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9 03:57:05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2篇

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理念培训、业务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的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实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增强教科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任职能力。

三、培训内容与方法

本期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自学自练、观看录像、研讨交流的方法进行。

1.师德培训。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校内广泛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培训,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

2.专题讲座内容为: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重在引导教师树立理想,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有思想的教师。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厚实知识背景。

3.每位教师认真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学杂志,完成2000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同时加紧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争取在教师专业技术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4.分学科组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主要将小学阶段教材内容分类梳理,分类讲解,重在引导教师掌握各类内容在各个年级教学时的度。

5.观看录像主要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做到在观看之后研讨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点评。

四、培训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作用,向教师大力宣传校本培训的积极意义,引导教师正确了解校本培训的性质特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

2.做好培训情况记载。包括:参培教师出勤、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等。

3.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等等。

4.考核。及时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件、学习体会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并获得校本培训学分的重要依据。:

五、镇第四中心小学暑期教师培训安排表

时间

主要活动

负责人

7月8日至

7月20日

1、每位教师认真读一本教学专著或教学杂志,完成2000字左右的学习笔记

2、学科专业知识复习

7月22日至

7月25日

教师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培训

7月28日至

8月5日

信息技术培训

8月24日

分学科组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

8月25日

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3篇

在探讨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先对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问题作一下分析:作为开发某一岗位(专业)培训的组织者即培训项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开设一个培训班,他的首要工作应该从确定培训需求分析开始。我们在以往的办班过程中常听到学员说一些:“这个教师讲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这次所学的知识对我回岗位后用途不大”“这次来学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部分学员产生满腹牢骚的现象很可能就象“由于燃料油的原因而引起的火灾,这时你去用貌似灭火的材料‘水’去扑灭火,而不分析灭这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工作,就要了解受训人员的真正需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立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使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培训项目主持人就要深入到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工作实际,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各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职工一起扎扎实实地搞好调研,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界定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能力,预测组织、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具体情况,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摸准受培训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了将要开展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企业内开展的岗位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在课程要素的界定与选择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要素有所不同,突出不同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教师

一般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并不包括教师,因为它认为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于是不可能在设计中考虑教师的因素。而在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出标准进行选择。因此,对所选定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广域的。能者为师,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这里的“能者”,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专家学者,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的人,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他更应象是一位“导演”。当然,如果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则是最理想的。正是由于这种选人标准,培训项目的主持人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上一门课的概念,从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可选人群范围内,挑选在课程内容的各个侧面有不同优势者来组成课程组,执行“上课”的职能。同时课程组的成员应清楚:我们面对的学员不是孩童,成人有区别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心理,要认识这些区别,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去授课。成人学员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要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各位的习惯,允许他们按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学,才能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

二、学员

在培训活动中,学员是岗位安全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他们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员的资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参与,合理开发学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如:围绕培训目标,确定讨论主题,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受启发,开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资源;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学员们通过观看扮演者的表现,参与演出后的讨论、点评,学到其他学员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发学员处理问题的经验资源等。二是注重培训资源市场化,开发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硬件教学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对培训单位来说很难完全自有,那么培训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很难向培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运行。而进行现场教学,请培训学员联系现场教学场地,并且担当讲解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围绕培训目标,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软件教学资源。软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制度、工艺操作程序和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培训学员将获取到的软件资源,可以带回本单位参考使用。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员中蕴藏的案例资源。如:布置学前作业,积累学员带来的教学案例;培训课堂上启发学员,讲述案例;批改作业,评审论文(学习心得),收集学员写出的案例;跟踪调查,收集和完善案例。

三、培训教材

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的教材,必须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是切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是足够能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要以形成能力为中心,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由选定的教师进行自编或对市面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形成一套符合本次培训的教材。培训的目标是对着岗位,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上岗的必备能力。那么,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所教理论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几项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以够用为度,决不要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升出。那种“不给学员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将来怎么能有大的发展”的说法,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是不适用的,也与岗位安全培训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4篇

近年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教学的客体(语言、教材、写作、翻译等)向教学主体——学习者转变。学习者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个人能力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目前,阅读仍然是积累知识、提高其他语言技能(听、说、写、译)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独立积极地获得知识,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做到师生角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并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及开展切实可行的训练活动。

一、 “舍得”师生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主导型阅读向学习者自主型阅读转变

1. 立足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转变

提起阅读,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只接受,不反馈。阅读对于他们无非就是做多项选择题和训练。阅读课的全部任务就是短时间内选择正确答案,而完全忽视对材料的理解。彭金定指出:“一个优秀的自学者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对自己的学习负责;(2)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3)制定长期与短期学习计划;(4)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5)在学习中运用策略并及时调整。”椐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自主学习者在阅读方面应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2)给自己的阅读制定长、短期练习计划;(3)强化语言知识的积累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4)积极地积累和运用已有知识,比如通过阅读提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5)培养健康的情感:谦虚、勤劳、坚强、与人愉快合作的精神。

2. 立足于教师——从教材的提供者向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学习的益友的角色转变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友好、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并努力地阅读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码。

其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录音机、放映机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再次,在阅读课上,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一方面,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策略、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密切监督课堂活动,以使课堂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最后,教师在阅读课上还应当是一个参与者。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扮演学生活动中的角色并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的厌烦、粗心、不自信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要求,督促学生纠正。

总之,在现代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换自己的角色,和学生一起阅读,并提供给他们“钓鱼”的方法,而不只是一味地提供“鱼”。

二、 “舍得”遵循三个原则

1. 互动原则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

一方面,交流是指阅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能动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调动自己的兴趣和思维并运用头脑中的固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交流解码,实现意义重组,最终领悟材料宗旨。

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者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他们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去丰富自己喜欢的语言,而且有时间和机会去加工、处理、创新自己所得的信息。这正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吻合。

2. 阅读能力及阅读技能培养的原则

当教师对阅读课的本质研究进入一个更高水平时,一些阅读技能,诸如猜测生词的词义、总结归纳段意或文章的中心思想、略读、跳读等被视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唯一目标而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掌握阅读技巧能使阅读能力获得提高吗?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特征去完成学习任务和其他活动,包括知识、技能、自信、个体习惯、态度和意志等因素,它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条件,技能则是从知识的积累向能力过渡的中间环节。就外语阅读能力而言,它包含语言学知识和外语文化知识,各种阅读技能和策略,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其他个人情感因素,个人性格和耐力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课的焦点集中在阅读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其他环节的培养将导致可怕的后果。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将阅读技能的训练作为整个阅读能力培养系统中一个单独技能来对待。

3. 选择阅读材料的原则

在阅读中,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是另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正确地选取材料对阅读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从根本上说,阅读材料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真实文本,诸如发表在英文报刊杂志上的原版文章;一类是非真实文本,如为课堂教学而改写的文章。不管我们选择其中的哪种材料,首先,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年龄、专业、兴趣所在;其次,材料内容应当生动、涉及面广、知识量丰富、题材新颖,并符合时代特点。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才可能被调动起来,这对于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 “舍得”加强自主阅读的训练活动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利用阅读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以达到他们的阅读目的。根据阅读材料不同任务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达到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阅读前”阶段。根据图式理论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和知识以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去帮助学生为理解课文做出准备。下面,笔者将给阅读者提供一些例子:(1)教师可以就文章的主题在学生中间安排讨论;(2)给学生提供与文章相关联的图表、地图、人物等材料;(3)给学生提供所读文章的写作风格、特点等等。从根本上说,“阅读前”阶段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背景知识点的准备。同时,这些活动也丰富了学生外语文化知识的储备以供今后阅读所用。

第二个阶段是“阅读中”阶段。在这个环节中,阅读者在阅读技巧与策略上得到进一步训练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储备。通常,在“阅读中”阶段有两种阅读方法:一种是读者首先对全文的主要意思有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地研究更小的细节;另一种是从理解字、词、句再到段,然后掌握全文。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 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迫切追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教学责任,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教师培训,尤其是在职培训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若干政策法规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行,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国大部分教师为了改进教学质量,参加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在职培训。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技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具体到各地各人,又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注重宣传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服务、教学、教研、科研资料积累等项工作

2.学校教务处要把推进课改作为中心工作,为课改服好务,负责教师学科培训、教研、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要搞好《课题研究》,及时搜集、总结、报道、推广学校、教师在课改中的经验,积累、整理课改相关资料。

3.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课改,让社会、家长、学生了解课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建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课改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

三、转变观念,落实措施

(一)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五个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指导课改。增强使命感,强化课改责任意识,逐步树立“五个意识”,努力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1.要树立课程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变被动地使用教材为主动地挖掘教材,成为课程的开发设计者。2.要树立开放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空间,教学策略等呈现开放性,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3.要树立综合意识,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发展的双翼,在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中增长知识。

(二)认真开展活动,落实各项措施

1.按规定开齐课程。按规定使好课程教材,教者要深入理解教材,把握编者意图,体会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在课改教学新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学习能力。2.上好体育实践课,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争取家长、社区人士的参与,结合本校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校本课程。要在积累延伸或开发性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收集学生开发性阅读材料。3.认真开展课改教师参加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为主,以解决观念转变问题的通识性培训;以《课程标准》解读为主要内容,结合教材,以教师实施新课程,操作新课程为目标,主要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的学科性培训。要本着“边实践、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精神,落实好平时的分散培训,在过程中为广大教师提供示范、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搜集材料,供教师们学习和讨论,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4.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观念转变的载体,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5.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师要强化搞课改就是搞科研的意识,紧紧围绕课改深入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的对接中逐渐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要通过调研,将课改的关键点,困难点纳入教育科研内容。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解决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写出经验论文,积极投稿。

四、培训要求

(一)强化理论学习

1.教师职业道德和执教规范:如《教师法》学习与辅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讲、优秀教师事迹演讲、“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分析与讨论。2.教师职业技能和教科研方法:如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比赛,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评,教研方法讲座,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等。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课改专家讲座;各科《课程标准》学习;校内课改经验交流会;教学行为反思辩析会等。4.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与学习。5.列入培训计划的校级和校际教研活动:如有培训目的和研究专题的全校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活动、校级“优质施教”说课、评课活动;由学校组织的教材教法研讨会、教材比较分析会;优秀教案评比。6.青年教师培养:如师徒结对活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青年教师论坛等。

(二)强化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重点放在培养与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师基本功和活动课组织能力上。

(三)突出岗位竞争

根据各级继续教育培训进程,有机地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教案评比、硬笔书法竞赛,教师课件制作展示。

五、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本状况 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

我校主要开展了三次全员培训。第一次是2003~2006年期间的“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其内容是Word、Excel、幻灯片的制作,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处理基本的文字材料和数字统计。第二次是2007~2010年的“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其目的是:(1)培养教师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教师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修改与制作,把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3)提高教师根据学科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第三次是2011年至今的“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这次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观课程”的概念,还提供了一套教学方法:主题单元计划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案设计。每一次培训都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方式

总的来说,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44岁以上的教师只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网页浏览的操作,不能完成简单的音频、视频的处理,不能结合所教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因此,我们对在职教师主要采用集中分批脱产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三种传统的培训方式。

1.集中分批脱产培训。把教师分批次集中,进校进行脱产全封闭式(吃、住在校)培训。

2.送教下乡。每年暑假,我校都要聘请各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到各个学区讲授继续教育课程。

3.校本培训。组织我校的教师定期到各个学区参加校本培训,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收集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在职教师网络培训学习方式

1.搭建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利用继教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教师培训平台,聘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讲课,让教师能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技能。建立继续教育的辅导主页,使教师能解决平时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网络培训平台由教师进行实名注册,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学习目标计划书。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记录、下载材料、学习反思、学习作品集。学习平台采用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有以下两种方式。

(1)人机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人通过电脑与学习平台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首先承培单位或教师把大量学习内容放到学习平台上,然后学员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练习,这能使学员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2)人机人的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平台或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让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展开讨论,迅速向教师反馈学员的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辅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教师的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短期脱岗集中培训宜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实时的离线展开,通过主页留言、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个人的学习可选用此方法)。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7篇

作为一名新手历史教师,我非常重视本次教材培训。认真听讲,收获良多。

本次教材培训既有对学科的宏观把控,又有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非常实用。宏观上明确了《课标》、《教参》、《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的编写体例。让我们能够俯视教材。

本次培训更多的是对教师的具体指导。

1.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的史事,从历史发展的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培训学习材料第8篇

【摘 要】围绕建材化学分析岗位任职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中“建材化学分析工” 岗位的工作过程入手,对教学任务进行开发,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任务紧密联系;构建并实施基于水泥原燃料、生料、熟料、水泥化验教学内容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 建材化学分析;岗位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66-02

我们从《国家职业标准》中“建材化学分析工”岗位的工作过程入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项目教学法”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让学生在模拟的或真实工作环境中“做中学”、“学中做”,达到培养目标,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一、构建“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前提

1.教学载体的选取。随着水泥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泥企业需要分析检验人员的绝对数量在减少,而职业综合素质要求在提高。建材化学分析工是以抽样检查的方式,使用分析测试仪器、化学药品试剂,对制造建筑材料所用的原料、燃料、材料,建筑材料的成品、半成品及副产品的化学成分及生产中间过程进行检测分析的人员。为此本课程选取的教学载体是水泥原燃料、生料、熟料、水泥化验。

2.基于“建材分析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水泥企业针对 “建材化学分析”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地贴近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开发出仪器的操作与维护、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SiO2、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Fe2O3、Al2O3、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CaO、MgO、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SO3、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烧失量和不溶物、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其他成分、硅酸盐产品与原料全分析8个项目、23个工作任务、10个实训项目,形成以“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实现校企紧密结合、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可考虑了建材化学分析工工种应知应会的考证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是以完成水泥企业建材化学分析工岗位能力为主要任务,针对仪器的操作与维护、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SiO2、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Fe2O3、Al2O3、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CaO、MgO、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SO3、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烧失量和不溶物、分析硅酸盐产品与原料中的其他成分、硅酸盐产品与原料全分析8个教学项目,按“明确任务、引导学习、项目实施、验收评价”四个阶段组织完成。在每个阶段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坚持“以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原则,突出任职岗位能力的培养,追求教学内容“重实用”,授课方法“重实操”,教学效果“重实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使“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正确运用方法对建材进行检测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条件

1.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必须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已经和十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机会。开设该课程以来,由企业和学校共建的材料分析检测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建材化学分析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到企业真实环境的岗位中学习,感受建材企业的文化,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保障了“岗位任职能力学习化”的效果。

2.“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国培、企业顶岗实践、技师考证等途径,实施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四个梯队师资建设制度,教师通过在企业完成顶岗锻炼、收集教学案例等过程,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断加大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四、“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与材料专业教学规律及特点相结合,设计出了适合本专业的“四步教学法”,即:

第一阶段:明确任务,即颁发、讲解任务书,让学生明了该项目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下达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单描述工作任务的目标、确定实施任务的载体和地点。

第二阶段:引导学习,学生接到任务单后,查找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实施项目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即教师指导学生按项目实施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完成项目任务。

第四阶段:验收评价,即师生共同考核验收各项目组项目完成情况,老师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学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并评定学生该项目学习成绩(见表1)。

在成绩评定时,笔试成绩由课程组教师评定,项目效果考核成绩由课程组教师与该教学班同学共同评定且各占50%,计算各项目组的平时成绩。除笔试直接考核项目成员个人外,其他考核方式是对各项目组进行考核,各项目组长根据该组成员为完成该项目所作贡献及项目组所得考核成绩公平、公正、公开地分摊给本组成员,即为成员个人该项目所得成绩。各项目成绩总和即为该学生本课程学习成绩。

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建材化学岗位的工作过程入手,围绕分析岗位能力要求,选取水泥原燃料、生料、熟料、水泥化验为教学载体,以完成建材化学分析实际工作为主要任务,通过这种“明确任务、引导学习、项目实施、验收评价”的“项目教学法”培养模式,制定了以职业能力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的成绩。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岗位任职能力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这一改革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欢迎,培养模式得到企业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海军.本科院校高职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