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个案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9 13:09:48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个案分析第1篇

关键词:幼儿行为 家庭成因

前言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

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3]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案例二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亲患有轻微忧郁症,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亲给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绝多,从而影响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的正常建立,扰乱子女的身心发展,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妈的期望、指示行事时,姑妈就会变得懊恼、生气。这些敌意感受,其主要隐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这种感受与目的,接着可能影响姑妈对孩子付诸行动,责骂或处罚孩子。孩子长期生活在姑妈这种暴躁的情绪氛围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姑妈的言行,慢慢也会变得性情激动、脾气暴躁,并把这些模仿习得的行为在幼儿园,在他人身上发泄出来。可见,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启示

通过本次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要防治幼儿产生行为问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5]综上所述,亲子关系,育儿方式,父母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提示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些是预防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易杳、陈宝家。家庭教育在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京),1996年第11期

幼儿个案分析第2篇

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始于问题”,这一命题对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使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案例一:我来打死它

游戏活动时,小朋友在玩沙子,昊昊突然挖出一条蚯蚓,小朋友吓得大叫:“老师我们挖出一条大虫。”“这不是大虫,是蚯蚓,我在奶奶家看过的!”斌斌说。“太怕人了。”静静说。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看。此时冬冬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来,拿来一把小铲子说:“我不怕,我来打死它!”我及时制止说:“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才对!”冬冬又说:“蚯蚓有什么用呢?”我便带幼儿到种植园地,寻找蚯蚓,向幼儿介绍蚯蚓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并将蚯蚓在自然角饲养起来。我想幼儿由于对动物的知识了解不多,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可见,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特别重要。于是我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让幼儿观察蚯蚓,了解蚯蚓,开展挖蚯蚓、饲养蚯蚓的活动,并引导幼儿学会保护蚯蚓。

现在的幼儿对周围动物的知识比较缺乏,特别是对泥土里的动物,更加陌生。因而,教师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机会,让幼儿亲近自然,如去公园观察花草树木、鱼鸟昆虫,去种植基地观察、探究我们身边的农作物等,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辨能力。通过一个偶发的现象,引起了全班幼儿的关注,并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探索讨论,既提高了幼儿对生活在泥土里的动物探究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激发了幼儿对日常现象的兴趣。可见,教师的关注以及正确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又可以提高幼儿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幼儿时期。从“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逻辑起点,都是天生的发明家,幼儿园教育要十分重视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案例二:蚂蚁会说话

下午户外活动时,在塑胶跑道上,一群蚂蚁排成一队,来来往往运东西,许多小朋友驻足观望:“老师!看这么多蚂蚁!”“哎呀!真的吗?快来看它们在做什么!”我及时让幼儿过来仔细观察。幼儿高兴地说:“老师,小蚂蚁嘴里咬着东西。”“老师,小蚂蚁们在互相点头呢。”……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我及时参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懂得蚂蚁为什么要运东西,运到哪儿去,为什么要排成一队……我想小朋友发现蚂蚁这些有趣的现象,且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的大好时机。首先,帮助幼儿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肯定幼儿的探究行为,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其次,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满足好奇心,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蚂蚁为什么会这样?蚂蚁排队说明了什么问题?再次,引导幼儿开展查阅资料、讲故事、看图片、观察天气等活动,让幼儿知道蚂蚁出现的有趣现象是与自然环境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好提问、爱探究是幼儿的一大特色,幼儿常常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出对世界的好奇、迷惑。疑问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是取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它成为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推动他们去观察、尝试,了解周围事物,这是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必需条件。教师利用幼儿一个偶然的关注和发现而培养幼儿广泛的、稳定的兴趣,给幼儿提供思维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观察操作,积极地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拓宽思维,丰富想象

幼儿普遍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意识,也正是他们那些奶生奶气、千奇百怪的回答在告诉人们:幼儿没有任何思维定势,却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幼儿这颗天生具备的思维能力的种子,还需要在后天这块良好的土壤、雨露和阳光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因此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显得特别重要。

案例三:看我这样跳

体育玩具做好了,我们设计的是用一个个大纸盒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小羊,看着可爱的“小羊”,许多幼儿却不知道怎样玩,宁宁抱着一只“小羊”过来问我:“老师,该怎样玩呢?”我让他自己想,斌斌将“小羊”放在地上,助跑跨跳过“小羊”说:“我姐姐就是这样玩的!”强强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能跳两个小羊呢!”只见他将两只玩具小羊放在一起跨跳过去,辉辉说:“我能跳过三只小羊呢!”强强直摇头说:“我不相信。”只见辉辉将三只玩具小羊横着排成一个宽的平面,然后助跑跨跳过去,憨厚的强强直挠头说:“我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玩。”

跳小羊是我们设计从跳高的角度来进行的体育玩具,最初的打算是让幼儿将纸盒一层一层垒高助跑跨跳过去。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拼搭跨跳,看谁跳得高。辉辉小朋友将三只玩具小羊并排横放,从跳远的角度来进行,这不光是强强,连我们教师也没有想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成人估计不到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活动方式,给幼儿充分施展想象的空间,这样更能有益于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在设计体育玩具以及活动区玩具时,我从不拘泥于一种玩具一种玩法,而是提供许多半成品,鼓励幼儿一物多用,一物多想,多物组合,不固定活动的模式,不限制幼儿,如体育游戏“走迷宫”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拼搭成不同的迷宫,或进行走平衡练习等,不限制幼儿,把想象的空间、机会留给幼儿。

四、乐于尝试,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是提供创新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成功的实践也是创新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如何使幼儿能围绕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行为探究呢?教师的鼓励、发现以及有的放矢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众多的幼儿中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探究行为与能力也各不相同。

案例四:亮亮点子多

一次体育活动时,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运雪碧瓶,有的用手拎,有的用头顶,有的将雪碧瓶夹在腋窝里或腿中间……亮亮小朋友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又想出一种新的玩法,只发现他一只手撑地,另一只手拖着雪碧瓶快乐地爬着,“快来看看,亮亮是怎么玩的?”幼儿围了过来,幼儿纷纷说:“亮亮真棒!亮亮点子真多!……”他这种与众不同的玩法,引起了幼儿阵阵掌声。有的幼儿赶紧说:“老师,我也会!”说完便迫不及待地展示给大家看。

如何拖物走,许多幼儿都想到用双手拖,用肩膀背,用手拎……但亮亮小朋友在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又想到了这一种独特的方法,单手撑地单手拖,这在生活中看起来麻烦了点,但反映出他勇于表现自我的个性。因此,教师在各种活动中鼓励亮亮充分表现自我,及时肯定他的创新行为,提高他的活动积极性。为他提供多种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能自主表现,取得以点带面的效应。可见,教师要及时鼓励点子多、敢创新的幼儿,这也是鼓励更多的幼儿乐于尝试、勇于探索。

幼儿个案分析第3篇

关键词:孤僻;分析成因;对策

观察实录(一)

每天晨间接待中, 小朋友来园后,都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我正在安排小朋友活动,只见沈徐敏的妈妈抱着沈徐敏走了进来,她紧紧的抱着妈妈不肯放手,见状我急忙微笑的上前:“沈徐敏,早上好!”沈徐敏看了我一眼,“哇”的一声哭了。我把她从妈妈手中抱了过来,哄了一会儿,便问她:“你喜欢哪一个区域?”她看了“娃娃家”一眼,我便带她来到“娃娃家”,并给她一个娃娃,她脸上的神情顿时放松了,我放心的离开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却见她独自一人蹲在地上,手上的娃娃也不见了,我走上前,问:“沈徐敏,怎么啦?你的娃娃呢?”她眼泪在眼中转,并摇了摇头。而那个娃娃却到了陈利丰的手上,我问沈徐敏:“是陈利丰抢你的吗?”她仍然摇摇头。我十分无奈,她怎么啦?

观察实录(二)

我们班是美术特色班,每周都有美术活动。今天的美术活动是纸工,我拿出一只纸折的小狗,立即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我一步一步教小朋友折,小朋友认真的学着,除了沈徐敏,只见她手上拿着美工纸,一动不动,眼睛看着其他小朋友在折,一脸地漠然。我走了过去,把手中的小狗给她看,问:“这只小狗可爱吗?”她没有出声,看了小狗一眼,点点头。“我教你折,好吗?”我蹲下身来道。她又点点头。我便扶着她的手开始折,不一会儿,小狗折好了,我笑道:“好了,下面你帮小狗画眼睛和鼻子,好吗?”我递给她一支蜡笔,她拿在手上,我摸摸她的头,起身去指导其他小朋友。当小朋友都做完了,我便开始展示他们的作品,当我拿起沈徐敏的小狗时,才发现小狗依然没有画眼睛和鼻子,我觉的奇怪,却看见她手上拿着蜡笔,仍一动不动。最后,我只能扶着她的手画上了眼睛和鼻子。

观察实录(三)

中午,小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我巡视了一圈,经过两个月的适应小朋友各方面的习惯已经养成,吃饭不仅自己吃,而且不会挑食。可沈徐敏却例外,经过两个月,她吃饭不仅慢而且吃的非常少,只见她皱着眉头“数着珍珠”,偶尔还会吐。我忍不住要上前喂她,她却干脆不吃了。因此,每次吃饭她都是最后一个。

观察实录(四)

今天区域活动有新的玩具,小朋友十分兴奋,我分配完玩具,就去放篮子,等我回来,就有小朋友向报告沈徐敏被人抓了,我连忙找到沈徐敏,只见沈徐敏白白的脸上有一道红红的抓痕,顿时我心疼极了,便问她:“是谁抓的?”可她只是哭,通过其他小朋友,我知道是冯奕晨,便找他给沈徐敏道歉,可沈徐敏仍然哭不停。最后我抱着哄她,沈徐敏终于停止了哭泣。

一、成因分析

(一)受祖辈的影响。沈徐敏从出生开始就住在农村的奶奶家,由于周围环境的偏远,每天只能在家里,而奶奶的文化素质不高,给她灌输了很多迷信的思想,如外面有妖怪,跑出去要被吃掉的等等,使她对外界的环境产生了恐惧感。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沈徐敏从三岁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但是由于从出生开始就不在父母身边,因此她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亲近。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很难得抽出时间来陪她,导致与她沟通不够。

(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从农村到城市,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徐敏不仅在幼儿园要面对全新的环境,而且在家里也要面对自己不太亲近的爸爸妈妈。这样双重的挑战对于四岁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成因总结:敏敏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早期教育上的一些失误所造成的。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敏敏长期与农村的奶奶待在一起,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根据《当展心理学》中提到:“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喜欢与同伴玩,随着年龄增长,婴儿与同伴游戏就绝对超过了单独游戏。”可见如果在早期养育过程中,婴儿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就可能影响其后期的社交技能。

二、对策

(一)幼儿园的教育措施。

1.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关心帮助她,课外经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聊几句,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鼓励表扬她,让她与愿意接受的同伴一起玩耍,多牵牵她的小手,多抚摸抚摸她,给她有母亲在身边的感觉,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她对老师的心理紧张,让幼儿感到温暖,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2.在一日活动中仔细地观察她,利用表扬、鼓励的手段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她的自信心。

3.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各项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措施。

(二)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条件,鼓励沈徐敏多与同伴交往。要敞开家门,改变独处或仅与家人交流的环境,让她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出过度保护的封闭环境,多与小伙伴一起生活、游戏。在家中,经常有意识地邀请亲朋好友的孩子到家中,提供一些玩具让他们玩,使沈徐敏逐步补上与同伴交流的欠缺,提高交往的信心和技能。

2.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为了锻炼沈徐敏多说话,家长每天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与幼儿共同游戏,比如由沈徐敏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幼儿,表演幼儿园生活的片段;另外可以问她一些在幼儿园生活的问题,如:“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 “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举手回答问题没有”等等。

3.正常情况下坚持天天来园,不无故缺席。

三、教育效果

通过耐心细致的训练,敏敏有了变化,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她,让小朋友向她学习。从此以后,她就更加主动地跟老师、小朋友们打招呼了。渐渐地,她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和别人交往了。当别人有攻击行为时,她会告诉老师或父母,虽然说时有点胆怯,但再也不哭了。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个案分析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92-01

幼儿发展评价是对幼儿行为表现的评价,是幼儿园评价的核心。对幼儿的每一项发展进行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只有对幼儿现有水平进行研究、分析,才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而农村幼儿在很多方面的发展是明显落后于城市幼儿的,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与农村幼儿生活的环境、认知经验息息相关。我们只有从农村幼儿的特点着手进行评价分析,找到适合他们的评价方法,才能客观地反映出他们的能力与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幼儿。不同的幼儿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评价时遵循多样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

1.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时的表现来评价幼儿的发展情况。它比较重视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看出幼儿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还可以看出幼儿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中班角色游戏“汽车出租站”中,由于男孩子都喜欢玩这个游戏,“汽车”很快就被哄抢一空。“出租站老板”小易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汽车供小于求,一边是“小司机们”玩得不亦乐乎,久久不愿放手,一边是“客人们”焦急地等待,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思考片刻,“老板”小易就制订出一个游戏规则:游戏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同时违规的“汽车”必须立刻还回来。这个规则一出,问题马上得到了解决。“客人们”一看“汽车”已被租完,就先玩别的游戏了,还和“老板”商量好等一会再来,请“老板”为自己预留一辆。“小司机们”也不再霸着“汽车”不放,知道充分利用好这6分钟积极游戏。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易的反应很灵敏,会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使得游戏可以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知道任何游戏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也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朋友。

2.档案式评价。档案式评价是指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而对幼儿发展所作的评价。这个“档案资料”应该多种多样,可以包括任何事物,以有助于提供幼儿一学期来所进行的学习过程的情况。“资料”可以是幼儿的作品,如手工作品、绘画作品、数学作业等,作品不一定要求是最好的,最平凡的才能反应最真实的情况;可以是幼儿平时日常游戏活动的剪影;可以是幼儿平时讲的一句话、唱的一首儿歌的录音;也可以是家长对幼儿的寄语希望等。

考虑到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有未能亲身参与孩子成长的遗憾,我园这学期开始试行电子成长档案评价法。电子成长档案是通过照片记录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年终形成最终的PPT成长档案,对幼儿一学期的发展作一个客观评价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电子成长档案既能够让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在园的动态表现,增进亲子感情,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存在问题,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3.谈话式评价。谈话式评价是指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个“谈话”可以是闲暇时的普通交流,可以是集体活动中的我问你答,可以是晨间活动时的自然交谈,也可以是游戏中的指导等。在农村,由于大多数的幼儿都是祖父辈照料,他们与孩子较少进行常规交流,导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薄弱项。而谈话式评价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引导幼儿了解语言表达的正确方法,而且能让幼儿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获得感性经验。

4.问卷式评价。它是指对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对幼儿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例如,小班新生入园都有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的长短因幼儿的发展情况可长可短。为了及时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各种方法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我们制作了一个《新入园幼儿情况调查表》,对幼儿的家庭情况、兴趣好恶、饮食习惯、依赖物等方面进行了解,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每个幼儿的基本情况,从而针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以便引导幼儿尽早顺利通过入园适应期。

幼儿个案分析第5篇

关键词:示范;多样性;利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经常对幼儿进行示范,在对幼儿进行示范时教师采用了很多种示范方法,但是我发现每一种方法对幼儿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你的示范方法不新颖,孩子们的情趣就调动不起来;在作画时幼儿会模仿老师的画进行创作。我有一些疑问:示范对于幼儿来说是利还是弊呢?教师采用的多种示范方法对幼儿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效果呢?

二、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扬中市三茅中心幼儿园的中班(4~5岁)、小班(3~4)的老师及幼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观察了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示范的研究,记录了教师对幼儿示范的方法及幼儿的反应。

四、研究内容

案例一:

时间:2014年11月3日

地点:美术区

观察记录:在小班美术绘画课《纸娃娃》上,老师出示一个没有画脸、衣服、鞋子的纸娃娃,让幼儿对娃娃进行添加。老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导入,然后边说边示范,要画哪些部分。老师画的纸娃娃有垂下的流海,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我看到小朋友交上来的画中,有六个小朋友画的流海跟老师画的类似,有十个小朋友在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

案例分析:这次美术课中老师进行了边说边示范,在案例中老师在给幼儿示范画流海时,老师一边对幼儿进行示范一边对如何画流海进行了讲解,然后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画。在作品中有六个小朋友画的流海跟老师画的类似。有十个小朋友在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都和老师出示的范画是一样的,教师进行的示范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

案例二: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6日

观察地点:美术区

观察记录:美术课《苹果树》是一节手指点画课,老师先出示一幅画好的苹果树,告诉小朋友这是一颗苹果树,是老师用手指点出来的,引起幼儿的兴趣。问:“树上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老师肯定幼儿的回答:“对,苹果树上有许多的苹果,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所以今天小朋友们要用你们的手指来点出你们心中最喜欢的苹果树。”然后老师让幼儿进行手指点画,最后幼儿交上来的苹果树都是各色各样的,都画出了他们不同的画。

案例分析:这次美术课使用了局部示范,老师出示了一张只有树干的苹果树,然后让幼儿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手指点画,使画出的苹果树丰富多彩。

案例三: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地点:美工区

观察记录:今天上的美术课《小汽车》是一节手工课,让小朋友学贴小汽车的轮子.老师使用了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本领,帮小汽车贴轮子。”这时小朋友们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有的小朋友还在交头接耳,似乎没有听到老师讲的是什么。当老师走到电视机旁打开投影仪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幼儿对于多媒体的一些动态及声像结合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利用这一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学会如何做。

五、讨论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范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分步示范

把画展开讲,随后进行一步一步的示范。

如:在案例三,教师采用的就是分步示范法,使幼儿理解整幅画哪个该先画,哪个后画,了解怎样画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

2.对比示范

把好的作品与不好的作品之间进行对比,了解绘画方法上的正确与错误。

3.边说边示范

在画画的同时,一边示范一边对画进行难点和注意点的讲解。

如:在案例一中教师采用的就是边说边示范的方法,这样能使幼儿注意力集中,让幼儿记忆深刻。

4.局部示范

对整幅画中的某个难点进行详细示范。

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采用的是局部示范法,让幼儿了解画中的难点,教师先对画中的难点对幼儿进行分析,让幼儿引用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创作,从而克服难点。

六、反思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方法有许多种,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幼儿进行示范的策略有利也有弊。

1.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示范的优点

(1)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在案例三中,老师进行了分布示范,老师出示画的分步图,让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完成作品。在案例一中,老师采用边说边示范,让幼儿对画进行观察,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完成作品。在案例二中,老师采用局部示范法,老师对画中的难点进行示范,让幼儿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克服难点。以上案例中都让幼儿进行了观察,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

(2)加强幼儿的目标意识、任务意识

在案例一中,老师对画进行讲解,让幼儿明白他们需要完成作品的内容,即他们的任务。在案例二中,老师对整幅画中的难点进行分析,让幼儿知道难点处应该怎么画。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在让幼儿画画之前,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核心,并增强了幼儿的目标和任务意识。

(3)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在以上的各个案例中,老师在让幼儿观察的过程,明白绘画的目的,然后再让幼儿进行绘画。这样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施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不是无目的地瞎画,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迁移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来进行绘画,或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画画,这样可以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里提高绘画技能。

2.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示范的不足

幼儿会进行模仿,限制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一中,老师采用的是边说边示范,虽让幼儿学会了绘画,但幼儿的模仿性很强,老师进行的示范会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长期让幼儿观察示范图,幼儿会模仿教师的示范作画,这样会使幼儿丧失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力。所以老师在进行示范的同时,要指导幼儿领会作品,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天性,使他们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个案分析第6篇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个案分析第7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动态调整;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20-05

一、何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案例(case)又译为实例、个案等,是指特定情况或问题的一个实际例子,有时也指客观存在的一种情形,尤其是那些会对特定人物或群体产生影响的情形。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则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特定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及团队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相应知识的重要教学形式。[1]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它秉承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但由于多媒体案例应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声、像、图、文等融汇、统整于一体,因此,案例内容与呈现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既传承了传统案例教学法情境性、体验性的优势,同时使案例更具生动性、仿真性、过程性,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时间、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之上,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可以更为便捷地与传统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层次整合,并且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领域。

二、学前心理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本身来说,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走进独特的幼儿心理世界,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初步鉴别幼儿常见的心理失调状况。但课程中所涉及的很多内容都很难用言语或传统案例教学来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以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为例,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的前提。对幼儿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知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能力,是本课程所面向的未来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和能力。但是,观察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很难用言语或传统的案例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幼儿的观察力。而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从案例教学法本身的特点来看,它将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和知识的感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情境认识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一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识与学习理论,提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对于案例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案例教学而言,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它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理论性知识,而是在探究案例的活动中,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资讯、并协助其解决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最后,从课程对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其已经具备常见心理现象和活动的基本体验,并在相应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关于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等的初步知识素养。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幼教经历相对不足,对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样态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体验,在幼儿心理发展情况、幼儿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亟需直观、亲身的体验和经验,而当前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相对不足的状况,又恰恰限制了学生这方面需求的满足。在此情形下,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较好地缓解这一现实矛盾,正是《学前心理学》课堂的理想选择。

三、如何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是以多媒体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因此,多媒体案例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总的来说,在选择多媒体案例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案例的真实性。以多媒体案例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对问题情境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案例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上“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一课时,教师选择了三个真实的多媒体案例:《藏在哪里了》《青蛙的成长》《鸡蛋沉浮实验》,希望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进行替代性学习,并通过对多媒体案例的分析解释他人的经验,尤其是学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二是案例的典型性。即案例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情境,如在“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一课中,我们选取的三个多媒体案例――《藏在哪里了》《青蛙的成长》《鸡蛋沉浮实验》,选择案例的难度由易到难;案例指向对象上看,涵盖了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案例内容上三则案例具有典型性,都是幼儿园教师经常会经历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在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是案例的实践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时,所选择的案例需源自幼儿生活实际,并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

四是案例的启发性。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所选择的案例通常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讨论案例时,能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可以启发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这样学生在阅读案例、思考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便能够逐渐形成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多媒体案例的引入

在确定选择哪些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需要在课前将多媒体案例分发到学生手上。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案例材料打印出来直接发给学生,而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分发纸质材料的方式显然不合适。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互动化。学生可在课前观看视频,对课上需要讨论的多媒体案例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并有了初步的思考。

课上,教师应在何时引入多媒体案例,这需要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而定。有学者将多媒体案例分为三种类型[2]:(1)应用型。应用型案例多与学习中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起到说明和论证的作用,有明确、唯一的标准答案。通过此种案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思考型。思考型案例有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答案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标准答案,多用于启发式教学,旨在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3)开拓型。开拓型案例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尝试,理清思路,提出方法。鉴于学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所面向学生的特点,思考型案例是最为常用的多媒体案例类型。

如在上“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的第一课时,其基本课堂流程如图1。

在这节课中,讨论的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或标准的答案,多媒体案例的运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新鲜的知识,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

(三)多媒体案例的讨论

在多媒体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最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案例中包含了大量极具启发意味的不确定性和问题性思维线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习得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和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接纳他人的观点,实现思想的碰撞和融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时,讨论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上面多次提到的幼儿观察力培养的课堂中,在教师的示范分析环节,笔者就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是怎样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幼儿的表现又如何。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举例示范,为之后学生分组完成另两则案例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各小组交流,彼此启迪,完善观点和看法,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清晰、富有逻辑性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接下来的分组操作环节,学生重点讨论了案例中的老师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幼儿的表现如何?通过各小组交流,彼此启迪,完善观点和看法,深化了学生对幼儿观察力培养的理解。

(四)总结提炼

在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时,其他小组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或不同意见,教师适时给出反馈。在小组讨论后,教师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或者带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提炼。

四、展望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这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但多媒体案例所呈现的情境毕竟有限,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家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笔者在学前心理学课堂上做了各种尝试,并提出了运用“全真多媒体案例”的想法,即利用QQ视频连线幼儿园,同时将QQ视频推送至大屏幕。比如在上“幼儿观察力的培养”课时,教师先设计了互动问题:如何利用幼儿园区角实现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然后用QQ视频连线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分区角介绍幼儿观察力培养的方法,学生当场提出疑问,实现即时远程互动。现场连线幼儿园,让学生对幼儿园活动情境有了直观的感知,远程互动,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迁移至幼儿园实际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幼儿观察力培养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幼儿个案分析第8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培训;专业成长;视频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1—0088—05

一、引言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托自我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而提升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成为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阶梯。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视频教学案例研修——应运而生。视频教学案例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对于幼儿教师研修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与传统案例研修相比,视频教学案例更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征,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感受课堂进程与玩具和教具使用,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重复捕捉教学信息。

本文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为例,重点探索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整套针对幼儿教师远程研修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以幼儿教师的现状为背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按照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构成,从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两个方面系统研制,以此探究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研修中的作用。本套课程资源已在2012年由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研制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教育形态转变,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

传统教师研修受到教育行政管理的约束,模式单一,培训教师没有参与选择的余地,教授方式以讲授为主,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往往起不到培训提升的作用,让培训成为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明显优势在于,利用当前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将枯燥的传统培训转变成灵活性、生动性、可重复性强的培训模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员的自主性,调动教师研修中每名成员的能动性,提升单位时间的培训效率。

(二)打破传统幼师培训瓶颈,建设新型培训模式

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专项调研报告,在职幼儿教师接受培训的形式趋于单一化,培训效果不佳。目前,陕西省各县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来”,即聘请专家教学;二是“走出去”,即参与研修的幼儿教师进入指定的研修学校学习。实际情况是,外请专家费用昂贵,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而言开支甚大,难堪重负;其次,教师走出去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走出去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于农村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出现了教师接受培训后仍旧按部就班教学的情况,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在节省外请专家高额费用的同时,还达到了帮助教师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让教学任务繁重的幼儿教师不必走出去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广大幼儿教师培训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

(三)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伴随着《纲要》的颁布,各省市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实效性不强,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幼儿教师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较差。对于刚入职一、两年的新手教师来说,他们更渴望接触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以达到对活动现场主导的教学效果。而侧重理论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起不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过于抽象的理论概述反而使得教师缺乏实实在在的体验,对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成效不大,特别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在培训会场常常会出现教师听课不认真,培训后缺乏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导致事倍功半。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在内容选取上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学内容制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既有按照幼儿年龄的分班培训内容,也有按照五大领域课程标准划分的教学实践;既有宏观上分析现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的学习资源,也有幼儿园特色课程、玩具教具制作和使用介绍,能满足研修教师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使幼儿教师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

研制的基本思路

教学案例是教学情境中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过程中典型事件的深层剖析和反思,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视频教学案例是在传统教学案例基础上,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优质的视频教学案例记录了师生的互动和教学过程,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观摩功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2]

伴随着3G网络核心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超媒体对传统视频通讯技术进行了融合,新媒体意识与教育思维有机结合,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有机整合到视频教学案例中,并与Web等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互通,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一)研制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研制本资源的落脚点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系统地设计研修课程,全面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活动实践,全方位支持和引领幼儿教师的研修。

2. 针对性原则

本视频案例研制的各个环节都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期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开拓教师视野,充分使用教育机智,有效提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3. 实践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以及一线教师的感悟和反思来组织主体资源的研制,通过专家的详细讲解,通过分析活动案例,达到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的目的。

4. 参与性原则

本资源中选取的教学案例,通过适时设问、创设案例情境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在过程体验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互动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思路,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

首先,一套完备的视频教学案例要立足于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新手教师缩短上岗适应时间,对于成熟教师丰富拓展知识能力结构,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次,为幼教教研员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推动幼教更全面、更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幼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个体定位。

(三)课程资源的基本框架

本套课程资源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讨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根据课程框架录制,以DVD媒体光盘形式出版(详见表1)。

1. 专业理论学习篇

本篇章包含两个模块。模块一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模块二则介绍了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两大模块分五大主题授课,以讲座形式呈现,配合PPT演示文稿说明,共10课时。通过本篇章的学习,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近况,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解读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常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

2. 教学实践研讨篇

教学实践研讨篇是本课程资源的主体部分,共分八个模块,内容涵盖教育活动设计、教育资源应用、特色课程分析以及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其主要形式为案例分析+专家座谈,教学对象为3-6岁幼儿。根据年龄分段,在小中大班各选取1-2个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呈现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授课结束后专家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度剖析,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点评教学过程。

四、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资源设计

1. 组建研制队伍

优质的教学资源研发队伍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相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其中,幼儿教师是视频教学案例录制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专家学者在对教学案例深度剖析后,对视频案例起到整体把握作用,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技术人员主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并对视频素材进行后期设计与编排,是课程资源的创制者。[3]

2. 确定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每个模块中主持专家的人员以及拍摄计划。

课程目标是课程录制的首要工作,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的一种预期效果,是幼儿园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学前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提供依据,并为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提供基本准则。从纵向看,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本课程资源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严格按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具体、核心突出;适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目标表述遵循幼儿优先的原则;目标的结构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视频教学案例的核心在于案例的设计与选取,它是整个培训活动的触发因素,是开展交流研讨的基础和载体。[4]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是课堂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会被录制成案例。要围绕课程目标选取教学中的典型事件,重在质,不在量,并具有实践和研究价值。[5]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学环境,为了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学习、深度理解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本课程资源选取了如下课程内容:

(1)理论学习点评案例

本课程资源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旨在帮助幼儿教师从宏观上建立起“21世纪是幼儿的世纪”这样的认识。历史不只提供了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它还预示着人类自身观念的变革:对幼儿以及学前教育的再认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别于成人,同时,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无疑是整个社会对“幼儿”的民主认识,从观念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只有具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从更高层面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优秀教师示范案例

作为幼儿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动态教学叙述,我们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了听课和评课,选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课例作为教学范例。这些案例能够对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解决途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技能示范案例

对于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全面能力。其中,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是幼儿教师除教学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许对教室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却有机会,也有责任有效地组织这块空间,并通过安排空间和组织材料让幼儿成为积极的人,让幼儿在与物质世界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习。[6]因此,本课程资源也把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的过程利用视频手段记录下来,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育机智示范案例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处于多种变化和可能的综合活动,教案设计与编写很难达到全面覆盖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需要参与教学的幼儿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并予以解决。这类案例在课程资源中贯穿于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每个案例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会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7]由于这类案例是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的真实感受,容易引发培训教师的共鸣,通过示范案例中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现。丰富教师应对类似教学疑难的解决方法,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整个课程资源的拍摄从2011年11月15日起,在确定专家人员名单、脚本形成等多项工作完成后正式实施,历时一个月,于2011年12月20日一期拍摄完成。

(二)课程资源的特色

问题导入是本课程的一大特色。问题导入机制始终强调课程录制以问题为先导,理论学习为基础,教学实践为关键。视频开始前会根据幼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疑难,以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案例,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

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围绕所选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完整连贯,真实再现了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案例的编排,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程导入、教学本体、结束和教学延伸。在课程的后期编排中,会在四个教学部分的转换处进行适当的文字提示,使教学过程更清晰、更明确。同时,对于教师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处理和引导会做简单的文字评价,例如,如何导入教学、本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玩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教学结束的形式以及教学延伸的意义与价值等,都会在视频下方做同步文字分析。课程结束后,专家学者针对视频中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工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值得借鉴的教学建议,以便对学习者起到良好清晰的示范作用,帮助学习者有效提升。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的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作为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不受外在教育设备和教育手段制约、在不同教育条件下都能迁移的能力。总的来说,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教育判断能力和教育行为的选择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建立,为本省广大在职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培养教育核心能 力、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快捷路径,通过大量教学实例指导幼儿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改革,帮助教师缩短教学 过程中的无效探索,提升业务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结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对熟练教师则力求在已有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

1. 课程资源整合

基于学前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一个以“强化核心能力,打造专业师资”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库,通过教学视频采集和后期审查制作,按照课程框架进行资源分类,将后期制作的幼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刻录成光盘(DVD)出版发行。

2. 课程资源实现

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对不同幼儿教师教学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资源的“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年,提供一批与视频案例配套的实操性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教师用书,打造一批充满活力、业务精良、适应能力强的新手教师群体;帮助陕西省新入职1-3年的幼儿教师加强教学观察与指导幼儿生活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本技能功底。

第二年,帮助趋于熟练的老教师完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充满新意的教学活动,增强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教育机智,制定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第三年,在已有两年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实践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找陕西本土文化特色,探索幼儿教育的独特元素,进入本省各市幼儿园活动现场,通过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的培训,给本省甚至全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示范、指导与评估,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受幼儿欢迎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教学案例的开展为幼儿教师培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专业成长道路,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专家所认可。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视频教学案例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使得教师研修更为自主,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研修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种高效、个性和顺应时代的研修方式正在逐步走进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教师研修搭建起更为广阔的现代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邹开煌. 视频案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 网络时代,2008,(9):11-12.

[2] 李文昊,刘银环. 基于活动本体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的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93(5):71-73.

[3] 唐应山,董闽红. 教师培训视频案例中的技术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26(11):102-103.

[4] 孙默.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师远程培训[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1(4):63-66.

[5] 韩明秋.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自评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24-25.

[6] 高岚. 学前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2-253.

[7] 王瑞峰. 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9-10.

[8] 翁凡亚. 基于视频案例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9] 黄晓兰,宋继华.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10] 方红. 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

[11]杨. 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