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16 14:11:12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记笔记 学习效率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结构有很大变化,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很多初中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或对单一题型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学生,其成绩也不会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认为:“记笔记就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和摘抄,很浪费时间。”这是对记笔记的错误认识。其实,有实验表明:刚听完课,能记住知识的80%,过了48小时之后只能记住10%。这说明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记笔记有很多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书写笔记的方法和格式

记笔记要记单面,采用提要式记法,不仅要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还要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出几点来。有的知识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层记录、脉络清晰。上课时主要以听讲和理解为主,在教师书写板书时,要简略地记下大纲、思路和疑问。对于教师的总结,在记笔记时要用词简洁,可用代号,听、看要结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记,可用不同符号标注出重点、了解、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反思与复习,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课后把教师讲过的内容整理完毕后,先回忆一下,再默写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把答案归纳成小点后再进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阅笔记,但做题时不要把笔记放在一边,当遇到不会的题时再翻阅笔记。

二、彩色笔标注法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套彩色笔,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解、重点背诵、单选、大题。对于定义,常考的那几个字可以用红色笔来书写。如“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关键词,要用红色笔写出来,课后复习时,着重注意这几个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义:海水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于这个定义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定义,而应用等温线图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表示,暖流用红色表示,还可以把等温线与纬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纬度低的地区温度高。这样,知识点和考点就有效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却得不了高分的问题。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

人教版教材,结构清晰、明朗。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识点只需了解,有些知识点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识点才需要重点理解、掌握、背诵并拓展。对于文科而言,答题时不需要全用原话,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听讲和理解,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海洋水是主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这种常识性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也就没有必要写在笔记上了。

四、教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新课改之后,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如在“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练习册中却有很多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习题。因此,我在讲课时,一边画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一边总结规律,提出风海流的定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一边在板图中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风海流的方向最终与赤道相平行,而整个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形状类似于数字“8”,大洋中低纬度洋流,以大洋为参考,西暖东寒,而以大陆为参考则相反。我把学生的总结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后把课上板图中的内容直接填加到笔记本中这一知识点旁即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五、补充知识点对应的典型题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时却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或是做题方法不正确,不能把知识点和多变的考题进行有效结合,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达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我把做题的方法又做了总结:第一,审题。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图中的经纬度、典型地区的轮廓和形状。第二,找关键词。看看题中考的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还是前者与后者相比。第三,借助选项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做题。我让学生用单面儿记笔记,背面儿进行例题补充,把平时在练习册上遇到的比较好的典型题写到对应知识点旁边。如果图比较简单,应尽量手绘,如果图和图例非常复杂,就可以把练习册中的图直接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详细解释ABCD四个选项,如A为什么是正确的,考查了哪个知识点;B为什么是错误的,怎么改才是正确的。起初按这种方式做题,学生会感觉很费劲,速度也很慢(每个选项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做题可以反复巩固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熟悉知识点,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不用再翻阅笔记了。

六、编小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

地理知识体系庞杂,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做题时还有很多图像,涉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所以背诵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些小谚语和口诀,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节课时,分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但这些国家中又有好几个国家和其他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国家重复,所以,我就编了一个拼音口诀:美、加、澳、a,o,e……这样既好读又好背,还不容易忘。对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里晴,地无三里平。”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觉记笔记了,90%以上的学生能从记笔记中收获成功。通过记笔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清脉络,找出错误原因。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总结试卷。在试卷总结课上,80%以上的问题已通过查阅笔记、反思理解、小组讨论纠正过来了。不仅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2篇

这次期中考试总体不会特别难,因为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总结。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成为很多同学发挥不佳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在一轮复习中没有抓住每章重点,对基础知识点认识不深刻,片面的以为基础很简单,忽略知识点原理等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从期中考试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将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原因

错题是照亮自己弱点的明灯,在错题中总结,在错题中找原因,是高三复习的一大关键内容。所以,一定要将期中考试试卷中的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错题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2)将错题相关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重新梳理知识点的原理

找出错题的原因所在,还需要了解错题在高三复习的知识点中的位置,然后将这部分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将知识点的原理弄清楚,防止下次做同类题目的时候再出错。这个环节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这是很多同学往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提醒同学们应多注意。

(3)对知识点所在章节的重点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

一道题放到试卷中,是因为它站在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因此,既然一道题出错,非常有必要将它所在章节重点内容重新在梳理一遍,做到万无一失。

(4)总结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3篇

一、用“思考与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讨论”是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进行加强巩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龟为例子讲解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后,引出思考与讨论,其实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个知识点之后有可能引发的疑问,而教材中正好给出了这些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龟换成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换成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又将怎样?(2)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哪一个?说明你的理由。(3)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吗?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完生命系统结果层次之后,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考查点,容易理解错误。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有一个“思考与讨论”是在学习了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在所需条件、进行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什么区别?(2)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得联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学习了光反应和暗反应之后,需要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总结和比较,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总结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总结归纳的能力。这一类的“思考与讨论”还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课本中的一些“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中的两个“思考和讨论”,一个可以让学生观察这四个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这些氨基酸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现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但是总是有很多考生写错。如果采用这种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肯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要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者老师自己总结出来,那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一处“思考和讨论”,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人体食物中的蛋白质如何转变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变成蛋白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此过程的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使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可以组成多少条不同的长链?引出了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这个“思考和讨论”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又比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中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总结出无机盐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直接地传授给学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必修一模块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要求学生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这两个问题是学习生物科学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科学探究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渗透,让学生在摸索中慢慢进步。学习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之后“思考与讨论”提到: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感悟?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进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技术进行配合,了解到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中关于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思考与讨论”,学生必须通过思考与讨论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总结这一章的关于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体会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中,学习了整个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和思考,从他们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方法的不足或优势,以及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四、对于“思考与讨论”,需要有所取舍地使用。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4篇

现阶段高中化学的备考复习课程中,大多采用问学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给出目标,学生根据课本和教材来解答,这种指哪打哪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学习,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条理,建立宏观的知识体系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化学备考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在教学和备考中,师生互动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老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听课的状态,留意是持续保持积极高涨,还是越来越心不在焉丧失兴趣。课堂体验持续吸引着学生,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异,学习耐久性也不同。有的学生缺乏克服问题的信心和意志,遇到复杂费脑筋的题目就打了退堂鼓。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加强理解和变通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现阶段高考化学试题总体来说难易程度适中,知识点覆盖全面,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察,需要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础的复习备考应依照课本大纲进行,理清知识的脉络。培优补差,帮助优等生解决易出错的问题,强化困难生知识基础,加强学习信心,通过导学案和多种类型题的集中训练来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物质的分类、检验和鉴别、计算物质的量、电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基础知识每年必考,大纲范围内涉及到教材的边边角角,都有可能成为出题的知识点。零散细碎的知识点识记容易出现疏漏,学生探索其中的相关联系,串接成一条知识链,就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化学实验题的训练中,经常可以看到因题而设的新奇仪器和装置,这种非常规仪器装置的组合可以实现实验功能的综合拓展。在实验备考中,应重视对仪器装置的名称、类别、用途、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

(二)构建完整的理论结构

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梳理总结,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梳理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处理问题时就能快速精准地检索到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备考效率。如在进行化学元素学习时,可以这样来设置导学案:①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②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常温下状态、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溶沸点)③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单质反应、和常见金属、和水、和酸碱、和特殊化合物反应)④元素氧化物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⑤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习新元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己掌握总结的规律,探索并发现课本编写框架中存在的关联,初步模仿构建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模仿下图绘制含碳有机物间的转化关系图,把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串联成模块化的知识网络,直观形象地整合了繁琐细碎的知识点,考试重点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课本学精学薄。

(三)注重实验总结

化学的特征就是以实验为基础,近年高考化学命题可以看出,化学实验不断深入考察,考察方式也越发新颖创新,强调发挥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教师备考时应引导学生多做总结,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化学原理。因此在复习备考时,首先是让学生加强对实验的认知基础,结合生活经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合作探究。经常考察的实验有酸碱中和滴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萃取、蒸馏、重结晶、沉淀溶解平衡、乙烯的制备、酯化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实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不同的效果。定量的化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时间,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综合性实验考察了多种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开放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跳出课本框架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题:从你最熟悉的酸、碱、盐中,任意选出四种物质,使其符合下图中的关系,途中连线的物质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请讲物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方框内。

三、总结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5篇

一、明确任务――二轮复习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全面扫描基础上的提高和深化,是把知识重组、归纳和综合的过程,即知识重组、构建网络,对重难点(主干知识)和主要能力点进行专题强化突破。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是主要目标。

二、专题设置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轮复习专题体系的设置,实际上缺乏权威、统一的构建,专题选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新课标高考重能力的倾向更为突出。根据考纲的要求,以核心知识为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即重难点知识+专项能力。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保证专题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制订专题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有主干知识性原则、能力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专题设置建议如下:

专题一 地理图表的判读

专题二地理位置判断及距离计算

专题三地球运动

专题四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判断及自然带分布特征

专题五水体和地壳地表物质运动及水利工程

专题六资源、能源问题及跨地区资源调配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问题及解决途径

专题八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区位选择

专题九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专题十世界热点地区焦点问题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专题十一中国区域发展特征和国土整治与开发

专题十二 高考题型分析及其解法

经过专题复习,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5.比较知识异同,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高考方向把握到位

高考方向,是二轮复习的指向标。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在二轮复习时就能够确定复习重点,捕捉高考热点,找出第一轮复习的弱点,使复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钻研考纲,认真解读双基,积极关注变化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入研究考纲,明确知识范围、试题结构、能力要求及题型等。近两年考纲相对稳定,基本没有变化,高考命题应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分析高考真题,探讨命题走向

高考真题是《考纲》对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体现,也是准确理解《考纲》的最好“参考书”。在复习每一专题时,要了解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查情况,认真分析命题方式、特点及其规律,并由此确定该专题的复习重点,以做到有目标、有侧重地复习。

近几年的新课标卷, 题目灵活、注重能力,无偏题、怪题,题目难度适中。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人文地理分量有所增加,这也许是高考命题不断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一个体现。出题频率高的知识点是:区位、农业、气候、城市、工业、河流等。

四、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与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务求细密,以夯实基础。二轮复习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它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的关系

自然地理,充分理解原理和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个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使思路更为开阔。

3.地理学科与热点问题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高考命题常常以热点为背景,考查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牢牢把握主干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不要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强化读图抓共性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读图分析题所占分值比重一直很大。2013年新课标卷1“无图不成题”,包括地形图、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共10幅,2013年新课标卷Ⅱ共7幅。

图形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或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揭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6篇

一.“务实”“务虚”相结合

“务实”,指的就是真抓实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理清理顺,一套试卷一套试卷地练习,无基础无以建广厦。高三复习,无非是做单项知识点练习,做综合试卷;考试,讲解试题,引导思考和归纳;讲完试题,再做题,再考试;如此循环往复。但在备考过程中,功夫下了不少,知识点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模拟卷做了一套又一套,成绩就是不见长,模拟考试试卷很伤人;分数的涨落左右着学生脆弱的心。因而, “务虚”在备考过程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谓“务虚”,是指当老师的,能耐心地帮学生理清理顺思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精神燃烧,使他们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当老师的,如若也跟着学生感叹“语文难长分”,或者一味责备学生“我跟你讲多少遍了你怎么回事”,还不如鼓励学生理性分析存在的差距,讲清模拟卷与高考卷的区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有人说,冰山的的运动之所以雄伟壮丽,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其实就是外在形式上的求索务实,而情感与思想则是其中的“八分之七”。人类有异于其他动物,是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正所谓“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人的精神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学生有向上的内需,我们要顶着让学生上;我们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老师有能力帮所有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让他们树立信心,稳步前行。

让学生明白,考试得分高低与考生的心态有着密切联系,心态又与平时老师的训练息息相关。平常要面对的各种测试不仅仅只是在测试对知识的储备和掌握程度,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应试心理。任何一次考试都不能真实完整地测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每次考试卷子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有些同学的考试得分就会出现不断涨落波动的现象,这很正常,它只是说明此次考试考查到的一些知识点你可能还没有充分地理解或记忆,老师对考试试题的有意识调控,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和看清自己的复习状况。因此大可不必以一次考试的成败去评判自己,使心情起伏不定,陷入一种假象的成功或失败里。

二.耐心备考,不急不躁

语文学习如小火炖肉,急不得,速成不了。高三复习从对必修选修的知识梳理,到分知识点练习再到综合练习,一路走来,到四五月,应是快要熬出鲜美纯浓的汁水的时候了。但越是接近高考,学生越是浮躁。大家常说一句话,得综合者得天下,这话不错的,综合科这时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时期,分值涨幅也特别大。但高考毕竟是六匹马共同拉的车,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在这最后关头放松要求,不能让学生弱化了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每年高考成绩出来,总有个别平时语文功底好的会马失前蹄,也总有几个平时不怎么样的会考出极好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抓与不抓一个样。俗话说,“临门一脚必不可少,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备考的最后关头,知识点练习还得照常进行,阅读还得照常进行,写作练笔还得照常进行,保持“热身”状态。课前几分钟照常留给学生,全班学生轮流,除考试写作文外的每节语文课都有一个学生走上讲台,或朗读或背诵其精选的文章,这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积累作文素材,又能舒缓人为的紧张气氛,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切按常规进行,保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耐心做题做到高考来临时,就有机会在高考考场这一特定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耐心备考,这是高三语文备考“务虚”工作的重要一环。

三.总结做题方法,提高做题质量

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语知、作文三大块,总共21题,每道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答题,要结合《考试说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高考不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战争,命题老师必须依据《考试说明》来出题,因而《考试说明》是考试前最应该看的、最重要的参考书,它已将考试的内容和题型提前“安民告示”,它能帮助考生复习有方向;迎考的最后阶段,已经进行两到三遍的复习,做了大量的试题,正需要重新回到基础上来。我们应对照《考试说明》进行回忆和梳理,逐条对照;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查漏补缺;通过典型例题的讨论,辨析,质疑,帮助学生强化解题思维,总结解题方法。另外,备考后期,要帮学生树立一种学习的理念,也就是改变现在的学习重点,即由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转向发挥知识应考的过程,学习如何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提高语文的解答能力,树立“规范”意识,减少非知识性丢分,提高做题质量,形成体系,得到飞跃。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7篇

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评价

(一)考点分析

(二)试题结构

本卷地理学科满分100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赋分比为9∶16。区域地理的考查体现为将区域空间作为考题载体,考题设问实质上仍是考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与往年大纲卷比较,本年度总体命题走向如图1所示:

本卷第Ⅰ卷选择题部分设置了11道选择题,合计44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第36、37题为必答题,合计46分;与往年大纲卷相比,增设了选做题模块,要求考生从第42、43、44题中任选一题做答,每题10分,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给分。

(三)试题评价

今年的试题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题设计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无偏题怪题;第二,考题在难度设计上呈梯度上升趋势,这在第Ⅰ卷选择题部分表现最为明显,但考题难度总体不大,没有出现高难度题目;第三,考题题干图文信息的设计简洁明了,部分题目的题干设计生活气息浓郁,彰显了地理贴近生活的学科特点;第四,考题突出对考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考查,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2016年高考备考启示与应考策略

(一)及时调整备考与应考策略

面对一份“难度降低”的试卷,考生更应细心作答,一些习惯用攻克难题“拉分”的考生必须及时调整应考策略。首先,慎用“题海战术”。“题海战术”重在训练答题速度和应对难题的能力,如今这两项能力已经在高考中被弱化。其次,提防“答题马虎”。一些喜欢做难题的学生,有时爱犯马虎的毛病,以往可以通过解答试卷中的难题把分数追回来,甚至与普通学生拉开差距,但如今试题难度下降,靠解难题追分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综上所述,眼下最实在的应考策略,不外乎“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训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备考要点

1.夯实主干知识,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针对考题难度的调整,教师在教学和带领学生复习时应立足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如图2)的“建构”,指导学生弄清、弄透基本原理、规律与理论,“以不变应万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对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是历年高考常见的考查方式,对此进行专项训练非常重要。下面的题组就是典型的知识迁移题例。

[题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3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参考答案] 4.C 5.B

[题例分析]本题组看似考沙尘暴,实则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知识。强沙尘暴属于冷锋系统,从其过境前后的天气要素变化(如图4)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读图可以看出18时~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由此可以判断该时间段是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2.强化地理学科技能,训练地理思维。新课标卷在命题立意上重能力考查,轻知识堆砌。考题对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前些年的大纲卷在这些方面已有所体现。单纯靠“记”“背”大量地理知识、简单积累知识的考生在应对新课标卷时将会“吃亏”,他们在答题时通常会将所记住的大量知识点简单地罗列出来,而往往所答与考题实际的设问关联不大甚至完全相背。于是考生中出现了“复习无用”论,部分教师甚至也对该不该下力气复习和强化基础知识产生了怀疑。笔者以为,主干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基础,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失去了本源,更别说对学科知识“高屋建瓴”的驾御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如何指引学生学以致用。笔者以为,强化学科技能,培养学科思维是重中之重。下面以考题为证。

[题例](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3分):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3分):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亦可得3分)。(2)问题(2分):泥沙淤积。原因(4分):黄河水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题例分析]这道题看似平常,参考答案寥寥数语,但仔细分析可知,该题的地理思维量很大,真正考出了“地理味”。本题第(1)问按常规设问,但分析本题题干中的图文信息却颇有味道:认真研究题图,考生必须明白图中的总干渠和总排干渠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总干渠主要是引黄河水进灌区,总排干渠则是将灌溉退水排入乌梁素海),如此方可结合文字材料“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作答,一气呵成,给出正确答案。回答第(2)问时须扣紧“维持灌渠功能”这个题眼作答:灌渠的功能主要是输水、排水。遗憾的是许多考生把本题答成了“河套平原面临的问题”,于是回答“干旱缺水”“盐碱化”“荒漠化”的考生大有人在,以致严重失分。部分考生虽然意识到了是“泥沙淤积”的问题,但在简述原因时因为没能根据图文信息推导出“黄河水引入河套平原后由于地势变缓、水流速度下降造成了泥沙沉积”,丢分也很严重。这道题满分12分,全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平均得分约为3.9分,得分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得0~2分的考生比例最大,往高分渐次缩减。这与正常得分分布的纺锤形(即“两头小中间大”)大相径庭,可谓严重畸化。全区将近12万份考卷,这道题的0分卷有2万多份,这可以说是非常惨痛的教训。当然,在这一片“惨淡”中,我们还是惊喜地看到了200多份满分卷,说明这些考生已经具备深刻而清晰的地理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尽管这道题考生的得分率较低,但不失为好题,因为对于真正学到了地理本质的考生来说,该题达成了较好的区分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该题应该可以成为全卷的最大亮点。此处有一则不得不说的“花絮”:评卷过程中,适逢考题命题专家现场调研,与专家交流得知,这类考题会是今后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能不引起重视吗?

3.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地理不仅非常贴近生活,同时又经常与其他学科交叉,这就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生活眼光和较为广杂的知识涉猎,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新形势下的地理高考也体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考题中,就有下面三个题组为证:

[题组1](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6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6~8题。

(第6、7题略)

8.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题组2](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圣劳伦斯河(图7)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8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9~11题。

(第9题略)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组3](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止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9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第(1)(2)题略]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题组1]和[题组3]是针对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劳务输出日益繁多的大背景呈现的考题,贴近现实生活。据说[题组3]第(3)题的设问让身在尼日利亚的中国工人深受感动,工人们通过致电大使馆向教育部表达了谢意。而[题组2]中的第10题涉及“水流速度快慢与河流结冰封冻的关系”,这需要一定的物理与生活常识,题图中的水电站是破题的关键所在;第11题的减少凌汛危害措施让人联想到大量破碎的冰凌拥挤在河道江面上往下游流动,恰如汽车拥堵的道路,需要采取拓宽道路、分流管制等措施加以整治。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场景在考题中的体现。针对此类考题,考生在答题时应立足生活,善用他山之石以攻玉。

4.规范答题习惯,提高语言表述能力。高考不是考考生“会不会”知识,而是考考生能不能“答对”问题。“会”而答不“对”是拿不到考分的。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规范表达方式。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求教师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在平常教学或进行习题讲解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务必做到措词准确、精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解题时注重条理,体现思维过程。其次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回答地理问题时的因果关联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由因及果、逻辑明了”的答题思路。最后要求学生将答案落实在纸面上时,能够做到表述规范且书写规范。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第8篇

在高考英语中,大多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致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水平整体不高,在考试时把握不到解题要点。就此问题,本篇文章对高考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

掌握英语备考要点

把握总体结构策略。英语备考复习中的总体结构策略,是指在考试内容限定下,为达到目标分数,强化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并使之内化为可应用的总体认知结构,从而采取的总体结构化复习策略。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这种总体结构策略在英语备考复习中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着眼于整体,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结构原则归纳成知识链,形成应试知识框架和复习指导向导系统。对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重组,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建构成涵盖考试内容的总体知识结构。

其二,着眼于部分,从课文、单元到整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入手,依层次递进把握复习内容和诸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关键内容、基本原理和范例要强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其三,着眼于重点、难点及知识弱项,做大量的习题。做题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提速练习。

其四,着眼于考试内容,考前10周通过做大量套卷来检测应试实战能力。做套卷时所呈现出的问题,要通过做单项测验卷和相关习题来解决。套卷和单项测验卷分别对驾驭整体知识结构和部分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

总体结构策略强调:首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继而梳理部分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并通过实战练习,使复习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加强阅读理解是关键。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约占总分的30%。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效度,主要取决于正确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大脑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作为对书面信息的认知、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影响其效率的因素可大致归为:语言结构的和非语言结构的。前者指单词、词组、习语、句子、规则和知识的识别、语篇、语境、上下文关系及全文总体结构、思想的延伸等。后者则指阅读理解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方式、策略、习惯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等。要提升阅读理解效率效度,可通过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进行训练。精读训练时,要做到对语言信息及其相关结构要素、规则有深入准确的理解,且反复练习至牢记并能应用;泛读训练时,只要学生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大概的理解就可以了,泛读训练主要是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升理解效度。这种复习的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英语备考,也可用于其他科目的备考。

要指出的是,采用这两种复习方法时一定要限时,并采用多种速度对效率效度进行检测,最终达到准确理解内容之下的快速阅读。事实证明,采取上述方法进行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从而使考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紧扣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指导和规范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细节每年都作调整,旨在明确高考内容与要求。因而,它是高考出题、教师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关于英语学科应试,在结束了前三轮复习后,考生应抓紧考前最后冲刺的宝贵时间,紧扣《考试大纲》,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回归:掌握词汇短语的意义、词性、拼写及用法;清理基础语法概念、主干知识、句型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多做简单的题,目标分值在125分以下的学生少在偏题和难题上花精力,要结合大纲反复演练。

二是重点和弱点的专项训练:针对历届高考出现频率高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弱项,有侧重地进行强化训练;除了对知识点的辨析理解和记忆,还要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并能运用的程度;对于当年新增题型,如“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要加大练习力度并在做题后分析总结。

三是解题速度和效度的提升:对于听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既要进行专项演练,又要进行综合演练;每周至少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做题时要弄清切入点,归纳命题手法和思路。

英语写作训练“三步走”

在书面表达的范畴,英语作文旨在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英语作文训练,可按以下步骤来进行:一、常用句型结构训练。要求熟练地写出常用的单句、复句,且句中词汇、词组、标点符号及语法不能有误;二、精析、背诵范文。要求基本掌握文中主题句的遣词造句、展开手法、段落结构方式及全文布局谋篇思想;三、模仿写作训练。要求根据范文给定的内容、图象、表格信息,逐字逐句或按情节顺序用英文表达出来,完成后对照原文,改进不足之处。

那么英语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一是细心审题与整体构思。动笔前要看清并理解题目及其意图与思路导向,就其中心思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例证、相关问题等要素进行整体构思。二是将文章构思纳入典型结构模式并成文。常见的高分命题作文和图表作文,都是“三段式”典型结构模式。第一部分:命题作文给定的主题及其延伸的完善,或图表、表格中主要内容的描述;第二部分:主题的深入阐述与扩展论证;第三部分:前文问题或观点的解决方法或结论。三是语言准确、简约,篇幅合乎规定。必须用正确简单的词汇、句式,对没有把握的结构应回避,字数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英语复习要旨谈

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将其所学英语知识外化为能力发挥出来,并取得理想分数,同其复习策略与方法密切相关。根据中外传统教育观念,复习不但被视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筑知识系统所必需的。然而,关于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并没有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作为英语备考的核心,复习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和可运用化的过程。考生究竟应该怎样来进行英语复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