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功能材料论文

功能材料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8:37

功能材料论文

功能材料论文第1篇

传统生态浮床存在的不足包括:①植物根系悬浮在水体中无法从底泥中获取足够的微量元素而影响其生长效果;或悬浮的根系容易被水体中草食类动物吞噬;②低温下植物枯萎后整个生态浮床系统无任何净化效果,更有甚者会产生二次污染[2];③仅有植物根系少量的生物膜和植物同化作用以致浮床净化效果相对低下。为此国内外进行诸多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强化浮床系统内的微生物。为了提高传统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业内人士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孙连鹏等[3]将固定化反硝化细胞应用到生态浮床的脱氮过程,使生态浮床系统脱氮效果大大提高;李淼等[4]将离子束辐照定向诱变技术应用于生态浮床除磷脱氮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先宁等[5]将滤食性动物和人工合成生物载体加入生态浮床系统中,利用滤食性动物的滤食能力提高水体的可生化性和人工材质生物载体富集微生物达到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强化水体的复氧过程。水体复氧过程是水体自净发生的主要成因之一。操家顺等[6]构建生物膜和浮床植物复合技术浮床,并设置了一定间距以形成大气复氧区,强化了待修复水体的复氧过程,从而提高了水体的修复效果。章永泰等[7]利用风力发电技术强化浮床系统水下曝气和水下照明,强化了水下生态系统的氧化能力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体修复效果。基于生态浮床实用性和成本低廉性原则以及各种强化手段中的共性部件(生物膜载体),业内人士均认为:人工合成生物载体加入生态浮床系统(组合式生态浮床)中是最可行、最低廉、最广泛的技术,故而被广泛研究和采用。

2组合式生态浮床和净化效果

将生物载体引入到传统生态浮床中而组建组合式生态浮床,通过提高浮床系统中微生物量和生态浮床的辐射“场强”使其净化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8,9]。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在不同材质生物载体上富集极其复杂的、大量的生物膜系统,提高组合式生态浮床系统内的生物量、生物种类以及系统的“生物场强”[10],提高组合式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而且生物载体的应用可以避免冬季低温条件下因植物枯萎而出现无净化效果的情况,因为低温条件下生物载体上的微生物虽生物净化效果差,但是仍然会有一定净化效果。

2.1传统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存在的弊端生物载体是组合式生态浮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将人工合成生物载体悬挂在生态浮床的底部,仅仅就是为了提高生态浮床的生物持有量和净化效果以及生物场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生态浮床系统,植物根系和生物载体相互独立,并无耦合效应,植物和生物载体之间并没有很好的配合。另外也有将生物载体作为生物膜附着体和植物根系基质,植物根系和生物载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生物载体为根系提供保护和承受部分污染负荷,而根系为生物载体上的微生物提供氧气。而生物载体和植物根系自身的净化效果仍然在发挥优势,而且耦合了两者的优势。

2.2新型组合式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和现状本课题组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将生物载体不悬挂于浮床底部而是作为植物生长基质,即实现生物载体和植物根系“亲密接触”而形成湿地型新型组合式生态浮床,其净化效果和管理维护会更好些。而且业内人士对生物载体作为浮床基质时的效果也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

2.2.1无机型生物载体在生态浮床中的应用徐丽花等[11]研究了沸石、沸石-石灰石、石灰石3种生物载体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沸石、沸石-石灰石和石灰石系统的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78.3%、60.9%。沸石-石灰石系统的去除率最高,这是由于沸石和石灰石发生了协同作用,沸石吸附NH+4-N,石灰石促进了硝化作用,使得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好于其生物载体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熊聚兵等[12]利用泥炭、石英砂等为植物生物载体强化脱氮过程,研究发现泥炭可提供碳源有利于脱氮,该系统中的NH+4-N、NO-3-N、NO-2-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5%、98.83%、95.60%、92.41%,而石英砂提供过滤补充脱氮,两者结合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任一者的单独去除效果。无机生物载体在组合式生态浮床中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因其密度较大,在实际景观水体修复中需要浮体较多,增加处理成本,降低其推广效能。

2.2.2人工合成生物载体在生态浮床中的应用人工合成生物载体因其稳定性强、坚固耐用、能够有效抵挡水流冲击,在组合式生态浮床生物载体中被广泛应用。虞中杰等[13]通过构建美人蕉竹制框架下加挂球形生物载体的方式,该系统对TP、NH+4-N、NO-3-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3%、76.6%、63.6%和67.5%。这得益于人工合成的球形生物载体表面易于附着微生物,有利于强化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张雁秋等[14]以传统生态浮床为对比照组,以空心塑料生物载体作为基质和生物载体组建的组合式生态浮床系统为实验组。初始进水的TN、NH+4-N、NO-3-N是17、6、11mg/L时,该组合式生态浮床的最终TN、NH+4-N、NO-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5±0.20)、(0.38±0.18)、(0.17±0.03)mg/L,而传统生态浮床的最终TN、NH+4-N、NO-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23±1.12)、(0.29±0.11)、(4.19±2.08)mg/L,显示出良好的脱氮效果,并使硝态氮浓度保持较低浓度。

2.2.3天然纤维素物质生物载体在生态浮床中的应用玉米秸、稻草、油菜秸、麦秸等农作物秸秆和竹丝、树皮等植物茎秆类的废弃物均可以作为生物载体原料。而且用植物纤维素物质作生物载体的较其他人合成的生物载体更容易降解,使用一定时间会自行分解,比人工称合成的生物载体容易形成载体污泥更利于保护环境[15]。本课题组对植物纤维素物质进行预处理后作为组合式生态浮床的生物载体,既能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拓宽秸秆的利用价值,又能有效修复水体和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施亮亮等[16]构建以稻草为生物载体和植物生长基质,以美人蕉和菖蒲为植物的复合组合式生态浮床为实验组,以人工合成填料为基质的组合式生态浮床为对照组。添加稻草为生物载体的组合式生态浮床在去除污染物方面明显优于以人工合成填料为基质的组合式生态浮床。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以竹丝为生物载体的组合式生态浮床,CODMn、TN、NH+4-N和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50%、63.86%、47.80%和64.75%明显优于无生物载体组合式生态浮床的49.56%、31.29%、28.24%和43.90%,镜检发现竹丝表面具有较丰富的生物相,大量活性良好的群居钟虫、草履虫、累枝虫和鞭毛虫等,活性、数量均占优势的指示性原生动物,处理过程竹丝稳定降解,释放无机盐类和小分子有机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楼菊青等[17]发现以毛竹为原料的生物载体在膜速度、挂膜量上有较明显的优势。以上文献研究均显示了天然纤维素物质在组合式生态浮床生物载体制造领域的潜在价值,为浮床生物载体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8]。采用天然纤维素物质不仅作为亲水性很强的生物载体,还可以作为反硝化碳源,本课题组已经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掌握以下信息:①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具有较丰富的亲水性基团(-OH(主要在纤维素、多糖物质中)、-CH2(主要在脂肪类物质中)、-NH2(主要为蛋白质)),可形成更为复杂的生物膜体系,更容易吸附微生物,更利于生物增殖、生物种群的多样性;②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过程中,被吸附其表面的微生物分解,形成一些可被微生物作为营养的物质,而强化微生物的生长,如果生物载体是固体碳源,释放出来的碳源有利于提高水体的脱氮效果。

3生物载体在生态浮床应用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难题

3.1作为浮床基质的生物载体与植物根系交互作用机理研究作为浮床基质的生物载体与植物根系是一种相互耦合的关系,互为对方提供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养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高了生态浮床系统的净化效果、净化进程和生物多样性。目前本课题组已经发现以可生物降解的稻草作为生态浮床系统中植物生长的基质时,其中水生植物(美人蕉和菖蒲)叶子呈碧绿色,而以人工合成生物载体(塑料球)为植物基质或无任何基质时,2种浮床中水生植物叶子呈浅黄色。分析认为稻草、塑料球均作为生物载体和植物基质,生长速率缓慢的硝化菌更容易附着在亲水性良好的稻草上,塑料球因其亲水性差、生物亲和性欠缺而使硝化菌增殖缓慢,稻草上大量的硝化菌就能将相对不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氨氮转化为更容易被植物吸收的硝态氮,充分的氮素使稻草基质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叶子更为翠绿,生长速率更快。即稻草基质为植物根系提供充分的养料(硝酸盐);而根系能为稻草表面微生物膜提供来自光合作用的氧气,并在稻草基质中产生脱氮所需要的好氧、缺氧环境,提高整个生态浮床的脱氮效果。但是根际微生物和生物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研究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值得深入研究。

3.2生物载体表面和植物根系表面微生物种群差异分析由于根系表面和生物载体表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根际微生物种群类别和生物载体表面微生物类别差异、数量差异和特性差异均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很多的研究仍然处于定性分析中阶段。微生物作为生态修复和污染物去除的主体,不同生理生化特性的微生物承担着不同生物降解过程,所以掌握不同生物载体和植物根系表面微生物种群存在的差异(生长速率、呼吸类型、降解底物酶系种类、微生物种群数和数量级等),对不同污染物采取不同的不同载体和植物,或不同生物载体组合,或不同植物的多样化组合,或人工干预提供不同的环境以实现污染物去除,实现通过对微生物相关特性的强化和调控而实现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

3.3生物载体材质在不同污染源种类的水体修复中的选择方法生物载体作为生态浮床中重要的生物附着场所,有时也作为浮床植物的基质,其作用较大,但是随着生物载体的材质和形态等不断多样化,生物载体形态主要由从水流速度、使用方便和造景等因素考虑,对水体修复效果不会造成实质上的影响,而生物载体材质的不同对水体修复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生物载体是塑料材质,并将悬挂在生物载体框架以下,其作用原理是:在生物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以提高生态浮床系统中微生物量达到强化生态浮床的修复效果,在其表面形成的微生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杂乱的丛生,并无特定的靶向污染物,在复合污染较重的现在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塑料材质生物载体存在亲和性和亲水性差而导致微生物量少、附着困难[19]。而且对于以氮素为主要污染物且C/N低的地表水修复过程中来说并无太大的价值,因为脱氮过程中涉及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需要补充有机碳以提高脱氮效果,而塑料材料生物载体并不能提供碳源,投加液体碳源存在计量无法控制和运行管理复杂等问题,如果以人工合成高聚物作为生物载体和碳源虽然可以实现良好的脱氮过程和硝化菌群的富集,但费用过高[20,21];所以天然纤维素物质是理想的碳源、载体,不仅天然亲水性和生物亲和性可以实现生物量的最大化和挂膜的最快化,而且生物释碳按需供给和,其来自极为广泛(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对于磷含量相对较高的地表水体修复时,塑料材质或天然纤维素材质的生物载体应用于生态浮床中则效果较差,根据生物除磷均以排泥的方式,地表水体污染物浓度较轻,污泥量少或无污泥,无排泥也就除磷效果很低。现在一些工艺中为了提高除磷效果,采用一些孔隙多样化吸收磷或含有某些能够与磷发生化学反应的生物载体以提高除磷效果。

4展望

功能材料论文第2篇

关键词:光电材料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TN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8-01

《光电材料导论》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13年开设的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是:(1)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之一的的新材料产业包含了功能材料,而光电材料是功能材料的一种;(2)我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教研室的很多老师从事光电材料相关的研究,具备开设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所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材方面,我们会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而教学方法会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

1 教学内容的选材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方面,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学生必须能够有所学,开设一门课程才是有意义的。光电材料是功能材料的一种,为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理解光电材料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方面:光功能材料、电功能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首先,讲解光功能材料和电功能材料方面的知识点,在具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讲解光电材料及器件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就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我们结合现在的就业情况及研究热点。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既考虑了学生们以后的就业,也考虑到想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的学生们的研究工作。光功能材料方面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激光材料、发光材料、红外材料及光纤材料。电功能材料方面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介电材料、铁电材料及超导材料,其实半导体材料也是一种导电材料,之所以把半导体材料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是因为半导体材料是太阳能电池和LED照明灯的核心材料,这也是为后面的光电材料及器件的讲解做铺垫。光电材料及器件方面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光电子发射材料、光电导材料、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及光电显示材料。

2 教学方法的探索

光电材料的内容更新很快,现在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传统基础的材料知识,更应该掌握最新的知识点,更应该了解光电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及时地更新课件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最新的研究成果[2],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最新的材料知识。

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因为它在视觉上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学习知识,比如: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在Powerpoint(PPT)上给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图,然后再对照图给学生详细讲解其原理,学生将更深刻的理解其原理。再比如,在讲解光纤的传输原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用动画,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光纤的原理。

但是多媒体教学应该和传统的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有些知识仅仅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还需要老师再次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出来详细讲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同学的印象。

同时,我们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式及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课程考核的成绩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平时成绩的考核,一个是期末成绩的考核。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通过上课提问、课后习题、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核。上课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认真思考问题。课后习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课上内容的考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另一个是对课外知识的拓展,督促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期末成绩的考核,我们采用撰写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光电材料导论》开设在大四上学期,总共24个课时。因为光电材料的内容更新比较快,而教学课时比较有限,通过撰写科技论文的形式,既可以督促学生去更全面的了解光电材料最新的研究进展,又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文献的能力,有利于大四学生在下学期更快进入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

4 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为本专业开设的新课,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反省和改进。我们自己对此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只是使用了PPT这个软件,还应该引入视频,比如,在讲解使用直拉法制备单晶硅时,就可以引入一段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使用直拉法是如何制备单晶硅的。

(2)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出示实物,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加深印象。可以出示实物包括光纤、发光二极管LED,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这时,还可以教学生从宏观上如何分辨单晶硅片和非晶硅片)、ITO玻璃、闪锌矿及纤锌矿结构模型等,不但增强生学习光电材料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对光电材料实体有直接的感性认识[4]。

(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加入两个学时的讨论课,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课后准备,几个学生一组,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然后让一个学生做代表,在讨论课上做PPT报告,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作报告的学生做解答。同时这个也要纳入平时成绩中,占总成绩的20%。

5 结语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等三个方面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新开设的《光电材料导论》课程教学进行了思考、初步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结合了现在的就业情况及研究热点,既考虑了学生们以后的就业问题,也考虑到想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的学生们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同时还采用了启发式与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考核方面,包含平时成绩的考核和期末成绩的考核,通过了上课提问、课后习题、出勤率等方面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采用了撰写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期末成绩的考核。同时,我们还总结了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海宝.关于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

[2] 王俊,飞,苏娟,等.浅析多媒体在《功能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功能材料论文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主管单位: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

主办单位: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9731

国内刊号:50-1099/TH

邮发代号:78-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功能材料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读者语境旅游外宣材料语境功能翻译策略

一、前言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宣材料的英译渐渐成为翻译领域讨论的焦点。译出高质量的文本使对外宣传准确到位,其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得以有效行使,是译者追求的目标。

自马林若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以来,语境理论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在实践中与翻译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如何针对不同类型文本、不同翻译目的侧重点,选择相适应的理论作为指导,是译者行使翻译行为之前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旅游外宣材料是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是译文关注的焦点。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针对旅游外宣材料的功能和特点,结合读者语境作出讨论。

二、语境概述

(一)语境的发展及分类。

自1923年“语境”概念的首次提出,语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人们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到,对语言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考虑文本的产生和使用环境。

传统的语境被认为是静态而又包罗万象的。马林若夫斯基最初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为“Exactly as in the reality of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s,a word without linguistic context is a mere figment and stands for nothing but itself,so in the reality of a spoken living tongue,the utterance has no meaning except in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Malinowski,1923:307)即,缺乏语境的词语是孤立无意义的。之后,国外的Firth,Halliday,Sperber & Wilson,Verschuren,以及国内的陈望道、胡壮麟、李运兴和裴文等学者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发展,并逐步将之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翻译行为。

Firth指出,语境并非局限于文本的前后词句,社会环境、文化、宗教、话语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都包含在语境之中。Halliday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具体事例,而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朱永生,2005:11)。在诸位学者的努力下,语境发展走过传统语境静止且依赖文本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进入Sperber & Wilson的认知语境、Vershuren的语境顺应论等动态研究的领域。Sperber & Wilson把语境范围进一步深化,延伸到参与者的假设,以及大脑的认知领域。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也提出了“语境假设”这一动态概念。Vershuren的语境顺应论把原作的交际意图纳入考虑并指出,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只有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阅读期待为目的,才能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李运兴提出翻译语境视角,并指出“作者和译语读者语境一般是单语/文化的,而译者的语境是跨语言/文化的,单独的作者语境和读者语境并不是翻译语境,译者的语境才是翻译语境”(李运兴)。

(二)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理论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除了传统上的定义和分类外,文化语境视角、译者语境和读者语境视角、翻译语境视角等从不同方面补充了语境理论在具体文本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除了考虑语言上的转换之外,更要根据文本功能的特点,关注特定语境条件,如译文使用的范围和读者的特殊性等。读者语境这一视角从文本属性的要求和译文接受者语境背景的角度较为客观地审视了译文的效果,适合于旅游外宣材料此类应用性较强的文本。

三、旅游外宣材料

(一)定义和分类。

旅游外宣材料是国家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地位及准确性的描述上不及新闻媒体等外宣材料的宣传,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其充当了让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旅游产业尤其是外国人入境游在生产领域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因此,旅游外宣材料作为外国游客了解旅游地的第一手资料,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效果倍受关注,也因此近年来关于各类旅游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日益增多,分类也细化。总的来说,它包含旅游宣传册和电子广告、旅游景点介绍等介绍传达旅游点的有效信息,目的在于激发潜在游客体验异国风景和文化的渴望,促成旅游行为的实施。

(二)材料性质对译本的要求及现存的问题。

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其特点,旅游外宣材料也一样。材料的目的是传达旅游资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景观等,功能是激发译语读者旅游的兴趣。

根据Peter Newmark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的观点,文本功能主要分为表达性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然而,又很少有文本只属于一个文本类型。“Few texts are purely expressive,informative or vocative:most include all three functions,with an emphasis on one of the three.”(Newmark,2001:42)基于旅游材料最基本的作用和目的,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传递信息为中心的呼唤型文本。译文既要将本国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宣传到位,又要激发读者到此一游的欲望。文化因素的传递,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反应甚至延伸到其之后的行为都要考虑在文本功能之内。读者的特殊性要求文字翻译的准确性、风格和方式等都需要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接受能力为考量,不盲目追求文字对等和文章体裁一致,而要根据读者习惯的语境背景进行加工,采取灵活的翻译技巧解决其中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问题。

之前,笔者在参考文军的文学作品英语读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高存、张允关于旅游翻译问卷调查内容的基础上,以外国游客为对象,对当前旅游景介的汉英译文质量和他们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译语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宣材料,但对当前译文质量并不非常满意。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有译文句子结构、文化信息和语法。很多人认为现存译文受中式语法的影响很大。大部分问卷接受者认为译文中的文化成分有必要进行解释,也指出现存译文常造成他们的理解障碍。问卷的第二部分中,问卷接受者对不同译文进行比较和修改,提出改进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符合其认知语境,如,阅读习惯、审美观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译文,倾向于行文简洁,必要时采用意译加解释等较为灵活的翻译手法,否定了逐字翻译和过分忠实于原文的华丽文本。

四、读者语境对旅游外宣材料英译的作用及策略结合

(一)读者语境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外宣材料的作用。

日本学者西光正在其文章“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将语境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八种: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和习得功能(西光正,1992:26-43)。鉴于我们讨论的读者语境功能注重读者的反馈,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制约功能指的是特定语境对语言生成或是理解方面起的决定性效果。人们在特定语境下产生话语并根据一定语境对语义进行猜测。为了译出有效译文,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读者所拥有的语境与原文产生的语境有何不同,是否出现真空限制了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像“中式英语”、“词语和短语误用”和“过分华丽的语句和文法”这类错误的出现源自于缺乏对译语读者语境制约功能的充分考虑。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和内含文化的巨大差别,缺乏对译语读者语境知识的认识和考量,就很难译有效达到文本功能的译文,尤其是针对旅游外宣材料这类功能性文本。

解释功能,针对读者、听话人和语言研究者来说,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表现在语境对于话语语义的生成和补足。正如之前讨论过的,旅游外宣材料的文本功能主要在于吸引读者,帮助其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进而前来旅游。没有接受理解就没有后续的活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千差万别,历史认知、审美习惯,甚至基本词语的缺损在所难免,这也是一直以来有关文化翻译的难点所在。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有相似的地方,Vershuren提到,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因此,翻译此类文本,译者要熟悉并利用译语读者语境的解释功能,对比并寻找两种语境共享的地方,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二)结合读者语境,针对材料英译可选择的策略。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译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译语读者在阅读文化负载量大的外宣文本时,由于本身语境知识的制约,面对源语读者驾轻就熟的文字,难免觉得不知所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文本功能效果的减弱。因此在处理相关文本时,译者要考虑到读者语境知识对他们理解能力的制约,作简要的增译。

此外,中国的旅游宣传材料大都气势磅礴,行文华丽,描写景物时则喜用夸张手法,讲究诗情画意。然而,根据英语行文习惯,景物大多写实、简洁明了,过多渲染只会让译语读者认为华而不实、心生反感。因此,关于华丽的修饰,非必要诗词的点缀和复杂句式,可以在翻译中进行简化。

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心理的不同和对信息期待的不同,要求译者处理旅游外宣材料要适时作出改动,例如重组句型或选择相关词语以便迎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容易理解。

类比是吸引译语读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或文化历史相似处的比较,在译语读者语境背景中找出共鸣,使读者在第一时间抓住信息传递的重点。例如把“澳门”译为Macao,Eastern Las Vegas,或是把“西施”译为Xishi,the Chinese Cleopatra or Helen(rare beauty),都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结语

旅游外宣材料是功能性文本,比一般的汉译英材料更注重翻译效果,而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是判断译文优劣的重要因素。鉴于语境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译语读者语境背景的特殊性和在此类文本英译中的关键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根据语段特点采取增译、简化、改译和类比的方法,译出符合读者语境背景和审美期待的作品,以达到文本功能,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upplement to C.K.Ogden and 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23.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Prefa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方梦之,毛忠明.实用翻译教程[M].2004:313.

[7]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05,(3).

[8]李运兴.再谈翻译语境的性质[J].中国翻译,2008,(5).

[9]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功能材料论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功能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26-02

一、引言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因此,用于环境保护的功能材料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环境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独特化学、物理、生物性能,并有良好环境净化能力的新型材料。它们可以在经典的环境净化工艺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为人类新的环境污染提供解决方案。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今后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利用好环境功能材料治理环境污染打下前期基础,在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功能材料”课程至关重要。但是,这门课的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这门课程内容涉及材料、化学、物理、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学习内容多、学时少。而且大部分的材料是学生日常不熟悉的,容易造成学习困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对本课程的教学体会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与同行商榷。

二、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平时留心将环境功能材料有关的生活资料收集和整理出来,适时穿插到课程中去。例如,在讲到吸附材料或活性炭时,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常见的空气净化器以及厨房净水系统用的滤芯一般用的是什么材料?”让学生调研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讲到汽车尾气净化材料时,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一下平时经常听到的“三效催化剂”到底能处理哪三种污染物,车子的性能与“三效催化剂”是否有关等问题,然后再对材料的组分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环境功能材料的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易于接受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能学以致用,使学生对环境相关的新材料产生强烈的亲切感,由此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学习这门课程。

三、成立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可以通过自荐和推荐的方式将学习环境功能材料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由老师指导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小型实验课题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举行阶段性研究成果小型报告会,锻炼学生的讲演能力,同时增加成就感。报告会要适当邀请环境功能材料专业老师、研究人员和学院相关领导参加。例如,利用业余时间,让兴趣小组的学生针对当前某种典型的水或大气污染,基于某种环境功能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来治理或解决这种污染,对所选择的环境功能材料进行适当的改性或结构优化,并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最后将所得到的改性材料尽可能做到一个简单的小产品中,实现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如果效果理想的话,可以让他们参加校级或市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比赛,或将最终的成果写成。实践证明,这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小项目研究和实验,不仅提高了兴趣小组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环境功能材料课程中,有些章节比如多孔材料的内部结构,一些微观概念和理论相对比较晦涩难懂,某些微观过程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引入多媒体教案。例如,分子筛的结构和种类,微观结构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判断。多媒体课件能以立体图来表现,使其“具现化”,这对学生来说就容易理解多了;再如,讲到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原理的时候,由于内容抽象,老师在讲解时很难解释清楚,为了清晰地阐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表现形式,以两个钠离子交换一个镁离子软化水质为例来展示交换过程。课件具体设计时,首先显示出离子树脂上的钠离子,当含有镁离子的流体通过时,两个钠离子就会与一个镁离子交换,随后钠离子随流体流出。这样直观的画面展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扩大了宏观视野,同时也强化了直观效果。

五、建立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

新教育观念下,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考评体系是一大重点。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乃至学校和社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最终目的。“环境功能材料”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用闭卷考试的传统评价形式很难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对“环境功能材料”这一课程的掌握程度。闭卷考试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为考试过关而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心态,为了能更好地避免这一消极现象,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需要将考核方式进行细化,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核的方式要加强多样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较短的课堂时间通过随堂测验的考核方式来测验,并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为了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期伊始即可布置开放性的研究型论文,这也将成为期末成绩考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期末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将“学术报告会”也作为考评的一部分内容,既锻炼学生能力,也可节约老师的评阅时间,教师结合学生的讲演给课程论文评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与授课教师讨论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小结

环境功能材料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新学科。本文作者结合这几年对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浅谈几点体会和看法。笔者坚信,通过广大专业教师的不懈坚持和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今后环境专业中“环境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手段将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评价也更能反映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效果也必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冯玉杰,孙晓君,刘俊峰.环境功能材料[M].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高如琴.《环境功能材料》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28(2):86-87.

[3]杨慧芬,陈淑祥,等.环境工程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韩桂泉,李善忠,张东恩,等.开设环境材料课程的认识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6,22(10):235-236.

[5]解念锁.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和谐教学法[J].机械管理开发,2009,(04):153-154.

[6]刘佳,牛金海,齐岩.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的实践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167-168l.

[7]郭新立,王增梅,陈坚,等.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趋势[J].功能材料信息,2013,(01):19-22.

[8]杨海燕,赵尧敏,李文卓.《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2,(14):228-229.

[9]苏丽芬,夏茹,袁孝友,等.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教学体会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5,(12):228.

Some Opinions and Experience on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Function Materials" Course

WANG Yan-g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功能材料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功能高分子材料 课程教学 教学探索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建立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基础上,并与物理学、医学甚至生物学密切联系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功能高分子的主体内容,如反应型高分子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光敏高分子材料、吸附性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认识高分子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以及相辅相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夯实高分子专业的知识基础。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决定了学生能否深入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我校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是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设,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考研复习、实习及为未来就业做各种准备等问题,较难静下心来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而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现象,结合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功能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的是新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构效关系、应用开发等,其教学内容具有多、杂、广、深的特点,要使学生在32个学时中,学习并掌握其全部内容确实存在困难。因此,有必要精选授课内容,认真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在绪论课上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讲起,着重介绍课程特点、课程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特别突出学科的新兴前沿和不断完善,说明本课程所涵盖的研究领域,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地位,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意义及要求,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为后续章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2.增加新颖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诞生。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工作的教师更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不断调整、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时地把最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知识面,增强学习意义。此外,我们还注意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的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实用性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取之不尽,名师在线、网络课堂、精品课程等学习平台如果不加以利用,实为一种资源浪费。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并教会学生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询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在数据库检索到自己关注的专业知识,并了解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相关的最前沿的科研动态。

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浏览科学网(http://)、小木虫论坛(http://)等门户论坛网站,在以高分子材料为主题的论坛社区上提出各种问题,某些会员会给出答案。论坛上的会员可能是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大家集思广益,从而拓展思路,解决难题。实践表明,这些是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4.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做专题报告

针对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涵盖领域多的特点,从热门的领域中选择几个作为报告题目,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通过教材、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写出报告讲稿。而后适当地拿出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小组代表上台做“学术报告”,老师也和其他同学一起对所介绍的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这种互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举办功能高分子材料知识竞赛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在每章内容讲授结束时举办功能高分子材料知识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竞赛设置了奖励分值的详细规则,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中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知识竞赛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

6.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理论课程的综合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存在较多缺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总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占40%,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由出勤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知识竞赛和完成作业组成。这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了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弊端,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做考前突击,不搞死记硬背,有利于学风和考风建设。

7.结语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习过程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方面的教学探索是有益的。但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继续努力、认真思考和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我校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齐民华.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5):267.

[2]周立,孙荣欣.《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校讲坛,2010,21:151.

[3]苗蔚,程文喜.《功能高分子》教学实践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1,39(18):172-173.

[4]于清波.《功能高分子》教学体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3:146-147.

[5]邹勇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高校讲坛,2012,11:234.

[6]张新荔,罗卫华,陈建山.《聚合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索和改进[J].广东化工,2012,39(7):216-217.

[7]刘冰.“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49-151.

功能材料论文第7篇

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涉及有动物管理局、狼、小兔、小龟、小狗和小松鼠,还有培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多角度性。依次看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发现小兔子是受害者,害人者是动物管理局,批判的矛头直指动物管理局。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是正面理论的倡导者。而狼、小兔、小龟、小狗、小松鼠和培训教练野鸭则是陪衬角色。

如果把这道作文题放在高考作文的“场”中予以观照。就会发现它继续延续了2006年以来的命题思路,是新材料作文,虽不是中国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却远距离辐射现实――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这样――暗合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大背景。而且这道作文题符合高考作文的两大原则:一是熟悉,二是公平。大部分考生看到这则材料,都不会觉得太陌生。不会觉得难下手,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这就为考生写作设置了一道较低的“门槛”,换言之,它没有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所给材料没有一个明确的“靶心”,立意比较多样化,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不容易“跑偏”或者离题。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审题容易也有弊端,大部分考生在立意上会不分高下,比较雷同,想写出新意比较难。因此,想写出高分作文还要另辟蹊径,做到立意新颖,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语言个性。做到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真功夫。

立意是写作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来为这则材料立意呢?从材料的思想性方面切人思考,可以有如下的立意:一是从小兔的角度切入,写每个人都应当扬长避短;二是从动物管理局的角度切入,写只有美好的愿望,而没有科学的方法,做事是不会成功的;三是从评论家青蛙的角度切入,写人应该发展自己的专长,扬长避短;四是从思想家仙鹤的角度切入,写人应该全面发展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说这些立意都是合乎材料的精神实质的。但是从狼的角度看竞争的优胜劣汰,从小龟、小狗的角度谈人的发展。从培训教练野鸭的角度谈成功与汗水的关系。则明显偏题。

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应该都可以出彩,但文体必须明晰,不能出现文体交叉,写成“四不像”作文。

最后谈谈这个作文题目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平时要重视作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意谋篇布局力求巧妙,语言表达力求生动,阐发哲理力求深刻,抒发感情力求真切,也就是说,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努力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以及文字掌控的能力。二是要加强思维品质的训练,尤其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以便写作时能从常规思路中跳出来,让评卷老师“耳目一新”,赢得高分。三是写作的角度要小一点,而且内容要集中一点,不能这个角度说几句,那个角度说几句,这样势必导致文章散乱不堪,杂乱无章。

全国卷Ⅱ的题目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稳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具体来说,它完全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模式,不同的是,今年有三个不同的故事梗概作材料,去年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多则材料的审题会有一定难度,本题也是这样。一是三个雷同的材料,本身构成了一种相互之间的干扰;二是材料叙述文字较长,可能误导考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偏概全;三是色盲、方便面、干洗剂本身并不相干,考生不容易正确理解并准确把握三者的共通点,确定最佳立意有障碍。这是该作文命题呈献给考生的客观事实,然而,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既想考查考生的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又怕考生读不懂材料,影响写作水平发挥,所以设立了三个雷同的材料。以便他们能找到写作的入口与突破点。

审读材料中的三个故事,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的机理:矛盾的发现解决与问题的出现探求。色觉的差异、面条供不应求和污渍的出现,都是矛盾和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色盲症的发现和方便面、干洗剂的发明就是矛盾和问题的最终解决。把握到这里,我们会获得这样的提示:凡事要多问个为什么,追根究底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完成审读材料任务的同时,弄清了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写作立意的角度也就会随之变得清晰。

基于上述分析,下面几个角度的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旨的中心立意:①用创新的眼光关注身边生活,成功将无处不在;②规律是客观的,要认识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认识真理需要探索的过程;④关注细节是事业成功的翅膀;⑤不忽略小事,小事可以成就伟大;⑥态度铸就成功;⑦好习惯成就人生;⑧偶然的发现,若能够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成功;⑨对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可以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⑩坏事常常能转变成好事,关键在于我们的主观努力。

功能材料论文第8篇

随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功能材料层出不穷,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五的增长率不断增加。功能材料的特点就是种类繁多,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和更新。所以讲授本门课程之前,首先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特色选教材,其次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学术上的前沿领域,及时汲取科研上的新方法、新成果扩充到教学内容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限学时(32学时)下,在保证完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对多种功能材料的内容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掌握,如何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是我们选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关功能材料方面的教材书籍很多,但每本书编者根据自己研究方向不同各有偏重,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在选教材时,只是指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出版的《功能材料概论》作为参考教材,根据本专业的特色,重点选取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贮氢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功能陶瓷、纳米材料进行讲述,这本书虽然包含的内容较多,但相对较简单,所以讲解功能特性的基本理论时,我们利用便利的网络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如讲压电陶瓷这一章节时,为学生提供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种陶瓷》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该书详细讲述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压电性能产生的机制及压电陶瓷的应用,通过该书与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较为全面、细致地掌握压电材料的原理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这种教学过程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做到重点突出,所以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正在自己编纂适宜本专业的,有地区特色功能材料教材。

2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目的

功能材料课程是在学生学习材料化学这门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已了解并基本掌握了材料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以及应用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故本门课程不涉及有关材料学的基础知识,但在应用到这些知识时课前会复习一下。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结合本专业的学生需要,体现知识活、内容新颖的原则,重点讲述功能性的原理,阐明材料的功能特性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体现功能材料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从应用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材料专业大三的学生已涉及部分材料方面的知识,且有一定的自学、查询和阅读文献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就当前的研究热点、出现的新材料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总结相关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PPT,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报告,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及时了解功能材料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国际前沿,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总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深化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类型材料功能特性的原理,制备、性能、应用以及具有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新材料开发与研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形式的探索

3.1建立教师主导型的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将知识的传递仅仅停留在概念本身,以学生能识记概念和定义为目标,忽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功能材料课程的课堂容量有限,课堂上的决大部分时间只能传授知识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和基本思路,要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果,必须利用好课外时间和资源。本课程涉及的功能材料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影视资料都能接触到,我们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讲液晶材料这一章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常见的液晶屏电子手表、手机、电视机进行思考,液晶能发光吗?是如何显像的?这三者液晶的显像原理是否相同?市场上卖的液晶电视与等离子体电视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基于这几个问题课下查资料并课上讨论,讨论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液晶的工作原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一步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案例性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教学环境中就很好地掌握了液晶概念、液晶材料性能及应用原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功能材料》课程知识面覆盖广,涉及到多个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综合性强,传统的教学只利用板书或PPT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和教师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板书简单的书写功能材料性能理论,书写相对较慢,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幻灯片主要给学生传递图像,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同时采用动画、视频等影像资料辅助课堂讲授,把课程中的一些难点更直观高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不仅使教师易于讲解,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半导体材料这一章中的掺杂半导体,我们利用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P-N结的形成过程;在磁记录材料这一节中我们除用动画演示磁记录材料中磁头的读写原理后,同时让学生针对自己手里各种各样磁卡的工作原理进行讨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讲解压电陶瓷的应用时我们还借助一些影像资料来分析说明压电机理及压电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和军事上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我校已建成了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利用这个平台我们把相关学习资料上网,学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和前沿专业知识。而且教师和学生能够网上交流和沟通,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3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使教师更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我们积极改进考核方法,在平时作业中,注意布置综合性、应用性的习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成绩评定中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加权,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讨论与提问发言、习题作业、课堂报告。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闭卷)占70%,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调动了他们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观念。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