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6 00:08:35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1篇

“国培计划”全称是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承接和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对__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对__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意义重大。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安排布署,学校将于__年9月17日,召开了__师范大学__年“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动员会,邀请__省教育厅领导、校党委书记蒲芝权、校长伍__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9月18日,各负责学院领导分别将1073名顶岗实习学生送到项目学校、顶岗实习。我校承担的这场规模大、覆盖面广、机制新的“国培计划”项目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双元制 计算机专业 顶岗实习 建设 启示

引言: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而实现这一重大变革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强顶岗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显然,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既是当前中国国情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内容融合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因此,研究和探索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建设,对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无疑对我国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

(一)“双元制”的基本情况

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变化,双元制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这种模式的特点:(1)职业培训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所进行的,但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以突出职业技能培训。(2)针对性强,企业参与度高。学校每个专业均设有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政府出面干预并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控,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德国明确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可免交部分国税。一般情况是,每周在企业时间3天,在学校学习2天。根据《职业教育法》,企业还要向学徒按月支付培训费用。学校和企业在职教育中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如图1 。

现在,德国已经有大约390个得到承认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涉及到各个行业领域。此外国家还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制订了各种特殊法规,通过这些法规,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保障,能够掌握较高的生活和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

1.参加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通常的情况是,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凭借九年教育的证书就可以选择上理想的职业教育,但有的机构有更严格的入学考试要求。一般入学测试题并不追求高深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注重测试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了企业入学考试而进入培训阶段后,基本就没有太多的考试了。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主要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并参加两次理论考试(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除此之外,他们把心思和重点都放在实际操作上。另外,学校还要与行会、企业一起合作制定、完成教学计划。

2.签订培训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学生在入学之前要和培训者(企业)签订一份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培训合同。合同内容非常详细,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另外,企业也要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企业根据培训计划对后备力量进行教育,根据发展计划对他们进行促进教育和继续教育。专业后备力量的质量、职业技术要求等因素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前提。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不超过三年但不少于两年。不过,技术性强的职业教育可能需要三年半的时间。

3.培训的组织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如工作场所、特殊的企业培训课、学徒培训车间(在企业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学徒培训角(主要是小型企业里的培训形式)、培训室(主要运用于销售领域)、小公司(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企业)、授课区间(授课和讲授主要是在车间)、与其他培训企业联合的企业外部培训、与研究机构合作的跨企业培训(如行会、专业联合会等)、职业学校(学徒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

4.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该考试的目标是考察被考者是否能作为专业人员胜任其岗位工作。所以,这个考试也被称为进入职业岗位的考试。在德国,这种考试都由行会来掌管,企业自己没有考试的权利。

二、对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上机实验为主线,实验课只能作为验证课堂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很少涉及到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并且高职教育模式的稳定性与计算机产业的急速发展不能相互适应,社会缺乏的是有实际能力,能动手操作的计算机人才。另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概念,似乎已很难概括和限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未来时态。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科学,在它应用的每一个学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新的学科和专业。这种计算机综合人才既要求全面了解计算机、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熟练的操作能力、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顶岗实习基地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有效使工学相结合,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社会提供应用实践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以计算机应用培养定位为核心,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市场。”由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在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宽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存有困难与缺失,其一是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其二是由于学生实习点多、散、远,教师对学生疏于监管与指导,出现学生“放羊”现象,甚至导致实习生安全稳定问题,其三,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 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不够, 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这致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顶岗实习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

1.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共同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顶岗实习基地是课堂的延续;就企业来讲,顶岗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初级演练场所。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顶岗实习基地的运行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共同管理。在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管理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校企双方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各自的切入点不同,导致各自关系利益不一样。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及企业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相关制度来平衡校企双方的利益,以保障顶岗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2)教学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要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习记录,还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鉴定机制。就目前而言,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而企业比较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往往忽略校方提出的教学任务。学生结束校外实训时,也就是填一张表,盖一个章完事。整个教学管理不是很到位。

(3)学生管理跟不上。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个学年,由于时间较长,学生往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奔波,有的甚至要吃住都在企业,基本脱离校园,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就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交由顶岗实习基地代为管理,而现在顶岗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管理基本上达不到校方的要求。

2.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相对稳定性的问题。

顶岗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平台与载体,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就部分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却不多,一些实习点的建立只是为了某种形式上的需要,有些基地只是“一纸协议”,实际上是“开花而不结果”,更无后期投入和连续建设。一些顶岗实习基地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合作双方的责任不明确,对合作协议执行并不到位,对合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缺少有效沟通,导致双方合作的热情会逐渐减弱,发展到最后,合作的存续往往主要是靠双方责任人的私人交情在维系,合作稳定性不够。

(三)顶岗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权利和义务问题

在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约束机制欠缺,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无法正确处理权利共享、义务分担等敏感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做法

(一)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法规。

德国为保证“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两大主要法律:一个是学校教育法,对全联邦的学校进行约束;另一个是职业教育法,用于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另外,德国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青年劳动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都围绕主法律从各个方面和层面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职教事业的重大进步,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但它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建立顶岗实习基地时,我们可根据区域需要,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规,以利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真正支持和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如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采取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二)借助地方的行业协会,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以行业协会为切入点,促进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可与IT行业协会、电子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联系。各行业协会与当地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当地企业在专业发展方向上起着导航作用,学校应借助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作为信息平台,进而了解各企业的情况,从中寻找最佳的校企合作伙伴。学校应充分借助于行业协会,面向企业、广而告之,向各个企业介绍学校的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及科研开发能力,以期引起企业的共鸣。一旦有企业给予响应,学校应迅速打开局面,以服务于企业的姿态出现,为企业展开多方位的技术服务与合作,最终建立顶岗实习基地,即:以学校的技术服务换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三)学生在顶岗实习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

在顶岗实习前学生要与顶岗实习企业签订书面的,受法律保护的顶岗实习协议。协议内容要详细,明确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书面协议的形式,双方严格按照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等来执行实习内容,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保障对顶岗实习的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设立由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和顶岗实习学生资料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岗位管理”的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系部领导和合作企业负责任组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领导和策划,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实习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实施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顶岗实习各环节的责任,规范顶岗实习全过程,制定规范的流程、协议和各种工作样表。同时,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运行,研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专业教研室主任带头,由校内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实习单位校外兼职指导师组成,负责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其主要职责:负责联系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实习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期工作;做好协调、接待和服务工作,与企业协商并签订实习协议书;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态度;组织好顶岗实习过程检查与管理,认真考勤登记,定期检查评估,做好实习生顶岗实习考核和综合评定工作。

顶岗实习学生自律小组由学生自我选举,并征求专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确认后组织成立,负责本小组成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的自主管理,并接受专业教师宏观指导、协调和督促。

(五)转变企业观念,使企业承担重任、与学校共同提升职教水平。

为了保证“双元制”的实施,德国的企业要承担三分之二的教育开支。企业不但对学徒实施技术实践教育,而且还要向他们支付工资(从300欧元/月到700欧元/月不等),以确保学徒在学习期间能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每个企业都有该义务,无一例外。

目前,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有些企业给实习生发一定的实习生工资。但从企业的角度看,这只是支付了较低的劳动报酬,企业应当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国现已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在各个领域都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就必须使其亲临企业、亲身实践操作。所以,我国的企业应当肩负起培训高等人才的重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后备力量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德国企业认为,培养学徒对企业相当有利,因为一个学徒经过三年的训练就能成为功夫过硬的能手,而企业发给他们的工资比雇佣普通工人的一半还少。所以,培训学徒是节省成本的好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了人才。所以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时,应充分让企业认识到承担培训任务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

(六)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成效

学校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搭建信息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讯资源,如飞信、QQ群、电话以及现场检查等形式进行沟通,及时将学校的有关要求通知学生,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报告学校和指导教师,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问题。系部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及变化,掌握每个学生的顶岗实习信息,要有学生的联系方式、顶岗实习单位的信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信息。

(七)要认真安排,做好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工作

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是前提。系部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内容打印成册,告知全体实习学生,履行教育和告知义务,安全教育结束学生要签字。同时,学校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安全协议书,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订三方安全责任书、学生要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管理协议,增加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

为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学校鼓励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专项经费中补助学生的部分保险费,学生支付剩余保险费用,以保证学生在受到人身意外伤害时,能够获得最大的赔偿。

(八)严格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双方应该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这样能够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可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师共同完成。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可按企业评价占60%,实习论文占20%,答辩占20%,并要求学生完成实训日记,制作企业评价表,其中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劳动纪律及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及现场提问回答情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企业综合评语等几个部分。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会做。只能算蛮干;单纯地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顶岗实习基地体系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也应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喻华明 计算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24)

[2]隋瑞歆 张亮 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112(4)

[3]贾涛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0)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赢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2011年9月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进一步指出:职业院校应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实现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使教育对象通过生产性实训转变成为符合时代所需职业人的物质基础,也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义与模式

教育部于2007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wwW.133229.COM而生产性实训基地至今业界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发具有生产和教学双重功能,通过产品的设计、生产、研发及社会服务等生产性环节,实现产品生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通过对江苏34所高职院校调查发现,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导来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且称之为“企业主导模式”;二是以学校为主导来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且称之为“学校主导模式”;三是以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管理的且称之为“校企共管模式”。这三种建设模式各有特点,“学校主导模式”可以较好地落实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意图,但存在着生产真实训练不够,运行成本较高等不足;“企业主导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性实训运行成本,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但学校教学属性被弱化;而“校企共管模式”在正确处理校企双方关系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产过程,又能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教学性和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了有些实训基地只重视生产,而忽视教学,有些实训基地过分强调教学,而不重视生产,有些甚至出现生产和实习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抵触等现象。未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经过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归纳了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生产计划与教学计划存在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计划性。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则是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依托,由于生产任务存在不确定性,故按现有的教学计划来安排学生生产实训,需要一段相对固定且较长的时间段,这让企业很为难,学校也很受委屈,企业生产计划与学校教学计划的矛盾长期存在且无法调和,所以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达不到设想的初衷。

2.实训人数安排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现行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故生产实训也就顺理成章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但是,企业的生产安排及岗位的设定都是以能完成生产任务为前提设定安排人员的,一般情况下各工序环节大多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仅需少量的设备维护和质量检测人员,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生产时不能一次安排太多学生,否则就不能保证正常地开展安全生产,也不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技能训练与经济效益存在冲突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就会将学生技能实训作为重点,就会尽量满足学生训练时间,并允许实训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则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不仅在时间上要求紧,还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学校技能训练需求和企业效益目标的矛盾在生产性实训实施过程中尤为突出。

4.两类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指导存在不足

高职院校多数实训指导教师都对企业岗位不熟,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清;企业员工对教育教学不懂,对教学管理不精。由于高职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在企业任过职,对于企业一些生产流程不熟悉,导致实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工作人员(带班师傅),虽能指导学生上岗工作,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清,对学生学习能力不楚,对教学方式方法不懂,再加上心理上认为学生不是正式的员工,故在管理考核时很自然地就不执行严格的管理与考勤,进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5.标准不一,使工作人员心理上存在抵触情绪

由于校企双方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不同的薪酬制度,所以基地管理就很难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来进行管理。正常情况下企业是根据员工的岗位和各种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和奖励,而对于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其工资由学院发放,现在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师都是采用的坐班制,对于其真正的工作目前还很难提出具体的评判标准和有效要求,所以企业化管理对他们几乎不可能,许多时候大家只是凭热情或自觉在工作,工作的效果与真正的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相同的岗位出现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很容易使工作人员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对策

1.顺应时展,增强自我适应性

我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结构模式,确定开展实训项目时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当然在建基地之前应有细致的调研,充分的论证,对行业企业有充分的沟通,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顶岗实训项目、内容及安排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很深,基本都是根据学科体系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学安排的,而这样的教学计划、时间安排都比较固定且周期较长。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校企合作新的模式,学校应通过自我变革,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来适应企业生产计划。如可以将稳定的、周期较长的教学计划分解成短期的阶段性的教学任务来实施;将学科知识分解、整合、提炼成项目知识、岗位知识,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计划瘦身,使科学知识和典型岗位知识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使人才培养目标更易达成。这样的教学安排会显得灵活机动且富有实效,进而就能适应企业不定的生产计划。对于生产实习时间问题,应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在确保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强调学生所进行的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学生实习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和实训内容。

2.改革教学方式,实现公平教育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初衷就是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技术和技能,了解岗位所需,为以后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基础。每个学生都应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训,但是一个岗位不能同时满足全班所有人同时进行顶岗实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班级进行分组,进行错时轮岗实训。

由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相应的项目知识、岗位知识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出来教学项目,所以对每项任务和每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数等都做了明确地安排,精心地设计。进而学生在平时上课时就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项目化、小班化教学。这样到生产实训时就可以安排学生按岗位进行轮岗实训,可以很好地解决岗位少与实训人数过多的矛盾,也能很好地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参加实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同等教育,公平教育。

3.承担历史使命,共育技能人才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的源泉,是决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而人获得培养和锻炼的场所无外乎来自学校和单位,故校企双方对人才的培养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应将产品生产流程,工作岗位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校,并派熟练员工、管理人员等和学校教师一起将学科知识整合提炼成项目知识、岗位知识。根据真实生产要求进行项目内容分析,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当然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下企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企业生产,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并适应教学规律,为校企共同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基地进行顶岗实训时,企业一方面应按产品的生产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物料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生产基地自购一部分元器件等物料,补充培训和生产中的原材料消耗。

由于平时的学习训练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训练出来的学生对企业岗位就非常熟悉,繁忙时学生还可以为企业充当“助手”、“临时工人”等角色,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完成生产任务,也可以使学生在生产中得到锻炼,真实地实现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当然,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优良的,要给予表扬及奖励。

4.改革用工方式,构建协同融通的人才机制

大力推进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针对实训指导教师对企业核心岗位不熟,企业员工对教学管理不精的问题,校企双方可以构建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工作团队的“同一”——相同的管理,一样的待遇,必须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身份协同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到学校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师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参加企业一线的产品生产工作。

只有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学生生产劳动的指导,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才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有所了解,进而才能有所精通。也只有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参与一线产品的生产,参与培训企业员工,才能对各岗位有所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发出与实际完全吻合的项目化课程,也才能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同时,对于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和学校要启动“共引共担共享”机制,即以“企业提供高薪+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共引、共担、共享行业内顶尖的技术大师和高级管理人才。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项目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

5.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

针对校企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很难管理的情况,可以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项目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应打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不分企业员工还是校内指导教师,按实训项目性质和内容,根据完成实训的标准,按学生人数进行计酬。当然,为保证生产任务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训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制定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员工、指导教师的工资及奖金挂钩,学生与实训成绩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4篇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发展职工教育事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活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的工勤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职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和国防教育;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对职工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提高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

第四条 职工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素质。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将职工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加对职工教育的投入,对职工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实施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本辖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职工教育事业。

第六条 在职工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和参加培训学习取得显著成绩的职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部门的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职工教育工作,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拟定职工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职工学历教育,依法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机构,督促、检查有关职工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

第八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工人上岗、在岗、转岗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县级以上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本行业职工教育工作,编制和落实本行业职工教育发展规划的年度计划,制定本行业岗位规范,做好本行业职工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乡镇企业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本辖区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编制和落实本辖区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

第十三条 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参与职工教育的管理和监督,维护职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组织,应当参与并协助做好职工教育工作。

第三章 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

第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有义务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应当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制度,制定并实施职工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职工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本单位职工教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纳入其任期目标,并接受有关部门检查和考核。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建立岗位培训制度。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必须按规定经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企业、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选送符合条件的职工参加高级技术业务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

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职工教育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经费。

新建的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必须同时规划建设职工教育设施。

第四章 职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 职工根据本单位生产、工作的需要,享有参加各种职工教育培训的权利,并履行服从本单位学习安排,按照要求完成学业,用其所学为本单位服务的义务。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有权优先参加职工教育培训。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安排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时间为七至十二天,每三至五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的学习培训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企业领导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班组长,每年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最低学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

第二十条 经单位批准参加学习并完成学业的职工,其学习费用和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经单位批准连续脱产学习半年或者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的职工、以及被选派出国、出境学习的职工,应当与本单位签订书面合同。违反合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职工个人要求调离或辞职,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合同约定,承担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

第二十二条 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合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应当作为职工上岗、任职、聘用、晋级、晋升的必要条件。

第二十三条 职工对本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工作有权提出建议和批评。

第五章 办学、教学和考核

第二十四条 职工教育由政府统筹规划,采取行业和企业、事业单位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和利用广播、电视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

行业管理部门、乡镇企业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及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建立的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承担本行业、本单位的职工教育任务。

不具备单独办学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可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力量集中办学,也可联合办学或以委托培训等方式,完成职工教育任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和捐资助办职工学校或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六条 举办职工学校或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各类职工学校或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 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把开展职工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性质,不得擅自改变。

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校舍、场地,不得侵占、破坏。

第二十八条 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按照物价、财政部门规定的项目、标准收取费用,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乱收费。

第二十九条 职工教育应当坚持培训与考核发证相分离的原则。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考核发证。

第六章 教 师

第三十条 职工教育教师的配备,实行专职、兼职结合的原则。专职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按有关规定配备。

第三十一条 职工教育教师应当热爱职工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或具备与其担负的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水平。技能培训的教师,应当由具有实践经验和相应教学能力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职工教育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职务相适应的学历要求、专业水平、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工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工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工教育发展的需要。

行业管理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进修和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专职职工教育教师每年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十五天,其教育培训时间三年内可以集中使用。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

第三十三条 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鼓励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职工教育事业。

成建制的职工学校专职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待遇,与相应的普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待遇相同。企业、事业单位专职职工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聘任、晋级、调资、奖励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本单位技术人员的待遇相同。专职职工教育教师按国家规定可以参加学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或参加企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定。

第七章 经 费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当把职工教育经常性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第三十五条 企业及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应当按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提取,列入管理费用。属于试制新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职工培训费用,可以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其他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提取,在事业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结余的事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职工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由企业、事业单位承担职工教育管理工作的机构掌握使用,上年度结余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转入下年度使用,财务部门按照规定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应当在工会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工教育。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统筹用于职工教育事业。提取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零点五。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不得挪作他用。具体提取、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有关部门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并可对直接责任人或者单位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将职工教育列入本单位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或者不组织实施规划和计划的;

(二)不按规定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制度的;

(三)擅自改变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性质的。

第三十九条 侵占职工教育的校舍、场地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破坏职工教育的校舍、场地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截留、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责令退回,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有关规定颁发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合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并销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一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未经批准,举办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撤销。

第四十二条 职工学校和其他职工教育培训机构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411”工学结合模式 会计专业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41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与主干课程相对应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以核心能力为本位设置岗位实践课程体系,前4个学期重点进行公共课程和岗位实践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辅之以阶段性的顶岗实习;第5学期依据企业需要,按职业岗位群或专业的要求,对前面4个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综合训练,重点实施综合性实训项目、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等;第6学期以安排学生就业为重点,主要开展校外顶岗实训,进行项目驱动制教学,及时安排老师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以提高职业岗位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采用即“4(岗位实践课程)+1(综合性实训课程)+1(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一般包括等:会计主管、出纳、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电算化会计岗位一般设置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岗位。与会计岗位相对应设置实践课程:前4个学期设置基本会计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化岗位实践课程,基本会计岗位实践课程包括会计主管岗位实践课程、出纳岗位实践课程、资金管理岗位实践课程、预算管理岗位实践课程、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存货核算岗位实践课程、成本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工资核算岗位实践课程、往来结算岗位实践课程、收入利润核算岗位实践课程、总账报表岗位实践课程、稽核岗位实践课程、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化岗位实践课程包括电算主管岗位实践课程、软件操作岗位实践课程、审核记账岗位实践课程、系统维护岗位实践课程、电算审查岗位实践课程、数据分析岗位实践课程、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岗位实践课程,第5个学期将电算化与手工结合起来行会计岗位综合模拟实训、多媒体会计模拟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审计软件模拟实训、毕业设计等,会计专业基于“41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开展实践教学课程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在受传统影响却不够明显,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本科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依然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原则,理论教学比重太大,实验、实训内容和课时偏少,技能项目匮乏。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淡化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打破普通高校“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格局及传统的学科界限,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按岗位技能设计实践课程。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内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从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计划和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和修改,改变传统的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设置的本科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引人灵活的、模块化的设置方案。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和专业技能的项目、要求,为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强化竞赛教育。

(三)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应与培养目标、规格、层次相一致。但目前,一些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并没有按照职业能力、岗位职责、技术和管理规范来确定课程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时,对于市场变化后各专业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及时提出新要求。因此,按照职业能力、岗位职责、技术和管理规范重新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建立财税服务公司和校内超市,开创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成立财税咨询公司,作为独力法人单位,对外开展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作为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的操练场,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成立校内超市,其活动包括开业策划、财务税务操作、供货渠道定位、价格策略、库存控制、营销策划和营销服务等,作为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平台,它将以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训练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实际岗位职业经验。其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实现零培训上岗。近年来我们在许多会计类课程如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软件应用、ERP沙盘模拟对抗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成效显著。最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构建新型岗位导向的教学体系,在该体系中,出发点是岗位需求,实践教学是岗位能力培训的起点,岗位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回到实际岗位中检验,源于岗位,终于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

(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积极开发基于职业岗位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要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根据职业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开发与行业、企业用人要求结合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开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按照职业岗位的

能力和规格要求,实施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造,使每一个教学模块,对接一个职业岗位能力。根据“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由通用素质模块、专业岗位实践课程、职业考证模块三个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开展“实训主导型”教学。实训主导型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实践教学,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组织教学,学生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代替以往记忆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为实训的开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实训主导型教学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某项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训主导型教学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展开,根据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整合到课程之中,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理论传授外加实践活动的形式,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活动统一于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目前,虽然一致认为高职会计专业要以“能力为中心”,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模拟实习和技能训练。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是,在讲授理论课以后进行实践教学或者课内就某个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是传统的知识传统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推行“实训主导型”教学,促使相关专业教师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充实实验实训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开展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岗位能力以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如存货核算岗位就需要将财务会计的存货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中的存货管理以及会计电算化当中的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几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这样,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过程了,而是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一体化过程。“实训主导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知识传统型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

(3)开发若干基于工作过程的任驱动式的实训项目。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按项目化方式确定实验和实训内容,安排一定数量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的任驱动式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出纳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现金收支清点、凭证、日记账的填写、各种票据的填写、结算方式使用、银行余额调节表编制等。根据出纳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出纳岗位实践课程如(图4)所示。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促进实践教学有序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按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七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探讨随机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出勤、上机成绩等都作为评价与监控的指标,建立综合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

(七)加强模拟、仿真的校内职业岗位型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习存在诸多的限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工科类专业比较而言,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硬件资金投人相对较少,但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仿真环境的营造、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践教学材料的准备、专业软件的实施等方面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并努力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专业职业技能构架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设计和建设职业岗位型实训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活动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八)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虽然会计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习存在诸多的限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各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学生顶岗实训、零距离就业及教师顶岗实践、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开发、教学案例收集的要求,重点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后,关键是要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严格、务实的企业化要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的环境虚拟性、环节单一性等缺陷,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职业化要求”氛围,充分完善已经初具特色的“校内实验实习十校外基地实习”的内外结合模式。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与合作单位双向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合作单位的发展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

(九)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会计类课程要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形式,引入模拟操作、仿真练习、方案设计实施、实际课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其次,要改革成绩评价方法,打破单纯以笔试评定学生成绩的做法,把实践教学如模拟股市交易、模拟外汇交易、理财方案设计等实验、实训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最后,学习并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效率,并使模拟操作更加真实、技能训练更加有效。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展望

(一)加强体现职业性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抓好“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定期派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或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甚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进行岗位训练,以增加实践经验;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专业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制度。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6篇

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建议岗位培训是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由于高校自身体制的问题,加之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师岗位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新晋外语教师如何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应对自如,完全在于岗位培训模式的实效性和可行性。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中的问题已是各大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应给以足够重视,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高校外语教师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素质要求必然严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英语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足见师资退伍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师资类型单一。由于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师资力量不可扩大,新晋的缺乏经验的外语教师不断增多,绝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年龄结构上趋于同一,难以满足外语教育对任课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2.师范教育缺失。从近几年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试讲成绩来看,获得A级别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少,获得D级资格证书的人相对较多,且占有绝大比例。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来,新晋外语教师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不具备在高等院校任课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高校外语教师这一岗位。

3.工作量大。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基本都要设置英语课程,英语专业组中的每位教师每周都有超过5节课时,有时更多。对于初登讲台的教师来说,这样的工作量是繁重的,一时难以准确找到岗位定位。

4.漠视职业发展规划。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任教初期是教师找准职业定位,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碰撞时期。为了实现最终的职业理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岗位培训中应重视职业发展规划,但是现实却与之相反,培养出来的教师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二、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反思

由于生源不断增多,加之教学科研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每年都要聘请一批外语教师。根据一些机构不完全统计,这些新入职的教师尽管有着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却没有基本的任课经验。对于新晋英语教师来说,只有经过一定时期岗位培训才能具备任课资质,拥有学识、文化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目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的方式主要包括开设课程、讲座等,这些方式是高校对新晋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一种直接灌输。尽管在培养端正思想的教研人员上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以来其中存在不少弊端,如第一段内容所示。由此可见,培训期间不能一味采用这些方式,除了端正教师思想还要考虑其他方面。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有着两方面目标:一是,帮助教师快速融入大学教学环境,了解任教学校的文化氛围;二是,增强新晋教师自信心,帮助其在讲台上站稳脚跟,面对讲台下的底气十足。由于岗位培训的体制问题,这样的一种岗位培训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为了考证而学习,为了得到证书不得不死记硬背,教条主义泛滥。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教师资质证书去各大高校任教时,发现除了一些临时组成的“课程讨论组”以供他们参与、学习外,并没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促进自我发展,而且一些讨论也非常形式化。

对于一些新晋外语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专业院校毕业,即使拥有较高的学历、文化,一一掌握了岗位培训重点内容。但是回到学校,站上讲台,对一些教学方法技巧、理论仍然存有疑惑,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与技巧涉猎的少,不够深入,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考虑欠缺。另外,受到学校教学体制的影响,外语教师岗位培训漏洞百出,高校不能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些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自身发展。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教育机构加大了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一些弊端得以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弊端。

三、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建议

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策略应针对新晋教师特点和其所处环境来设定,创新与变革培训手段和内容,才能对新入岗位的外语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帮助其掌握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其答疑解祸。

第一,聘请有资质的教师担任岗位培训的讲师,他们不一定是有学识的资深教授,只要能够胜任讲师这一岗位,将枯燥的培训课弄得生动有趣,摆脱灌输式培训方式即可。

第二,聘请学校内的管理者来授课,能够清楚明白地向学生教授学校的文化、制度和规范,让新来的外语教师快速融入本校教学环境。

第三,聘请学校内的教学先进人士为新晋教师进行培训,和他们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帮助其掌握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四,注意整合教学资源。出于提高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交过考虑,要求讲师结合新晋教师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连同自身的实战经验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举例法、情景再现等方法,使新晋教师在讲师的正确引导和辅助下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五,灵活运用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于对新晋外语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对象属于成人,且是高级知识分子,教条主义的培训方式并不是他们所喜爱的,应灵活采用一些授课方法,多多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他们共同探讨重点及有争议的问题,弥补经验上的不足,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环境。

第六,精心设置培训计划。外语教师岗位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源活动,需要精心制定培训计划,计划中要考虑该校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以此为依据设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以便受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网络化、全球化,外国文化逐渐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之中,外语学习也成为了高校教学中一门重要学科。高校外语教师岗位培训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基本现状基础上借钱国外对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趋势、经验和方法,也可将岗位培训与科研结合起来,寻求形式上的创新,为高校输出更多具有资质的任课教师。

参考文献:

[1]高云峰,李小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2007,(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5).

[3]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6.

[4]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95-03

如何在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岗位适应性和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迫切需要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改革,以期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教学模式,所以关键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改革。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是为地方中小企业培养胜任一线岗位的会计人员。目前社会上会计工作岗位一般有出纳、实收资本核算、债权债务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工资、成本费用核算、总账报表、会计主管和会计电算化等岗位。为了能胜任工作,其核心是各岗位工作者都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要求证书准入制和会计核算能力。因此,富有成效的人才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者。现阶段,教学模式改革成果,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两步走,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仍然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对知识的接受较为被动,独立性思考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无论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都难以满足毕业后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之上,我个人认为只有把理论知识传授、实务操作训练指导和证书报考引导等教学程序和方法相互衔接、渗透,即“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且能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含义

高职会计专业“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融“教、学、做和考”于一体,具体做法是:教师做好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学),做好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账以及社会真账(做)并积极报考国家岗位从业资格证和职称等级证书(考)。这一内涵要求教师将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指导相结合;学生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国家考证相结合;会计分岗实训与会计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社会真账实践相结合。

三、“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和部级考证有效地结合和渗透,做到了人才培养成果的实用化和高效化。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筹码,提高了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学生、教师和高职院校的共赢。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相结合,实际上是引入了实际会计工作需要的任务驱动,这样枯燥的理论知识就变得更为具体、生动和实用,被动的课堂灌输就变成主动参与解决,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计历史悠久,理论在不断丰富、健全、规范和国际化,行业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准入化和现代化,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一方面深知会计专业理论上的博大精深和实务上较强的岗位技能,另一方面了意识到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资格证书准入制,从而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日后工作要求,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深化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筹码。由于实行“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和实践操作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不仅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岗位实践技能必然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为顺利通过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试和初级会计资格(助理会计师)考试提供了可靠保证,这些行业准入证书既是职业应聘的敲门砖,也代表着专业水准。

4.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首先,高职院校模拟实训,是按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要求,利用模拟企业业务及其过程,开展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里,通过轮岗分工和协作完成各自不同工作任务;其次社会真账真做,使得学生真实体验业务流程和规范处理,并按时和按质完成其工作任务。两种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扮演了“准会计”角色,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5.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学生在校办财税公司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理论课堂及模拟实训中尚未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要求学生尽快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可能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寻找答案,也可能在工作中逐渐找到办法。在这种氛围中,可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综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6.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要做好方向上的引导、知识讲授和技术指导,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的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学相长,反过来也会促进我们教师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要将“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成效,学生、教师和高职院校,甚至是社会同行要做出相应的支持和努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这是实施“四位一体”教学的首要条件。由于会计专业技术型和应用型较强,所以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是理论扎实,又精通会计业务的双师型教师。学校、系部和教研室都要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规划。拓宽多样化的教师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比如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报考国家资格及等级证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挂职实践;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聘任有丰富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等。

2.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这是实施“四位一体”教学的重要条件。依据教育部人才培养计划和财政部等相关部委最新文件,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和会计类考试方向,把握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认真研究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动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如在培养计划上大一重点开设职业基础和修养课程,大二开设职业技术课与认证课程,大三开设分岗和综合实习实训及职业发展课程;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上将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和国家考证知识点有机融合,把课本、实验手册和考试辅导一体化,主要结构思路包括岗位业务引入、业务技能和流程描述、业务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操作技能指导、业务总结和案例练习等。

3.高职院校要加快会计实训室建设,这是实施“四位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在资金和场地上加大投入,加快实习实训室建设,根据实景环境布置,实习实训室既是教室,又是真实的财务科室上,集岗位分工实训和综合实训于一体。配备微机、展台和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财务室工作台、微机、打印机、点钞机、扫描仪和捆扎机等自动化设备,配备空白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资料和算盘、计算器、针线、章印等会计工具,购买并安装相应的财务软件等。在财务科室的基础上,再配设集合银行、工商、税务和质量技术监督等服务中心实训室。

4.科学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这是实施“四位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一步。“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除了兴趣以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大一入学教育和平时学习中,相关教师一定要做好职业引导,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的意识到专业的技能型和相关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积极做好理论学习、技能操练和报考资格证书,并做好进度安排和相应的职业规划。

5.做好各类实习实训,这是这是实施“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①首先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结合“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深化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②其次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在分岗实训中,基于中小型企业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位学生负责制,或者一岗多位学生合作式,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工作团队。在组织分工上,按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相容工作岗位实行分离,分为财务主管工作岗位、制单会计工作岗位、记账会计工作岗位、出纳工作岗位、审计工作岗位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轮换,在不同岗位上相对独立地处理好本岗位业务,达到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在完成分岗实训之后,每位学生要独立进行并完成综合实训。它是将各会计岗位集于同一位学生,实训主要目的是选择典型业务,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经济业务资料,独立进行原始凭证的获取或填制以及成本计算,到记账凭证编制,再到序时、明细及总账账簿的登记,最后到报表的列示。使学生掌握综合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③最后,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是对手工模拟实训的升华,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开展了会计电算化。面对这种形势,在手工账实训基础之上,让学生利用对应的手工账业务资料,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先将相应的业务资料输入计算机,形成会计凭证,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流程式处理,最后出报表,掌握应用现代财务软件,提高就业和职业能力。

6.注册财税公司,这是实施“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和质量上很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真账,从而真账的处理及流程很难零距离接触,因此,高职院校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是自己成立一个实体,比如创建“会计、税务咨询和服务公司”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公司规模和盈利性是其次的,主要是要有多样化和规模化的业务量,使学生能参与到真实的业务中来。具体做法是,聘请高职院校内部具备资格和经验的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实务界同行专家,担任公司部门负责人或业务指导,有计划的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凭信誉和质量争取到更多企事业单位支持和业务,通过对委托单位真实业务参与处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真实的手工账处理、电算化处理、纳税申报和相关服务的工作流程和处理,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强化了实务操作技能。同时也实现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司盈利和社会服务的共赢。

五、结束语

通过对“教、学、做和考,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会计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而且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其毕业后会计工作岗位。从而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秀洁.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J].才智,2009,(30).

[2]罗志敏.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01).

[3]亓玉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

[4]王增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原则[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报,2009,(06).

[5]蒋洪平.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

培训学校岗位工作计划第8篇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制造类专业近几年一直探索建立“校中厂”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结合。规划将学院的机械加工中心建设成可集教学、实训、生产真实产品及技术开发、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的“校中厂”。

1 “校中厂”的基本内涵及功能

“校中厂”是将学院的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

“校中厂”可以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因此在创建“校中厂”时保证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计划安排的双向性。“校中厂”的工作计划必须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又要保证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因此协调好教学计划和工作(生产)计划是实现“校中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是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校中厂”的人员因所履行的职责不同而不断转换。教师或其他员工既是教师也是师傅,即他们在教授知识时是教师,在指导实践完成任务时是师傅,是教与导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工学过程的交融性。“校中厂”中教学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相互交融,既要在工作中学习,又要在学习中工作;既要在教导中工作,又要在工作中教导,两种活动交互存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既相互验证又相互促进。

四是工学场景的兼容性。“校中厂”的车间或办公室、职业岗位区,既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

2 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学院组织了相应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校企一体在各国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开展“校中厂”相关制度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决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基于“校中厂”平台开展工学交替的试点,先后组织校内外教育、劳动、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了具体目标的方案。

(1)成立管理组织机构。“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成立一个由学院相关部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由副院级领导任主任。然后建立具有明确的企业组织架构,设有厂长、副厂长和技术指导,分别由二级领导、专业课教师等担任。还有按工艺流程精心安排各岗位,明确分工,下设如设计、工艺、制造、质检、售后等工作室。并对各工作室进行了定编定员。

(2)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明确的校中厂教学模式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建立设计室责任制度、制造室责任制度、调试、维修室工作责任制度、质检室工作责任制度等,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并在生产安全上作严格要求和规定。同时校中厂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完成订单任务的矛盾。所以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生产任务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可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中厂的生产任务情况,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让校中厂所有人员和学生都清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学习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4)加强课程建设的改革。基于“校中厂”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生产性和教育性。充分利用“校中厂”的综合资源,以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为载体,提高课程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提高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程度,反映行业企业第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5)成立了一支双师型队伍。校中厂教学模式的人员既要懂课程的目的、层次和进程,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又要懂工程及其成本运行机制,具备企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将教学过程融进生产计划。因此针对原专任教师,安排其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锻炼,或选送到相关企业去进修培训,提高实际设计、操作能力;对原工厂技术人员或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其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6)改变评价体系。使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特别对学生的评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考核。例如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3 制造类专业“校中厂”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成长规律。制造类专业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分阶段培养学生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课堂学习与“校中厂”认岗实习、技能训练性实习、生产性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课堂学习与“校中厂”实习循环机制。课堂学习期间按班级进行,实习期间将班级分成每组5~8人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指导师傅,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见岗阶段以认识岗位、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认识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见习性专业岗位的认知。

第1学期,专业岗位认知。通过见习进行岗位认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职业岗位目标。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以下简称模具)专业学生在第1学期要在工厂进行2~3周的认识实习,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事主要见表1。

第2学期,基本技能培养。通过真实生产任务式学习情境,进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基本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机械加工、手工制作零件、液压与气动、模具加工设备认知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2)第二阶段:跟岗阶段以熟悉岗位、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为主,实现的是以体验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熟悉性专业岗位的体验。

第3学期,核心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进行专业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主要学习模具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与制造等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4学期,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实境训练,强化岗位核心技能学习和岗位拓展技能培养。主要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加工工艺、模具快速成型等,使学生掌握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

(3)第三阶段:轮岗阶段以轮训岗位、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培养岗位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轮岗学习为主的做,体现的是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

第5学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对典型性专业岗位的轮训,熟练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学习专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

(4)第四阶段:顶岗阶段以熟练岗位、掌握专业综合知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的是以实践工作为主的做,体现的是生产性专业岗位的熟练。

第6学期,综合能力提升。通过顶岗进行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预测决策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职业精神,实现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为顺利上岗做好准备。

4 基于“校中厂”的制造类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对本地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用人单位对制造类专业人才技能的需求,提炼确定针对每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如表1所示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已建成的“校中厂”为依托,基于工厂的主打产品,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真实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项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具体的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1)引入任务。实施“校中厂”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生产真实的产品。一方面对原校办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1~2种产品作为产教结合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联系,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扩大业务。工作任务时以系列产品或典型产品为佳,并建立工作任务库。对长期合作的产品,应选派教师进厂学习培训,掌握相关技术,了解相关要求,与企业保持沟通与交流。

(2)提炼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是基于所引入的真实生产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所包括的项目,归纳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如产品设计、零件加工、装配与调试、品质检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项目。

(3)开发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转化过来的。组织教学团队对每个工作项目分析研究,将该工作项目转变一个个教学项目。如零件加工可以分解为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加工等。

(4)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确定后,教师按学科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环节分解教学目标,整理归纳相关学科的知识,然后相关教师一起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在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