越拓越宽,也助推林场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2013 年底,首批15 家全国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名单出炉,经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层层考核和严格筛选,黄丰桥国有林场在全国4800 多个国有林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唯一代表。

几乎同一时间,黄丰桥被列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根据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森林经营方案,林场计划到2018 年完成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4000公顷。

以林场为示范和带动,近年来,株洲森林资源持续保质增量。如今,株洲的绿更加浓郁,株洲的美更加瑰丽,株洲人更加自豪……

开展宣教 挖掘文化让生态文明灿烂绽放

又是一年植树节。

3月12日,株洲城区。虽然迎着风,虽然飘着雨,但丝毫影响不了大家植树的热情,“绿色株洲,万人植树”活动照常开展。湘江风光带、奥林匹克公园、石子湖公园和玉龙路、迎宾大道等植树点,处处留下了市民俯身挖坑、填土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为这座城市添绿,种植樟树、桂花、樱花、杨树、银杏、碧桃等树木共3000多株。

同天,株洲市政协也种下了一片新姿摇曳的“团结林”,炎陵县5 个义务植树基地热火朝天,还有醴陵、攸县……

以植树节、爱鸟周等生态文化节庆为载体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宣教传播、开展活动等形式,生态文明理念在全民心中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绿色株洲绵延开展。

神农公园、湘江风光带、石峰公园、粟雨休闲谷、株洲植物园、云峰湖、大京风景区,正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核心基地;炎陵县桃源洞部级自然保护区、湘山公园等地,将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普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林权改革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城市森林化、道路风景化、农田林网化、林业产业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以生态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增加绿量为重点,逐步打造生态健全、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全面提升全市整体绿化水平,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使全市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全部绿化,路沟、河渠、通道绿化生态效益初见成效,农田林网高标准完善提高,城区绿化实现达标,在全市形成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1%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一)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7.98%提高到31%以上(其中,山区达到60%以上,丘陵达到40%以上,平原达到20%以上),成片造林面积达到40万亩。

(二)道路、农田、水系实现高标准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达到450万亩,控制率达到95%以上。

(三)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小城镇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四)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市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各县(市、区)林木凭证采伐率达到100%,无重大毁林案件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林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五)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取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建设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十大林业体系建设:

(一)中心城市森林体系建设

包括城区公园建设、绿地养护、主干道绿化带、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创建等工程。一是城区森林建设。在旧城改造中留足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绿化,对新区建设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规划实施。加大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城区森林覆盖率。二是城区绿地养护管理。配齐专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推行绿地广场管理养护招标制度。三是城区主干道路绿化。对城区主要干道两侧统一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形成园林绿化景观大道。四是广泛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活动。五是充分利用建筑墙体、坡面、立交桥、屋顶、阳台等发展立体绿化。有20%以上的单位和小区达到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小区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以上工程由市园林部门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2012年4月底全部完成任务。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体系建设

按照“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绿化思路,以乔木为主,灌木点缀,条块结合,林城相依,林水相依,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形成绿树绕城的绿化格局。环城防护林体系包括北部香山公路林带(含辅道两侧林带)、马棚山、焦赞山、香山等山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总面积1.16万亩。其中,新华区完成5200亩,卫东区完成4300亩,湛河区完成300亩,鲁山县、宝丰县、叶县近郊乡镇共完成1800亩。2011年4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鲁山县、宝丰县、叶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政府

(三)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能源林。计划在河流、水库周边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沙河、汝河上游建设水土保持林,在浅山丘陵区建设以黄连木、油桐为主的生态能源林。总规划面积14.17万亩,涉及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等县(市),2012年4月底全部完成任务。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政府

(四)村镇绿化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新村绿化工程,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按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的要求,充分利用进村道路、房前屋后、空闲宅基地、水边、河边等地广植林木;因村制宜,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的特色绿化村。到2012年,全市60%以上的村庄绿化达到市级绿化示范村标准。新农村绿化工程规划总面积1.49万亩,涉及10个县(市、区)的大部分乡镇。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政府

(五)平原农田林网体系建设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乡、村两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大力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总规划面积3.52万亩。以路、河、渠两侧绿化为骨架,以农田林网为基本单位,充分利用四旁、荒地进行片林建设。到2012年,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2012年4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政府

(六)生态廊道体系建设

以贯穿我市的高速公路及引线、铁路、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以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汝河、澧河等河流两侧绿化为重点布局,建设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的绿色林带。重点建设漯平洛、平临、郑尧高速两侧精品绿色林带,沙河两侧规模建设特色林果采摘基地及花卉苗木基地;做好高速公路护栏内及互通立交桥墩垂直绿化,对现有的绿色通道提档升级。要加强养护,保护绿化成果。总规划面积6.36万亩,2012年4月底全部完成任务,廊道绿化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政府

(七)林业支撑体系、森林公园及湿地生态体系建设

严格森林资源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实现林木凭证采伐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要求,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生态区的景观改造工程。3年内申报并建设鲁山城望顶、森林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龟湖、燕山水库2个部级湿地公园,使我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分布和类型更加合理丰富,使森林生态旅游更具活力和产业拉动力。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政府

(八)用材林及经济林、花卉苗木产业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德元赠款、日元贷款、欧元贷款等国家、省重点项目。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浅山区重点建设经济型生态防护林和名优果品林带;丘陵区重点发展名优新特果品基地,增加群众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平原农区发展林木种苗及花卉产业,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苗木,建立一批有特色、区域化的花卉公司,逐渐形成区域花卉市场。总规划面积11万亩。2012年4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卫东区、新华区、湛河区政府

(九)中幼林抚育及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

重点对综合效益低、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以及对近3年新栽幼树加强抚育和管理,提高造林保存率。总规划抚育改造面积26.67万亩。2012年4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责任单位: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政府

(十)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积极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相关设施,强化生态科技普及。进一步健全义务植树活动组织机制,鼓励全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达到90%以上。广泛开展城市绿地或树木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参与绿化活动,扩大“青年林”、“三八林”、“婚姻纪念林”、“革命烈士纪念林”等10个纪念林基地建设。健全全市800株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制度,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加强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各类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植绿、兴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绿化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日报社、市广播电视总台

四、2011年工作重点

今冬明春我市森林城市建设总规模为35.51万亩,其中,造林规模为24.92万亩,森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面积为10.59万亩,新华区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区的标准。重点完成以下10项工程:

(一)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规划造林面积7.7万亩。重点安排在汝州市、舞钢市、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等县(市)境内。

(二)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总规划造林面积0.81万亩。重点安排在叶县、鲁山县、宝丰县等平原农区,以提高林业对平原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三)生态廊道绿化工程。总规划面积3.29万亩。主要是对漯平洛高速、郑尧高速、平桐路、叶鲁路、北环路等公路沿线及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环线为重点的城市生态廊道。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要求,高速公路两侧建成内侧花灌木、中间小乔木、外侧高大乔木的高标准绿色通道。其中,新华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漯平洛高速公路两侧绿化1560亩、郑尧高速公路两侧绿化1500亩、长安大道绿化1650亩、大香山路绿化600亩,湛河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漯平洛高速公路两侧绿化4396亩、平桐路两侧绿化1000亩、新南环两侧绿化200亩、平舞铁路两侧绿化1500亩、漯平洛高速南站引线两侧绿化500亩,卫东区政府负责孟宝铁路两侧绿化500亩、许平南高速引线两侧绿化1000亩、北环路两侧绿化400亩,宝丰县政府负责漯平洛高速两侧绿化1000亩,叶县政府负责漯平洛高速两侧绿化3748亩、许平南高速引线两侧绿化1829亩,鲁山县政府负责郑尧高速两侧绿化2500亩,汝州市政府负责漯平洛高速两侧绿化2000亩,舞钢市政府负责平舞高速两侧绿化2000亩,石龙区政府负责207国道两侧绿化1000亩。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周边及护栏内的绿化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由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四)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1.16万亩。主要对市区北部香山、马棚山、焦赞山等绿化空档地段以及北环路以北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建设以刺槐、五角枫、栾树、合欢等高大乔木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其中,新华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绿化5242亩,从香山至落凫山,对现有绿化空档部位及山顶部分实施防护林建设。卫东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造林绿化4305亩,重点对马棚山、焦赞山、黄瓜山进行高标准绿化,发展经济林。湛河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造林绿化255亩,重点对凤凰山、河山等进行绿化,建设高标准的生态防护林。叶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河山南坡防护林建设,面积345亩。鲁山县、宝丰县靠近市区周边建设防护林,其中鲁山县建设500亩、宝丰县建设1000亩。

(五)新农村绿化工程。总规划造林面积1.36万亩。结合新农村中心村建设,搞好村镇绿化、林业生态乡(村)创建,重点在乡村道路、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及农村居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全市完成300个新农村的绿化任务。

(六)用材林及经济林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3.3万亩。其中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沙地、滩地、低洼地营造以杨树、楸树为主的用材林1.5万亩;在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城郊周边地区营造以名优特新小杂果为主的经济林1.8万亩,发展以薄壳核桃、晚秋黄梨、板栗、柿子、大枣、石榴、杏等为主的优质果品。在漯平洛、平临、郑尧、许平南等高速公路、平桐路沿线周边及沙河沿岸建设以桃树、杏树、石榴树、樱桃树、梨树为主的名优经济林采摘园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七)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5万亩。利用城市郊区区位优势,发展林木种苗及花卉产业,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苗木。建设一批有特色、区域化的花卉基地,逐渐形成区域花卉市场。其中新华区建设0.35万亩、卫东区建设0.35万亩、湛河区建设0.3万亩、汝州市建设1.4万亩、舞钢市建设0.5万亩、宝丰县建设0.4万亩、郏县建设0.4万亩、鲁山县建设1万亩、叶县建设0.3万亩。

(八)建成区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城市道路建设园林景观路和花园路两种模式。园林景观路包括龙翔大道、长安大道、冬勤路、平宝大道、平安大道、建设路、姚电大道、新南环、光明路、开源路、新华路、东环路等12条道路。花园路包括复兴路、梅园路、湖滨路、吉祥路、矿工路、湛南路、神马大道、南一环、南二环、凌云路、开发路、科技路等12条道路,栽植以辛夷、银杏、楸树、椿树、楝树、合欢、法桐、五角枫、火炬树等为主的高大乔木,增加城市绿量。该工程由市园林部门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做出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九)城市园林小区建设工程。包括城市社区、单位庭院、企业厂区、院校校区等园林小区建设及屋顶、墙体垂直绿化等建设工程。该工程由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政府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组织辖区有关单位实施。

(十)中幼林抚育及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总规划抚育改造面积10.59万亩。重点对综合效益低、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以及对近3年新栽幼树加强管理和抚育,提高造林保存率。

五、进度安排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分3个阶段:(一)创建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1月)1.提出申请。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材料包括社会、经济、林业建设现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和计划。2.制定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编制《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经评审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3.工作任务分解。按照《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向各创建单位下达工作任务,制定目标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各创建单位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及实施方案,狠抓落实,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建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4月)

各创建单位按照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本部门制定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全面协调全市的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及时掌握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对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度、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并及时通报完成情况。邀请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领导及专家指导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三)申报验收阶段(2011年-2012年)

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按照制定的创建目标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撰写《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函》和《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汇报》等材料,制作音像资料。由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请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是涉及全市方方面面的庞大系统工程。为加强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对创建工作的指导、综合协调,研究解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向各创建单位分解下达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并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督促、检查、验收。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确保创建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加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工作。制定《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大力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活动,组织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及新闻会,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利用公益广告、新闻媒体、信息平台、新闻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重要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表现;是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真正在全市形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为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要与各创建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对完成好的单位,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和达不到质量标准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科学规划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要组织林业、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环保、水利等部门对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结合全市实际,提出创建工作思路,编制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深化、细化,认真安排各个阶段的具体创建工作。市级重点林业工程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严把建设标准,采取招投标办法,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建设,确保2012年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

(五)加大投入,多元融资

各级财政部门要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经费保障,对农村林业建设,尤其是城郊结合部绿化工程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市级重点工程5.05万亩,市财政投资50%;其他工程总面积59.32万亩。其中造林32.65万亩、森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26.67万亩,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驻平各单位和全市人民要树立大局意识,整合力量,自觉投入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要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造林机制,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广泛吸收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快创建步伐。

(六)加强督查,搞好评比

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要加大督查力度,建立督查机制,采取不同形式对各创建单位工作进行督查。建立督查通报制度,每期督查通报及时发送至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各创建单位。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扬,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批评。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6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7篇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隆重举行“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我谨代表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对本届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城,青山碧水的绿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城。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活优越,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有人用这两句话形容*:“*——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一座来了数次仍想来的城市。”这固然有天然的区域优势,也是四川省和*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抓森林建设的结果。

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从20*年起先后在贵阳、*和*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专门为论坛题词:“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指明了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嘉璐副委员长担任了论坛的名誉主任,每届论坛都发来贺信,本届论坛还亲自出席。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已在全国城市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地市长也积极参加论坛活动,而且国际上对这个论坛也很关注,已经成为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新的重要活动。第一届贵阳论坛有38个市长参加,第二届*论坛有87个市长参加,第三届*论坛有107个市长参加,本届*论坛已经有124个市长参加,广州等城市希望尽快成为森林城市。这可以看出,论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回顾总结前三届论坛,我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前三届论坛为城市森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届论坛的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明确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首届论坛之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城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纷纷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和修改城市发展规划,加大城市林业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城市现代林业建设。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了城市森林建设在构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规范和指导。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城市·文化”,提出了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论坛全体代表还形成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宣言》,倡导“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首要地位;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城市中,要赋予城市森林以基础地位”,呼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风貌和富有个性特色的森林城市”、“把城市森林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先进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三届森林论坛的举办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国际影响。许多国外城市的市长和专家学者对中国通过论坛的形式,把国家管理部门、城市市长、专家学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传播城市森林建设理念、推广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城市森林建设与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课题。

二、举办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合民心,顺民意

举办城市森林论坛,授予国家森林城市,人民群众普遍反映这件事抓得好,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意愿。今年的“两会”上,民生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中心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依我看,城市森林建设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城市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要充分发挥城市森林为人民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造福人民。建设城市森林,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城市森林,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护城市森林,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城市森林增进了人民健康、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市森林像保健品一样,长期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健康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梦想,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健康长寿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健康长寿,遗传只占到20%左右,最主要的是食物、水和空气的质量。城市森林不仅具有净化水质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而且可以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减缓人体器官衰竭,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延年益寿。我国四川彭山、广西巴马之所以成为世界长寿之乡,其共同特点就是那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丰富,形成了天然氧吧。在那种环境里生活,人过百岁不是梦想。古人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明吃的问题固然重要,但优美的人居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发展城市森林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清新、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融景观、游憩、生态功能为一体,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森林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人民。据估算,一座具有城市森林特色的城市,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50%的薪材,80%的干鲜果品。一个完好的城市防护林体系,可以使粮食和蔬菜增产10%—15%,降低能源消耗10%—15%,减少取暖费10%—20%。一所坐落在城市森林中的住宅,估价比一般住宅高1—2倍,有树木的房屋价格增加5%—15%,在公园或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格高15%—20%。此外,城市森林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对整个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哪个城市森林建设得好,适合居住,宜于创业,哪个城市就能吸引大量人才来学习、工作、旅游、休闲等,从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建设一项重要的根本性工作,是一项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工程,是惠民的大好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要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加快城市森林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森林多样化的需求相比差距很大,城市森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以民生为本,多兴利民之举,多施惠民之策,切实把城市森林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来重视城市森林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发挥森林绿化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锻炼、娱乐、休闲的场所,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最佳人居环境;按照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森林城市建设之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把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和产业两手抓,以改善生态、保障国土安全为目标,加快建设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经济林木等利民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发达的产业体系,使更多的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二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要结合不同阶段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难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城市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惠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打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社会环境;要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和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造林,通过社会团体和企业投资兴建、市民捐建、全民共建、租地建绿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效促进城市森林的发展;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舆论阵地,进行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报道,提高全体市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要通过宣传动员市民参与对城市森林建设的评判和监督,赢得市民对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8篇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句俗话来形容广州――“插了筷子都能长芽”。

就是这个“插了筷子都能长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又不懈爱绿、建绿、护绿的花城,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后,又把“国家森林城市”收入囊中。

广州市副市长陈国告诉我们:“我们申报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为了拿到牌匾,而且是通过创建活动,根据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来推进广州的绿化,生态建设,满足市民的要求,同时,来按照它的指标它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

胜出

《经济》:第五届国家森林城市论坛将于11月中旬在广州举办,这也就意味着广州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毫无悬念,广州能胜出的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陈国:广州是一个开放城市,邻近港澳,国际交流上,尽管比不上北京,但是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国外一些市长和专家交流,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广州市在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经济发展的强度这么大,而且生态环境一直发展得也不错――“市民出门见绿,500米见游园”,这在国内的一些城市里面还是会起到一些示范作用,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另外,对照评选国家森林城市的大小38项评价指标中,广州全部达标,而且超过一半的指标还大幅度超出评价指标。并且,对照评选国家森林城市的17项硬指标,在城市森林覆盖率、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市民支持率、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的比率等指标中,广州均以绝对优势从6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中胜出。

现在,广州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8.3%,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12.1平方米。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总面积112.7万亩,占广州国土总面积的10.1%,其数量、面积均居全国之最。其中,流溪河、白云山、风云岭、帽峰山、大夫山、蕉石岭等已开放森林公园17座,这在全国城市中是最多的。根据规划,至2010年,全市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到57个,面积98554公顷,占广州国土面积13.26%。

《经济》:除了这些硬性指标,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使着广州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国:这次广州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靠的还有两大法宝:政府每年投入400亿元的造绿工程,以及历时三年的野生动植物情况摸查。

2003年9月,总投资400亿元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启动。近五年里,广州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年均增长22.48%,市级财政切块对林业的投入,由荒山造林时期的每年500万元,已递增到现阶段的每年近4亿元。

另外,从2004年夏天起,广州在建城2222年以来,首次进行了野生陆生动植物资源大型野外调查。这同时也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中,首次对全市域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的一次综合科考调查。通过历时三年的调查,我们已基本摸清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本底状况,这不仅为城市化发展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履行国际公约和创建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等系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数据支持,而且为未来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决策依据。

《经济》:从创森前到现在,有没有对市民进行一种调研啊,比如市民的满意度、成果的感受等?

陈国:在有这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以后,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做过一些对市民的调研。我们市民的知晓率是92.0%,市民支持率是83.0%,都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价指标。

创新

《经济》:国家森林城市评选已经走过五年,广州的创森与往届其他七个国家森林城市相比,有哪些创新?

陈国:广州市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经济条件,在城市森林建设实践中有六点创新。

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林带+林区+园林”的建设模式。即在交通干道、江河两旁建设林带,在近郊建设大面积森林片区,在中心镇村建设新农村绿色家园,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园林绿化景观绿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了城区园林绿化景观与城市森林景观的链接与融合,实现了森林植被在全市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覆盖。

要说广州森林与其他城市的森林有什么不同,随处可见的近自然化状态下的“植物生态群落”可能是它的最大亮点。

另外,创造性地提出“空地+租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城区及周边的丢荒地和闲置地,利用经济杠杆激励人们去建设生态景观片林;在主干道两旁容易受污染的敏感区,政府作好规划,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和个体经营业主以租地的形式种植非食用的绿化苗木,沿交通主干道相对集中连片建立苗木产业基地。

创新了城市林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空中绿色走廊。广州是全国高架桥最多的城市。近年来,为了最大程度地把绿色引进城市,广州市大力推进城区范围的高架道路、人行天桥、立交桥和建筑物天面的立体绿化美化,让绿网向空中延伸。

并且还创新了城市林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了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了城市林业的共建机制,保证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的顺利推进。

《经济》:您刚才提到广州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空地+租地+产业”的发展模式,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闲置地,有的闲置可能一个月,也有可能一年两年,我们把这块地利用起来,进行绿化。租地就是要在保障老百姓权益基础上,把它租下来,进行绿化,租金比他们自己去效益要好。我们也不仅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既要它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兼顾它的经济效益,我们建设绿化基地,研究一些绿化需要的高端苗木花卉,实际上也是一种产业,我们把绿化和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和农村的致富奔康结合起来,是

从这方面的意义上来考虑的。

生态优先

《经济》:我们了解到,尽管广州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绿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着城市绿地分布不合理,城区绿化相对较少,一些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广州市做了哪些工作?

陈国:除了抓规划、抓项目、抓投入以外,我们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这个原则也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贯穿于城市建设、城乡绿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城乡绿化理念上,我们确定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林水结合、城乡一体”的原则;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先进行生态建设规划,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在工程建设中,即在推进森林“进城、上路、入村、拓海”的过程中,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植物群落,使城乡绿化体系管护成本更低、生态效益更好、景观效果更佳、抗病抗灾能力更强;在生态保护方面,全力保护生态公益林和乡村风水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区域生态安全。

《经济》:广州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城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一直居全国前列的,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创森过程中的关键,请您谈谈广州在协调这两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陈国:广州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广州很早就很重视绿化,种花,自古以来就是“青山半入城”。

的确,以前种林是为了生产木材,但是现在我们就转变了,工业的发展没有造成林业上很大的损坏。刚才我也提到,生态优先原则有一条就是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先进行生态建设规划,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即在市域范围内先确定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等,把城市的山体、森林、水脉保护起来,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先把这个框架搭好,然后再去规划其他产业,这也是我们创森得到的启发。

以前我们有一种提法就是“发挥森林的‘资源优势’”,现在,我们把它变为“优势资源”。全市形成了“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商机,绿色就是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绿水青山就是发展‘金山银山’”的共识,初步走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经济与生态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

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就是加大投入,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生态化。2003年启动投资400亿元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进行城区和城郊绿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绿化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纷纷投资,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广州科学城引进项目近400个,每个项目总投资都在500万美元以上,且都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高科技项目,在已开发的12平方公里区域内,实际投资密度达到1000美元/平方米。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果林、绿化苗木等森林相关产业,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产业化。广州市依靠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流溪香雪”、“石门红叶”和“白水仙瀑”等知名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2007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达3100万人次,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3.1亿元。引导农民建设绿色村庄,发展农家乐、乡村游。森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就业,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如东北部山区的大封门森林公园所在地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4年景区开放前增长了一倍。

同时,根据广州商品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近一半的特点,通过集约培育速生丰产林,因地制宜种植荔枝、龙眼、橄榄等经济林,大力发展绿化苗木,提高了商品林地和近郊农村四旁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产业化。

下一个梦想

《经济》:北京2008奥运会让北京七年前所承诺的绿色奥运梦想成真。请问,广州的创森过程中是否也借鉴了北京的经验,另外,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哪些是值得广州借鉴的?

陈国:按照种林绿化,自然条件和环境,水啊,土壤啊,广州的确比北京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北京在这种条件下绿化能搞得这么好,确实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她的力度一个是决心,除了把绿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还在种林、养林,技术上也有独到之处。

《经济》:在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以后,广州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陈国: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提出“广州要努力成为全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在这一新目标鼓舞下,广州未来几年将继续大力增绿,力争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5%,赶上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城市绿化水平,建成花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