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07 09:01:45 关键词: 会计案例分析 会计论文 会计
摘要:会计案例是根据会计目的和要求,对各种类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重现,并加以综合整理,选择出生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编写出的具有典型性的会计实例。把这些会计实例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它可以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考虑问题,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会计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会计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技能。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相对很少,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成功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经验,得到的“启示”来推广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以期对加快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进程有所帮助。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海尔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一词,由英国学者西蒙(Simmonds)在1981年首先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会计的思想被引入中国。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都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协助企业高层领导制定竟争战略,实施战略规划,从而促使企业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为目的,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既提供顾客和竟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提供本企业与战略相关的内部信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战略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结合,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应用中,产生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青岛啤酒等。下文将对较早采用战略管理会计,而且运用比较成功的海尔集团进行分析。

二、企业的应用背景及具体情况

1984年10月,青岛电冰箱总厂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当时亚洲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线。时隔两个月,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1985年,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1.战略定位分析

从1984年开始,海尔不断战略定位,经过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网络化战略等五个阶段,并通过不断对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大品牌、大科研、大市场、资本活的“三大一活”战略定位,并不断采取行动以达到目标。为做到“大品牌”,海尔不断进行并购,进行资本扩张,进行产品出口,提升服务质量;为做到“大科技”,海尔鼓励科技创新,每年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品种占同行业前列;为做到大市场,海尔注重家电下乡工程,开辟农村市场;为实现“资本活”,海尔制定与资本有关的经济指标考核体制,注重运营资本的管理,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低风险的完美组合。

2.控制成本策略

海尔实行JIT(just in time)策略,将JIT采购、JIT生产、JIT配送相结合,节约了成本,有效的减少了库存,从而减少了产品库存资金的占用,更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另外,海尔成本管理的重点从孤立的降低成本转向成本与效益的最优组合,尽可能消除低投入回报率的作业,同时,对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人力资源政策

人作为企业的一项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所产生的成本比重也越来越大,如何达到人力资源的收益和成本相配比是企业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海尔选择员工的条件是看其是否有发展潜力,并不断进行专业知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给员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提出“斜坡球理论”,要求员工克服惰性,日事日清,提出员工的收入由市场决定策略,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每个人的利益都与市场挂钩,以此来激励员工。

4.注重增值服务

海尔公司非常重视产品销售中和售后的服务,先后提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真诚到永远”等服务观念。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保证服务质量。通过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创造顾客价值,使海尔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性。

5.价值链分析

海尔公司不但注重本身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高,同时通过对客户价值链分析,海尔集团和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拓展海尔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增强了海尔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海尔提出吃“休克鱼”的理念,与青岛红星电器、日本三洋公司等十余公司进行并购,走上以企业的低成本运作为基础进行资本扩张的道路。

四、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成果分析

通过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灵活运用,海尔集团发展迅速,集团规模不断扩大,职工素质越来越高,服务质量越来越好,产品成本越来越低,逐渐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建立了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名列2012年“亚洲上市公司50强”,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

综上所述,在信息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现代企业不仅需要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为适应管理理念从“职能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战略管理会计以其显著的战略性特点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我国企业应结合现实情况,大力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认真总结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成功案例经验,加快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步伐,并使其随着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案例分析

【摘 要】 七匹狼在早期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对现有系统进行持续的更新、升级,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该案例可为我国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ERP; 七匹狼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现代企业已经不再过多关注IT投资悖论问题,转而将会计信息化视为支持企业适应信息化大发展趋势的必要手段,进而引发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变革。七匹狼作为我国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其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该公司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实施效益及相应的启示。

一、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背景

七匹狼,创立于1990年,是我国服装行业中的知名企业。目前,七匹狼在全国已经拥有了2 000多家加盟商,并且拥有超过3 000家的终端网点。七匹狼公司还在全国设立了以福建、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三大物流与信息中心,并在二十多个省设立了物流与信息分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国各销售网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跟踪,真正实现了财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使七匹狼公司拥有完善的销售、管理系统,其ERP的实施走在了同类型企业的前列。

服装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它虽然也涉及到生产、设计、加工等制造环节,但作为服装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对商品的流通渠道和对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分销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与国内多数企业一样,七匹狼早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总体规划和统一建设,而是各自为政,有的分公司甚至拥有独立的信息系统,导致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总公司与商之间信息很难进行沟通,进而形成信息孤岛。由于系统间缺乏衔接,信息难以流通、传递,从而导致许多数据需要员工重复导出、导入。

其次,七匹狼内部的数据不能及时共享和反馈,其销售部门往往不能及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这样就很难及时了解销售订单的处理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及时知道产品价格变化情况。仓储部门也很难掌握商品在市场的销售情况及库存情况,使之无法确定一个合理的库存量。同时,七匹狼总部也很难及时了解分公司和商的经营状况,不能对企业资金流转状况进行很好的监督和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科学的决策无法形成。

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七匹狼开始着手从总体上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二、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实施过程

相比国内其他企业而言,七匹狼较早就引入了通用型ERP系统来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这种通用型的ERP系统虽然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普遍性需求,但在分销流程方面做得不够细致,而这恰好是服装行业体现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日渐凸显。为此,七匹狼公司决定推翻原来的系统重铸新的ERP分销系统。

2004年底,新的信息系统规划以及需求调研工作正式开始。2005年,七匹狼总部分销系统开始正式实施,施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总公司、直营店及分公司实施,而后才对商实施。在分公司系统实施过程中,七匹狼公司决定设立一个“模板”,以防止分公司和商在实施时出现偏差,影响实施效果。七匹狼公司最终选择福建的分公司作为“样板”公司,这个决定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第一,该分公司领导、员工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第二,内部架构也相对清晰;第三,离福建总公司相对较近,方便总公司提供技术帮助及前往视察实施情况。

2006年,OA系统引入,公司实现无纸化办公管理,实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信息的快速传递,连接了企业内部闭塞的信息。2007年,供应链管理系统正式启用,实现了厂家和客户的交流,通过发行股票为ERP的升级、更新募集资金。2008年,七匹狼公司正式与Oracle合作,并花费重金购入该公司的零售规划软件,从而实现了企业零售分销以及供应链和财务的一体化。

2009年,七匹狼公司销售网络升级项目建设完成,零售ERP项目计划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了对企业库存的控制。2011年8月,ERP系统项目升级成功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升级的模块包含零售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各模块的成功升级,整合了公司的批发及零售业务平台,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

2011年底,全国分销系统正式上线,七匹狼公司要求全国的商和加盟商都使用这个系统,这一举动将商们全都整合到了一起,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原本对销售信息收集不够准确、不够及时的问题。商和合作伙伴也能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增强自身对销售数据、库存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销售商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七匹狼总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实施过程详见图1。

四、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的实施效果

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公司成功搭建了零售和批发业务管理平台,并且还建立了七匹狼公司资源协同平台。企业通过强化垂直一体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控制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能力。七匹狼公司通过实施ERP整理、统一了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建立起了统一、规范的商品基础档案管理及其维护流程,在不同系统中商品类别、门店、仓库、供应商、客户等都有统一的编码,使七匹狼的总、分公司和商的信息能及时共享,摆脱了原来通过手工管理订单信息时信息不流通、不准确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流转高度自动化,提高了效率,大大的减少了人为出错的可能。

2.提升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1)采购管理方面。通过实施该项目,实现了订货单从订货系统到生产管理系统——MOM系统一体化流程,摆脱了原来手工管理订单时信息不通畅、不准确的缺点。(2)售管理方面。公司批发销售通过订货系统到MOM系统能自动按客户类别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形成销售订单,大大提高了信息流转的自动化,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大大减少了人为制单发生的错误。(3)仓存管理方面。通过实施该项目,加快了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使信息能及时在公司内部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快速的传递。系统信息能在各部门间及时、快速的传递,无疑加强了总部对商品管理和控制的力度,使商品出库和入库的过程更加规范,并且能及时了解商品库存状态。此外,七匹狼实施的Oracle零售规划软件,实现企业零售分销及供应链财务一体化,将以往各自为政的加盟商统一起来。该系统可以让七匹狼公司随时掌握公司全国门店的零售数据,以及门店的销售与库存情况。这样,供货商和七匹狼的信息共享程度高,信息流通速度快,各环节决策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让原来30多天的加单周期减少到10多天,也降低了库存过高所带来的风险。

3.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新的信息系统有助于七匹狼对商及公司直营销售终端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真正了解顾客当时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七匹狼公司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管理,保证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该项目,七匹狼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服装开发理念,推动了公司产品研发能力的提升。

4.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通过实施该项目,公司实现了对企业内部各业务管理环节都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目标,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准确和一致。信息在不同模块间的链接,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从业务到财务的信息视图。系统内部对各模块之间采用的是直通式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了业务环节间信息的重复录入麻烦,使企业运营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五、七匹狼会计信息化提升的几点启示

1.审慎选择会计信息化合作伙伴。在选择所需软件产品或者系统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个软件的特点。七匹狼就是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经营的业务非常广泛,再加上业务还在持续的增长,因此在众多的信息系统产品中选择了Oracle零售行业管理软件。之所以选择它,其一是因为七匹狼看中了该软件拥有强大的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相结合的能力;其二是Oracle公司在全球的零售行业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实践经验,Oracle为七匹狼提供的零售业务解决方案是众多方案中最完整和伸展性最强的解决方案,这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实现公司的增长和业务目标。

2.要做好会计信息化提升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会计信息化实施及提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为此,七匹狼于2007年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用于ERP的建设和升级。其次,要得到治理层的支持。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挂帅启动了该项目,并花费了两年时间与董事会成员进行沟通,并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同意,这中间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周少雄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他们一致同意,该项目很难实施。

3.会计信息化提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七匹狼从2004年决定推倒原有的信息系统,重新建立一个与自身“适配”,能将公司以及商进行完全统一的分销管理系统,到对该系统项目的升级,再到推出、上线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后直2011年底上线了全国分销系统,整合、统一了全国商、加盟商的信息系统,这个过程整整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并且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对该项目进行提升。

4.会计信息化提升不只是系统软件的实施、更新,更需要有高级专门人才来对这些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为此,七匹狼在实施该项目时,对业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让他们能熟悉、适应新的系统,并使用新的系统。不过,由于相关专业人才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企业来说,都是紧缺人才,一些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这对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损失。为此,软件的开发应当立足于管理者和业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现状,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内外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5.会计信息化提升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需由点带面,逐步铺开。七匹狼是分两个阶段来实施该项目的,而且,为了保证系统实施时不会“走样”,七匹狼还专门在福州分公司设立“样板”,这样有助于规避项目失败的风险。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结合案例分析商业银行同城票据交换业务的会计处理

[摘 要] 同城票据交换与清算是指由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组织的,对在同一城市但不在同一银行开户的收、付款单位之间的转账结算,由其开户银行(必须发有同城交换行号)按统一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交换结算凭证进行资金清算的结算方式。同城票据交换业务的开展既可以加速有关银行间的凭证传递、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结算效率,还可以简化商业银行间的往来核算手续,及时清算银行间的往来占款,极大地方便了商业银行之间的同城往来结算。但是,同城票据交换清算业务实践性很强,对学生而言,由于接受实际业务的机会很少,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基于此情况,笔者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该项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项业务。

[关键词] 案例分析;同城票据;交换;会计处理

1 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的操作方法

不同国家的票据交换所运作方式有所不同,有国家是各银行联合举办的,有的国家是中央银行直接主办的,但无论如何,票据交换之后的应收款、应付款总额最终都必须通过中央银行集中清算交换才能实现轧差。

同城票据交换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同城商业银行间本系统内票据交换,由同城商业银行的主管行牵头,对辖内各营业机构代收、代付本系统的票据组织交换,通过同城行处的往来科目划转,当日或定期通过联行往来科目进行清算。(2)同城商业银行间跨系统票据交换,根据各商业银行机构设置和在央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情况,采取3种不同的票据交换额。①当时清算的办法;②如果各商业银行的所属机构都直接通过在央行的存款账户进行资金清算的办法;③对业务量不大的地区的跨系统票据交换,采取直接交换、当时清算资金的办法。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资料

(1)资料1:某市内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3家商业银行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同城票据交换,3家银行均在市人行开立存款户,且有足够的余额清算往来资金。2012年9月22日3家银行票据交换中无退票情况发生。

(2)资料2:假定2012年9月22日3家商业银行发生如下业务:

①市工商银行开户单位A企业提交由市建设银行开户单位A公司为其签开的转账支票1张,金额1 000 000元;由市中国银行开户单位B工厂为其签开的转账支票1张,金额1 500 000元。开户单位B企业提交由市中国银行开户A工厂为其签开的转账支票1张,金额250 000元;由市建设银行开户单位B公司为其签开的转账支票2张,金额计350 000元。委托工商银行收取票款。②市建设银行开户单位A公司提交由市工商银行开户单位B企业为其签开的转账支票2张,金额计3 600 000元。委托建设银行收取票款。③市中国银行开户单位A工厂签开转账支票2张,分别支付建设银行开户单位A公司货款350 000元和B公司货款650 000元。委托中国银行支付票款。

2.2 会计核算要求

①编制3家商业银行票据交换报告表;②分别编制3家商业银行提出、提入交换票据的会计分录;③结计3家商业银行参加票据交换的应收、应付款差额,编制3家商业银行及市人民银行结清票据交换差额的会计分录。

2.3 会计处理过程

(1)编制3家商业银行票据交换报告表。如表1~表3。

编报行:市工商银行

编报行:市建设银行

编报行:市中国银行

(2)分别编制3家商业银行提出、提入交换票据的会计分录。

①市工商银行的处理。

(a)提出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同城票据清算3 100 000,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企业存款户2 500 000。吸收存款——活期存款——B企业存款户600 000。

(b)提入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B企业存款户3 600 000,贷:同城票据清算3 600 000。

②市建设银行的处理。

(a)提出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同城票据清算3 600 000,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公司存款户3 600 000。

(b)提入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公司存款户1 000 000,吸收存款——活期存款——B公司存款户350 000。贷:同城票据清算1 350 000,借:同城票据清算1 000 000。贷: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公司存款户350 000,吸收存款——活期存款——B公司存款户650 000。

③市中国银行的处理。

(a)提出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工厂存款户1 000 000,贷:同城票据清算1 000 000。

(b)提入票据的会计分录。借:吸收存款——活期存款——A工厂存款户250 000,吸收存款——活期存款——B工厂存款户1 500 000。贷:同城票据清算1 750 000。

(3)结计3家商业银行参加票据交换的应收、应付款差额,编制3家商业银行结清票据交换差额的会计分录。

①市工商银行的处理。市工商银行“同城票据清算”科目2012年9月22日是贷方差额500 000元,清算交换差额的会计分录为:借:同城票据清算500 000,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500 000。

②市建设银行的处理。市建设银行“同城票据清算”科目2012年9月22日是贷方差额2 750 000元,清算交换差额的会计分录为:借:同城票据清算2 750 000,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2 750 000。

③市中国银行的处理。市中国银行“同城票据清算”科目2012年9月22日是借方差额3 250 000元,清算交换差额的会计分录为: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3 250 000,贷:同城票据清算3 250 000。

3 同城票据交换业务的技巧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总结出掌握该项业务的技巧如下:

(1)分清每笔业务的“提出行”和“提入行”。提出行是提出应由他行受理的各种票据和凭证的银行,提入行是通过交换提回属于本行受理的票据和凭证的银行。一般参加票据交换的银行既是提出行,又是提入行,但就一笔业务而言,它要么是提出行,要么是提入行。比如,在案例中,我们可以从表1~表3看出:3家商业银行在2012年9月22日既发生了提出业务,又发生了提入业务。

(2)分清“借方票据”和“贷方票据”。提出交换的票据分借方票据和贷方票据2种。借方票据是指提出行借记“同城票据清算”的票据;贷方票据是指提出行贷记“同城票据清算”的票据。提出的借方票据和提入的贷方票据是指付款单位在他行开户,收款单位在本行开户的票据,该类票据属于本行的应收款票据。提出的贷方票据和提入的借方票据是指收款单位在他行开户,付款单位在本行开户,该类票据属于本行的应付款票据。例如,在表1~表3,市工商银行和市建设银行提出的“他行支票”就属于借方票据,市建设银行提入的“进账单”也属于借方票据;3家银行提入的“本行支票”属于贷方票据,市中国银行提出的“进账单”也属于贷方票据。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财务目标、会计政策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的视角

【摘 要】 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以会计政策为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文章基于上述问题的案例分析,结合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提出注册会计师在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时,应当综合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否恰当列报等因素。同时指出,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当上市公司有再融资或者其他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醒审计报告使用者注意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

【关键词】 财务目标; 会计政策; 审计风险; 利益相关者

一、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案例分析

2003年,上市公司西宁特钢派发高额现金股利,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进而达到监管部门关于可转换债券发行的监管要求。从该事件后,证券市场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财务目标与分红政策的关系。2012年9月,上市公司太钢不锈公告称其公开增发股票事项已经获得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在2010年及2011年公司购置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均同比减少的基础上,公司仍然在2012年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此提高其净利润,以达到公开增发的监管要求。这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上市公司财务目标及会计政策关系的探讨。除了上述上市公司为了拟再融资而改变会计政策外,上市公司还存在着其他不同财务目标与会计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一,上市公司为了扭亏为盈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岳阳林纸2012年9月公告,其于2011年10月分别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率以及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做了调整。这两项调整使得岳阳林纸2012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实现净利润1 354.41万元,如果剔除该项调整和所得税的影响,则公司上半年亏损2 010万元。除了岳阳林纸,上市公司一汽轿车因为降低固定资产年折旧率,京山轻机由于下调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均预计对公司2012年净利润的“贡献”超过50%。

第二,上市公司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中海海盛将运输船的使用寿命从8—22年变更为8—25年,新造船舶预计使用寿命从22年变更到25年,船舶净残值从180美元/轻吨变更为470美元/轻吨,该项会计政策的变更将增加中海海盛2012年净利润约2 200万元。在机械制造行业疲软的市场形势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在2012年10月调整会计政策,将1年以内的计提比例从5%调整到1%,使得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就能增加净利润约4.7亿元。受电力需求萎缩的影响,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参考行业平均水平对12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残值和年折旧率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得华能国际预计2012年度折旧费用减少约人民币7亿元,虽然未使得上市公司扭亏为盈,但这种仅仅根据行业水平而非根据企业自身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变化而改变会计政策的行为,也部分起到了粉饰财务报表的效果。

第三,上市公司因为特殊目的财务目标而改变会计政策。上市公司*ST中钨、ST秦岭、*ST甘化和*ST能山选择使用更为严格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这使得*ST中钨2012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减少15万元,ST秦岭增加折旧额425万元,*ST甘化净利润减少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ST能山减少公司净利润约1 220万元。这么多家ST上市公司改变会计政策,不能确保均是为了资产重组做准备,但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也成为了上市公司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

二、上市公司财务目标与会计政策的关系

为了更加如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对会计政策更大的选择权利,但是这也为企业平滑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工具。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如果企业在机器设备折旧期限超过后继续使用,则公司延长折旧年限就比较合理;而如果机器设备被公司提前处置,有些甚至产生处置亏损,则公司延长折旧年限就显得不合理。仅仅参考行业标准是上市公司运用较多的折旧年限选择方法,但是未考虑机器设备具体状况而改变该项会计政策,则会使得企业未能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整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比例是上市公司调整利润最主要的方法。从企业财务目标的角度出发,企业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调整会计政策是有迹可循的。企业以会计政策为工具,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目标。但是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角度出发,企业通过会计政策调整会计利润的行为不仅不能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反而打破了有序的财务信息反馈渠道,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可靠性。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通过会计政策调整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不仅会使其利益相关者不能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以作出经济决策,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信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有利于其经济决策,成为当前学术界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三、会计政策变更下的审计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责无旁贷,应当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不同财务目标下的会计政策变更,设计审计程序应对其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当上市公司维持持续经营时,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较为稳健;当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或者再融资需求时,其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其财务状况以满足监管要求的诉求将更加强烈。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其经营状况有更严格的监管,为了维持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注册会计师要假设上市公司具有通过改变会计政策而“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财务目标的角度审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这将更具有针对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提到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时指出:1.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并关注下列重要事项:(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4)会计政策的变更;(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2.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变更的原因及其适当性,并考虑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3.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进行了列报,并披露了重要事项。

注册会计师要求上市公司就调整会计政策的行为进行恰当列报,但仅仅通过列报依然未能达到投资者对于可靠性会计信息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不具备全面的投资知识,更关注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账面利润和财务指标,所以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角度看待该问题,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调整会计政策应该区别性地对待,综合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出具审计报告。

四、会计政策变更的审计对策: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基础上,询问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其次,可根据上述案例分析中遇到的不同情形设计审计对策:

第一,如果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合理的,并且被审计单位在附注中披露改变会计政策的原因及其他重要事项,则被审计单位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将不会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应当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如果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合理的,但被审计单位在附注中拒绝披露改变会计政策事项,则注册会计师需要重新测试该理由是否充分,并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或者保留意见。

第二,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或者没有对会计政策变更提供合理解释时,比如当机器设备未实现更新换代或者没有充分理由说明机器设备能够延长使用年限时,被审计单位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当企业应收账款方财务状况未得到改善时,企业降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则需要根据该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和企业利润总额、重要性水平等来确定审计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政策变更有异议并且该变更导致被审计单位扭亏为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应当出示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或者保留意见;如果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披露该会计政策的变更,则应当出具否定意见。

第三,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的理由是不合理的或者没有对会计政策变更提供合理解释,但是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小,未达到重要性水平,则需要提请被审计单位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原因。当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未因此达到扭亏为盈的结果,则应根据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影响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

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当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未因此实现扭亏为盈时,注册会计师会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改变会计政策是按照行业水平或者被审计单位提供了部分理由且愿意列报时,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在与上市公司的博弈后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如果未在审计报告中提及该事项,可能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误解,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出具带有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提示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

五、结论与建议

上市公司监管要求其必须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所以上市公司为了符合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愿意披露会计政策变更事项,但是审计准则并未就会计政策的变更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提出结论式意见。上述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一是上市公司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以会计政策为工具,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目标,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时,需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由于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特别是众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财务目标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关系及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三是当上市公司有再融资或者其他特殊目的的财务目标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醒审计报告使用者注意被审计单位不合理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绿大地股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

摘 要:本文在对绿大地股份公司事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实务界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大地公司 ; 会计信息

一、引言

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一些企业经营者的诚信缺失和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致使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前有银广夏、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而今上市公司绿大地又爆出财务造假丑闻。绿大地于2001年3月28日在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注册资本为3196万元,主营绿化工程设计及施工、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上市公司绿大地恶性财务造假案不仅误导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二、会计造假行为

绿大地主要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和销售退回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达到虚增利润和收入的目的。

1、伪造合同,虚构交易

首先绿大地公司注册了一些由其实际控制或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各种不同的公章,而拥有这些公章就可以制造各种合同、发票。财务背景出身的何学葵对此更是驾轻就熟。有了这些公章后,绿大地再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通过伪造合同的手段虚构交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苗木,绿大地通过伪造的合同虚构受控公司之间的苗木交易,资金在各个受控公司之间周转,最终又回到了绿大地,进出之间虚增了营业收入2.96亿元。

2、伪造银行单据虚构银行交易

2004年,绿大地对五家供应商发生了数千万元的采购和支付。但在其提供的会计凭证中,通过支票付款的只附有支票存根,无银行转账回单,且有一半支票存根上填写的收款方与银行实际资金去向不明。其目的是以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的五家关联公司将资金转回,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3、通过销售退回虚构经济业务

在绿大地成功上市后,大客户陆续退回其购买的苗木,而这些销售合同是其在上市前所签,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体现在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中,上市后无故发生销售退回,绿大地难逃"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嫌疑。因此,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大地2008年、2009年的销售退回出具了保留意见。绿大地2010年在接受监管层调查中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而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更高达1.58亿元净利润。由此可以看出绿大地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收入。

此外,绿大地还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虚增资产,并把"60块树苗估成300块"的手段高估存货,与中介机构串通,隐瞒企业问题,使得绿大地通过财务造假手段顺利上市。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诚信缺失

对企业以及大股东来说,上市与不上市有着天壤之别。一旦上市成功,不仅可以通过高价发行股票获得大量募资,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也可以实现个人资本的扩张。绿大地财务造假是专业人士所为,可以说有着很高的知识素养,但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诚信不守,知识成了犯罪的帮凶,再加之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与惩罚力度低,促使他们铤而走险,为了一己私利给广大股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内部治理机构混乱

原则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理应分别履行其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遏制的治理机构。而绿大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成员人数不够,过半董事均已辞职无法进行决策;监事会成员频繁调动,成员职务的变动几乎涉及到了各类职务; 2009年之前绿大地公司一直没有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的分离,自己监督自己,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了;从2010年4月起,董事会秘书由董事长担任,这样董事长在董事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制衡。此外董事会成员与财务总监不应由一人担任,但王跃光身兼公司董事、常务副总和财务总监,打破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制衡关系,不可能有效监督管理层的不法行为;独立董事的职责在于监督管理层的日常行为,防范公司发生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然而独立董事郑光亚就任董事长一职并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其结果是独立董事无法进行独立客观的判断。如此种种,都违背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原则。

3、中介机构渎职

虽然绿大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其所采用的欺诈手法并非高深莫测,何学葵只是简单地篡改了一些数据促成了公司上市和实现个人资本增富。但是这些手段却接连"瞒过"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等道道关卡。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渎职和纵容,绿大地最终达到欺诈上市的目的。绿大地大股东还与券商、证券公司、保荐人联合操控,三者以不正当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来进行对他们有利的决策,最终使小投资者受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绿大地案也突显了目前新股发行中重重审批环节的结构性缺陷,每个审核环节以为其他审核环节能够堵住漏洞自己不必来"作恶人",甚至因利益关系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使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一路通行。

4、地方保护主义纵容造假

绿大地的总经理由具有政治背景的王光中担任,笔者不得不质疑公司在遭遇资金瓶颈时,是否有意利用具有政治背景的人为其融资提供便利。特别是在2009年绿大地因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存在5.5亿的巨额缺口,面临严峻的融资压力,原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担任总经理变成了很好的选择。

证监会对绿大地案调查之后,为了保护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分管这个工作的云南省副省长两次赴京,省副秘书长至少10次赴京,从中斡旋。证券犯罪中,一般涉及的上市公司,在当地都是明星企业、就业大户、利税大户,所涉及的企业高管都是"经济能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授意当地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甚至默许企业勾结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联手制作虚假报表。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了证券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而言,滋生更多的无规则运行并毁坏当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土壤,损害亿万投资者的利益。

四、启示

绿大地会计信息失真案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主要表现在操纵利润上,如虚构业绩,通过关联方转移利润,伪造合同虚构经济业务等。(2)内部治理结构混乱、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中介机构渎职、地方保护主义等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相关措施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保荐人考核制度等是基本措施;赋予中小股民更多权利,建立公平的利益博弈平台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档案数据库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等。任何理论都需要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去完善,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并非一朝一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分析

【摘 要】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Edward公司的案例中,讨论了目的论(Teleological)与道义论(Deontology)道德准则的选择问题,并涉及到的APES110会计道德准则。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目的论道德规范(Teleological Ethic);道义论道德规范(Deontology Ethic);APES110会计道德准则。

一、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要在会计工作中始终以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行为的根本依据,处事公私分清楚、为人诚实守信用,时刻坚持廉洁、诚信的工作原则。无论任何情况、任何时候,始终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并时刻牢记心为人民、心为公司的原则性目标,绝不做出因为私利或短期利益而有损于集体利益的事情或行为,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本论文将就下面叙述的案例对会计道德理论做出解释和分析。

二、案例

Edward公司是一家做建筑的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以开拓新的商业领域,目前正考虑与一家叫Computer Assistance的职业培训学校合作。Computer Assistance公司是墨尔本地区最大的计算机培训学校,专门为商务和政府部门培养计算机程序员,并且已经在悉尼的北部城区新购入一块一万平米的地皮兴建学校。

Edward公司是一家家庭所有的公司,成立于1978年,公司老板Gibson Kate聘任Michael Rolman为公司董事长。公司成立之初,所经营的供暖设备承包业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后直到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等经济萧条时期,经营业绩不断下降,利润减半,不得不寻求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准备在电力承包业务上一展宏图。

2009年3月,Edward公司成功竞标取得Computer Assistance的电力承包项目。合作之初,由于新到预算项目进展顺利,但随着项目进度的推进,预算额度不断提升,并且与预期收益相差很大,截止到2009年底时资金将不足以支撑剩余项目完成。

Eric Farfaros是Edward公司的财务总监,他很清楚现在的情况,由于进度缓慢远低于预期,导致资金回收遇到问题,并且与Computer Assistance公司的合作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此时,董事长Rolman找到Eric商谈此项目,公司外部审计于2009年12月31日开始对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审计工作,Rolman不希望出现任何问题。Eric解释项目预算最初被严重低估,项目进度比预期缓慢,导致现在还需要比原始预算额至少多一倍,项目经理John Pesten表示认同Eric所述属实。Rolman对此表示非常惊讶,公司一直保持盈利,并且从来没有与客户发生过不愉快,无法理解如今竟落入如此困境。而雪上加霜的是,澳大利亚国家银行需要公司外审提供的财务说明以决定是否继续发放贷款。

Rolman首先解雇了Pesten,然后强调公司必须尽快做出必要的财务数据调整,以期得到银行新的贷款,而且有时间重新思考公司发展战略。但Farfaros感到非常犹豫,那样会过分高估2009年度的利润、大大低估所耗成本,并且外审会产生质疑。Rolman固执己见对Farfaros表示很不满,表示如果不进行调整,银行很有可能会取消贷款,审计从来都不是问题,尤其是现在经济萧条,审计行业竞争又如此激烈。同时,Rolman答应给Farfaros涨薪5%如果Farfaros不再持有异议。

其他信息:Edward公司的外审由Rexco审计公司负责。Carol是其中一位年轻的审计助理,拥有CA,负责根据长期建筑合同对完成进度结算的评估工作。她发现了Edward公司利用少报成本以求获得新的贷款的意图。Jimmy是Carol的主管领导,由于惧怕客户在工作反馈中给出不满评价,影响其职业生涯,故授意Carol修改报告,并答应给她加倍薪水。Carol因此感到非常犹豫不知如何是好。

三、分析

根据上述实例,首先通过分析Eric Farfaros的选择与观点,讨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会计道德原则。Eric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同意领导Rolman的建议,调整财务数据,少报成本预算,可以得到5%的加薪,另一个选择是拒绝领导的示意,同时无法得到加薪,甚至面临被辞退的可能。假设选择了第一种情况,此时涉及到目的论道德规范(Teleological Ethic),即个体只关心最后的结果而不在乎是用什么途径获取的。Eric会暂时保住工作并获得加薪,Edward公司会得到新的贷款并有时间解决公司困境。但是,公司将面临各方利益相关者比如老板、投资人、银行、审计、乃至社会的强大压力,一旦公司无法及时进行调整,无法按期交工获得预期利润,无法填补之前的损失,这些利益相关者将被处于极高的风险之中,此外,Eric也可能会由于非法收受贿赂而面临牢狱之灾,在职业生涯中被冠以不诚信的恶劣名声。而且即使最终公司因此得以维继,该做法仍是本质上错误的。以违背诚信、违法乱纪换得的结果,将会面临更严酷的惩罚。

假设选择了第二种情况,此时涉及到道义论道德规范(Deontology Ethic),即做正确的事比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更重要。Eric得罪了领导面临失业的可能更不会有加薪,公司可能将无法得到期望的银行贷款,不理想的财务报告老板看到会非常不满,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会更加紧张甚至破裂,社会上的投资人会放弃可能的投资。Eric的做法表面上牺牲了自我利益,但指出了公司出现的真实存在的问题,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保护,同时维护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另外,他可以向董事会直接提出Rolman的错误做法,获得高层支持。因此,第一种选择是完全自私利己的行为,Eric应选择第二种拒绝他人的指使,坚持道德准则。

假设Carol选择加薪而修改报告,那么她将违反APES110会计道德准则的多条基本原则。APES110会计道德准则的内容包括:诚实、客观、具备专业资格、有责任心、保守秘密、有专业素养。首先,Carol选择作假帐即选择了违背诚信的原则,鉴于她已经发现了Edward公司财务数据瞒报利润的问题,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因此未被揭穿而蒙受损失。其次,Carol选择作假帐即选择了违背客观的原则,多重利益诱惑譬如获得加薪、维系良好客户关系、保住工作,影响了Carol专业上客观的判断力。最后,Carol选择作假帐即选择了违背会计人员须具有专业素养的原则,此原则要求所有的会计专业人员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可能造成专业名誉损失的行为都应避免发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在不会有损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不属于非法获取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为个人或各经济主体获取合法的自身利益。其次,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必须做到廉政、公平和诚实,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私自泄露机密信息,这也是会计职业的普遍要求。最后,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与否会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因为会计的对象是面向整个社会,会计的内容属于社会公共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管理会计融合了商业银行内部资产转移、全成本管理、风险资产计量等多个精细化管理工具,它即是传统会计实务的延伸,又融合了现代财务管理中较全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管理会计是怎样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的组合来实现多层面绩效评价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绩效管理应用案例的研究,以说明管理会计在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 绩效管理 案例分析

管理会计在19世纪早期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起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既有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等基础管理工具,又有谋划企业发展全局的价值链分析、战略管理会计等高级管理理念。

从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来说,主要有六大功能:全局谋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和财务分析。目前商业银行的热点是绩效管理,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平衡风险与收益、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方面监管要求在不断提高,将于明年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压力,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行业竞争、不断提高综合运营能力、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具

绩效管理工具主要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传导和绩效考评,包括责任会计、内部资产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资本管理、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与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等。

(一)目前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多数都使用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理念,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二大块内容,而EVA和RAROC是财务指标中的主要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客户、学习与成长和内部流程等。

(二)责任会计、FTP和资本管理的结合运用,准确计量了EVA和RAROC这两个绩效考核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同时EVA和RAROC也成为评价FTP和资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1责任会计涉及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成本和费用,并通过即定的规划分配到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和客户,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银行全成本管理体系,同时明确了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考核的主体。

2.2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向资金提供的单元确定提供资金的收购价格、向资金使用单元确定使用资金的成本价格的一种定价机制,这里所指的单元可以是经营结构和业务条线等责任中心,也可以是产品、客户等,明确了考核主体的收购价格或成本要求(廖继全,2009)。

3.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优化资本结构,将有限的资本合理地配置到各项业务中,建立合适的资本管理操作平台和政策目标传导机制,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客户等各个层面进行配置(陈小宪,2004)。明确了考核主体的资本占用情况。

二、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案例分析

(一) EVA和RAROC的定义与公式

1.1 EVA的定义与公式

EVA是指经营所得在支付所有成本(含机会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在银行实务中,EVA的计算通常是用银行的FTP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项目调整后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

=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其中:

①FTP税后利润=资产FTP利差损益+负债FTP利差损益+中间业务净收入+营业外收支-费用-资产减值准备-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

②经济资本=表内(外)风险资产╳资本转换系数

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信用转换系数╳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1.2RAROC的定义与公式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

(二) 从产品和客户层面进行的实例分析

2.1产品层面实例分析

下表是某商业银行最近成交三笔业务情况:

在业务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计算要素做出说明或做好假设:

(1)转贴现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6%。

(2)营业税为5%,其中:转贴现业务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城市建设税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7%;教育费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3%。

(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4)费用率为营业净收入的10%。

(5)假定资产减值准备为正常类各项贷款余额的1%

(6)计算表内(外)风险资产时,仅考虑信用风险资产占用因素,上述转入贴现、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的内部风险权重分别为20%、100%和50%,表外业务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开立保函和开立信用证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100%、100%和20%,此外,银行存单为合格的风险缓释物。

(7)假定资本转换系数和资本期望回报率均为10%。

下面我们看下具体的测算结果:

从账面收益角度,转入贴现业务收益最低;而从RAROC角度来评价,从高到低分别是转入贴现、个人按揭贷款和对公贷款,分别达到8%、6%和-2%;从EVA角度来讲,个人按揭贷款最优,但EVA在评价过程中有未能考虑时间因素的缺点,如转贴现业务能考虑一年期限内连续做二次的话,在上述三项业务期限一致的情况下,无疑转贴现业务是最优的。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反向购买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反向购买已成为企业上市中越来越重要的方法,但是相关的制度规定尚未完善,还需进一步研讨。文章以ST东源为例,针对我国经济环境下反向购买的日渐频繁与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不完善的问题,就反向购买的动机、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反向购买; 会计处理; ST东源

一、反向购买概述

(一)反向购买的概念

反向购买对于我国会计界来说是一个较新的名词,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还未做出明确定义,在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指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为购买方。但某些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的,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虽然为法律上的母公司,但实为会计上的被购买方,该类企业合并通常称为“反向购买”,这一定义至今仍在沿用。

(二)反向购买的特点

反向购买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双方不应存在控制关系,应是两个不相干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第二,它是采用发行权益性证券交换股权的交易方式,一个公司定向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性证券来购买另一公司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形成权益性交易,交易一定要涉及权益性项目。第三,权益性交易之后,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方(法律上母公司)丧失生产经营决策权,企业控制权发生转移,转移到法律上的子公司。

(三)研究反向购买的意义

会计与经济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发展,会计也要随之发展,反向购买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内第一个反向购买的案例开始,类似案例不断涌现,反向购买作为企业合并的一种,可以说是合并中的创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反向购买已成为企业上市中越来越重要的方法,但是相关的制度规定尚未完善,实务中没有相关规定来规范这一方法,给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作为为经济服务的会计,当出现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之后,必须要仔细研究,找出合适的办法,尽可能的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

现代会计在我国起步跟发展都次于国际,但就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很大的努力,加入WTO之后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也加大了力度调整,做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国特色。反向购买的研究重点是分析以前发生过的案例,找出其中的不完善之处,分析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已存在的方法加以利用,找出能得到国际认可又必须适合我国的最佳处理方法。所以研究反向购买的意义就是为了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规范其运用,为经济建设打下基础。

二、案例简述

ST东源是中国股票市场上最饱经磨难的股票之一,在之前不断上演的股东内斗中只剩下一个伤痕累累的外壳了。公司2004、2005年连续两年亏损,2006年5月9日被深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告特别处理,2007年6月7日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并实施其他特别处理。公司近5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主业,是一家持股型公司,近2年虽然保持微利状态,但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仍为负数。为彻底改变公司目前的经营困境,公司必须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ST东源重组的心思异常坚决,继前两次功败垂成的重组之后,开始了第三次重组方案,重组方为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金科的上市计划早在2007年便开始筹谋,根据当时的预想,金科在A股直接通过IPO上市,同时金科估计在2008年或2009年将完成IPO工作。然而,随着2008年大环境的急转直下,国内关闭IPO市场,金科在A股直接上市的计划就此落空。在此时,一个巧妙的机会让金科选择了借壳上市,ST东源通过向金科集团全体股东新增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金科集团,从而实现金科集团的上市。

在2009年3月23日,公司股东四川奇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宏信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金科集团分别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奇峰集团和宏信置业将其合计持有的限售流通股33 564 31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42%,转让给金科集团。为了有利于金科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推动公司重组工作的顺利开展,2009年3月29日,奇峰集团、宏信置业与金科集团和金科投资签订《股份转让补充协议》,约定《股份转让》之受让主体由金科集团变更为金科投资。2009年4月7日,股份转让完成过户。2009年6月3日,东源与金科集团及其全体股东签订了《重大资产重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公司拟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金科集团,合并完成后,金科集团全体股东以其拥有的金科集团100%的权益折为公司的股本,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继续存续,金科集团的法人资格将注销,其全部业务、资产与负债转由东源公司承继,公司将申请承接金科集团相关经营资质。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动作,截至2009年6月30日,本次转让完成后,金科投资持有公司33 564 314股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42%,已经成为了ST东源的第二大持股股东,仅次于重庆渝富。2009年7月13日,公司与金科集团及其全体股东签订了《吸收合并协议》。并于2009年7月29日召开了2009年第三次会议,逐项审议并通过了《关于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拟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重庆市金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议案》、《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拟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金科集团暨关联交易报告书》等议案,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审批。2009年11月26日起停牌,重组委于2009年11月30日审核公司新增股份吸收合并暨重大资产重组事宜,ST东源公告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股票复牌。2010年7月,经股东大会通过重组有效期延期一年。

经过三年多的运筹,房企川军金科上市梦圆。2011年5月27日,金科深A股借壳东源重组上市成功获批,深A股证券代码:000656。2011年8月23日,金科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更名“金科股份”,并同时公布了未来10年的发展计划,多年的上市梦想终于成功。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案例分析ABC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

摘 要:ABC会计师事务所系国内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1983年,是由一批我国资深注册会计师投资创办的全国性大型专业会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排序,位列全国内资所前五。现有从业人员2200余人,注册会计师924人,公司注册地和总部设在杭州,并在北京、上海、湖南、深圳、广东、山东、安徽、云南、湖北、重庆等地设有执业机构。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讨论ABC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案例;内部质量控制

一、业务承接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

1.了解被审计单位过程的控制

(1)通过完成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以达到对了解本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质量控制。其中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性质、行业状况、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

(2)完成对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经理层诚信度调查表,以达到考虑客户的诚信的质量控制,表明客户未缺乏诚信。同时项目负责人将对此进行复核修改后签字。

2.项目组成员委派的控制

ABC会计师事务所对该项控制主要通过进行对所有项目组成员的调查以及书面签字确认来实现。

(1)确定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成员。项目负责人由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从业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经理级别以上的人员担任。其他项目成员应以项目经理和高级审计员为主。

(2)调查评价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项目组委派项目经理以上级别的项目组成员负责对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调查并给予评价意见,从而达到对此方面的质量控制目标。调查主要通过对项目组成员专业业务水平、经验;是否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了解行业性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资源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

(3)项目组所有成员在完成对相关调查后将在保持独立性的确认书中签字确认,从而达到在本项业务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质量控制。其中调查主要从经济利益、项目组成员自我评价、关联方关系、外界压力来评价对独立性的影响;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强调保密,以及不得利用在审计过程中获得信息来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3.业务审批的控制

在确认拟承接业务后,项目负责人将会申请业务承接审批。ABC会计师事务所对业务的承接审批采用业务承接审批表逐级呈报的控制方法。

(1)完成拟承接项目的概况描述。在项目组成员对了解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组成员工作落实以后,将由项目经理级别以上的项目组成员完成拟承接项目的概况。

(2)项目组意见。由该项目负责人发表对该项目是否承接的初步意见并签字确认。

(3)部门意见。由该部门负责人发表对该项目是否承接的意见并签字确认。

(4)分管所领导意见。由该部门分管领导发表对该项目是否承接的意见并签字确认。

(5)最后由发展战略委员会决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不过对连续承接业务的,分管所领导可以最终决定是否承接,如果分管所领导认为有必要提交发展战略委员会讨论,可由发展战略委员会决定是否承接。通过逐级呈报会签的程序,可以较好的对承接业务阶段质量控制进行最后的把关。

4.签订业务约定书

ABC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约定书明确且具体完整等规定了各注意事项。ABC事务所将由项目负责人或更高一级的部门负责人与公司授权代表进行签订前的交流,在双方确认无误后盖上公司的公章,同时授权代表也要签名盖章已保证具有法律效益。

二、审计计划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

ABC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计划阶段主要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对审前报表的分析;完成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水平完成识别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完成审计计划。

1.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过程的控制

进一步了解包括对被审计内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的了解。对该步骤的控制ABC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以委派项目经理级别以上项目组成员完成相关调查表来实现。

(1)委派项目组成员完成所需要了解的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内部企业状况和外部行业状况和宏观经济、法律的等状况。

(2)项目负责人分别分派项目组中高级审计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完成了解和评价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同时具体分工对还对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价,包括货币资金业务,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成产与仓储循环,工薪与人事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循环。

2.审前报表分析的控制

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完成评价,对本期审前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各个报表项目变动、主要财务指标变动方面对比上期审定数进行比较,对其中差异较大,或者有明显变化的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的汇总。

3.重大错报风险认定的控制

对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水平完成识别的控制。同样主要以委派项目经理级别以上项目组成员完成相关汇总表来实现控制,在汇总表中,要求对具体风险进行详细描述并标明对应科目,同时认定关于完整性、准确性、存在和分摊、权利和义务,判断是否为特别风险,是否在进一步审计程序时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采用综合方案实施控制测试。

4.完成审计计划的控制

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由项目负责人来进行编制。

(1)总体审计策略的编制。内容包括审计工作的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人员安排;对专家或有关人士工作的利用。

(2)总体审计策略的编制。内容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内部控制;对审计前财务报表实施分析程序;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事项;对舞弊的考虑;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计划的修改。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

ABC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他特殊项目审计。其中对该阶段的控制主要包括:

1.审计权限控制

在即将开始审计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将根据项目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及从业经验分派具体工作,这一工作的实施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审计软件的权限控制来约束。项目负责人完成工作分派后,软件将自动形成对应的权限,通过这个方式,每个项目组成员将会很明确自己本次审计项目的工作。

2.审计底稿的控制

(1)审计底稿制作的规范。通过对权限的控制,项目组成员在明确本职工作后便开展审计工作,在项目组成员开始做底稿时,审计软件将自动形成编制人、编制时间等信息,而且不能做修改,这样便可以明确该审计人员对此科目底稿的责任。在审计说明中也加强了控制,对审计说明步骤的要求:要完整包括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对索引的要求:按“科目编号+说明类型(7,8为电子文档说明,9以后为纸质审计证据+序号)”;对调整分录的填写的要求:在专门的页面填写并完整得进行说明。这些都使得审计底稿的制作更加完整规范。

(2)审计方法的运用。每个审计程序都有所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审计人员应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来完成审计程序。对于连续承接业务的,可以参照上期审计方法,把持连续年度审计的口吻一致;对于新承接业务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执业经验或者同类型行业的审计做法来完成该审计程序。

3.审计证据的控制

审计证据在审计业务中无疑是很关键的部分。ABC会计师事务所对此也有较严格的控制确保其来源的真实性。

(1)对询证函的确认。对于由审计人员陪同企业人员亲自前往银行、企业或政府机关获取的询证函,审计人员将在询证函上明确标明“事务所XXX与公司XXX于某时间一同前往函证”并有双方签字确认;对于邮寄获取的询证函,对应科目负责人必须将邮寄的信封或者快递单与询证函一起装订入审计底稿。

(2)对关键文件、合同等复印件(如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等)的取得,审计人员必须在获取复印件后对比原件,在确认相符后注明“该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并签字和标明时间。对审计证据的控制,ABC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是采取人为控制方法。这便很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履行和项目复核人的监督检查。

4.底稿完成时的控制

在审计底稿完成后,只能由项目负责人对各个项目组的成员的审计底稿进行汇集,而且在对权限的控制把握后,不会出现工作重复或者在汇集时信息覆盖的情况。同时,项目组负责人还将在结束外勤之际汇集待补资料并标明对应科目和科目负责人,交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

四、业务完成阶段审计质量控制

ABC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完成阶段包括后期数据工作以三级复核以及完成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最终出具报告。对这三方面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三级复核的控制

ABC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项目经理、部门负责人、报告签发人三级复核制度和项目质量控制(技术部)复核。

(1)对复核时间的控制:一级复核要求是在外勤结束前便完成,以便在项目组成员较齐的情况下,回答问题;二级复核则是在后期数据工作以前完成;三级复核和技术部复核在底稿、后期数据、报告及附注都完成的情况下做复核。

(2)对复核人员的控制: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同样有权限的限制,只有获得权限的该复核人员才能对本次底稿进行复核。

(3)对复核意见的控制:一二级复核意见都是以软件文件格式,清楚地标明了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对应科目等信息,也只有相对应科目的人员才能回答,并将回答好的复核意见与修改过的底稿再汇总项目负责人进行再检查;三级复核和技术部复核则直接将复核意见通过书面标记形式给予该业务后期负责人,有后期负责人来解决,同时技术部复核人也同样关注复核意见是否确实解决。

2.后期数据编制的控制

后期数据工作主要包括调整分录、重分类分录、未更正错报汇总表、TB和审计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出具的报告完成、正确。因此ABC事务所对这项工作的控制也是很关注。一般由高级审计员以上级别且参与过审计实施阶段的项目组成员作总体负责,对每一笔调整分录进行说明汇总,并且在会在底稿复核中重点关注,并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所有汇总表以及TB编制完成后都将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复核签字确认。

3.审计报告文件流转的控制

由于后期审计报告文件将经过撰稿、审核、签发等多个步骤,因此对文件流转的控制也是重中之重。ABC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文件流转记录表对这些步骤进行控制。文件流转记录表附于报告文件最上方,随文件一起流动。在标注被审计单位,文件标题等基本信息后。每一次的流转完后,该步骤的负责人将签上名字和日期,从而证明该文件已确实通过该步骤。整个的流转包括:

(1)撰稿,由负责的项目组成员撰稿完成后签字;

(2)审核,由项目负责人复核修改后,签字通过;

(3)会签,由技术部负责人复核修改后,签字通过;

(4)签发,由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部门领导复核修改后,签字通过。其中修改工作都由撰稿人根据各级审核的反馈意见修改,各级审核修改通过后才签字确认;

(5)报告的装印,完成前4项步骤后就可以进行装印、加盖公章的工作,同样需要文印室和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完成后进行签字确认。通过层层的流转签字确认,每一份文件的每一项步骤都有专人负责,权责明确,控制也比较到位。

五、ABC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不足之处

1.调查和计划工作落实的不足

ABC会计师事务所,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完成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经理层诚信度调查表完成中,并没有完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填写,尤其是非首次承接业务,审计人员大都以上年为依据或以自己的印象填写。ABC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承接阶段工作中有一项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调查表,以及项目组成员保持独立性的确认书,这项程序的实施是为了确保项目组成员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但这些方面都经常被忽略或者不重视。

ABC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计划阶段工作中。对审计计划的编制会有一定程度的延期。可能是因为时间的紧迫或是工作的繁忙,会有在审计实施阶段或者是业务完成阶段补审计计划的做法。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它不单单是个书面的计划。

2.项目组成员委派的不足

ABC会计师事务所部门主要的项目组组长都会定期近期审计时间与人员的安排。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具体执行业务的人员会经常临时变动,对一项审计业务的外勤时期内偶尔会出现项目组成员分批前往的现象,这不仅给项目负责人分配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不方便被审计单位接待等工作;与此同时对项目组成员的选择也并未完全是按业务所需的必要素质、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这同样会影响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从而影响本次审计的审计质量;另外由于ABC事务所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使对项目组成员的委派更加难上加难。作者曾在实习过程中遇到过某部门应在短时间内离职多名核心项目组成员,导致该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继续进行审计业务的尴尬情况。

3.复核意见落实的不足

在复核人复核方面,由于复核人的不同,不同复核人有其自己的复核习惯,这便对复核意见的表述以及复核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同时存在二级复核早于一级复核的情况,使得二级复核对于一级复核进行再监督控制未能切实履行。

在复核落实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1)复核意见不回答。这种情况虽然比较少,但仍然存在。原因一般是项目结束后部分成员派往其他项目或做这个科目的人不在、公司资料不提供无法回答等;(2)复核意见不完整或没能确切解决。这种情况目前最多,主要系问题回答人员无法胜任回答问题的能力,或者避重就轻的予以回答以应付各级复核;(3)复核意见回答的不规范。可能仅仅就两个字,已改之类的话,无法让复核人员能直接查看问题回答的情况。(4)接手做后期的同事无法较好的理解之前的回答复核意见,对后期数据的制作带来影响。

六、对上述不足之处的建议

1.设立调查和计划工作的复核程序

针对调查和计划工作落实不足的问题,确实落实这些程序变成了关键的解决措施。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可以对调查计划工作进行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

上述被忽略或不重视的工作并非不够重要,他们都是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可能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或者是工作的繁多而对此的忽略,同时我认为,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这类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在外勤阶段都有所接触,项目负责人更是了然于胸。而只是没有落实与正确的程序中。没有清楚的记录或者填写相关的表格。在审计完成阶段有严格的三级复核制度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复核意见进行回复。同样在业务承接阶段最后一步逐级提交业务审批表时,对这些关键步骤、调查问卷、汇总表进行复核并对复核意见的反馈进行再监督。督促这些关键控制点的落实。同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可以不定期的与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更加熟悉了解公司现阶段的基本情况。

2.落实项目组成员的选择控制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针对项目组成员的委派的不足之处应从两方面来进行解决。包括切实落实项目组成员的选择控制,以及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1)规范对项目组成员的选择控制。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中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下列事项已评价针对业务特性时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①是否熟悉相关行业或业务对象;②是否具有执行类似业务的经验,是否具备有效获得必要技能和知识的能力;③是否有足够的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成员;④是否能在本次审计工作中按照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保持独立性。ABC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在业务承接阶段规定了明确的程序评价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独立性情况来确保了本事务所确实具备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因此确实落实则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

(2)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保证有足够的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员。在考虑雇用阶段,制订严格的雇用程序,以选择正直的、通过发展能够具备执行业务所必需的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取措施持续保持和加强从业人员的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加强职业教育、职业发展、培训,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指导新员工等,从而避免因人员流失带来的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

3.落实完善三级复核制度

针对复核意见落实不足的问题,重视项目质量复核,保证三级复核的落实是重中之重,这便需要所有复核人员以及项目组成员的重视与实行。

针对复核人的问题,不同的复核人有自己的复核习惯这无可厚非。但是针对具体科目的复核要点应完全复核落实,充分考虑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对复核的要求。包括:(1)工作是否已按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业务准则的规定执行;(2)重大事项是否已提请进一步考虑;(3)进行恰当的咨询,结论得到记录和执行;(4)已执行的工作是否需要改变性质、时间、范围;(5)已执行的工作是否支持形成的结论并恰当记录;(6)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恰当;(7)审计业务目标是否实现。并详细描述所需回答的复核意见,并持续保持关注复核的落实情况和对项目组成员给予指导。同时在项目实施中,一级复核人员、外勤主管应将复核时间尽量提前,以便在项目组成员较齐全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同时也避免二级复核早于一级的现象。

针对项目组的复核落实。所有项目组应重视复核意见的落实,理解各级复核意见的所提出的问题的本质,若有不理解的方面应及时的与复核人进行沟通;彻底杜绝复核意见不回答的情况,对某些项目组成员刻意的逃避回答问题给予一定的处罚;回答问题应切中题意,项目组成员回答完的问题应要求一级复核人员、外勤主管再复核一遍,确定是否准确的把复核意见所提出的问题清楚的解决了。如果未打到要求,可以再做修改等;同时还应做到复核意见回答的完整,不仅要在工作底稿中做出修改,对复核意见的回答也要详细描述或加注索引号说明。(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杭州 310018)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浅谈“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会计课堂

[内容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动手型人才的基地,学校设立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要,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向为一线会计工作人员如出纳、银行、往来账、分类账等,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必须大量嵌入案例,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会计 教学 案例 实践

随着近年来各层次会计教育的大幅度扩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工作经验和安全性。所以我就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初浅的见解,以备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前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课堂模拟度不够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岗位胜任能力强、具有较好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在现在的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课堂教学讲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后专门安排一至两周的模拟实习,这种教与训相脱节的课程设置方法,使学生在“学”时难理解,不能很好掌握就理解掌握的内容,在“训”时初步接触大量原始凭证,不知所以。 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实物比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理论依据,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为了分章讲解,小型案例引入较多,学生无整体感

在会计学原理课堂讲授中为了配合各章内容,所举实例多为小例子,非常零散,没有一个连贯性,而且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让学生无整体感。如:讲成本核算时,原材料领用分录为: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贷记原材料;而在讲管理费用时,领用材料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原材料;在讲解销售费用,领用材料分录为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原材料,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这是同一笔业务,在月末我们应根据领料汇总表做一笔分录就可以,这样人为分解的讲授法使学生头脑中无整体感。

(三)课程体系性不强,使学生学完后对做账全过程体会不深

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分章节介绍各部分知识,而对流程性内容介绍较少,学生的直观性接触差。比如在讲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时,介绍了未达账项的四种类型,讲解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调节原理,但恰恰就是如何查找未达账项这一块,因实例不典型使学生在拿到银行的对账单时不知从何查起,也不能找到相应的技巧。

(四)会计师资在实践能力上普遍存在欠缺

有不少会计学原理的老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只能就书本讲解,老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最后考试就是机械地记忆,有些学生学完会计学原理课程后只晓得借贷,为什么借贷,如何正确的借贷,期末如何主动进行账项调整,都不得而知。

二、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会计人员如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最终如何对外传递会计信息也即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学生在初接触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有些“晕”,主要原因就是会计的思想概念还未形成。会计案例是根据会计目的和要求,对各种类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重现,并加以综合整理,选择出生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实例,编写出的具有典型性的会计实例。把这些会计实例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它可以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考虑问题,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会计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会计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技能。案例教学就象一座联系社会生活和会计学课堂的桥梁,它能使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反映到课堂上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较大的变化。

三、会计学原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步骤

(一)树立以老师这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主休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按照不同的课程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

(二)循序渐进引入案例教学法

为达到培养动手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职校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在简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后,建议引入全套某企业的模拟账务资料,采用真正的账证资料,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工作步骤,讲述会计期初的各种建账建制工作、日常业务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期末账项调整工作及后期结账方法,将各类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各操作过程中,在每一过程中插入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

1、高效的教学组织

由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通常是在师生热烈的相互讨论和正反方激烈的争辩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鉴于此时的任课教师只能定位于引导者、备用信息库等角色,所以应该将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定位于活动的中心。使其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能够最佳地接受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所传输教学信息。

2、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学原理课程所涉及的会计案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会计实践里通常只有同一趋向的近似答案,而不具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在组织每次课堂的案例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特别应注重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认识问题可能存在的差异,巧妙地提示:学生应关注各单位财务活动具有差异性,如运输劳务收入的取得,对一个制造类企业而言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对一个物流公司来说则应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3、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

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任课教师能否将其科学开发出的典型案例提供于课堂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典型案例的科学开发是任课教师将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政治、经济事件或法律案件,通过科学地删减、加工、整合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行文简洁、是非分明的文本,使之可用于课堂介绍、分析、研讨的过程。开发典型案例最忌粗制滥造,因为粗制滥造的案例不仅会导致课堂研讨的混乱,而且会引起参加案例教学活动的学生的厌学、抵触或反感。

4、改革考核方法,实行过程式考核

传统会计学原理教学中一般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一张试卷,很少将学生的参与过程纳入考核中,所以学生主观上参与实践的热情不高,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反正又不打分。所以,如何使案例教学引起学生的关注,加强考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手段。 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理论成绩,一部分课程实验成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如何上好每一堂会计学原理课程是广大职业学校老师需要长期研讨的问题,引入案例型教学模式不啻为一种有效尝试,而如何组织案例的编写、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更是一堂案例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新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与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而如何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并购过程和结果,这对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问题进行了规范。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规定进行了分析,并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合并范围变动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案例说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界定。

【关键词】控制权 合并会计报表范围 案例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

控制是确定合并范围的关键,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这种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即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该列入合并范围。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具体规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改进:

(一)以表决权作为是否控制的判断依据

由“权益性资本”为判断依据改为以“表决权”为判断依据,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二)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

强调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新准则确定各子公司是否应纳入合并范围,应以“控制”作为判断标准。同时,这条规定也弥补了原规定中对虽然拥有过半数权益性资本但并不实质控制的情况的缺失。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下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该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新会计准则也规定“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母公司直接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控制一个企业过半数的表决数,即可认为存在控制权,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能清楚地表明这种所有权并不构成控制”的规定如出一辙。

(三)新会计准则考虑了潜在的表决权因素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当考虑企业和其他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

(四)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范围

新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扩大了合并范围。也就是说小规模子公司、特殊行业子公司、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破产子公司等也要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就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债务,并会使隐藏的债务暴露,这可以防止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同时将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集团的真实业绩。

(五)把子公司分为两种:纳入和不纳入

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子公司分为“纳入”和“可以不纳入”,新规定更加明确,赋予了合并主体更少的判断空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合并范围变动的几点思考

(一)合并范围实务中注意的事项和问题

1.在判断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时,除了暂行规定所给出的情形外,是否还需要对股权比例有一定的最低要求,例如40%,才能将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处理原则:股权关系是判断合并的先决条件,但不必设最低持股比例,应重视控制的判断条件而非持股比例。

2.对于母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0%,但认为对其不具有控制权的被投资单位,是否应当纳入合并范围。处理原则:为避免利润操纵,应纳入合并范围。

3.资不抵债但仍持续经营的子公司应当纳入合并范围。

4.母公司虽然对其子公司持有50%以上权益性资本,但已将此子公司委托给其他企业经营管理,或者由其他企业承包。这类子公司是否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母公司是否还需要按权益法核算该子公司,如果母公司受托经营管理或承包经营管理其他企业,这类企业是否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若受托方需要合并被委托经营的单位,是在合并会计报表层面先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再进行合并,还是在受托方报表先采用权益法核算再进行合并。处理原则:

(1)委托方的处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的因素包括有无委托性质、控制与否、期限长短、获利方式、风险报酬是否转移等。无条件的不合并,有条件的应当进行合并。

(2)受托方的处理。考虑控制与获利方式,有股权的应当合并,无股权的则无需合并,同时考虑风险报酬的转移。

(二)规范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措施

合并范围的变动,必然会对整个合并会计报表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净利润、现金流量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合并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和质量。所以,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操作空间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否则,如果合并范围随意变动、变更操作被滥用,将会加剧已经非常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规范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

1.尽快从理论上研究合并范围变动时如何界定其中存在的会计操纵和会计造假,怎样对合并会计信息进行修正,制定相应的规范以确保各期合并会计信息符合一贯性和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2.对各种允许合并范围变更的条件需要作出明确的定性和定量界定,并在实际实施时严格把关。

3.增加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内容,笔者认为应该披露所有符合现行规定新纳入或退出的子公司的相关经营和财务资料,并披露范围变动影响合并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数,以便报表使用者能对变动的影响作出自己的判断。

4.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应该将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作为一个重要的审计项目和风险点加以控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合并范围变动进行整体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而且还需要完善专门针对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审计的操作规范。

5.修订和完善有关合并报表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对滥用合并范围变更的行为采用追溯调整法。

6.虽然ST类公司利用合并范围变动来操纵利润的比例与普通公司并无很大差异,但是相对来说其影响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对ST类公司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应有更明确的规定。

三、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案例分析

例1:有一家外贸企业A公司,主业是服装出口,但近几年受到国内外宏观政策影响,效益一直不佳,为扭转现有局面,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与其他企业合作新设了一家房地产B公司,股本1个亿,其中A公司是B公司的参股公司,参股30%,且不具有实质的控制权。但A公司并不是直接持有B公司的股权,而是通过A公司的另一参股20%的C公司的全资子公司D公司直接持有B公司的股权,D公司其他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但A公司对C公司有实质的控制权,因为A、C、D公司法人代表均为同一个人。在2007年末财务决算时,A公司没有合并C公司的报表,也就是C公司属于表外公司,A公司将C公司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来反映。C公司也没有将D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C公司对D公司,D公司对B公司均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来反映。

分析:根据新准则规定,2007年合并财务报表时,A公司、C公司处理不妥。正确处理应该是:

(一)A公司应当按照控制原则将C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二)C公司毫无疑问应当合并D公司报表,因为D公司即是C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且C公司对其有实质的控制权。

例2:续例1,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也随着A公司对房地产市场的把握程度不断增强。A公司又与其他企业合并注册一家房地产公司E公司,拥有E公司60%的股权;股权仍由C公司的全资子公司D公司持有,因A公司没有合并C公司的报表,自然E公司的资产、营业收入也无法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对此,A公司是这么处理的,将E公司的60%股权转由A公司的另一控股公司F公司持有,这样解决了E公司资产、营业收入无法合并进来的问题。

分析:A公司这种做法的本身,就证明了A公司对C公司有实质的控制力,否则怎么能将C公司对E公司60%的股权,转由F公司持有。企业期末不如将C公司直接纳入合并范围,C公司将D公司纳入合并范围,D公司合并E公司报表,对B公司的股权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反映,这样就很清晰了,也完全符合新准则就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的界定。新准则2008年在所有大中企业都开始执行了,但对于新准则的理解,还需随具体会计业务的展开而不断加深,会计核算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当好参谋。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国内商誉会计实务合理性案例分析

摘要:商誉问题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原因是由于商誉对于企业的影响以及意义越来越凸显。金融危机的到来席卷了全球大部分国家,有的企业在危急中丧生,但有的企业虽然在萧条经济的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由于商誉的存在坚强的活了下来,可见商誉的重要意义不容小觑。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对于经济的指导不仅需要与国际接轨更需要稳准,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多次对于商誉问题进行修改,但是仍旧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说明商誉的账务处理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合并 商誉 合理性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采用的是购买法,即实施合并的企业以现金或其它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支付代价,购买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而实现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购买法下,实施合并的企业在合并日,将购买的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记入实施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我国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的合并报表是以数值列示商誉的,然而,对于合并日的会计处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作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此核算法下,购买成本大于被合并方净资产的部分不确认商誉。我国会计权威认为,购买时超出净资产的部分认为是合理的购买行为,所以不确认为商誉。

虽然没有学者明确提出我国会计在处理商誉时应当将其入账,但是有学者曾经提到商誉是以组织为载体的一种重要资产,现行会计准则仅仅确认了这种资产的一部分,导致了相当规模的企业资产没有在帐面上得到反映,掩盖了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仅如此,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商誉问题并不被会计准则所关注,导致了,我国关于商誉的确认计量入账都没有一至的规范和要求。多位学者也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我国商誉确认相互矛盾以及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大量增长,商誉的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对于我国的企业不仅仅是会计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要求,更是对我国企业成功合并有力支持的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个有利的会计环境,促使会计准则相互统一。企业合并中商誉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而是与企业资产整体一起确认转让,它表现为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超过了本行业平均水平或正常的投资回报率。商誉就犹如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商誉也可以被称为企业的“魅力”,由于商誉的抽象和无法衡量,因此在企业合并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企业合并浪潮的高涨,企业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成为会计实务和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对于企业合并的商誉问题,各国会计对于商誉会计处理都有不同之处,各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差异,合理的处理商誉能为合并方带来潜在的利益能说明企业合并中反常的现象,对于企业合并中商誉入账问题我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我们以这个案例为基础分析商誉入账的价值以及意义。

吉利汽车在瑞典与福特正式签约,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100%股权,在收购之前就有国内有媒体习惯性猜测吉利收购纯属“作秀”、“炒作”,而后质疑“吉利钱从哪里来?”、“福特都经营不好,吉利能玩得转吗?”,甚至还有臆想者断言“沃尔沃的高成本将拖垮吉利”、“吉利的低端品牌形象将毁了沃尔沃”等等。吉利此次的收购活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不仅仅是一次收购活动,还是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

沃尔沃的软肋是盈利能力不足,原因是在金融危机后高企运营成本遭遇销量下滑。而吉利的核心能力在于领先业界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中国汽车市场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从以上财务数据可以提出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沃尔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拥有大量的负债,如果不是福特公司对沃尔沃的资金支持,沃尔沃汽车就已经面临了破产的困境,吉利控股集团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去购买这么一个“包袱”?然而总裁李书福还说十八亿美元很便宜。但是这么“便宜”的沃尔沃却需要吉利进行大规模的融资,使吉利在短期内负载累累: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向吉利万源账户注入5亿元资金,之后另注入了25亿元;国内银行提供4.39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和成都银行各提供20亿元和10亿元低息贷款,三年内吉利仅需付约三分之一的利息,三年后酌情偿还。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消息一放出来,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各家媒体各持己见,有的认为吉利是蛇吞象,有的则认为这是大受笔。追其原因是由于吉利集团冒着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去收购一个并不被看好收购后在中国市场能够带来利益的一个庞大的品牌。

沃尔沃虽然然拥有价值15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且还是老字号,它的安全性能无车能敌,是很多消费者信赖的汽车品牌,为什么此次收购不被看好呢?从沃尔沃方面来讲,首先,沃尔沃在福特集团旗下处于多年的亏损状态,已经给福特集团非常大的财务压力,其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其次,净资产中包含了大量的固定资产,例如厂房,生产线,这些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很差,对于企业提高盈利能力起辅助作用,净资产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存货,存货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那么其账面价值必然大于可变现净值,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要从净资产中减除,这样一来,沃尔沃潜在流失的净资产不可小视。从沃尔沃吉利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举借大量外债购买沃尔沃会造成巨大财务压力,而且还面临消化不良的问题,排除资产以及技术的整合问题,吉利自己本身背负了很多负债,再加上沃尔沃的负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的盈利,一旦资金链断裂出现资不抵债,后果不堪设想。

这么多的问题,难道吉利就没有考虑到?当然不可能,但是为什么沃尔沃处于连年亏损和大量负债之中却能够卖给中国市场十八亿这么高的价格?主要原因是因为商誉的存在,这也是其一项资产,然而这项资产却被忽略了。沃尔沃的净资产是十五亿美元,吉利花了十八亿美元把沃尔沃娶回家,那么多出来的这三亿美元就是商誉。

商誉=合并对价-被合并方净资产=18亿美元-15亿美元=3亿美元

总裁李书福正是看到了商誉带来的巨大潜在利益所以会在此时沃尔沃糟糕的财务状况下花了巨额资产不惜借大量外债来购买沃尔沃。事实也证明了沃尔沃并没有让吉利控股失望。从08~10年的股票走势图中可以清晰的得到结果,虽然大盘的走势低迷,但是并购的消息一出来吉利控股的股价就一枝独秀不断攀升。

商誉在此次收购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在于,商誉是此次收购活动的动机,这项资产解释了之前诸多问题,而且用直观的数据说明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获利依据。

根据我国对于商誉入账以及合并报表的规定,商誉科目只入表不入帐,合并后的分录却有区别,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差额产生的商誉不作调整。也就是说吉利收购沃尔沃做的账务处理是双份的,这样的结果第一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务资源,同一件事有双重的标准,第二,商誉没有在账面的到反映,也就是无形中忽略了企业的一项资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资产。沃尔沃的商誉是吉利控股收购的主要目的,而却没有在账面上体现,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重要性。

合并商誉产生于企业合并,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合并表明,合并商誉占收购价格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应正确地确认合并商誉,否则将有悖于被并购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我国企业的控股比例主要以国有为主,有时在企业进行合并中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部分的投资部分不能充分表示为商誉,即此部分并不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使企业的价值增加,例如,我国国内的企业合并时归于国有,国家会用高于企业净资产的资金以及其他购买手段合并一些企业,以达到整顿分散企业的目的,例如合并山西的煤矿,虽然这些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符合国家收购的价格,但是由于国家要实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更加有序和便于管理等原因,被购买方以较低的净资产实现了企业合并,所以超出净资产部分的成本不能有效的合理的确认为商誉。我国会计界权威认为,合并成本大于企业净资产的部分是正常的购买行为。所以为了统一我国的会计政策,在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产生的控股合并产生的商誉不入账。

我国的企业寿命偏短,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相对于国外同等规模的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目前还是处于劣势。国内的企业过分的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了企业目标的偏差,不是拥有最大的规模的企业就是盈利最高寿命最长的企业。商誉的确认从狭义来讲是会计处理的问题,但是广义上他有他独特的创造利益的魅力。核心商誉论:被收购企业存续业务“持续经营”要素的公允价值;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和业务结合的预期协同效应的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把其称为核心商誉。“持续经营”相信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商誉是衡量这种持续经营的能力标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着装邋遢形象一般的人和穿着正装形象大方得体两个人一同去推销东西,一定是后者的业绩高。对于商誉也是一样,拥有了商誉即使有相同质量品质,相同价格的竞争者加入同行业,由于商誉的存在对于企业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冲击。

国家整合企业为了便于管理,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最终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国家实施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企业以及经济的发展,那么如何衡量决策的准确性以及企业合并后带来的效益呢?商誉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尺,超出企业净资产那部分的合并成本确认为商誉并入账以后,按照有效的方法予以摊销,剩余的价值才是企业真实的利润。

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的企业兼并国外的企业时,除去资产总值还有一大笔的合并成本,即商誉,这部分价值有时会相当于其他资产的总值,所以在日渐发展的我国企业不可小视商誉的存在。

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的案例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部分形成的商誉只入表不入账的的规定的解释是,此行为属于购买的正常行为,所形成的商誉属于购买行为所付出的正常代价。但是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以及说法并不能解释吉利控股收购行为,也无法解释在收购的风声刚传出,吉利控股的股票价格在熊市独树一帜。从吉利的案例可以看出商誉的重大意义不将商誉入账无疑是一项损失。多位经济学家分析此案例,都是用文字来进行分析,不仅不直观,而且也无法在账面上得到体现,也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将商誉在账面上得到体现,就不需要做一些抽象的分析,而且更直观的反应收购的目的,这也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商誉在合并报表中充当了一个平衡报表的“备抵账户”的角色商誉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商誉的会计处理表明了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商誉的态度。由于商誉的重要性,商誉应该引起我国会计准则足够的重视,我国的会计处理应当与国际会计处理相同,向发达国家靠拢,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中不仅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商誉,还应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入账。体现出企业商誉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帮助校正企业的价值目标,促使我国企业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向长寿命高效益发展。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会计基本假设的别样内涵及其案例分析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遵循会计基本假设,为企业正常开展会计核算提供了基础。不容忽视的是,有的企业保持了会计基本假设在形式上的合理性,其经济业务事项却超出了会计基本假设之下的业务实质的合理程度,人为地赋予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以“新”的解释:突破会计主体利益、创造持续经营条件、假借会计分期和虚拟实物计量,设计和安排了与会计基本假设所涉及的概念迥然不同的业务,虽然这样的业务没有打破会计基本假设的平衡,但本文案例的列举和相关企业问题的发生,描绘出企业会计基本假设的别样内涵,也提醒有类似问题的企业引以为戒,不要触碰会计基本假设的底线。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反映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既要强调会计处理的立场,也要站在会计主体利益的立场,避免会计主体空间范围在利益纬度上的失调。

某房地产开发商A公司异地投资开发商业地产,因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建立沟通协作关系,遂委托项目所在地的某建设承包单位B公司办理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B公司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比较熟悉,要求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以B公司的名义办理,A公司授权以B公司名义办理相关的建设手续。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约定A公司负责筹集资金,建设项目的实际产权人为A公司,待项目完工出售后,转让收益由A公司获得。虽然项目进展顺利,但纠纷随着楼盘的售出而发生,资产处置所得流入B公司,而B公司并不按照协议约定将收益交还A公司,俨然以项目的实际产权人自居,项目建设过程中,A公司缺乏对项目的动态管理,B公司随意列支开发成本,转移截留开发收入,使A公司难以主张权利。A公司不得已将B公司告上法庭,并向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了尚未出售房产的财产保全,A公司从此走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考虑到协议约定以及B公司的暗箱操作,A公司维权的可能性小而成本巨大。案例列举的当事人企业,因工作失误或谈判处于劣势等原因,将原本应由企业确权的经济业务事项,拱手送予对方当事人,使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与交易结果发生偏离,造成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损失。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的生存条件和经营状况,停业的可能性和大规模削减业务的事实,是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充分必要条件。

某医药生产企业C公司在国内多个城市出资设立医药经销公司,其设立在某城市的法人医药经销企业D公司,受当地市场竞争的影响,业务规模萎缩,市场占有率不足,C公司决策暂时退出该区域市场,并将D公司工作人员召回或解除劳动合同,租赁的经营场所到期后也不再续租。为保持企业的药品经营资质和一般纳税人资格,C公司配合不再持续经营的D公司虚构采购销售业务,借助关联方关系,为D公司虚构营业收入300万元,制造了公司依然维持较高业务规模的假象。D公司前员工不满公司的解聘,将公司不再持续经营的事实分别向当地工商、税务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了书面反映,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组织工作人员查实情况,D公司没有满足药品经营所需的场所,也不能提供证明货物流动的运费发票、入库单和出库单等证据,事实面前,D公司不得不接受处罚。虚增营业收入,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虽然不以牟利为目的,但虚开发票的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用会计舞弊掩盖大规模削减业务的事实,以期保留相关经营资质,是以一种违法行为掩盖另一种违法行为,违法成本高,得不偿失。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某主营仓储租赁业务的E公司,提供货物保管和场地租赁等服务。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组织年审,审计人员在查阅E公司与客户签订的仓储合同时发现,E公司的固定客户较多,但合同履行期限很少有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E公司财务人员解释说,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签。从仓储租赁业的惯例分析,长期客户为了限定仓储企业收费涨价,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通常要求与仓储企业签订期限较长的合同,仓储企业为了稳定客源,也会选择信用好、知名度高的客户签订长期合同。E公司的长期客户F公司正巧是审计人员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审计人员通过其他审计组的工作人员查询E公司和F公司之间的仓储合同,发现合同期限是五年,费用标准也不同――竟然存在两个版本的阴阳合同。原来E公司与客户签订五年期的仓储合同(阴合同)后,又要求对方逐年签订一次合同(阳合同),但合同金额和履行期限空栏不填,阳合同也不交给客户。如果当年营业收入等业绩考核指标预计能够完成,就要求客户少交部分仓储费,通过人为操纵的会计分期来实现业绩考核目标。审计人员进一步检查发现,E公司还存在将部分仓储收入转入私设的银行账户中的违法行为。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以物物交换为代表的“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原始的交换媒介――在一定范围内、少部分行业中仍然扮演着货币计量的角色。

某民营钢厂G公司欠供应商H公司的货款,债务到期但G公司无理由拒绝支付,在H公司反复催要的情况下,G公司承诺给予对方以钢厂副产品水渣、焦油等充抵货款,水渣、焦油等钢厂副产品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对于处于供应链上游的H公司而言,因为没有下游市场客户,无法对外销售,短期内也不可能变现。H公司只能再次协商G公司,请求钢厂将所谓的抵账货物转卖给其他有真正需求的客户。在这一过程中,钢厂达到了延期支付货款的目的,钢厂个别人员也实现了个人利益,而供应商虽然在抵账、转卖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中间物过程中,产生了部分应收账款的损失,但最终收回了大多数的货款。似乎,钢厂和供应商都实现了双赢。事实上,这样的非货币计量行为中,钢厂赚取了别人的信用却失掉了自己的信用这是钢厂在供应商选择上具有较多话语权的行为表现,也是一种以损害供应商利益为代价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