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11 09:08:28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论文 化学
摘要: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掌握在人才的手里,而人才的质量主要由素质教育质量决定,所以在素质教育中输入创新思维培养的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必要走向。创新思维在所有的思维模式中属于最高的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创新思维培养观念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思考

摘 要:如何才能真正培养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已经引起教育部门以及初中化学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对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趣味实验

九年级是初中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入门课程,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由刚接触时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并逐渐喜欢上化学学科,再到最后新鲜感消失殆尽时,学生就会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化学中的元素符号以及化学式的记忆理解部分。本文中主要讲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成效。

一、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化学实验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带来刺激新鲜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内容讲的是在深山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去探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飘忽不定,狗却晕倒。他于是蹲下看个究竟,感到呼吸困难。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教师此时需要反问学生:“你们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需要正式引入课题实验教学,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燃着的木条将其分别放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口、瓶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讲述其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变化,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总结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接着教师将紫色石蕊溶液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盖好玻璃片摇晃后倒立,石蕊渐渐变成红色玻璃片被吸住,这样趣味的教学方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操作学习的热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辅导以及亲自的实验操作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不断丰富课余学习生活

依据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群体普遍喜欢化学学科实验这一活动,为此,教师需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安排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经常性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开发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课程”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亲自动手实践做一次家庭小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开展化学相关类的知识游戏问答等。通过不断地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充分使学生了解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步骤,即预习知识、阅读教材、独立解题等。如学生记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采用一些口诀记下来。例如,把元素周期表、化合价等编成一系列顺口溜,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及掌握学习方法后,学生再学习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定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

定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可以收获科学实践探究技能的训练,从中深入体会到探究钻研的乐趣,养成一个爱好钻研实践的好习惯。化学探究自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参与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及经济的进步和化学这门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探究活动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反复考证等方法获取信息,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非常享受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与实践反思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对话式教学初探

【摘 要】对话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习得。在对话式教学中,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学习重难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对话和讨论,全方位扫除知识盲点,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营造对话氛围、自主探究任务、合作分析知识、教师鼓励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实现化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对话式教学;氛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堂教学要以有效教学为目标,以高效课堂为价值追求,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为着眼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积极探索构建起校本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开阔视野,实现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积极对话教学环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构建化学知识,实现课堂对话,教师要关注课堂氛围的创设,通过激趣的课堂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营造引生入胜的课堂氛围是实现对话式教学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在情境中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探究其中的规律和知识,逐步地感受化学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反应》这节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吃皮蛋吗?”

生:“喜欢”。

师:“吃皮蛋时为什么要蘸醋?”

生:“味道好,好吃。”

师:“你知道其中蕴含什么化学道理吗?”

生:“不知道!”“这里面还包含化学道理?”“没想过。”“皮蛋是碱性的吗?醋是酸性的,他们会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引出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了课堂探究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这一生活现象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却不太明白,问题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地表达和交流。这是一种营造情境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教师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话中学生投入到了课堂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欲望,关注课堂,对于课堂对话跃跃欲试。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任务,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对话

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教师要给学生设置课堂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思维模式和探究方法。自主探究会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是进行对话的保证和根本,否则学生的对话就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的认识逐渐全面、深化,提高了学习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任务: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在点滴板上进行上述实验,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思考,进行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主动实验,形成自己的推理判断。在学生分析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进行内心矛盾的对话,是吸纳知识的迁移和组合,进而对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灵活应用程度,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的内心中会有这样的声音: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

“这个过程应该有新物质生成。”

“这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该怎样书写呢?”……

这种内心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从而明确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的化学反应。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来探究知识和规律,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学习就产生了动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学习方向,促进思维的运转,主动地进行探究,为对话打下了基础。

三、教师引导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才智

教师的启发就像是指路的明灯,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和探究,保证对话可以更快地达到问题的本质。只有教师积极地启发思考,进行合作讨论和沟通,学生才能够更快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于化学知识的获得和掌握。

在本课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过程和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氢氧化钙和盐酸,氢氧化钠和硫酸的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观察三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在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他们都是盐”。

师:“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这种中和反应有什么特点?”

生:“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会进行沟通,在对话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完善认识,亲历化学探究过程,提高理解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对话活跃了课堂氛围,明确了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会针对他们各自的反应来分析,在交流中提高认识。

四、教师积极地评价对话,促进学生课堂对话有的放矢

教师是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要借助鼓励性的课堂评价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成为主动地探究者。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坏就可以了,要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对于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的现象和原因感到困惑,不明白其中的化学原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对话中学生激烈地讨论着,教师参与讨论时对于学生的灵感和思路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评价。

师:“你们可以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非常好。”

“你们把化学反应的现象总结的非常全面。”

“你们分析出的原因非常正确,思路没有问题”。

“你们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继续努力。”

这种肯定评价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所主张的,教师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要让学生进行课堂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合作学习,提倡课堂质疑和争辩,促进积极而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实现高效课堂。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问题的探究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活动的环境氛围。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进行分析,对创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究。

关键词:化学素质;学生发展;学习效率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化学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这一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化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九年级学生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化学素质主要由化学知识素质、化学能力素质、化学品德素质组成。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基础,化学能力素质是化学素质的核心,化学品德素质则是青年一代成才的动力和关键。

1.化学知识素质

化学知识素质是解决化学问题和进行化学活动创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其他的素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授业”,即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化学基本计算、实验原理过程的掌握等。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其他一切素质都以其为前提。

2.化学能力素质

化学能力素质是在化学知识素质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化学实验对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二、创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需要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通向化学知识领域的桥梁。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以极大的热情上好这一课。面对奇妙的化学趣味实验,学生一定会惊叹不已,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甚至会萌发终身研究化学、报效祖国的宏图远志。

2.注重学习方法

(1)精通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化学语言。因为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都是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有人形象地称化学为“第二外语”,再加上知识点零散、抽象,很多初学者难以适应,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化学用语要注意读写规范。不论是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都有其读写规则,我们都要细心领会。如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写要注意三点:①判断化合物元素组成和排列顺序;②在元素右下角注明原子个数;③读时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些还要读出原子个数,如Fe3O4(四氧化三铁),CO2(二氧化碳),P2O5(五氧化二磷)等。但在读写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混乱和不规范,如把四氧化三铁写成4O3Fe。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读写规则总结为“金属在前,非金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建议大家先掌握好规则,然后在练习中克服不良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学习化学用语应循序渐进。教材对这部分的安排比较集中,但我们在学习时应适当放慢进度。只要我们坚持有计划地记忆,就一定能够积少成多。

(2)归纳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便人类更有效地利用和创造物质。因此,我们应学会归纳总结各种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酸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盐酸能和铁、锌、铝发生反应,稀硫酸也可以与这些金属发生反应。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论:酸能与许多常见金属发生反应。掌握了这一化学规律,与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也可以更简单地掌握。只要我们在学习中注意挖掘规律,就能达到“零存整取”的效果,并且融会贯通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

三、注重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养

学习化学的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化学,实现今后的科学梦想。如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居里夫人、门捷列夫,以及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伟大的人格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甚至他们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失败和成千上万遍的实验才取得巨大成功。因而,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养,塑造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领悟化学的真谛。例如,探究酸和碱发生反应时,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如利用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某些盐等。不管能否成功,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下一次尝试的宝贵参考。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教学问题及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思考

【摘要】化学这门学科离不开实验这个基础,在新课标背景下化学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学习到基础的化学原理和知识,使学生拥有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操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实践能力。但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高效课堂 新课标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传统教育体制之下,这也对国内的很多初中学校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初三化学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知识课堂上听课的群体,并没有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在这种“一切看分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潜能很难得到挖掘,也无法对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我们只能通过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也只学到了最表层的东西。但是如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彻底实现。

2.社会风气对教学氛围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城市化建设的节奏也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快,普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青少年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心态必然会发生变化,虽然学生仍然很努力地在完成学习任务,但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并不主动去进行探究和学习。

3.家庭教育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如今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关心,学生因此很难养成那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去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习惯性地进行包办,孩子们甚至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同时父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不具有良好的自主操作、实践能力。例如在某节九年级化学课程上,很多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清洁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一个实验是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也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进来。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习热情

缺乏主动性对于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化学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更好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所以必须要重视化学实验,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滴水生烟这个实验中,先准备一个石棉网,然后在上面放上干燥磨碎的碘粉2~3g,再准备A1粉0.2~0.3g添于其中,使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并堆成小山状。将玻璃管中预先准备好的水缓慢的滴在这堆混合物上,会立刻有火山爆发一样的剧烈反应产生,并且伴随着大量升起的紫色浓烟。学生被这一现象吸引,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再例如学习氢氧化钠有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握手成血”的实验。这一类的实验是非常多的,并且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的练习,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思想,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2.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

在九年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的思路和方式,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也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例如在学习酸的相关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一般都知道酸可以除锈,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例如除锈后会产生什么颜色的溶液、写出氧化铁和盐酸产生反应生成氯化铁的方程式等。这样一来实验就不仅仅是在讲解课本相关的知识,更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实验并且对现象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3.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九年级的学生马上会经历中考,属于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模式。九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没有多久,所以使用的教学模式也要更加科学、合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之间也应该多进行讨论、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激发他们身上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而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以此为基本内容的。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研究

摘 要:通过研究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的现状,发现如今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如学生对于化学溶解度这一概念的学习较为艰难且片面化。基于此,提出两点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研究策略。

关键词:化学;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教学研究

化学概念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它不仅指导着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推理问题的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

础。但是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依然存在重知识应用而轻视学科本质理解之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做出相应的概念介绍,再不断地反复讲解论证。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中,使得知识点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较为空乏,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而溶解度概念的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涵盖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表示方法等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一、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现状

溶液和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才能进行,因此,溶液知识的学习与以后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化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电解质、化学平衡等知识,都是与溶液知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而在对溶液的学习中,溶解度是较难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艰难。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对图形的相关认识和理解上是较为薄弱的,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构建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在“溶解度概念”的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溶解性以及溶解度的概念捉摸不透、理解不清,对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得不够全面;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要掌握溶解度的知识,只需要通过大量练习便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在实际遇到溶解度相关的问题时,便会手足无措,不会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概念的应用反应迟钝。而针对这个现象,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去组织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对溶解度概念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大部分研究针对高中化学概念;研究的层面也比较狭窄,大部分的教学研究都只是泛泛而谈,或者对化学溶解度概念稍稍加以研究,缺乏对整体概念的深入研究。

二、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地进行溶解度概念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用具体的数值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因此不同的溶解度数值表示该物质不同的溶解能力。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溶解度。溶解度的教学主要包括: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解性的差异,用数据去表达溶解性的含义、不同溶解性的表达方式、溶解度概念的形成缘由、理解溶解度概念深层次的内涵、进行溶解度的相关运用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溶解度概念教学前,教师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设计。

(1)明确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对溶解度概念认知方面,需要通过溶解度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不同物质间溶解性的差异,同时明白溶解度概念形成的相关过程、溶解度概念存在的意义及内涵,最主要的是能够熟悉液体以及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教师自身应对溶解度曲线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基于此,学生能够了解到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进而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来表示溶解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溶解度概念时存在的困惑,从而改变教学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讲解,尽量使他们对化学溶解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化学问题。

2.创设场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是学生经历体验、理解知识的直接途径。针对这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对比实验的场景,比如说,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解课文实验步骤,一边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创设“示错场景”,教师可以暴露一些场景的错误,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过程,在错误中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概念,在错误中学会思考,领悟真相。

溶解度概念的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重要且艰难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一个准确定位。现如今对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教学内容还未被深入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融合式教学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摘 要:为给九年级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初中学校也开始尝试将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与教学相关的环境、资源、媒介、方法等在九年级特殊阶段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对融合式教学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珠海市某农村初中学校的九年级化学课程实践教学为案例,进行系统的案例描述和分析,以此对融合式教学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产生全面认知,为提升我国农村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效果做出努力。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化学教学;农村;案例研究

农村教学环境决定其在化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并不占有优势,其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探索的同时,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扭转传统化学教学中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的状况,为学生创设灵活多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行融合式教学,所以对融合式教学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融合式教学分析

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学科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主导―主体教学思想基础上的融合式教学,强调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关系等方面的融合,九年级化学作为以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等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启蒙阶段,强调对学生化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将融合式教学应用于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与化学具体问题情境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直观科学的化学实验过程和条件,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具体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解决问题技能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步融合中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养也更容易形成;将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与九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学习机会的利用效果提升,而教学评价与学习分析技术的融合可以使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自身的严谨和科学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在教学资源方面相对不占优势的农村初中院校,利用融合式教学同样可以实现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某农村九年级化学融合式教学案例描述

选取珠海市某农村中学的九年级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教学内容,分四个课时对九年级学生在融合式教学中知识内化的程度展开研究,首先对碳和碳的基本性质展开实时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其次对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进行系统教学,然后利用后两课时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第一课时,选取研究对象中的三名未接触过在线学习的九年级学生同时进行在线学习,而教师进行一对一线下辅导,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景相同但具体操作存在差异的部分任务并由教师辅导后,独立完成其他任务,由浅入深以完成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时,与其相连接的试管中气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与温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两个实验探究类问题,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所学知识对物质进行准确判断,还要结合该物质溶于水时水体热量的变化对试管气压作出分析,进而结合资料得出其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吸附能力上升、速度下降、时间越长的结论。

三名学生虽都得出了正确结论,但根据其自主探究过程可以发现其中一名学生需要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另一名学生的处理思维仍比较混乱,所以教师针对这两名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别布置了难度存在一定差异的作业,并对之前处于思维混乱的学生进行了视频观察,由此三名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生了差异,而其中学习效果相对较差的两名学生在线下组成了学习搭档,学习效果最不理想的学生在另一名学生的帮助下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农村现阶段有限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辅导和引导,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调整任务,促使学生逐渐进步,而学生间的相互讲述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效果显著。

三、融合式教学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1.对案例中融合式教学应用的过程分析

在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进行案例内部分析和利用模式匹配技术进行跨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融合式教学过程强调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互动,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师、九年级学生、教学媒介、教学内容进行了择优和重组,使其之间形成新的关系,通过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要素构成的二维矩阵的分析,可以对涉及要素的融合产生较全面了解。例如,在案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条件下每次教师与九年级学生间的控制和反馈关系作为融合式教学中的教学事件,那么以上案例中可分为教师辅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对两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一名学生继续探究、三名学生结合辅导分别进行后续自主探究、一名学生对另一名学生进行帮助、三名学生学习心得交流。5个教学事件,在教学事件发生前教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虽有准备,但并未产生全面认识,需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媒介在既为教师提供监控、评价辅助手段,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平台的过程中将教师、三名九年级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事件1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下一步教学策略产生新的认知,并对同样在自主探究中存在问题的两名学生进行区别化的详细分析,结合其具体问题进行差异化的学习思路引导,事件2实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实际意义,而事件3是教师在三名学生进度逐渐出现差异后对其知识内化程度的检测,事件4中两名学生的互相帮助,既使学习效果相对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信心,又使另一名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强化,在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逐步提升。

2.对案例中融合式教学应用的效果分析

融合式教学案例所应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的IMMEX系统能够对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点击选项的次数、顺序、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并用图形化、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全面准确地表述,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绩效水平等得到清晰展示,通过对案例中三名学生独立处理所有任务时在IMMEX系统中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成绩最不理想的学生其在前期并未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知识记忆仍处于零散的状态,化学变化和原理性知识掌握不充分,而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和其他同学帮助后,其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明显提升,知识体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此可见融合式教学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充分利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初中学校对九年级学生进行融合式教学是其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不断得到协调的必然结果,其将教学过程中的媒介、资源、方法等有效进行融合,使处于九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最优化,而化学作为基础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融合式教学对其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农村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使用融合式教学法。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谈网络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摘 要: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能够极好地辅助整个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计算机网络和初中化学间的有效结合来探讨计算机网络是如何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初中化学;教学容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以网络技术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思维以及提升人类生活教育质量极为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工作中,应当注重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将教学模式同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网络,增大教学容量

初中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本身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总结,同时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生活中遍布化学的踪迹,在化学中处处可见生活的痕迹。结合这一学科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自己或者调动学生运用网络这个平台来搜集素材,充实课堂。例如,在学习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时,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搜集有关“金属的发展史”的资料、“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性能”的资料、“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的资料、“新型金属材料的种类和它们具有的神奇性能”的资料等。当今的初中生在生活中也许不善于观察,却个个是信息时代的达人,网络上搜集资料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一堂“金属材料”不仅贯穿了古今文明,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和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环境被破坏的危害和成因,可以采取网络上搜视频、搜新闻、搜数据等方式,开阔眼界、增大课堂容量。

二、运用网络,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网络教学,应当充分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化学学科,其本身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以及结构等相关性质或者变化规律的基础性自然学科,如果想要了解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应当从物质自身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微观世界的分子或者是离子有着其较为独特的特点,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会很难让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而如果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话,将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水通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时,学生很难理解微观世界的粒子是如何破裂重组的。鉴于教师对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定的困难或制作效果不够理想,那么,网络上有许多已经做好的视频或动画资料是可以直接采用的。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Flash动画或视频材料,在众多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直接使用,不仅帮助老师解决了制作水平的问题、还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微观世界,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网络,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兴趣能够弥补智力的不足。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多么重要。而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其好奇心较重,喜欢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化学实验是整个中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实验往往不能完美地体现整个化学实验的科学性以及操作性。从根本上来看,丰富整个实验的内涵,全面增强整个实验的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的模拟,可以形象地体现出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化学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化学知识的视频或者故事,以此来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原子本身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教师可以下载一部由“IBM研究院”制作的世界上最小的电影《一个男孩和他的原子》,通过网络的模拟将原子形象成可以看见的运动的物质,让原子以小男孩的形象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能够极好地辅助整个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容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来推进,而人才的培养需要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也是化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教学核心。主要围绕九年级化学教学,从学生兴趣的激发、优化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保证国家与民族昌盛不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精神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取决于素质教育的质量,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教会学生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兴趣,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志趣,这样学生才能够维持学习动力。为了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轻松地互相交流,对于教师的教授可以提出自身的观点以及质疑,学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相互讨论,消除传统教学课堂上的严肃拘谨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地培养出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运用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教师要善于将化学知识中的难点知识进行分散,对重点知识进行突出解答,争取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1.对有错的实验程序提出质疑的能力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实验室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经过观察学生就可能会产生类似于为什么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要用稀硫酸进行反应而不能使用稀盐酸等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研究,通过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实验验证,教授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获得问题探究的能力。

2.对实验结果异常的情况提出质疑

在化学实验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有别于教材上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在进行氢气可燃的实验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直接在普通的玻璃导管口点燃氢气,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不能够得到教科书上所说的浅蓝色火焰结果,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是自身的操作过程有问题,还是前人的观察结果有所失误?同时鼓励学生不要轻易地放弃,要在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在反复的实验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之所以会出现氢气燃烧没有出现浅蓝色火焰的现象,是因为氢气在玻璃导管口直接燃烧的缘故。

三、优化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学生在培养创新能力之前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关键环节。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积极地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

式,利用恰当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一个顺畅的问题探究过程。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集中思维以及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培养集中思维一直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继承传统的集中性思维,还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流畅。例如,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可以设置类似于列举出制备氯化镁这种物质的多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此外,直觉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非常有帮助,学生在实践当中可以培养自身的直觉思维,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大胆的假想和猜测,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习惯。教师要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要具有独立的个性、坚韧的品德,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不会迎难而退。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更好地挖掘出来,创新能力也逐渐培养成形。

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掌握在人才的手里,而人才的质量主要由素质教育质量决定,所以在素质教育中输入创新思维培养的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必要走向。创新思维在所有的思维模式中属于最高的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创新思维培养观念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学论文:加强九年级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摘要:波耳说过,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努力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从而优化实验教学已成为化学工作者的共识。本文首先记述当前我国的化学实验创新发展,再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多角度论述实验创新的优点,综合体现了实验的创新发展方向,有效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创新 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改需要,积极进行化学实验改进和创新已逐渐成为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一、教学形式的多元性与实验选题的广泛性的探究

正如波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所以新教改形势下化学实验的教学形式也不应再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加“照方抓药”式的学生实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一些演示性实验改作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作探究性实验,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创新活动,并将课内实验更多地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九年级(下)中“辨别纤维种类”、“调查食品的酸碱性”等课外实验,这不仅让学生印证和掌握有关的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培养和发展。

二、实验的安全性与趣味性的探究

过去对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考虑得较多的是易燃易爆、强腐蚀性、剧毒药品等。现在,随着人类环保意识日益加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的处理也被公认为是必须注意的安全因素,“绿色化学”的实验理念已渐入人心。在化学实验设计中,需要尽量考虑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以及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污染防护和消除毒害等措施。

如图1:取一锥形瓶,放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用橡皮塞塞紧。将已预先收集好二氧化氮气体的注射器的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并使其穿过塞子,将二氧化氮气体压入锥形瓶中,可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进入锥形瓶内,同时气球不断胀大。关闭止水夹,晃动锥形瓶直至红棕色气体完全消失。打开止水夹,会发现气球变瘪了。对锥形瓶进行加热,会发现红棕色的气体从木炭中逸出,而且气球又逐渐的胀大。该实验的最大优点:有效的避免了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且现象明显,又能节约试剂,还能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实验准备的科学性与简约化的探究。

中学化学中有一部分操作要求较高、反应条件较讲究而成功率较低的所谓疑难实验,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仍难获得最佳效果。如能对这些疑难实验进行创新研究,制作成专门用于演示某个实验的专用仪器,类似启普发生器、电解水的电解器等,使实验操作更简便、安全,现象明显,教师们就可从浩繁的实验准备中解放出来,这种实验可称为简约化实验。如我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验证其性质时就体会到下图的妙用。

图2中用注射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1),然后夹紧弹簧夹,用力振荡,活塞会自动向前推进。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气压减小。

图3将块状固体放入干燥管中,用注射器取一定质量的酸,干燥管上接一个带活塞的导管,就制成了气体发生装置,该装置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可用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

图4中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振荡,小气球很快膨胀起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四、实验微型化与改进的探究。

微型实验是用小型的仪器,装置和极少量的试剂进行的一类化学实验。它具有节省化、综合化、微型化等特点,能解决一些教师在实验中的困惑。在进行微型实验时,要明确改进的目的,要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还要求做到环保、安全和简洁。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例如:用滤纸片作为载体可以完成许多的化学实验。在滤纸片上完成化学实验相对于在试管、烧杯中完成化学实验既节约药品,又方便操作。

实验:(1)取两块滤纸片,将其分别放置在表面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其中间部位分别滴上一滴氢氧化钠溶液。(2)再在两块滤纸片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部位分别滴上一滴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即可观察到滤纸上的颜色变化。

又如教材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耗时长,现象又不明显。将此实验作以下改进:①将直径约4mm玻璃管截取两根长为10cm,其中一根用酒精喷灯将一端封口,制成微型试管,另一根弯成近90°作为导管;②取0.1g氧化铜粉末和0.01g木炭粉,在白纸上轻轻混匀后,小心地把药品送入自制微型试管底部,将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于微型操作台上;③小心敲动试管,使药品平铺在试管底壁上;④用胶管将微型试管和导管连接,并通入盛有2ml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中(如图5所示)。⑤用酒精灯加热微型试管,加热约1分钟后,微型试管出现水珠,这是药品中含有少量水分;加热至10分钟时,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加热至12分钟移去导管,撤去酒精灯,微型试管内壁附有一层红色铜,现象十分明显。

五、微型性与简约性之套管实验的探究

所谓套管实验,是将一种较小的玻璃仪器装入另一种较大的玻璃仪器中,经组装来完成原来需要两个或更多个普通玻璃仪器才能进行的实验。套管实验是一种更好的实验创新,应用套管原理可以改进和创新一批原旧的实验,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笔者用以下二个套管实验来加强实验创新教学。

(一) 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验证

在《制取氧气》一节,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验证可通过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实验进行,也可以通过加热催化氯酸钾分解的方法进行,旧的实验方法如下:

①把少量氯酸钾放在试管里加热几分钟,可以看到,氯酸钾熔化后,才开始缓慢地放出气泡,这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②把少量二氧化锰放在试管里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③把少量氯酸钾放在试管里稍稍加热片刻,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木条不复燃。把试管移离火焰,迅速撒入少量二氧化锰,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在旧的实验方法中,需做三次实验,操作三次才能得出结论。现在根据套管实验原理,通过如图6所示实验装置,加入相应试剂,加热,一次实验即可看到现象:加了二氧化锰的试管产生气泡很快,相同时间内得到气体更多。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锰能使氯酸钾更快分解,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具有催化作用。

以上套管实验属于固体加热的对照性实验,对比原教材实验,实验操作时间大为节约,药品消耗量减少,而实验现象区别明显,无论用作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效果都很好。在中学阶段还有多个实验是加热不同固体观察现象异同的,如白磷和红磷着火点的比较(该实验污染较大)等,都可以考虑改进为类似的套管实验以克服原实验方法的缺点。

(二)气体的制取性质实验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在九年级化学中,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知识点非常重要。为综合地体现这些知识,我们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套管实验。在大试管中装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质量比约1:1),向小试管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加热大试管,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小试管中检验氧气的生成。将红热的木炭伸入套管侧孔边,可以看到红热的木炭剧烈燃烧,当木炭继续伸入到侧孔下边时,木炭熄火,重复操作数次。取出木炭,拿出小试管小心振荡,可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证明,氧气能支持燃烧,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对照原课本实验,本实验将原课本中的几个分实验综合起来,加强了知识的关联性,实验的思考和探究内涵较大,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节约时间。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还有许多不太理想的常规实验可以运用套管原理进行改进和创新,如使用烧杯和干燥管组装成方便易用的简易启普发生器等。

在当前化学实验改革和创新大潮中,笔者认为广大基层化学工作者应尽快改革旧的实验教学理念,让新教材更好地燃烧、发光、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