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2 22:11:02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1篇

摘 要:初中历史内容繁多,把握好复课策略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中考复课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答题技巧,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历史复课;方向;基础;专题;技巧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准备考方向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中考所考的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明确备考方向,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课教学中,要按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中考说明》中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可以不讲,《中考说明》中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要细化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照所有考点,逐一落实,不熟悉的归纳整理,强化记忆与训练,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要认真研究《中考说明》中的样题及我省近三年的考题,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以期提高复课的准度和效度。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课重点

新课改以来,中考历史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也是中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落实得到位与否是中考成败的关

键。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中国命运斗争的尖锐集中体现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属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所要掌握的内容、考点。

三、构建历史专题,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历史专题,就是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串联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历史体系。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及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横向比较如一战期间英、美、日三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可列表比较他们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庞杂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四、综合模拟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和模拟训练是历史复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应对中考。教师应该做到:参考中考样题和往年中考试题,精心设计或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精心筛选试卷或试题,挖掘原试题内涵,刻意改变一些题的条件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触类旁通;认真讲评试卷,不能只对答案,切忌就题论题;特别关注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题目;注意整体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试卷讲评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完成对所有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构建网络的能力。

五、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训练是提高复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复课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复课中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在整个复课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一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目、读题干、读问题,基本弄清题目考查的背景和对象。二是仔细审题。正确判断问题的意图和要求,基本理清解题的思路。三是掌握方法。一般采用筛选法、排除法、推理法、分析法、比较法等,逐步缩小选项范围,选定最佳答案。四是问题入手。做材料题时,先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五是找答案源。先在材料中找答案,有些答案隐藏在材料题中,可直接抄写或引用;不在材料中的,再从教材中或资料中寻找并组织答语。六是知识迁移。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出准确的答案。七是抓关键词。比如从“标志、开始、转折、客观、主观、根本”等关键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八是判断分值。注意每一题的分值,如果这一题是1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如果这一题是2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以此类推。九是不全翻书。做题时,不是每一题都要翻书,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翻书。十是书写规范。书写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

总之,历史复课中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有效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和研究。只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就能事半功倍,使学生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昧宝.历史专题复习要处理好八种关系[J].试题与研究,2008(8).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2篇

选择题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约占有50%的分值,担负着除文字表达之外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考查任务。在备考过程中,掌握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如何解答历史选择题谈谈意见,以供同学们在复习中参考。

一、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提供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二、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

2.解答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分析法、具体特征分析法等。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

三、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为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解答技巧

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3)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4)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四、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3篇

【关键词】 历史;中考;复习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要求学生答出新意,表述自己的观点,无不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紧跟新课改步伐,更好地做好复习工作呢?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最基础的能力是记忆力,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夯实基础知识,提高识记能力对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必要。并不是因为开卷考试就可以什么都不用记,大家应该把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应该紧扣课标,抓住主干知识,从教材入手,夯实基础,因为“对史事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以,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认真制订复习计划,科学安排复习时间,不能把时间全花在所谓“主科”上面。事实上,每天只要保持5-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历史就够了。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只有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课文中的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要多留心。

二、复习时应该从课本入手,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复习思路“走”

我们在复习中要根据考试大纲及教材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对知识线索进行梳理后,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哪些地方该注意,哪些知识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老师都会进行分析讲解。因此,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很重要的。 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三、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本里的关键词

如“最早”、“最重要”、“第一”“转折”、“标志”等词语的出现,都是常考到的,注意“抓”出来复习。而且试卷中的读图题涉及的图片基本上全是来自课本。因此要加强读图能力,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和技巧的训练

答题要“史论结合; 大家在做历史主观题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有了史料,还必须学会正确解读,学会正确审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目前中考试题中不仅材料解析题的要求是这样,问答题、选择题的要求也很注意这方面的考查。因此,学会阅读理解材料,提高史料处理能力在复习中是很关键的。

1.平时做到审清题目的限制成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中心语、答题方法(说明、论述、简答、列举等)、分数等重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2.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

五、掌握板块线索

比如中国近代历史学习板快的主要内容: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在这里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反帝反封建当作前提的话,近代化就应该是反帝反封建的结果。

六、掌握学习主题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可分为七个主题。

1.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2.近代化的探索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抗日战争

5.解放战争

6.经济和社会生活

7.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七、正确认识开卷考试,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

开卷考试的试题并不是翻书就能找到所有答案,有很大部分题目仅仅靠翻书是找不到答案的.我们的部分同学甚至个别“主科”老师都认为平时不用花时间学,到时翻书可以考好,这是错误的认识.一些题目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归纳或创新能力。此类题目你就无法翻了。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4篇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2、解题方法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1)、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4)、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9)、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5篇

一、历史器物图片类

历史上有一些器皿、雕塑、遗迹、遗址、遗物等立体实物,这些立体实物虽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但并不能以实物出现在试题中,只能将其进行平面形式的图片化,以图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

例1 (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本题以四幅立体实物的图片化材料作为信息载体,让学生依据题干文字给出的标准去选择答案。对于此类图片,既要解读图片的表象信息,又要注重图片名称信息。如本题只要判读其名称信息即可:图①中的“寺”,体现的是佛教思想,故排除①;图③中的老子庙,自然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故排除③。这样,答案自然就明确为B项了。另外,图②牌坊是中国古代为褒扬忠孝人物所建,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图④中的包公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法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对包公正义精神的宣扬,所以也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

解答技巧:对于历史上的立体实物,一般都给出实物图片的名称,而此名称正是解读材料信息的重要来源。实物名称多为“时间+地域+工艺技法+内容+造型+质地+类别”,虽然有的实物名称文字较少,不会包含此构成中的全部内容,但主体上也是遵循此原则而命名的。如本题的涡阳老子庙,就是“地域(涡阳)+内容(老子)+类别(庙)”。再如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则是“时间(商代)+内容(司母戊)+造型(方)+类别(鼎)”。所以通过实物图片的名称,可以对实物图片信息进行解读,这是解答器物图片类信息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生产生活图像类

生产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生产生活场景常以绘画、照片等形式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不仅生动、多彩而且历史信息极为丰富,常成为人们研究某一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因而,此类图片信息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例2 (山东文综卷第10题)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本题在题干文字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信息(汉代)和内容信息(用四齿钉耙耕作),同时又以图画的形式给予形象的补充说明。图片中的信息既不能反映此时最早开始使用铁器(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也不能说明没有使用牛耕(西汉中期即已推广),更不能说明产生了雇佣关系(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之一);四齿钉耙是中国农民传统的单人劳作农业生产工具,适用于小面积土地上的耕作,且能使耕作精细化,而图片中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说明了农业的精耕细作。因而图片信息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特点。正确选项是B项。

解答技巧:历史上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图像众多,诸如中国古代的壁画、画像石(砖)、绘画作品、近代现的绘画作品和照片等,这些图像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所以在解答此类历史信息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图像构成内容所含信息的分析,如图像中的人物神态、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正确解答试题。

三、广告等宣传图片类

随着近现代印刷技术的提高,大量的报刊广告、宣传画及海报等形式的宣传图片不断出现,且种类多、内容丰富。同时,由于这些图片在不同程度上以一定的内容反映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时代特征,所以其历史信息内涵极为丰富,有的(海报和宣传画)还被称为“时代的名片”。

例3 (江苏历史卷第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此题是广告图片信息题。根据题干信息,“仿制的西式帽”既说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又说明这是中国仿制的西式帽,其自然对西方生产的西式帽在中国的销售起到了抵制作用。但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只是在宣传男女博士帽,并没有反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也没有说明此帽式能体现男尊女卑。故③和④在题干文字或图片信息中都没有体现,应排除。答案是B项。

解答技巧:广告宣传图片主要是宣传某种意向,而其意向一般体现在图片构成内容的信息中,也有的体现在说明性的题干文字中,所以解答此类选择题要特别注意对图片构成内容和说明文字信息的提取,要紧扣主题。另外,对海报、宣传画等图片信息题,除注意提取图片内容所反映的意向信息外,还要注意其所反映的时代性,把握其时代特征。

四、历史票证图片类

票证多是由国家机关或某社会团体组织、企业正式或临时发行的具有某种作用的票据或证券,大多是经济方面的,但也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如经济方面的邮票、钞票、股票、粮票、执照、合同书等,政治方面的选票、护照、身份证、工作证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戏票、电影票、参观券、门票等。

例4 (天津文综卷第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要能从形式到内容对图片信息进行一一分析。邮票,对中国来说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与学习西方文明而发行邮票相关的事件是“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同时,邮票图片内容以“龙”为标志,说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邮票上有英文也说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至于是否兴民权、倡新学,邮票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是D项。

解答技巧:票证是由有关部门发行的购买某些物品等的凭证,作为一种购买凭证,一方面多会在票证上提供一定的时间信息,另一方面票证必然涉及一定的内容信息,这是解答票证图片类信息题的关键。如本题,一方面邮票上指明时间信息是“大清”时,另一方面在内容信息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又体现了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文“CHINA(中国)”和“CANDARINS(分,是当时海关关平银的值)”,这些都是解答试题的有效信息。

五、漫画寓意图片类

历史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达到文字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运用历史漫画设题,不仅使试题具有灵动活泼的趣味性,也为历史事实的考查创设了新的情境,有利于增强试题的人文性。

例5 (广东文综卷第18题)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此漫画图片题,单从表面现象看,似乎反映的是科技方面的内容,但漫画图片信息给出了具体的时间,即1958年11月;把漫画图片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可知:漫画中火箭的尾部是用麦穗做成的,教材知识中1958年由于“”运动农业上大放高产卫星,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所以此杂志的封面所示漫画并非对科技成就的宣传,而是当时浮夸风盛行的反映。故正确答案为A项。

解答技巧:准确判定漫画的主题寓意,是解答漫画类试题的关键。学生要能通过画面的文字、事件、人物形态特征、画面事物的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漫画本质的主题寓意或所反映出的作者的主题思想;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正确的选择。

六、非主题信息的图片类

非主题信息的图片类选择题,是指以一些人物照片和纯艺术性的书法与绘画作品来设计的图片选择题,这类选择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图片信息题。试题所给出的图片虽含少量的历史信息,但图片本身无法展示具体的内容,所以大多数图片常给出文字内容以说明图片主题如图片名称或图片所要展示的主要内容。此类试题虽是图片题,但图片是试题的非主题信息,所以可称为非主题信息的图片题。

例6(浙江文综卷第22题)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本题是纯艺术性的绘画作品图片题,对于试题所给出的四幅绘画作品,除非是具有绘画知识的专业人士,否则是无法领悟各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解答试题的关键并不在绘画作品本身,而在于各绘画作品的文字名称,只要记住了各绘画流派代表作品的名称,即可得出正确选项C项。

解答技巧:对于非主题信息的图片类选择题,除少数人物照片反映特定时期的生产生活(此类人物照片可归为生产生活图像类)外,多数图片的信息主要体现在图片的文字说明中,所以解读图片说明文字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七、多种图片组合类

多种图片组合类图片信息选择题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图片组合而成的图片信息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是对不同类型图片的综合运用。

例7 (四川文综卷第19题)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图片审读与试题解答:本题是生活场景类和票证类两种图片的组合型图片信息题。三幅图片所示时间都是1980年,取消体现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大队农工商联合企业体现的是企业所有制的变化,发行股票是社会所有制的变化,三者的共性是体现了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所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6篇

摘要高考新课标卷已经诞生了两年。对于历史学科,如何面对新课改后的高考复习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笔者在对近两年真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之上,初步总结了高考历史部分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新课标;复习;技巧

从这两年的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材料题上看,出题者试图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学生通过读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与2010年的材料题相比,2011年试卷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原分值为37分的材料题拆分为两道题,而新增加的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将更加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来论述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语,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即成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答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最后,注意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和比较异同。实际上,中学采用的教材的编纂体例以及老师授课流程都采用这种基本模式,不难分辨。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两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阅读材料时,除了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四、解决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时,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2011年41题要求书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用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看这道题,或者运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理论方法,千万不要局限某些权威著作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能用较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主要观点即可。

以下是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一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管理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二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7篇

第一轮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理清线索。教师应根据中考的命题范围,逐章节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弥补以往所学知识的漏洞,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教材。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后读单元题目、课题、每课的小标题,了解历史线索,快速查找知识,迅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最后抓住中心词。同时要注意教材中的细节,如课文中的小字、注解、阅读卡、文献资料,这些材料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过程非常重要。二是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中考历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要能重组教材,纵横串联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可以将中国现代史分为“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含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

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提炼关联知识点的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教师可进行专题复习,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分为这几个专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共的发展历程、三农问题、国共关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和外交政策。

近年来,中考较多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试题,在这一轮复习中要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第8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 材料分析 失分原因 能力要求

高考文综历史考试把以前新课改前考查学生专一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转变为了考查学生的整体综合思维分析能力。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这种考查方式的题目越来越多,随着出题人的熟练化亦有越来越灵活的趋势。

一、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失分原因举隅

1.材料审题不仔细。审题不仔细是任何考试中每场考试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考场,部分考生在分析题目时没有理清题目的意思或者题目没有全部看完就开始作答,如“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2.教材内容不熟悉。教材内容不熟悉也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肚子中没有熟悉的教材内容在高考文综考试中注定会惨败。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无产阶级的壮大、十月革命等因素,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材料归纳信息不全。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是由历史文献资料、表格图形数据、历史地图等组成的综合题目。这些综合信息让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去分析、整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类材料分析题综合了语言逻辑知识、数据统计知识、识图读图知识等,多数考生在分析这些题目时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造成历史内容的误判,从而影响最终的答案。

4.答题不规范。近年来随着高考阅卷的规范化,考生的答题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由于考生在答题时着急下笔,经常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或者语病百出的答案;还有部分考生答题错项或写在非答题区域,后来考生发现也已经晚了,出现打箭头或者涂涂改改的卷面。

二、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什么能力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到底考查学生什么能力?笔者以2013年高考文综第48题材料题为例进行说明。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飨宴挺。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好社稷,起源实出安石”。于是,“摆安石陪飨神宗庙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意义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就上题两则材料而言,试卷出题人无非就想考查考生以下能力。

1.教材知识把握能力。材料分析题的考查首先不能脱离教材的知识。作为备考复习的考生,一定要重视教材知识把握能力,把高一到高三的所有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利用时间轴、专题式等方式记忆知识。

2.信息接收整合能力。由于考试的选拔功能性,在高考出题时要考虑到难易度。为此,命题人会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各类历史信息来混淆考生,让考生在错综复杂的各类信息中找出考试需要的信息。高考文综历史就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接收整合能力,要多从多种历史学观、多重历史学领域去分析整合,有些历史问题不能偏激地理解,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符合最终的答题要点。

3.整体综合思维能力。在高考文综历史考试中,考生在分析与答题中还要具备一种整体综合思维能力。考生具备了上面两个能力后,具体落到实处的还是在答题如何规范、答题分点如何细化、答题要点如何不遗漏、答题字体如何工整等这些能力。

三、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高分策略

1.回归教材知识。教材是根本,高考历史考试离不开教材。教师在平时教学与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回归课本,“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考题在教材中都能体现。

2.理清材料内涵。对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一定要理清各类材料的内涵,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类材料的信息,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语言分析逻辑能力。因为材料分析正确与否会影响对教材知识点的判定,从而影响答题的方向。

3.掌握答题技巧。要让学生注重此类题型的积累对比,找出差异,根据教师对材料的分析认真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对于陌生的类似题目一定要找出与其他题目的不同点,尤其重点复习阶段要抓住此类题型的一些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