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杂志 省级期刊

Public Art

杂志简介:《公共艺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033/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观点、访谈、时空、书评、视觉

主管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674-7038
国内刊号:31-2033/J
全年订价:¥ 370.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5
复合影响因子:0.32
总发文量:1349
总被引量:497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94
期刊他引率:1
  • 编者语

    作者:周娴 刊期:2017年第06期

    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是什么?欧美各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探索,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美国出台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而欧洲则流行把艺术展引入城市空间,各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成为了欧洲城市的文化标签。到底艺术对城市发展有何益处?英国社会学学者贝拉·迪克斯在其著作《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中,对这...

  • 向明斯特学习

    作者:姜俊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当代艺术和消费神话——城市和公共艺术 由于国内艺术项目和艺术节开始大行其道,随着中产消费的升级,地方旅游业也不断发明各种点子,无论是IP泛娱乐产生的旅游项目、文化节庆,如音乐节、戏剧节,还是多种休闲体验式度假消费,当然自然包括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旅游创新,层出不穷,这个在日本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中表现得尤为清晰。

  • 从艺术教育走向娱乐消遣的德国“明斯特雕塑项目”展

    作者:托斯滕·施奈德; 林娜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1977-2017:作为艺术教育的展览理念将何去何从? 该计划并非为了上演一场夏季雕塑节,而是创造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当代雕塑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 超级艺术年的巨大旅程——评“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明斯特雕塑项目”展

    作者:戈奥格·英达; 姜俊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超级艺术年与大旅程 "大旅程"一词最早表达了一种教养的完成,它应该给予年轻的漫游者一个"最后的打磨"。自文艺复兴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有钱的贵族们都会游览欧洲的艺术圣地,以及古代、中世纪和作为"晚近"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对此他们同时也在认知异域文化和各种不同的习俗,积累新的印象,以及构筑对于今后事业至关...

  • 杜尚之后的艺术——论创意经济和仕绅化

    作者:许煜; 张钟萄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提出了有关艺术在城市绅士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一论点,指出如果杜尚那些以工业为目标创作的作品以艺术之名被审美化之后,人们有可能会看到一种变化,即自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以审美之名被产业化后完全不同的变化。自此,艺术成为绅士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绅士化进程中产生了"Mehrwert",这一德语词汇被马克思主义学者翻译为"剩余价值"。换言...

  • 公共艺术——创造一种“柔性空间”的可能

    作者:林霖 刊期:2017年第06期

    公共艺术很多时候并非单纯的物理性的空间,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存在,甚至作为城市名片的话语权力。当我们关注周围的生活、社区和人群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公共艺术生机勃勃地、经意或不经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城市建设者,应该从生活的层面去规划区域、社区以及文化基建。因此,与其将公共艺术囿于"当代艺术"的...

  •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美国公共艺术

    作者:陈文佳 刊期:2017年第06期

    社交媒体作为平民化、自发性的媒体平台,是公众进行表达情感和分享知识的主要媒体工具之一。公共艺术作为为民所创、为民所制以及为民所享的艺术形式,在社交媒体上有着广泛的曝光度。本文以美国的公共艺术政策为例,分五个部分来阐述社交媒体与公共艺术产生联系的起源,同时剖析美国的公共艺术在社交媒体影响下的传播方式和吸引公众参与的案例,并...

  • 传播学视野下“可沟通城市”形象的转向

    作者:辛塞波 刊期:2017年第06期

    "可沟通城市"的转向是我们塑造良性、理性、多元、多义、在地的城市形象的方向。"可沟通的城市"的建构不单是指城市的媒介化方式和水平,也是指在信息建构新型城市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变革,弥合"社会鸿沟",从而使城市成为基于文化认同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

  • 公共艺术关键词(十六)

    作者:张钟萄 刊期:2017年第06期

    德国边陲小城明斯特的雕塑展,始于1977年,十年一届,今年举办第四届。明斯特雕塑展的很多作品都是直接置入公共空间,这源于其创立初衷。当时还叫"明斯特雕塑项目"的雕塑展前身,其目的正是为了教育公众。这既是因为彼时的雕塑作品因其抽象特征而无法走进公众,也因为"二战"结束多年后,公众重新燃起了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却知之甚少。把作品带出美...

  • 在公共空间中保卫艺术的“自治”——“明斯特雕塑项目”展策展人玛丽娜·瓦格纳访谈

    作者:Julian; Jiang 刊期:2017年第06期

    2015年,被中国的经济媒体称之为中产阶级的元年,随着消费升级,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体验性不断被突出。地方旅游业也逐渐告别了粗放型的大众观光,而不断发明各种创意,聚焦不同的小众需求,各种因地制宜的旅游项目、音乐节、戏剧节……当然也包括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观光创新,如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道滘新新艺术节,以及今年四川的安仁双年展等...

  • 一份有关“临时性群体”的报告——田中功起的《如何共同生活》

    作者:汪单 刊期:2017年第06期

    作为一项长期研究项目,每十年一届的"明斯特雕塑项目"展是一次对德国明斯特城市深入观察、多元交流的过程,也是对当下艺术与社会议题的直接回应。我们不难看到本届艺术家的作品紧扣明斯特的历史和重要的艺术事件,例如Cosima von Bonin和Tom Burr合作的装置《Benz Bonin Burr》,回应了四十多年前展出亨利·摩尔雕塑的事件,当时引起民众的不满,

  • 动态公共艺术的新创举——谈悉尼中央公园的《光晕》

    作者:王鹤 刊期:2017年第06期

    2012年8月14日落成于澳大利亚悉尼老城区的《光晕》(Halo),是近年来能够代表动态公共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其在形式探索创新和最新科技应用上的诸多做法,都能体现出典型的澳大利亚国情与人文特色。对其建设全过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2010年以后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最新的发展脉搏。

  • “第四基座”与伦敦公共艺术的发展

    作者:钱镜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第四基座"的历史背景 英国的特拉法加广场是伦敦地标性景点,广场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是伦敦市民常去的公共场所。特拉法加广场建于1805年,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而建。1805年10月21日,在西班牙特拉法加岬的特拉法加战役中,英国海军大胜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特拉法加广场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起初,特拉法加广场所在的地方是皇家马厩的...

  • 如影随形——看丹尼尔·罗兹恩如何玩转互动镜像

    作者:冯捷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丹尼尔·罗兹恩(Daniel Rozin,1961-)是以色列裔美国艺术家和教育家,曾在耶路撒冷的贝比菜学院学习工业设计,目前在纽约生活,从事数码互动艺术领域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在软件应用和雕塑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创作了一系列"机械镜"作品,即把各种各样的材料变成了物理像素,在精确的系统控制下映射出参观者的形态。除了机械镜外,...

  • 十五件有趣的洛杉矶公共艺术作品

    作者:施慧 刊期:2017年第06期

    洛杉矶是美国最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有着综合且独特的公共艺术文化。从壁画、雕塑到绘画、涂鸦、手工制作等,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像洛杉矶一样,拥有如此多元化且有深度的公共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