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

时间:2022-05-24 09:39:33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术 幼儿教育论文 教育
摘要: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幼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现象已较为普遍,这种结合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愉悦学习,在提升了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投入平衡分析

一、投入少而不均导致“入园难”、“入园贵”

对于“入园难”、“入园贵”,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较少。多年来,谁该为幼儿教育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承担幼儿教育责任尚未明确,这些直接影响着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政策与经费投入。多年来,政府投入的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3%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巴西是5.1%,墨西哥是8.9%,泰国是16.4%。[1]在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幼儿教育公共投入上的差距极大,学前教育共同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0.035%,与发达国家的同类投入相差10~60倍。即使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政府的公共投入仍处于最低状态。

“入园难”、“入园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城市或县镇公办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特别是示范幼儿园。例如,在以大量农业人口为主的县,幼儿教育财政投入集中在县级幼儿园,乡镇以下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表明,对县级幼儿园的财政拨款占到对幼儿园财政拨款总投入的60.3%,乡镇所在地幼儿园为17.7%,村办幼儿园(班)仅为15.7%。[2]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对农村幼儿园几乎没有财政投入,仅有的财政投入也集中在小学附属的学前班等;而在一些地级市,却能投入上亿元建一所幼儿园。幼儿进入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主要依据父母职业、级别、工作单位、居住社区等人为门槛,流动儿童的“入园难”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缺失,导致幼儿未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儿童在非户籍所在地入公办幼儿园,还要缴纳高额或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建园费、借读费、管理费等额外费用。那些无力承担高额费用的父母,只好将幼儿留在家乡农村,交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而这些监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或者由于体力、精力等原因,致使多数留守幼儿得不到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适宜的教育。

二、幼儿教育新政策落实的关键

目前,幼儿教育公有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公平问题。2010年,我国3~6岁幼儿的入园率仅为56.6%[3],同时,存在公办幼儿园稀缺化、民办幼儿园两极化、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特权化、幼儿教育收费贵族化等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基本被社会强势群体占有。这种情况会导致“马太效应”,社会阶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并将在下一代中延续。2010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要求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2010年11月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会议认为,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会议确定了5条措施,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同时要求,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现象。[4]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在10条意见中有5条涉及到投入,要求将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重申了“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半年内密集公布学前教育新政策,显示出国家解决长期困扰民众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决心。要使这些新政策依照民众的意愿得以落实,并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用好财政杠杆。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自身在不断的复制着新的不公平;二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多数地方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由政府全面满足全体幼儿接受公共幼儿教育的要求。2006年,中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57.8%,2007年该比例上升到60.1%。[5]2007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园7.76万所,在园儿童868.75万人。按照幼儿园生均经费3,121元计算,民办幼儿园所需教育经费约为271.14亿元,财政经费的比例仅占总投入的23.8%。[6](P60)这一统计还未包括全国各地大批没有办园许可证的所谓“黑园”、“山寨园”的投入。仅北京市目前就有1,290家无证园[7],与该市合法注册的幼儿园基本持平。这些无证园的情况尽管不完全相同,有条件差、质量低、安全隐患多、小学化严重的;也有条件尚可却因政府不愿担当责任而没有申领到办园证的。由于整个幼儿教育供求关系的畸形,已经形成有权有钱者进公办园、无权无钱者进民办园、农民工子弟进“黑园”的生态链。

公共投资是支持和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世界各国的公共投资机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往往采用多种投资机制的组合。无论何种公共投资机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都是公共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中低收入家庭或弱势群体,各国政府都提供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尽力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够接受幼儿教育。面对现状,为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我国的财政投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最大程度的公平、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率应作为投入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将有限的投入公平、公正地分配到全体学前三年适龄儿童身上。第二,在既有的不均衡状态下,政府财政投入首先要解决的是雪中送炭的问题,而不应锦上添花。从发展现状、对事业发展的贡献度(投入的效益)、家长负担比例和负担能力等角度而言,农村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教育事业投入中的最先选择。

三、地方政府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央的幼儿教育新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紧接着也制定了相关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但大都缺乏具体执行细则,使这些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政府主导”,只回答了政府财政投入四个基本问题中的一个,即“为什么应该由政府财政投资?”但是,如果解决不好“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以什么方式提供服务?”三个问题,“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就缺少“完整路线图”。[8]2009年,在广州市财政局网上公布的资料中,有9家市机关幼儿园年度财政补贴高达6,000万元,平均每年每个在园幼儿可获得2万元补贴[9],此消息引发了“公共财政养公务员,为什么还要养公务员的孩子?”的质疑。“有权的进公办园,有钱的进民办园,无权无钱的进无证园”这一流行在百姓中的说法,确实道出了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存在严重错位的问题。所以,当前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利用公共财政发展的公办幼儿园应该面向谁?谁应该成为它的首要服务对象?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底”或称“底线均等”,即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同理,公办幼儿园也应该是底线均等的保障者,公办幼儿园的招收对象首先应该是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幼儿,为他们提供基本服务是幼儿教育的“保底”要求。因为他们缺少条件通过市场获得合格的早期教育服务,如果政府“不提供保障措施来保护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学校体系则会成为不公平的源头”[10](P28)。

因此,政府在加大投入发展公办幼儿园时,必须突破其“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的传统定位,转向“提供基本保障性服务”的新要求。公办幼儿园要改变服务对象,立足于提供能满足大众、特别是弱势家庭儿童需要的基本服务。然而,在那些热衷于“政绩工程”的决策者那里,公办幼儿园真的能按照“国十条”所强调的“安全、适用”即可吗?若按照目前的“示范园”、“一级一类园”来建设,它真的还能像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按照“保底”的原则,优先满足弱势家庭幼儿的需求吗?因此,必须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财政投入细则,保证政策实施方向。利用公共财政发展公办幼儿园是这样,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同样如此。如果奖励的是优质民办幼儿园,那么,获益的依然是优势家庭;最需要雪中送炭的那些人仍未被关注,公平状况将继续恶化。如果说,公办园有一个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和如何服务的问题,那么,公共资金购买服务也有一个为谁购买、向谁购买、购买什么和怎样购买的问题。凡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工作,无一不需要认真思考投入的方向、目的和方式,无一不需要考察受益的人群,也无一不需要监控其过程、评估其效果。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投入,保障幼儿、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幼儿的利益,才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根本目的。

(一)地方财政投入政策出现的问题

目前,各地幼儿教育投入政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区域幼儿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规划

不少地方的政策方案或零星或庞杂,却都缺乏对该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注重具体项目,缺少对公平、均衡、体制、软件建设的整体考虑;着眼于局部,没有重点考虑该区域学前三年适龄幼儿的整体状况(含非户籍);着眼于公办幼儿园,没有将民办幼儿园放到适当的位置加以考虑;着眼于眼前,未顾及长远;着眼于园舍等硬件建设,未能重视师资、体制等因素;着眼于增加经费投入,没有重视建立公平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以及经费保障体系。简言之,重硬件不重软件。

2.对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有限性缺乏认识

财政投入幼儿教育永远是有限的,完全靠政府投入包办,或者完全靠公办幼儿园的方式解决普及学前教育的问题,除极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地方在短期内都难以实现。所以,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那些投入使用的公平合理、大量家庭排队报公办幼儿园的情况,不仅仅说明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而且凸现幼儿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只有进公办幼儿园才能享受到政府的学前教育的补助。在这种情况下,排队现象和“入园难”的问题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3.对投入方式与体制变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态度

多数地区的投入明显存在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倾向,客观上构成了对民办幼儿园的挤压,其生存空间被压缩,便需要更多的公办幼儿园填补。依照这种模式,便会进入政府经费越增加,幼儿教育经费越不足的恶性循环。如能改变这种思路,落实对合格民办幼儿园的经费补助,并建立透明、公开、稳定的机制,就能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进来,使幼儿教育的投入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要改变这种投入思路,即便对未经登记的“黑园”(事实上他们在满足了一定数量幼儿的学前教育需求),也应采取软性淘汰(即家长觉得不愿将孩子送去)的方式,而不宜采取刚性的强行取缔办法。

(二)对改进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议

第一,依据招生数对合格民办幼儿园每生给予定额补贴,而且,对所有合格的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各园都能享受同样的补助。

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实施定额幼儿教育补助,根据该幼儿自愿选择入园的情况,将经费补助给他们所受教育的幼儿园。将财政资金支付给供给方,可增强经费收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三,建立覆盖全体适龄幼儿的学前教育经费补助体系。通过建立公办幼儿园和补助其他幼儿园两种方式,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最大化和学前教育的效率最大化。进公办幼儿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政府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方式,因此,这些幼儿不宜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补助。凡进不了公办幼儿园的,政府均应给予适当的定额补助,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通过家庭直补(额度稍高)的方式;不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通过对合格民办幼儿园补助的方式,按入园学生数直接补助幼儿园(额度稍低)。

这种投入方式的好处:一是解决了政府无法全额提供学前教育经费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二是在现有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学前教育公平;三是从长远发展看,不会积累成学前教育体制问题,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一致。在幼儿教育发展上,公平问题至关重要,充分利用财政杠杆保障幼儿教育发展的公平,是发展好幼儿教育的关键。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情商培养分析

一、认识自己的情绪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商,应该教会幼儿学会合理认知他们自己的情绪。首先,成人应让幼儿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并且让幼儿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幼儿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其次,成人对幼儿的表现要有正确的评价。幼儿大多是将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依据。家长和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言行往往会包含有对幼儿的评价内容,它们对于幼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

幼儿与周围环境越来越丰富的互动会遇到很多开心与不开心的事,并会触动他的情绪,家长和教师应仔细观察并合理引导幼儿能公开地、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特别是在幼儿受到挫折、感受到不愉快时,要让他有机会不受压抑地表达和发泄,这样可以减轻幼儿心理上的压力,促进幼儿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产生过激行为。帮助幼儿学会以一种可被人接纳、又能达到较为满意结果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使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尤其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时能很好的调节自己,渡过难关。

三、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人刚到公司不久,就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这种能力要从幼儿期培养起,让它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习惯。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些情境给幼儿创造跟老师跟家长跟小朋友沟通协调的机会,也可以搞一些活动比如说演讲赛等让儿童学会展示自己、感染他人。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小男孩在玩滑梯时挤了一个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哭了。这时我没对男孩说教,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挤了她的手。”我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停止了哭泣。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来了。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

四、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产生挫折感,指导孩子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走出失败,从而磨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今的孩子成长在赞扬声,听不得半句批评,更谈不上什么遭受挫折。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经得起考验,办得起大事,因此我们有责任来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必须能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形成持之以恒的品质。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1000次,索尔纳为找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花在试验室里,我们的科学家为了搞科学研究夜以继日,不知耗费了多大的心血,经过了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失败当时给孩子带来的感觉会是焦虑、痛苦、悲哀等复杂的心情,教育孩子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学会承受这样的感情。挫折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一旦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教育孩子:不管多么痛苦,都要正视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让孩子懂得犯错误或者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出失败的阴影,而不是逃避。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会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要加强孩子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意志力、自我激励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交往的能力等情商的培养,为幼儿未来的美丽人生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乡村幼儿教育投入分析

1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1.1农村幼儿教育设施匮乏

课题组对安徽省怀远县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怀远县所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目前共有幼儿园23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14所,其余均为无证幼儿园;全县总人口为133.6万人,其中3~5岁学龄前幼儿50000余人,在园人数为20362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1393人,其中专任教师803人。从总体上看,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率低,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地幼儿上学的需要;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无证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差;幼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布局极不合理,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在覆盖范围之内。课题组调查了马城、常坟等6个乡镇,发现大多数乡镇仅在镇中心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一些乡镇只有少数的民办幼儿园。从办园规模上看,一般只有2~3个班,教师人数多为3~5人,小规模的幼儿园居多。许多幼儿园没有幼儿寝室、食堂,甚至连户外活动场地都没有[1-2]。这种情况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应当引起社会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1.2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与师资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1条明确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3]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0%,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师范类学校正规培训,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70%以上,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少之又少,同时年轻人都有对城市生活的渴求,都有走出农村的愿望,因此,会寻找各种机会离开农村幼儿园,专业精神淡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三是专业师资缺乏。农村幼儿教师中由小学优化组合后分流到幼儿园的教师占了30%左右,他们虽接受过专业学习,但专业方向不对口,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专业基础薄弱,往往在实践中摸索,加上是分流到幼儿园的,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低[4]。

1.3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缺乏教育幼儿的教育理论知识,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各种问题。二是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普遍比较陈旧。走进农村地区幼儿园或小学,就会看到承担幼儿园或学前班教育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50岁左右的老教师,年轻教师少之又少。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带孩子玩”,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不存在危险或不发生事故就行。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把幼儿当作“小大人”来看待,不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不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小孩的集中场所,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1.4管理不规范

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不规范,“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农村地区幼儿园规模小,有70%的幼儿园是附设在小学校园内的某一角落,用围墙隔开,由其隶属的小学进行统一管理,没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体制、方式等方面仍是“小学模式”。课题组在进行调查时,了解到很多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都只是在小学作息时间的基础上做简单的调整;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教师,无法体现幼儿教育师资管理的特点。由于长期的小学教育管理习惯,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管理模式以及日常工作的运作模式趋于“小学化”。

2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农村幼儿教育,加大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投入

近年来,虽然农村幼儿教育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农村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性。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起点较低,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幼儿教育,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是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支持和监管力度。在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时,要扶持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制定支持幼儿教育的优惠政策,设立农村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使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完善办园体制,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幼儿园布局合理化、建设标准化,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对民办幼儿园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把他们纳入到农村幼儿教育的体系之中来。对于那些质量不合格、设施不达标、硬件不齐全的民办幼儿园,应该进行相应的整改,情况特别严重的要予以取缔。在远离乡镇中心区的偏远农村地区要合理布局幼儿园[5]。二是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促进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家长的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积极送子女入园接受教育,配合幼儿园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三是农村幼儿园内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幼儿园负责人要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2.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措施。结合课题组调研的实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实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对农村幼儿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培训,逐步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资质要求,鼓励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历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二是要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高校中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加大农村幼儿教育的宣传,从高校中选拔有志于从事农村幼儿教育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稳定幼儿教师队伍,防止专任教师大量流失[6]。

2.3转变观念,促进家园合作共育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的新风尚。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尤其是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如通过建立家长联系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开放半日或一日活动、宣传栏等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宣传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早期幼教的方法及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只有家园共同配合与合作,才能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2.4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幼儿园行政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明确职责,培养一批掌握幼儿教育管理理论的管理人员,增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力量,保持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性,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监督、服务和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合力[7]。

3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8]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才能推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途径

一、增添课程自然气息,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幼儿生活的大自然、大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在大自然中收集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园内环境创设,让幼儿园环境更具自然气息。同时,大自然也是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奇妙的自然现象、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活教材。将课堂搬向园外,以大自然为素材,引入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真切感受大自然,认识和适应大自然,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秋的喜悦”中,让幼儿观察农田忙碌的收割景象,市场里丰富的蔬菜、水果,感受丰收的快乐;组织幼儿到附近果园参观,听果农介绍果树的种植培养过程,与果农一起收果子,体验劳动的艰辛;运用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丰收的景象,表达幼儿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体验劳动的快乐。另外,我们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根据季节种植各种蔬菜,从播种、施肥、除草、收获整个过程都让幼儿参与,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融于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中班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三、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浓郁课程乡土气息

美丽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材料,泥巴、石头、玉米、苇竿、棕叶,还有民间艺人的草编、竹编,小吃、民俗节日等都可以适时地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我们收集丰富的乡土材料,开设有趣的区域活动。如泥工区,孩子们自由创作逼真的泥塑形象;绘画区,可以进行年画创作,也可以为石头变“脸”;制作区,可以进行草编、竹编、纸编,也可以利用芦苇秆、玉米棒等自由创作……。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使幼儿园课程凸显特色,更具乡土气息。例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结合本地每年一次的“梨花节”,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赶赴这春的宴会,满山的梨花带来春的气息,感受春天里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同时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教育。在了解本地文化特产“绵竹年画”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够从过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年画中,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风俗习惯;在“年画节”时,欣赏惟妙惟肖的年画人物表演,各种各样的年画制品;请民间艺人现场作画,了解年画的绘制过程;幼儿进行年画创作...…活动中增添幼儿对年画的兴趣,对家乡的热爱。

四、注重家园结合,发挥家长的角色价值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家长、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而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则是从家庭中得来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家长作为课程实践的参与者之一,明确家长作为教育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例如,美丽的春天里,家长带领幼儿去看梨花节,去田野放风筝,进行种植活动等,自然地将学习内容融于生活实践中。“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幼儿能真实地谈到对自己家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区域活动“我的家”的布置中,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制作家具投放到区域里,更增添了“家”的温馨。“妇女节”、“母亲节”里,邀请妈妈与幼儿同庆节日,幼儿自制礼物送妈妈;“六一节”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袋鼠妈妈救宝宝”、“大丰收”、“穿衣服”等活动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实现家长的角色价值,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让课程内容人性化。综上所述,生活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关注幼儿,关注生活,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与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学前幼儿教育游戏

一、鼓励赞扬式语言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发挥个体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激励。教学实践也证明:幼儿在获得教师的赞美与鼓励后,就会非常开心,乐于进一步学习,而且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幼儿的这种心理,不断地发掘幼儿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赞美与鼓励。很多时候,幼儿在课堂上的一些出色表现都是“刻意”做给教师看的,有时甚至还会说谎。例如:教师让幼儿们画画,小明的画画得很好,可是小兵课下就拿过来给教师看,说是自己画的。这时教师不能拆穿他们。因为年龄较小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缺乏分辨“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意识。而稍大一些的幼儿,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自我控制的能力还较差。等到下课以后,教师就可以另行地、单独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我们要注重让他们分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等;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我们则要逐步地教育他们要勇敢地承认错误等等。我们要让幼儿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赞扬和适当的纠正、引导使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利用游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游戏。例如:在一次语言活动“记得牢”中,笔者便以游戏的口吻导入:“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作客,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吧?”语言中的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笔者又使用“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教学效果非常好。游戏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活动。例如:在学习序数“6”时,笔者就采用了“森林里开运动会请小朋友去当裁判”的游戏形式把幼儿带到游戏情境之中:既然是“裁判员”,就必然要对小动物各项比赛的名次做出判断。这样幼儿就会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并理解了序数的概念,并且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不管是哪门学科,只要恰当地使用游戏,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小班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游戏,因为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只有通过游戏才能使学习过程富有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游戏的情景

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因为认知水平或游戏角色不同,往往会出现一片混乱的现象。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并辅以说明,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很轻松地弄清楚游戏的规则和要求,从而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听说游戏“食物在哪里”中,笔者就先让幼儿戴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到布置好的“草地”上选出一样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然后再使用多媒体导入游戏: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的鸟妈妈,它用着急、伤心的声音告诉小动物们:它的幼儿被狐狸抓走了。要想救出它的幼儿,就必须按照狐狸的要求去做。它想请小动物们帮忙救救它的幼儿。接着,笔者宣布了游戏的规则。由于形象逼真,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为了救出小鸟,不让鸟妈妈着急,每个幼儿都十分认真地听着游戏规则,从而为接下来的听说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氛围中,游戏就可以帮助我们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对幼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良好的提问具有教育的指向功能,能引起幼儿的思考与探究,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没有内涵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就没有教学的有声有色。而且,提问的积极态度也会对幼儿的思维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地面上有很多蚂蚁,于是笔者就把活动的内容及时转移到了幼儿的关注点之上:“你们认不认识这位小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并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长相和它的一切行动。当他们有所发现的时候,笔者又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不是叫蚂蚁?”等。而且在活动结束时,笔者又给幼儿布置了一个思考题:“蚂蚁对我们有哪些好处?”于是,在以后的几天里,他们便把抓到的蚂蚁放在一个空间较大的瓶子里进行观察和研究。正是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支持,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自信,感受到了参与活动的成功和快乐。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动画片价值观

一、动画片的设计与儿童的心理维度相契合

(一)形象设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动画片是最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大多是夸张的、传奇的、生动的、快节奏的。你看动画片里的形象,嘴巴都是特别大,泪珠都是滚滚而下,这种夸张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幼儿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具体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只要是借助感知和动作。[3]动画片以卡通形象为主,而这种卡通形象又非常可爱,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天生寻求快乐的本性。《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在国产动画片一片暗淡之时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它之所以那么受幼儿喜爱,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如用蓝色衬托喜羊羊的冷静果敢,用粉色装扮美羊羊的温柔可爱,而懒羊羊因好吃懒做,所以总是胖乎乎的。这些形象十分可爱,获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又如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杰瑞,机智灵敏,小巧可爱,而老猫汤姆总是在和汤姆斗争中被弄得狼狈不堪。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主角机器猫虽然叫“猫”却怕老鼠,水桶的腰身既形象又夸张,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

(二)语言动作设计

夸张的形象固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动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幽默创造指能觉知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且能将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或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其结果能引发微笑或大笑,且让人有同味的余地。”[4]动画片的节奏简洁明快易被幼儿理解,如果剧中的对白和动作很幽默,就能给幼儿带来轻松的情绪体验。据1996年央视调查中心所作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特别能逗人笑(占38.80%)。[2]不管内容还是情节设计,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传递快乐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中,灰太狼在森林中遇到给慢羊羊送生日贺礼的小乌龟时,灰太狼对初出茅庐的小乌龟说:“初生的乌龟不怕狼?”该句是对习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仿,将原不相干的“乌龟”和“狼”加以巧妙的联结,形成幽默,使人会心一笑。

(三)视觉设计

对于视觉感知到的事物,儿童会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来把握,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知觉。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有人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给婴儿看颜色不同的两种色盘,结果发现婴儿注视彩色色盘的时间较长,而注视灰色色盘的时间较短,前者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这表明婴儿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而根据吉布森知觉理论的观点,在观察图形时,幼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寻找那些相对保持稳定的特征,也就是图形的边缘。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审美上,他们偏爱于那些看上去吸引人的画面:具有明亮色彩;表现儿童喜欢的事物;画面与它所表现的事物最相像。比如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爸爸长着很小的脑袋,而儿子却顶着个大脑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常情不符,却丝毫没有让儿童觉得不习惯,反而被主人公这种奇特的外貌所吸引。又如BBC的《花园宝宝》中,穿着圆点和长条纹衣服的汤姆布利柏三胞胎以及总是拖着一条红色毯子、长得酷似泰迪熊的依古比古等主要角色,外形个性十足、可爱有加。即便小角色,也使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特点。

(四)听觉设计

从听觉特点上看,婴儿喜欢规律和谐的声音,不喜欢杂乱无章的声音。[6]而在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直到7、8岁才能够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6~7岁是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代表日本最高动画水平的《苹果核战记》,在听觉设计上非常精彩,绝对是一部盛大的听觉大餐。由于是动画片,没有了经费、道具、场景和特效制作的限制,所以给了动画人员天马行空般的发挥空间,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做出来。无论镜头的运用还是动作场面包括背景音乐,该片都不输给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能给幼儿带来盛大的视听享受。

二、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动画片本身汇集了诸多艺术形式的优长,带有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动画片所具有的多元形式美,如色彩、形象设计、动作造型、视听设计、语言幽默等,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动画片所独具的这种多元的综合的形式美,会对幼儿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进而打开幼儿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之中。这种可看可听、能动能静形式的动画片所蕴涵的内在美,其实质就是对善的人性美的宣扬。而人的审美情操的培养、道德修养的完善,都可以在宣扬人性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便是以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力和动感的美的画面来传递一种人本论的主题,它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丑。儿童在笑声中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同时又透过形式美领悟其包含的内在美,道德修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抓住其泛灵心理。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孩子观察力、思维力、认识力较低的一种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比如:孩子听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对小羊充满同情,认为狼是个大坏蛋;当孩子不愿意吃鸡蛋时,如果这样说:“来,我们一起动手帮鸡蛋宝宝把它的衣服脱下来”,孩子往往就乐意了;等等。同样,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渗透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怜爱他人。比如看《功夫熊猫》,当孩子们看到阿宝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败为胜时,会感受到巨大的快感,为阿宝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把感情都集中在阿宝身上,而不是雪豹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对雪豹的失败感到压抑。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的亲子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三个大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动画片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引人注意具有特征的模式方面特别成功。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物间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展开的。这些人物间的语言与行为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幼儿在观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已有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节目的幼儿产生更多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例如《小马王》中的小马王、《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都是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素材,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可以增长孩子交往方面的知识。再如《花园宝宝》力图表达朋友之间的友爱,两个主人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要相互亲一下对方,导演安妮•伍德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幼儿传递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密———喜欢你的小伙伴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要善待你的朋友。

(四)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

动画片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对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片人物的夸张变形、举止言谈,体现了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艺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使孩子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乐意与他人交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扩展词汇量,在形象化的语言中体会愉悦感,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观看动画片,幼儿还可以学到本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同时倾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此外,动画片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交谈的平台,使其语言能力有了自觉发展的机会。比如《机器猫》中叮当猫有一句台词:“变,变,变,要你好看”,幼儿一下就能记住这种有个性的语言,也多一些和其它幼儿进行交流的机会。

三、国产动画片市场开发对策

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频道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传媒集团维亚康姆旗下的王牌儿童频道,其总裁贺嘉(HERBSCANNELL)用孩子似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生产优秀动画片的“奥秘”:第一,要让孩子哈哈大笑;第二,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第三,完全以孩子的观点来看世界;第四,不存在与孩子无关的事;第五,新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对以上五点成功要素稍作归纳,不难发现———全部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呢?

(一)“养育自己的孩子”

提起国产动画,很多人会想起《喜洋洋与灰太狼》、《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和《西游记》等,然而数量的有限以及能够让我们记住的经典的贫乏,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尴尬。国产动画一心学习外国,演绎了一个个现代版“邯郸学步”的故事,结果本领没学到,反而弄得得不偿失。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认为“拿来主义”不如“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生优育”,养育一个健康、具有潜力的孩子呢?首先,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点,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尼克儿童频道总经理塔克曼说过,儿童电视节目的标准是从儿童的观点和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作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更应该一切从儿童出发。其次,立足本民族文化,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发展道路。外国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资源、中国元素创造出充满无比想象力的《功夫熊猫》,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充分挖掘本国资源,创作出令世人震惊的动画作品?中国文化是一方沃土,国产动画只有牢牢地根植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枝繁叶茂,蔚然成景。我们必须从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民间传说、爷爷奶奶们的故事库中,挖掘与少儿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经验发生意义联系的好题材,制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打造行业“火车头”

中国政府已经为动画行业铺设好了铁轨,中国的动画企业如同准备待发的火车车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单位《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但是,要想启动中国动画行业这辆巨大的火车,还需要一个火车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动画生产基地。这方面初具苗头。比如,长春的3D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是基于CGI的“3D产品”包括影像、动漫、游戏的制作以及变换2D产品为3D产品的项目“、3D实时产品”制作的。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3日,东莞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东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说,博览会落户东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莞已成为动漫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动画片有了生产基地这个“火车头”便有了驰骋的方向,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三)用玩乐理念成就受众本位

喜欢游戏、爱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将游戏、玩乐贯穿于动画片,是动画片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动画片在市场开发中处于竞争地位的有利保障。很多儿童把看动画片看作是“玩”,他们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节目里人物“玩”的乐趣进行感知与移情,进而进行模仿,从而获得快乐。比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一集中灰太狼与小乌龟的对白,《大小药丸》一集中吃了变小药丸后的灰太狼居然被小羊们当足球踢,而吃了变大药丸后的懒羊羊居然身体比狼大几倍,可以一只手抓起一只狼等。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每一集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度过的,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和游戏中发展有趣的经验。小羊们高兴了,孩子就高兴了;小羊获得了快乐,孩子们也就获得了快乐。从此,孩子们就喜爱上了这个动画片。

(四)及时有效地进行关联产品开发

就动画产业发展价值链而言,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我们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动画片,必须遵循这样的创作规律。在这条价值链中,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无疑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更是树立大文化品牌的关键。而衍生产品则是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动画产业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花园宝宝》在2009年5月13日央视首播半个月之后的6月1日,《花园宝宝》第一期杂志同步上市。《花园宝宝》杂志为半月刊,与央视的播出及宣传推广节奏相配合。杂志内容以节目为依托,突出互动性,也是是一种可玩的杂志。《花园宝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遵照了动画产业链的模式,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时有效。而像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童装、玩具、日用品、护肤品。而制作方下一步将开发游戏。不光是成人,孩子也会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喜欢这部动画片了,印有这种动画片人物形象的相关产品都会喜欢。进而又回到价值链的开端:动画片,从而促进动画片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动画片的市场开发和发挥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给幼儿带来优秀的动画片作品,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作战,集中精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故事,进行动画内容创作,为动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持;而且还需要组织衍生产品开发,像办奥运一样办动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的强势规模,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画企业,使我国的动画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动画片作为儿童认识世界和精神娱乐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者在选择和使用动画片的时候,不仅要选择能吸引幼儿的感性的动画片,还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幼儿的理性教育,发挥卡通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卡通动画片中除了获得视觉的快感外,还接受文化的启蒙。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

幼儿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我们的教育应是保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寓教于生活之中。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们知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地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把幼儿的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中,启迪智慧的火花。我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生活中,在生活的过程中成长,从中积累经验,增长见闻,孩子更是通过生活认识和感知世界。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是随意、愉悦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种状态,让孩子在无意间学习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技能,而不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小班初期,我们进行了一个主题教学叫《金色的秋天》,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是在生活活动中完成的。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活动一—《香喷喷的果子》:让幼儿和父母去采购水果,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带几种水果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共享;幼儿和同伴一起比较水果的外形、触摸果皮、闻闻果香,品尝果子的味道,说说吃各种水果的不同感觉,满足孩子“贪吃”的天性。孩子在吃和玩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枯、广柑、抽、苹果、梨、柿子等水果,又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的含义,丰收是什么呢?孩子们说:“噢!就是那么多好吃的果子长好了,可以吃了!”。

活动二—《美丽的叶子》:和孩子一起去捡落叶;选一个有风的下午,看秋叶飞舞,模仿树叶扒落的样子,让孩子们随音乐歌唱舞蹈:“飘啊,飘呀,秋叶儿,随着秋风飘,秋叶红呀秋叶黄,秋叶真美丽,我要问你职呀飘啊飘到哪儿去?……”让孩子给树叶找妈妈,了解树叶的不同;用各种形状的树叶拓印各种颜色的树叶画,用来装饰环境;既满足孩子“贪玩”的天性,又能把语言、艺术、科学融合在一起,使各学科的目标在生活活动中得到有机地整合。

活动三—“看月亮,吃月饼”,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风俗,感受亲惰,爱自己的家,依恋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过了中秋节后,告诉老师说:“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妈妈买的月饼真甜。”情感的培养足需要体验的,只有让孩子有亲身的经历,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感受,才能培养起美好的情感。活动四—《秋天里的小动物》:观察秋天里昆虫、鸟类的变化。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爱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环保意识。活动五—《秋天里的花》:带孩子去公园赏菊,观察菊花的颜色、形态,感受菊花的美,还知道:“把这么美的花摘下来多可惜呀!”通过赏菊—爱菊—画菊,让幼儿欣赏生活中的美,用艺术表现美。

总之,这个主题都是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没有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材料提供。孩子对秋天里人的活动,秋天里节日的风俗,秋天里动、植物的变化,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对秋季的特征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感受美,并学习用艺术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各领域教育在活动中有机的联系、整合,这实在是一举多得。富教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能使孩子和教师都从中受益。这个活动之所以让孩子感兴趣,是因为多变的事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化的氛围,因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潜移默化。教师无需费尽心思去准备各种材料,无需纹尽脑汁地去思考教育策略,更无需使用各种方法去灌输知识,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生活对于教师的价值在于它使教师从过去的教育模式里解放出来,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多角度地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探索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何以让幼儿乐于参与?是因为生活化的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方式。因为在生活活动中,孩子们没有压力,兴趣、需要表露无遗,而又不乏探究的好奇。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注重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亲身经历,注重孩子经验的积累,满足了《纲要》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生活对于孩子、对于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生活提供的教育环境、机会,使生活活动为教育所用,真正成为教育的强大支持系统。因此如何挖掘生活的教育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

一、充分利用生活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融于其中,拓展孩子的经验与视野。孩子最喜欢过节,有吃、有玩、还有父母送的礼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有关节日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三八”节时的“我爱妈妈”、“吃月饼、看月亮”、“团团圆圆过大年”等,通过孩子亲身感受,讲述过节的趣事,发展语言;了解节日来历及过节的风俗,增强社会性;装饰环境或制作札物,表演歌舞,从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不露痕迹地在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这些只是幼儿感兴趣的众多事件和事物的点滴而已,如果我们能将贴进幼儿生活而又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事物充分利用,该是生活赋与教育的多大一笔财富啊!

二、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和学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和经历后,才能一点一滴形成、积累起对事物完整的印象,拓展视野,这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的重要,缺一不可,孩子是不会位的,因为这个道理太过抽象,但我们通过种植、观察、对比、记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环节,使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在一日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跌到了爬起来”,对大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对小班孩子则不易,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学习做个坚强勇敢的人,对教师来说,不近人情却实属用心良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挑食、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午餐和吃点心时,让孩子知道食物来得辛苦,来得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长得漂亮”;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主的活动、交往,既有助于语言发展,也有助于社会性的培养。

总之,幼儿的生活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情感,培养了品质,从中获得无数的经验,成长了,进步了!要使生活活动真正为教育所用,我们还必须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认真观察孩子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教育机会,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自主的、平等的、安全的;各尽所能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发展;教师应该是慈爱的、包容的,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感受成功的喜悦。摒弃过去那种小学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我们面对的毕竟只是年幼的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于高深的知识,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影响身心发展。而生活化的教育,就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寓教于生活中,还可以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整合。语言领域的目标不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吗?在生活中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交流;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健康领域更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一起活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活中的美,从中增长审美能力,学习社会规则;生活,实在是教育最为丰富的资源!当然,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应该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能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

一、联结理论对幼儿学习目标的启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使某一刺激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1]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即幼儿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材料和条件等刺激物与幼儿对学习情境做出期望反应的联结,并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使建立的联结恒定化。由此可见,幼儿学习具有三重目标:幼儿对学习刺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境、学习材料等通过反复尝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是幼儿学习的初级目标;幼儿通过练习强化和结果强化熟练掌握学习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联结是幼儿学习的中级目标;幼儿将已经固定化了的联结应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实现顺利迁移是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二、联结理论对幼儿教学原则的启示

(一)教学要预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在饿猫实验中,桑代克为了观察和研究饿猫的学习行为,预先为其提供了一个能够不断尝试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谜箱就是饿猫形成S-R学习联结的特定环境。只有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情境,学习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试误获得学习。在幼儿教学中,也要强调教学情境预设的重要性。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给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并使幼儿在这种可能学习中逐步走向必然,完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学习的联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预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2]这个过程虽然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但是也需要相关因素的满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桑代克提出:学习过程是由动机、问题、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这六个阶段先后构成的。相应地,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先后次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为幼儿提供有障碍的问题情境。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才会自愿地进行不断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偶然做出成功的行为。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反复练习,来巩固幼儿学习的不稳定性,强化幼儿学习的结果,最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使幼儿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结果是可以通过幼儿的不断尝试得到的

在饿猫试验中,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是预设的。桑代克为饿猫提供了一个可能且必然的结果。因为在饿猫不断尝试中,它最终会试探出这个装置的功能,从而建立学习。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多次尝试中最终可以达到成功的反应和行为,即教学结果是幼儿通过努力试误可以最终实现的。良好结果的出现还可以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由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教学结果的必然实现性作为首要条件来分析,确保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幼儿的习得性无助。

三、联结理论对幼儿与教师角色的启示

(一)幼儿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学习过程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幼儿是用动机推动行动的好奇者。动机是促进一个人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在理想学习的最初阶段,幼儿扮演着好奇者的角色,用强烈的动机推动自己做出实际行动。只有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扮演“我想知道,我就做!”的实际行动者。幼儿作为好奇者为其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和开端。其次,幼儿是心存问题的不断尝试者。理想学习的中间阶段,幼儿从好奇者转变为具体行为者,通过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培育“我做了,失败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的不懈精神。不断尝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最后,幼儿是最终成功体验的获得者。正确答案的最终出现是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时刻。在理想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幼儿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做成功了!”的喜悦情感。此时,幼儿已经建立起了学习的联结,达到了预设的成功目标。理想结果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强化下一次的“联结”。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是有意学习环境的预设者。教师是“桑代克实验谜箱”的设计者、提供者和安排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的各种条件,有计划的设计学习情境,准备学习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次,教师是观察者和适当引导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你做的时候,我看,你总是做不好,我就提示和指导你。”这在教学中段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幼儿能更快的建立学习、达到目标。最后,教师是提供诱惑的促成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后阶段,幼儿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应有的“联结”。为了加强联结,此时教师的教学强化是促进幼儿不断继续学习行为、巩固学习结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我有好东西给你,但你要先做好”的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坚持性,以最终达到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四、联结理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预知法

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要有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准备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预知法,使幼儿在学习某具体知识和技能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学习动机准备。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所以,在教学伊始,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独特的特点: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并表现为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4]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应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引入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二)反复法

桑代克的练习律是指学习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巩固联结,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练习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反复法,使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后反复练习和复习,以帮助幼儿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反复法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重复同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分别利用儿歌诵读法、游戏法和绘画法等来组织“我们是好朋友”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在反复活动中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当然,反复的次数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过多或过长的反复练习可能会增加幼儿学习的负担,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中,教师也要做到明确学习结果,积极反馈和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因为“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5]

(三)奖惩法

桑代克的效果律是指学习最终出现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学习行为的出现频率,而学习结果令学习者不满意则会消弱学习行为。学生学习取得成效,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就能促进其未来的学习,反之则阻碍其未来的学习。[6]根据效果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奖惩法,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积极反馈,运用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运用奖惩法,教师应该明确奖励和惩罚都对幼儿学习有积极强化的作用,“不论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习效果”。[3]在学习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也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6]让幼儿获得学习的圆满结果和成功体验正是桑代克学习效果律的最终体现。教师在运用奖惩法的同时可以加入成功教育的成分,这会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行为的强化。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乡村幼儿教育师资分析

现如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良莠不齐,以至于有些幼儿园不但没能“育人”,反而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侄女上幼儿园。

每天去接她,见面她就要吃的。开始以为孩子嘴馋,但时间一长,渐渐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幼儿园老师在午餐时,只负责给孩子们盛饭,并不管孩子吃不吃、吃多少。速度快的孩子一会儿便吃完去玩了,而速度慢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常常也放下饭碗去玩。

甚至有时候,老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还催促其吃快点。这样,好多孩子中餐并没有吃饱。而下午的点心,是每个孩子一块饼干,根本抵不了什么用。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孩子晚上怎么也不肯早一点睡觉。以往的她,可都是睡得早早的,头一挨着枕头就睡着的,现在是怎么了?原来,问题还是出在幼儿园。

为了少烦神,她的老师常常在午饭后不久便要求孩子午睡,一直睡到下午家长去接孩子前的半小时,才允许他们起床活动。其实,问题远不止这些。诸如整天放电视给孩子看、布置大量作业给孩子做等等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所幼儿园只是农村幼儿园的一个缩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素养过低有着极大的关系。这类幼儿园,绝大多数是私人所办。一两个人,三两间房,便可以招上三五十个孩子办一个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也有规模稍大点的幼儿园,招生数能达百余人,但真正有资历、懂幼儿教育的教师也只有一两个。其余的也都是无资质人员充当幼儿教师。

这些所谓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的严重匮乏,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首先,他们不知道该教什么。曾与一些农村幼儿教师交流过,他们并不清楚幼儿园应设置哪些课程。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他们开设与小学类似的课程,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

其次,由于自身素养过低,没有根据现有条件尽量优化教学的意识。

因而,在空间狭窄,孩子年幼,难以照料的情况下,他们便采取了“圈养”这一最简化的方式,让孩子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或写字,以求得自身轻松。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育部门规范农村幼儿教育的时候,应将农村学前机构的师资是否合格作为第一步。唯如此,才能在现有条件下,让农村幼儿做到快乐入园,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的误区诠释

一、我国目前幼儿教育中的误区

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之中存在着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的误区。其中统一化指的是在幼儿园之中存在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授内容和教授进度的现象,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之中,使用这种“标准化生产化的方式”,缺乏对幼儿人格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有相同的礼仪规范、使用统一的动作进行规范,无论是走路还是站立都要有统一的模式,甚至在吃饭的过程之中,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过于强调统一化的工作,是对社会性和共性发展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功利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园和家长等获得收益的工具。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幼儿园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获得文化知识,能够提前进行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幼儿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所以不断迎合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中传授给孩子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减少了对幼儿尊严的重视。

不仅提前教授幼儿写字、识字、计算、数字、英语和拼音等知识,同时建立各种文艺特长班,教授戏剧表演、钢琴、芭蕾、小提琴、剪纸、电子琴、绘画、古筝、书法、扬琴和竖笛等。在体育方面也设置了很多特色课程,如跆拳道、武术、国际象棋、围棋、艺术体操等。在这些课程之外,很多幼儿园还设置了计算机、英语、珠心算和读经等方面的课程,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向小学化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留下了很多课后作业,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优秀的幼儿教育应该在教育之中培养幼儿的品德和习惯,将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之上。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之下,幼儿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一些幼儿教师使用错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功利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大大地减少,抑制了他们爱玩、爱想和爱动的天性,使学生的游戏的权利和童真的思想大大的减少,严重缺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生长特点和需求,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没有使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幼儿进行培养,没有解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简单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综合性的教育方式使用简单粗暴的惩罚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教育阶段相比,有着复杂、微妙和深奥的特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学者认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幼儿具有懵懂的特征,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爱心和耐心都有很大的要求。目前我国评价幼儿教师的标准多集中在舞蹈、音乐等专业方面的水平,将这种标准和评价幼儿教师联系在一起,但是缺乏了对其爱心和耐心的考核。

正是在这种简单化的思想的影响之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爱心和耐心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用惩罚和规则对幼儿实施教育。教师采用分别处理的理念,通过使用各种的操练对幼儿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训练,通过规定和纪律对幼儿进行约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固定的床铺、碗筷和玩具,甚至对幼儿交朋友的范围也予以限制,一旦违反了教师的规定,儿童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通过这种简单化的训练手段,使幼儿不断变得温顺听话。幼儿教育的本质是幸福教育,不仅仅是幼儿,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对生活最原始和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追求幸福。因此,幼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儿童对幸福的渴望和热爱。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将培养具有幸福感的幼儿作为目标,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精神上的幸福感。使用规则来训练学生,虽然简化了幼儿教育的步骤,减少了幼儿教师繁重的工作量,但是使幼儿的幸福和快乐丧失掉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习惯,遏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以生命教育为起点

在幼儿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整体的生命品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使学生能够使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处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幸福感。同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在幼儿教育之中使用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首先要养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人本化的关怀,提高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避免功利主义的倾向,减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而进行的空洞、生硬的教育,重视幼儿在教育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开展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的在生活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二)幼儿教育以全人教育为导向

全人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幼儿的身体、创造性、知识、灵魂、技能、精神、智力和道德都得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个人。不仅仅将教育作为社会统治的手段,更应该在教育中重视人的作用,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同情心、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等,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使学生在物质社会之中体会社会存在的价值,避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全面的人格和情感体验。1999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共同制订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认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整个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状况等”。

(三)幼儿教育以爱心教育为依托

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如果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缺乏爱心,那么学生的智慧和品德就无法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幼儿教师的首要品质是对幼儿的热爱,这也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在实现幼儿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心的品质能够使教师的潜力能到充分的发挥,使用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对幼儿进行培养,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作为幼儿教育的依托,就是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即用爱的目光表达出对孩子的赏识和赞许;就是要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

总之,要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解决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避免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现象的发生,将生命教育视作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成长。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中动画片的意义

一、动画片的设计与儿童的心理维度相契合

(一)形象设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动画片是最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大多是夸张的、传奇的、生动的、快节奏的。你看动画片里的形象,嘴巴都是特别大,泪珠都是滚滚而下,这种夸张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幼儿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具体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只要是借助感知和动作。[3]动画片以卡通形象为主,而这种卡通形象又非常可爱,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天生寻求快乐的本性。《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在国产动画片一片暗淡之时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它之所以那么受幼儿喜爱,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如用蓝色衬托喜羊羊的冷静果敢,用粉色装扮美羊羊的温柔可爱,而懒羊羊因好吃懒做,所以总是胖乎乎的。这些形象十分可爱,获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又如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杰瑞,机智灵敏,小巧可爱,而老猫汤姆总是在和汤姆斗争中被弄得狼狈不堪。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主角机器猫虽然叫“猫”却怕老鼠,水桶的腰身既形象又夸张,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

(二)语言动作设计

夸张的形象固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动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幽默创造指能觉知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且能将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或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其结果能引发微笑或大笑,且让人有同味的余地。”[4]动画片的节奏简洁明快易被幼儿理解,如果剧中的对白和动作很幽默,就能给幼儿带来轻松的情绪体验。据1996年央视调查中心所作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特别能逗人笑(占38.80%)。[2]不管内容还是情节设计,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传递快乐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中,灰太狼在森林中遇到给慢羊羊送生日贺礼的小乌龟时,灰太狼对初出茅庐的小乌龟说:“初生的乌龟不怕狼?”该句是对习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仿,将原不相干的“乌龟”和“狼”加以巧妙的联结,形成幽默,使人会心一笑。

(三)视觉设计

对于视觉感知到的事物,儿童会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来把握,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知觉。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有人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给婴儿看颜色不同的两种色盘,结果发现婴儿注视彩色色盘的时间较长,而注视灰色色盘的时间较短,前者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这表明婴儿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而根据吉布森知觉理论的观点,在观察图形时,幼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寻找那些相对保持稳定的特征,也就是图形的边缘。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审美上,他们偏爱于那些看上去吸引人的画面:具有明亮色彩;表现儿童喜欢的事物;画面与它所表现的事物最相像。比如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爸爸长着很小的脑袋,而儿子却顶着个大脑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常情不符,却丝毫没有让儿童觉得不习惯,反而被主人公这种奇特的外貌所吸引。又如BBC的《花园宝宝》中,穿着圆点和长条纹衣服的汤姆布利柏三胞胎以及总是拖着一条红色毯子、长得酷似泰迪熊的依古比古等主要角色,外形个性十足、可爱有加。即便小角色,也使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特点。

(四)听觉设计

从听觉特点上看,婴儿喜欢规律和谐的声音,不喜欢杂乱无章的声音。[6]而在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直到7、8岁才能够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6~7岁是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代表日本最高动画水平的《苹果核战记》,在听觉设计上非常精彩,绝对是一部盛大的听觉大餐。由于是动画片,没有了经费、道具、场景和特效制作的限制,所以给了动画人员天马行空般的发挥空间,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做出来。无论镜头的运用还是动作场面包括背景音乐,该片都不输给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能给幼儿带来盛大的视听享受。

二、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动画片本身汇集了诸多艺术形式的优长,带有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动画片所具有的多元形式美,如色彩、形象设计、动作造型、视听设计、语言幽默等,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动画片所独具的这种多元的综合的形式美,会对幼儿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进而打开幼儿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之中。这种可看可听、能动能静形式的动画片所蕴涵的内在美,其实质就是对善的人性美的宣扬。而人的审美情操的培养、道德修养的完善,都可以在宣扬人性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便是以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力和动感的美的画面来传递一种人本论的主题,它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丑。儿童在笑声中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同时又透过形式美领悟其包含的内在美,道德修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抓住其泛灵心理。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孩子观察力、思维力、认识力较低的一种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比如:孩子听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对小羊充满同情,认为狼是个大坏蛋;当孩子不愿意吃鸡蛋时,如果这样说:“来,我们一起动手帮鸡蛋宝宝把它的衣服脱下来”,孩子往往就乐意了;等等。同样,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渗透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怜爱他人。比如看《功夫熊猫》,当孩子们看到阿宝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败为胜时,会感受到巨大的快感,为阿宝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把感情都集中在阿宝身上,而不是雪豹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对雪豹的失败感到压抑。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的亲子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三个大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动画片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引人注意具有特征的模式方面特别成功。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物间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展开的。这些人物间的语言与行为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幼儿在观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已有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节目的幼儿产生更多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例如《小马王》中的小马王、《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都是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素材,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可以增长孩子交往方面的知识。再如《花园宝宝》力图表达朋友之间的友爱,两个主人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要相互亲一下对方,导演安妮•伍德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幼儿传递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密———喜欢你的小伙伴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要善待你的朋友。

(四)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

动画片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对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片人物的夸张变形、举止言谈,体现了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艺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使孩子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乐意与他人交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扩展词汇量,在形象化的语言中体会愉悦感,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观看动画片,幼儿还可以学到本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同时倾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此外,动画片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交谈的平台,使其语言能力有了自觉发展的机会。比如《机器猫》中叮当猫有一句台词:“变,变,变,要你好看”,幼儿一下就能记住这种有个性的语言,也多一些和其它幼儿进行交流的机会。

三、国产动画片市场开发对策

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频道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传媒集团维亚康姆旗下的王牌儿童频道,其总裁贺嘉(HERBSCANNELL)用孩子似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生产优秀动画片的“奥秘”:第一,要让孩子哈哈大笑;第二,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第三,完全以孩子的观点来看世界;第四,不存在与孩子无关的事;第五,新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对以上五点成功要素稍作归纳,不难发现———全部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呢?

(一)“养育自己的孩子”

提起国产动画,很多人会想起《喜洋洋与灰太狼》、《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和《西游记》等,然而数量的有限以及能够让我们记住的经典的贫乏,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尴尬。国产动画一心学习外国,演绎了一个个现代版“邯郸学步”的故事,结果本领没学到,反而弄得得不偿失。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认为“拿来主义”不如“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生优育”,养育一个健康、具有潜力的孩子呢?首先,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点,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尼克儿童频道总经理塔克曼说过,儿童电视节目的标准是从儿童的观点和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作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更应该一切从儿童出发。其次,立足本民族文化,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发展道路。外国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资源、中国元素创造出充满无比想象力的《功夫熊猫》,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充分挖掘本国资源,创作出令世人震惊的动画作品?中国文化是一方沃土,国产动画只有牢牢地根植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枝繁叶茂,蔚然成景。我们必须从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民间传说、爷爷奶奶们的故事库中,挖掘与少儿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经验发生意义联系的好题材,制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打造行业“火车头”

中国政府已经为动画行业铺设好了铁轨,中国的动画企业如同准备待发的火车车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单位《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但是,要想启动中国动画行业这辆巨大的火车,还需要一个火车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动画生产基地。这方面初具苗头。比如,长春的3D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是基于CGI的“3D产品”包括影像、动漫、游戏的制作以及变换2D产品为3D产品的项目“、3D实时产品”制作的。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3日,东莞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东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说,博览会落户东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莞已成为动漫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动画片有了生产基地这个“火车头”便有了驰骋的方向,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三)用玩乐理念成就受众本位

喜欢游戏、爱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将游戏、玩乐贯穿于动画片,是动画片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动画片在市场开发中处于竞争地位的有利保障。很多儿童把看动画片看作是“玩”,他们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节目里人物“玩”的乐趣进行感知与移情,进而进行模仿,从而获得快乐。比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一集中灰太狼与小乌龟的对白,《大小药丸》一集中吃了变小药丸后的灰太狼居然被小羊们当足球踢,而吃了变大药丸后的懒羊羊居然身体比狼大几倍,可以一只手抓起一只狼等。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每一集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度过的,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和游戏中发展有趣的经验。小羊们高兴了,孩子就高兴了;小羊获得了快乐,孩子们也就获得了快乐。从此,孩子们就喜爱上了这个动画片。

(四)及时有效地进行关联产品开发

就动画产业发展价值链而言,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我们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动画片,必须遵循这样的创作规律。在这条价值链中,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无疑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更是树立大文化品牌的关键。而衍生产品则是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动画产业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花园宝宝》在2009年5月13日央视首播半个月之后的6月1日,《花园宝宝》第一期杂志同步上市。《花园宝宝》杂志为半月刊,与央视的播出及宣传推广节奏相配合。杂志内容以节目为依托,突出互动性,也是是一种可玩的杂志。《花园宝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遵照了动画产业链的模式,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时有效。而像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童装、玩具、日用品、护肤品。而制作方下一步将开发游戏。不光是成人,孩子也会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喜欢这部动画片了,印有这种动画片人物形象的相关产品都会喜欢。进而又回到价值链的开端:动画片,从而促进动画片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动画片的市场开发和发挥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给幼儿带来优秀的动画片作品,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作战,集中精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故事,进行动画内容创作,为动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持;而且还需要组织衍生产品开发,像办奥运一样办动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的强势规模,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画企业,使我国的动画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动画片作为儿童认识世界和精神娱乐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者在选择和使用动画片的时候,不仅要选择能吸引幼儿的感性的动画片,还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幼儿的理性教育,发挥卡通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卡通动画片中除了获得视觉的快感外,还接受文化的启蒙。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分析

一、充分利用生活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融于其中,拓展孩子的经验与视野。孩子最喜欢过节,有吃、有玩、还有父母送的礼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有关节日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三/、”节时的“我爱妈妈”、“吃月饼、看月亮”、“团团圆圆过大年”等,通过孩子亲身感受,讲述过节的趣事,发展语言;了解节日来历及过节的风俗,增强社会性;装饰环境或制作札物,表演歌舞,从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不露痕迹地在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这些只是幼儿感兴趣的众多事件和事物的点滴而已,如果我们能将贴进幼儿生活而又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事物充分利用,该是生活赋与教育的多大一笔财富啊!

二、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和学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和经历后,才能一点一滴形成、积累起对事物完整的印象,拓展视野,这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的重要,缺一不可,孩子是不会位的,因为这个道理太过抽象,但我们通过种植、观察、对比、记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环节,使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在一日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跌到了爬起来”,对大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对小班孩子则不易,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学习做个坚强勇敢的人,对教师来说,不近人情却实属用心良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挑食、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午餐和吃点心时,让孩子知道食物来得辛苦,来得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长得漂亮”;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主的活动、交往,既有助于语言发展,也有助于社会性的培养。

总之,幼儿的生活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情感,培养了品质,从中获得无数的经验,成长了,进步了!要使生活活动真正为教育所用,我们还必须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认真观察孩子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教育机会,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自主的、平等的、安全的;各尽所能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发展;教师应该是慈爱的、包容的,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感受成功的喜悦。摒弃过去那种小学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我们面对的毕竟只是年幼的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于高深的知识,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影响身心发展。而生活化的教育,就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寓教于生活中,还可以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整合。语言领域的目标不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吗?在生活中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交流;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健康领域更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一起活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活中的美,从中增长审美能力,学习社会规则;生活,实在是教育最为丰富的资源!当然,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应该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能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教育游戏可以让幼儿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拓展思维能力,同时又兼备教育的功能。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智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游戏;幼儿教育;特点;应用

教育游戏是指以幼儿教育为目的专门开发的游戏,兼备娱乐和教育两个特征。在幼儿园课堂中用游戏作为教育的途径,教师要用教育理论来支撑游戏的设计,从而在实际效果中取得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整个教育过程。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

(1)易操作。由于幼儿阶段特殊的身体特征,这一时期的幼儿身体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没有完善。因此,幼儿教师在创设教育游戏时要考虑到难度不能太大,在设计游戏时一般要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教育游戏,使幼儿能够在这些游戏中很快发现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感官体验。(2)趣味性。趣味性应该是教育游戏最突出的特征。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教育游戏时,游戏必须具备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漫画形象,如喜羊羊、光头强、海绵宝宝等。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吸引幼儿的目光。(3)启发性。教育游戏在激发幼儿的兴趣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以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引领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发现、思考,在游戏中融入启发教育和语言教育,通过教育游戏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在游戏中为了提高幼儿识别颜色的能力,幼儿教师可以结合语言配音展示卡通造型的颜色,熊大熊二灰褐色、喜羊羊雪白色、海绵宝宝亮黄色。同时,为了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间隔播放卡通形象,并且让幼儿说出卡通形象的名字。教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识别能力。因此,教师应逐步增强教育游戏的难度,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4)多元交互性。体验式教育游戏是当前很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幼儿是教育游戏的主角,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体验快乐。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幼儿行为的信息反馈,以便教师和家长交流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使用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展开智力游戏,开发幼儿智力。教育游戏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教育游戏,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例如,在幼儿搭积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积木中找到两个相互契合的部分,并且完整地把积木搭好;教师可以在游戏前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率先完成游戏;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玩拼图小游戏,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这些开发智力的教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2)展开动手游戏,提高动手能力。有不少教育游戏需要幼儿动手才能完成,如剪纸、画画等,都需要幼儿手脑并用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例如,在剪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授给幼儿剪纸的步骤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操作有依据。在幼儿剪纸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在剪纸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结合自己的想法来剪纸,这样既能锻炼协调性,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练习,会在其他游戏中更加得心应手,使动手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3)展开角色游戏,培养情感体验。教育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时,都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例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设定游戏的角色和游戏的情节。这样,在游戏中幼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情节的需要展开行动,并会思考如何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与此同时,游戏的情节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况,幼儿在游戏中能感受成人的情感体验,感受成人的责任,逐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4)展开竞技游戏,锻炼儿童毅力。在教育游戏中,有些游戏有很强的竞争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输赢的问题。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跳房子的游戏中,有一部分幼儿在取得胜利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也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中会失败,或多或少会产生挫败感。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幼儿赢了游戏开心,游戏输了也不要伤心气馁,一次失败代表不了什么,应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错误的原因,这样在下次的游戏中就能获得成功。竞技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力,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优秀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游戏可以让幼儿了解世界、了解生活,开发幼儿的智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的智力游戏、动手游戏、角色游戏、竞技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的童年。

作者:施林莉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幼儿园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与价值

摘要:幼儿教育是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幼儿教育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变化,进行了改革,但获得成效并不大,对于幼儿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价值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完善幼儿教育的方式,力求为此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定性;本质及价值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阶段,是一项需要灌注心血的事业。幼教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幼儿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解,不断的探索与发掘新兴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下就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价值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将遇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共同阐述,力求为幼儿教育做出贡献[1]。

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幼儿教育是让孩子走向学习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为了更加了解幼儿教育,我们去了几个幼儿园,分别和那里的孩子进行了大量交流沟通,通过和家长、老师的深入探讨后,我们发现现在的幼儿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如:(1)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制性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和补习班,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很多孩子同时学习舞蹈、围棋、书法、英语等,对孩子来说,童年就是在满满的课程中度过的,缺少了童年应该有的乐趣。(2)为了开拓孩子的天真烂漫,国家推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主要是规范幼儿园将游戏互动带入课堂,以此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但是,虽然国家了规定文件,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虽然也为了孩子的童心努力,但幼儿教育还是日渐像小学教育靠拢。(3)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双语教育,但是孩子连母语拼音都没有学好,就开始学另一门语言,很容易让小孩子混淆视听,对小孩子来讲,压力也比较大,小孩子的教育还是要放松一点比较好[2]。(4)幼儿园也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吸引更多学生,会传授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

二、幼儿教育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幼儿教育是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过程。幼儿教育的本质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孩子保持童心,有的人则是让孩子提前适应学习。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与爱心的教育,它更多的是让孩子放大天性,让他们保持一颗童心,而不是有的家长认为的提前适应学习,孩子以后学习的时间还很多,现在还是应该珍惜这段时间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也应该在这个阶段陪陪孩子。总的来说,幼儿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现:(一)幼儿教育是人生探索的第一阶段幼儿作为人生中的初始阶段,孩子这时候还是一个稚儿,天真烂漫,心智也没有完全发育好。幼儿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全身心感受这个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个世界,以此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认知基础[3]。(二)幼儿教育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启学习的第一阶段,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步。现在很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的宠爱包围,却少了同龄人的陪伴。因此幼儿老师应当做好引导作用,让幼儿与同学多接触,要学会分享喜怒哀乐,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开始去认识朋友,去结交朋友,与朋友建立信任。(三)幼儿教育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幼儿处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需要的是赞扬与肯定。在幼儿讲课中,老师一句小小的赞美都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幼儿老师需要积极去赞扬幼儿的正确行为,给他们一个提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此来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对幼儿的一生是有极重要的影响的[4]。

三、幼儿教育本质的价值

幼儿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独特性,但它也是全面的,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幼儿的教育。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健康状况,语言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及科学的认识包括艺术的熏陶,从基础阶段给予幼儿一定的辅导,注重幼儿的协调发展,完善幼儿的心智,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从健康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健康教育也是由多个形成的,它不是单一的,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生活等都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教育,在行为习惯上给予幼儿更好的帮助。幼儿的健康教育需要一个基准作为参考,不断的完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幼儿懂得与安全相关的常识,懂得保护自己,获得帮助。总之,幼儿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2)从语言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时期,同时它也是相对快速的。幼儿的行为特点普遍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该从幼儿的性格实际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保证幼儿的注意力时刻保持集中,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多方位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从社会教育出发,引导幼儿教育。幼儿的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在生活中可以让幼儿参加不同的活动,加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力的发展。让幼儿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各种行为规范,为幼儿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幼儿的社会教育从多角度出发,包括自我的认识,对于他人,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渗透,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四)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对科学的认知可以说是在启蒙阶段,从科学知识到兴趣及面对科学的态度,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的。幼儿的科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五)从艺术角度出发,诠释幼儿教育幼儿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审美的培养,也是艺术的启蒙阶段。通过艺术来影响幼儿的行为,让幼儿的情操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这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教师应该给与幼儿更多的空间,帮助幼儿完善教育,给与幼儿足够的关怀,保证幼儿在呵护中茁壮成长。

作者:刘彦俊 单位:宁夏西吉县新营中心小学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人际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和谐。作为最基础的启蒙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教育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至关重要。幼儿渴望被理解、被关爱,需要与教师和同龄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我,为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本文对当前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幼儿教育中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现状;培养对策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最启蒙的教育,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要求。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应变能力,进而适应社会,实现自身更加价值。幼儿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对社会交往等还没有概念,一切都是未知的有趣的好奇的,所以重视幼儿教育中社会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心智不断成熟,对社会和周围人更加信任,安全感更强,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加强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中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幼儿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等多种方面的影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过度溺爱,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多的金钱、精力,希望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家庭中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家长过度关怀和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不爱分享、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2.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阻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开发。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主要开展基础教学,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很少开展教材外的课外活动,幼儿之间互动交流有限,教师不愿意去创新和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单一,过于依赖教材,幼儿之间互动和交往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部分环节,交往沟通等课时安排严重不足。3.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导致幼儿在交往中缺乏独立逐渐。当前社会大环境等很多不良风气,使幼儿进行模仿,随意打人骂人,容易恶语中伤别人,不爱惜公物,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各种微信、手机、电视上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和体验的东西出现在市面上,使幼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这些新生事物上面,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等缺乏独立性和主见,影响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针对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容易受到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迫在眉睫。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从明确人际交往的态度出发,提高幼儿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能力。人际交往必须要秉承平等、尊重、友好的原则,对于幼儿教育也应如此,所以要明确幼儿教育中人际交往态度的正确认知,引导幼儿在学校教育期间尊重他人,在学校教育以外的时间尊重长辈,团结伙伴,教师要为幼儿作出表率和示范,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谦让,让幼儿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谅别人,进而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认同感和同理心。2.完善学校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水平。幼儿教育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学生的很多做法往往都是从学校学习实践中来的,所以教师要完善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更多的、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互动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团队互动中来,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互相接触交流,进而增进友谊。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锻炼和提高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氛围支撑,家长要有正确的定位,给孩子做好示范,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孩子与家长进行互动,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孩子面前减少冲突和打骂等,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长大,进而为其在社会交往中营造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4.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协作力,确保人际交往培养方法的一致性协同性。家长和教师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在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找出影响和制约其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同时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探索更多的多元化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路径和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好对接,确保一致性,从而强化正确的行为,给予幼儿更多的正激励,进而达到巩固和强化社会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要组织开展更多的社会互动活动,让幼儿主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活动,比如开展我是交通指挥员、参与爱心捐款活动、参与幼儿社会团体活动等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完善心智,培养爱心、责任心,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陈正佳 单位:卸甲镇卸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