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杂志 省级期刊

Public Art

杂志简介:《公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33/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观点、访谈、时空、书评、视觉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674-7038
国内刊号:31-2033/J
全年订价:¥ 370.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5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发文量:1349
总被引量:497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94
期刊他引率:1
  • 编者语

    作者:周娴 刊期:2018年第05期

    本期聚焦"乡村振兴"这一热点问题,试图探讨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策略、途径与意义。艺术真能改变乡村吗?当下中国乡村面临诸多问题,并且都是难题;加之很多乡村本身就拥有美丽的自然风貌,从乡建到艺术乡建,艺术家介入乡村的实践肯定不只是要创造"美"这么简单,那么艺术究竟能为乡村带来什么?这是本期想要回答和反思的问题。

  • 乡村重塑中的阶层需求与艺术对策

    作者:欧阳甦 刊期:2018年第05期

    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使社会分化成不同的阶层。阶层分化对于民众的生存体验和身份认同,对于政治实践和公共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参与乡村实践,需要寻找它的需求逻辑、意识逻辑和艺术逻辑,并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连接起不同阶层的需求。

  • 激进与改良: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的历史回顾

    作者:李公明 刊期:2018年第05期

    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试图把同时期的激进主义革命如何发动农民运动、运动等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坐标来参照论述,认为离开了"激进与改良"的比较角度,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解、认识是不全面的。其次,本文把与乡村建设运动相关的一些美术作品看作是有重要历史内涵的文本来研究,认为在很多关于乡村题材、农民题材的...

  • “民族志转向”与艺术乡建的“在地性”问题

    作者:张晖 刊期:2018年第05期

    本文围绕社会参与性艺术介入到"乡村建设"活动中时,所必须处理的"在地性"问题的复杂性展开讨论。从哈尔?福斯特对于西方当代艺术"民族志转向"中所呈现出的观念性问题的探讨出发,结合中国"艺术乡建"中的部分个案分析所显现出的得与失,探讨"艺术乡建"中处理"在地性"问题的诸多可能性与挑战。文章虽然部分借用了福斯特的分析框架,但同...

  • 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策略与实践:以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参展作品为例

    作者:姚伟伟; 李翔宁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中国乡村在近些年呈现出了让世界惊叹的图景,建筑师们通过审视乡村的自然人文、生产生活,构建起一个充满机遇和各种可能性的"自由空间"。本文通过介绍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三个重要参展作品后的故事与参展经历,展开对当下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策略与实践经验的讨论。

  • 艺术乡建:重新打开的潘多拉之盒

    作者:渠岩 刊期:2018年第05期

    本文以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分析了近年来艺术介入社会与艺术乡建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批判了"乡村"开始成为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一种不经意间被外部力量所挟持、包装的价值观,一种被无数主体重新加以消费与言说的话语和形象的现实。指出了本文所提倡的艺术乡建样式,是从乡村社会的宇宙世界、审美传统和情感诉求出发,通过"多主体"在地互...

  • 艺术进入乡村的关键:从“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实践谈起

    作者:王子云 刊期:2018年第05期

    艺术进入当下的中国乡村,并与当地的人文、自然和历史接触之后,无疑会产生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实践者,因为不同现实遭遇,衍生出各自在地性艺术实践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本文将聚焦"羊磴艺术合作社"这一案例展开相关话题的论述。

  • 乡土建筑的活化再利用:浅谈碧山工销社及周边建筑改造

    作者:张怡琳; 王勇 刊期:2018年第05期

    中国的乡村随着经济发展日渐"空心化"。近年来文化人士回归乡土,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乡建。黟县碧山供销社的改造不单单是一次空间再生,更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的重拾与复兴,针对乡村物理和社会意义上"地方性"的消退问题,保留并激活这座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供销社在碧山当代乡村生活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艺术家践行乡村建设理想,互助传承,释...

  • 精英与地方公共性:芝英祠堂建筑的背后

    作者:张江华 刊期:2018年第05期

    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的芝英镇为例,讨论了地方精英与地方社会公共性再生产的问题。说明该地方社会在历史过程中有一种文化上的适应性:既能在传统社会中作为与社会流动制相关的科举制中取得成功,也能在商品与市场经济中获得优势,而且该地社会精英还能够通过公共建筑与社会服务回馈其地方社会。

  • 记忆之场与集体记忆的空间叙事重构:对南诏大理史迹遗存的再理解

    作者:周珂; 顾晶 刊期:2018年第05期

    集体记忆的重构对于地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地方文化的延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集体记忆的真实性是建立在具体的场所、叙事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的。这个内容更多的是通过场所空间要素在叙事结构下的表达,是可感知的,不需要太多谆谆教导,能够在直觉上引起人的共鸣,从而去追思个人的记忆、集体的记忆、文化的记忆和社会的记忆。基于...

  • 公共艺术在振兴偏远乡村所发挥的作用:以越后妻有和碧山为例

    作者:松田直则; 袁璟(译) 刊期:2018年第05期

    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已经引起了乡村地区的衰退。乡村社区的消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人类食物的生产,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艺术能否为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城市中,"回归自然"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们的梦想。他们普遍向往乡村地区健康的环境,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希望到乡村生活。这种期待在不断上升的同时...

  • 地域复兴还是艺术节观光?2015-2018年濑户内三年展社区田野调查手记

    作者:渠濛 刊期:2018年第05期

    老龄化、人口减少与发展停滞是日本濑户内海岛屿社区面临的严重问题。濑户内国际艺术节通过艺术节和旅游活动,复兴十二个偏远的岛屿及其乡村社区。艺术节的总策展人声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成为政府在社区复兴和文化旅游政策制定方面的典范。然而,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对"复兴"一词的模糊定义,一些评论家甚至指出艺术节是使用"借来的土地"或...

  • 艺术,钢铁之都的蝶变: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综述

    作者:孙婷(整理) 刊期:2018年第05期

    城市工业遗产记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是工业化开拓者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对接上海2035城市副中心建设、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的规划需求,研究工业遗存转型战略和新型综合艺术城的发展策略,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中国工业遗产联盟、上海美术学院和宝武集团联合主办上海国际艺术...

  • 当代艺术馆、公众和城市转型: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访谈

    作者:张羽洁 刊期:2018年第05期

    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在泰特美术馆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于1987年以策展人的身份加入泰特,并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成为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览部主管,随后担任国际艺术品收藏总监。

  • 公共艺术作为沟通、教育的媒介:吴玛悧访谈

    作者:郑惠文 刊期:2018年第05期

    吴玛悧是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毕业于德国杜塞道夫艺术学院雕塑系。她曾于1991-2009年期间担任远流出版社艺术馆丛书主编,著有专著《德国公共空间艺术新方向》,主编《艺术与公共领域——艺术进入社区》,并有《行动艺术》《造型艺术在后资本主义里的功能》《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对话性创作:现在艺术中的社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