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程思政的现象学思考

课程思政的现象学思考

时间:2022-11-23 11:11:15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现象学 思考
摘要:所谓关系思维,就是指每一个个体与他人相遇、碰撞,并由此产生意义。意义的产生离不开对话。只有对话,才能真正认识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不迷信知识,不迷恋自我,不把观点强加给学生,不限制学生话语与思维。

课程思政的现象学思考

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现象”(Phenomenon)和“规律”(Logos)。其本义为研究自我显示现象及规律的学问。作为一种哲学流派,现象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后经海德格尔等人推动而形成、发展,并对社会诸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现象学追求“回到事实本身”。基于现象学,课程思政应该进入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挖掘思政资源、凸显思政力量。

一、生活世界:关注正在发生的世界

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此类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科学式、哲学式描述和解读,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替了原有的朴素说话方式。第二类是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超越。第三类是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是真正存在的世界。现象学视域的世界是一个发生着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如果我们现在与此相比较来考察构造着的现象,那么,就会发现一条河流,这条河流的每一个时段都是映射的、连续性的。在这样的世界进行课程思政,要充分把握生活性、主动性、情境性及互动性。课程思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必须根植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更新观念,使思政目标围绕生活、思政内容来自生活、思政方法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性存在,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去。课程思政应努力探索情境教学,还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世界的各种角色,突出课程的情境性。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只有构建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增强课程思政效果。生活世界既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才能使课程思政获取正确的方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现象学所强调的思想不是用概念、教条束缚个体,而是强调从现象中直接看到普遍、把握本质。胡塞尔提倡“本质直观”方法,主张“加括号”,即把原有的理论和预设悬置起来,“回到事实本身”。他主张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直观感受。因此,课程思政把教育对象置于自然和社会的总体性教育环境,考察与探讨人的存在本质,追求人的主体性复归。进入生活世界的课程思政,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感受,教师少些干涉、少些评判,多些引导、多些鼓励。从目前课程思政运行现状看,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课程与思政的关系,仍把说教视为通行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严重脱离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只是一味地“接受教育”。除了枯燥、乏味,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参与其中。课程思政的元素来自生活世界,如果将其视为静止、机械、僵化的东西,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就无从谈起,课程思政主体也会变得“物化”起来。

二、整体理解:把人看成完整而发展的

现象学的描述常常以第一人称形式进行。胡塞尔说:“在这个自然的被本真把握到的躯体中,我就唯一突出地发现了我的身体,也就是说,作为唯一的身体,它并不是单纯的躯体,而恰好是一个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