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3-01-10 09:20:25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课堂教学
摘要:在历史课上,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压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3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1

高中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要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的大学学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但是,从目前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视,适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不断创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创新,这就使得中学历史课堂的多样性、丰富性难以形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说明其自身的灵活性和使用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的各种需要。在高中历史课上,有些老师只把它应用到了历史课上,而没有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使它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高中教师对个人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课标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的教学基础,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素质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以达到与课程教学同步的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课程学习,还会制约他们的教学效率。

(三)学生自身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一些学生对中学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加之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创新,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给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带来了困难。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础,充实教育资源

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寻找突破口,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例,以“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教师可以将教育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焦点,并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教师在运用课本的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代资讯科技的研究,并运用现代资讯科技的便利,把课堂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更多的视觉资料的辅助下,掌握课堂的知识。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禅让政体和世袭政体时,可以从清单的视角来思考,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比较禅让制与世袭制,使学生了解两者的产生时间、优点和缺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从课程的效果出发,注重情境的创造

在历史课上,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压力。比如,教师“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派学习任务,让他们从禅让制、世袭制、宗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三省六部制等政制中选择一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演出,让同学们认识到不同的政治制度的起源、特征和结束,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并对各个制度的差异进行积极的梳理和分析,以达到改善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在课堂气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环境的好坏,对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从教学活动的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平等、自主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发现自己的学习缺陷,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仍然是“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教师在完成课程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开设一些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探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内在动力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政治体制产生的时代,为学生设计一条时间线,然后将不同的政治体制写在时间线上,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对应不同的时代和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历史的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出来。

(四)基于课程教学实效,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课的改革与优化,其首要目的是要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而教师的改革措施若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要使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历史课的影响力,提高历史课的效果。例如,高中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将各种政治体制做成不同的短片,然后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在闲暇的时候,掌握政治体制的特征和时代,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学生对政治体制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有效的教师既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平台。要想真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不断实践、反思、大胆探索、灵活教学、不断创新。

作者:张秋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课程改革追求有效教学,充满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对于怎样认识教学智慧,也是仁者见仁,难有定论。有学者强调:“教学智慧,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促进彼此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机智应对、善于创造、正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实施合理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品质。”但不管怎样,教学智慧的最终归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教学智慧的生成而言,教师在教学技能实施方面突出表现在教学活动的课前设计、课中教学和课后检评环节中,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的实践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教学活动中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智慧。它使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完美结合,达成高度统一。但是,教学智慧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而是一种能力、素养,可以体现教师个性品质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技巧。教师的教学智慧既可以从教师日常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自身的聪明机智加以培养,也可以在不断复杂变化的教育情境中涵育。

一、目标设计,五位一体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历史教师对五大素养的关系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处理,有的甚至分割处理,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是一个统一整体,教学设计中应彼此相融,浑然一体。简而言之,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历史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对重难点问题不是教师根据课本直接宣讲,而是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过程,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历史解释”中又悄无声息地实现“家国情怀”的升华。

二、情境创设,精巧导入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源动力。就历史学科而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一问题引领”,帮助学生进人学习、探究的状态。如人教版必修2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导入设计中,教师用一张真实的美元作为导入并提问:“美元曾经被称为美金,为什么?”学生其实大多不解纸币美元称美金的历史之因,但美元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或者直接接触过的。因此,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美元但又不知美金历史原因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收到了引人人胜的效果。当然,实际教学中导人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复习提问法、知识逻辑结构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漫画法、时政新闻法、情景法等。按导入方式则有传统手段(语言、文字、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视频等)等多种。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让课堂充满灵动

1.激疑置惑,展现教学深度

课堂巧问,循序诱导,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随之而活跃,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但存疑设问需要智慧,讲求问题的层次或分类。其一是内容问题,即知识性问题和具体问题。范围小,可在课本或课堂情境中直接找到答案。如“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基本政治主张吗?”其二是单元问题,即与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开放性的、思维性的、探索方向性的。问题范围涉及一个单元或时期。如“儒家的王道和法家的霸道在当时有什么不同的境遇?为什么?”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满堂问”看似热闹,但问题没有层次,所以课堂缺乏深度。因此,教学要避免传统课堂的“满堂灌”,也要防止新课堂的“满堂问”。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画龙点睛,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教“活”书,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一,枯燥知识活处理。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教科书对新政措施的文字陈述繁多、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大多教师教学中一般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读书填写、记忆,学生学习被动且学习效率低下。为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人,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美国公民(模拟):情境一:银行倒闭,金融瘫痪,如果你父母手中的银行存单无法兑现,你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情境二:如果你家是农民,父母辛辛苦苦劳作,但农产品价格低廉还毫无销路,你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情境三:如果你是企业老板,所生产的工业成品库存如山,而同行还在拼命地生产,你心急如焚,希望政府怎么办?情境四:如果你父母失业在家,家境贫寒,他们自尊心很强,不愿意接受简单的救济,希望政府能给他们体面的救济?你有什么好建议?通过情境设置,将学生置于那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情境中,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模拟化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成“历史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第二,知识融会贯通,活跃思维。课本每个知识都是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孤立存在,知识之间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教学的智慧就在于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其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实践中常常通过情境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横联系、比较,或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具备这种教学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贴近生活与现实,课堂充满鲜活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课程是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沟通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教学内容贴近现实与生活。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时空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历史在身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借助历史审视现实,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内在欲望。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如何准确深刻认识这一新的经济体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设置以下情境:万利高速公路万州段修建过程中,征用了一个村4户社员的承包地,村里获得10万元耕地补偿款。围绕补偿款如何分配,形成两种意见:其一,主张全村社员平均分配1〇万元;其二,主张被征耕地4户社员分配10万元。情境之下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课本知识,以村委会主任身份调解上述纠纷,并说明调解理由。这一教学事例中,家住高速路边被征用耕地家庭学生踊跃发表意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上述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践习了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升华了历史学科价值。此外,时政热点(如特朗普的逆全球化、美国优先政策、同时,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往往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小结的概括,宁可让学生去得出结论,哪怕不完整,也比教师直言陈述的效果要好。

四、机智应对课堂生成

一堂成功的课,一看预设,二看生成。课堂教学存在多项变量,充满不确定因素。互动中,师生或生生思想不断交汇碰撞,认识提高,体验加深、情感升华,不断迸出新见解(正确或错误),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面对课堂闪现的各种生成,教师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机智),敏锐抓住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把这些生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课前预设,创造新的教学行为,以达成教学目标。

1.应对预设生成

在孔子“仁”思想的教学中,先用说文解字法讲解仁字结构,并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二人相处现象?彼此怎样才能相处?”一学生举手发言:仁字中的“从二”并非确指两个人之间关系,而是泛指众多的人(实为老师预设问题,故意隐而不发)。教师抓住该生瞬间闪现的新见解,首先赞扬该同学(保护积极性),然后追问讨论:“同学们认为他的观点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经过讨论之后学生非常认为该同学观点:这里的“二”是复数,包括我以外的很多人,彼此善心相待。学生还举出孔子《礼记》名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然后又补充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和孟子“老吾老及人之老,幼无幼及人之幼”思想加以证明。老师从容应对这一生成,使学生加深了对“仁”思想的认识,收到更佳的效果。因此,所谓预设生成,就是预设中教师引而不发的问题,课堂上通过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应对非预设错误生成

缺乏机智的教师常常面对课堂上的错误生成,简单处理,甚或视为“捣蛋”,害怕课堂学生出错影响效果,对错误回答避之不及。如学生课堂回答“罗马法是资产阶级性质”(应该是奴隶制性质),但教师视而不见,没有对“意外错误”创设新教学行为,引导学生鉴别纠错,丧失了难得的教学时机。如果老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组织讨论该生观点,就会收到“意外”效果。学生课堂的错误,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错误调整预设方案,创设新行为去发现错因,挖掘错的价值。

3.应对非预设正确生成

在信息时代,学生知识储备渠道多样化,获取的知识信息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老师,课堂会出现老师不知的学生的新见解、新问题。如某语文教师公开课教授“花木兰代父充军”,学生提出:木兰裹足没有?古代女人裹脚是在什么时候?该教师遇到突然的非预设问题无法回答而冷场。教师不是知识储存器,也有知识短板,应虚心面对这些不知的新问题,可用研究性学习形式处理。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引导抽象中概括,升华知识

在某次青年教师历史赛课活动课堂上,某教师提问公民法、万民法是成文法吗?有学生摇头,教师没有理会摇头的学生,也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区别,只是自己概括出成文法概念,并简单说它们都是成文法。这就使学生对罗马法的了解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不能形成概念性认识,从而削弱了课堂有效性。抽象与概括是建立知识结论和形成概念的逻辑方法,尤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但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常常课堂讲解精彩有余,而理性思维不足,忽视概念教学,影响学生知识迁移。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智慧无处不在,其最终指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堂智慧功夫在课外,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是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智慧中成长,走出自己的教学之路。

作者:向文斌 单位: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概念图是以综合、分层的形式表示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具有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及层级结构四个特征,能将认知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利于突出内在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加强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及应用。历史概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作用及影响等内容,是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的前提。学生在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理性思维解读历史事实。这既是学生认知历史的起点,也是学生发展历史素养和能力的必然要求。历史概念图导学是教师利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将枯燥、生硬的历史概念以一种有关联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构建完整的学习路线,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从中收获心得体会和思维启发,达到解决记忆、理解及应用历史概念的目的。特别是利用概念图导学还能加强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认知结构,提升历史素养和能力。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导学的困境

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变化、社会更替的人文学科,蕴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思想精神,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以及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历史思维及其思想方法是在准确记忆、理解及运用历史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如何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记忆、理解及应用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即学生的记忆巩固率和理解率特别低,特别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会、记不住,且每次概念讲解中总有他们陌生的领域。尽管教师进行大范围、大批量的精讲细讲,但回报与付出始终不成正比,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机械记忆较多,内化理解较少,迁移能力薄弱。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与高中历史概念图导学的结合,为学生构建了直观化、立体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还原历史真相及过程,剖析各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概念图导学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思维、积累经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概念图本身的弊端,让教师在运用概念图导学法时遇到诸多难题:一是历史概念图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现知识和加强思维训练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求教师做充足的准备;二是历史概念图只对图的创建者有用,构图内容应是学生自己反思学习的成果。教师片面地利用历史概念图开展概念教学,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三是历史概念图反映的是历史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虽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但对学生的想象、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四是学生难以理解历史概念图学习策略,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加之历史概念图在表现上可能存在不足,如不满足学生的兴趣偏好、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等,需要学生利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总的来说,要让历史概念图导学法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改进方法[1]。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概念图导学法设计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常常不知从哪里入手。面对一些含义模糊、包容性大、抽象性强的概念时,难以产生探究兴趣,进而选择回避,忽视深化理解与运用,使得学习成果不够理想。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历史概念,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教师需加强概念图导学方案的设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梳理历史概念,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知识清单。比如:将含义模糊、包容性强、抽象性强的概念放在图的左端,将最具象、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放在图的右端,再用连接线将这些概念连接在一起,并在连接线上说明关联性,利用具体例子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一眼看透概念图中的玄机,便能深化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可见,一个好的概念图导学方法是教师将自己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及经验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疑点,从而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教学准备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知识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板块设计一些简单的概念图,帮助学生认识本节课学习哪些知识内容,系统地概括各个知识点。(在课上,要求学生根据此概念图阅读课本,提炼知识要点。)为了深化学生对本课概念的理解,教师依托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概念图。如a、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c、各国变法的原因及效果;d、私学兴起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e、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在a问题下引出春秋五霸指的是哪几个国家,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这些国家在哪一年发生了哪些战争。再利用连接线将这些国家和战争连接在一起,并在线上说明发动战争对这些国家造成了哪些影响,配合一段历史文字记载加以说明;在b问题下引出春秋时期农耕方式及特点,如这一时期有哪些发明等,将各个概念用连接线连接在一起,说明具体表现内容,配合相应的图片和历史文字记载加以说明;在c问题范围下,引出各国在哪一年进行了变法,变法的内容、原因、过程及影响,同时引入一段历史文字记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变法是否取得成功。若未能取得成功,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d问题范围下引出各私学概念,私学是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以及私学产生后对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同样引用一段历史文字记载进行说明;在e问题范围下引出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及韩非子等人物,指出这些人物的代表作及学派主张,配合相应的语录深入解读各学派的思想。同时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分析此次社会大变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在课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在梳理这些概念的过程中,认识问题所涵盖的相关概念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强化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及运用[2]。)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突破概念图导学困境的方法

(一)依托概念图激活历史思维

历史作为一门以时间空间为轴线,各知识要点紧密相连的学科,每个问题中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概念。所以教师可利用概念图导学法,在带领学生梳理旧知识的同时,深化历史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牵引出新知识,使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找寻理解新知识点的技巧和方法,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对旧知识的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接受学习材料,在学习新知识中收获更多的思想启发。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朱元璋率领大军打败元军的影视片段,利用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后续学习本课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在播放此段视频后,教师插入元朝时期的概念图,包括元朝成立的时间,元朝的政治(行省制)、经济(生产技术、垦田面积、水利兴修)、文化(元曲)及社会状况等内容。再结合概念图呈现的内容,提出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找寻答案。待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并出示相应的概念图: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包括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权分六部(提问有哪六部,各部有什么职能),宦官专权(出示《龙门飞甲》电影中宦官权倾朝野、排除异己、乱杀无辜的片段);在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途经哪些国家),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包括西欧强国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外寇骚扰(戚继光抗倭);在内陆边疆问题上,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等内容。通过将元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的历史利用生动的图片、丰富的问题呈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时间轴上解读各个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刻理解各概念之间的联系,避免认知上出现漏洞,运用上出现盲区。总的来说,这种概念图的应用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在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后,学生可以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加深对朝代更迭的认识,从而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和智慧启发[3]。

(二)运用概念图把舵学习方向

学生通过读书、看视频、听广播等方式和途径,已经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深刻的认识,并有了固定的思维方法,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没有读过正史,学生可能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比较局限,这就要求学生认识到善于思考历史真相不代表掌握正确的历史认知方法。也就是说,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学生必须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历史概念,形成唯物史观、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三国时期政权示意图时,学生对魏国建立者是曹丕,魏国首都是洛阳有争议。特别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曹丕是一个阴险小人,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作为,伐蜀伐吴均以失败告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小说及相关影视,虽然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很大成分上是作者和编剧的主观臆想。尽管熟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有助于开阔历史眼界和思维,但教师仍要强调尊重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如在利用概念图指导学生梳理历史概念时,教师揭示前概念(学习课程前的历史认知)的错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历史观,获取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教师应当拿出相关史料,让学生明确正史和小说的区别,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政权建立的概念,如了解曹丕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了解建国和定都的意义,避免出现定义不清、混淆和错认的情况。

(三)引导学生制作历史概念图

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制作概念图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概念图,深刻体会概念图的奥妙,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以及对概念之间联系性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有哪些关联,以及相关到什么程度等。具体来说,对所学习的历史人物、事件、经过、原因、结果及作用影响进行思考,对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归类,配合相应的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说明,以实现对这些知识内容的记忆、理解及运用。当然,厘清这些内容需要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在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才能进行高阶的思维发散。制作概念图是梳理概念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学生结合具体历史资料,对已有概念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自然能形成更加高级的思维方法,并围绕某个主题构建知识图。特别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知识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可以继续在此知识结构上增加新概念。经过反复的修正与完善,使历史概念图内容越来越丰富,思维方法越来越明晰。对学生来说,自己动手设计历史概念图,更有利于记忆、理解及运用历史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多向自己提几个“为什么”,在探索这些“为什么”时牢牢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要领,从更加宽阔的视角上思考问题,总领全局,整合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记忆、理解及运用能力,教师还需让概念图导学法的运用常态化。特别是在学完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本书后,让学生利用概念图整合所学知识和经验,将零散的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最终实现知识结构条理化、系统化。结束语高中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晦涩性、难懂性,特别是繁杂的历史概念,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若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学生将很难系统性地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虽然历史概念图导学法在学生记忆、理解及运用历史知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基于其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缺点,使其运用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进行改善,以提高导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深化历史概念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解决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琴.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研究[J].学周刊,2021(32):83-84.

[2]徐敏.多元探究视域下高中历史导学运用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78):136-138.

[3]李兴恩.高中历史问题式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35):123-124.

作者:潘志超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