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工程论文

农业工程论文

时间:2022-03-12 09:09:53 关键词: 农业工程论文 农业工程 工程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 工程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我国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获得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农业工程中进行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创建农业生态环境,则需要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可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做好充足的前提准备,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农业工程论文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为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

农业工程;培养模式;人才需求;教学改革

一、引言

从目前的发展程度看,国内农业工程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还很大,而导致国内农业工程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匮乏。2011年,在全国高校农业工程学术交流会上,专业人士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化人才结构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必须及时改进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国情,调查农业工程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模式,为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工程人才提供重要依据。

二、现代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

根据当前各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结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人文素养在影响人的思维意识的同时,指导人的行为举动。

(2)创新精神与能力。创新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源头,正是在创新的推动下才有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有了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专业视野广阔。拥有广阔的专业视野,就能拥有丰富的灵感与开阔的思路,这类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也特别强。

(4)实践能力强。不少用人企业反映,从大学招的新人数量虽多,但是大多只具备理论素养,实际动手能力却是捉襟见肘,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

(5)自主学习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需要加强实践学习,所以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可以反映个体发展空间大小。

(6)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农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工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术设备、型号规格、检修维护、经营管理基础,能有效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总之,现代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培养模式复合型、所学专业综合化、实践教学大比重。显然,目前的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农业工程本科教育必须从人才结构类型出发,调整具体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且符合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工程人才,已经成为摆在农业工程本科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由于技术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目前国内水稻机械化种植覆盖率仅有16%;因为技术不足,设备短缺而耽误干燥处理,导致将近10%以上的粮食损失;而且,国内油菜种植面积也在大幅度缩水。引起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中人工成本份额太大,几乎超过60%。诸如类似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专门人才进行研究,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学科实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和改造原有农业工程所涉及的专业,以“基础扎实、途径宽、素质高、实力强、适应性强”为准则,突破专业局限,打造农业人才“大工程”培养规划方案。优化培养规划,在已有农业工程的结构下,整合基于机械工程、环境与能源、电气与电子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专业平台。同时,在农业工程本科专业中,采取分型培养模式。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在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分型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它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教学科研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探索能力。教学团队建设以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为主,打造“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种性质的教学组织,适应不同人才的培养需求。前一种教学组织的构成人员主要是专业的教授和副教授。在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机械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导师负责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工程应用型”教学组织主要由操作技能娴熟、理论基础渊博的教授、副教授和工程师构成,在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办学中,坚持每个学生配置两个导师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副导师,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技术集成、技术移植与技术实施能力。鼓励支持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三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导师组和研究组织的体制。选择不同年龄与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导师组,由导师组成员与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形成研究组,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下,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增强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为了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具备一定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向,在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第二,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将单纯的黑板式教学转变为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为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四,将理论学习为主转变为理论、科研、实践的综合性和平衡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科研力度,调动学生自主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这能让学生学有所用,以用促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思维模式、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必须结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充分发展做贡献。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高校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加深高校与企业的进一步联系。在为学生安排学校科研导师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为学生安排专门的企业导师,让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练习,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用实践丰富理论基础知识。另外,科研工作人员也应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一起构建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中心,举办专门的技术创新活动竞赛,将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活动与企业发展、农业发展相联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四、结语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大量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工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农业工程人才发展的社会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作者:李星恕 熊秀芳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业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广泛。在具体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1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先由教师提问,学员小组讨论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问与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设置难易兼顾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员无法回答时,则应进行引导。该方法简单实用,有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作为基础教学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学方法中。

1.2比较式教学方法从农业工程设计的目标、功能、技术要点等方面来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选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们之间不同点,在比较中鉴别各类方案的优劣及其内在原因,可以激起学员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性。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农业工程领域的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采用该教学方法时,由教师提供案例并提出问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点评。该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将学员的隐性知识外显或把显性知识内化,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学员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4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经常将课堂搬进农业工程现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学员足不出课堂就能体验到工程现场一样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将农业工程建设过程制成照片或视频给学员观看,给学员以直观体验,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员印象更加深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探究式、直观式、延展式、跳跃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组合使用,采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农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2.1替代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教师设立学习目标并安排教学,属传统教学策略。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一般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优点是教学推进快、效率高;缺点是学员自主思考时间少,学习深度不够。

2.2自主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重点对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

2.3评价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给予学员自我肯定的教学策略,具有广泛适用性。教师通过对学员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进取心,对学习起到催化促进作用。

2.4合作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小组学员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学习。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一些实验环节。优点是可以发挥学员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当出现分歧时容易产生内耗,降低学习效率。

2.5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在现实中观察教师活动,并通过模仿进行主动学习。优点是学员可以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有力的支持,缺点是过分偏重于实际操作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其主要适用于农业工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农业工程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尤滨乾金雪江裴新华单位: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斜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业工程论文:现代农业工程领域的学习发展

1研究方向

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目前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又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使用的具体的农业生产机械;另一方面指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农产品的路径、步骤和措施,及其统筹、推广实施、维修配套等。

(1)农田水利工程利用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手段相结合来保持土壤良好的特性,防止土壤水份、肥力、气等流失。

(2)土壤管理工程依据国家对农田的管理纲领及发展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开发,以减少土壤的过度使用。

(3)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提供良好的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点:①作物生产工程:是指应用地膜,温室大棚等设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②牲畜禽类生产工程。是指对牲畜禽类等进行棚舍的建设和改造等工程。③农夫产品贮藏工程。是指利用恒温库,常温库,低温库等对农夫产品进行保存的技术。

(4)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是一些农夫产品加工的总称。对农民劳动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提高工程科学在农业中的利用率。乡村农民劳动者可利用的的志愿主要有、生物能源、水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矿产类资源、地热能、潮汐能等。

(5)农业电气自动化工程农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是农民劳动者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主要由电气设备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电器设备的安全应用与管理等。农业工程相关技术除上述所描述的内容外,在改革开放后期,西方国家的农业相关的专家把更多的先进的工程类技术应用到农业工程中去,使农业工程学科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主要内容:①农业生产上对于计算机单片机等的应用,主要应用与对农业生产数据的处理、计算、调整及对紧急情况进行预处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②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等学科成为了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基础。流体力学可以更好的研究土壤等的物理特性,使拖拉机在播种,耕地,耙地,施肥可以更加有效,并且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地犁和旋耕机等机械。工程热力学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③设施系统工程可以使农业生产目标更加明确,可以更加有效的,更加有针对性的的进行工作,可以节省更多的劳力和物力。④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在各种需要农民劳动者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机械上,这样可以使操作者操作的更加方便,灵活,可以使操作者在操作时更加舒适,可以使操作者减少操作带来的疲劳感,减少一些操作者一贯的职业病的发生。

2农业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增加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例如欧洲在大力发展的农业工程学科是其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日本和韩国又是一个通过农业工程学科的大力发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例子。日本和韩国国土比较小,所以他们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来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2)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中国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要想使这13亿多的人口达到温饱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3)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在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的耕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独自未战,买家每户的耕地面积都很少,所以不利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但现在中国的大趋势的农场式耕作方式,所以农业工程可以更加适应农场式的这种农业生产集中化的产模式,可以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4)保护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地耕地资源和石油化工能源是农业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三种重要资源。农业工程技术可以对最三种资源可以进行最合理的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这三种资源的的过度浪费,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3农业工程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几次党的重要大会之后,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工程技术,依据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大农场大农业的要求下,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规划城乡发展的基本方针,使我国基本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目标,制定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方略,制定了新中国新农村的新发展阶段的;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在一系列的重大关于新农村发展的策略方针指导促进下,“三农”发展进入中国农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种种现象标志着大农村的发展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加大力度对新农村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进行新农村建设扩展工程,进行新兴农业的发展,通过改变农业生产器具来改变农业生产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农机人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

4农业工程的发展优势

电气自动化在农业工程上的应用是农业工程学科的一个巨大飞跃,是现代农业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农业工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把机械学科和电气自动化学科带入了农业生产中,农业工程开始慢慢的解放农民的双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渐渐的开始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GPS等技术,实现部分生产作业和管理自动化,取得了提高作业质量、效率和安全、省力等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耕地、播种、收获、运输、排灌、作物管理、禽畜饲养等过程和温室的自动控制和最优管理。

(1)耕地、播种、收获和运输自动控制。在这一领域主要是采用高效、大幅宽和自走式农具,利用液压,电气等设备进行控制、自动快速挂接、自动监视和排除故障。利用GPS做定位导航驾驶拖拉机和遥控机组得到的初步的成效。

(2)自动化排水灌溉系统。现在的大田中,无线电遥感控制已经开始应用与排水灌溉系统。这个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发射装置体积小质量小,方便随时携带,接收装置安在排水灌溉用的电动机上。管理人员发现出现涝象的地段即用无线电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和水泵停止喷灌。当出现旱象是,管理员折利用无线电装置控制电动机和水泵进行喷灌。还有一种不用管理人员参与,根据稻田水分蒸发情况自动决定供水或停水的自动灌溉系统。

(3)植物管理自动化。这个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调整作物布局,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对周围生长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获益最大的管理方案。例如,对农作物的品种根据环境进行正确选择,对农作物的施肥时间进行精确控制、对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进行准确的预判和处理,利用防病虫草害的药剂进行合理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中渐渐开始使用无线技术和系统工程。

(4)牲畜禽类养殖控制与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对各种牲畜禽类进行自动化养殖与管理,它能自动选择适合牲畜禽类生长、并且生产成本最低的配方,对牲畜禽类进行精准的喂养与管理。例如养奶牛的牛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饲料配方,对喂食、喂水、照明、温度、挤奶、清粪等进行自动控制,可大大减少劳动成本,提高牛的出奶率和出奶品质。此外,用计算机网络还可时时记下和处理奶牛生长的有关数据,提供选种、繁殖管理的最佳方案。

(5)温室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和管理对温室大棚的使用逐渐普及。一般的温室管理与自动控制由传感器、计算机和相应的控制系统组成。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对光、水、肥、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精确控制,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最优的条件,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蒸发、能量转换等生理活动进行促进。温室最优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温室的环境进行控制、温室数据和农作物数据识别、控制算法和决定数值、温室管理等。电气自动管理和电子计算机也用于蔬菜生产的工厂化和无土栽培等方面。

5结语

要学好农业工程这门专业既要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课程的功底,还要时时刻刻掌握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根据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来时时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方向,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拉下,时时都能跟上时代的前沿,使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握农业工程这门学科主干内容。

作者:姜帅琦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一、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近年来,由于本科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小而精转变为大而广。由于地域差异,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兴趣爱好都明显不同。如果仍采用原有的统一授课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化差异大的情况。随着国际交流增多,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它已成为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科研工具。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可将相关的力学英语词汇介绍给学生,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也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重视和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适当介绍ADAMS、ANASYS等工程仿真软件,让有能力的同学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工程计算分析工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理论力学教材中的很多基础知识:如静力学-力的三要素,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动力学-动量、动能、功能原理等内容是与中学及大学物理重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时容易停留在原有的简化模型和分析,习惯沿用以前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忽视了大学高等数学在理论力学中的基础应用,不能主动接受和学习理论力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难以采用解析方法来阐述基本概念、运算和结论。这种欠缺主要体现在静力学-空间力对点之矩的矢量分析、运动学-矢量法和自然法求点的运动、运动学-速度合成定理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推导、动力学-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等方面。

单纯使用初级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是难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在学习这些相关知识时就会感觉难度大、跟不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停止学习的错误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补充高数等基础知识,严谨清晰地表述理论解析过程,形象地刻画工程结构的实际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讲授理论分析过程和习题的解题思路,从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可采用树状分析:首先理清思路、找到主干,然后顺藤摸瓜、抓住重点,最后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机的分析和求解。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何时需要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钻而精,何时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俯视问题-大而广。抛砖引玉,借一门课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远比单纯得到高分成绩来得重要。

三、改革的实施和效果

目前,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工程学院机械、机化等五个专业15个班级进行了试用,效果较好。整个教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包括8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起点适中,学生接受得很好。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理解了前期的高数、计算机知识与当前理论力学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将相互独立的课程融合得更好。从空间到平面的讲课顺序,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构想能力,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自学平面力系的相关知识,发挥其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8个学时的实验以水稻插秧机等实际构件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利用静力学、运动学知识建立模型并模拟计算。在考试考核环节,突出对工程结构的分析,避免学生为迎合考试而死记硬背,真正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新思想,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利用力学知识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把握教学方向;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需要反复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作者:张文姣权龙哲王业成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

1.改革教学模式,创建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南方社会经济与农业发展需求,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形成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工学与农学、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农业工程课工农结合课程教学体系。

2.基于主动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元化改革与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制作农业工程概论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资源网站,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形式多样,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及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英文版多媒体课件中。从教师全面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教学运行过程中,采用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课堂文本、循序成图、视频的同步教学、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一般内容学生自学等方式,启发式、讨论式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训练基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与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农机研究院、广西农业职业学院与广西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等单位长期的校外实习和科研训练基地。根据实践基地的特点、分布、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与实践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

4.提出依靠创业型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三农”发展需要科技人才,但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创业型人才。只有依靠创业型人才,才能带动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研究全程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并重,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情况。研究与实践多形式、分阶段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将“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转变为全过程综合性的评估模式。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培养

目标及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工农结合多元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习,实现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的培养目标:

1.以农业工程技术和南方特色农作物、动物生产过程的工程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广西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2.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农结合多学科优势,科教相长,学研产相结合,及时地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在农业生产推广示范中的新技术、新机具融合到教学中。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自主学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农机与农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任务合作自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交叉性、复合型、重素质、强实践的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结构体系。根据农业工程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以工程技术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工艺为主线,将动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与行为习性、生物环境需求、工业化生产工程配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重素质、强实践、交叉性、复合型的多元课程结构体系。即:①重素质:注重农业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②强实践:以实践环节为重要的教学扩展手段;③交叉性: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有机结合;④复合型:以动植物的生产工艺模式为主线,从满足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需求出发,整合好新型工业化生产的环境、设施设备等工程配套技术。

办学特色鲜明,建设成果显著:1999年立项作为广西大学的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不断改革和建设,分别于2007、2012年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部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地厅级项目25项,获广西省级科研成果奖2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次,全国教学成果奖2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次。在各种学术刊物196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三大索引收录40多篇。人才培养质量好,社会评价高:“十一五”以来,本专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100%和95.65%。本专业教学体系鲜明,教学效果好,培养质量高,学生评价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黄亦其黎培辉周清黄惠兰杨坚李岩舟单位: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沼气工程的生态农业工程效益分析

1梨树综合生态场的结构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并成为了我国前景最为广阔的生态农业工程设计理念之一,它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对农村的生产环境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为农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那么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就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蕾蕾单位: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边疆地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再思考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3.多渠道、共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成功提供了保障。自实验区立项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渠道,实施项目内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王龙文俊龚爱民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地方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探新

1推广应用现状

1.1在设施种植中的应用阿勒泰地区农机推广总站于2009年开始引进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目前已推广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长系统、JL-C型声波助长仪、3DJ-200型静电杀虫灯、WLTA型温室栽培智能气肥增效器和WLT-CY02型温室栽培消毒灭菌机(臭氧发生器)等65台(套)设备,在全地区6县1市建立了15个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种植示范棚,在示范区内配置农业环境检测仪,用于检测大棚中的空气、土壤温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1.2在设施养殖中的应用在全地区6县1市共引进3DDF-450型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3DDC-6型等离子体粪道灭菌除臭系统等现代物理农业设备32台(套),建立了10个猪、牛、鸡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养殖示范棚,并引进了有害气体检测仪、粉尘检测仪对畜禽舍内氨气、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及粉尘粒子数进行检测。

1.3在菌类种植中的应用引进了3DCF-450型蘑菇房空气电净化促蕾防病系统、JL-C型声波助长仪和杀虫灯等12台设备,建立了双苞菇示范棚。

1.4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在全疆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福海县引进了15台杀虫灯,用于冷水鱼养殖。

2取得的成效

2.1设施种植

(1)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5~7d上市,发病率普遍降低,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12%;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13%;西红柿较对照棚单产提高16%,糖度提高1.44个百分点(见表1)。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达到了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2)采用物理农业设备有效去除温室中的雾气,提高光照度,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经测试,采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长系统后,与对照温室比较,湿度降低11.66个百分点,光照度提高11%,如表2所示。

2.2设施养殖在禽舍中使用物理农业设备使禽死亡率下降了8%。使用空间电场及粪道等离子除臭系统的鸡舍较对照鸡舍中空气中粉尘、雾气和臭气明显减少,经测试,试验鸡舍与对照鸡舍相比氨气浓度降低11.8%,PM10可吸入颗粒物质浓度降低33%,粒子数降低53.08%,如表3所示。

2.3食用菌种植双苞菇产量提高17%以上。由于使用静电杀虫灯有效杀灭菇蝇,提高了蘑菇品质,一级品率提高10%以上。

2.4水产养殖经测试,平均每台杀虫灯每天可杀灭蚊虫475g,如表4所示,为鱼类提供了活体饵料,降低了饵料系数,同时也提高了鱼类的品质。

3经济效益分析

3.1黄瓜经济效益分析

黄瓜经济效益分析见表5。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460kg,增幅12%,增加产值138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减少农药使用量60%,节约农药12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679元。4.2西红柿经济效益分析西红柿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601kg,增幅16%,增加产值1803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减少农药使用量53.3%,节约农药8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1052元。

3.3辣椒经济效益分析

辣椒经济效益分析见表7。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371kg,增幅13%,增加产值1484元。试验棚比对照棚节约农药10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763元。

4配置模式

(1)每座大棚中配备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2台静电杀虫灯、2座大棚配备1台声波助长仪及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增施机。

(2)示范区内配置农业环境检测仪,检测大棚中的空气、土壤温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5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抗生素的使用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

(2)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

(3)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

(4)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5)机具质量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使用效果。

6建议

(1)把现代物理农业装备技术的应用,纳入绿色、有机农业认证的标准之一,所生产的产品采用优质优价,从而提高种植户应用的积极性。

(2)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4)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做好物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工作。

(5)采取措施降低现代物理农业设备的使用成本,以使这项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应用。

7结束语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相对于化学农业是一场变革,其主体思路是变“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以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这项技术在阿勒泰地区的设施种植及设施养殖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李丽朱新辉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工程论文:探讨农业工程研究生的中外比较及革新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

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

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作者:冯放李岩李文哲张影微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类的行为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变,保障农作物在优化后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农业工程机械是设施农业的辅助设备,也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对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深入探讨,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业工程机械;设施农业;重要性;应用

设施农业是一种人工干预较多的农业形式,它运用了许多人类智慧和方式方法,并使用了农业工程机械来辅助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农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农作物增产保质,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为国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人们的日常基础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性[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农业逐渐趋于现代化和都市化,人类的干预也逐渐增多,各种机械设备也不断改良完善,有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1 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概念简析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设施农业就是基础农业和科技的融合物,它利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机械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土壤材质、适宜气候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使用农业工程机械作为辅助,例如卷帘机、遮阳网、防虫网、加温设备、通风设备、降温设备、补光设备、环境控制设备、耕地设备、育苗设备、栽植设备、灌溉设备、施肥设备、采摘设备、包装设备、运输机械等,这些机械设备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并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完善改良,帮助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2 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家喻户晓,温室大棚面积也达到了350万m2左右,虽然设施农业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温室中由于温度适宜,经常出现病虫灾害;温室的温度也适合菌丝的生长,这些微生物繁殖迅速,一旦超过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标准,可能就会威胁到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但高温、高湿环境不仅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同时也适宜微生物的快速繁殖。由此可见,设施农业中需要对温度、病虫灾害、水量以及肥料等进行调控,因此就需要农业工程机械进行帮助,例如灭虫机械、升温设备、降温设备、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设备得到了改良和完善,设施农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4-5]。

3 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除了人工智慧的融入,更是增添了许多农业工程机械设备作为辅助,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工程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对农业工程机械中一些应用较多的设备进行探讨。

3.1 耕作机械

近年来,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在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工作――耕作这一环节上,更是体现出了机械设备的重要作用。耕作设备能够根据设定和耕作机本身的大小,对农业土地进行耕作,操作人只需对耕作机械的耕作速度、耕作力度进行控制,就可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耕作,有效改善了漏耕、耕作不彻底、效率较低等问题。

3.2 栽苗机械

以往的栽苗都是由人工完成,但由于人力对栽苗的深度、间距控制并不理想,因此栽苗机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保证栽苗的深浅一致、间距一致,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3.3 灌溉机械

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多采用沟灌、漫灌等,不仅灌溉面积较小,而且增加了水资源的流失,因此灌溉机械应运而生,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操作人只需对灌溉设备的喷水量和喷水时间进行控制,就可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4 结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关键,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融合,它增加了农业的产量,并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工程论文: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分析目前该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项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加强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提高设施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设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设施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国内外交流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以《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及《植物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积累为背景,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实现知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随着国际间园艺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专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科技文献资料大多将英语作为其载体。交流方式也从以阅读、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为主变为读、译、写、听、说并重。因此,当前对既具有园艺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1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缺乏[2-3]。现有教材主要选自欧美大学园艺专业的一些教材、博士论文、书籍杂志以及网站等,仅涵盖了设施园艺的部分内容,目前尚无比较系统完整介绍设施农业工程课程的专业书籍。而且教学资料多是原文的片段摘录,再加上词义、语法注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后依然不能直接用英语与人交流。二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多为“阅读―翻译”式,忽视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三是高校缺乏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专业知识。公共英语课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英语能力不高。四是学生信心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英语水平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利于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

2 改革措施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与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观摩,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同时积累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搜集英文原声视频,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文献和会议论文等,并引入大量专业案例为学习的切入点,与学生探讨,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抒发己见。同时,我们正在完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安徽农业大学设施园艺专业的国际交流生引入到本科生课堂,就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讨论,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实践平台。

2.2 多元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或电子阅览室随时获得大量英语学习资源。此外,除却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引入“微课”教学,即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后看指定教学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在设计课堂交流时,以实用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听、读、说、写、译等方式,基于问题或任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做延伸练习,通过英文多媒体介绍设施中的主要栽培模式、采暖方式或降温方式等。

2.3 灵活的教学方法

邀请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或农业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课堂,介绍本国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或有关的栽培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听取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或交流座谈,并结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容,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对国外设施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对农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尤其是英语论文的写作,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在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设施农业工程的学科发展打好基础。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摘 要: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快,随着农业快速的发展,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也越来越快,而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步完善。谈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工程,这种发展方式吸收传统有益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并且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优化耕地的结构。而且,在农业工程的技术创新中看出,进去到21世纪,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先进的技术思想,我国正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如同将电子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农业工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

前 言

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现在已经不仅仅将农业发展局限在种地种菜等方面,而已经在各个领域上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将高新技术和农业工程相结合,就会推进整个农业结构的产业化,将高新技术引入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信息化。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业工程现在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这就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生产要素支持,极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任然存在有较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并且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的,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最终致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总值较低。再加上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较大比重,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中还存在有人均比例较低的现象。诸多的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我国促使农用工程的发展。农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只有在农业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较大进步。但是农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来说,还不具备有成熟的因素,因此也遗留有较大的问题。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率较低,绝大部分农业人口任然坚持传统的农业技术,仅有少部分的农业人口采用着农业工程技术;我国农业工程中,相关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较差,并且很难适应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工程发展中,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的管理能力较差。很难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农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若想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农用工程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中,生物技术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中,已经培育出生产率较大的稻米品种,比如水稻Q优2号,这类型的水稻产值较大,抗病性较强,并且能够抵制不良天气状况和种植环境,是一类较为优质的杂交水稻类型。此外,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还极大地开发出有机农业产品,有机类型的农业产品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更加的绿色、环保,其内含的有害物质较低,因此有机农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所以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其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加入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比如大型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才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在生产中获得较大的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生产总值增加,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助力。农业工程创新技术中还包括有灌溉技术的改革: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于我国的农业需求来说,极为短缺。而传统的灌溉技术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较多的水资源,因此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促使农用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现状。

3 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结合的益处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各类资源的投入较大,因此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环境破坏程度较大。而农业工程的投入则能够较大限度的扭转现阶段的破坏状况,而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土地紧缺的问题。比如现阶段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创新使用,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能够脱离大面积的土壤种植,利用营养液等物质进行各类型农作物的生产。而传统农业中,化学物质投入使用较多,因此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无土栽培能够避免我国土壤的进一步污染,降低地下水的受污染情况;我国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现代的发展中,急需要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但是仅仅是资源的利用并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步,因此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最终,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能够促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获得更大的进步。

4 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处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于一个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对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农业中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能够为农村的发展节省出更多的有利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剩余的前提下,农村就能够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其他产业的生产,比如开放旅游业、加工业等,这样就能够促使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进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农业转化为集约化发展。较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适宜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因此我国农业能够向集约型生产发展。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弊处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外,还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任然是传统粗放的农业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有较大的阻碍。而一旦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村经济,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建设。因此,我国农业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我国农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基础适用于可持续的发展,最终才能够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向有利方向发展。

5 结 语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我国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获得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农业工程中进行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创建农业生态环境,则需要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有充足的前提准备,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农业工程论文:兵团设计院:农业工程建设走出国门

兵团设计院通过与中信建设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中字号央企的密切合作,通过“借船出海”顺利进入了国际农业工程建设领域;2009年至今,兵团设计院共承担境外的农业工程咨询、设计服务项目共30项左右,其中有10个项目已建成或进入了施工阶段。涉及的国家在20个左右。

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让兵团设计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一是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习惯做法,了解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要换位思考,不能以国内的要求和规定来思考、决策。二是应当成立专门机构为境外项目服务。兵团设计院为拓展国际市场专门设立了国际农业工程公司,该公司主要任务是独立完成或牵头组织完成项目前期咨询、现场踏勘工作;维护客户关系、协助市场经营部签订境外项目合同、回收项目费用。三是应当为境外项目出国工作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兵团设计院为此制定了《兵设集团境外人身保险实施细则》,对因项目出国工作的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四是在参与境外项目的过程中,应当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下属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不但可以较及时的获得项目信息,也有机会直接为这些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为保证兵团农业“走出去”的社会及经济利益,兵团设计院对兵团参与周边国家项目工作盈利模式得到了如下启示。

工程承包盈利模式:(1)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直接与国别业主签订全部工程合同,自行监理、采购,最后“交钥匙”给业主。此模式权力最大,利润最高,但责任也大,风险也大。(2)采用施工承包模式,承担整个或部分采购、施工,接收业主或总包方监理。(3)采用劳务分包模式,仅提供劳务,包工不包料。

部分产品销售盈利模式:兵团的部分设备、材料等均可以兵团随着走出去销售到国外,同时附带更多物质出口,获取利润,带动兵团工业发展。

融资合作盈利模式: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扩大“走出去”业务的“瓶颈”,主要难以解决企业本金不足、贷款难、无担保的问题。兵团则不同,银行很愿意为兵团提供大额融资支持,从理论上讲,用银行贷款资金成本最低。如果有好的项目,兵团可以贷款或用国外项目获取的利润进行项目投融资,以获得更高回报。

融资租赁盈利模式:融资租赁在国际上已实行多年,国内发展也很快,利润很高。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兵团也可出资或贷款购买设备并租赁给国外项目使用。

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 张新平:新疆正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中,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我院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总承包资质的甲级综合农业设计院之一,经过多年在国内外执行各种农业开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开发经验。

目前,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关键点,我院必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承揽国际业务,依托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兵团农业开发建设“走出去”。

农业工程论文: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逐步加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加强基础教学、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产学研教相结合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农业工程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如何培养出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各专业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在质量上需要知识面广、素质技术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东北农业大学既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又是省部共建重点高等农业高校。学校在为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背景下对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农业工程类本科生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一、夯实基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讲授-接受”,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培养和训练单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使得多数毕业生只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种传统的“饱读诗书”式的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交叉趋势的逐步加强,使传统灌输、单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规范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能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训练多种思维方式、孕育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同时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专业教育平台,注重因材施教。

完善专业教育体系,使专业教育向系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采取个性、自主、探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修读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鼓励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班及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丰富学习形式。

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论坛、学科竞赛等活动形式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师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指导、研讨互动机制,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有序、开放高效、激励进取的学研氛围。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勤于实践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潜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使创新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四)采取层级递进模式,优化培养机制。

在基础教育之后,开展专业教育,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综合素质,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实施基础素质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强化动手实践、提高科研能力的四年创新思维引导的分级培养机制。让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探索学以致用、体察科学奥秘,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五)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存,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应从课上表现、课下作业,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中期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学生的自主研修和跨学科选课所获学分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综合表现可以计入平时成绩,对于有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是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比如过去高校只限于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与企业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机会不多,高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富集区,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几乎无缘进入大学的课程,实用的新知识这股清新的空气很难吹入沉闷的大学课堂。凭借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案,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讲授下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封闭的和单一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克服学校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的不足,实现教育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侧重功能性。

重点强化基地的三大功能,即生产功能、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并对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施运行方式的创新;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该模式可概括为:拓宽思维想象空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参与程度,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协同与联合。

对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义务,并根据企业的类型、性质与规模,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践的方式,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科技示范园为主。

以科研为先导,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科研成果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示范,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形式,让科研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并引入教学内容,把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保证。

根据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针对学生的素质基础,采用层级递进式教学方法,兼顾多层面实践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拓宽培养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教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类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索与发现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地处农业大省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科研实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只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更新观念,加快高教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

农业工程论文: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发展历程、标准体系、管理机构设施、管理职能与分工等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标准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标准机构多元造成标准的重复且分散,这使标准难以以系统的方式发挥作用;地方层面标准化管理机构不明确,这是影响标准应用的重要因素;标准宣贯、实施及其监管方面的职能目前尚未履行;建议未来管理工作应加强标准编制的技术委员会和标委会建设,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标准制定;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立法,使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化。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 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 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 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 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 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2.1.2 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 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第一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 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全面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 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全面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 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 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 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 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 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