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艺术工学服装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艺术工学服装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3-05-15 09:40:49 关键词: 艺术工学服装类 工匠精神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摘要::“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了培育更多“中国工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主线并将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思想渗透到培养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着重研究和探索了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艺术工学服装类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工学服装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我国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模式,由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和普通高校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构建能够突显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完全脱离常规本科的教育规律,在本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突出行业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

1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行业企业对人才的严格要求其实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部分本科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调整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目前依然很难平衡存在的现状。部分高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和实践课程基本都在课堂中完成,学生不具备相对应的实践经验,对于今后的岗位需求存在落差。针对这些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极大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改革课程体系做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提升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既可以体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可以完整的表达学生在创作产品时的意愿和想法,在创作过程中呈现专业技术和自我对产品的构建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不仅传递的是一种技术更能建立师生的情感交流,传承技术和匠心,工匠精神更是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1]。

3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渗透的有效策略

3.1以成果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课程体系在设置的时候基本是从学科、专业的自身建设出发,由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共同设置课程,设置的课程没有对企业和行业进行充分的调研,部分课程的设置已经脱离市场的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于岗位的能力要求存在极大的落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保持一致性是以成果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条件,根据人才能力的最终需求反向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逐级分解,层层落实,以行业企业需求入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成果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准确的市场调研数据基础上,根据数据的结果来调整和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模块,以课程的学习能力达成实现最后的毕业要求能力达成[2]。并通过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评价,形成良性的教学反馈与改进措施,重新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3.2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重构课程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打造一体化的高效教学课堂。课程内容立足于服装行业企业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将岗位能力分解为学习性的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项目训练和职业素养,依托能力的提升完成能力的达成。采用主体任务驱动、个性化学习和PBL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教学的创新性[3]。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课程有机穿插融合问题导入模式、互动研讨模式、思育智育结合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引入先进、新颖内容,集科学性、趣味性、拓展性和思政教育于一体,兼顾传统的问题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组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和探索专业课程知识。

3.3双师型、艺技融合的教师团队建设

在双师型、艺技融合的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团队教师深入企业,把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企业的需求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紧贴企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任教师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在更好地讲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操作,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不仅要深入企业还需要在企业中学到的最新知识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高校教材的课本知识内容由于流程、编写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知识内容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教学团队可以跟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教材,教材内容可以直接是企业的标准和技术支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具有绝对的参考性,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不再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还可以强化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4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班,校企合作过程中邀请一些具有扎实经验的企业人员给学生讲课、答疑解惑。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专业实验,引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案例。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加强产学研的互动,企业的用工需求和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只是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校企双方针对各自的需求,可以共享双方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学校可以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的教学情况和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在校企共建平台,企业也可以将人才需求、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以及技术趋势等要求展示在平台。校企在平台上可以实时互动、对接需求,建立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交流。校企合作共建教材、远程工程师授课指导等方式都可以将校企合作的模式最大化利用,形成长期稳定而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项目制教学,开设项目班从大学本科三年级开始,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开设相对应的项目班进行项目制教学,项目班以企业项目为课程教学目标,从项目的实施、开展、落实到最后的成果都按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实施,企业导师在学期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实施阶段性教学,可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监督和指导,并通过对学生的多元测评,反馈修改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形成可在学校中实施落地的项目制教学。

4“工匠精神”视域下的服装类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施路径

4.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为原则,将课程体系框架确定为五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应用教育课程模块、双创教育课程模块。同时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特点,对应主要的课程目标,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方向进行项目的选择[4]。

4.2产教融合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产教融合项目教学中主要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学习过程的引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完成项目的主要实施者。整个项目教学分为六个项目过程:设计解读、市场调研、设计规划、设计表现、服装制版、服装工艺。整个项目过程主要以企业项目为主线,围绕企业项目完成项目制作的整个过程[6]。

4.2.1设计解读

设计解读作为项目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根据企业下达的产品研发单,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分组讨论,确定整体的设计方案初稿。学生整体的设计流程中主要包括:设计主题确定、灵感搜集、主题趋势研究、调研手册制作、设计理念确定、主题创意板制作、设计规划和拓展、样板制作、工艺制作。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资料整合和分析的能力。

4.2.2市场调研

第二阶段主要是市场调研,熟悉项目服装调研方式及调研操作的细节内容,掌握品牌服装市场的整体情况及相关实践性的问题,了解项目服装当前的流行趋势,服装产品相关的信息资讯,掌握服装项目任务过程,能撰写完成的市场调研报告。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讨论,完成调研报告初稿。主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解读流行信息的能力。

4.2.3设计规划

设计规划部分主要是进行主题、色彩、面辅料、风格的确定,最后制定主题板。学生在这个项目阶段能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数据,能够把调研知识应用到小组设计方案中,并通过小组产品的灵感来源、主题方案策划,设计制作主题灵感板。明确各组任务,深入设计主题,从各个元素确定整体构思。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2.4设计表现

本阶段项目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设计的构思方法和设计程序,利用各种可能的材料进行系列服装的表现、掌握从设计草图到效果图的全过程操作。通过草图的绘制进行款式的选择,确定好款式后进行开展后期制作。

4.2.5服装制版

系列服装设计是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款式设计是创造服装的立体造型,结构设计是将立体形态分解成平面的裁片,工艺设计是将平面裁片按照一定的工艺标准重新组合成立体的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在整个系列设计与制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款式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通过结构设计过程分析,把握服装的立体形态,选择相应的结构形式,绘制成符合款式造型特点,准确反映服装规格的平面图。在结构平面图衣片轮廓线的外面加放缝份和贴边量,最后剪切成服装样板。服装样板是生产制作服装的图纸,通过确定的款式图先进行标准码的制版,按照产品的规格系列及好型配置,利用标准样板进行推板,制作后期工艺制作或工业生产所需的全套样板。

4.2.6服装工艺

系列服装的工艺设计与单套服装工艺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类似,不同的是需要综合考虑面、辅料的用量,排料时可根据材料品类综合排料。首先项目小组根据确定的款式进行工艺分析,主要分析款式特征、工艺要求、工艺流程。其次进行裁剪准备,裁剪前需要熨平面料、里料,主要是为了预缩和校正布纹,但不能损坏面料原有的手感和观感。排料过程需要遵循“先大后小、紧密套排、缺口合并、大小搭配”等原则,避免在排料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工艺制作时需要先进行工序分析,项目教学过程中针对企业要求的各类系列款式设计,对接企业的工艺师进行企业化标准工艺的讲解,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产品时就按照企业的标准工艺流程进行制作。本阶段项目主要是制定工艺的工作计划,分组工艺制作,完成系列服装样衣的制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5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互相协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精准分析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集群,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现代产业学院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开发等功能有机融入,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创新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可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的办学主体作用,推行专业共设、方案共制、教材共编、教学共施、师资共培、基地共建、成果共用、资源共享、就业共助、模式共构的“十共”协同育人新机制,走出校门,走进产业集群地,融入行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6结语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探索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与工匠精神同时也是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创立特色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好的借鉴、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国,刘志峰,张向阳.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58-61.

[2]匡瑛,井文.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6-8.

[3]张楠,高海.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路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105-109.

[4]袁天翔.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4):141-143.

[5]戴立庆.“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2021(1):28-32.

[6]赵丹,尹仕美.“双高”建设背景下皮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课程为例[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2,32(01):103-106+108.

作者:章华霞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 江西省现代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