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

时间:2022-04-28 10:07:49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中医论文 中医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上发展中医,仅仅使用中文是不足的,在国际间广泛应用的英语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医诊断学》 作为中医的基础学习,学术界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关注日益款增加,有关于此的研究与论文不断出现。在实际应用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这里对于《中医诊断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

摘要:《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应注重整体恒动、类比推理、一分为二、司外揣内、经验再现、模糊判断、病证同辨等思维方法教育,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始终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思维能力;教学

对颇具思维特点的中医学的学习研究,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步骤、思维品质等思维能力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作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渗透较多的《中医诊断学》,其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正确、科学、适应本学科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生的灵感悟性有较大发展,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从诊法到辨证,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整体恒动的思维方法

中医认识疾病,首先是把疾病看成是人整体的病变,并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去分析,是全面考虑外与内、局部与整体、患者与自然各个方面的多参照系、多变量、全方位的思维过程,根据体质强弱、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四季交替、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相关因素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思考。同时认为,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全过程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诊断注重在疾病盘根错节的复杂表现中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中医学主张认识疾病,要把心理情绪、性格嗜好、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心理等领域的病因,身心同辨,从而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2 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是中医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高烧患儿面见青色便是肝风内动,病人眼眶周围发黑多是肾虚,口甜为脾病,口成属肾病,这些即是根据五行学说,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所得出的诊断结果;又如,根据自然界风性主动、寒性收引、燥性干涩等特点,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把具有“动”特征的眩晕抽搐等归属于“风”,把脉紧、毛窍闭塞等具有“收引”特点的症状诊断为“寒”,将唇、舌、鼻、咽干燥少津等具有“干”的特征症状归结于“燥”等。类比推理法的运用帮助人们启发思想,触类旁通。类比的运用还体现在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某一模型(如典型的疾病或证候表现)进行对比,如果主要特征与对比模型相符,诊断即可成立。但类比的结论有时是或然的,更由于古代夸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忽视类比事物间的差异,这类推导带有比附色彩,有时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

3 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疾病的证候表现千端万绪,如何将纷繁的病情表现理出一个头绪,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本质性的方面,中医便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其诊法着眼于两种对立的症状或体征上,如望诊“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闻诊声高气粗为实、声低气怯为虚,问诊口渴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切诊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等,这些都是从两个对立面来分析其究竟偏胜于哪一面,断定其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及其预后。

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在一些特定疾病中的运用更加显示出其优势所在,如水肿之阳水、阴水,黄疸之阳黄、阴黄,疮肿之阳证、阴证,斑之阳斑、阴斑等,这些诊断无疑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4 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整体观察下的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和病,是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材料,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及“有诸内者形诸外”的基本原则,根据外在“象”的表现,不打开人体这个“黑箱”,司外揣内,以“象”测证,推求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以判断其症结所在。

5 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

对于一些疑难杂病、疑似症的诊断,常无确切依据,可参照名老中医或自己曾经诊治类似病证的办法,采取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治。另外,“无形之痰”的痰证、“久病入络”的血瘀证等的确立,医生灵感与悟性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着对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6 模糊判断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多种不够精确、并非特征性的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的综合评判,达到明确的诊断。临床上许多病情表现,是难以精确表达的模糊信息,如少神、倦怠、痞满、脉象有力、无力等,缺乏客观定量的依据,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所主的病证,更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所以临床诊断时,主要应将各种症状有机地联系起来作相关分析,进行模糊思维,求得病证诊断的“近似值”,这种方法看似不够精确,但由于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作出的评判.因而能从整体上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7 病证同辨的思维方法

对于掌握了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医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判断已不可能仍旧单纯停留于宏观辨证的结果上,诸如水肿(脾肾阳虚证)、腹痛(虚寒型)等,因为这种司外揣内所揣到的“内”,实际上不过是一个代名词,医者往往还要进一步弄清病变实质究竟是什么?对于患者来说,也不满足于诸如喘证(肾不纳气型)、眩晕(肝阳上亢证)、咳嗽(热邪犯肺证)等诊断结论,他还要求医者对自己的病做出一个诸如肺心病、高血压、肺炎等比较明晰的现代病名诊断,这也是任何医生在临床上所不能回避的事实。对于疾病本身来说,单纯中医辨证有时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作出科学的预见,如早期肝癌病人如不借助现代仪器,仅凭医者感官进行望闻问切,很难明确诊断;直肠癌所引起的腹痛、便脓血单凭中医诊断也难以对其预后作出科学的判断。对于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实验室检查异常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sAg(+)、慢性肾炎蛋白尿,若单凭四诊辨证已明显不能得出诊断结论。对于宏观症状相似而实属不同的疾病,如胃溃疡与溃疡癌变,胆囊炎与胆结石,这些便需要现代诊断手段如胃镜并活检、B超和X线造影分别确诊。对于一些中医疗效不甚确切的疾病,诸如肺结核.仅停留在肺肾阴虚证的诊断上,不如通过x线明确诊断后,尽早采用抗结核药物有效地进行治疗;又如月经量多假若由子宫肌瘤引起,若能借助现代检测手段明确诊断后,及早手术治疗,其效果便会更好一些。总之,尽管中医诊断颇多特色,但其优势与劣势并存,长处与短处兼备,作为现代中医,其诊断如能在保持中医优势的前提下,同时运用西医辨病来进行思维判断,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现象与本质同辨,岂不更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仅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不够,更要注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因此,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将科学思维知识渗透到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适应中医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中医诊断的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水平。

中医诊断学论文:论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摘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需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3.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中医诊断学论文:留学生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 中医诊断内容纷繁复杂,留学生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该课程的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在留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留学生特点的教学建议,并着重指出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兴趣、督促学习。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诊断;教学方法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h动画、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淫、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h动画,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中医诊断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试卷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学生主观认可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医诊断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特点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师生双向交流。该教学法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维持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兹报告如次。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2008级和2009级共8个教学班,分年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个教学班共218人,对照组4个教学班共209人,所有学生均通过普通高招入学。两组教材均使用朱文峰主编的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均由笔者担任授课教师,理论教学和见习教学时数完全相同。两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人体解剖学》的考试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实验组:实行案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第一步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串讲本节教学内容,并回答学生在预习本节内容时所遇到的难点。然后教师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原则,引领学生概括出证型的基本特点和鉴别方法。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第二步引入临床医案。将上一教学单元结束时发放给学生的医案让学生再次研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公推代表发言,回答医案后的思考题。然后由教师对每组的发言逐一点评,最后归结出正确答案。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提出不同意见,并可相互补充和纠正,教师最终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布置下一教学单元的预习内容,并发放下一单元的病案和思考题。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

对照组: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等不同内容,进行相应讲授。每一教学单元结束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单元教学内容,并布置本单元思考题,下一教学单元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

1.3 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试卷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组学生主观感觉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试卷成绩比较 实验组试卷成绩与对照组试卷成绩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2.2 两组学生主观认可情况比较 两组学生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方面,依照自我感觉,以百分制进行打分。结果表明,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见表2。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其将长期以来学生养成的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并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和推理。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来看,其确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案例法教学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知识预习和病案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加重,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余自觉地投入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才能使案例法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病案准备上,应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病案,只要涵盖本教学单元全部内容即可,不可选择涵盖多种病证的病案,以免学生分析困难,造成厌学和畏学心理。在病案作者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学生熟知的名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多选教师自己的临床验案,增强病案教学的生动性。另外,案例法教学也为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非常熟悉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理解的角度,明确重点和难点,从而适当选择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正确引导与启发,适时组织讨论。再者,案例法教学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是唯一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与其它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医诊断学论文: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法的思考

摘要: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其在我国中医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受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国情的限制,因此在教学中有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PBL教学

三年制的高职高专中医教育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我校对中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中医诊断学只有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50学时,实践教学只有4学时,但中医诊断学内容繁杂,教师只有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法,因此使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依赖性较高、主动性不够、缺乏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笔者设想在某些教学内容中进行PBL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强学生四诊、辩证及辨病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笔者在讲授完四诊的内容后,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又刚学完望、闻、问、切基本诊病方法,因此将PBL引入心与小肠病的辩证教学。课前我们划分了学习小组,选拔了学习小组长,设置了一些问题,如:心和小肠的生理功能?心病和小肠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心病和小肠病的常见症状?继而归纳心和小肠的常见证候,学生明确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后,运用图书资料、电脑学习软件、教学录像以及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和相互讨论。课上请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同组同学予以补充。各小组汇报发言完毕,笔者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如心脉痹阻证,分别是由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等致病因素导致心脏脉络痹阻不通,故根据不同病因的证候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并强调在临床中相互兼夹为病较为常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表明,笔者精心策划的这次PBL教学,不但使学生准确掌握了心与小肠病辩证的证候表现、辩证要点、鉴别要点,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消极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为今后步入社会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教学理念更新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必须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教师,不但对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学、中医临床各科等相关学科知识。如我们在进行肝与胆病辩证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及肝阳化风证这四种证型,笔者在课前提出了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在学习肝郁气滞证时,如何用整体观、恒动观,认识其演变的规律。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并在必要时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及时提供信息,如久郁化火,导致肝火内盛;火内耗阴血,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等。还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由此可见,PBL教学法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思维更加敏捷,激发了教师再学习的动力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三、倡导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校的在校生均为“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今后走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现在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科研,都强调团队合作。PBL教学法按问题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笔者发现小组代表发言时,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当赢得掌声时,本小组成员异常激动,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这种协作式学习,最大程度的开发了他们的潜能,还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刻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合作协同工作意识得到了培养,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中诊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弊端。然而它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由于近几年扩招,理论课多为大班教学,而PBL教学以小组讨论为主,笔者开展一次PBL教学,把一百多名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探讨和解决问题,并且不时地答疑、解惑,花费比平时常规教学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心血和精力。再者,众所周知高职高专三年制中医类专业的大专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仅仅两年,不但要学习中医课程,还要学习西医和大量的公共课程,而PBL教学的成功开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到小组讨论交流,大家同心协力获得问题的解决,时间精力花费很大,甚至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另外,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以应试为主,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的依赖性,有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参与讨论,因此对部分学生而言,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PBL对于传统教学确实是一种挑战,但由于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大范围普及这种教学法不太现实,然而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PBL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评析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常规诊察方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在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较以往教材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笔者在脉诊的教学中体会,尚有以下几处内容值得商榷,以确保学生对脉诊理解的准确性。

1 补充寸口分部的由来

寸口是中医常用的诊脉部位,教材中论述了寸口的分部、独取寸口的原理以及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但寸关尺三部定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教材中未论述,学生对于寸口诊法的发展由来不清,则难免产生疑问。因而笔者在讲授此节内容时,补充了相关知识,以使学生对寸口分部的深入理解,增强脉诊知识的系统性。

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定位,始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马莳、张景岳等人认为这段经文论述的是寸口脉的寸关尺诊脉法。如张景岳说:“按本篇首言尺内,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后来《难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寸关尺这个名称,如《难经•二难》:“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虽已指出关前一寸内的九分为寸部,关后一尺内的一寸为尺部,但书中并没有具体指出“关”的部位,这里“关”只是一个分界线而已。直至晋代王叔和把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为关部,才明确指出“关”的部位[1]。如《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综上可见,寸关尺三部定位源于《内经》,发展于《难经》,完善于《脉经》。

2 确切描述脉象特征

脉学理论性较强,脉象表现细微复杂,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中脉象描述较为笼统抽象,甚至有欠妥之处,使学生学习如处云雾,不易掌握。现以散脉、洪脉、涩脉为例,简述如下。

2.1 散脉

散脉在近代的脉学著作中,为“浮散无根”之脉。《脉经》中曰:“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所谓“大而散”,是因为脉体大而在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脉之象。所谓“气实血虚”,是对散脉成因上的认识,即散脉为气实血虚所致;“有表无里”是指散脉“散”的程度,表,是指脉体周围的组织,里,是指脉体而言。这是脉体过度散漫,形体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的表现[2]。由此可见,《脉经》是以脉体的散漫为散脉的主要脉象特征之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增补了“浮”和“无力”的特点。如《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见空,按则绝矣”。散脉为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的征象,阴不能敛阳,虚阳浮散,故脉来浮散无力,符合散脉的病理形成机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散脉的特征,有的医家采用“漫无根蒂”、“散似杨花散漫飞”等辅助性解说进一步说明,如《诊家枢要》:“散,不聚也。有阳无阴,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蒂”。《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但这些辅助性解说并不是构成散脉的主要特征。

教材中论述散脉的脉象特征是“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是综合了上述医家对散脉的描述而来的。但“脉动不规则”常令人费解,而且与无明显歇止矛盾。实际散脉的脉象特点重在“浮散无根”,具有“浮大虚”的特点,即举之浮大,稍加按压则无。散脉因其无歇止,不应强调节律的不匀,《濒湖脉学》中提到的“去来无定至难齐”实际为散脉来去不明,致使医者指下产生至数不清之感。在常见脉象中,存在节律不匀的脉象只有结、代、促三种脉象。所以讲透“浮散无根”,才可使学生明了。

2.2 洪脉

《脉经》描述说:“洪脉,极大在指下”。所谓“极大”,是相对于正常脉体而言,在脉形上洪脉搏动宽度和幅度较大。故朱丹溪和李中梓等人认为洪脉就是大脉,但后世多将二者分开,认为大脉不象洪脉那样既大且势盛。《千金翼方》:“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诊家枢要》:“大而实也,举按有余”。补充说明了洪脉在脉势上充盛有力,在脉位上较为表浅的特征。历代脉学著作为了说明洪脉的上述特点,习惯用一些形容和比喻来表达洪脉的脉形、脉势特点,比如《脉语》:“洪犹洪水之洪,脉来大而鼓也。若不鼓,则脉形虽阔大,不足以言洪,如江河之大,若无波涛汹涌不得谓之洪”。《三指禅》:“水面上波翻浪涌”。上述形容也难使学生理解。

教材中论述洪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显然是对古典医籍记载的随文释义,也未能讲清洪脉的主要特征,使学生仍难以理解。总结历代医家对洪脉的描述,洪脉的特点应由以下4个要素构成:一是脉位表浅,用手轻按则感脉跳明显;二是脉体粗大,《濒湖脉学》形容洪脉“满指滔滔”;三是脉势充实有力,即所谓“大而实也,举按有余”;四是脉搏波动的幅度大,即“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教材中解释是“脉来充实有力,脉去较来时势缓力弱”,理解有误,《诊家枢要》上解释:“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如果“去衰”是“势缓力弱”,如何能“去且长”?故应理解为“不仅来势力量极其充盛,去势力量亦是渐次减弱”,并不是来势有力,去势力弱之意。掌握构成洪脉的上述4个要素,才能使学生理解。

2.3 涩脉

涩脉以脉来艰涩为基本特征,作为滑脉的对举脉,涩脉是流利程度较低的脉象。历代脉学著作在论述涩脉的脉形时,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结果令人难以理解。

涩脉脉象描述最早见于《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迟,非迟速之谓,乃迟钝不前之意,因为往来艰涩不畅,有时或似停顿,实非停顿,即所谓“一止复来”。正如《诊家正眼》所说:“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该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后世脉书《诊家枢要》:“涩,不滑也,虚细而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其中“往来难”,最能反映涩脉的实质,是构成涩脉的主要条件。至于“虚细”、“三五不调”是对脉形的辅助性解说,并非涩脉的必备条件。

教材中论述涩脉的脉象特征是“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其中“行迟”和“脉势不匀”均来自《脉经》和《诊家枢要》两书对涩脉脉象的记载,显然未能抓住涩脉的主要特征,并有因词害义之弊。正如前述,涩脉是从脉的“通畅程度”角度来区分的,重在“艰涩不畅”,既非脉势不匀,也非行迟。近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涩脉是一种血液黏滞性较大,血流速度缓慢,脉搏起伏徐缓时的脉象形态[3]。《张氏医通》所言“指下涩滞不前”和《医碥》所言“往来黏滞”,描述涩脉较为妥当。因此涩脉的脉象应描述为“脉形细,往来涩滞不畅,有如轻刀刮竹”,言简意赅,学生易于理解。

3 复合脉误用

凡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称为复合脉或者相兼脉。在常见病理脉象中有许多种脉象本身就是复合脉,如濡脉、牢脉、弱脉、微脉等,记录这类脉象时只需直接记录,无需重复记录,如细弱脉,弱脉形象为沉细无力,加上个“细”字没有必要,其他类似记录还有微细、沉弱、细涩、濡细等,均属重复纪录。教材中病性辨证之“血瘀证”、脏腑辨证之“瘀阻脑络证”和“肠燥津亏证”脉象描述为“脉细涩”,涩脉为形细而艰涩,加上个“细”字属重复纪录[4];此外,脉位、脉形、脉率、脉势等脉象要素相反者不能相兼,如:濡弱、弦涩、弦缓等,病性辨证中“血寒证”记录脉象为“弦涩”,弦脉形象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涩脉则艰涩不畅,兼有细短之象,一长一短,不可能相兼出现[4]。脏腑辨证中“胆郁痰扰证”记录脉象为“弦缓”,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为紧张度高的脉象,缓脉脉势怠缓,紧张度较低,二者脉势相反,不能相兼。有些脉象虽然在脉象要素方面相似,但有程度差别,也不宜相兼,如八纲辨证中“阴证”脉象描述为“微弱”,弱脉为沉细无力,微脉为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二者脉位相同,但脉势程度不同,不宜相兼;病性辨证中亡阴证,脉象描述为“脉细数疾”,数为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但不满七至;疾脉为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二者至数不同,不宜相兼。以上情况散见教材各个章节,笔者认为应注意内容表述的准确性和章节知识的前后相应性。

4 尚需完善的内容

脉诊部分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术语不规范、中西医名词混用、内容阐释不当、论述有误、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修正。

4.1 术语运用不当在论述脉诊的原理时,教材中提到“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脉属于组织,不是脏器,应改为“脉象的形成与心、脉密切相关”。在论述三部九候诊法内容时,提出“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应改为“上部天是指两侧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与现代解剖学认识一致。

4.2 中西医名词混用

在论述“脉管的舒缩”是形成脉象的因素之一时,提到:“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且不说这种解释是否符合中医学理论,就文中出现的“脉、血管、脉管”明显为中西医名词混用,应该统一称为“脉”或“脉道”为宜。

4.3 内容阐释不当

在论述正常脉象的内容里有:“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均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其中“一息4~5至”欠妥,《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名曰平人”。呼吸定息,指一息既尽,而换息未起的时间,吴昆注:“呼出气也,吸入气也,定息,定气而息,将复呼吸也”。闰以太息,指常息之外,偶尔有一息甚长,以尽脉跳余数,吴昆注:“闰,余也。闰以太息,言脉来五动,则可余以太息也”。因此,正常脉搏应该是“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而不是“一息4~5至”。在论述“寸口部位”中,谈到“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没有说明关部的位置,就谈“关前”和“关后”,容易使学生迷惑不解,应改为“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在真脏脉的内容里谈到鱼翔、虾游、屋漏等十怪脉的9种,而惟独没有谈到麻促脉,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十怪脉,在教学中补充麻促脉更为妥当[5]。

4.4 论述有误

在论述迟脉与缓脉、结脉的差异时,教材中提到“缓脉虽然一息四至,但脉来怠缓无力”不妥,缓脉并非皆无力。教材中在论述脉诊的意义时,提到“右寸部见洪脉多为心火上炎或上焦实热等”,右寸主肺,左寸主心,故应删除“心火上炎”;“如脉见虚、细、弱、微、短、革、代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其中短脉属无力脉欠妥,因脉短有力为气郁,短而无力为气虚,故应该删除“短(脉)”。

4.5 前后不一致

在病理脉象一节常见病脉中,提到“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浮、沉、迟、数等28种”和相兼脉中提到“在二十八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而实际病理脉象教材中共列29种,不是28种,应该前后统一[6]。

教材内容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在中医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内容的修改与完善,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确保《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影像诊断学是属于西医类的教学内容,所以在中医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中医院校 影像诊断学 教学改革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西医院校临床专业课,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来说会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课堂教学、西医其他基础课程的开设等)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使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上出现短板。所以对于从事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何能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

一、教材的使用

以我们学院为例,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针推专业以及留学生等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供中医类专业用)”,讲授内容为本书第五篇影像诊断中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的内容。本书以总论和个论的分类方式介绍X线、CT、MRI等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以及人体各个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中枢以及五官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本书基本概括了上述各个系统当中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基本上可以满足中医各专业学生学习影像诊断学的要求,从使用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但随着我们医疗水平的进步,网络平台的丰富以及学生视野的开阔,单纯的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要求了。首先,本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无论从介绍成像方法以及图像特点等,还是各个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都介绍的比较简单。这虽然说可以帮助初次接触影像诊断学的学生迅速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而且对影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应用影像学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们也了解这一点,这更加促使学生要求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情况下本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其次,本书内容在安排上重点不够突出,这使得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受到影响。最后,本书当中的插图不够多(这对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影响较大)、在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上也不够好。例如,CT和MRI的内容比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门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等。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教材应该更换,可以使用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当然,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内容非常的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摘选其中最经典的、最实用的、最常见的病变去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自学学习更多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力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

老的教学大纲在新形势下也要加以完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使中医学生开拓视野,增进能力,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方法,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及其适应症,熟悉或了解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影像诊断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适应症,这样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会更加合理的利用本学科知识为临床诊疗服务;其次,在前一要求的基础上再熟练的阅读影像科诊断报告,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术语,对图像能够作出自己的诊断意见。这些完全可以写进教学大纲,使学生有的放失的学习。

另外,教学大纲中的学时的设置也可以适当增加,现在我们学院的设置是中西医结合专业54学时,针推专业36学时,见习时间均为3~4学时。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影像诊断来说就有些少了,而且我们的影像诊断课都是考查课,造成了学生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也可以在这方面作出适当调整。

三、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对于影像诊断学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们对于具体疾病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我们也要注意以下问题:图片的典型性,典型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疾病的直观认识,更能使学生理解理论内容;图片的多样性,因为一种病变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典型的或不常见的影像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图片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表现,以便在以后碰到不同的表现时也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图片与文字的合理结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学生不能形成直观印象,只有图片没有文字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也会遇到麻烦,所以两者要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的内容,但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光有多媒体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带一些片子,让大家通过实际的片子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增强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组成若干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某张片子,然后得出诊断结果,最后由教师来逐一点评各小组得出的诊断结果,指出大家在分析片子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在分析类似病变时需要注意的诊断要点,这样最后形成的对某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极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使学生学的更多、学的更好、学的更扎实。

四、结语

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及学术素养、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实习的安排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影像诊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拿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现在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均由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的教师们完成,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有趣。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现在影像科的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不同科室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内容就会相对侧重本部门的知识,比如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时会侧重X线和CT的诊断,磁共振室的教师在讲授时会侧重磁共振的诊断,其他的内容虽然也会讲解,但由于专业的侧重不同就会造成对其他不甚熟悉的内容讲解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全面。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日常工作当中的诊断经验、相互渗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互相补充相关病变的片子等,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中医诊断学论文:浅谈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架设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该课内容广泛,病种繁多,通常教师备课,讲课深感费力,学生学习掌握较困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现介绍如下。

1联系中基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紧扣是启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结合讲授的具体内容,重点回顾中医基础学过的且与本次课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答疑,师生互动,既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也给学生新课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脏腑辨证中的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等,然后根据生理推断病理变化,明确当肾与膀胱生理功能失调时就会产生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肾藏精功能障碍,则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贮开合无度,可知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病症。通过重点温故,学生对肾与膀胱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的产生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相似比较区分异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许多内容易混淆不清。如哮与喘同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等症。但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而喘证虽有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然始终没有闻及喉中有哮鸣声;同时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加以区别。又如脉诊中的结、代、促脉同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促脉均为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缓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经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明确概念,抓住病证本质和特点,以后在临床运用中不会混淆。

3辨证分析强调要点

中医诊断学辨证部分,由于证候复杂,内容繁多,学生感到学习记忆都很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辨证内容,为以后各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和临床实际,重点讲解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如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在讲心气虚证时,重点要学生记住其辨证要点是心悸与气虚症状为特征;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加上心痛、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为特征;心阳暴脱证又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亡阳症状为特征。又如脾和胃病辨证,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脾虚气陷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脘腹气坠、内脏下坠为特点;脾阳虚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中焦虚寒见证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以脾气虚证加上慢性出血症为特点。通过重点强调辨证要点,即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能使学生很好区分各证的不同。

4试验操作培养技能

中医诊断学是临床很强的一门学科,离开临床就无所谓中医诊断学的存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只有亲临实践才会有很深的体会。受教学学时及实习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时随地到医院实习。加强试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以学生为诊察对象,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如讲完舌诊后,我就安排学生观看舌诊模型,及他们的舌象表现,确定什么舌象,有何临床意义,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在问诊实验教学中,以生病的学生作为诊察对象,让学生仔细询问其病史,临床表现,然后写出简单的病历,分析其病因病机,培养学生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讲完脉诊后分组进行切脉实验,相互联系脉诊方法,对常见脉象反复练习,细心体会。通过这些模拟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中医诊断操作技能,一方面将所学到知识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培养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论文:脉象仪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是医者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由于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难点,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会掌握它的诊断方法。脉象仪的产生它不仅补充传统中医诊脉的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脉诊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提高诊脉技能。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药院校诊断学教学体会

【摘要】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文中通过对现存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培养现代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创新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问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顺诊断线索,根据病人提供的症状、发现阳性体征,让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根据异常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整合诊断要素,从而明显提高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腹部体格检查后,以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为例,通过患者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症状,引导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对腹部触诊莫非氏征阳性,做出初步诊断。

2.2教学方法的整合将情境教学法[2]引用到诊断学教学之中,PBL与LBL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情境教学是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多种手段力求恢复或模拟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3]。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采取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临床实践中,给学生准备几个典型案例,选择学生作为患者,或者选择“标准化病人”,学生进行病情询问,病史采集及书面记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论文:谈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体会

摘 要:随着我国中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中医学人才的匮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让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培养其具有创新精神,中医诊断学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本文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模式,改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并启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学创新型人才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 教学

中医创新型人才是中医的继承者、中医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未来中医人才的培育者,中医创新型人才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中医学的各门课程中,中医诊断学是从中医基础医学向中医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只有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临床课的知识, 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增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诊断学教学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的能力,并引导其逐步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实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要培养中医创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时俱进,突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便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适当进行改进来达到这一目标。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诊法部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如在讲到脉诊的时候,将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类脉象进行自学,可以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于脉诊知识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而辨证部分则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在每一种辨证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病案,要求同学们在病案分析课之前熟悉课本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整理总结。[2]

三、考核手段的改变

中医注重研究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中医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诊断基础知识的获取,对于刚开始学习中医的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笔试,一直是考核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好坏最重要的手段,有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学生大多都认为最后的突击一下重点内容就好,平时的学习就放松了;二是试卷的内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数的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式的,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无论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还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内容的重组,要真正实现,必需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水平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休戚相关。教师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及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进行转变,据此,教师在具备精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讲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备掌握并灵活调节适合本专业实际需要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准备,选取适合的内容,并组织相应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学、讨论、讲授、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其优势互补,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结合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及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诊断病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中医分析、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和思维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中灵活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结语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创新型人才。

中医诊断学论文:比较影像学在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为了达到“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将比较影像学引入到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学诊断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还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翻译不准确、教育定位不明、缺乏中医思维、外语比例过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对策主要是: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加强师资建设;运用PBL教学法;编写规范双语教材等。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医;困境;对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上发展中医,仅仅使用中文是不足的,在国际间广泛应用的英语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医诊断学》 作为中医的基础学习,学术界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关注日益款增加,有关于此的研究与论文不断出现。在实际应用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这里对于《中医诊断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一、《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日益关注健康问题。在治疗、保健上有很多作用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医发展极为迅速,中医已经输出到国际,为国际世界所广泛接受。这种形式下,就外语而言,中医却缺少专业的人才。输出国际的中医,需要有足够英文能力以及中医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了中医专业的双语教学,包括中医英语、对外中医等等专业。《中医诊断学》作为其中的基础,属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链接到实践操作以及其他进阶知识的桥梁。作为中医专业的基础与主干,《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发展《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就是极为迫切的事情。当然,双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对外人才,以及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求学才适用的情形,对于普通中医学生,并不需要进入外语环境,并不需要开展双语教学。

二、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翻译不准确

作为教学的基础,教材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医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外国人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当前世界上也没有优质的《中医诊断学》英文教材。因为中医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其含义进行专业翻译。但是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大都是简单搬用普通西医词汇。这样含混的翻译,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科目,翻译不准确对于教学工作影响巨大,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出现巨大疏漏。翻译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医诊断学》这一科目当中,在整个中医行业当中都普遍存在。各个院校对于同一名词都有着不同的翻译,使得教学实践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界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带来的危害,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努力规范中医术语,但这会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2、教育定位不明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精品之作,对于理论、实践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合格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各种中医知识,拥有合格的中医能力。因此,《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截然不同。一般的科目,基本上都是引进国际先进知识,融合原版教材成为,属于一种“知识输入型”。《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文化的入门之作,属于我国少有的“知识输出型”科目。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这一点理解不足,因为定位问题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3、缺乏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想要更好的学习《中医诊断学》,构建出中医的辩证思维模式,是必须的。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须回避现代医学的各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在中医独特的辩证思维下,学习中医才可以领会其中的精髓。

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列举案例,介绍各种常识,使用的药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调辨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PBL,也就是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强化学习效果以及效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辩证思维。课堂中,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查阅文献了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案例以及其他学习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手段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能力。

4、外语比例过低[2]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有50%课时以上使用外语。但是在实践中,很多院校的授课外语比例达不到这个数字。一般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将外语比例调整在三分之一左右。个别院校甚至只有小部分词汇作外语翻译,其他内容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因为使用外语较少,导致各个院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5、学时安排不足

《中医诊断学》在大多数院校中,双语教学与普通汉语教学占用时间相同,为72学时。但是双语教学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导致实际传授知识的时间不足,一般教师只能使用填鸭式教育方法,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填鸭式教育方式,最终导致教育效率过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厌学问题。

6、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的水平对教育成果影响巨大,教师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因为双语以及中医这两个项目的特殊性,从事这一科目教育的大都是中青年教师。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口语存在一定问题,中医教学经验也有所不足。教师缺少系统的口语训练,其中较为优秀的教师也只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口语,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口语中存在不少瑕疵,与外国学生的沟通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3]

7、缺乏合适的考核

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中医诊断学》当前的双语教学并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当前,双语教学与普通中文课程的考核基本相同,最多增添部分词汇翻译,对于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少有问津,对于学生的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

尽管当前《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正在迅速发展,当前依旧众多院校开展教学。但是在上述问题的制约下,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出色。

三、《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1、综合传统文化,灵活教授

教材的完善需要学者们的努力以及一段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很多汉语在英语当中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翻译。教师应当根据内容的实际含义,采取合适的翻译,结合中外历史传统,尽可能的讲解清楚中医的精华。

2、充分调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因为《中医诊断学》本身的特殊性,课堂时间无法传授所有知识,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充裕的课外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针对课外时间,多布置一些合适的作业,比如小论文等等,鼓励并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作业,日常考核与期评相结合。在大考中,也安排一定的英文试题比例。以多项英文考核,来锻炼学生解决翻译、应用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双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对于教师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当前双语教学当中,教师能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专业中医,英文能力不足;英文能力出色的教师,中医专业能力又有所缺乏,最终导致《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院校应当加强教师力量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加优良的培养服务,提供培训、进修等多种强化专业知识的机会。为调动更多时间努力备课、教学、进修的教师,依据其工作量,在课业酬劳上给予一定增加,这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进修的积极性。

4、运用PBL教学法

传统的LBL教学法,即以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以教师作为核心,更加方便教师完成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中心,基于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弥补了LBL教学法当中的不足之处。

PBL教学法有着下列优点:

(1)PBL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增添全新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2)通过PBL教学法,也可以强化双语氛围,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双语环境;

(3)PBL不仅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翻译、口语等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加强,在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归纳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4)PBL可以协助学生培养中医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员主动学习,以一个个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领会中医的核心思想。鼓励学员主动查阅文献,学习历史案例,强化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研究案例以及理论。这些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必须准备详尽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效果。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主动学习,依旧习惯于教师为传统的LBL教法。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需要缓缓引导,吸引学生的主动性。PBL教学法也不是完全放弃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多的知识,也是极为必要的事情。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配合学习,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BL教学法作为一个强调学生主动、互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足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查阅资料,互动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主动学习。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一定的课时或者是选修课,补充原本课堂时间不足的部分。

5、适时安排教学当中的中英文比例

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传授对象,或是针对留学生,或是针对国内学生,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语言比例。对于留学生的教学,整体教学应当使用英文,少部分重点添加中文解释,协助留学生更好理解中医知识。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兼有中医与双语两大特性。面对国内学生的教学,并不是英文比例越高越好,以学生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为标准。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PPT,精心准备幻灯片,明确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学生掌握思路、方法,增加学生的信心。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增加英语实用比例,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传授,锻炼学生的英文能力。当学生拥有足够的专业、英文能力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合理翻译教材,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效果更佳。

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国内学生开设的双语教学,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以汉语为主导,传授中医专业知识,强调部分专业英文词汇,为后续的增加英文比例奠定基础,配套学生课后自习,最大化学习效果。当学生逐渐适应之后,逐步连词为句,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口语问题,语速、语法应当规范,让学生更易理解。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英语水准时,可以提倡全英文环境交流,组织翻译专业中医文章以及书籍,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

6、编写规范双语教材

当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中医诊断学》双语教材,学院可以组织人手翻译、编写教材。在编写教材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院制定不同的教材。如果是应对留学人员的教材,必须尽可能的通俗易懂,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文化,避免精简的中医术语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双语教材,必须尽可能增加专业知识,规范化翻译语言,融入各个专业的知识。

当前,《中医诊断学》针对留学生的双语教材有多个版本可供选择,但是针对国内学生的,却无人编写,这种情况对于学校进行《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编制统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或许力有不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教材。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汲取中医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精华部分,以便捷学生的学习与理解为目的,编制统一的教材。

中医走向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众多专业人才助力其发展。作为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的基础,《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医诊断学》的双语教学正处于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当中,需要不断改正错误、提升教师水准、提升学员主动性、编制专业教材等等。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中医人才,助力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在成人医学教育中应用探索

【摘 要】目的:探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于加强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的作用。方法:选择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2个班的学员248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改革的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新的教学模式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成人医学教育学员的《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疾病诊治的教学效果。实验组显示出了比对照组显著的优势。结论:该项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改革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符合《中医诊断学》临床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