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2 16:56:50

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管理制度第1篇

一是基于业务竞争需要,各金融机构普遍对现金管理认识不足,排斥性、被动性管理特征突出。二是缺乏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及操作制度。各金融机构针对现金管理制定的内控制度门类众多,局限性较大。三是未能按规定认真核定开户单位现金库存限额并开展检查。四是制度执行不完善,导致大额现金支付越权审批、未经有权人审批和未登记报送人民银行备案等漏批、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大额现金审批权限设置不一,有的金融机构授权过大。如有的金融机构现金管理员审批权限高达50万元,部门负责人的审批权限甚至高达200万元。六是现金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不配备专职现金管理人员,个别机构甚至兼职人员还配备不足。另外,非现金消费与结算环境的不完善也是制约现金管理有效性、导致现金交易增大的突出问题。

以上问题客观上体现了现金管理实践中的金融因素,但从深层看,现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缺陷和滞后,也是影响现金管理实施效果的一大成因。

制度及法律缺陷

目前,我国适用于现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大致为:《中国人民银行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规定》、《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规定》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由于以上法律法规大都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现金管理工作的要求。

实行现金库存限额管理已不适应经济多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现金库存实行限额控制已十分困难:一是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且日趋扩张,银行账户增长迅猛。二是商贸活动日益活跃,现金交易出口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三是储蓄现金收支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强烈。据贵州省黔东南州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储蓄现金收支一直呈直线攀升趋势,2006年占全部现金收支的比重已接近80%,而开户单位发生的现金收支总量在逐渐缩小。由此可见,在当前现实环境下,继续实行现金库存限额管理不仅可控性差,而且不利于实现现金管理的控制目标。

法规及制度规范存在突出的滞后性。一是转账结算起点低。《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1000元转账结算起点与当前经济发展与用现需求不相匹配。二是制度设置缺位,机构间操控差异较大。由于没有统一而明晰的大额现金分级审批权限标准,机构间权限设定标准宽严不一。三是现金支取没有上限额度限定,形成了上限“敞口”。四是缺乏对部分违规行为的处罚条款,造成了基层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检查中行政处罚定性难与实施难的问题。五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仍沿用一些传统称谓或术语,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部分处罚条文执行性不强。一是法律行政处罚条文单一,额度过高,实际执行难。《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人民银行对银行业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条款。这一规定除了所指情节宽泛、不具体,容易带来界定上的困难外,高额罚款也给人民银行基层机构的执行带来现实问题。二是对银行业机构违规责任人的行政及纪律处分超越了人民银行行政处理权限。如《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关于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规定》等给予人民银行对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银行业机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行政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权力,超越了各级人民银行的行政执法权力,因而在实践中实际执行效力较弱。

完善制度及立法的建议

取消现金库存限额管理,将现金管理法规和制度的重点控制环节调整到银行业机构。实践表明,由于人员短缺、认识淡化、经济主体发展迅猛及操控难度增大等因素,目前人民银行、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现金库存方面的管理与检查流于形式,开户单位与个人的现金库存和“坐支”现象实际处于无管理、无检查的“真空”状态。因此,应改革现行的现金库存限额管理模式,取消现金库存限额和“坐支”控制,将现金管理控制方向集中转向开户银行。

现金管理制度第2篇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18-02

1 现金退出制产生的企业背景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大多在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或由行政管理机构转变形成。随着集团化的不断深入,原本属于母公司的,并且能给母公司带来现金流的大量优质资产被不断涌现的成员企业所瓜分。但由于各成员企业都有着独立的业务领域,和母公司之间业务联系不够紧密,致使母公司在缺乏必要资产支撑的前提下现金流急剧减少,很多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需要进行的改、扩、建等项目因母公司缺乏资金而搁浅,而成员企业对这些项目往往漠不关心,或担心影响自身的经营效益而不愿意投入。集团的整体效用由于现金集中管理制度的缺失而逐渐弱化。为此,很多集团公司都对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许多实践性的尝试,某集团公司提出了一种称为“现金按时退出制”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一些特定类型的集团公司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2 现金按时退出制的主要内容

现金按时退出制是该集团在多年经营发展中,不断实践、积累、提炼,最终创造出来的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方法。现金按时退出制的重要理念就是一个企业能否定期形成有效的大于投入量的现金回流是评价其经营成败的关键。为此,要求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一般为月末)将经营中产生的增量现金按一定的比例上缴给母公司,从而使母公司拥有一个合理可控的现金流,便于按计划合理的使用分配现金。

为了现金按时退出制顺利和有效地实施,集团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各全资子公司的第一负责人(一般为分厂厂长)的工资金额与企业业绩相挂钩,依据“现金按时退出制”上缴相应规定的现金。为了简明有效的对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集团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三个考核指标,其中有两个都是关于现金流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上缴规费,就是指子公司每个月按规定上缴的金额。子公司一般将其60%的利润换算为规费。

第二个指标,利润指标,主要指子公司每个月应当达到的利润额。

第三个指标,入库变现率,这个指标是该集团自己设计出的一个考核指标,入库变现率=产销率×销售回款率。当然,这里的入库变现率也是指当月的入库变现率。

以上三个指标的计算独立于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以车间核算为基础的统计信息系统进行计算考核。三个指标的考核权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子公司)的发展目标而相应调整的。当集团希望某个分厂进行新业务或扩大再生产时,制定指标时就要考虑下一期的资金投入情况,为了利用利润开拓市场或扩大再生产,对上缴规费的数额和权重都会相应调低。三个指标每个月考核一次,每个季度调整一次,每次调整都以上一次为基础,指标制定后,在执行期是严格不准改变的。

厂长的工资与这三个指标的执行情况完全挂钩,指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该厂厂长的当月工资。首先要确定厂长的工资基数,工资基数主要与销售收入相关,由本年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等数据统计出来,再与下一年公司发展计划相结合制定。每年年初各子公司先各自向母公司上报今年的经营目标,母公司再根据其子公司自身情况按不同层次目标综合制定出厂长的工资基数。该集团现阶段也在考虑进一步的改进,准备将行业的景气程度纳入工资基数制定体系。举例说明一下,假设某季度母公司设定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是50%、30%和20%,其中一个分厂厂长的工资基数为每月5000元。如果该厂长这个月顺利完成三个指标,他本月的工资就为5000元;如果月末他没有按时上缴规费,其它两个指标都完成了,他本月的工资就是2500元;如果他一个指标都没完成,他这个月就没有工资。这种工资与业绩相挂钩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厂长的执行指标积极性。

3 现金按时退出制的特点

第一点,集团的现金按时退出制主要针对全资子公司。由于是全资子公司,在利益分配上不会出现股权分散所引起的各种矛盾。

第二点,实行现金按时退出制一定是盈利的公司。也就是说,只要子公司存在,它年度的经营目标一定是要盈利,从而确保现金按时退出制得以顺利实施。这一点体现了集团抓住市场,一切围绕市场运作的经营理念。

第三点,由于业绩指标考核这套账务是单独的记录的,也就是说,业绩考核是一套报表,财务是另一套报表,并且两者并不冲突,从而避免了企业在财务和税务上所受到的种种制度约束。

第四点,现金按时退出制是一套非常个性化的现金循环制度,它三个指标中上缴规费和入库变现率都是集团自己设计出的,具有极强的适用性。从每月上缴规费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上分析出该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无法按预期目标上缴,则可以提前发现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费的上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可以防范虚假的会计报表盈利。

第五点,对资金投放实行统一管理,子公司投资项目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由母公司审批划拨,同时,以一种模拟贷款的形式确定子公司使用资金的成本。

第六点,厂长工资与业绩挂钩对提高厂长积极性和公司业绩有正面的作用,可以保证指标有效的执行。

总而言之,现金按时退出制在该集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否认的。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该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既具合理性又具权威性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制定的合理性是指母公司要根据各子公司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考虑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指标的权威性是指当指标设定好后,在执行期内严格遵守指标,不能随意更改,不为主观方面找借口。集团从实际出发,不按教条做事,设计出了一套与企业配套的企业现金管理指标,并在生产运营中严格执行。

4 现金退出制对我们的启示

现金按时退出制对其他集团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现金按时退出制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对其他集团改革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和考核制度,解决集团母公司资金枯竭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其他集团也可以利用这种上缴下拨资金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现金循环管理制度,并在全集团内部加以推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但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积极借鉴现金按时退出制时应当重点关注: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培养先进的经营理念,树立起一套实事求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发展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应当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着市场转,抓住机遇拓展市场,而不应当为企业不佳的业绩找借口。要让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精神深入每个基层干部心里,要让每个人行动起来;有市场的,加大力度扩大市场;暂时没市场的,抓紧时间寻找市场、创造市场。

(2)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集团下属单位的一把手,即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应当与其单位业绩完全挂钩,并且制定后要严格执行。单位的业绩与单位领导的收入挂钩可以督促单位领导全心全意投入企业的经营中,使其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不良经营带来的恶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考核指标,才能既有效激励单位领导投入工作,又不会因为不切实际的目标让单位领导丧失信心或让企业发展停滞。

(4)突出重点的考核方法。对于不同的下属单位,其具体的经营情况是不同的,不能设定大而全的考核指标,对各单位应当进行个性化指标设置;既避免了过多指标考核的烦琐和无效,又不能反映出本质性的经营问题。各单位现阶段经营中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考核的重点。当问题解决、变化后,考核重点随之相应调整。

(5)资金按时返回。母公司投入和企业流出的资金在规定时间安全的返回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集团应加强时点考核,严格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有效集中利用好现金资源。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其他企业在借鉴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现金按时退出制是在集团的经营发展中产生,是与集团的企业文化紧密相联系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该企业它可以非常顺利的执行,到其它企业它的执行力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实际上现在该集团的执行力度之所以如此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阶段该集团实际还处于一种集权管理的方式。集团领导层制定的战略可以很快很好执行,这为现金按时退出制的执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许多企业这一点恐怕很难办到。同时由于这几年现金按时退出制在该集团成功顺利的执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都对此制度极其拥护。而在别的企业可能很难有这种氛围,别的企业的子公司往往不愿上缴资金,甚至几个子公司联合起来抵制这种制度,推行当然也不可能成功了。因此,任何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都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统一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蔡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微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陈金友.借鉴商业银行职能加强集团资金管理[J].商业会计,2006,(4).

[3]陈章盛.浅谈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新模式-财务公司[J].时代金融,2006,(10).

[4]王竹南.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和财务控制模式[J].时代金融,2006,(9).

[5]李新.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模式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5).

[6]周仕通.基于系统动力学基础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研究[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陈凯.关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几点认识[J].会计之友,2006,(6).

[8]任楠.对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现金管理制度第3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外汇资金管理 外汇风险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企业外汇资金面临的环境分析

我国长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同时存在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导致外汇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下。2005年7月,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的出台为标志,标志着我国政府有关汇率制度的管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减少外汇管制,以完善经常项目可兑换,并稳步可控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同典型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不同,我国实行的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企业外汇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凸显的更为突出。

当前,出于对国家整个经济大局的稳定性方面的考虑,我国在外汇企业资金管理方面采用的依旧是管理的浮动汇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外汇波动幅度必将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面临的外汇汇率风险的加剧,给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管理带来风险,使其在正常的成本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出现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二、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国外汇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国企业外汇资金管理中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在当前汇率制度下,在我国开放经济下所形成的外汇市场环境难以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拟,依旧存在较多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与改进。

(一)外汇市场发展的不足,致使企业外汇资金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新汇率制度的建立以及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暴露在外汇风险中。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不足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点:一是市场的规模小。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市场交易量较小,在金融与资本性方面的交易程度偏低,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外汇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操作程序繁锁、操作成本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二是市场的交易种类少。当前,在国内的外汇市场上,有关交易的品种只有人民币对美元、港币、欧元、日元四种。偏小的外汇市场规模难以满足企业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求。

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一旦有外汇需求时就会向银行求救,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其主要是由于外汇市场发展的不足,促使企业在外汇资金管理中既不保留充足的外汇,也不具备承担汇兑风险的必要,外汇风险及风险防范缺乏存在的基础,也就导致企业在外汇风险防范方面存在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的现象。

(二)外汇法律条例的约束缺失导致企业外汇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步完善的有关外贸企业的海外投资外汇管理的法律条例,致使一些有能力拓展海外贸易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外汇资金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外汇风险。由于法律条理的缺失,一些产出规模不大的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对于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汇资金管理风险,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损失,也就谈不上进行事前的风险防范。

(三)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缺乏

就目前面临外汇资金风险的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没有设立专门的有关外汇资金管理部门,以致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关外汇资金方面的行政审批环节复杂,低效的行政管理不利于企业实施及时灵活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其次,企业缺乏有力、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良好的风险监管体系对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效果能起到较好的监管作用。但是,由于监管体系的缺失,导致企业无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测量,也就难以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基于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质量的途径

(一)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

外汇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外汇风险的特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识别、测定,进而设计与选择能够防止损失发生的处理方案,进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一般而言,企业在实施外汇风险管理中,可以依据以下管理原则对外汇风险实施管理。

1、全面重视,预测先导。要成功的实现外汇风险管理,既要对产生风险的环节、步骤进行全面的重视,还应基于对汇率变动走势科学预测。通过对风险准确的测量与把握,选择具体的操作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外汇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准确有效的实施。

2、成本―收益最大化。企业实施外汇风险管理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由于风险防范措施需要一定的成本,企业应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在成本―收益之间进行平衡,以综合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力求达到避险效果相等时成本最小,成本相等时避险效果最大。

3、管理多样化。由于各企业发展实际的不同,因而在面临外汇风险管理时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不同。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针对外汇风险形成的原因、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国内的外汇管理政策以及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市场等多项影响因素,采用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灵活多样的外汇风险管理。

(二)提升企业外汇资金管理质量,规避外汇风险的对策与途径

现行汇率制度下,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汇率风险,企业应积极提升外汇资金管理质量,对外汇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决策,以达到完全消除或减少汇率风险的目的,尽可能的规避因外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转变市场营销策略,有效开展企业外汇资金风险管理。汇率波动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策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高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为有效的开展外汇资金管理,应促使企业积极的转变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宏观上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把经济风险的控制作为外汇风险管理的核心。首先,在市场选择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对目标市场的汇率水平进行评估,在同等条件下,把国家货币高估的市场作为开拓的目标市场能够使企业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加强;其次,在产品的价格方面,企业为应对汇率变动应预存应对国内和国外顾客的不同的报价单,及时的调节海外产品的报价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后,企业产品的品牌策略。如果企业或其产品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当出现汇率风险时,企业就可以通过将风险转嫁到产品价格中,以应对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获取一席发展之地,应积极的开展品牌营销,适应当前品牌竞争时代的需求,树立起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

2、调整外汇风险管理政策与方法。对于我国的涉外企业,在进行风险衡量之后,若出现预期总风险较大,就应积极的设置风险监控系统,以将外汇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实施控制、监管的合理范围内。首先,在企业的外汇管理策略中,应积极的设置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风险的监控,进而消除因外汇风险带来的较大货币风险,并通过使用货币期权有选择性地抵补风险;其次,企业在市场上求得发展的前提目标不是投机,而是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获得收益,因此在企业的外汇管理目标中应明确规定,不得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以营造积极,合理的内部管理环境。

3、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外汇会计风险管理。通过交易活动,积极地调整暴露在外汇风险下的资产与负债水平,使外汇的资产与负债与借贷对照表上达成一致以回避外汇风险。首先,对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账户、科目及外币的规模进行有效地统计,明确综合折算风险的大小;其次,依据统计的结果,确定调整方向;最后,明确规模及调整方向后,对某些特定的账户科目进行分析与权衡,促使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成本达到最小。

4、转变企业外汇的生产与经营策略,提升企业外汇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部门经营的多样化,能够实现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生产、销售等的变化,迅速实现经营策略的转变,当因汇率变动而产生意外的外汇风险时,企业的竞争力在某一市场上会下降,但是与之相对的在某些市场上会提高,由此企业的资金管理中产生的影响也会互相抵消。首先,在生产策略方面,一是积极的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品的替代性,促进跨国企业致力于用本国的投入品替代进口投入品,以减少生产投入组合的成本;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转移生产的策略,合理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其次,采取经营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等,实现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以有效的防范与控制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晟. 利率风险与外汇风险的同步套期保值[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04) .

现金管理制度第4篇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现金流管理水平是一个企业经营能力的一个综合反映,尤其是在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只有那些拥有良好现金流的企业才能够抵御市场环境的巨变所带来的冲击。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水平偏低,为数不少的企业现金流长期维持在一个很低乃至负的水平。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从而提升自身的经营实力,来抵御竞争对手的竞争已是刻不容缓。

一、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

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金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要素以及载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物质层面来看就是,企业用现金购买原材料,然后生产商品,出售商品转化为现金,再进行原材料的购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其次,现金流管理是企业生存能力提升的必然举措,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产品竞争上升到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其中现金流管理方面之间的竞争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提升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现金流作为一个财务指标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以往评价一个企业的盈利质量往往从利润以及收入方面进行衡量,采用现金流量表却可以克服利润指标的缺陷,投资者能够对企业的价值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二、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观察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现金流管理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是对于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导致企业现金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尴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在上级任务目标的压迫下,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现金流管理就是收入的增加,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只重视收入规模的增长,而对于收入质量以及支出的控制都疏于管理,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不断的下降。

2.现金支出管理粗放

正如上文所言企业现金流管理涉及到支出以及收入两个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下,很多企业的业务收入方面的增长正面临更多的困难,而其在支出控制方面却比较乏力,大部分企业在业务支出控制方面粗放简单,仅仅是根据收入来进行支出总额的限制,通过对很多企业走访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业务支出成本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是盈利能力却得不到提升。

3.现金流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在现金流管理制度方面还处于一个不健全的状态,上文已经谈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现金管理的重视不足,导致企业现金管理相关制度制定的不完善。企业在现金流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关制度的缺失,这主要是指制度不够细化,没有照顾到现金管理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就是制度的僵化,举例而言,很多企业目前使用的现金管理制度都是多年不变,但是随着企业运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制度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新的环境变化,由此导致制度对于现金管理的约束作用大大削弱,现金流管理的混乱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三、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策略探讨

鉴于现金流对于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我国企业现金流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

对于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内容企业管理者要在观念层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观念层面的认识正确,才能切实的提升企业的现金管理水平。目前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企业现金管理,通过不断的强化这一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重视现金管理的氛围,这样企业的职工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重视现金流的管理,反映到行动中就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按照现金管理理念的要求开展各自份内的工作。

2.加强对支出的控制

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现金支出管理,现金管理支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金管理的成败。现金支出控制代表了一个企业成本控制能力,随着企业之间生产成本的趋同,成本控制在企业竞争力中构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鉴于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企业在上述方面的支出规模,从而保证企业有限的现金流用到更加能够带来价值的方面。

3.完善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制度规定,对于企业而言,应尽快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行现金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通过完善的制度来确保现金流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在完善现金管理制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就是企业现金收入以及支出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确保收入的质量以及支出的有效性,这其中尤其是要完善支出相关制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进行现金流指标的制定,通过制定各种预警指标,例如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数额,负债比率、现金盈利值等,借助于这些定量的指标来规范现金流管理的行为。

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的管理,通过借鉴相关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给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水平的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旋.谈企业现金流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24).

现金管理制度第5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缺陷;有效措施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入现金和流出现金以及两者之间产生的差额即为企业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就是对企业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所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管理。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中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工作迫在眉睫。

一、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不足之处

当前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大多偏低,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总结成下列几点:

(一)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知存有偏差

首先,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其无关紧要,因此企业并没有投入应该的人力和物力去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致使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地位;其次,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就是单纯的企业收入的增长,对现金流管理的错误认知使得企业只注重收入规模的扩大,却没有意识到收入的质量和对支出的控制,致使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不断萎靡的情况。

(二)不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相当重要的存在,它可以起到使企业信息实时共享和提升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作用。相反,如果缺少信息技术的支撑,就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就当前情况看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够,其主要体现为,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普遍依靠人工来进行对现金流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不是使用快捷准确的财务管理软件,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现金流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失误率,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很难预测出被隐藏起来的现金流风险。

(三)严重匮乏的现金流管理专业人才

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存量,还要有优秀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与现金流量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因为企业对现金流管理的不器重,没有多少企业愿意花费较大的代价来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对企业里既有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导致多数的相关管理人员没有能力开展专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工作,这对企业相关工作的管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不健全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对现金流量管理的不重视,致使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不健全。其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制度的粗糙,未将现金流管理的每个细节都关照到;其次就是现金流管理制度的死板,比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运营环境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很多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是多年不变的,显然陈旧的现金流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新环境的发展,也就降低了管理制度对现金流的约束作用。

二、提升企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措施

针对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以下可以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几项措施:

(一)转变企业对现金流管理的错误认知

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要改变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错误认知,要充分认识到现金流量管理对企业利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将现金流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同时还要改变企业广大工作人员对现金流量管理的错误概念,使其认识到现金流管理不单单是对现金流入进行管理,还包括现金流出管理。而现金流量的管理也并不仅是从前意义上的现金,而是将企业中一切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都包含在内。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实时关注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相关的最新资讯和理论观点,及时更新和普及现金流量管理的最新理念,进而使企业上下都树立一个正确的现金流量管理概念。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现金流量管理措施实现的一个重要支撑。因此,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开展相关工作,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其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相关财务管理软件的引入和普及。企业要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合财务管理软件,然后对现金流量管理模块进行优化,将现金流量管理的各个目标设立好,就可以通过财务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及时察觉现金流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快速做出应对。

(三)注重企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需要专门为现金流量管理工作设置对应的岗位,并且配备出专业的工作人员。配备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企业的相关部门内部进行挑选,也可以在企业的外部进行选择。人员选择的关键是看其是否有胜任此专业岗位的能力,以此确保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又科学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正确方法,使其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应该立足当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尽力完善现金流管理的相关制度,以此来规范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工作。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制度的健全;一方面是健全企业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制度,通过对制度进行的健全工作来保证现金收入的高质量和现金支出的有效性,特别应注意的就是健全有关现金支出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定现金流量的目标,利用其指定的包括资金周转率、负债率和应收款项数额在内的等等一些预警指标来规范现金流量管理的行为。

结语:

现金流量就是企业的“氧气”。通过对现金流量变化的观察,使得企业可以对自身经济实力进行客观的评价,正确的判断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有效的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价值。所以,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企业要想在新环境下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其现金流量的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世平.如何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质量[J].中国商贸,2014(33).

[2]朱毅.提升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现金管理制度第6篇

【关键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对策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一)对国库及国库管理的理解

国库指国家金库。而国库管理是指国家对财政分配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现有的国库管理制度有2种。第一种委托国库制,即国库政府不设置国库机构,而是委托银行国库业务,替国库办理收支的划拨、保管等工作,第二种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库自己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财政资金的调拨配置。当俩种制度相比较时,委托国库制具有绝对化的优点。它不仅利于资金的管理而且能降低管理成本。

(二)国库现金管理概述

国库现金管理是指在确保资金安全和不影响财政运行的条件下,效益化的操作国库现金,最大程度的降低闲置资金量,提高投资收益率的一系列国库资金管理活动。主要的管理内容有库存现金的管理、活期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的短期金融资产的管理。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可以减少闲置现金,最大程度的加强国库库存资金的效用,提高中央的宏观操控能力,使中国经济围绕着健康稳定的核心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历史演变

2000年收付制度进行改革,先改革支付制度再到改革资金的缴纳制度。次年3月,财政部了《财政国库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主要账户。虽然方案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国库现金管理,但是方案明显指出要优化资金收支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为国库现金管理做了良好的铺垫。

国库现金管理在我国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通过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与央行一起开展对中央国库现金的管理。并且于次年颁布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两个规范性文件,我国将国库现金管理纳入了法律范畴,体现了严格操作国库管理的重要性。

2014年12月,我国首次启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并确定深圳、广东、上海等6个省市为管理试点。据统计,2015年试点地区共开展32期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投标操作,累计投放7118亿元,实现利息收益31.5亿元。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开始是令人振奋的。2016年4月经过财政部与央行通知,确定增加天津、河北、等15个省(区、市)为2016年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地区。迄今为止,我国已拥有21个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

(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

1.试点多范围广。目前已经纳入地方国库管理试点有3个中央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1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个省市(河北、深圳、吉林、江苏、浙江、黑龙江、安徽、福建、厦门、江西、海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广东、湖北)。由此可见,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城市多、管理范围广,这标志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我国的普及程度。

2.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扎实。根据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省市本级建立了相对成熟的集中支付制度,并且大部分试点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国库现金管理办法等制度。

3.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完备。现已地市本级为例,93.33%的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91.23%的建立了零余额账户,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比例为90.08%,预算外资金专户65.96%,有64.91%建立了特设专户,9.12%建立了小额现金账户。如图1。

三、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地已经被纳入地方国库试点,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数据表明,2014年年底,北京、上海、深圳、广东、黑龙江和湖北6个省份开始进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共施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32期,操作规模7100多亿元,共获得利息收入99亿元。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国库基础设备需要加强

国库基础数据库从二个方面描述:一是账户建立不够完整。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是国库现金管理最基础的账户之一,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还有少数地市本级国库并未建立最基础的国库单一账户,并且其他账户设立的比例较大,这样离“1”个账户的设置有所偏离:二是其他基础配备设施,例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部门的设立,专业人员的招聘以及能力的培养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质量。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面对今年刚纳入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的省市这些因素尤为重要。

(二)现金流预测体系不完整

有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为止,70.59%的省市自治区对国库现金流预测仍依靠经验判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只有17.65%,使用经济计量模型的仅仅为5.88%:国库现金支出流预测依赖经验判断的省市自治区比例为82.35%,使用数据挖掘的省市自治区比例为17.65%,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的比例仅为5.88%。这些数据都表现出我国现金流的预测缺少科学性、准确性,且数据显示大多数的省自治区都是靠经验判断的,所以数据会比较主观化。

(三)地方现金管理缺少风险控制

管理缺少风险控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制度问题,我国目前只有二个有关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所以针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我国尚未制定,使得我国地方国库在管理现金时无据可依,使得地方国库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并且相比于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显得更琐碎。二是地方政府的自,随着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政府被赋予的权力越来越大,例如当通过商业银行存款方式运作时,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中,使得部分现金不在中央的管辖之内:并且随着地方权力的增大,各种的事情也是有增不减,加大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当国库现金进入商业银行,则会影响公民手里的现金,这样影响了基础货币的运行,不利于地方国库现金的管理。

四、解决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基本的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我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需要法律法规做坚实的后盾,相关部门应根据地方管理制定针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文规定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目标、流程等。明确地方政府、银行以及地方国库之间的责任及权利。建立健全的制约机制,一切跟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有关的各级政府、银行、部门等权利机关严格明确责任、互相牵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职。

2.建立健全的账户管理体系。建立国库单一制度,就是指地方财政部门应将所有支出资金纳入预算内,实行真正的“1”个账户,计入国库单一账户,提高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透明度;规范地方国库内部账户的管理权限问题,实行2人同时管理或者多人进行管理,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

3.其他基础制度的建设。例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机构的建设,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追踪现金的流出项和流入项,日结算或半日结算资金流出量、流入量、上交量等等,并且严格核对有关部门现金用量,防止资金的流失:再如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及能力建设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各种能力在现金支付发生时尤为重要,建议地方政府在工作人员上岗之前进行为期较长和质量较高的培训,然后对上岗员工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

(二)建立精确的现金流量预测机制

要想得到准确的现金流预,必须要有精确、及时的现金流数据,而预测的核心是建立现金流量的基础数据库。目前为止,我国已有部分省本级、地市本级采用预测现金流的精度达到旬的、周的以及天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国库现金流预测精度达到季度的省市自治区本级为14.29%,精确到月度的比例为42.68%,精确到周的比例为28.57%,以及精确到天的为14.29%:现金流预测精度达到季度的地市本级的为15.48%,精确到月度的为54.76%,精确到周的比例为9.52%,以及精确到天的为13.1%。这些数据表明,要想完善国库现金流量机制必须从以下三点做起:一是建立精度较小的现金预测流,最好以日、周为基础精确度,以旬、月以及季度为辅助精确度,强制地方本级以及省市自治区本级执行,围绕着基础精确度展开一系列的实施步骤和管理办法,只有一步步做到位,才能更有把握的预测现金流量;二是选择得当的现金流量测算方法。国库现金流量测算方法有经验经验分析预测法和量经济模型预测法,经验分析法是指主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以过去发生的数据为基础,根据过去所拥有的现金流量,预测所需要的未来的现金流。经验分析测算法太过绝对化,并且太简略,科学性差。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法指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计量,有回归分析预测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法科学性强,结果准确,但是得出结果的时间较长,成本较大。

现金管理制度第7篇

关键词:现金流;预算;财务管理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一)理念和策略

国网公司围绕“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财务管控经验,结合公司自身发展特点,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所属电网企业推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的规划、预测、流量和存量管控。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兼顾,市场化与行政化手段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盘活存量,拓宽增量,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资金分散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

(二)范围和目标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范围:实行旬、月度、季度、年度为管理时间单位的现金流管理,实行现金流量预算、过程控制、预算执行分析、评价及考核体系的全过程管理。

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目标是:使用“预算管控-资金支付-在线监控-分析考评”的管理模式,控制公司资金流从“用了算”变为“算了用”。

(三)指标体系及具体目标值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的精益化管理,预算指标体系包括:售电收入、购电费支出、税金及代收款项、工资及离退休支出、其他费用性及其他损益支出、股权投资支出、还本付息现金支出、工程项目支出、检修运维支出、委托运行维护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其他支出、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设立预算偏差率和预算发生费用平衡率两类考核指标体系。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上虞供电公司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主要做法是:坚持三大核心原则,构建五大保障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主要做法分述如下:

(一)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原则

1.强化资金成本与经营风险的管控

通过提高现金流入和流出金额及时间预测的精确度,力争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持有量,减少融资数量,降低资金成本。

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按照“公司资金统一分配、资金流入、流出进度有效监控、现金短缺风险及时预警”的要求进行管控,做到资源配置事前进行优化,执行质量事中得到确保,管理绩效事后进行

评估。

2.实现业务计划与现金预算的协作

公司预算由业务计划和现金预算两部分组成,业务计划和现金预算充分融合,业务计划是基础,现金预算是形式,两者有效衔接,高度协同。

3.未报预算不准支出

公司的各项支出,实际发生时,由成本责任部门负责人或预算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严格把关,对上月未实施预算的项目,一律不予支付,真正做到了“先预算,后实施”,切实提高公司月度现金流预算编制的刚性和准确性。

(二)实现现金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管理

制定经营规划、设定年度目标、形成年度预算、实施现金预算监控调整,各个管理过程的工作内容如下:

1.制定经营规划

财务资产部结合电价政策、成本水平、负债能力、资金流量、利润预期等因素,对业务规划进行分析,经公司综合平衡,形成包括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单位成本、购售电量、电网建设、技术改造等指标在内的上虞电网中长期总体战略实施规划。

2.设定年度目标

公司围绕中长期总体发展实施规划设定目标,公司的重点如图1所示:

3.形成年度预算

基于年度预算目标,财务资产部结合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电价政策等环境,以“标准作业”为依托,以“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由发展建设部组织各职能部门提出电力购销、电网建设、技术改造、运营维护等业务需求,制定业务计划,财务资产部按“预算准入”机制开展初次业务优选工作,形成本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包括电力购销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供电成本预算等)。经逐级汇总审核及再次的业务优选等工作,最终形成公司年度预算。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实行预算准入机制建立起“大成本”预算编制模型来加强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现金流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具体通过编制细化至月度的期间预算、编制可追溯至业务的现金流预算、加强现金流量在资金数额、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和时间点管理来细化管理。

编制细化至月度的期间预算。具体操作如下:(1)公司发展建设部与客户服务中心汇同在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售电收入(含基金附加收入)、供电量分类结构(网电分峰谷电量、小火电及小水电分厂电量)预测;(2)发展建设部、运维检修部、客户服务中心等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专项项目资金支出预算;(3)各费用归口管理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归口费用资金支付预算;(4)物流服务中心每月25日前上报次月物资采购资金支付预算;(5)财务资产部每月26日汇总后平衡资金收支,报公司经理会议审定,批准后上报省公司。

编制可追溯至业务的现金流预算。设计现金流量预算模型,将业务活动和现金收支关联,细化现金流量预算表,确保现金流量可追溯至前端业务活动,掌握现金流量的成因,加强资金管控。

加强现金流量在资金数额、资金流入流出方向和时间点管理。现金流量管理是资金运动状态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三要素是大小(资金数额)、方向(资金流入或流出)和作用点(资金流入或流出的时间点),有效管理可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现金流量图表找出现金流量规律,电费资金每日流入量、现金刚性支出及到期合同支付时间及额度,使现金流量管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控性。

4.实施现金预算监控调整

监控调整包括“执行监控”和“滚动调整”两个步骤。执行监控完成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实时反映和分析;滚动调整基于执行反馈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当期预算执行情况与年度预算目标的偏离,实施对公司预算的季度滚动预测、年中调整更新。

(1)建立标准化现金预算管理报告体系

建立一整套区分管理层级和区分业务类别的标准化现金预算管理报告体系,具体如图3所示:

(2)建立分期滚动调整的现金动态预算管理机制

以“规划―预算―预测―规划”为主线,建立规划年度更新、预算半年调整、预测季度滚动的机制(如图4所示),提升现金规划、现金预算、现金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构建现金流预算五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金流预算责任网络

公司现金流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编制执行机构三级,构成公司预算责任网络。

2.设计现金流预算标准流程

通过对购电业务、售电业务、供电成本、资本性支出预算流程进行规范,完成流程再造,形成覆盖公司本部和基层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贯通的管理过程。如图5所示:

3.执行现金流预算制度并制订实施细则

按照规范预算管理过程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上虞公司在遵循国网公司、省公司关于现金流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现金流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了现金流预算管理工作流程。

4.实施评价考核

(1)构建公平、合理的预算考评机制

公司制定了现金流预算管理考核办法,确立两类考核指标――现金流量预算准确率和预算发生费用平衡率。建立“每周、每月、每年一考核”的考评机制,并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对未能完成指标的单位(部室)当即开出“罚单”,限期整改。具体如下图6所示:

(2)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

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和管理过程实行双重考评。考评指标包括:全部现金流量预算偏差率、现金流入总额预算偏差率、现金流出总额预算偏差率、经营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投资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筹资性资金流入预算偏差率、经营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投资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筹资性资金流出预算偏差率。

5.搭建预算信息平台

根据公司信息化现状,以省公司管控系统预算平台为支撑,通过公司编制全面现金流预算模型和图表,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同时通过SAP系统预算控制和实时入账监控,实现现金流收支的预算控制。

三、评估与改进

(一)对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通过对现金流量管理体系及管理流程的建立、现金流量的预算与实际差异的比较分析,从而建立切合实际科学的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定期反馈给上级单位制订相关对县公司资金管理制度和规程,指导后续的资金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现金流量精益化管理

一方面从省公司管理层面,落实“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强化省市县资金一体化管理,制定资金实施办法、建设集团账户体系、完善资金安全备付管理方法、归集资金和调配管理及管理资金支付、开展银企合作,细化资金管理考核力度;另一方面从市县公司执行层面,加强资金内控建设、提高现金流量预算准确性及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批准的月度现金流量预算,保证月度资金流出的准确合规,同时进一步深化资金管理,修订完善现金流量管理实施细则,努力研究和探索资金管理及现金预算应用管理,以进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以“现金流”为基点的创新模式再造[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04).

[2]刘棠枝,宁平.创维:基于现金流导向的反向营销策略[J].商学院,2009(04).

[3]尤晟.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流运行状态诊断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7).

现金管理制度第8篇

关键词:高校 资金管理 探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06-02

近些年,各高校为了实现办学规模的目标,不断扩大校区的建设,大量的资金注入到土地征收和校舍基建,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形势下,化解高校资金债务问题和解决高校多渠道筹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招生人数和校舍建设上都是逐年增加,并且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新校区。对于高校这种资金逐渐的增大,一方面导致了国家的财政拨款的大幅度增长,同时,高校为了校区的建设,贷款资金也逐渐加大,这样使高校的债务压力非常巨大。因此,高校为了能在这些大量的资金流量面前做好资金安全的管理工作,应把防范资金风险和保障资金使用安全纳入到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某高校分管财务的一位副校长挪用了大量资金进行炒股,以致这所学校损失了3750万元以上的资金;还有某高校拖着30亿元巨大的经济债务,以至于严重阻碍着自身的正常发展,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对高校资金进行管理时,必须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来加强高校资金的安全运行,这样就能把有限的资金变成最大的效益。

一、当前高校资金管理的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普及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比例越来越高。为了迎合生源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办学规模迅速增大,资金的需求迅速飞涨,高校财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大多采取“统一领导,二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校级财务部门具有较完备的财务制度,与二级单位有较好的财务关系,职责明确,宏观调控能力较强;二级单位有较灵活的财务支配权,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积极性,做到开源节流。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整体财务状况的控制,往往造成校本部资金捉襟见肘,而二级单位挥金如土,大大影响了高校资金的调配和使用。

随着前些年高校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或多或少背负上了银行的贷款,巨额的还贷压力使得各高校财务部门束手无策。导致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当学校发展需要资金时,银行贷款成为了唯一资金来源,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以前高校的资金充足,财务预算没有压力,大多流于形式,但是当前高校资金使用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境地,以往预算的弊端显露无疑。

二、高校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不足。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二级管理”过于强调了二级单位的独立性,赋予了二级单位完整的财权。这样就导致校本部丧失了资金筹集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向二级核算单位拨付生均资金,另一方面二级单位的其他收入又上缴不到校本部一级。

2.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财务制度问题往往表现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参与的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多,而这些投入需要的大量资金,高校大多依赖银行贷款,贷款是需要偿还利息的,这时高校承受了史无前例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3.高校财务管理预算不完善。高校的预算编制管理办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其内容的设置很多与当前高校资金需求格格不入,各项经费指标远远落后于高校发展。就收入而言,预算的编制不够健全,很多收入类型未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财务对于各级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信息掌握不充分,也造成了预算不准确。而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计算方法,往往在上年的基数基础上按比例增加,导致实际支出无法控制,要不预算不足,要不就是造成浪费。

4.对投资以及融资项目的论证缺乏科学性。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投资以及融资论证前,往往缺少全方面的科学论证,只靠某些学校领导的感觉定决策。这样会使得高校的投资项目随意增加分项和资金,导致高校的负债逐渐加大,后果可能会使学校的债务不能按时偿还,或者是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5.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使得高校在资金管理问题上存在较大的隐患。例如,一些学校的领导为了腐败不公开学校资金的使用情况。还有某些高校会出现小金库违法使用现象,这样会导致高校的资金处于财务监管之外,而且这些资金一般数额都比较大,以至于影响到学校正常的资金管理秩序,所以必须得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使高校的资金安全制度更健全,监督体制能够做到位,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另外,部分高校的财务监督制度过于形式化,缺少评价和监督的依据,这样很难保证学校资金监督的公平性。也不能对高校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监控作用。

三、高校资金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少合理的资金安全内控制度。当前部分高校还没有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面建立相应的合理制度。不合理的资金制度会使高校投资建设的随意性加大。另外,学校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还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样会使学校的资金安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更谈不上提高学校的资金利用率了。

2.缺少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对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把资金安全的管控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当学校的资金安全管理出现问题时,才想办法进行补救,这样往往会造成学校巨大的经济损失。

3.缺少对资金安全管理的监督。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资金安全监督制度,特别是资金事前管理监督制度和事中管理监督制度,这样就无法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能及时的发现资金安全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对违规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因此,不断完善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监督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的资金安全风险。

四、完善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措施

高校发生的各类业务大多都会涉及到资金的使用,为了更好的做到高校资金安全地使用,各高校应该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工作,采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等各种措施实现资金安全管理的目的。

(一)提高对高校资金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资金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财务业务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保障资金安全的作用。对于当前部分高校债务压力大和现金流存在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学校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是最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高校有关领导和个人都要提高对资金安全管理的认识,并且要严格执行有关资金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从思想方面要时刻提高警惕,随时做好资金安全风险出现的应对准备,以此降低资金安全所产生的经济损失。

(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对于完善高校资金安全制度的建设来说,首先高校的各种财务制度一定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准则,坚决遵守国家法规对于资金安全管理方面的各种规定。在满足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符合自身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定好后还要认真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所有各部门和领导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只有通过这种合理的制度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转,这样才能发挥出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在高校遇到重大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由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和各级领导集体开会表决决定,同时实施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这种严格的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可以降低那些不合理的资金使用问题,还能防止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以保障学校资金的安全使用。这些内控管理的主要手段为:现金保管制度和收支管理制度,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授权审批等制度。

(三)强化内部监督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防止资金安全风险的出现,高校应建立一套适合本校自身特点的内部监督制度。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让这些部门更好地监督学校资金的合理使用情况,以保障学校各种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另外,还要对学校资金管理的事前和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以此提高资金安全的监督效果。

五、加强高校资金管理的对策

1.调整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统一领导,二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增加“集中核算”。在强调二级单位独立性的同时,在校本部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将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管理,既起到了规范二级单位财务管理的目的,又在学校资金统筹管理上提供了广泛的调整。通过“集中核算”的宏观调控,高校能够掌握整个学校的资金动态,统筹管理资金的使用和调配。

2.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岗位责任制,建立项目问责制。响应高校财务制度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关注学校资金的实时动向,充分发挥每一分钱的效益。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真实表现学校资产实际情况,优化资产管理办法。

3.建立多渠道筹资管理机制。对于银行贷款做到量力而行,根据高校自身的承受能力,选择无息或低息贷款。如已经有大量银行贷款,要积极筹措资金归还,防止逾期利息孳生。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来源,提高校办企业的盈利能力,鼓励二级单位的校企合作,丰富收入渠道,统筹管理各类收入的使用方向,鼓励各类合法赞助及捐赠。

4.完善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首先高校的各级管理者应该对本校财务预算管理高度的重视。预算的编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各项收入的统筹管理,通过预算做到物尽其用,完善的预算管理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做到“好钢使在刀刃上”。其次,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当实际支出超出了预算,应当严格遵循预算管理制度,不得擅自调整预算。对发现的预算不足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做出改进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梦茹.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

[2] 魏建华.实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

[3] 尹之海.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