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2 03:0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治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职工教培管理工作一直停留在书面分散层次,存在着落实难、检查难、统计分析难诸多问题,许多数据都是临时拼凑的,大大失去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给管理者决策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误导,基层部门自己也难以理清头绪。同时,电力企业同业要求的统计数据日益复杂,包括月报、季报、年报等,诸如:所有员工当前培训学时数、各部门员工培训率等统计结果,对于几万人次的培训结果,用传统的手工纸质作业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大数动态据量统计分析,培训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基层实际培训情况,进一步导致培训计划的落实以及检查监督无法到位。河南商丘供电公司为了解决“三级培训”、外培工作难以动态监督以及同业对标数据难以及时统计的实际问题,实现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以及同业对标指标的自动生成,使得该项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我公司教培管理人员与信息管理人员自发组织进行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2005年8月份开发完成了网络版《职工教培管理系统(B/S版)》。随着河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工作的开展,2006年初该系统又补充了一些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培训的一些重要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年报,如:《员工参加教育培训学时统计表》、《员工培训考核登记表》、《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月报表和季报》,《高级技能人才比例月报表》,《网省公司年度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数据报送表》等,又更名为《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针对电力企业多部们、大量人员需要培训、大量对标数据需要统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改变传统的人员培训管理手段,将培训记录的手工填写变为网上填写,通过网络数据共享,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调阅各部门最新的培训进展情况以及培训率等统计数据,随时将以前几天才能完成的同业对标数据统计报表在几分钟内完成。该系统在功能上设计了六大模块:员工信息模块、培训计划管理模块、培训记录管理模块、统计报表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打印模块。这六大功能模块涵盖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和同业对标指标生成的各个方面,通过编写程序将它们的内部关联进行有机组合,使之形成协调一致整体,并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查询、录入、统计相关数据。《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在参考河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2005年下达《河南省电力公司劳动工资统计定期报表制度》中的人员基本信息库代码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不仅方便了本系统的数据导入工作,而且使之在河南省电力系统范围内具备良好的数据接口适应性。系统采用ASP编程工具进行开发,在充分考虑系统的直观性、可操作性、易维护性以及与原有管理制度、作业方式的兼容基础上,以小巧程序、高速响应、低耗内存、功能完善、思路先进等特点,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从多个视角出发完成了系统功能和人机界面的设计。数据库服务器运行在DigitalUnix上,数据库采用Oracle9i。客户端:Windows98、Windows2000等微软系列操作系统,浏览器在IE6.0以上即可。
一、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的特点
1.信息全面、功能齐全该系统包括了三级培训及外培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基础数据,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年度季度培训计划、外出培训班、公司级培训、部门培训的录入查询、各类常用报表的统计生成以及灵活的组合查询等。
2.专业结合紧密、针对性强系统在充分分析培训管理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由长期直接从事教培管理工作人员和计算机编程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从多个视角出发进行系统功能和人机界面的设计。
3.可操作性强、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界面简洁流畅、直观易学、错误率极低,符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习惯,充分支持鼠标选择输入操作,模糊查询,组合查询,操作方便、易学易用。4.权限划分严格由于该系统支持各类用户的登录,所以系统对登录用户将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使软件系统和业务数据的安全保密性得以保证。“权限管理”中可以设定用户级别及对系统的操作权限,用户分为三级,分别为“浏览者”、“各部门培训员”、“系统维护员”,其中“浏览者”只能浏览本系统的信息,不具有对系统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功能;“部门培训员”可以对系统中本部门数据进行增删改查以及浏览等操作;“系统维护员”不但可以对系统数据进行增删改查以及浏览等操作,还可以对系统的各类人员进行操作权限设置。
二、系统具备的特色技术
1.全面采用组件技术开发而成,起点更高、适应面更广,用户界面一致,友好、直观、易学,错误率极低所谓组件技术就是基于软件工程的方法,将各模块业务相同或类似的处理程序封装成多个独立的组件,一次编写,多处调用。本系统将全面采用这一技术,首先开发出一系列组件,并进行全面测试,各软件模块由这些组件按搭积木的方式组装而成,只要各组件不出错,软件出错的可能性就小。利用组件技术,有效地保证了软件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开发速度,统一了界面的风格,同时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难度,学会一个界面的操作,其他界面的操作基本上不学就会。
2.针对该业务随即统计不同数据的特点,设计了灵活的组合查询功能软件在查询设计上是“开放式”的,大量的查询条件可以由用户自行组合定制,而不是由程序固定死,软件的处理可以做到:用户只需作出简单的选择操作,其他的操作由计算机优化完成。本系统灵活性非常强,管理人员关心的一些数据类型,均可以快速统计到最新的结果。
3.全自主开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及便利的升级维护条件本系统设计、实施、开发等整个过程全部是由我公司业务人员、计算机开发人员、使用人员等自主进行,具有全部知识产权及便利的升级维护条件,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厂家,解决了该业务数据报表经常变动导致的程序维护问题,系统故障及升级完全自主进行。
4.提供多种数据导入方式,方便了用户对管理业务现有数据的利用使用本软件提供的数据导入功能,可方便地将Excel、TXT、Word等格式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数据库,适应了数据批量导入或大规模数据变动情况下的自我解决问题。
三、系统功能该系统
将教培管理及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分析需要的各类信息高度集成到一个系统中,按照管理的需要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通过程序将各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使之能够协调一致的工作,这六大功能模块为:第一,员工信息模块。该模块包括员工基本信息,企业所有正式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职工编号、职务、职称、工种(岗位)、技能鉴定(日期、证书编号)等等,教培专责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基础代码维护,包括工种、文化程度、行政级别、职称等级、技能等级、人员类别、岗位类别、部门类别、岗位工种等信息维护;自定义人员组,为方便集体培训记录输入而定义的常用人员分组,如全体中层干部、全体支部书记等。第二,培训计划管理模块。该模块对各类培训计划进行了管理,包括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部门年度培训计划、部门月培训计划。由相关录入人员按照权限划分进行各自范围内的数据操作维护。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对各部门的培训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第三,培训记录管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部门的培训情况进行了管理,相当于以前的部门培训记录,记录了各部门每次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人员参与情况,含概外培和公司级培训两种培训记录的信息登记管理,包括培训主题、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参加人数以及每个人的培训结果等信息。该信息将纳入职工培训登记表中。由各部门培训员负责录入。该信息也将纳入职工培训登记表中。网络化的管理,使得该记录的检查直接可以在网上进行,解决了以前人工检查的繁琐工作和较低的工作效率。第四,统计报表管理模块。该模块中一些公司级整体人力资源统计概况以及人力资源同业对标中省公司要求定期上报的一些重要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年报,如:《人力资源整体情况统计表》、《部门年度培训学时统计表》、《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月报表和季报》、《高级技能人才比例月报表》、《网省公司年度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数据报送表》等。这些数据的自动生成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培训数据的统计汇总速度和准确性。该系统在员工信息、培训班登记、员工培训表、统计汇总等模块,均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灵活的组合查询方面的人性化设计,该设计大大方便了使用人员的快速查询和模糊查询,能够方便地对员工信息按照学历、职称等级、技能等级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对培训信息按照内培、外培、培训率等进行自动统计分析。第五,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系统可进行管理、基础代码维护、人员权限设置等广泛的系统维护功能。第六,打印管理模块。超级秘书网
四、系统的推广应用
2005年12月《人力资源同业对标指标生成及培训管理系统》荣获河南省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创新成果一等奖,被河南省电力公司指定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供电企业推广应用。2005~2007年,先后有濮阳、驻马店、信阳、安阳、登封等多家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一致认为该系统有效解决了目前人力资源同业对标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该系统在商丘供电公司得到了全面应用,具有近4年的运行经验,我们计划在河南省电力系统内推广,首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感兴趣的市县级供电公司推广应用,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在得到全省系统内同行的认可和应用之后,在河南省电力系统内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电力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相关制度和规定.
一、论文管理
(一)选题
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择毕业论文的课题的知识面、深度及多样性,不同的课题涉及不同的教师,因此,学生的选题必须与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申报给指导老师审批,根据选题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开题报告。
(二)过程指导
本过程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生不可能随时接受指导教师面授指导。所以,在过程中确保管理的及时性、便利性,方便教师对学生论文进度的随时跟踪管理及意见记录等,以及管理部门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等。
(三)版面格式
毕业论文的版面格式上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应规定相关的格式模块,及其引用标注上的细节规定。
(四)评审
毕业论文在评审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为各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定评阅教师,评阅教师认真阅读论文后,独立地给出成绩与评阅意见。由于毕业论文在评阅阶段时间一般很短,评阅教师难以像指导教师那样从容和仔细。
(五)答辩总评
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指对学生撰写情况、教师指导与评阅情况的综合检验,是确保论文质量和检验论文真实性的重要手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各个学生答辩组分配答辩组成员、答辩教师查阅相关论文,并形成提问问题、记录各答辩全程情况,以备随时查阅。
二、需求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管理系统,它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而如今编写HomePage也没原来那么麻烦,网站的一些制作要求和素材在Internet随处都可以找到,制作网站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工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的实例,一些实例的源代码也可以提供参考。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开发这个系统的技术难题是不多的。参照其它MIS系统,该系统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与用户的良好交互作用,并且作为开发者,我也尽可能地减少让用户难以操作或是难以理解的交互方式。
综上所述,该系统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还是操作上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当然,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是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可以满足高校工作需要,减轻人工操作的负担,可以提供更强的操作,不仅方便操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移植性。该系统对毕业管理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能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要求也能很好的得到完成,课题管理也很方便。
对于创建专业Web站点而言,世界上最好的方法现在莫过于最简单的建立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的方法。DreamweaverMX这一完整的集成解决方案使得编写人员在单一环境下工作,达到快速创建、建立和管理Web站点和Internet应用程序的。用户可以使用它编写可以运行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的以.asp为后缀名的应用程序,再用Internet服务管理器进行网页的浏览。用户不但可以访问本地数据库如Acess,Foxpro,Parodox外,还可以访问诸如SQLServer、Sybase、等多种远程数据库,使得程序员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减轻工作量,以便于在其它应用程序间进行信息交流。
三、总体设计
(一)功能模块设计
1.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最大权限,可对系统进行维护、数据备份,进行教师资格审批、教师任务分配,向全体教师、学生通知以及相关用户权限设定。
2.教师
可审查相关选题、可下达任务书、向自己指导的学生通知,可查收管理员的相关通知、可在线完成论文指导的记录与保存相关评语。
3.学生
可选择系统提供的选题或自拟题目供指导教师审核,可查询相关规定与要求及的通知。可提交相关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稿件,可查收指导教师的意见与批注。
(二)总体结构设计
本管理系统共有9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题申请模块、课题审批模块、选题模块、相关报表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论文上传和查看模块、网上评阅模块、答辩管理和后台管理模块。总体结构图如下:
在飞行流量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通过与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计算飞行流量来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进而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航班的排序。从具体的应用情况来看,首先,飞行流量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既包含了历史数据,也包含了实时数据。同时,由于这些数据是来自于空域、机场和气象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信息,所以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保证飞行流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在进行飞行流量计算时,系统利用了飞行动力学计算原理。根据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对飞机的四维飞行轨迹进行了计算,从而可以得知飞机的降落时间和降落地点。这样,系统就可以得出任意航段和交汇点在任意时间的飞行架次,进而列出潜在的飞行流量冲突信息。再者,在得知以上信息后,系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进行航班的排序,进而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在排序方面,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飞行计划的过程仿真,还可以找出空域资源的“空闲”状态,进而利用该状态,进行航班和起降顺序的调整。而具体的排序原则有两个,一是优先级排序,二是全排列。其中,优先排序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航班拟定优先级,然后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航班的排序。而优先级的拟定标准有很多,比如飞行任务、机型、机场和时间等因素,都可以成为优先级的拟定标准。全排列原则是对冲突的航班进行全排列,从而根据每一次排列的延误损失,选择损失最小的排序方法。相比较来说,全排序法虽然较为科学,但是系统需要承担的运算量较大,因此会占用系统较多的内存资源。
2人工智能技术在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管理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具有高智能化的特征,从而满足飞行冲突与解脱管理方案自动生成的需要。具体来说,实现这一功能的模块是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模块,而该模块是由冲突探测与解脱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组成的。该模块不但可以实现飞行冲突的预测,还可以为管制人员提供飞行冲突调配的决策方案,从而减轻管制人员的压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该系统的应用,弥补了人类与机器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人为失误或机械故障而造成的飞行事故。从原理角度来看,系统首先通过分析飞行冲突情况来制定可能的解脱方案,然后根据航空器优先级分类方法和冲突类型判定法等多种规则,进行方案的选择和排除。在这一推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系统需要根据大量的规则来进行方案的推理选择。而这些规则,则要被统一存入知识库系统中。这样,管制人员只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就能够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从而根据系统提供的方案,来进行飞行冲突航班的排序。
3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绍兴市政府于2015年7月印发《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最终安全高效的完成整个建设过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建立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可管可控
交通工程建设涉及到工程招标、工程拆迁、工程监理、施工队伍管理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间存在关联,相互影响与制约,所有工种间只有高效的协同,才能高效、高质完成交通工程建设。
但目前的交通工程建设,各环节与部门的管理的手段与智慧交通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部门间协同、工程队伍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管理、大型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地水文气象影响等,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影响工程决策,严重情况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交通工程建设运用新技术,建立工程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与系统,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安全管理、招标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与节点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过程可管可控。
中国联通绍兴分公司在2016年开始进行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一方面依托中国联通技术研究院、系统集成公司等内部的科研与技术团队,另一方面整合工程管理的平台资源与合作伙伴,聚集大数据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为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撑服务。通过物联网、4G通信网、联网,建立了大数据中心(云中心),并结合视频技术、移动APP技术,建立了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的可管可控。
数据采集与建库,构建大数据平台,保证决策科学
在数据采集方面,首次应用无人机航拍测绘系统,把控工程形象进度。通过无人机沿线航拍,利用专业后处理测绘和建模软件PostFlight Terra 3D 生成二维正射投影图和三维数字模型,与设计院的设计路线平面图进行地理坐标对应后可拼接成全线高精度数字地形图;对桥梁、边坡等结构物进一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地图全部数字化,可以定量化工程和拆迁进度,同时可以对拆迁面积、 混凝土方量、边坡开挖方量等进行精确计算。
应用GIS系统。功能上以地图浏览、导航定位、数据采集、实时查询、统计分析、成果管理、数据传输、监控指挥等功能,通过将数据建库成果应用在大屏幕与移动终端上,为交通道路工程的查询、监管工作提供便利和空间管理可视化,并能实现对成果、移动设备等统一管理,突破管理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交通工程管理现场辅助分析。
同时,将工程建设的参与单位与参与人员,建库建档,实现一企一档、一员一案。包括建立发企业库、人员库、工程库、设备库等四库信息。建立企业库信息主要是获得各类资质的管理,通过对各类企业的信息及资质登记,及相关企业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人员库,主要是建立管理人员、五大员、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虹膜或指纹),通过对各类人员的信息及证件登记,及相关人员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工程库数据,通过对建筑市中五方主体的行为过程管理,实现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互动共管,同时记录工程施工过程的所有信息;建立设备库数据,通过对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信息平台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同时记录状态的所有信息。
建立评价体系与系统,保证信用好的优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
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隐蔽工程多,参与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建立信用评价子系统,不仅对具体实施的工交通工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具体项目的评价,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有效地在应用于工程招标,保证了工程参与单位与个人的质量。
结合工程管理规范,对工程标段现场的信用评价扣分、奖励情况、违规情况、现场拍照取证、打印签字标注在GIS地图上。并将不同专项检查中的总评分数进行图表统计信用较差的企业、地图上显示所有的项目标段,方便查看标段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评价的数据进行关联,可以形象的展示企业信用评分走向趋势,展现各施工企业的年终信用评分。
建立多部门的协同系统,互动沟通高效有序
实现多部门协同共管,提高沟通效率。主要在于与检测互动、 与施工、監理互动两方面。与检测互动:检测单位出具报告,一经签发直接上报到监督系统,如果不合格直接推送到相应监督员的移动工作机上。监督如果对某一工程发起停工,系统将对检测系统设置,对该工程的某些检测项将不能收样。与施工、监理互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及监理单位将自己工作过程及验收情况用文字及视频图像方式通过移动工作机向监督平台,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将作为工程资料归档,监督单位对施工及监理单位的通知与任务也将通过移动工作机实时推送。实现互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互动沟通的效率。
视频、照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互动方式支持了互动沟通便捷,同时实现了监管模式的转变。通过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验收与检查由施工和监理自行检查与验收,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检查与验收结果。同时,附上视频及图文资料,监督站负责巡查抽检及五方主体的行为监管, 完成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对施工、监理、检测等主体单位的行为监管。
建立监理、施工与监测等合作单位的管理系统,过程管理可管可控
把控好施工单位施工过程是工程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单位行为监管子系统就实现了路面摊铺质量监控、预制构件张拉、预制构件压浆以及预制构件养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并实现对重大危险设备管理、主要检测设备在线监测、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到岗管理、务工人员管理、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定位、隧道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确保管理到位与人员安全。
监理单位必须发挥应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隐蔽工程的管理。通过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管子系统建设,监理APP(移动终端),实现人员、时间、位置、视频、语音、问题等信息的记录与交互,实现事件溯源。对所有的报告进行存档闭环管理,对不合格的报告进行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回复与跟踪管理。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认同 同一性 差异性
“认同”一词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the same),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简金斯在考察“认同”一词的英文含义时赋予了“认同”一词“同一性”和“独特性”双重含义,即“认同”一词中既包含“相似”(similarity),又包含“差别”(difference)。笔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出发,对这一过程中认同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构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同一性
“认同”在英语中既可表示为identity,又可表示为identification,当作后一种表示时,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德性等的认同,也就是一种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趋向于一种群体观念,一种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具有的共同观念,如的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一致性就表现为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施教和受教的过程中达到社会认同的趋同。
1.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认同的目标价值的同一性
哈贝马斯曾对社会认同提出质疑,提出了“现代社会有没有一种认同”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对认同的同一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任何独立的国家、民族及社会群体都会有一种主导的价值取向,取得了这种主导价值取向的一致,也就达到了认同的同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通过掌握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态度及理性的价值判断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达成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在目标价值上是一致的,双方都是指向大学生的社会成长。
2.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认同的同一性的决定条件
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同一性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社会认同。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施教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等思想观念的态度及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经过教师的理解加工后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在传授学生关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之前,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社会认同的过程,教师的社会认同的态度及对社会主流规范、原则、观念与行为的认可、接受、实践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认同。
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同一性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传授能力。这既包括教师的理论素养,又包括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的阐释让学生形成理论思维,通过理论思考进行价值甄别和判断,探求理论意义并导向理论认同。同时,教师通过实践中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引导和强化,使之逐渐内化为自我需要,达到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一致。
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同一性还取决于学生的主动自觉。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只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引导’这种形态具有间接性、暗示性和促进性,其特征是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某项活动,并得到长足发展”。[1]没有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师的社会认同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社会认同,双方社会认同的一致便无从谈起。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差异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差异性的表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差异性表现为教师个体认同的差异性、师生认同的差异性及学生个体认同的差异性,它们集中反映为不同的社会认同态度。即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同的社会认同态度、同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同的社会认同态度及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社会认同态度的不同。至于不同的教师由于知识背景、社会环境、认知水平、行为方式等不同,对具体内容的阐释度的不同、对学生社会认同的引导方式不同及施教过程与学生的受教过程不同步所表现出的“授”与“受”的偏差、“教化”与“修养”的偏差等只是认同程度上的差异,不是认同的差异性的问题。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认同的差异和差异性的认识
第一,认同既包含着同一性,也包含着差异性,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此的同一性也就构成了与彼的差异性。正如简金斯所说,一个人的前后同一性或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与“他人”或“他们”的差别。[2]
第二,认同的差异是可以并需要通过引导和整合使之趋于一致的。正如欧文・拉兹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中指出的,“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产生于多样性的那种差别需要整合来加以平衡”。[3]认同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来源,但“多”并不代表“杂”,需要在寻求一致中进行有序整合,即“同质异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构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构筑过程,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消解认同的差异性,强化认同的同一性的过程。这一消解和强化过程,既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促进,又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只有在双方不断的互动实践中才能完成这一认同过程。
1.在内向性与外向性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认同的同一性
这种内向性与外向性的统一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外统一: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向内的消化与向外的输出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向内的接收与向外的践履的统一。
教师层面的内外统一既要求教师的理论修为和教学艺术,又要求教师的身体力行,特别是对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个人魅力提出了要求。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是完成社会认同的基础,没有这种认可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便不会导向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认同的过程。这一论点在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那里得到了印证。他在《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指出:“认同的关键成分是吸引,即被认同者对个人的吸引。”“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个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一样。”[4]
学生层面的内外统一既强调学生个体的情感内化,又强调学生个体的行为外化,即情感上将社会所倡导的主流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通过模仿等形式使其外化并与之趋于一致,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这种不断内化的心理过程和外化的模仿过程就是认同的过程。
教师层面的内外统一和学生层面的内外统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教师的内外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外统一,而学生的内外统一又有利于深化教师的内外统一。在师生双向的内外统一的不断互动中,认同的同一性得到了强化。
2.在一般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过程中不断消解认同的差异性
这种一般性指的是目的层面上的建立在相同文化特质基础上的主导价值的共同性,而特殊性指的是实践手段层面上的多样性和内容结构上的丰富性。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5],认同的差异性来自于认同主体所理解和建构的意义不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不断消解认同的差异性,就要不断建构起师生双方共同的意义感、价值感和地位感。这种共同的意义感是基于相同的文化特质的,比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公民身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任何社会共同体(无论是民族还是国家)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特定的主导价值观来整合社会观念,凝聚精神力量,这种主导价值观是社会构成的“黏合剂”。建立在文化特质上的价值目标是统一的,不是分散的,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可以是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丰富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渗透来整合和平衡不同的价值诉求,引导其不断接近主流价值观念。
不断消解认同的差异性,需要寻求主导价值上的一致,但同时,这种一致并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而是在对不同的价值诉求的动态整合中形成的。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要求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有序整合,达到与主导价值的一致。因此,主导价值的一般性并不否认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带来整合手段和方式上的特殊性。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不断统一中,不断寻求主导价值的一致,建构起相同的意义感,逐渐消解认同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余玉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3]欧文・拉兹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朱彩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55):109-110.
[2]袁梦博.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孙宁.控股股东的国有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05(45):19-20.
[4]王津培.基于内部控制环境视角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5(30):148-149.
[5]袁克利.盈余质量研究探讨(下)——盈余质量的决定因素与经济后果[J].金融经济,2011,24(60):63-66.
[6]李晓东,秦洪珍.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06(33):75-81.
[7]张大联,张晓军,黄越.公司治理层面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4(37):28-30.
[8]熊焰韧,黄志忠,王文秀.高学历多经验的CFO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吗?——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视角[J].南大商学评论,2013,04(47):137-156.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天存.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
[3]周绍妮.管理层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4]杨兴权.控股股东控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J].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
[5]吕竺笙.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复旦大学,2005.
[6]陈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7]冯曾炜.我国上市公司股东间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宿淑玲.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0]柏培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11]王维钢.公司控制权配置及各股东利益均衡机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12]王秀华.利益相关者企业价值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3]张波.利益相关者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14]卢颖.自由现金流量、公司治理与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5]李静明.大股东控制、薪酬激励与公司投资[D].重庆大学,2012.
[16]熊强.管理层权力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7]陈俊芳.试析自由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公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汤莉.培养国际化人才殊为关键[N].国际商报,2015-7-22:A2.
[2]苗雨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5,(2):13-15.
[3]桑新民.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当代学习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5,(4):11-13.
[4]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5):602-609.
[5]高晓倩.团队学习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44.
[6]王雪燕.分组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93.
一、会议的基本特点
由于每届会议的时间、地点、背景、主题、举办方等各不相同,因此,每届会议都各有特色。本次会议共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亚洲学者与官员参与程度高
亚洲参会代表占代表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我国参与代表也明显多于往年;有超过一半的发言代表来自亚洲。与此同时,亚洲代表也比以前更为活跃地参与研讨,其他各洲代表对亚洲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也更为关注。亚洲代表之所以有比较高的热情参与本次会议,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亚洲各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与比较深入的改革反思;二是本次会议在印尼召开,亚洲代表的参会成本相对较低。
(二)政府职责、能力与治理模式是研讨重点
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治理模式构建为重点。此后,管理与服务技术、工具的科学化成为研究与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不断深化,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使这种反思全面升温。在公共行政实践领域,以追求公共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协同行政与公平行政逐渐受到重视,逆市场化、民营化和分权化以及源于此的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能力建设成为一种新潮流,而在国际行政科学研究领域,对政府职责、能力与治理模式重构的探讨再次成为热点,且超越“政府规模”视角、“能力适度”成为研究重点。在三个分议题中,第一个分议题,即以重理政府责任与角色为核心的公共行为再审视成为提交论文最多的议题,共收到论文49篇,占论文总量的45%,而第二、第三议题中的相当一部分论文,也从政府如何履行职责、更好履行职责的角度阐述了政府在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应具备的能力。
(三)实证研究成果是主体
关注实践发展,提升实践经验,推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是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使命。近年来,参会论文对公共行政改革实践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本次会议依然如此,其突出表现就是绝大多数发言论文以案例分析、改革经验总结为主要内容。纵观发言论文以及大会交流研讨的总体情况,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反思与审视;二是对协同行政与公平行政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两个关注点的形成清楚地表明,各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仍处于相对活跃的发展时期,公共行政理论也处于否定之否定的持续演进时期。
(四)更为关注国际比较
目前,全球化(区域化)与民族化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全球化(区域化)使公共行政的国际协同、合作与借鉴更为必要与急迫,民族化则使公共行政的个性需求与比较优势更为凸显。正因如此,国际比较逐步成为国际行政科学领域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相关成果不仅成为探索国际行政科学发展规律的有效基础,也成为各国公共行政实践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可靠依据。本次会议比较研究持续升温:一是使用比较方法进行分析的论文比重明显大于往届;二是比较的对象主体更为多元,不仅有传统的双边比较,更有广泛的多边比较;三是比较的内容更为广泛,不仅有管理方法即工具层面的比较,还有治理结构即管理体制、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偏好层面的比较;四是比较的交流更为深入,不仅有彼此实践与学术成果的相互展示,更有基于共同关注问题的观点交流与碰撞。
(五)公共行政实践领域与理论研究领域的互动明显
公共行政理论指导并引领公共行政实践发展是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一贯追求。公共行政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在公共行政改革时期表现尤为明显,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如此,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同样如此。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公共行政实践需要有别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行政改革理论浮出水面。以此为背景,近年来,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会议呈现出学者与官员共同关注、学实互动日益深入、官员更为急迫地探求实践指导的态势。本届会议,这种态势更为突出,政府官员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学者更为关注改革经验总结。
二、会议主要观点
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共行政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与分议题,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以及基于此的对政府角色、公共治理、行政文化和政府能力建设等问题的探讨都更为系统深入,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强化政府作用,重视文化公共行政的影响,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和公共治理结构优化。
(一)政府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责任有限,其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活动内容是提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服务,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很多国家认为“小政府”是一种理想模式,相信小政府和基于市场的改革会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很多国家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缩小政府规模的行政改革。但对市场过度依赖,对社会公平一定程度的忽视,已经蕴涵着政府治理能力的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导向型政府”饱受质疑,政府职责和角色再次被重新界定。与会代表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所倡导的“小政府”,不是适合于所有国家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国家能力和稳定的保证;政府的职能范围、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制度能力,每个国家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二)民营化需要重新评估
在新公共管理时期,民营化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过去的十年,新公共管理利用市场化的管理技术提高效率,市场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逐渐上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自由主义政策会提高政策实施效率;通过民营化,私人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通过减少政府作用提高效益;即使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合法化的情况下,私有化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民营化的发展和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使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化。但目前,民营化已经受到广泛质疑,逆民营化正在进行之中。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公共服务外包逐渐收回,美国“9·11”事件之后,民营的机场安检已经收归政府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因此,在未来的公共行政改革制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民营化的负面影响,探索新的替代政策。
(三)公众回应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多元治理、良政成为公共行政的新理念,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包括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来。许多人相信,这种多元主体治理在促进区域发展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战略模式。实际上,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福利,每个主体,包括政府、私营部门和社团,都有其可以分享和合作的优势。然而,一些主体可能存在个体或集团利益,其腐败或者寻租行为会削弱区域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与会代表认为,在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应建设良好的公共政府和合作政府;回应性治理应成为这一时期的新概念;政府管理应更加多元,人民应被授予更多权利;应以更强调责任、协作、参与为前提,重构公共行政中的多方合作关系。
(四)政府职能与能力需要重构
基于对新公共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反思,面对新的公共行政环境,与会代表普遍认同政府职能与能力必须重构的观点。具体而言,很多与会代表认为,进入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压力下,各国政府的能力重构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政府公共性。面对新的变革,政府要强化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公平、维护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职责,要成为促进社会融合和促使各类主体达成共同使命的领导者、参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各类主体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合作与协作集体中的行为激励者与约束者。
2.加强政府对社会和公民的保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制度体系和经济社会条件,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必须承担如下职责,即加强对公民和社会的保护,加强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消除性别歧视,保护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愿望。
3.政府要着力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政府要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避免过度追求效率,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作为价值标准评估公共服务,保证公共服务受益者的公共服务可获得性,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4.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管理能力。通过平衡记分卡、业务流程再造等方式,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质量。以公众满意度为重要参照,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整体协同绩效。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立管理与服务规范和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