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生活化论文

数学生活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1 23:58:45

数学生活化论文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1篇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2篇

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让数学课堂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联系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更强调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意识,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获得了情感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上的进步。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平衡,是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

2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完美地融入了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广,生活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解答考试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要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做题训练和考试中,设置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简单的抄袭或引用题库或其它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当根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进程上的功效,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实际生活、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点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现实的解决实际问题。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许多题型通常涉及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的或不符合生活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次小学数学考试试卷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坐公交车从甲地到丙地,他先从甲地到乙地,坐了五站公交车,后从乙地到丙地坐了六站公交车,问小明从甲地到丙地一共坐了几站公交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意在应用加法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公交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公交车的站也不是很理解,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有效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题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是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结语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小学是人生正式踏入学校的开始。这时候的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还处于懵懂迷茫的状态。小学生的是非观念并不十分明确,他们还不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学生在小学时接受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将会对小学生的将来产生不可预测的深远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显得更加重要。填鸭式,题海战略以及“一言堂”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数学教育的不贴近生活使得数学变得乏味。据调查显示,某省有80%的小学生不喜欢数学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来,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此起彼伏。

2.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学》里有一句“物格而后知之”即一旦领悟了生活中的物的现象,那么知识自然而然也就来了。这早就已经说明了生活即教育。而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国外曾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由此,我们应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有一个笑话曾经说“数学学不好没关系,买菜用不到数学”,可生活中不只有“买菜”,有身高单位是米还是分米要用到数学,有我们走了多久多远多快要用到数学等等。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会使学生更大程度的理解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不知不觉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方法

1.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提出问题。鉴于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小,受到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而且生活经验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能够接受新鲜的、摸得着、看的到的事物。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则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将生活引入课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任意角”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提问回答问题时举起的手是多少度,转圈圈时一圈是多少度等等。而不是简单的讲解任意角的概念、范围。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好更加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识。

2.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要和生活相结合。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的讲述空洞,内容则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比如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可能小学生会想“为什么鸡要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为什么不能直接数数?”等等。甚至有的版本教材通篇全是公式和定理,连一个鸡兔问题都不曾举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限制,而不能一味地“填鸭”。或者,小学生教材可以把儿童游戏编辑进去,比如“丢手绢”,可以问同学“丢手绢的同学跑了我们为的圆圈的多少呢?”、“我们围的这个圈周长是多长呢?”等。教材的编写有时候会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材的编写生活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使用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这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易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制作道具的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做到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学习“概率”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纸圆畔,分别涂成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钱数,如5元、10元等,并且示范讲解转到哪个钱教数的“机会”大,怎样更合算等等。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知识能够更好的吸收,生活中遇到这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数学教的生活化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生活情况,比如跑跑卡丁车,城市的孩子十分熟悉,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解。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并不是盲目的,要顾虑到不同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与考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同学聊天等,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娱乐文化;兴趣;大学生活;大学学习;导向作用

引 言

本论选题以网络问卷为主要载体,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问卷。实时共收集问卷数据640份。并与江汉大学关注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江大微助手”达成合作,在此微信公众号上了我们的调研问卷,实时阅读量为708人次。本论从选题意义上来说,意在通过研究江汉大学学生对日本娱乐文化的接受程度来分析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换而言之也是希望通过研究‘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指导性的意义。娱乐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文化。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的时段,日本娱乐文化毫无疑问是这些事物中的一种。但日本娱乐文化是如何影响,影响的方面以及影响的的结果这是本选题探索的重点。而江汉大学则是本论文研究对象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日本娱乐文化对江汉大学学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江汉大学的学生们对娱乐文化的接受方向和被影响的程度。由部分推及到整体本论也可以粗略判断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粮食――什么样的娱乐文化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本 论

本论的问卷一开始便针对调查对象接触的日本娱乐文化的广度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从问卷结果的分析来看,江汉大学的学生虽然对日影、日剧、日漫均有涉猎,但涉猎都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日剧的问卷数据就会整体偏向于《一吻定情》、《朝九晚五,帅气和尚爱上我》等偶像言情类型,分别达到了46.29%和45.37%,其他数据虽然分布不均但基本低于18%。日影则偏向于《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起风了》等知名度较大的动画电影,数据分别是51.97%和47.16%,其他则基本处于11%以下。日漫比较广泛,日常类、竞技类、奇幻类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除了大热的动漫《进击的巨人》达到41.92%,《网球王子》达到54.15%之外,其他基本平衡在20%-30%之间。由此可见大家最为关注并且熟知的还是日本的各种动漫。且对知名的大热动漫尤为关注。

接下来本论会对问卷结果从生活、学习、兴趣三个方面依次分析。

首先是大学生活方面。相信每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大学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社团的选择。本论文的问卷也涉及到了社团选择的问题,而问卷结果显示,43.67%的学生选择加入或是期待加入和日本动漫相关的社团,本论认为这样的结果和他们对日本娱乐文化中的动漫文化的偏向性是息息相关的。除此之外在日语相关的课外阅读上,江汉大学的学生们的兴趣也大部分集中表现在了漫画上,数据达到了35.81%。其他日语相关的课外阅读选项,诸如小说、杂志、某偶像周边等读物的数据都维持在了5%-20%之间。而问卷中的更进一步关于对动漫制作是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调查问题中,已经很了解或是有意向了解的人数的数据高达71.18%。因此就大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而言,本论初步可得到这一方面与日本娱乐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关度。

就大学的学习方面来说,公共选修课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一些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在自由选课的结果中。而从问卷中笔者得知,有意愿选择与日本相关课程的学生达到了66.81%,其中语言类达到了33.19%,甚至超过了动漫类的30.57%。这也是本论中一个很让人意外的结果。比起英语,日语一直都是比较小众的语言,但是问卷的数据却显示学生对日语学习抱有较大的热忱。除了上面的数据之外,以下数据也能体现这一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23.14%的学生期待加入日语相关社团。这个数据虽然不是太高,但另外两个数据却很能说明问题。在观看日剧日影日漫的人中,88.21%的人选择看原版,虽然不排除有些比较喜欢原版配音的数据,但是如此高的数据还是很能够说明调查对象对日语的接受程度和态度。在已经学习或者有意向学习的第二学位的选择中,日语也以22.27%的数据遥遥领先,而其他科目的数据均在6%以下。因此就大学学习这一方面而言,本论初步可得到这一方面与日本娱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此相关度低于大学生的兴趣方面。

就大学的生活方面来说,相较于以上相关度较大的两类数据,包括购物、旅游、交友等的大学生活方面的数据则表现出了较小的相关性。这主要体现在了旅游、购物、交友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旅游方面大家虽然普遍表示有意向去日本旅游,但是都比较偏向比较有名的城市或是历史景点,数据在40%-60%之间,对一些影视基地则表现出的兴趣较小,数据主要只在20%-30%之间。旅游中购物则是从数码类到美妆类、手办类、美食类等各有所好,数据较为零散,对日本娱乐文化而言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交友方面,与学校中日本留学生结识的学生仅仅只有11.79%,大多数学生的交友还是通过寝室和课堂。并且像是漫展,日本主题餐厅,女仆咖啡厅之类的与日本娱乐文化相关度较大的地方61.14%的数据显示没有去过。

结 论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思维活力情愫心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8-02

数学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首先,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涉及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状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不仅如此,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突出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其次,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文化必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体会。思维是感受数学文化的唯一基础,没有思维活动,体会数学文化是不可能的。再次,数的严密性也是数学具有很强文化性的重要特征。我们要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注重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一、延伸思维,增添活力

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最终要回归到实际,为人类社会服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探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习一些初步的统计知识后,可与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的某些广告、有奖销售等问题,从中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例如:某公司在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2000元,吸引了一些工人前往做工,但到月底发工资时,工人们发现自己和周围的工人,月工资却只有1200元,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去找老板说理,老板说:大家不要激动,我这里有一份工资清单,我将证明我讲的话是真话,没有欺骗大家。请分析下面这个工资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确,老板没有欺骗工人,工人们之所以有上当的感觉,问题在于他们不应该去关心平均数,而应该去关心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众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帮助工人揭穿了数据造成的假象,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众数在反映数据信息方面的差异。俗话说得好:“数字不会骗人,但人可以利用数字骗人”,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二、融入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知识面临着一个“冰冷美丽”和“火热思考”之间的抉择和转换。处理不当,数学学习会诱导学生陷入机械记忆、单纯模仿、反复操练的窠臼。如何将学生置身于科研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的价值,学生也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挖掘情愫,营造氛围

数学课堂基于知识,更应在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学与人文相融,使二者在融合中获得升华。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可挖掘的人文素材是极其丰富的。有可动学生之情的数学人文知识、精神,有可发学生之志的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有可启学生之智的数学重大思想、猜想。

例如: 在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证明方法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定理的结论介绍与应用训练上,探究文化内涵也只是利用其“谁比谁早多少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我设计了一堂“勾股定理名证欣赏课”,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介绍内容,分面积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种典型的思考方法进行介绍。

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进行拼、补、凑的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动手的乐趣。再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及其动态演示、赵爽的弦图证法、伽菲尔德证明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名证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叹数学的美。

这样将多元文化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谁比谁早多少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数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数学创造都是根深叶茂的世界数学之树不可分割的一枝,从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同时,通过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比,如介绍的各种方法中所涉及的进与退、分与合、动与静、变与不变、数与形、等等的辨证思想,可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四、渗透文化,启迪心智

离开学校后,真正能留存于个体脑海中的具体数学知识、技能往往很少,但数学方法、策略、思想却常常以更为内敛、潜在的方式沉积于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支撑。这是数学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又一重要方面。较之于知识、技能而言,方法、思想和策略更为内隐,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敏锐地予以捕捉、判断、放大、外化,并在课堂中予以传递。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求法的教学中,其教学结构可设计成:设问——猜想——论证——反思这四个环节。首先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渗透化归思想。具体引导方法如下:

师: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如何探求的?

生:转化为三角形。

师: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如何求得的?六边形、七边形、…、 n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接着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发现方法,从中渗透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6篇

论文摘 要: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因而,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深刻而有力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会遗忘殆尽,而忘不掉的是铭记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这些会使数学学习者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数学美学熏陶。数学美感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是对数学事物间所存在着的一种和谐性关系。对于数学学习者而言,数学美感可以激发兴趣、增添动力,美还会常常引起冲动,从而激发人的探奇和创新欲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

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充分发挥新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撰的新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新人教版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储蓄利息率的计算、住房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广泛的生活应用性。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注意了数学概念、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方式,并据此展开数学文化价值。如引用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以此为例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用小高斯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众多的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引入,遵从了数学从具体情形上升为一般概念和结构,又从一般返回到具体情形加以印证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结合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重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从不用的角度理解事物,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了一种自由交流、敢于发表意见、积极讨论的崭新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意识。

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坚持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考虑教,不考虑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两主方针”,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应该体现在设疑激趣,导学启智,教书育人。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力争做到数学结论让学生发现,知识方法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让学生设计,测试过程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让学生评判;其次应该突出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求、合作交流。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培养数学的眼光,体验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

从研究性学习的环节来看,无论是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实施研究、结果处理,无不体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如课题的选择要求学生应具有数学的眼光,能从社会、自然、文化和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迁移到数学学习中,充分体现其研究价值。如“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物理公式s=vt,F=ma,W=FS……包括了数学素质的诸多方面: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应用、审美意识、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等。

见过这样一段论述:“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个方面的作用是极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发挥其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理解;数学文化;教学

数学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当前数学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数学文化教学是从文化的视角认识数学,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的教学,也是数学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文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价值观念。

一、数学文化教学的内涵

数学文化内涵是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根本问题,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数学文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1.数学文化的内涵从哲学和社会视角审视的数学文化与教育视野下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区别,对数学文化教学的理解应当审视教育视野下的“文化”和“数学文化”。(1)教育视野下的“文化”《辞海》中“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以上的文化概念界定是显性的静态的文化概念,将文化描述为人类创造的产物,而从微观层面看文化是无形的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一种思想精神或价值观念。与此相应,教育教学视角内的文化具有两种词性——名词和动词。作为名词的文化指的是一种人类创造的产物,表现为物质的或以文字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作为动词的文化则可理解为“以文化之”,这表明了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文化之中的“文”在教育中可以是教科书、教具、教学环境等,也可理解为这些物质实体所蕴含的知识、思想、价值观等。而“化”则强调了文化教育作用的途径,即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感化,是让学生主动感受和参与的过程,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变化为目标。文化的教育性定义应理解为文化“由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它通过符号来获取和传递,涵盖该人群独特的成就,包括其在器物上的体现。文化的核心由传统(即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所附的价值观构成。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下一步行动的制约条件。[2]”(2)教育视野下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一个整体,从文化的视角看数学应当理解为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及其渗透性。教育形态的数学,不仅应该看到数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抽象性,还应该看到数学过程,它的产生不是单个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基于一定时代文化背景、数学研究者所具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文化行为模式产生的。因此,数学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是作为知识成分的数学理论体系,也包括数学抽象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精神。“数学文化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既指特定数学传统,也指数学家行为方式”[3],从这个角度看,数学文化也就具有了教育的合法性。它的动词或教育形态就是蕴含在数学理论体系学习过程之中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2.数学文化教学内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就有认识论、交往论等不同的认识观点,从文化的观点来看,数学教学是文化性的,它包含了师生的认识和交往活动,同时关注到了隐性的教学影响,是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都具有一定的数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有特定的数学行为模式。就教师而言,具有广泛和深厚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了数学的符号语言,在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数学共同体的代表,是数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就学生而言,基于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是具有个体文化差异的数学学习群体。教材是经过选择的数学理论体系,教材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是描述性的,是静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文化中建构数学理解。数学知识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需要“教学法的颠倒”,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理性精神。因此,数学文化教学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结合,师生双方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数学文化的互动中形成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发展数学素养的过程。

二、数学文化教学促进理解的价值解读

数学文化教学具有促进知识性理解和促进文化性理解两方面的价值。知识性理解是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知识赋予解释意义的过程,是形成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文化性理解意味着对事物的诠释意义,是对事物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关系形成的整体性理解,是形成思想、价值观念的过程。1.数学文化教学促进知识性理解数学文化教学是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的结果,是数学文化教育作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之一。数学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揭示作为知识体系的数学的文化意义”[4],是指通过数学文化融入数学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意义上,数学文化教学具有促进学生数学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与创造性理解的作用。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是英国数学教育家斯根普提出的,工具性理解是指一种语义性理解或者一种程序性理解,即对符号意义和规则操作的理解;关系性理解还需加上对符号意义和替代物本身结构上的认识[5]。我国学者在斯根普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性理解,即“在认识知识本身结构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高、推广和拓展,或者对某种操作的更新或改变,或者进行文化、美学的欣赏,具有创新的特征”[6]。(1)数学文化教学的工具性理解价值工具性理解强调了意义和规则操作在教育中的价值。数学理论体系中,数学公式、数学符号名称和表达式是数学符号语言,具有简洁性,对它们的理解属于工具性理解。工具性理解能够简化运算过程,实现数学思考和数学运算的简洁性。数学文化教学为学生理解简洁的数学符号的意义和规则操作提供文化背景。如数学符号π代表的是圆周率,对π这一符号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就属于工具性理解,但对于π的理解只凭记忆是不够的,教师为学生提供π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在各种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理解的联结点。数学文化教学是基于数学知识的文化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行为方式强化工具性理解。学生在数学文化教学中掌握了数学公式或数学定理的符号或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理解数学语言。(2)数学文化教学的关系性理解价值关系性理解是数学文化语言的意义沟通,学生在数学文化教学中理解数学符号、公式等所代表的意义,包括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从中小学数学教材可看到数学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每种知识又具有纵向的知识背景和产生发展过程以及横向的社会背景,这些都是形成关系性理解的关键。数学文化教学为学生关系性理解提供途径,数学文化教学关注文化互动,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彼此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文化背景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分享和交流,能够呈现知识的逻辑关系和丰富的文化联系。(3)数学文化教学的创新性理解价值创新性理解是在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数学文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建构个体的理解,在理解数学的基础上能够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形成数学思维提升素养。创新性理解是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形成的阶段。数学文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差异性的学习条件和多维度、多视角的数学思考,以学生思维水平、数学知识水平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反思提升。通过对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的整理和灵活组织,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实现创新。2.数学文化教学促进文化性理解数学文化教学促进文化性理解主要是数学文化在促进学生对数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学习数学等理念的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为学生的知识性理解提供导向。(1)数学文化教学促进数学文化观形成数学观是学生对什么是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数学文化观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理解。数学文化的教学集中表现了数学知识的文化意义、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而言,融入了数学文化的教学为学生带来数学的文化性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课堂中呈现的数学往往是脱离数学产生与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理论框架,因此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是学会了基本的概念、记住了定理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能够计算编制出的应用题。数学文化观是要学生树立数学的整体观念,了解数学及其产生发展背景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对认识世界的积极作用。数学文化教学通过数学文化素材让学生对数学是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以及数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所了解,从而能够自觉地收集资料,建立联系;同时有意识地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探究数学理论背后的思想方法,认识到数学对人类影响的深刻价值在于思想和思维层面。(2)数学文化教学转变数学学习观“数学观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数学学习的方向与效果”[7]。对于数学过于抽象性和绝对真理性的认识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将数学当成一种接受的过程和简单输出的过程,而没有深入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中的理解不仅仅是知道和简单应用。数学是数学家活动的结果,数学文化诸多素材表明,数学家的数学发现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思想和研究精神的过程,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纯粹思维活动的过程,还可以是动手操作、交流互动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数学生活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启示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multicultural educaion lies in multi cultures and equality in education.Its practical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e four reforms of multicultural courses proposed by Banks and the five way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ummarized by Sleet.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education receivers,emphasis on educ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attitude and policy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Howev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can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in conducting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stressing female education and edueatlon for students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Key words] multlcultural education;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Inspiration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

1.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及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残疾、同性恋)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作为回应,政府。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而不是生物形态上的不同,是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文化上的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该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低期望现象还时时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育工作者能够和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6)学校应该教授弱势群体学生在社会取得平等地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上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的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二是斯里特的文化/组织类型。班克斯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贡献法是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及其他与民族有关的因素,加进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和特定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添加法是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转化法是将课程结构和目标予以改变,以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其他不同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社会行动法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社区。

斯里特总结出五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人类关系法是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合作,改善各民族、种族、宗教组织及其他群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是学校对应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教育教学。单一群体学习法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特定群体,整个课程只反映这个群体的立场、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法是运用班克斯和其他人的理论改变课程和机构,以促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社会行动计划,参与改善社区的文化民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斯里特认为,上述五种方法中,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区别

1.受教育对象和办学形式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它不仅针对弱势群体学生,还针对优势群体学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准确点说是限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举办独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则是多种族多民族学校。

2.教育手段侧重点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极为重视文化对应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引用最多的学习类型是场景依赖型和场景非依赖型。场景依赖型学生对学习环境高度敏感并受环境影响大、社会技能发达、喜欢“目睹(旁观)”学习、采用已组织好及已给出的知识等。场景非依赖型学生利己而不关心别人、社会技能发展差、喜欢独立思考和学习、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学习类型和一定的文化有关,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场景依赖学习。当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类型相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西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举例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跨文化交流技巧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在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率直”,而另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笨拙或粗鲁”。处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他们利用不同文化“透镜”的结果。例如,教师说某一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家长可能说这个学生太离群;家长对教师提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可能说这个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关心。

3.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及政策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强调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强调尊重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为对少数族群学生实施教育的桥梁和手段。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力和活跃的部分,因此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及政策能够说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依照相关法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媒介广泛使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从小学至高中甚至到大学都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应有的地位。如在北美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获得英语能力的桥梁。如美国的新双语项目于1963年在佛罗里达州DADE县CORAL WAY小学开始实施。这个项目的成功导致了其他双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和其他州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双语教育项目遍布13个州,共有56个地方项目,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西班牙语一英语项目。2O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对双语教育的第一次政治冲击。一些人提出警告,如果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促成加拿大魁北克式的分离主义倾向。198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将双语教育年限限制为3年。

虽然在美国有不少双语教育模式(转化模式、发展模式、双向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等),转化模式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主流。双语教育转化模式中,所有课程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时教授英语课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熟练程度后,转到只用英语教学班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单纯用英语教学,只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尽快适应用英语教学。上述两种模式的目的是尽快用英语同化学生的原有语言。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行较为开明的语言政策。1996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在联邦双语区和有较强双语服务要求的地方,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1988年,参众两院通过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受之影响较大的领域是非官方语教学。尽管加拿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保护语言权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语相对于英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对于法语和英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平等地位。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1.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活动开展的范围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活动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从小尊重和欣赏各民族不同文化,达到民族大团结。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班克斯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非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所有学生。通过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理念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要创造条件,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内容逐渐渗透进学校各门课程中。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如果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并在音乐课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我们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例如,将不同文化群体(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作者的作品及反映这些群体生活的作品收进语文课教材中,使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通过上述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重视女性教育

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儿童从小开始根据社会既成的标准,按照大人们的期望进人性别角色。在学校,女生相对于男生,受重视程度及得到教师的期望值低,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中男生处于主导地位,在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等专业女生比例偏低。在社会上,女性受歧视、地位低、从事的职业薪水低,针对女性的暴力活动经常发生,女性承受工作、家务双重负担等。在男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行”与“不行”的标准是由男人来定的,女性的所谓的“不行”就是不符合这一标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保障妇女权利、实现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述西方国家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在我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中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如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女童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等。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女性教育。

学校的课程要反映女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相关的概念,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女性形象,教会学生从男性及女性的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使男女学生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参加课堂讨论和其他活动,要注意实施适合女生的教学方法。

3.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贫困家庭学生与中产阶层家庭学生相比占有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加上饥饿、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期望值低等原因,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高、学业成绩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生家庭的贫富差别在拉大,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由于经济原因失学。总之,农村和城市、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之间占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尤为突出。要采取措施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办好农村教育,缩小其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要千方百计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教育工作者要对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降低对贫困家庭孩于的期望值,更不能歧视他们;在学校课程中要增加工人、农民的生活经历,多反映他们的需要,要与农村实际相联系,使包括城市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