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高分子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杂志简介:《功能高分子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33/O6,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化工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化工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亮点、特约综述、生物医用高分子专栏、研究论文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国际刊号:1008-9357
国内刊号:31-1633/O6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化工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2
复合影响因子:1.05
总发文量:847
总被引量:6605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6.6429
立即指数:0.0156
期刊他引率:0.9544
平均引文率:19.7344
  • 接枝环氧树脂水分散液的合成、分离与表征

    作者:丁莉; 王贵友; 胡春圃; 吴树森 刊期:2004年第02期

    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采用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与环氧树脂在丙二醇丁醚/正丁醇溶剂中接枝共聚,合成了粒径在87~104 nm范围的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通过环己烷/乙醇和丙酮两步萃取,对接枝共聚产物进行分离,用 FTIR表征,并估算了接枝共聚物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粒径为纳米级的环氧树脂水分散液,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及贮存稳定性.ξ...

  • DAIP改性环氧树脂研究

    作者:宋宁; 乐韬睿; 王家梁; 倪礼忠 刊期:2004年第02期

    采用共固化的方法,得到酚醛环氧树脂(F-51)和间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DAIP)的共固化树脂.实验结果表明:DAIP的加入降低了F-51环氧树脂的粘度[体系粘度为150~350mPa·s(25℃)],利于工艺操作;提高了F-51环氧树脂的耐热性,热变形温度达200 ℃.研究了F-51环氧树脂和DAIP共固化的固化行为、不同配比对共固化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固化物...

  • 复合茂钛催化剂制备宽分子量分布间规聚苯乙烯的研究

    作者:沈志刚; 周文乐; 祝方明; 林尚安 刊期:2004年第02期

    采用新型茂钛化合物Cp·Ti(O-Ph-OCH3)3(A)/CpTi(O-Ph-OCH3)3(B)和Cp·Ti(O-Ph-OCH3)3(A)/Cp·Ti(O-Ph-F)3(C)作为复合催化剂,在甲基铝氧烷(MAO)、三异丁基铝(TIBA)激活下进行苯乙烯间规聚合.采用A/B复合催化剂可通过调节两种茂钛催化剂的摩尔配比,得到宽分子量分布的间规聚苯乙烯(s-PS);而采用A/C复合催化剂得到的产物分子量分布基本不变.对不同聚...

  • 氯化反应合成聚甲基氯硅烷的研究

    作者:邢欣; 李效东; 郭爱青; 曹峰; 王军 刊期:2004年第02期

    以四氯化碳为氯化剂,利用聚甲基硅烷(PMS)Si-H键的反应活性,在室温条件下即可通过氯化反应制备PCMS.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硅氢反应程度增大,所得PCMS的氯含量相应增大,但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PCMS仍保持其离域结构;同时,PMS分子的支化程度越高,氯化反应的速度越快.PCMS的结构以 1H-NMR和 29Si CP MAS-NMR等手段予以表征和确认.初步讨论认...

  •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作者:吴宁晶; 黄礼侃; 胡福增; 郑安呐 刊期:2004年第02期

    通过阴离子溶液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嵌段共聚物(PS-b-PDMS),并用GPC、FTIR、DMA、1H-NMR、T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其结构与组成;电镜测得该嵌段共聚物的微区尺寸大约为20~30 nm,与计算微区尺寸的结果相近.该共聚物具有非常低的表面能.

  • 乳化剂对聚硅氧烷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薇雅; 金阳 刊期:2004年第02期

    研究了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烷基聚氧乙烯醚和烷基季铵盐对聚硅氧烷乳液聚合的影响.采用复合乳化剂可以提高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在以D4、N-β- 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的乳液聚合中,当非离子型乳化剂烷基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乳化剂烷基季铵盐复合使用时,二者性能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可使聚合物乳液具有很大的稳定性.②在...

  • 硫辛酸在三种不同树脂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作者:魏瑞霞; 陈连龙; 陈金龙 刊期:2004年第02期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大孔交联聚苯乙烯树脂(XAD-4) 、氧修饰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NDA-100)和胺基修饰超高交联聚苯乙烯树脂(ND-90)对乙醇-水溶液中硫辛酸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硫辛酸在XAD-4树脂上是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硫辛酸在NDA-100和ND-90树脂上的吸附也符合Langmuir等...

  • 聚丙烯酸(钾)/凹凸棒吸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作者:李安; 王爱勤; 陈建敏 刊期:2004年第02期

    在凹凸棒存在的情况下,以丙烯酸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钾)/凹凸棒吸水剂.用TGA和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IR分析证实了凹凸棒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和粘土的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复合吸水剂吸水性的影响.当凹凸棒w=0.10时,复合吸水...

  • 聚氨酯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作者:刘育红; 席丹 刊期:2004年第02期

    用悬浮缩聚法制备了可生物降解的聚氨酯微球,以硝苯地平为模拟药物,讨论了影响药物释放性能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当摩尔比n NCO-/nOH-=5/6,摩尔比n-OH-(PEG)/n-OH-(LIG)=1/5时,所得的微球包封率为78.22%,载药量为16.72%,平均粒径为68.20 μm,粒径分布为1.83,微球的释放性能最好,而且载药微球对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较好.

  • 微细导电粉体碘化亚铜在乙二醇中的分散性研究

    作者:宋森; 杨胜林; 李光; 江建明 刊期:2004年第02期

    研究了分散方法(球磨、高速剪切、超声波)、分散剂的种类(十二烷基苯磺酸、聚乙二醇、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分散剂的含量及分散时间对微细导电粉体碘化亚铜在乙二醇中分散性的影响,用SEM对其分散情况进行表征,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探讨及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球磨分散方法、分散剂为钛酸酯偶联剂,含量为1%,分散时间为8 h可制得分散性良好的...

  • 不饱和聚酯/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

    作者:程义云; 王春雷; 陈大柱; 何平笙 刊期:2004年第02期

    用动态扭振法研究不饱和聚酯/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实验体系能够很好地应用Flory理论和Avami方程进行拟合.用非平衡态热力学涨落理论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固化作了理论预估,预估结果与实验固化曲线有很好的相符性.有机蒙脱土的加入降低了不饱和聚酯的固化反应速率,对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没有很大的影响...

  • 改性UHMWPE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

    作者:郎彦庆; 王耀先; 程树军 刊期:2004年第02期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过氧化物引发下,通过硅烷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改性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采用层间剪切强度、扫描电镜、红外光谱(ATRIR)及浸润性测试等分析手段表征了接枝改性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硅烷接枝改性,改善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对乙烯基酯树脂的浸润性,提高了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结性,使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 漆酚缩甲醛镧配合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作者:徐艳莲; 林金火 刊期:2004年第02期

    利用漆酚缩甲醛(PUF)和三氯化镧在非水热溶剂中反应制得漆酚缩甲醛镧配合物(PUFLa),IR、XPS和TG表征结果表明:三氯化镧中La3+与漆酚缩甲醛中酚羟基上的氧形成了配位键;在La3+的作用下,PUF上的侧链进一步交联聚合.PUFLa在亚硫酸钠水溶液中能引发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PUFLa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

  • 软段对水性聚氨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作者:谭晓玲; 杲云; 潘肇琦; 董亚明; 张波 刊期:2004年第02期

    以低聚物多元醇、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亲水单体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组不同组成的聚氨酯乳液.通过粘度测定、粒度分析、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研究了软段类型、软段分子量对乳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结构规整、易结晶的软段合成的聚氨酯树脂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都较好,对聚...

  • 等离子接枝处理的CF/PAA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及其形貌研究

    作者:贾玲; 周丽绘; 薛志云; 齐会民; 胡福增 刊期:2004年第02期

    采用等离子技术对碳纤维(CF)进行接枝芳基乙炔(PAA)处理,研究了影响CF/PAA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的因素.结果表明,经等离子接枝PAA处理后,复合材料的ILSS有了很大提高.SEM显示经接枝处理后CF和PAA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紧密,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