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信息农业论文

信息农业论文

时间:2022-05-09 05:08:23 关键词: 信息农业 农业论文 农业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重要前提,二者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以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解决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及产业化的建设在资金政策上提供大力支持,同时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广大农户应积极配合上级的领导工作,通过不断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的实现。

信息农业论文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户户通平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电话;互联网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户户通平台不仅适用于农村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城市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仅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相关技术开发,使户户通平台在现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户户通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其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科技或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平台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实用,传播的方法要科学完善,传播的体制要不断改革,传播的机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共同体与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联互动。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可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了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来说,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阐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我们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生产、供销、管理和相关服务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信息运用水平,更好的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在农业领域的广发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的建立。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而言,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科技信息、气候信息、病虫害信息及相关政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准确的掌握这些信息有利有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掌握国内农产品市场,更要在国际市场这个大平台上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农产品普遍具有的季节性、地域性、保鲜期短、安全标准较高等特点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更好的发展农业,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有针对性的安排生产销售计划,可以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缺乏销路造成的农副产品消耗浪费,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3)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农业信息是否通畅,农民能否及时准确的掌握种植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农业信息化是帮助农民快速掌握农业信息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和经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通过农业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农业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5)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取得的成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观念意识方面,政府、社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部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和农业服务应用系统,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各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在农业监测,农业预测,宏观调控和决策、自然灾害、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 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信息化的程度还不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及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民信息意识较淡薄。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认识能力有限,很多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及自身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民普遍认为信息化的成本较高,相对于购置电脑、使用网络,他们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电视、报刊,杂志,使得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信息滞后、不通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对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很多地方电脑、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传播体系不完善。此外政府在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

3)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限。从总体上看,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完整性和规范化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农业信息服务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权威性、可用性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的相关信息。

4)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大批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精通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国家对农业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愿意致力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也比较少。这些制约因素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基础。

3、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政策扶持,经济支持等方式提高农民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2)加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尽快协调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加紧出台相关法律,完善相应制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3)不断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协调统一,规范合理的农业信息系统,及时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4)重视农业信息建设人才的培养,完善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

4、结 论

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面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信息农业论文:浅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加强农业信息 技术培训 农业现代化 农广校键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信息农业论文:试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现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水平;波拉特法;凉山州

1引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辽阔,资源富集,极具开发潜力与发展潜力,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农业作为凉山州的主要产业,因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原因,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发展层面上。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来进一步优化凉山州农业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凉山州农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评价和测定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以及科学预测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前,国内对凉山州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资源利用、民族文化开发等领域,对凉山州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研究近乎空白。而这恰好是当前和今后凉山州经济发展所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研究凉山州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差距以及科学预测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会给凉山州及四川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利益。

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其水平进行测度,完全可利用测度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但由于现行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是面向物质经济的,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贡献被分散在各产业部门和活动领域,没有独立的分项统计数据。因此,在此主要运用波拉特法,先找出农业中的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然后再计算出农业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以及农业信息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而测算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水平。

2基于波拉特法测度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

2.1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

首先,运用波拉特方法识别并选择出农业信息行业构成,接下来就是具体测算出农业第一信息部门的增加值。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对很多行业的具体产值和数据并没有独立列项分类统计,为此,要对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各行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统计归纳,即认为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只有农林牧渔服务业完全属于农业,其他的像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播电影电视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不只是为农业服务,所以要计算它们所创造的gdp,就可以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加值完全归人到农业第一信息部门,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邮电通信业为农业服务的那部分产值则要利用其总产值乘以一个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农业总值(某一年)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这样就可以计算出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见表1)。

2-2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产值的测算

在测算第二信息部门产对,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

=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人数×(人均工资+人均固定资产折旧值)

式中: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收人为各行业平均工资与各信息职业的人数乘积之和。

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1年),确定各信息职业的就业人数,即以2001年的就业人数为基准保持不变,从而计算出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收人(见表2和表3)。

接下来计算农业第二信息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由于已经知道了农业第二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的人数,在此,只需算出所测各年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折旧。

由200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可知,2004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为9060万元,2005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为34051万元,2001、2002年和2003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无法查得,所以采用2004年的数据。在农业行业分布的职业者在业人数为1925300人,则可行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折旧为176.86元,2001~2004年人均固定资产折旧为47.06元。

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就业总人数为2063800人,由此可得农业第二信息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见表4。

至此,农业第二信息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即可由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人和农业第二信息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值相加而得(见表5)。

2.3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结果

根据波拉特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法”,可以得出农业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见表6),

这是反映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凉山州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3结论与讨论

根据信息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占gdp的l5%一25%,才是信息经济的起步阶段,参考这个标准可以初步估计出,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欠发达的起步阶段,即使去除数据的误差,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也只能勉强处于起步阶段。

从2001~2005年凉山州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来看,农业信息部门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结构上,农业第一信息部门增加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大,而农业第一信息部门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邮电通信业、教育、科技活动的比重占得相对较小。农业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主要不在于农业第一信息部门,而是第二信息部门增加值比例过低,这也说明了社会信息化程度太低,各行业部门不重视信息手段和利用。因此,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信息部门,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信息部门的增加值,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信息和信息生产设备的需求,刺激第一信息部门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信息产业就业人数。

信息农业论文: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信息化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文献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 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 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淄博市看,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要针对实际、分类处理,将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问题解答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提供参与平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信息传播、使用和评价,使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七)积极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政府更要注重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将政府的扶植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调动和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的资金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竞争性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久而久之,使社会各方尤其是农民自身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成为市场的自觉行为。

信息农业论文: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和培育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因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农业信息化意识,全民参与,形成互动,使整个农业信息化体系连动、畅通有效运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思想观念滞后,对互联网和农技网等利用不够,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信息推广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软环境。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的自觉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进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并扩大农业信息需求群体,增强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引导农业信息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方面力量,由他们向周边群众和农民传播农业信息,从而使整个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建设项目,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发挥扶植、规划和投资的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设立科技工作奖和基金,并依据科研项目重要性和技术难度来分配科研资金,吸引一批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第三,健全农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在信息法规建设方面,应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的原则指导下,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以法制强化信息管理与安全。切实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等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中的权益。

信息农业论文: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 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4、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缺资金、缺人才,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制约了农业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促进计算机进入农户,有条件的地方,农户购买计算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而且,计算机公司应该开发容易使用的操作系统,从而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其次,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课;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媒体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再次,培训信息员。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部的信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都应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员,让他们学会先进的种、养等农业生产技术,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应承担计算机的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带动农民增效增收。

信息农业论文: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 农业 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振兴东北老 工业 基地的过程中,作为产粮大省的吉林更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和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我们针对吉林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作了一次问卷 调查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吉林 农业 信息化

当前以 计算机 技术、 通信 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信息是财富,信息是资源,信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 社会 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 农村 经济 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吉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来看,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 管理 、农产品 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 传播 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信息全球化及我国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景。

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十分发达,信息化在促进他们的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欧美国家农业信息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全程化和综合化,他们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经高于工业的81.6%,(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低于工业的288.9%);在德国17万全业农户中有7.5万农户使用了计算机,有5.5万农户使用互联网;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正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曹洁,2003)

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金农工程”,为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农工程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在“十五”期间,我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重点项目包括“农村 市场 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3s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信息系统rs, 地理 信息系统gis)。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连接31个省(市 区)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营业的1600多家,占70%,其中企业网站占到60%以上。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区)的农业厅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站,全国333个地(市)中已经有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里,42%的县农业局都建有信息服务机构,61%已经建立局域网。①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地处内陆,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开放程度较差,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不能及时敏感地应对国内外市场。沿海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要比吉林省快的多,这使得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外部压力。吉林省在经济基础上也相对沿海地区较弱。农业又是吉林的一大经济支柱。如何在资金来源不足,项目支出又多的情况下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大难题。而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根据已经签署的农业协议,

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吉林省 农村 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鼓励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以获得劳务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仍受农民自身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制约。 农业 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力需求信息,促使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升农村的就业结构。

2..吉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产粮大省的地位。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客户信誉竞争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从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快而准得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国内外的 市场 信息,如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信息等。这有利于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及时的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自己的生产,从而使自己的农产品能在一个较好的价格上售出,增强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其次,从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管理 经验以及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武装自己,并及时的利用质量检测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农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再者,从农产品的客户信誉竞争力来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介绍信誉度高的客户,并充当交易中介,促成二者之间的交易活动。这种高信誉度的公开为客户赢得了可观的信誉租金。同时这也使其他信誉度低的企业感到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农产品交易的客户信誉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吉林省是个产粮大省,全国商品粮的1/3都来自吉林。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能单纯以保护价或有意的政策倾斜来维持,而应通过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使农业具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现代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及时的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形势,提高有限的 财政 资源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为主体的信息窗口。“一网”即吉林农网,能为农民及时的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并建立了专家咨询栏,为农民解答生产上的困难。“一台”即吉林乡村 电视 台,为农民兄弟提供了许多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其中“乡村季风”是最受农民喜欢的节目之一。虽然吉林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报纸,但是吉林各大报纸如《长春日报》,《东亚经贸 新闻 》等都对农业问题给予关注,同时《农民日报》也成为农村各级政府必备的报纸。“一刊”指《吉林农业》杂志,它时时关注农业发展状况,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平台。“一校”指吉林农业大学以及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院,他们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粮食品种。除此以外,现代的通讯工具也都参与了农业信息的。有条件的县市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台,保证各乡镇之间都有互联网联系。如长春市农安县的26个乡镇全都建立了互联网,以保证信息的互通。吉林移动公司新近也开通了“数字农业”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以及专家咨询。同时,传统的信息 传播 方式也没有退出 历史 舞台。科技队下乡、“明白纸”、板报、墙报、广播、喇叭等都依然是农业信息传递的主力军。吉林省扶余县把每年的正月二十二作为“科技节”,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农资厂家、商家都请来,直接把科研成果技术和产品展示给农民看。目前“科技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参展单位200余家,参观农民超过十万人。(郑红维,2003)长春市2003年也成功举办了“农博会”,在更大规模上使农民受益,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农民的盛会”。

2.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方式落后。据问卷 调查 显示,72%的农民表示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的,8%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取,而20%的人表示由于农忙根本无暇看电视报刊,只能凭经验耕种,无信息来源。对于互联网,信息台,移动电话服务,大部分农民表示从未接触过。

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调查中50%的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乡镇或村里组织的任何培训,34.8%的农民接受过农技知识的培训,8.7%的农民接受过市场知识的培训,对于 法律 知识的 教育 ,调查中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

信息闭塞,不与外界沟通。在“农业经营上与周边地区互 通信 息吗”一题中,有54.5%的农民选择没有,只有22.7%的农户选择经常,但也只限于熟人或亲戚。但有57.2%的农民表示希望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但苦于没有渠道,方式单一。

对政府的涉农政策知之甚少。调查中56%的农户不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32%农户只是听说过,很了解的基本没有。对于农业税减免虽然有72%的农民知道,但对于具体的实施方法一无所知,都表示只有等村里的正式通知。农技站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作用并不突出。调查中从农技站购买农 药 化肥的农户与从市场上购买的农户数比例相当,都是41.67%,而当农民在生产技术上遇到困难时,只有36%的农民愿意向农技站求助,找亲朋好友或化肥农药经销点帮忙的人居多。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作为信息需求方的农民处于信息获取的弱势地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这直接给他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在经营项目的选择上无所适从,只能是沿袭传统,维持原样;在农药化肥的购买上,经常吃亏上当,但也只能自吞苦果,自认倒霉;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更是没有准确的价格信息,把握不住时机。在问及粮价上涨对他们收入的影响时,一位老农说:“涨是涨了,可咱不知道啊,等咱要卖时已经晚了。”可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这种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村屯界限划分,使农民信息交流受到限制。从历史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但一直都是“一头牛,一把锄头,一双手”的经营模式,技术单一落后,而且都是在师徒、父子之间口耳相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把农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的从事着“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生产活动。除了走亲戚,他们一般很少出门。而且在问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连片的村庄之间情形大多是相似的,即使出了村庄,到了别的村里也不会得到太多新的生产信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农民长期的生活在所需信息少,所能用的信息更少的 环境 里,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这也使他们在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环境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弱。

农民自私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我们在问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已经种了很多年的菜了,当问及是否与周边地区互通信息时,她说:“从来没有,有钱都自个儿挣,谁愿意让你和他们一块儿挣呢?他们不会告诉我,我有也不会和他们说。”由此可见,历史传统造就的小农意识使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他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把农产品的信息与别人共享了,就会使自家产品的销

售受到影响。因而他们宁愿通过少得可怜的信息去生产经营,也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 农业 的长远发展。

农民 文化 程度低,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差。在问访的农户中,文盲占15.7%,小学文化占41.7%,初中文化占33.3%,高中文化占7.8%,大专以上的只有2%。可见, 农村 人口 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导致农民缺乏及时全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听不懂广播,看不懂报纸、书刊,更别说上网逛逛了。在问访中,有68.2%的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粮食种植方面的书籍。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通过问访我们也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同使农民在生产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大都种菜,而且会应用温室大棚技术,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也相对清楚;而没读书的农户大都一成不变的种苞米,靠天吃饭,甚至将种地称为“押宝”,无法掌控自己的生产。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也使他们没有勇气走出去,害怕上当受骗,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闭塞也就在所难免了。

农民收入少,难以支付高 成本 的信息费用。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越发达的信息获取途径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越大。而对于农户来说,生产规模小,产量少,每年所收入的钱,用来供养子女念书尚且不够,更别说让他们拿出钱来支付方方面面的信息费用了。问访中一位妇女表示自家因为月租费的缘故至今仍没有安电话,村里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农户,安装闭路 电视 的更是少之又少。市郊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偏远地区的农民呢?而且农村的许多服务费比城市高很多,乡村话费往往是城市的2—3倍。移动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对于普通农户来讲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再说上网,农村附近基本没有网吧,如果农民要上网,只能坐车去镇上,甚至县里,上网费加路费起码得7、8元钱。而农民如果要自己在家上网的话,首先电脑购置不起,对于年收入只有4000—5000元的农户来讲,让他们去买五千多元的电脑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使买得起电脑,在家用电话线上网,按市话0.3元/分算,一小时也得十几元的上网成本,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很难承担的。另一方面,农村 交通 的不便利也限制了农民走出去获取信息。尤其是春运期间,票价的上涨更增加了农民的外出成本,降低了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2.作为信息供给方的政府和 社会 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有限,信息供给不足。

面向农民的媒体、栏目依旧很少,虽然现在吉林省已经形成 了“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的“五个一”信息窗口,但仍然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问访中,农民反映对他们有帮助的电视栏目很少,虽然吉林乡村频道是为农民开的,但其大多数的节目是没有针对性的,尤其是电视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在农业信息方面,电视台和广播等都具有“普遍性”,有的农民反映,电视上说的信息并不是不好,但对他们是毫无用处的。比如,电视广播宣传种人参、养鹿等价钱好、收入多,但对于世代种苞米的农民来说,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也只能是听听罢了。另外纸质传媒的报刊杂志书籍虽然很多,但大都很书面化,专业性很强,没有针对农民特点编写、贴近农民需要的小册子。而且现在书价一直上涨,对于农民来说,去花高价买来本自己看不太懂的书,是十分不实际的。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 公共 图书馆 和书店大都设在城市里,距农民很远,这也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

政府在科技信息宣传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信息 传播 渠道的作用。在 调查 问访的几个村中,农民大都反映很少有科技宣传队下乡。在信息获取途径方面,问访的农户中没有一人是通过集市的宣传单获取的。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农村科技站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问农产品销售点的人员和亲朋好友。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如大喇叭、科技明白纸、技术队等仍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对此的不重视,使本来就没有能力应用现代技术的农民获取的信息面儿更加狭窄。另一方面政府受资金的限制,在农业信息化的现代设备方面 投资 不够。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并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这就使许多政府官员不愿投资于此,而把大多数的投资用于那些短期见效,收益快的项目,来塑造自己的“政绩工程”。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是很难建立的。

政府缺乏基层技术人才,在信息的整理方面缺乏实用性。在问访过程中,有位农民反映即使把电脑通到了村里,村里也找不出一人会使用。那些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只负责发放通知,收取农业税费等在农业信息方面基本不管。另外,在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府中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两栖人才”,所以传递出的信息很多都缺乏实用性,与农民的实际离得太远,造成了信息流与物质流相分离的现象。

3.从信息化 市场 的大 环境 看,农业自身产业化程度低形不成对农业信息化的正常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互相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扩大。但规模小,自给自足为主导时,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目前吉林省许多农村仍以分块抓阄的方式来分地,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大都不到1亩,这种小规模经营形不成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刺激,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及对策分析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

吉林省从总体上来看,农业 工业 的发展相当,农业稍落后于工业。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面临着农业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现代化叠加时期的“叠加效应”,运用现代信息和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在农业生产、销售、分配、消费各方面基本实行 计算机 管理 ,实现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农业又懂 经济 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以全国互联网和国家农业数据库为依托,联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农业信息网。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铺路” 即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大到省市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小到农村电话电视的普及。这条路要一通到底,直通农户家门口,使农户能感受到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2)“通车备货”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并不只是设备信息化,也不是口头信息化,没车可跑的路是一条毫无用处的路。只有整合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扩大了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信息化路上“车来车往”,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3)培养队伍。有了车和路, 就需要有会驾车的人。这就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队伍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软件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之能为自己开车。

(二)具体的对策分析

1.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业政策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是农业

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将 农业 政策的目标措施、政策走向及时的、不折不扣的、低 成本 的至 免费 的传递给所有农业生产者,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农业政策的实质。

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做到“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农业经费投入,搞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努力作到将网络遍及乡镇,甚至让电脑入村;有效的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重视传统的农业信息 传播 方式,经常派农业科技队下乡甚至常驻 农村 。另一方面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 管理 ,提高他们的素质。政府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和监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远程 教育 。只有有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在上传下递过程中的完整和有效。

在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涉及面儿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另外,政府要加强立法。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都有完善的立法做保证。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来抑制信息封锁、垄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害农的假信息。及时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修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开放,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健康稳定的 市场 环境 。

政府还应加大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力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终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能力去享受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要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职业中学的数量,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吉林农业税减免之后,更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乡镇中学经费的不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出版社,报刊社以及广播 电视 的涉农栏目,并对其农业内容进信管理和监督。积极兴办乡镇 图书馆 和村级报纸栏,供农民免费阅读;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直接为农民带去农业科技知识。

2.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中坚

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我们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启动民间 投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入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的解决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 社会 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于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完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销售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和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以农安县为例,农业 人口 有91.8万,而农业合作组织只有548个,参加的农民只有13万。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同时农资销售公司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夜市举足轻重的。因为农资销售点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因而要提高农资销售点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的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

信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将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信息企业是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如农村 财务 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来获得利润的企业组织。信息企业要尽量开发出本地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业多媒体信息产品,以适应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企业公司还可以尝试投资于涉农传播业。公司企业的投资既可以为公司带来收益,又可以为涉农传播业解决资金问题,使涉农传播业由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引入竞争,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农民作为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农业信息化具有互动性,不但要使信息供给者不断的输出信息,而且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供需相长,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农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的获取农业信息,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积极的与周边地区搞好信息往来,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生产经营上,农民要讲求联合,改变现有农业细碎化的经营方式,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扩大信息需求量,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三个关系

1.要注意农业信息化与农村 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造“面子工程”而盲目的追求信息化建设,而减少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没有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作基础,农业信息化再发达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要注意政府和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关系。政府要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要给于政策上的 指导 ,而不能滥用职权,用强制的 行政 手段干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之协调发展。

3.要协调好农业信息化与老 工业 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美国著名 经济学 家斯蒂格利茨指出

信息农业论文:论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对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推进信息化村示范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发展 中国 韩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 开发利用 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economic/">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三)加强“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抓手

中国的农业、农村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行业和纷繁复杂的交易主体,没有信息就像在战场上没有情报。因此,农业部部门必须承担起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技术、价格乃至国际市场变化走势等信息的责任。帮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准方向、持续发展。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借鉴韩国“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的做法.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一是制定建设规划。由农业部门会同工业信息、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定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思路、示范目标、具体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等。二是明确信息化村的建设内容。示范村应设立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示范村培训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帮助辅导其他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三是稳步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按照“先行试点一逐步扩大一全面推开”的思路,抓好信息化村试点.发挥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建设办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成因及对策

原文作者:黄静静

【摘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最终将形成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境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作为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行业,农业上市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去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而当今中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少之又少。披露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制度限制,意识限制和执行方面的困难。而“背农”现象的产生也多少限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本文着重分析了造成农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不足的原因并在以后披露的强制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一)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披露环境信息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环境与资源问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评价便成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上市公司具有一般公司的普遍特征,也应当披露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但农业上市公司又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污染了空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因此农业行业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农业上市公司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披露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正如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完善的外部(externality)中所说,农业存在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大意是指自身的活动为其他的主体带来了利益,例如农业活动在对水资源的涵养和土壤的保护、植物和土壤有效固碳、有利于地域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很积极的作用。而农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在于它对水、空气、土壤等都可能造成损害,进而损害人体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必须的,只有及时充分的披露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才能帮助利益相关者适当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尽可能少地以侵害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目前深沪市农业类上市公司达260家。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非农化”或者说“背农”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改变了行业属性,一些现在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业产业。在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及林木资产核算等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活动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很少见。

根据董淑兰、王永德(2012)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研究: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中,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比低.只有18.52%的农业上公司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比较高,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保护环境意识淡薄。农业类上司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意识十分淡薄,原因何在?应该怎么样促进特色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

1.会计准则的限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修订并未集中在一条或几条会计准则中,而是散布于多个具体准则或者其相应的应用指南里。而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中,仅仅《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计提及其对环境恢复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将环境污染的事项列入其中等。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特定领域的上市公司环境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因此很多农业类上市公司并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根据准则规定披露公司的政府责任,而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十分少。

2.相关法规作用

很多企业处于自身利益保护的目的不愿意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对环境信息披露持审慎态度。《会计法》规定如果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造假,将对企业实施惩罚。而《刑法》也有关于企业对公众利益造成侵害,对财务信息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造假的惩罚规定。因此企业在披露企业相关方面的信息时,宁愿不披露,也不愿意披露会给企业带来损害的不利信息,即使是企业对环境有损害而企业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承担相应责任时,企业也怯于编造假的信息而不敢披露环境信息。

(二)意识层面限制

除了法律、法规限制之外,企业意识层面的限制也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带来了很大阻碍。例如,如果企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根据可靠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环境质量信息,那么及时性就难以得到遵循。如果企业遵循及时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披露环境信息,则这类信息的可靠性就没有那么高了。另外,大多数农业类企业没有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性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好处,而由于怕损坏企业形象,不愿意主动披露环境质量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的规范和披露形式,使得环境会计披露缺乏公信,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论文网]

(三)执行层面限制

1.执行效率比较低下。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发展速度慢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起步很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仍然在探索之中,作为社会责任一部分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也没有范式指导,因此执行效率比较低下。

2.操作性困难。前文提过的“背农”现象在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十分普遍。农业类上市公司将资金圈到手后就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农业属于低效产业,其经营业绩受自然环境、消费取向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抗风险能力也较弱。有些农业上市公司打着“农”字招牌上市,背离招股承诺,非农扩张现象明显。农业上市公司对于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更不会主动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三、推进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加强对农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对于保护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农业外部性内部化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农业企业会计水平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进完善:

第一,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我国已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目前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及《环境保护法》、《关于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在这些法规中更没有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性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大多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都是自愿性披露。

第二,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

为保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环保部门与证券监督部门应加强合作,双方应联合组建工作小组,负责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工作。增加政府监管部门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管,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使社会大众有效地监管相关部门。

第三,深入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理论研究。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在环境信息质量披露方面滞步不前,企业也因此能逃避承担自己的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应当积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体系,使得我国立法者有依据立法,执法者有依据执法,企业有完备的理论指导。

总之,为了促进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提高披露质量,我国相关立法者和监管者都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为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刍议

摘要:

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党政的重要任务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农产业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其信息技术含量却是三大产业中最低的。因此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对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建议措施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重大的经济战略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这一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建设及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现我国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概述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及时有效的获取与农民生产相关的资讯,并经过一定的分析处理后传递到农民的手中。从而为农产品供、产、销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管理经营决策水平。此外,农业信息化也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产业联结与管理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手段,对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的资源、环境、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行政法规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运营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农户为基础,农村合作社以及中介组织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产品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1]。

2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宏观调控及生产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但目前农村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互通互联操作的比例偏低;二是农业信息化的标准水平偏低。农业信息化如果不能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执行,信息化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下以及信息化系统内部信息采集渠道存在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都会使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大打折扣。此外,农业信息化内部系统所提供的资讯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用的比例少,为领导服务额占大多数,直观反映的信息多,对领导分析、决策以及农民生产经营有用的信息少;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不高,信息交流的方式落后,就使得农业信息、传递的速度缓慢,农业信息的时效性以及价值得不到保障;四是农村信息化整体意识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少既懂现代信息化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这样的高级人才;五是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产业化的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2.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个体生产方式为主,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者,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自身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经济能力有限、风险意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以单个农户为生产经营的模式,不能对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了解掌握,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分散的生产方式无疑会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成本,是经济利益流失,最终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造成不利的影响。二是农产品通货紧缩与市场启动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价格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虽然一些蔬菜的价格存在下跌的态势,但整体上来说,农产品的价格还是处于上涨态势。一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农产品以及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就造成了市场内需严重不足、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最终导致市场启动困难,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存在一定矛盾。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使其发展成一国经济的支持产业,而是为了解决农产品的短缺问题。因此,农产品生产主要追求高产量,种植方式、科研攻关以及技术推广都围绕这高产量的目的进行,从而造成农产品生产重数量轻质量、重高产轻优质的情况。新的生产技术、成果很难再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推广应用,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偏低。四是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与社会科技进步之间的矛盾。农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产品品牌意识与市场观念严重缺乏,农产品生产的创新能力缺乏,一般文化素养的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低下。这一系列的现象与现代社会的科技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要求是不切合的,会对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五是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一定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离不开中间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但有些专业的农产品经营组织没有用心去经营,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建设,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销售订单数量少,导致农产品的产销不协调,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2]。

3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措施

3.1加大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重视力度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促产业化的关注力度,要求相关的领导以及项目负责人要对农业信息化及其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善于抓住机遇,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推动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业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障。

3.2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利用政策上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中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地、县、乡、村五级中建设相对完成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适研发适用于农业产业化生产运营各环节的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根据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

3.3建立完善的适合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的共享、互通是现代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打破了传统部门、行业间信息封闭陈旧观念。要实现农业信息化,首先应建立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并构建适合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服务机制,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提供完整、系统、有效、专业的信息资源。此外,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信息化实验基地,开展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推广的宣传活动与样板展示,以此来推进农业信息化促产业化的进程。

3.4加快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阻碍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对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培育这种复合性人才,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户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生产;二是要求对新一代农村青年进行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培训,结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工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3]。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重要前提,二者都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以信息化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解决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对农业信息化及产业化的建设在资金政策上提供大力支持,同时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广大农户应积极配合上级的领导工作,通过不断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化的实现。

作者:韩顺琼 任吉梅 单位:四川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凉山州会东县堵格镇综合服务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在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航天、医疗、国防、工程建设、农业等等,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使这些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使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鉴于此,本文在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农业机械;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项与信息时代相伴生的技术,计算机是该技术的主要载体,通信网络是该技术的传输媒介,它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传输,与其它科技相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现如今,在航空航天、医疗、交通、国防安全、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快捷性与高效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便是其中之一,从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上看,计算机已经大范围普及,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将多种先进的技术融于一身,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等,通过技术的融合,使其各自的优势获得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也在这一基础上具有了快捷性与高效性的应用特点。

1.2自动性与智能性

电子信息技术最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自动性和智能性,其中自动性体现在自动导航及自动存储等技术上,自动化的实现除了能够节省劳动力之外,还能提升效率,有助于成本的降低;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性特点则体现在智能传感器上,借助该设备能够对各种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利用通信网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传送[1]。

1.3微型化与集成化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推动下,相关的技术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半导体技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给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微型化的应用特点则体现在传感器技术上,目前,在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新型的高端材料,由此使得设备的本体大幅度缩小,毫米级的微型传感器现已在很多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2]。除此之外,微型计算机在研发中应用了纳米技术,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显著减小,其应用范围则随之大幅度拓宽。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可以使农机的性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机械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机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信息技术有以下几种。

2.1人机接口的应用

人机接口技术具体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还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其操作都需要相关人员的控制作为配合,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仪表盘逐渐被技术更加先进、性能更加完善的电子监视仪所取代,所有的数据信息全部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进行显示,这为操作者与农业机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给人机交互界面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业机械设备中应用人机接口技术后,人机的互动成为机械设备操作的基础,由此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并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3]。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人机接口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趋势为智能化显示终端,借助该终端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这样一来,便可借助计算机对农业机械进行操作和控制,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要,对不同系统下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同时还能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自动存储与显示,由此给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方便。

2.2CAN总线技术的应用

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标准化与通用化的目标,可在设备操作平台上设置一个智能的显示终端,并根据机型确定终端型号,同时,利用光缆搭建通信线路。在具体的设计中,可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CAN总线技术进行应用,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串行结构的搭建及标准接口的设置。CAN总线的加入,可以使机械设备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与总控制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同时,还能利用实时控制的特点,保证机械设备自动化操作的准确性。

2.3电子装备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电子装备技术常被应用于机械设备的内部,比较常见的有监控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拖拉机是现代化农业生产作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设备,以该设备为例,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分布控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拖拉机自身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获得显著提升[4],同时电子控制单元的加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设置,使拖拉机真正成为了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应用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提升机械设备的性能之外,还能使机械设备的可操控性能获得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振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浅论

摘要:

在当前的新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由此使得生产效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先进性,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基于此点,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意义

所谓的电子信息技术具体是指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存储、传输的一项技术,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伴生技术。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进一步拓宽,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技术先进、性能完备的农业机械设备予以保证。将电子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能够使农业机械原有的性能得到全方位的增强,由此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1]。从实际情况上看,当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融合之后,机械的技术性能可以获得全方面提升,由此可以实现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监视、通信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同时,还能借助相关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农业机械的生产作业过程进行精确操控,定位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田间导航,并使设备与指挥中心之间的无线通信得到了保障,为田间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了支撑。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从而使机械设备的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和方便,有助于劳动环境的改善。

2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在当前的新时期下,我国农业机械设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虽然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有所欠缺,但随着相关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业内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农机运行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在播种上的应用等等[2],下面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2.1农业播种机上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可编程控制器的缩写形式,它是电子信息技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具体是指采用带有编程功能的存储器,通过数字或是模拟的形式进行相关指令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对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及其运行过程进行控制。PLC较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功能强、性价比高、编程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3]。播种机是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它以农作物的种子为对象,将其散播在地里田间,其类型主要取决于农作物的种类,常见的有玉米穴播机、牧草撒播机、水稻条播机等等。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3.5%左右,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水稻种植大国之一。通过对国内水稻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水稻条播机的播量都不能与机械设备进行同步变化,由此导致了精密播种非常困难。将PLC技术应用到水稻条播机当中,能够根据预先编制好的程序对条播机的播量进行精确控制,其基本原理如下:借助PLC内部带有编程功能的存储器,执行相关的逻辑运算,通过指令的输入与输出,实现对条播机播种全过程的控制。PLC的硬件结构与微型计算机较为相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部件: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CPU(中央处理器)、I/O扩展接口、电路等等。PLC在水稻条播机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播种量的实时检测,并能对条播机的走行速度进行准确控制,PLC能够自行判断播种量是否与装置的要求相符,当出现偏差,可对播种量进行自动调节,由此可以实现播种量与机械设备的同步性。

2.2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在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时,可借助统计信息系统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该系统采用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分层分布式结构体系,整个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为数据服务层、业务应用层和管理层。数据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由此可以使各类异构数据源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一致性[4];业务应用层的功能是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集成汇总,借助Web对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通过该层能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统计数据任务的下达,并完成相关数据的汇总与分析;管理层则能对系统资源及所服务的组织进行管理,并在异构平台中进行各种服务的部署,该系统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时期下,想要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的各方面性能,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予以实现。为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除了应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之外,还应研发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业机械设备性能的提升服务。

作者:李金科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在农业机械管理领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微机化、信息化管理,组织协调好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效率和机械利用率。本文从分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影响入手,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影响;实践

1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影响

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信息量和任务量随之增加,而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效率,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有利于及时获取农业信息

农业技术人员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农业信息数据库,并将农业信息数据库与农业机械管理系统对接,有利于农业机械管理及时掌握所需信息。利用3S技术对土壤图、农业用地划分图、农田有效利用图、采样点位图进行信息化处理,将信息录入到农业信息数据库,而后传输到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中,使管理系统获取土壤测试数据、肥力元素变化、田间试验数据等信息,为农业机械作业安排提供充足的依据[1]。

1.2有利于保证农业机械维修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运行故障是农业机械使用的常见问题,这就需要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检测维修,降低机械故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维修企业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行业数据库,能够对农业机械故障进行准确检测,为故障维修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可以及时调配维修所需的机械配件,根据农业机械检测资料和检修记录,保证维修的准确性。

1.3有利于优化农业机械配置方案

在中大型农业机械管理中,运用GPS技术和GIS技术能够及时获取农业机械地理位置信息,将其传输至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可根据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对农业机群作业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为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管理奠定基础。

1.4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在农业机械中通过设置模块化控制系统,可实现不同子控制系统的独立运行,对农业机械进行分布式采集控制。当农业机械运行中的某一模块出现故障,模块化控制系统会自动关闭故障模块,并对该故障模块进行诊断处理,无需使农业机械各系统全部停止运作,这样一来有利于保证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故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同时,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能够转变传统以继电器控制为主的控制方式,通过引入模拟量对农业机械开闭进行控制,大幅度提升了农业机械运作效率,实现开闭智能化控制。

2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2.1应用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TCP/IP协议保证信息可靠传递,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智能化、现代化管理。如,通过车载控制系统接收GPS卫星信号,对农业机械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定位;通过车载控制系统监控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记录存储机械运行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异常运行信息,为开展农业机械故障维修提供依据;通过车载控制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使监控中心能够全程监控机械运行状态,确保农业机械运行安全。

2.2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农业机械相关的信息,实现对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要集成机械管理的各种职能,建立起多种管理子系统,采取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并注意接口设置,使该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对接。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因恶意攻击造成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损坏或丢失。

2.3建立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农业机械科研中心与维修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起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转变传统必须深入到实地进行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的工作方式,克服现场限制。农业机械故障诊断服务平台是一个协调运作的平台,充分整合三方资源,促使诊断数据资料在三方的共享,既可实现对农业机械故障的状态监测[3],也可实现对农业机械故障的远程诊断和控制,从而提供更加便捷的故障诊断服务。

2.4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农业机械管理可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对机械进行虚拟管理,通过建立虚拟现实管理系统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战化、精确化管理,使机械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在农业机械管理中要引入先进的信息设备,如利用掌上电脑及时获取农业机械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掌握农业机械相关信息,实现农业机械移动信息管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机械管理领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对农业机械信息的及时获取、准确处理和高效管理,为农业机械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建立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协调组织好农业机械化作业,通过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优化农业机械配置方案,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维修效率,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徐友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时代农业技术发展思路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技术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先进,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已告别了仅靠简单农具耕种的时代,开始走上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实现大规模专业化机器作业的道路。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参考,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现今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升级。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挖掘更为深刻的东西,希望可以由此引起广大社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注意,对农业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运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关键词:

信息时代;农业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位于各国农业发展的前列,但因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数量,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农业身产技术只有在少数地区实现了现代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传统的农耕技术,整个农耕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农业生产技术革新任重而道远[1]。

1农业生产专门化,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格局

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格局表现出的是严重的不规整化模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展望农业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其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中部与西部的平原地区其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而五大湖地区又以发展生产集约性的如需也为主,充分的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实行一种规模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把一种农业种类集中分布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同时某一种农作物集中生产,便于使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要,对农业生产者也带来了一种便捷和优势[2]。

2紧跟时代潮流,运用高新农业技术手段

当今世界,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其生产手段都渐渐趋向于现代化技术,现代农业要想发展成为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高新农业技术手段,这样不仅能够简化生产程序,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农业生产的整个机械化过程。如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有全盘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只需一人操作计算机,整个生产过程从整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一系列程序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这种现代化的操作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3发挥国家政策的作用,政府支持是催化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人都选择弃农从商,人们对于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这是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无论是在税收还是改正支持上都要给予最有力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给予农业生产者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对农业大规模生产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基于一定的农业补贴金、先进农业机械的投入等等,这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于资金投入机制,会尽可能的呼吁人们投身农业劳动建设,调动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友好又快发展奠定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资金投入的增加,也是促使农业产业升级的一种有效方式,毕竟,经济是一切投入的基础,利用经济手段尽可能的将资金转化成生产力,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有好又快发展[4]。

4保护环境是关键

农业发展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要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再追求生产的效率,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良好的环境人类做其他的一切事情也都是无稽之谈,当然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因此在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必须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重视起来,同时也要注意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比如秸秆还田等友好方式,建立一种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5]。

5小结

农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人口数量居于世界首位的我国来说,农业是否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农业,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社会发展与经济飞跃,农业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农业发展良好的前提下,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才能发展,所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参考,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剖析了现今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升级,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以及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挖掘更为深刻的东西,但希望可以由此引起广大社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注意,对农业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运用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同时也希望我国农业产业早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21世纪能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日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李春波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展和改革局

信息农业论文: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研讨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飞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推进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进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使农民在了解产业信息的过程中,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渠道,而且也可以让农民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市场变化。所以,农村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信息化设备和仪器,就可以快速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因此,农村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够深入建设农业信息化,不仅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而且收入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促进了农村向小康型社会发展,另外,农村经济能够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都是因为农村信息化不断的建设所带来的良好效果,也为农村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大力度宣传,指引农民应用信息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在对于外来新兴的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想要让农民普遍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可以让农民真真正正的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能真实的感受到其所存在的真实效果。为了进一步对农民指导应用农业信息化,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多多推行示范点,进而可以扩大宣传,最终可以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我们可以从当地农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方面抓起,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而重点培养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不断扩大宣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鼓励农民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向农业专家或者相关的农业信息化部门进行各种信息的咨询,可以让农民及时的掌握农产品的价格和其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可以为农民提高农产品增加收入的作用。

2.2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服务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完成不相等,导致了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进而严重的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还可以指导农民不断的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体系,最终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内容。由于国外具有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并尽快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提供生产经营信息,进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农业信息较为封闭的现象,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的风险,最后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最大竞争力。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的模式,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相关的信息中介机构,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农业政策等,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咨询、检索、农产品供求现状的信息等服务需求,而且为农民提供的相关农业信息都比较及时、准确。这对我国农民在增收和增效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的途径

在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单个农户存在着小、比较散、低、弱等先天性自然因素。然而所形成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已经严重脱节,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业竞争力也很差;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产品则表现的是比较难卖,农产品不断增加产量却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因此,只有不断的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让农民真实的感受到农业信息所带来的服务,进而使农民可以更加及时准确的获取相关的农产品信息,清楚的了解农产品的供求与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并准确的把握好商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业国际化水平迅猛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又给农业信息化赋予了新的指导定位,最后可以让农业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不断的扩大宣传农业信息化、科学信息技术等信息,不仅可以让农民获取海量的农业信息、农产品生产信息、市场价格等方面信息,而且也可以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使农民必须要转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理念,并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他们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最终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作者:辜学东 单位:当阳市农业局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在不断加速,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全面引入农村,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至于过分落后于城市,从而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文章阐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技术。农业信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费,而是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捕捉信息的渠道很多,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没有信息化的建设,到达农村的信息就是迟缓的、过时的,农民就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无法掌握经济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此农民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从而遭受经济损失。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于促进农民走进社会市场

以前农村的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与社会市场连接,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于社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但是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不再盲目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在农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信息化也被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带给了农民一种新的体验,这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弥补了原先农民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它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阻碍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基本物质条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水、电、通讯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农村之前,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的耕耘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工具,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农村具有较强的潜在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农村普遍现象是农村较为封闭,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触,农村产生的经济难以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农业信息化的到来,解决了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实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都不够完善,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步步走上正轨,改善农民生活,从而逐渐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慢慢转向信息化农业模式。以往农村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自然灾害容易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农业就业结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结合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它连接了买卖市场,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也避免了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善。以前农民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也没有系统的方式。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民传输科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使他们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信息落后的问题,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业生产科技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低下,相对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制约着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的产品量大时,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价格销售,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积压产品,农村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产品没有销路是农村市场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有效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四)农业信息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逐渐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民对农业信息化难以信服,特别是一些思想封闭,技术落后的农村。没有政府扶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农业信息化要真正地走进农村并被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是很难的。

(二)需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以此来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原本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因为农村的落后、种种因素和不利条件而无法接收良好的教育,这些原因使得农村人才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生活有诸多的好处,农民无法把它运用到生产农业事业中,那么农业信息化只是一场空谈。所以培养农村信息人才极其重要,有了这些专业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农民也才会因此而受益。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不仅是为了传播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也是为了激励农民工提高信息意识,自觉的关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他们使用信息的习惯和调动他们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六、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下一定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亚娥 单位: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技术农业推广对策研究

摘要:

信息技术的农业推广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成为生产力的必然措施,也是保证信息技术效能发挥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推广体系存在断层情况,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不认可、不接受,农民素质不足等,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章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产量未能大幅度提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受推广对象和推广体系等影响,导致信息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使农户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的问题

1.1推广体系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着诸多问题。比如,推广体系断层,将导致计算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业,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部门设置比较分散,造成推广体系断层,降低了信息技术推广效率。

1.2强制推广的形式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

推广人员推广信息技术,其实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但在强制推广形式的影响下,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1]。比如,推广人员未能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实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以强制手段进行推广,没有尊重农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推广有效性降低。

1.3服务方法单一影响了推广效果

信息技术在推广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采取的服务方法单一,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推广效果。推广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网络和媒体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农村,推广人员也没有深入农民群众中,从而造成农民未能有效地了解信息技术。

1.4农民素质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7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技术性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当推广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推广时,农民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2]。

1.5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求信息技术人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有利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可是,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导致其信息技术推广具有局限性。

2对策和建议

2.1加深对于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的内涵认识

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良好的推广,必须加深农民和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推广内涵的认知。首先,推广人员需要深入农民群众中,与其近距离的交谈,讲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耐心交谈,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推广部门的积极引导,将国家政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向推广部门下达,阐明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力度。

2.2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必须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3]。第一,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农民通过电视或农业信息网站了解信息技术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推广人员通过乡镇板报进行宣传,农民通过阅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推广服务平台,从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

2.3完善配套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推广,需要完善配套服务。乡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4],改善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施进行改造,将网络引入到农村。推广人员要将大量的推广信息到农业信息网站上,农民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可以接受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改善了农民获取信息技术的环境,而且通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2.4培养农民榜样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一定要及时发现那些接受信息技术较快,且对发展农业有较大热情的农民,通过向其传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出农民榜样,再向其它农民传播。同时,培养出来农民榜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广信息技术,其它农民便更容易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推广的高效性。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所以,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克服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让信息技术尽快被农民所接受,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兴伟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

摘要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1]31。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与对策

摘要:

信息技术的农业推广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成为生产力的必然措施,也是保证信息技术效能发挥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推广体系存在断层情况,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不认可、不接受,农民素质不足等,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章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产量未能大幅度提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受推广对象和推广体系等影响,导致信息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使农户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的问题

1.1推广体系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着诸多问题。比如,推广体系断层,将导致计算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业,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部门设置比较分散,造成推广体系断层,降低了信息技术推广效率。

1.2强制推广的形式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

推广人员推广信息技术,其实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但在强制推广形式的影响下,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1]。比如,推广人员未能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实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以强制手段进行推广,没有尊重农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推广有效性降低。

1.3服务方法单一影响了推广效果

信息技术在推广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采取的服务方法单一,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推广效果。推广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网络和媒体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农村,推广人员也没有深入农民群众中,从而造成农民未能有效地了解信息技术。

1.4农民素质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7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技术性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当推广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推广时,农民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2]。

1.5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求信息技术人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有利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可是,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导致其信息技术推广具有局限性。

2对策和建议

2.1加深对于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的内涵认识

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良好的推广,必须加深农民和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推广内涵的认知。首先,推广人员需要深入农民群众中,与其近距离的交谈,讲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耐心交谈,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推广部门的积极引导,将国家政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向推广部门下达,阐明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力度。

2.2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必须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3]。第一,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农民通过电视或农业信息网站了解信息技术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推广人员通过乡镇板报进行宣传,农民通过阅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推广服务平台,从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

2.3完善配套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推广,需要完善配套服务。乡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4],改善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施进行改造,将网络引入到农村。推广人员要将大量的推广信息到农业信息网站上,农民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可以接受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改善了农民获取信息技术的环境,而且通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2.4培养农民榜样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一定要及时发现那些接受信息技术较快,且对发展农业有较大热情的农民,通过向其传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出农民榜样,再向其它农民传播。同时,培养出来农民榜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广信息技术,其它农民便更容易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推广的高效性。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所以,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克服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让信息技术尽快被农民所接受,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兴伟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如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但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仍然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主要任务也在不断地变化,新时期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任务,要达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要对农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科技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其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并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成果,更快捷更高效的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全面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利用这些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促进传统农业的迅速改造,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及其管理决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各方面水平来确保农业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将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贯彻农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研究全过程,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升级,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以往传统的农业在种植方面都会按照政府的安排进行种植,农民对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都不了解,不懂得分析与选择,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往往会造成盲目种植致使农作物滞销,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市场上农作物的合理种植,在一些农村地区,不仅是农民自身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地区领导人员也是如此,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步骤、体系建设都不了解,盲目利用计算机进行体系建设以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使得信息体系建设失败,此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有限使得他们利用计算机了解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约束,农民只能种植自己长期以来种植的农作物,无法从事其他作物种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主观因素之外,还要客观因素制约人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如设备不健全、缺乏专业知识、资金投入短缺等。

(二)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人才随着需求的增加不断增加,信息化人才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亦是如此,现阶段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使得其待遇差专业化人才更加不愿驻扎农村地区,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现阶段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对网络知识更是缺乏,地区之间差异不断拉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

(四)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进而就不能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系统,对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使得农产品种植与市场脱节,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会使得信息采集途径狭窄、信息正确率低,出现基层信息孤立现象,此外还会造成农村信息来源单一,影响农民的选择,农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规划与实施

根据最新搜集的信息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与规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通与传递,各部门分工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科技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解决农产品方面的技术难关,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得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节约了一定的资源。

(三)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在农村各地区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各个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利于网络体系的健全,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农民与市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农作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资源的浪费,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

要采取培训与管理等有效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农业信息技术不断研究,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进行招标等手段引进外资,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道路,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农产品多样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五、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孙长波 单位:白山市林业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