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6 08:26:10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1篇

一、农村教育贫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农村教育之所以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留不住人才。而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教师编制制度不合理。人才的流向问题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人才的流失,导致其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国家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早在2003 年就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西部地区各贫困县乡镇中小学从事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这些热血青年本应成为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主力军,但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广大有志投身农村教育扶贫事业的人员,其考虑的因素往上看,要孝敬父母;往下看,要照顾孩子;往中间看,要考虑配偶。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不佳、教育水平滞后、发展空间狭小,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有志青年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二)学生移民数量激增

城市与农村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的数量激增。农村学校生源的流失,不仅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国家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看,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致使一批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一线转向二线。同时,教学设施如课桌、课椅乃至校舍等硬件资源都大量闲置。国家为达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软件资源浪费,也造成了一定的硬件资源损失。长远来看,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化。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农村学生移民到城市,村民的经济消费结构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学生的教育成本在农村家庭的支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本地区内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城市,不利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移民,会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资金流向别的城市,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农村学校萎缩严重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而如今,随着学生移民数量的激增,农村学校呈现严重的萎缩化趋向。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市学校在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如建设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占有绝对性优势,而农村学校则普遍处于劣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而愈加落后,学校规模逐渐萎缩乃至出现空巢现象。农村学校萎缩所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主要是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的影响。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受少生优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致使农村学校出现萎缩化趋势。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尤为关注,在入学制度上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读书越来越便利。城市学校较之于乡村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上的明显优势,致使家长们不愿让孩子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就读。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集聚,而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则呈现下降化的趋向。家长们在主观上更加倾向让孩子们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缩小了农村学校的规模。

二、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政府的责任

(一)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

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主体,是奋斗在农村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他们只有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广大农村地区才会真正脱贫致富。政府有责任保证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才,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务之急。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只有广大贫困地区富裕起来了,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志愿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教育工作者们才会安心地在广大地农村地区贡献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人才的补充与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边远贫困地区脱贫可以保证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农村地区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会帮助边远贫困地区更好地脱贫。

(二)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均等化教育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治愚就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脱贫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学生。而如今,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给我们的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保障农村地区学生享受与城市学校学生平等的教育。农村学校学生移民,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为了子女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也宁愿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如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来了,学校硬件条件好起来了,从农村学校移民出去的学生自然也就愿意回流。从农村地区学生外流的情况来看,生存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小,而发展性外流所占比重较大。农村地区学生如果能够享受与城市学校平等的教育,就能够留住大批发展性外流的学生乃至一部分生存性外流的学生。留住这部分学生,对刺激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决好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和主观性问题

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有责任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该有差异,城市学校学生与乡村学校学生在获取国家教育资源上,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助于解决农村学校萎缩的结构性问题。针对受人口政策和入学制度影响的主观性问题,政府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制定、出台更合理的方针政策。我国倡导优生优育政策后,从相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有了明显降低。但从绝对数字来看,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要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这会形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我们有必要鼓励受教育程度高、社会生存能力强的群体多生育,合理限制受教育程度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的群体少生育。此外,政府还有责任继续完善入学制度。不仅仅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还应建立健全农村学校学生回流的入学制度。

三、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扶贫规划,推进教育扶贫大发展

解决农村教育扶贫问题,不能缺少顶层设计。为此,我们需要完善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扶贫规划。农村学校学生移民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与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不无关系。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办学设施,投入了巨额资金。然而,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空巢学校。输血式的教育扶贫规划非但没有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实力,反而造成了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指出,制定并完善教育扶贫规划,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长处、优势,帮助其在特定领域先飞先富起来,以用当地经济腾飞的优势弥补教育贫困的劣势。如果仅仅单纯地依靠输血,当地经济发展不上去,纵使建设再美丽的校舍、做再有力的动员,于教育扶贫而言也是无济于事的。完善教育扶贫规划,无论何时,都要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只有当地经济跟上去了,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扶贫大发展。

(二)发展普惠金融,实现教育扶贫新飞跃

光有好的扶贫规划是不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真正地落实、落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该以何种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大问题。以往我们主要依靠输血式的扶贫向贫困地区注入教育资金,但在一定程度上,这营造了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等、靠、要的不良风气。输血式教育扶贫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可能会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一时困难,但资金用完以后,当地仍难以摆脱教育资金匮乏的窘境。为此,政府应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贫苦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甩掉贫困的帽子,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当地的教育事业。人才资本存量不足、学生移民数量激增与农村学校萎缩严重等问题,会随着普惠金融这一造血式扶贫方式的发展而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扶贫工作也会因此而实现新飞跃。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2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过大;原因;疏解

中图分类号:G4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86-03

收稿日期:2006-07-2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2006y27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浩(1951-),男,湖北浠水人,副教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和农村教育研究。

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没有沿用“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而采用“教师压力”的概念,意在将研究视阈扩大到教师的全部生活和工作领域,并且首先聚焦于农村贫困地区的初中教师,了解他们压力的现状、成因并思考疏解对策。

一、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现状

本研究选择了我国中部湖北省所属部级贫困县(以下简称Y县)8所初中近700名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等量化研究与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696份,收回有效问卷613份,回收率为88.2%,访谈50余人次。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的现状,总结如下:

1.压力过大,高于其他地区同类教师水平

对“农村初中教师是否存在压力,压力程度有多大”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所有教师都认为自己存在压力。其中,有22.2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一般”或“较大”,有77.78%的教师认为存在着“很大”或“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水平明显高于目前国内有关中学教师压力调查所报告的压力“很大”或“极大”的平均为52.7%的水平[1],也明显高于笔者在同一地区所调查的小学教师压力“很大”或“极大”的平均为61.38%的水平。调查中还发现,压力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总体上看,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中年组的压力大于青年组和老年组。

2.过大的压力对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教师压力表现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压力的表现是非常强烈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易产生疲劳”、“思维力下降”和“焦虑、疲劳”。从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过大的压力对该地区教师产生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生活质量降低。过大的压力使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逐渐变得缺乏热情,自闭,生活单调、枯燥。不少男教师的配偶是农村妇女,农忙时,还得从事繁重的农活。即便农闲,由于平时过大的工作量,休息天更多的是睡觉,毫无精力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第二,导致教师教育行为失当。过大的压力往往是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而不良情绪具有迁移性的特点,由教师不良情绪引发的不当教育行为在农村初中较为普遍,其后果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给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工作效率降低。压力过大使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疲惫状态,从而影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降低工作效率。我们对一所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个案分析,发现该校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55%的教师患有各种疾病,有57.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两位中青年教师还患上精神焦虑症。这说明过大的压力已经对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过大的成因

1.工资待遇偏低

在农村贫困地区,对初中教师压力来源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收入低”和“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即均与工资待遇有关。有92.59%的教师认为“工资待遇过低”给自己造成了很大压力,而且在这一点上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这与其他一些关于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所报告的排在前三位的压力因素分别是“升学考试”、“工作负荷”和“角色职责”是不同的[1]。我们所调查的8所初中教师的月工资(含各种补贴在内)在500~800元的占53.8%,800~1000元的占46.2%,平均工资为857.45元。代课教师的工资更低,一般只有300~500元。工资待遇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由原来的县乡两级管理改为县级管理为主),农村教师工资统一由县级财政发放。这虽然基本解决了拖欠工资的现象,但给贫困县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县级财政不能保证工资足额到位。例如,Y县只能保证发放教师工资中的职务工资部分(占工资总额的70%),其余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全部由各单位自行解决。这样以来,城区学校尚能利用区位优势来创收解决问题,而农村初中则只能眼巴巴地指望财政发放的工资。农村初中教师大多谈到,不仅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就是与城区的教师收入相比,其工资收入也相差不少,这使得他们的心态失衡,自我评价降低。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教师,往往会因经济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连对象都很难找,因而产生焦虑、忧郁、自卑心理。

2.工作负担过重

调查显示,工作负担过重在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源中排第二位。工作负担重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教师数量短缺和结构失衡,造成教师超负荷运转。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紧张,严格控制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也由于农村初中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初中任教,而已在农村的教师又千方百计地进城区,使农村初中教师数量减少。目前农村初中生源尚处在高峰期,教师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教师工作量加大。同时,由于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等一些专业课的教师奇缺,在一些学校,要么,这些课名存实亡,要么,由其他教师兼任,造成教师多头带课,增加负担。我们所调查的学校,教师人均带1.8门课,周课时18.5节,再加上自习辅导、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政治学习和各种会议,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了11个小时。第二,班额过大,教学及管理难度大、工作量大。贫困地区每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初中,学校规模大多在2000人以上,由于编制、校舍紧张等原因,造成班额过大。我们所调查的8所学校,最小的班有75人,最大的班有107人,平均85人。班额过大不仅造成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三,当前农村出现的教师社会责任功能性扩展的趋势,事实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已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西部存在着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趋势[2]。我们调查发现,这一趋势在中部农村贫困地区同样存在。农村初中有不少学生因离家路途较远和学校教学时间延长等原因,在学校寄宿或中午滞留学校,致使很多教师中午或晚上不能回家,实际上还承担了照顾学生生活和安全的责任。再加上“农村家长作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外流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下降,这种社会责任从家庭向学校和教师转移的情况也相当普遍”[2]。很多教师在本来就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学生课外学习辅导和日常教养的责任,实际上还同时承担了未获法律认可的学生监护人的责任。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一旦发生意外,教师将不得不被迫承担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

3.应试教育积重难返

调查中,认为升学率对自己造成压力的教师占96.3%,这不仅反映出教师压力的重要来源,也折射出目前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毋庸讳言,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这里有深层次的社会和教育内部的原因。从社会原因来看,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使得很多的家庭和学生将升学作为脱贫的唯一出路,因此对学校和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农村,“以升学率(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论学校,以分数(所教学科的考分)论教师”是通行的评价标准,对学校和教师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从教育内部原因来看,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举步维艰。为什么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难以推行?调查发现,除了上述社会压力以外,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教师素质相对较低,而他们能获取的信息与城区教师又不对称,所以对新课程难以真正理解,工作无所适从。调查显示,农村初中教师对新课程持欢迎态度的占76.9%,而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理解的仅占38.4%,了解一点的占53.8%。很多教师参与新课改是空有一腔热情,却一知半解,无法操作。第二,新课程理想主义色彩较浓,带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不切合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一方面是这些学校教学条件差,课程资源短缺(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育文艺活动设施等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另一方面是新教材难度大,教师和学生均难以适应。以初中英语为例,新教材单词量大,阅读量大,比较适合在小学学习过英语的城市初中学生学习,而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是没有条件开设英语课的。第二,考试改革,尤其是中考改革滞后,未能形成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学校无法摆脱升学率的束缚,使得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当然为应试教育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教师们一方面要靠应试的方法来提高考分和升学率,以回应社会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又要在新课改中艰难前行,以应付各种新课改的检查。可以说,目前农村初中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搏弈中承受着双重压力。

4.职称晋升、学习培训机会少

职称晋升是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机会,但这一点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就一般教师而言,能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某校专任教师有107人,但中教高级职称的只有3人,中教一级职称的27人,中教二级职称的32人,中教三级职称的35人,小教职称的10人。可见,高级职称的太少,职称结构极不合理。在晋升困难的情况下,无形之中就加大了教师间的竞争,甚至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职称晋升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农村初中教师素质客观上要差一些,原始学历极少有本科毕业的。第二,城区初中教学、生活条件较好,也吸引了一些素质较高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上也往往向城区教师倾斜。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相比较,在职称评定上处于不利地位,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习培训机会少也是使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面临压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初中教师工作负担重、经济困难等原因,很难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培训,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忧虑,担心自己没有及时地更新知识而被社会淘汰,尤其是担心在聘任制改革中下岗。

上述是我们在调查中总结出来的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过大的主要因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疏解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压力过大的对策

疏解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过大的压力已是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对教师中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关注并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的生存状况

(1)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该类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鉴于农村贫困地区不能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的现实,可以试行将教师的工资单列起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由国家或省级财政确保他们的工资能足额按期发放,防止地方挪作他用。同时,建议国家实行贫困地区教育特殊津贴制度,为在该类地区长期工作的教师提供特殊的工资津贴和优惠的医疗、退休养老条件,彻底解除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因经济困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使农村教师爱岗敬业,体验职业生涯的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体验,使职业角色功能和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为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减轻工作负担,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第一,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限定教师工作量的最高标准(如周课时或学期课时量),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二,教育部门要严格核定合理的师生比,增加初中教师的编制,控制班级人数。应充分考虑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有部分路途较远的学生中午滞留学校及在学校寄宿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保护其身心健康。第三,学校应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补课及违规带生现象,严格控制考试和竞赛次数。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教学任务重的教师,让他们有松弛、休息的时间,以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2.重视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初中任教,解决农村教师紧缺问题。第一,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的办法专门为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培养教师。第二,采用提供特殊津贴、服务期满免试读研等优惠条件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初中任教。

(2)为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既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无法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一,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首先,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并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消除培训经费“零运转”现象。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激发起广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再次,继续教育要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和教师的实际。从学校实际看,校本培训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学校要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创新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从教师实际看,继续教育既要加强教育观念、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要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疏解压力的方法。第二,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区初中与农村贫困地区初中的联系。这一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资源共享,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交流学习。应定期选派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初中进行指导,同时也选派农村初中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区示范初中学习观摩,为农村教师的提高创造条件。第三,教师职称晋升(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向农村教师倾斜。晋升职称难,既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较低,成果较少是客观事实,但要看到这是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造成的。有关部门应对农村教师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对那些长期在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时适当降低学历、论文等“硬条件”的要求,而主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业绩,这既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3.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将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减轻应试教育对学校、教师的压力,还关系到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抓紧抓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仅从疏解教师压力的角度提两点建议:第一,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引导农村社会舆论,转变教育观念,缓解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压力。第二,积极进行中考改革的探索,建立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坚持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不以所教学科分数评价教师,为教师“松绑”。

(2)新课程改革要紧密联系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实际。第一,新课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初中的实施不搞形式主义,不能操之过急,力求平稳过渡,允许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搞“一刀切”,应有“农村版”,即适当降低要求,使农村教师能“教得上”,学生能“达得到”,减轻教和学两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3篇

扶贫工作计划(一)

为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我局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现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_大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安排布署,把扶贫工作做为我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目的,不断增强农民自身“造血”功能,使其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项目、尽早尽快地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工作原则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有分工领导和专抓人员。把扶贫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扶贫先扶志,变“输血”为自身“造血”的原则。结合贫困户的不同特点,教育引导贫困户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重点在帮助掌握农村实用技术上下功夫,在种养项目上找门路。

三、工作措施

1、强化扶贫项目。确保做到“三个一”:扶持***个低收入农户发展致富项目;扶持一个高效农业或工业项目;扶持一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使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农民致富。

2、强化扶持活动。继续搞好牵手致富、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总结以往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突出扶志,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突出实物扶贫,增强造血功能;突出扶头,重点提升村集体班子的能力。

3、强化资金管理。要一分不差地将扶贫资金及时地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去。严格按要求使用扶贫资金,确保每笔资金都用到困难群众、扶贫项目和村集体事业中去。

4、强化工作责任。把扶贫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做好调查研究,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帮助群众办实事。与当地党委、政府保持经常沟通,协同配合。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形象,增强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扶贫工作计划(二)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力营造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的社会氛围,解除农村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关爱力度,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扶贫帮困”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入学,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千师进万家”号召,各年级对贫困生进行摸底,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贫困生都要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结合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再发动广大师生积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其次组织老师、同学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

3、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我们将组织少先队员、党员同志在校园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另外学校还将通过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为贫困生争取各种奖学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奖学金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4、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德育处要对各部门开展扶贫帮困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并报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扶贫帮困活动进行检查考核、调度通报,对活动开展好的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5、20_年库尔班节走退休教师1,在职教师***人。

总之,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教师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扶贫工作计划(三)

为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精准扶贫的长帮效机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中、*中全会精神,遵照县扶贫办的工作要求,依靠帮扶单位的支持,围绕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中心目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力求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二、村基本情况

侯村村位于凌笪乡南部,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个村民组,***个自然村,民风纯朴,治安良好,人文悠远,环境秀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侯村祠堂坐落中心村,祠堂内千年牡丹与南天竹,每临初春,如约盛放,争相娇艳,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择居我村,四指洼林场像手掌般,环抱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小二型水库高草湖畔。全村人口3***人,现有贫困户***户,人口***人,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名。因山林面积较广,小梯田众多,故此每户均在田间地头套种枣树等经济林木和小茶园,自给自足的田园风俗是我村最具典型的特色。主要经济来源由: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外出务工构成;主要产业为林果业,占总产值

**%左右,其中枣树占**%。目前拥有蜜枣加工农户350余户,且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是我县唯一的蜜枣生产专业村。现已成立7家家庭农场,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脱贫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传统的种植经营模式上,主导产业蜜枣发展规模较小,总量较少,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缓慢;

二是村级经济发展仍然不足。集体土地、集体山林、发展预留用地等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截止20**年已流转耕地2400亩,林地4100亩。但土地的使用收益率却不高,专业合作社运作还有待加强;村民致富路子不宽,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外出务工,普遍缺乏技能,收入仍然偏低,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少数有创业投资愿望的,又不了解有关政策和信息,找不到合适的创业、投资项目;

三是因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较弱。村级道路有30余公里没有硬化,村民日常出行非常困难。没有规范的村级活动场所,现有村部因与教育局历史产权问题,属于暂住性质,且面积偏小、条件简陋,党员活动室、党员议事室和计划生育工作室达不到政策规定的面积标准和独立议事的要求,村卫生室也达不到相关要求,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休闲场所设施更是空白;村民组分布较散,村容村貌脏乱差,缺乏必要的绿化、公共卫生设施、夜间照明设备和活动场所;

四是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发家致富的本领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清苦的饮食造成***名贫困人口中有**.*%因病至贫、因病返贫。

四、帮扶目标任务

目标: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促进人民增收、20**年计划脱贫数***户;到2020年底,全村实现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贫困群众基本脱贫、实现小康水平目标。主要任务:将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为帮扶重点,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册工作,针对每户实际情况,制定点对点的精细帮扶工作策略,发展高效农业项目,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村级班子的战斗力。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将全村贫困户脱贫。

五、帮扶具体工作

(一)组织好宣传工作,一是带领村干部和党员认真宣传好,贯彻好、学习好党的十八大及两会精神。把村党建工作抓牢抓实,继续巩固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教育培养,建立一支能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有力党员队伍;

(二)进一步调研,摸底、走访。建立民情日记,档案;组织召开村民小组座谈会,集思广益探索当前农业发展新路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走访村贫困户,对他们重点帮扶,力争计划内帮扶的贫困户当年脱贫。

(三)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根据目前侯村村所处地理位置,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将是我村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开展农业生产观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采摘等活动,促进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建立特色农业旅游基地,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其知名度,今年重点工作有:一是在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建立有农村特色的休闲活动场所,(需要基建上的硬件投入,重点是村组道路的路面水泥硬化);二是对现有的文化底蕴即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侯村祠堂,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父母亲墓地进行整体包装、策化,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三是对我村特色产业蜜枣进行规划,建立采摘、观光和制作等活动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蜜枣生产制作工艺程序;四是对现有民俗文化、龙灯会、舞狮子、玩旱船进行整理与展示,突出侯村的民俗文化特色,增强侯村的旅游可进入性。

(四)

依托帮扶单位帮扶,积极筹划争取项目投入。工作的强力推动,离不开基础建设上的大力投入,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基建上的投入主要来源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投入,20_年我村将在依托帮扶单位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项目申请,并承诺严格按照项目要求高标准完成项目实施。

扶贫工作计划(四)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三有”、贫困村“五有”和“四好目标”的总体要求,扎实抓好“六个精准”工作和“五个一批”政策落实,全力协助指导_镇及_村组织实施好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贫困线3**元以上,全面完成所帮扶的_镇_村、_村、_村共计***户***人年内脱贫,_村2020年整村“摘帽”脱贫。

二、工作重点

(一)再次做好精准识别。*月底前会同镇村对_年10月精准识别清退名单和新识别贫困户名单予以再核实,确保错退率漏贫率错评率及时完善贫困户帮扶明白卡和帮扶手册内容。

(二)协助抓好痕迹管理。指导并督促镇村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资料收集归档,重点是贫困户帮扶包所涉内容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原始基础资料的收集、更新、完善、归档以及帮扶工作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

(三)积极推进_村产业发展。进一步配合村两委做好土地落实、资金落实、种苗落实和贫困户入股手续完善,完成600亩猕猴桃和600亩海椒产业的种植和管理经营。举办技术培训班2期。

(四)协助村两委抓好道路、水利设施、党群服务中心和农户农房建设,确保所有项目在3月底前开工、9月底前完工。重点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监管,及时督促村两委做好项目实施资料收集。

(五)加强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监管,督促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政策,指导村“两委”开展“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严格按要求做好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公开公示工作。

(六)积极开展为贫困户送温暖活动。4月开展送生产资料和助耕活动、8月开展助学活动、年前开展送温暖关爱慰问活动。

(七)全力推进工业产业扶贫工作。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大力加快生态工业发展,重点围绕茶叶、猕猴桃、林竹(木)、魔芋等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延伸链条狠抓项目招商落地;强力推进魔芋制品二期工程、姜黄深加工、猕猴桃保鲜贮藏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运。

(八)扎实抓好就业产业扶贫工作。积极协调县内企业开发提供适合贫困户就业的工作岗位,配合人社部门开展贫困户就业培训,力争转移贫困人口到企业就业***人。

三、组织领导

(一)调整充实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和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和党工委副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日常工作由办公室具体承担。

(二)调整帮扶责任人。鉴于人员变动,办公室按照科级领导干部帮扶2-3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的原则,于2月底前将帮扶责任人重新调整到位,调整后的帮扶人应尽快熟悉被帮扶户的基本情况,切实履行好帮扶责任。

(三)实行帮扶分片联系制。_村由_牵头负责,联系人_;_村由_牵头负责,联系人_;_村由_牵头负责,联系人_。

(四)帮扶要求。认真落实扶贫帮扶“一把手”负责制和结对帮扶制。管委会党组(或主任办公会)全年研究精准扶贫工作不少于2次。主要领导每个月到联系村、帮扶户不少于1天,班子成员每个月到村帮扶不少于2天,帮扶干部每月到村帮扶不少于3次。所有帮扶工作都要作好帮扶记录。

扶贫工作计划(五)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大元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大元村位于乐安县鳌溪镇南西方,

大元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大元村是鳌溪镇十八个村之一,共有人口1***人,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干部4人,其中农村干部3人,共有1个党支部,***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大元组是大元村政治、文化中心,山下组、排下组、小代坊组以发展蚕桑为主,种植大户刘秋华、平中华等,大元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大元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8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陂下、竹员、新树岭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年,期末农村人口1***人。调查扶贫对象为***户***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大元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设施落后。大元村无村级卫生室,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小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大元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大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大元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大元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大元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古罗江组实施桑叶种植1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蚕桑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在大元组新建一座现代化桥梁,需投入资金***万元,同时硬化小代坊至塔元路1.5公里水泥路,硬化陂下至芦元路1公里水泥路,需投入资金***万元,可解决涉及8个组***户1***人的出行问题,同时可解决涉及四个组***户***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4篇

助人自助,弘扬社工专业知识;

服务社会,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二、项目背景

当前,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在总体上已是温饱有余。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然而,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在一些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抬头。基层领导干部坦言:乡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感到茫然无措。而这种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一)文艺方面

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乏开发资源的人才。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文化不发展,经济难以发展,社会难以和谐。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科技,输入各方信息,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驱散笼罩在贫困乡民头上的贫困文化的乌云,让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变当地的潜在财富为现实财富,从根本上扭转贫困。

农村文化发展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艺生活,而农村的自然闭塞和经济落后,农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乡村文艺生活少之有少,这样在团结和组织农民,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起着非常大的阻碍。

(二)教育方面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

三、活动地点

哈尔滨市呼兰区腰堡镇永丰村,永丰村坐落在松花江畔,村里治安非常好,但是村里的教育系统却完全达不到标准,只有一所小学,共有六个学生,村里其余学生都选择去外地求学,由于靠近松花江大多数家庭都选择以打渔为业,基本上都在江边住,所以留守儿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辅导。

四、活动的目的

(一)提高农村人民受教育的水平,丰富农村中小学生的暑假文化生活。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对其人生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二)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培养大学生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为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社会宣传作用,呼吁社会,将贫困地区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反映给社会,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教活动。

(四)通过与家长的座谈,改变家长在教育中的错误理念,加强家庭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的参与度。

五、活动的主要方式

本次活动主要以演出、电影放映、授课、讲座和座谈为主要形式。部分涉及面较广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由支教团队成立的专门课题组开设。英语方面的以固定的课堂形式开展。家长培训以座谈的形式开展。

六、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下乡

1、电影放映

(1)宗旨:开阔永丰村村民的视野,通过电影让村民更加了解世界。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5篇

1贫困、教育贫困与农村学校体育贫困

1. 1从经济贫困到能力贫困    

贫困是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贫困最早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定义的,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  1901)开创性地对贫困进行了定义,认为贫困是指“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房租和其他项口等。”川此类贫困属于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的范畴,即关注于收入、消费等力一面的贫困。随着社会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入,贫困的内涵由单一收入贫困逐渐扩展到多维度的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等力-面。贫困的外延现己超出经济学领域,正在向教育贫困、文化贫困等领域纵深发展。

1.2教育贫困与农村学校体育贫困    

教育贫困的概念由经济领域的贫困发展而来,属于贫困的下位概念,可以借用“贫困”的概念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当下教育贫困己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教育贫困,是指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叫农村学校体育贫困属于教育贫困的范畴,是教育贫困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贫困是指按照当时社会发展的程度,学校对体育教育资源占有量的相对缺乏使学生体育教育权利受到侵害的一种学校体育生存状态。”川以上观点涵盖了贫困的两个力一面:一是贫困的成因:教育资源占有量的不足或缺乏;二是贫困的状态:剥夺或侵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更好把握学校体育贫困的实质,理解学校体育贫困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向度来分析:一个是贫困的表象特征,即贫困的学校体育(资源贫困);另一个是贫困的隐形特征,即学校体育的贫困(能力贫困)。这两个向度各自侧重的力一面,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2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两个向度:资源    

贫困、能力贫困

2. 1资源贫困:贫困的农村学校体育    

贫困的农村学校体育指向表象特征,是教育贫困的外化现象,可称为外显的贫困,主要用来考量农村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源力一面的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投入不足或质量不高等;人力资源力一面的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继续教育培训缺失等;文化资源力一面的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缺失、体育课程资源不足、课余体育文化缺失等川。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学校教育,持续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力度,在教学资源建设力一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学生很少进行体育活动,学生体质体能下降,视力、肥胖、辍学等问题发生率上升川。这类现象的出现说明体育教学资源的缺乏只是教育贫困的一个因素,且绝非关键因素。产生教育贫困的原因是多力一面的,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只解决资源缺乏问题,难以根治教育贫困症结。只停留在对资源表现的分析上,就难以发现产生贫困的真实动因和深层矛盾,更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效果好的解决策略。

2.2能力贫困: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    

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是教育贫困的隐形特征,指向实质特征,可称为内隐的贫困。其主要用来考量影响农村学校体育运行的本质因素,主要体现在教育本质的相对失落、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障碍、教育理论的相对贫乏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偏差等力一面,反映了教育系统偏离自身内部发展规律或背离教育自主发展的生存状态曰。    

正是农村学校体育的贫困导致了贫困的农村学校体育,两者是农村学校体育的两个力一面,前者是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后者是重要因素。只有两个力一面都得到解决,采取精准扶持的可行力-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体育贫困问题。正如骆晓戈教授所说:“中国的贫困山区是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但不是教育的主体,仅仅是被教育的客体。”困因此,要解决农村学校体育贫困问题,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源的供给、投入与建设,更要树立学校、乡村教师、农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赋予学校体育参与主体更多的权利、可支配资源及可行能力,将农村学校体育的扶贫当成一种矫正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手段。学校体育“权利”“能力”的缺乏和被剥夺,属于能力贫困或权利贫困的范畴。这就需要对“可行能力”贫困正确认识,透析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实质,提出农村学校体育精准扶持的策略,从本质上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栓桔。

可行能力贫困: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实质

3. 1农村学校体育的可行能力    

可行能力(capability)由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是指“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该概念用来揭示贫困问题的根源、考察贫困人群的真实生存状况。他认为:“贫困在本质上是能力的剥夺,更确切地说是‘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状态’巾〕。易言之,如果一个人的可行能力被剥夺,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生存空间的权利,可能会处于一种贫困的境地。他同时指出,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是促进人可行能力实现的关键,这五类权利和机会为“工具性自由”,有助于人们获取自由生活的权利和提升生存质量的能力。

3.2农村学校体育可行能力贫困的主要表现及      

成因分析

3.2.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导致资源可支配能力不足体育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能把资源投入不足作为制约其发展的唯一原因。事实上,加大教育物质资源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率低、教学内容贫乏、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尤其体育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二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造成的。而后者是造成教育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因素。    

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等主要表现为:①资源投入总量不均,城乡差距大。②资源配置顺序不公,先城市后农村。从不同教育级别的构成来看,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比例、教育经费支出的城乡差距较大。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乡镇中心校建设中,致使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投入明显减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直接导致农村学校资源可支配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3.2.2课程标准城市化倾向导致体育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6篇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20__年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__所,学生8522名。[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1003名,工勤人员74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20__年至20__年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20__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__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__年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__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__年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__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中学20__年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__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20__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

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有这样几多几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就有524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40.2。现有农村教师,多数是教主科的,教英语、音乐、美术、生物课的教师非常少,致使所有学科不能均衡授课,学生偏科严重。除此以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农村中小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胜任循环教学,有的正式教师教不了课,只能烧锅炉或者从事其它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学历的教师多数被分到城里的中小学,有的即使被分到农村,也早已借调回县里。二是农村现有骨干教师多数被县里的中小学借走。据统计,几年来,城镇中小学共从农村中小学抽调教师233名,仅**一个镇就借出23人。三是农村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转公的教师,其中一些人观念旧、水平低,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定上高级职称以后,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3、办公经费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168.8万元,其中,中学有债务55.2万元,小学有债务113.6万元,债务最多的是**镇(31.4万元),最低的是**镇(6.3万元),中小学校平均负债达1.33万元。有90以上的学校购不全教学资料,连简单的教学用具、试验用品都无力购买,桌、椅、门、窗等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多数学校举债维持教学。农村所有小学中,学生总数超过70人的学校约占30,70的学校靠收取杂费难以支撑教学。另外,由于学校没钱雇更夫,夜间无人值宿,给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均经费没有按时支付到位,除教师工资和冬季取暖用煤由财政统一拨给外,办公经费基本没有拨付,致使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没有保障。二是“一免两补”政策实行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以前学校的更夫都是村里花钱雇人,教育体制改革后,村里不管学校的事,不再出这笔钱。三是生源少,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左右,再去除特困生的杂费及购买教学用书等费用,办公经费所剩无几,根本保证不了办公的需要。

4、教育体制不完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工作无论好与坏,都是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出多劳多得,也做不到奖优罚劣,致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二、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2、完善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解决因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导致的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依法督导评估和宏观指导。要进行分类规划,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农村学校的布局状况,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的农村教育管理新模式,调动乡镇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校长聘任制,引导学校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农村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措施,开辟新的民间筹融资渠道,建立农村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在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允许社会力量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承办和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帮助化解学校债务。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 市场营销、生态保护和高技术生态农业等,并逐步向农村工业、信息服务和进城就业等方向拓展。从小学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拓展创业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市场竞争,敢于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改革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要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适用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致富的一技之长。

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读书。要积极筹措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各界赞助、教育内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扶贫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育扶贫工程各项计划的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口扶贫活动”。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社会各界援助农村中小学”等活动。要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教师扶贫制度,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任教,安排和接纳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帮扶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开展对接活动,将富裕地区群众和学校捐献的图书、仪器、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制定直接面向农村贫困生的救助制度,将救助款直接拨付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用于教育。从而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7篇

扶贫工作年终精选总结精准范本1

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和县委办、县政府办xx文件要求,县科技局20XX年被派驻xx村进行驻村帮扶工作,现将20XX年开展驻村定点扶贫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xx村位于xx县东南部,距县城31公里,距xx乡政府约4公里,长渝高速公路、209和319国道从村内通过,对外交通甚为便利。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

XXX户,

XXX人,劳动力XXX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XXX人。土地总面积xx亩,其中耕地550亩(水田483亩,旱地73亩,人均耕地1.46亩),林地xx亩,草地xx亩,农村建设用地xx亩,交通用地64.2亩,未利用地xx亩。20**年,全村总收入XXX万元,人均纯收入XX元。通过识别,20**年全村共有贫困户XXX户、XXX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8户XXX人。在贫困农户中,残疾人4人,孤寡老人5人,危房户3户,缺乏劳动能力农户XXX户,因长期患病致贫农户2户,长期缺粮农户4户XXX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全局成立新一轮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长石国兴任组长,副局长xx为副组长,相关股室队所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副局长xx负责局驻xx乡xx村精准扶贫的日常工作,派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xx和工作队长xx常驻村开展工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局长亲自牵头,率领干部100余人次深入扶贫联系村同老百姓一道进入田间地头同吃同劳动。

2.狠抓群众思想转变

以xxxxx、“****”、“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中国梦”。紧紧围绕省委“四化两型”战略和州委“坚守三个一、用活三个优、瞄准四个目标、实现四个成为”以及县委的“一合三化”的发展思路,致力提高群众思想素质,与群众座谈,拉家常,了解群众的需求,并着力转化干部群众滞后的思想观念。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召开了高标准村级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大会,将全村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思想大洗礼,同时也让群众从中感悟到思想的转变。

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三制一卡”党建工作方法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扶贫村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载体、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为扶贫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一是指导村党支部定期组织村、支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村、支两委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二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指导驻点村党员结合村里发展,搞好驻点村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在率先发展、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促进和谐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驻点村发展的整体合力;三是切实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配合村支两委班子及和民兵营、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等其它组织,做到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到位、抓落实;四是指导村支部每年培养建党积极分子2名以上,发展新党员1名,同时培养3名以上村级后备干部;五是建立管理规范、功能综合和党员活动室和村活动场所,做到有标牌、党旗、远程教育设备、宣传栏和党员实试阵地;六是建立健全三会一得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扶贫工作年终精选总结精准范本2

20XX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认真开展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干部走基层,真情五为民”活动,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川委发[20XX]10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和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20XX年-20XX年定点扶贫工作意见》(高扶组[20XX]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的总体要求,对对口联系的帮扶村——xx镇陈坳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活动,现将我局帮扶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定点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落实“民生工程”政策措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我局把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与发展作为己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单位干部不脱钩。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我局专门召开了党组会议,研究布置了具体的定点扶贫工作,成立了局长、党组书记黄应友为组长,副局长徐刚、李春兰为副组长,各股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帮扶活动的组织、检查、督促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了定点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在年初就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按时报送计划、总结和帮扶信息。三是开展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三、瞄准对象,抓住重点

我局根据部门实际,充分动员有能力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新农村建设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一是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亲临帮扶村,走访820余人次,慰问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家庭XXX户,送去价值3XX元的米油肉等生活用品,我局还筹措了8XX元,为贫困户购买了化肥,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并为张云珍、伍秀珍两户分别送去了慰问金1XX元用于购买衣物,并鼓励他们要坚定生活信心,自力更生,找准致富门路,早日脱贫致富。档案局帮扶小组还向困难户发放了“帮扶信息卡”,确定了“班子成员一对二,普通职工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二是帮助制定帮扶计划。扶贫领导小组根据对口联系的大窝镇陈坳村的具体情况,与结对帮扶村陈坳村村委共谋发展路,共商致富良策,档案局一行根据在农村工作多年的经验,建议陈坳村理清自身发展优势,谋划发展思路,放大自身资源集聚效应,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培育花卉、树木,发展茶叶,规模型扩展大窝特色水果李子、桑树等果桑产业,组织陈坳村贫困群众和党员到羊田乡参观学习先进的种茶技术和养殖技术等;同时,档案局提出将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面帮助陈坳村发展经济,早日走上致富路;三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单位有能力有爱心的退休职工加入到帮扶行列中来,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为陈坳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民增收难,生产无发展后劲,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贷款难。

2、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在帮扶的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

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由于自身部门条件所限,在对困难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我们要转变帮扶思想,不是困难群众缺什么我们就拿什么,而是应该积极地与相关涉农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将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他们反映,与他们一道积极地争取相关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方案;同时积极地做好困难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相关的帮扶项目,帮扶方案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对贫困村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的走访力度,及时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及时地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2、对帮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授人以渔”改变“授人以鱼”的帮扶方式。

3、考虑到陈坳村信息化技术较为落后,我局计划筹资一万元为村委会购置3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以方便陈坳村村委会及村民及时了解信息,开展活动。

扶贫工作年终精选总结精准范本3

xx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号召,积极参与滇西扶贫攻坚,并定点扶贫xx省xx市xx县。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为云南省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20xxx年组织7批次,20xx年已组织6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xx县城乡规划、xx镇文化旅游开发、xx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xx交通大学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12期,供培训2XXX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xx交通大学基地,面向xx省、xx市、xx县和xx县在20xx年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培训,近期又将开展2期,共有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二是教师培训。20xx年x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xx年xx月、20xx年xx月,xx交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的20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训。

三是智力帮扶。20xx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xx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地考察了xx县xx镇xx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xx镇就开发xx温泉饮用富氢水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20xx年xx月xx日,学校副校长xx一行5人在xx市委常委、副市长xxx,xx县县长xxx及其他市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xx镇雷打树村、xxX中、xx小学和云xx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xx县召开了20xx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20xx年帮扶工作,明确20xx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xx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20xx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创业企业与xx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20xx年一期投入60余万元帮扶援建xx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xx交大网络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xx一中主页服务器;20xx年,学校二期投入近XXX万元,为xx镇xx小学、xxX中、xx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与xx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资助XXX名xx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xx书院组织了两次赴xx帮扶实践活动,40余名师生分别在xx县一中、X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xx教授课题组,针对xx县抗战文化、xx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

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XXX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指导,重点对xx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XXX名医务人员到学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2名干部赴滇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

20xx年xx月xx日,学校举行社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20xx定点联系xx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学校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认真归纳和总结,找准着力点,影响和带动当地的发展,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意义。一是突出挂钩帮扶的重点区域和项目,促进帮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针对具体项目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项目监督评价推进机制,确保有效落实。三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发挥优势,将自身的优势与帮扶地区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做好帮联共建、产业培育、吸引人才与资金等工作,激发帮扶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四是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帮扶地区的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扶贫工作年终精选总结精准范本4

xx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今年以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紧扣重点,科学制定帮扶规划,积极争取扶贫配套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全力实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民生”五项扶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现将20xx年前三季度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个”带头,扶贫对象精准识别

xx镇在扶贫对象户的确定上,坚持“三个”带头,

确保了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一是主要领导带头重视到位。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严明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职责。组建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的镇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位具体工作人员。各村亦组建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户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入户调查。要求科级领导干部主动带头深入农户调查摸底,宣讲扶贫政策,了解农户实际困难和需求,先后重点走访特困户和困难户XXX户,走访率XX%以上,驻村干部入户率XX%。三是带头创新举措。在工作开展中,**镇制定了“五个必须”(即:党政主要负责人必须统揽牵头负总责,分管同志必须统筹具体负责,党委成员必须亲自带队下村入户核实,驻村干部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所驻村情况,村干部必须精准据实上报情况)和“三级督查”(即:表册上报前,由党委成员带队下村入户核查;表册上报后,镇纪委分批次到村进行核查;表册审定前,党政主要负责人随机走访核查)制度,精准确定贫困户建档立卡710

户2XXX人,新增贫困户XXX户XXX人,确保了贫困户无一户不入册,非贫困户无一人钻空。

二、因户制宜,帮扶规划细化到人

为实现20xx年全面脱贫的目标,xx镇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分轻重缓急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一是详细登记贫困户基本情况。**镇制作了贫困户帮扶规划卡,准确详细登记每户每人基本情况,家庭致贫原因,面临的困难以及近期需求,共记录XXX户2XXX人近2万条信息。二是入户制定规划。驻村干部、村干部深入每一户贫困户,根据农户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联片领导随时到村督查,对制定措施不实际的,立即要求整改调整。村干部、驻村干部、联片领导对帮扶规划负第一责任,共同在帮扶规划上签字后,方可上报扶贫分管领导。三是“用活”第一书记。多次召集市区下派的4名村支部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反复研究制定4个贫困村的扶贫规划方案,做到减贫目标合理、措施科学有效。共制定出涵盖助学、医疗、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养家禽、种果树等11类2517条帮扶措施。

三、明确重点,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完善基础建设。今年以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硬化村组及产业道路11.6公里,新建泥结碎石路16.4公里,投入3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36处逐节堰等抗旱水利工程,维修小(二)型水库1处,建石河堰5处,蓄水池20口,整治山坪塘6口,建**、吕家沟等村U型水渠3000米。既有效控制和储存了水资源,又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防线,更为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新建了3个村级活动室,新建3个村级文化室、2个村级卫生室,维修了赵排沟村活动室。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投入XXX万元,引进“香铃”优质核桃1万余株,在赵排沟村集中规范栽植400亩,丰产后可实现核桃年均销售XXX万元左右。在xx村、xx村新栽优质油桃400亩,丰产后,可实现年均收入80―XXX万元。投入资金280

余万元,在**建冻库1座,提高了果品的冻藏能力,为果农增产增效增收奠定了基础,更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四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村工作。新拱桥村减贫工作按照示范点打造要求快速推进,目前完成所有软件及上墙工作,新建新道路6.2公里,连片栽植优质冬桃XX.X万株,发展莲藕300亩,西瓜600

亩,建蓄水池2处,整治山坪塘1处,贫困户2户新建房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实施每户口1XX元采购工作。年底可超额完成减贫任务。五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依托区级培训机构,共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班3期,培训贫困劳动力XXX人次,转移就业220余人,劳务输出56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XX元。同时,举办油桃冬防冬管、嫁接等实用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XXX人次,使XX%以上在家务农农户掌握了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六是贫困学生救助。积极发挥扶贫协会作用,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作,近年以来共发放救助金及支持教育资金XX.X万元。七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全镇4个市区帮扶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XXX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三个”强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效能问责。出台《关于加快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纪律规定》,明确镇村干部职责,按月挂牌公示各村扶贫攻坚进展情况,对完不成任务并连续两次排名后末位的村三职干部将诫勉谈话,情节严重可按规定免(停)职,驻村干部调整工作岗位,并取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资格。二是强化“联驻”职责。实行联片领导全面指导联系村扶贫工作,驻村干部全程参与所驻村扶贫工作,将村的扶贫工作与联片领导、驻村干部的考核挂钩,进一步增强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三是强化周报制度。每周一例会上,驻村干部逐一汇报上周扶贫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推进迟缓的,将进行严厉批评;同时,汇报本周的工作计划,对工作计划未完成的,将记录在案,年终考核时,扣减相应分值,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扶贫工作年终精选总结精准范本5

x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我镇xx、xx、xx、xx、xx、xx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XXX个村民小组,XXX户3XXX人,贫困人口2XXX人,占总人口的XX.X%。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xx年,县委决定实施xx等6个村为期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XXX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镇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XX.X万元建成了xx、xx等村11.3km通畅工程,解决了XXX个组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xx3组1km的通达工程;投入6万元新修xx村高标准渠道1.01km,解决了3个组近100亩水田的灌溉难题。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投入XX.X万元修建了xx、xx、xx、xx等4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投入XXX万元实施了xx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11、14等4个个组的饮水难题。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投入XX.X万,实施xx、xx等村改造线路15.5km,其中高压1.2km,新装电表253块,投入5万元对xx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三个村的群众照明质量。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xx年,xx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XX%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x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1XXX人,人均增收XX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x年我镇XXX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XXX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xx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议XXX人实施“两项制度”衔接,落实帮扶资金XX元/人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XX%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XX%以上,截止目前,已有XXX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XXX人享受低保补助。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XX%,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三、存在的问题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第8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难点和重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更是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薄弱环节。因此,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成因,研究发展对策及破解措施,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地区。以菏泽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存在问题

1.学历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师资悬殊较大

菏泽市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分别为3.9万、2.1万人。调查显示,虽然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98.9%,但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为第二学历,其中仅2002年民转公教师就近7 000人,这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偏低,有的只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不少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但业务水平仍达不到要求,近30%的民转公教师只能胜任小学低年级教学。如果将小学专任教师的达标学历提高到专科水平,将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提高到本科水平,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14.21%和30.02%,即现有教师绝大多数学历不达标。同时,城乡之间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差距较大。2004年,全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专任教师的比例城市为55.29%,是农村的2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专任教师比例城市为31.95%,是农村的2.5倍。

2.经费紧张,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

一是政府投入低。2004年菏泽市初中、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分别为554.91元、461.63元,均不及山东省平均水平1 363.56元、1 104.8元的50%。2004年各县区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牡丹区26.00元、21.00元,定陶21.92元、19.58元,单县14.80元、19.9元,东明9.02元、7.97元,巨野7.17元、1.69元,郓城9.21元、10.57元,鄄城4.5元、5.83元,曹县0元、0.77元,成武0.17元、1.15元,远远达不到省定40元、30元的最低标准。二是社会投资能力低。2004年底,菏泽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为3 10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6.9%,群众个人、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投资能力都很低。三是教师工资低。2004年,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人均月工资为606.74元,比城市教师人均月工资低160多元,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成武县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只有456元,比该县城教师人均工资810元低350多元。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工资增长缓慢,各项福利、津贴难以落实。

3.分布失衡,农村教师严重缺编,城市师资相对饱和

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平台,从全国来看,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师资紧缺、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结果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城里的中小学师资饱和,甚至人才闲置,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2005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江西、河南、海南、广西、四川、青海6省15县、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六省普遍存在着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部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教师缺编情况更加严重:2004年,安徽省定远县中小学教师缺编30%。农村教师向城镇跑,初、高中教师的流失

尤甚。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农村学生,毕业后很少回乡就业,大多数进入县城以上的单位和学校。一些条件艰苦、老少边穷的地区师资极度缺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教育行业超编普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得不到补充或更新,老的不愿走、走不出,新的进不来,难以注入新鲜血液。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规范化学校少,教育优质资源少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脆弱,拿不出资金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化水平偏低;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没有得到同步提高。总体优质资源少,农村优质资源更少。据统计,菏泽市2 524所普通中小学,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4所,占总数的0.05%,其中仅1所是乡镇中学;有市级规范化学校29所,占11.5%,其中18所在农村,占农村中小学总数不到1%。农村初中外语教师短缺,非主干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短缺,农村小学就没有这方面的师资。

5.教师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教师队伍面临断层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凸显的老龄化和年龄断层问题十分严重,是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单向流动和师资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2004年,有研究对山东省4个县市12 460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统计的结果表明,46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总体的近40%。随着农村地区年富力强、业务成熟的中青年教师向城镇和发达地区流失的加剧,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日益严重。因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从菏泽市调研情况看,2002年农村中、小学教师45岁以上的分别占10.9%,25.94 %,均呈年轻化趋势。

二、原因分析

1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决策缺乏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制度

近年来,针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体制和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陆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突出问题。然而,国家保障制度和措施不足,落实不到位,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国税和地税分税制改革,中央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措施保障地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包括教师的国拨部分)。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许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教师工资难以到位,实际上主要经费支出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2001年,为扭转教育投入重心过低现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县无力支撑义务教育投入,农民缴纳的学杂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费仍然是维持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学校运转和教师工资发放的主要来源,因此,造成农村教师工资偏低,甚至工资被拖欠的问题时有发生。为解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问题,国家取消了农民的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原来由农民负担的每年300~500亿元的教育经费来源被停,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和省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由于教育经费缺口过大,中央转移支付缺乏规范制度,各级政府在新的管理体制中的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2.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地位、待遇以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未能确立;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待遇仍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教师的评价与管理多约束少激励,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教师编制不合理,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反而比城市偏低。

3.条件差、环境差、待遇差,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与质量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待遇差,农村教师人心思走、大量流失的现象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优秀教师不去,毕业生不来,供给和补充都很困难,不少新分配的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地区任教,有的即使来了,也很快流失。经费困难,乡镇财政不堪重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同样也占全国在校生的80%以上,这些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分布在乡村,按照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其所需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地方负担,而在全国的财政收入中,中央级财政收入占59%以上、省级财政约占10%、市县级财政约占20%,乡镇财政收入约占20%左右,20%的乡镇财政收入负担80%的农村中小学所需的基础教育经费,其经费紧张程度不言自明,特别是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甚。

三、对策与建议

1.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脱贫

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中央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鼓励经济发达的省市与经济落后地区开展对口帮扶;国家应实行弱势补偿政策,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为辅,财政预算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开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引导公民、法人及学校教职员工入股、参股办学,激活民间资本,不拘一格吸引资金。

2.研究制定有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教师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畅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清除制约引进的各种障碍;实行考核评议制度,建立教师队伍更新机制。通过考核评议,对不称职、不合格的教师淘汰出局,打破地区行业界限,通过招聘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其次,探索教师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有效机制。建立交流制度,加强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制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

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增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并负责计划的落实和推进,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督导检查范围。加强基地建设,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制定培训方案,开辟专项经费,加大培训投入,形成了区域性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支持中心,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终身发展能力。

4.改革教师的编制管理模式教师的编制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突破旧有的管理模式,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宏观控制,微观放开;在注重编制管理的行政属性、法律属性的同时,充分重视编制的经济属性,强化编制管理的约束机制,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坚持编制问题的指令性和用人方式的灵活性。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与教师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加大兼职教师和流动编制的比例,限制非正常缺编。

5.积极探索吸引、激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待遇、稳定队伍

设立贫困地区教师资金、农村教师特殊津贴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级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基金,直接用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补助,定期表彰和奖励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优秀教师;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捐助帮助农村学校;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等级,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特殊津贴越高,要使农村教师工资等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可先在部级贫困县试点,再逐步推开。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对自愿调入农村任教的教师优先晋级晋职加薪等。

6.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切实落实好教师的各项政治、生活待遇

树立“发展教育,教师为本”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关心教师成长,乐于为教师服务。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建立与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制度。学校领导要与教师交朋友,做到知人、知情、知心,把拴心留人落实到实处。表彰老教师的“人梯”精神,使他们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倡导“同行”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大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社会环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大力宣传教师中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表彰为教师服务的个人和部门。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严肃处理任何损害教师利益的行为。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岗教师待遇,实行工资福利分配向教学一线和教学骨干倾斜,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解决教师关心的工资、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广大教师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埋头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安全.关于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9)116-117.

[2]庞丽娟,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破解措施[J].教育研究,2006,(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