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建设论文

交通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19:3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交通建设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交通墓础设施文化传播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第2篇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绍兴市政府于2015年7月印发《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最终安全高效的完成整个建设过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建立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可管可控

交通工程建设涉及到工程招标、工程拆迁、工程监理、施工队伍管理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间存在关联,相互影响与制约,所有工种间只有高效的协同,才能高效、高质完成交通工程建设。

但目前的交通工程建设,各环节与部门的管理的手段与智慧交通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部门间协同、工程队伍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管理、大型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地水文气象影响等,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影响工程决策,严重情况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交通工程建设运用新技术,建立工程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与系统,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安全管理、招标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与节点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过程可管可控。

中国联通绍兴分公司在2016年开始进行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一方面依托中国联通技术研究院、系统集成公司等内部的科研与技术团队,另一方面整合工程管理的平台资源与合作伙伴,聚集大数据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为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撑服务。通过物联网、4G通信网、联网,建立了大数据中心(云中心),并结合视频技术、移动APP技术,建立了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的可管可控。

数据采集与建库,构建大数据平台,保证决策科学

在数据采集方面,首次应用无人机航拍测绘系统,把控工程形象进度。通过无人机沿线航拍,利用专业后处理测绘和建模软件PostFlight Terra 3D 生成二维正射投影图和三维数字模型,与设计院的设计路线平面图进行地理坐标对应后可拼接成全线高精度数字地形图;对桥梁、边坡等结构物进一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地图全部数字化,可以定量化工程和拆迁进度,同时可以对拆迁面积、 混凝土方量、边坡开挖方量等进行精确计算。

应用GIS系统。功能上以地图浏览、导航定位、数据采集、实时查询、统计分析、成果管理、数据传输、监控指挥等功能,通过将数据建库成果应用在大屏幕与移动终端上,为交通道路工程的查询、监管工作提供便利和空间管理可视化,并能实现对成果、移动设备等统一管理,突破管理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交通工程管理现场辅助分析。

同时,将工程建设的参与单位与参与人员,建库建档,实现一企一档、一员一案。包括建立发企业库、人员库、工程库、设备库等四库信息。建立企业库信息主要是获得各类资质的管理,通过对各类企业的信息及资质登记,及相关企业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人员库,主要是建立管理人员、五大员、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虹膜或指纹),通过对各类人员的信息及证件登记,及相关人员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工程库数据,通过对建筑市中五方主体的行为过程管理,实现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互动共管,同时记录工程施工过程的所有信息;建立设备库数据,通过对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信息平台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同时记录状态的所有信息。

建立评价体系与系统,保证信用好的优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

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隐蔽工程多,参与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建立信用评价子系统,不仅对具体实施的工交通工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具体项目的评价,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有效地在应用于工程招标,保证了工程参与单位与个人的质量。

结合工程管理规范,对工程标段现场的信用评价扣分、奖励情况、违规情况、现场拍照取证、打印签字标注在GIS地图上。并将不同专项检查中的总评分数进行图表统计信用较差的企业、地图上显示所有的项目标段,方便查看标段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评价的数据进行关联,可以形象的展示企业信用评分走向趋势,展现各施工企业的年终信用评分。

建立多部门的协同系统,互动沟通高效有序

实现多部门协同共管,提高沟通效率。主要在于与检测互动、 与施工、監理互动两方面。与检测互动:检测单位出具报告,一经签发直接上报到监督系统,如果不合格直接推送到相应监督员的移动工作机上。监督如果对某一工程发起停工,系统将对检测系统设置,对该工程的某些检测项将不能收样。与施工、监理互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及监理单位将自己工作过程及验收情况用文字及视频图像方式通过移动工作机向监督平台,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将作为工程资料归档,监督单位对施工及监理单位的通知与任务也将通过移动工作机实时推送。实现互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互动沟通的效率。

视频、照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互动方式支持了互动沟通便捷,同时实现了监管模式的转变。通过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验收与检查由施工和监理自行检查与验收,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检查与验收结果。同时,附上视频及图文资料,监督站负责巡查抽检及五方主体的行为监管, 完成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对施工、监理、检测等主体单位的行为监管。

建立监理、施工与监测等合作单位的管理系统,过程管理可管可控

把控好施工单位施工过程是工程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单位行为监管子系统就实现了路面摊铺质量监控、预制构件张拉、预制构件压浆以及预制构件养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并实现对重大危险设备管理、主要检测设备在线监测、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到岗管理、务工人员管理、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定位、隧道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确保管理到位与人员安全。

监理单位必须发挥应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隐蔽工程的管理。通过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管子系统建设,监理APP(移动终端),实现人员、时间、位置、视频、语音、问题等信息的记录与交互,实现事件溯源。对所有的报告进行存档闭环管理,对不合格的报告进行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回复与跟踪管理。

第3篇

关键词:交职院校;职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基金项目:2013-2014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编号G2013C3

1 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定位是属于学校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应该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研究人员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阐述时认为: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等个性特征,正是基于这种共性和个性差异,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首要的事情就是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定位。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交通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1]它包括了蕴含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职业理念及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文化;体现交通企业外在形象的物质文化。

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实现校园文化与交通文化的快速对接,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才具有吸引交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构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把交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价值观念的标准等,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并通过知识、观念、社会关系、活动等形态、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灌输、启发、示范和陶冶,使其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专业学习、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的需要,这对毕业生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2 交通行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交通企业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生活中一个关键的领域就是“行”。交通文化就是人类为了克服时间和距离障碍开展社会性活动时外化于交通的期望。这种期望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开放性、大众性、公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校企文化熔炉”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体现以上特性。

(1)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气势恢宏的交通设施相继建成,这一点反映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中,就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精神凝练、学院规划、学院管理和学院教职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校训、校名的书写等方面都要体现,要体现出雄浑大气的一面;

(2)交通发展的实践始终吸收和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等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因此,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推广,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看作是能否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事来抓。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就是指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灵魂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文化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交通高职院校精神,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既要做好交通知识的传承,还要站在科技前沿,及时把握交通科技时代精神及要领,不断发挥学院科研优势,营造学科技、用科技、创科技的浓厚氛围,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行业、先行行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基础设施能给人舒畅、自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来,各地的交通高职院校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伊始,交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硬件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因此,要有好的硬件规划,在追求实用、技术价值含量高的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建筑设施的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造型式样等的发展趋势和美感,用必要的超前意识、战略性的眼光、领先时代的发展观、高于现实的标准严格要求各项设施建设,这样才能赶得上时代对建筑的审美需求,才能形成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

(4)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的丰富性、多彩性上下功夫。通过交通参与者的参与,渗透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身上,使其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大众性特征。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策划的新颖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上做出努力。交通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要保障交通消费者获得公平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民主。在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政务公开、决策民主以及关注弱小群体上有所体现。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运行组织和人员配置上有明显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通文化。所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考虑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交通特色的文化,又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突出特色中的特色,如主要以公路桥梁、汽车运用、物流管理、交通信息化等专业群为主的学校,可以着重打造“道桥文化”、“汽车文化”、“物流文化”等板块,并将它们有机融合,以形成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3 突出行业特色,建设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引进交通文化元素,建设环境优美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是准“交通人”,其在全面接受交通文化前需要一个适应性的平台。在硬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如校园建筑设施方面应据其教学功能注入更多的交通文化内涵,如在气势、外观、颜色、校标、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交通工具上的标识、命名、名人画像、雕塑、园艺等都应力求注入有别于普通高校、其他高职院校风格的要素,从而体现出含有丰富的交通内涵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布置、仿真模拟方面也要体现交通文化色彩,通过引导,使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业余学习的侧重点上,从校内学习到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上,都以交通为核心,将交通特色融入其整个学习生涯。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搭建与交通文化对接的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而实施这个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人。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交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交通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交通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交通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交通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加强和一些交通企业联合办学,使企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办学的具体事务中来,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与交通社会的需求同

步。再次,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如聘请交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教学改革;定期邀请交通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交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组织学生到交通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等。学生在领略到交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认识,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交通人”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把握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特点,加强准“交通人”职业素质培养。不同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交通人的职业素养有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因此,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交通人”职业素质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影响深远。因此,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的长期教育、专业实训课教育、实习动员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养成。此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辅助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专业技能比赛尤其是集体项目比赛,聘请事业成就突出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4)以各类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定期举行与交通运输行业特色接轨的大型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和各类各项灵活多样的、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如举办桥梁文化周、汽车文化周、物流文化周、演讲辩论会时,要求其内容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和整个交通系统融为一体,进而自觉关注交通现实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兴趣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会有显著成效。另外,作为交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注意活动与技能竞赛的高等层次性,要不断采取措施,使学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文体活动逐步倾向技能型活动,且每年活动都要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包含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大赛、CAD大赛、信息检索大赛、模型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院的学风、校风建设,进一步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5)开展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实现师生人生价值,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人文性。交通高职院校也要把交通运输类专业群为主的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加美誉的主攻点。考取有关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和参加有关机电动车或船舶驾驶技术培训应成为师生员工业余时间的努力方向。尤其要注意为师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各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师生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开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试,为师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师生有过硬的交通专业素质、较高的交通专业热情,有成就感,带动校园文化的人文性氛围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37.

[2] 傅新平.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700.

[3] 闵春发.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9-2-23(2).

[4]刘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第4篇

关键词:公共音乐 理论课程 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师资外,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在加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进程中,某些高校只重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公共音乐教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片空白,虽然在全社会呼唤加强素质教育的大好背景下,很多师范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专门设立了艺术教研室,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和音乐教师,可是效果并不好。笔者主要从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中,大部分师范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循环系统,甚至会出现系统中断的常规现象,没有从整体上、宏观上去寻找和探究师范院校公共音乐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开设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和相对应的技能技巧课,如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协会(歌舞协会、器乐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层面上,离高素质教育要培养一定深度的创新人才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本身强调的一些音乐艺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同时也给我们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长远的思索。

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科学,导致了音乐教育课程理论建设的缺陷,有些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在有些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是一片空白。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的综合知识(包括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简史);再次是简单的和声写作和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

二、引进一支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其实,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相当普遍,和很多中小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一样。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提高了,但是到了更高一等的学府,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停滞不前。虽然很多院校设立了公共音乐教研室和艺术教育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或者说是很少,甚至只有一人。大多数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的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人员,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是让在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虽然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高校缺少公共音乐课教师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

近些年以来,我国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加快了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在,全国高校都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能够改变师资紧缺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所以,高校的人事部门应当根据需要,按需设岗,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的招聘制度应当向专业化方向作进一步的发展。

三、重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然不是培养中等音乐教师和更高层次的音乐教师以及音乐专业的专门人才,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科学与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全新型、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完善,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在理论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只开设一些类似高中课程的音乐欣赏课,学生虽然还有兴趣,但是教学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深度。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从音乐作品曲式分析上下工夫,开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基本理论课,使师范院校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班班通”——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新世纪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并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我校建成了“班班通”,即在每个班级装备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使每个教室都能实现上网、演示课件,并可以进行学校统一信息的播放等等;到2010年下学期,学校的“班班通”工程已经成功使用并步入正轨。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应用,“班班通”给我们带来教育装备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带来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新的途径,为学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班通”已经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给我的教学工作和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以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了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托计算机、络网等现代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技术。由于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教师居多)及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平衡,特别是刚起步时小学教学论文,有的教师认为,搞现代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应付形式和上面的检查而已;有的则认为,这在城市一些重点学校才会有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条件不允许、时间还不成熟,所以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心理。然而,“班班通”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上述想法,以前,是学校鼓励你学电脑,现在,却是当前教育模式逼着你学电脑;面对已装备好的高价教学设备,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你能舍弃这些现代教育设施而坦然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课余时间教师之间相互探讨着计算机应用教学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经验。就连那些老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多媒体教学,五笔输入字根记忆量太大,就用拼音输入法。

据我校相关记录和调查,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率已达到90%,而且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论文怎么写。教师们反映,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为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在我校形成。教师们能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好的教学效果。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经指出:不要总埋怨教师观念落后,只要我们给教师提供足够的现代化设备,他迟早会用起来的。如今,“班班通”的实现,为教师们提供了探索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自然也就能大胆创新。除此外,这个平台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师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人人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已在我校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再也不是一花独放,再也不是点缀摆设的东西了。

二、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小学教学论文,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登陆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系统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电教室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并把自己制作的教案、教学素材(课件)上传到网上备课系统。也可以在家中将自己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同时,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通过课件来讲讲思考方法,并在练习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展示,让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简便方法。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力的促进了高校课堂的建设。

视频展示台的配备也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的操作演示,通过电视屏幕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得清;学生的作业用它投映出来进行讲评,简单方便;写字教学用它来指导书写,直观形象。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思品《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播放1997年7月1日,祖国怀抱的视频,学生看了视频后,热血沸腾,自尊感和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视频展示平台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练习情况,为学生的展示节约了时间,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三、改变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理念中,人们往往推崇“师道尊严”小学教学论文,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导致某些老师往往放不下架子,难以用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心;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总是比自己懂得多。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呈现倍增效应,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听着学习,很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教师不再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的现实, 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夯实自己;另一方面,要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近期的实践,我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我在思品课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以前相比已大不一样论文怎么写。许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我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因为他们觉得利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而从因特网上可以找到他们所需的大量相关资料,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了,我想在其他科目上同学们一样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开拓视野。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增加了德育教学途径

“班班通”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教学的效能和水平,它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室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时事信息;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利用它进行集体晨会、心理辅导、安全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等等。以前,召开家长会颇令学校领导头痛,主要原因有:首先,学校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家长们。其次,开家长会时大多时间是领导或班主任在上面讲小学教学论文,有些家长在下面讲,会议纪律不是很好,效果也差。可是实现“班班通”后,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们让一部分家长坐在主播室,其余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教室里,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进行收视,效果非常好,深受家长的欢迎。另外,实现“班班通”后,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在学校安全课、思品课中,各班能利用学校网站的视频资源库或互联网上的视频节目,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实现了信息化德育,而且愉悦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我认为,现代化的装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需要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研究中去。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突飞猛进地提升,作为一名老师我更要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让我的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有趣!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教师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第7篇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轻轨 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之,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看了“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第8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道路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小城镇;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城镇化建设的阶段,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在城乡结合部位出现了融合建制镇和集镇的小型城市---小城镇。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小城镇即为较小的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层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普及,小城镇也将逐渐涌现。作为城镇配套机构和乡村集镇的特殊区域,小城镇的规划也越发受到重视。其中,道路交通规划也被列入硬性规划。基于城镇道路交通理论基础之上的道路交通,在小城镇中受到制约,只有采取因地制宜,才能确保道路交通规划符合小城镇发展,才能保证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

二.小城镇道路交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道路交通的特点。

(1)以路兴商的公路布局效应。

在小城镇中,一般都是从较为集中的农村或规模稍大的集镇发展而来,在传统思想中,由于受到“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在公路两侧,都分布着大量的建筑物,包括民居或商用房。在一般的小城镇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一条主干公路从镇中心穿过,而在其他区域基本上不存在一条像样的支线公路。这就导致集中路段车辆拥堵,分散路段没有合理利用。

(2)交通工具类型多,慢速车辆比例大,步行行人多。

在一般小城镇道路上,交通工具较为常见的是中型客车、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机动车辆,还包括三轮车、自行车、平板车等非机动车辆,部分道路内有卡车和拖挂车通行。这些车辆类型不一,长度不齐,其速度更是相差甚远。在道路交通中,慢速车辆经常会导致交通的拥堵,同时这部分车辆又是在交通工具中所在比例较大的部分。在小城镇中,部分居民或采用骑行自行车外出或步行外出,由于道路结构的约束,经常会在车流中穿行,这对道路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

(3)车流变化大。

在小城镇中,节假日期间经常出现交通工具剧增,而在夜晚又人烟稀少;在一天内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车流量都不尽相同。在上下班期间,容易造成人流和车流集中,出现拥堵的情况。

(4)入城交通和过境交通量增大。

在小城镇逐步发展中,为了加快保持和城市同步化的进度,通常是将靠近城市的道路修筑的较为完善,便于加快同城镇的交通运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小城镇逐步繁荣之后,小城镇也在逐渐分担着过境中专运输的重任,这导致了过境车辆增加,给小城镇的过境道路带来了过多的车流量。

2.小城镇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1)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多。

在道路两侧,多位受到“修路致富”思想的影响,其多半为经商用建筑物。由于缺乏管理,在道路两侧不乏很多随意搭建的临时建筑物或占道经营的摊位。加上小城镇中缺少停车场,车辆经常被随意停放在路边,占用车行道和人行横道,这给本来就不宽裕的道路造成了通行不畅。同时由于路边占道经营和搭建房屋,在房屋前的人行横道基本上被从业者利用起来做经商推销用,这样就导致了行人占据车行道,而造成拥堵或带来安全隐患。

(2)交通管理落后,缺乏设施。

在小城镇道路中,交通标志和指挥信号等基本设施较少,很多路口基本上都是要“左看右望再通过”,一旦出现车流量增大的情况,就会造成道路受阻,交通繁忙。在车行道中,还有部分骑行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涌入,难免都会发生磕磕碰碰,威胁交通安全。在车辆量较为集中的地方,即使有红绿灯存在,但由于监管不力,时常会有冲撞红灯的情况。

(3)集中路口较拥堵,车流受阻越多通行越不畅。

在车流量较为集中的路口,一旦出现拥堵的现象,就会堵塞更多的车辆。车辆通行互不相让,更有甚者会鸣笛抗议,导致周围驾驶人员出现集体拥堵现象。加上路面标志线路缺乏,更难明确责任,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交通的缓解。

(4)镇区交通内外不协调。

在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爱面子”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对主干线交通加以重视,而忽略了车流较少的支线路段;对入城路线加以整改,忽视了镇区支线交通。

三.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满通运输的基本要求。

小城镇道路交通其基本职责是完成交通运输任务,这也是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在道路系统中,要主次分明,对交通量大、人流量多的区域应注意采取措施保持通畅,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集散人流和车流的地方。对交通量较小的支线,要保持经济合理性。

2.满足道路网规划的走向要求。

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在选择线路布置时,要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以及路边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因素,在满足道路行车技术要求基础之上,尽量保持道路网的平直,为行车和路基施工、排水等创造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工程,避免造成资金投入过大。在小城镇街道中心线的纵坡要尽量保持与道路两侧的建筑线方向一致,以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在考虑主干道走向时,尽量沿汇水沟纵坡,这样便于埋设排水管和排水工程。在确定道路走向时,要满足道路红线规划要求,要因地制宜,不能过分强调道路的平直,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工程量和投入资金额度。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尤其要注意尽量避免房屋拆迁。在进行交叉路口设置时,要设置多方案进行分析确定,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将交叉路口设置在开阔地,周围建筑要尽量远离路口。在确定方案后,要进行实地打桩(路界桩)分析,以满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同时要符合道路性质和功能要求。

3.满足居住环境和景观要求。

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要考虑道路可能给居民带来的噪声污染和尾气污染。通过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增加交通主干道和建筑直接的消声距离,严禁拖拉机进入、控制货车进入居住区,对过境道路规划在小城镇外部,在街道较宽的位置增设防护绿地吸收噪声和污染等等措施,尽量减少道路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交通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内容之一,要保证符合小城镇建设总体目标。对小城镇内的风景点和景观,对原有的不能破坏,对新建或预计建设的,要提供道路通行。

4.满足持续发展要求。

在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中,要有前瞻性目光,在立足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需求。规划设计更要保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对小城镇性质、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规模等等因素进行研究规划,贯彻近期为主,中期和远期为辅的结合方针。

四.结束语。

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要以小城镇发展为依据,在立足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要考虑长期的发展。道路交通规划既要满足现状需求,又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加强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对提升小城镇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向锋,Dong Xiangfeng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探讨——以常熟市梅李镇为例[期刊论文] 《小城镇建设》 2007年10期

[2] 张聪林,朱霞,ZHANG Conglin,Zhu Xia 小城镇交通规划问题与对策探讨

[期刊论文] 《小城镇建设》 2005年1期

[3] 朱兆芳,Zhu Zhaofang 对小城镇道路交通设计的思考[期刊论文] 《城市交通》 ISTIC 2008年1期

[4] 陈牧 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优化基础[期刊论文] 《公路与汽运》 200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