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多媒体论文

多媒体论文

时间:2022-04-26 10:22:53 关键词: 多媒体论文 媒体
摘要:多媒体是超媒体(Hypermedia)系统中的一个子集,而超媒体系统是使用超链接(Hyperlink)构成的全球信息系统,全球信息系统是因特网上使用TCP/IP 协议和UDP/IP 协议的应用系统。二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HTML、XML等语言编写,三维的多媒体网页使用VRML等语言编写。许多多媒体作品使用光盘发行,以后将更多地使用网络发行。

多媒体论文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着盲目使用的现象,应正确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化学教学

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再与通讯技术结合,使之形成统一的综合技术。尽管多媒体及其技术以其思维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效果的显着性等特点不断强烈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然而由于观念、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认识和应用上还很有限。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性问题,也不是几个概念和套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的多媒体意识培养[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为各类学校所采用,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论和新的生机。以我院为例,基本上所有的教室都已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室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下面以化学课程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和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集成于一体,取众之长,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多媒体教学有多种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室内一对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表现力丰富。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传统教学手段是先在黑板上画出原子轨道的图形,再结合语言描述,最后展示教具模型。因杂化轨道理论是假设理论,人们不可能看到其杂化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用动画手段加以模拟,生动直观;再比如,在讲授胶体一章中有关电泳一节时,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完整的实验,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动功能或视频播放功能,清晰观察其整个实验过程。

第二,信息容量巨大。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同学们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本学科相关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学时不断减少,而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第三,能减轻学生负担,更加专心听讲。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需记课堂笔记,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只听不记,过后易忘;有的同学只记不听,效率低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同学们可以专心听讲,只需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课件,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共享性好,不但可以下载本校教师的课件,而且还可以下载外校教师的优质课件,事半而功倍。

第四,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上课时须书写大量板书,非常疲劳,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教师工作量激增,体力因素上升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必长时间写板书,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五,一些有毒有害、有爆炸性危险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进行模拟操作,或利用视频播放功能,观看操作过程。

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多媒体教学作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课件的制作应自力更生为主,兼收并蓄为辅,可以吸收其它院校,其他教师制作的课件精华,但不能完全照搬,避免出现前后内容不连贯,缺乏系统性。

第二,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但又有其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由其它媒体来补充,应避免出现整节课都在播放讲授内容和动态画面的对学生进行“电灌”的现象[2]。例如,对公式推导等内容,作者认为还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导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即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

第三,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量”要适当。无论课件的制作过程多么复杂,耗时有多长,其播放过程可能很短。由此,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学生不知教师想讲什么,反而事倍功半。

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有半点松懈意识。因为只需轻点鼠标,屏幕上即出现相应的内容,由此,有的教师用在备课上的功夫下降,上课时照本宣科,如同念经一般,甚至因为停电或计算机故障等原因而在上课时不知所云。

第五,教师制作课件时,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融于课件中,为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设计的课件界面最好不要过于艺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能够做到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利于讲解即可[3]。

第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院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作为改善传统课程的教育模式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承担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例如,在讲授电化学时,利用多媒体介绍电化学与生理学的交叉领域之一,即将超微电极用于生物细胞分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能够理解细胞是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的电化学活性物质。细胞的体积极小,所要测定的物质又是微量的,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时间是毫秒级,所以细胞分析技术需满足样品体积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等要求,超微电极是满足这些测试要求的最理想的方法。超微电极可以置于细胞周围环境也可以插入细胞内部,在基本不损伤细胞又不影响细胞生理功能的情况下实时定量地监测单个细胞内的电活性物质及其变化,而超微电极的制作正是以我们即将要学习的

电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有的学生则表示希望能在今后从事一些有关医学与化学相交叉的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与众不同的思维。

反过来,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体现出的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提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决不能否定其它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长泰第一中学 林福金

[内容摘要] 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 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合理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不能替代模型、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具,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应该探索各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论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堂初中物理课教学的体会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是电学知识的入门篇,是今后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为了能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从本堂课开始即对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机地将各种电教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十分轻松、和谐、学生抱着极大兴趣中进行。从而,使电化教学手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功能。

新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放映科利华物理电子备课系统光盘上清晰逼真的静电竖发、冬天漆黑晚上脱毛衣时放电等片段后,学生情绪渐趋兴奋,接着演示静电除尘实验,并通过视频展示台的摄像头,将整个实验过程反映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机屏幕上,保证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实验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有关电学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时机提出“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课题,于是学生带着好奇与急切求知的心情投入到电现象的学习探索中去。

二、合理展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

1、完成旧知识的复习与新知识的教学的连接,课题引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最简单的起电方式是什么?得到摩擦起电的结论后,我就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透明玻璃板上放置的各种轻小的物体,然后将放有轻小物体的玻璃板置于视频展示台上,由学生在展示台上演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这样做既可放大了实验现象,增加了实现现象可见度,又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前后连接。

2、顺利实现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当学生通过实验投影演示,掌握了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后,为了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复习,同时对下一知识点教学的自然过渡,我安排了带电体吸引通电小球的实验,学生主观察的是:通电小球被吸引与带电体接触接触后又弹开这一过程。为了提高这一过程的可见度,我利用摄像头将通电小球在大屏幕上进行特写,使每个同学清晰地观察到了通电小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能顺利地回答通电小球被吸引的现象,同时又产生接触后为什么又被弹开的疑问。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地进入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

同样,在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结论后,又面临一个巩固复习并向下知识点教学过渡的问题。我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出示一个练习题,A、B两轻质小球,A带正电,则B一定 带负电吗?我将此题做成了彩色的,使大屏幕上出现亮丽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该题讨论的热情,通过学生的热烈的讨论后,得出B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通过对B球是否带电的讨论,教师提出检验一个是否带电,我们需要用验电器,这样,很自然地实现了由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向验电器教学的过渡。

3、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本课重点是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而教学难点是做好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验,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使用了多媒体幻灯片、摄像头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实验现象清晰明显。

另一方面,利用摄像头,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让学生观察带电体间相吸、相斥的实验现象,另外,请一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彩色水笔在幻灯胶片上填写不同带电体的相互作用的表格,这样做,既保证了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电荷量、中和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不是本课教学难点,故在该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学生自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我利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纲,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三、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功能。

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我利用幻灯出示综合练习题,由学生在规范的答题白纸上独立完成,然后,我抽取其中几个同学的答卷,通过摄像头,将学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评析,这样做可避免以往由学生上黑板练习而造成浪费时间,增大学生心理压力、反馈不真实等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辩析及规律应用能力和错解评析能力。

四、实验诱导,培养探索精神的功能。

学生在紧张的综合练习及完成作业评析后,我在结束全课前用放像机放映了一段:"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录像,这是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学生课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的趣味实验示例,这一环节的安排,目是的:1、放松一下学生紧张的情绪;2、再一次将学生领回了充满神奇和色彩和具有无穷魅力的物理世界中来,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在于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精神。

电化教学手段在本堂课教学中,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放大演示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示了演示实验现象的动态过程,强化了学生感性认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有效调节学生学习情绪。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多媒体论文:探讨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设计创新

1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2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2.1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Display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2.2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3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3.1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 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3.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3.3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4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4.1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4.2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机制构建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也正在不断、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2008年,我国教育部已明确决定,要在全国层面内分层次推进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这对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进一步要求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计算机的使用来帮助自己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主体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领域的整合

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较,可以灵活应用于以下三个领域。

1.空间与图形领域。多媒体课件为图形与空间的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和想象思维,能轻易化解许多传统数学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可以提供给学生符号演算与自动推理的时间与环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多媒体课件还能提供动态的三维智能作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空间。教师如果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提供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种真正的数学体验。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关于推导圆台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要求我们把一个大圆锥分解为一个小圆锥和一个圆台,如果我们能把大圆锥分解为小圆锥和圆台的过程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出来,这可以增加立体几何的形象、具体性,可以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数与代数领域。在教授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使许多抽象的概念、问题变得形象具体且直观简单,并且使学生顺畅、自然地进入数学的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应用动画、声音来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波浪的运动》,时间是一分钟。在学生观看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周期、波峰、波谷的认识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达到对三角函数的深刻理解。

3.概率与统计领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概率与统计的概念,因为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数学思维缺乏真实的数学体验,而传统教学工具又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运算以及验证,而多媒体技术正能克服这些困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具体的理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模式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体现了制作者的理论素养,显示出了制作者对教材改革和数学教学的把握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掌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模式延伸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下应用教师讲授,电脑模拟演示和提问的方法为主,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分类,将新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适当训练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应用计算机来学习新内容,但是通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转化为一定信息传输给学生,将抽象化具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趣味性、直观性以及科学性,还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如下: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正式讲解之前,引用合适的例子,创造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2)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恰当时刻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对象。

(3)讲解新课。通过各种讲授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传授。

(4)进行课堂强化练习与评价

(5)总结课堂内容。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归纳、强化学习内容,再次提示重难点及考点。

2.探究协作型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能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目前,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提供了教学手段。其步骤为:教学主题分析——情境设计——信息资源优化——探究式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效果评价——强化训练。

3.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新课标指明: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阅读自学以及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模式。该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这一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课前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列出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交流,给小组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电子图书馆来收集资料,共同完成。最后把讨论成果做成PPT的形式给演示出来,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分析与接受,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验,认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技能。

4.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多媒体论文: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符号

当今社会已进入传媒时代,时代赋予了教育全新的理念,而多媒体教学是新世纪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文学概论课程是中文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媒体教学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1]。结合传统教学,正确把握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背景和符号特征,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符号优化,是一个很紧迫的教学任务,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都还较少关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如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持的《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主持的《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畅广元主持的《文学文化学》,虽然在教学中率先运用多媒体,但欠缺的是没有进一步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符号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对策。本文拟选择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图像、影像和语言等符号,对这类符号的优化展开初步的阐述。

一、图像:语言符号的感性辅助

多媒体是“用词语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2]的,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图像符号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概论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灰暗死板,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使教材显得活泼有生机,具有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张漆黑的黑板,还有播放课件的屏幕。课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图像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有机组合。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单调无趣,这就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所以,从事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都喜欢将教学内容图像化。内容的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随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才行。因此,文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注重课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学概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件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课件自身的形式美。课件的封面设计、背景图案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处理。教学课件上的图像,呈现的应该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视觉美,而不是与课程无关。而且,这些图片的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或者妨碍学生对文学概论内容的接受。

第二,补充课件的文字内容或者教师的口头表述。比如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盘中,在讲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时候,就选择他的一张相片插入到课件上,让学生在了解他理论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图像符号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第三,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在举李白诗歌《静夜思》以说明诗歌的文体特征时,可以插入相关图片来辅助对诗歌的内容的阐释。这类图片的插入,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教学内容,但图片的选择应该非常慎重,有的图片不能呈现李白《静夜思》的诗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则会误导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

第四,以图像作为讲解的对象。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把余华小说《活着》出版物的相关图像直接放在课件上,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类图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活着》的具体内容,教师要进行口头表述,不能以图像代替作品的语言内容,要把学生注意力最终引向教师的口头讲解中。

第五,用图表概括理论知识内容。比如探讨文体的分类,教师可以把不同文体类别编辑成图表或知识结构图。这类图像符号,往往概括性强,且又层次清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学概论教学中使用的图像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图像和具象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图像,没有照片之类的具象图像那样形象,但又比语言文字形象。在教学中,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图像符号的使用,是顺应学生的接受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但具象图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拓展,正如拉什所说的“不去询问文化文本(即图像文本———引者注)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图像使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文学概论教学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图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课件成为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图像符号是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的时代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但特别要注意,图像符号并不能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无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单纯追求“视觉奇观”[4],而造成图像符号能指的膨胀。形式上看,过多的图像符号的使用像是绚丽多彩,实际的知识含量却很小,干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影响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只能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须围绕文学概论教学目标。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些教学内容是不能够图像化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图像化的。图像符号只是文学概论教学一个重要感性辅助元素,它必须围绕教学对象———以语言为符号的文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影像:理论推演的适当点缀

除了图像符号之外,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还经常使用影像符号。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把影像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欣赏到相关影视资料等。但是教务部门却非常质疑在课堂上放电影的合理性,对于文学概论教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质疑。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文学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是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影像符号能否成为文学概论教学的对象?我们要看影像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学概论课程使用影像符号,基本是将影像作为作品的例子来讲。很少有教师自己不讲课,拿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视频来代替。比如我们分析典型的特征时,会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影视频来了解的。传统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教师必须用语言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也是通过语言媒介获得的。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把一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诚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红楼

梦》的基本故事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电影版的《红楼梦》和语言文字版的《红楼梦》是有差别的。电影版的《红楼梦》,严格地讲是另一件艺术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说是曹雪芹了,只能说原着是曹雪芹。这意味着电影版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复制品,不能将两者划等号[5],应该将前者理解为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创新。所以,一般我们不主张用影像完全代替语言符号来作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学概论研究的就不是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是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不符合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要求。 另外,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资料,长期用影像资料代替语言文字,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响到对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文虎指出:“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6]这里所说的“文学思维”,主要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阅读者的这种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则审美观照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阅读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肯定不利于文学概论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而又以视觉活动为主,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并不是长项,而语言符号却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最典型推论性符号[8]。有些文学概论的内容,比如复调小说、形象思维、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问题,思辨性很强,必须依靠语言符号才能说清楚。当然,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并不是绝对不能播放影像材料,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播放频率上看,只能偶尔为之。同时,教师要精选影像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

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时间,要适度。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增加视觉鉴赏的冲击力。但文学概论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9],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长。虽然作品鉴赏也是文学概论研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实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间无疑是有区别的,鉴赏课重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重在对具体作品的感知、体味、判断和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概论课重在对理论命题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论知识结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在对理论问题归纳、演绎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为消费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为了直观、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号的视觉快感。过分加大影像符号的量,是与文学概论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再次,在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该适当点评。通过比较播放的影像文本与原来的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影像符号在文学概论教学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概论教学中适当进行影响符号的“点缀”,不仅无碍,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符号

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探讨的对象是以语言作为符号的文学,所以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符号必然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课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符号,其特点在于文字的视觉化。在课堂上,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传递。即使是课件上的文字,也要考虑其可视性,以弥补文字“向着不断简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0]。比如讲到文学作品论,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应该出现“典型的历史变迁”、“典型的定义”、“作品的解读”等经过视觉修饰的文字标题。在文字视觉化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课件文字的数量。相对来讲,课件的文字量比传统教学大得多。

多媒体论文: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摘要: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 多媒体 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化了课堂结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更好的培养7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对职高生物的多媒体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本身就应该渗透着艺术,课件也应是教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个清晰生动的动画、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片,无异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在生物教学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2、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率是衡量优质教学过程的标准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演示、实验等环节的切换时间不仅影响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而且限制了课堂的信息容纳量。当拥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将文字、图画、 声音、动画、影片等信息合为一体,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靠语言表达、口头描述的单一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受语言的束缚,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获取的外界信息来源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多媒体使学习既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所获取的信息量,对知识的保持率均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所以老师们只要用多媒体将各种信 息提前编入课件,在上课时即时、快速显示,实现了操作的程式化、施教的自动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种媒体的效能,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和密度。

3、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因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技术就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充分理解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

板书一直被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案的布局,的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则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不可能取代教师。为此,教师就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教法,将板书、教具展示、多媒体等相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课程需要,让知识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让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不能因为鼓励运用多媒体而采用多媒体,还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进行研究设计。如此,才能使多媒体真正展现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价值。

2、不能只重模拟轻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也是有利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而将一些可以通过课堂上实际动手做的实验用电脑动画展示了事,只让学生观察到模拟现象,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代实验教学。

3、要突出课件的重点,发挥其直观简洁的作用。

强调课件的画面要简洁,其实也是从重点要突出的角度而言的。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生物学课件,其画面上琳琅满目,好像做课件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在屏幕上。事实上,课件的文字不必像电视剧中的"中文字幕",不是要把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而应该是把那些不易说清、不易道明的事情在屏幕上通过图像影像来表达清楚,或者是通常情况下不易观察到的太小、太快或太慢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放大、慢放或快放而已。

所以,要更好的说明问题,最好就是一段时间里屏幕上只有教师想要的东西,而且将其放在屏幕的主要位置,既大又清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看得明白也记得清楚。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上课要求重点突出,课件本身也就更应该重点突出了。

4、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种媒体。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①媒体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②媒体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③演示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好,使教学语言起着动员、组织、指导和总结的作用。④按照协同律组织多种媒体,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以提高识记效果。⑤两种教材(教科书和音像教材)、两种教法(传统和电化教学)必须实现最优结合,以扬其长补其短,优化教学方法和

过程。⑥在设计多种媒体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论文:谈谈多媒体教学的隐忧

前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 但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 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本人介于“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根本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必要的,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兼收并蓄,模糊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的老师根本不会做课件确堂而皇之用自己的课件在上多媒体课。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

关键字:课件 隐忧

一、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老师的课上。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

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平时用三个小时备的课,现在因为要用多媒体,花了六十个小时去准备,也就是说多投入了二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而那节课能好二十倍吗?我们都知道,一节公开课,能比平时好三倍就不得了了,哪怕你花一百个小时去准备。算它效果好三倍吧,投入跟产出折算,二十减三得十七。也就是说,效率降低了十七倍。当然计算一节课的效益,不能是这么简单的数学运算。但运用了昂贵的先进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一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翻肠倒胃, 其它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二、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

机确实拥有传统教学工具的一切功能。但有必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一切吗?录相机放录相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象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的不值得。也有不少人喜欢把图片转存到计算机中去。多媒体室有实物投影仪的话,这样的转存也是在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好比说某人要向快餐店订个比萨,打个电话,说一声,电话放下,事情就办妥了。如果那人是个电脑疯子,他非选择上网来订购他的比萨。他得开机,移动鼠标,点鼠标,一步步进入特定的网站,再键入他要的物品名称,然后确定,他这比萨才算是订好了。从这例子我们学到什么?电脑是什么都能做,但不是什么都非得让电脑来做。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计算机,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计算机。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应该想着什么地方可以不用计算机,首先把没必要使用计算机的地方确定好,剩下的就是可使用计算机的地方。计算机应该是能少用就尽量少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能用别的工具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

三、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象来得方便省事。 比如《故宫博物院》,如果只是放放课文录象, 用录象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故宫的建筑构造,那就要跟一般的录象有所不同,调用者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随意进出故宫各处,并且可以即时调出解释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或有关诗词歌赋趣闻逸事等等,起码这样,才能是计算机的《故宫博物院》。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四、不顾实际,忽视条件的是否可行。

目前的中国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享有“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厚待遇外,大多数普通的学校,其落后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一般的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 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逐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 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平等原则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有不乐却也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待,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教学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眼光不能盯住多媒体不放,而应该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教学。避免“两张皮”,力求“二合一”。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多媒体论文:试论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倍受广大同行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帮助组织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伊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在讲“水分散失”一节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用放像机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这里需要注意:“讲”要讲清,不能讲穿了;“做”要让学生可见又可信;“写”和“画”要精练美观。课的结尾用投影仪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打在银屏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增进师生感情古语曰:“信其道方能亲其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输入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接受,易相信,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如我在讲授“肾单位”结构时,将一毛线球用胶带粘在黑板上,再从上面引出二根线头当做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最后在毛线球的下方制一囊状结构为肾小囊。这样,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同时也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将复杂的“肾单位”结构简单化了。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认为:课让老师讲“活”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顿时升华,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现代化的多媒体综合应用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新的时尚,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时,针对学生掌握其内部显微结构有一定困难,即不容易观察又不便讲解的情况,可采用显微画面投影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先用显微投影仪将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显微结构投放在银幕上,然后边讲解边板书。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构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就掌握了导管和筛管、木质部与韧皮部、木纤维与韧皮纤维、春材与秋材等概念的区别。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当讲到重点、难点时,若配以多媒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一节时,要认识到:种子萌发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可安排“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让学生增加一下感性认识。方法是:提前一个星期让学生按课本图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在讲课时将对比实验带到讲台上,让学生亲自上讲台看一看,哪些种子萌发?哪些种子没有萌发?同时打出种子萌发情况的投影片,以弥补有的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的不足。通过实验与投影这些媒体使学生看到感性材料的表象,最终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又使本节的重点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课堂中可安排一个“小实验”,请学生分别咀嚼萌发和未萌发的绿豆种子,待他们亲自品尝到两者确有不同时,然后及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边板书边推理,推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和思维感官功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散了知识难点,化难为易,体现了主体参与教学的原则,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调控教学进程画面、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能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放慢速度,或重复讲解,或增删内容。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得到了及时的淡化,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如在讲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一节时,我采用马学老师制作的“减数分裂活动演示器”(制做方法及使用说明见《生物学教学》1997年第3期)将减数分裂的每一分裂时期做一定格处理,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及DNA的变化,然后用投影仪打出其量变过程的函数图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序化的知识链,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真是“千言万言讲不清,一用媒体就分明”。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当今的教学体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因为它的魅力在于:方便教师“教”,也帮助了学生的“学”。真可谓是价值连城。

多媒体论文:兴趣 感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多媒体论文:舞蹈与多媒体发展的研究

艺术总是无意有意地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生活、精神风貌。处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也被艺术家“拿来”, 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电声音乐,极大地推动流行音乐的繁荣。舞蹈也不例外,新的科技给舞者带来了新的灵感,舞台成像技术的发展,让舞者找到了新空间,于是结合Led的新舞蹈多媒体舞蹈呈现在舞台上。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舞蹈的新可能,让我们体验了一种新的舞台空间,然我们的感官得到了新刺激。

2009年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带来的作品《水形百态》在上海与观众见面。一个巨大的半管状弧面竖起在舞台中央,借助投影技术时而幻化成海浪或冰川,舞者在其中诠释出人与水相互依存的主题,多媒体与舞蹈碰撞之后产生的奇妙反应着实让人惊叹。(图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告诉发展,当舞台技术不断更新,先进的灯光、视频、3D成像技术不断出现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舞蹈也不能袖手旁观,舞蹈创作者敢于“吃螃蟹”,勇于尝鲜,把这些多媒体手段融入舞蹈。希望通过高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舞蹈创作与表现形式,给予人们以展现人、自然、空间多维浑然一体的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而这些技术也为舞者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为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插上翅膀,飞越舞台空间限制,寻找并创造表现的新空间。

一、多媒体的特点

1、多媒体是什么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是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灵活途径。

2、多媒体具备的特点

①集成性。以电脑为主体将声像、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是电脑、影视、音声、摄影等性能的有机集合,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信息,使声、文、图、像一体化。例如,通过一张光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并可通过配有悦耳清心的背景音乐,体现作品意境和人物活动的画面以及文字说明,甚至插入某些视频画面,从而使人通过视、听、说等感官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并得到赏心悦目地享受。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的关键特征,指人通过键盘对电脑进行人工操控,从而更好地把制和利用信息。例如,作为多媒体的电视节目,通过互动技术应用,观众能够自主性看到不同的影像,可以随个人喜好调出某节目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了解相关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等,这样观众拥有更自由的决策权和更多的欣赏点。

③数字化。指多媒体中的各种信号的数字化。

④实时性。对音响、动态图像进行随时实时处理。

⑤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它把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并对输入进行加工、组合和交换,可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

二、舞蹈中多媒体的应用

舞蹈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舞蹈创造和表演时,集中在视觉与听觉方面以美的展示,所以多媒体技术以舞蹈的结合也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反应中国书画的表演,整个体育场的表演区中央展开了一幅数字成像技术呈现的一幅巨大的中国山水,并与画卷之上的现代舞演员表演情景交融,如梦如幻,让人沉醉。视觉感官获得信息量非常大,非常享受。

1、舞蹈中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加强了视觉感官的体验

舞蹈是一种集舞台表现、抒情、音乐、美术、灯光、色彩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舞蹈艺术,人们对舞蹈表演的倾心与鉴赏早已脱离了传统的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去感受舞蹈的美,而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变幻莫测的唯美画面,生动而又多彩的表达形式所吸引。这就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运用,是科技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舞蹈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舞蹈增色不少。

视频技术在舞蹈作品中出现,将舞台的空间概念刷新。2012年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法国的《新马戏》为大家带来法国视觉舞台剧《cinematique》。(图二)

舞者在舞台地板和天幕数字投影营造的抽象空间中舞动,时而舞动于数字模拟的水中央,时而好像在溪流的石块中跳跃,时而又像立于悬崖之边缘……反映在抽象的地形之中,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生面临的一次次挑战和坎坷……变化丰富的美的感受。

2、舞蹈中使用多媒体最新音频技术增强了观众听觉的冲击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体表现,音乐是舞蹈的听觉形象,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音乐,在舞蹈表现中可以帮助烘托气氛,表达情感,表现情绪,从而朔造完美、丰富的舞蹈形象。

如今的音乐制作技术数字化,通过录音采样,电脑可以模拟任何一种乐器声及人声、大自然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因此使用特定的软件就可以足不出户就作出大乐队才能拥有的大气磅礴的音乐,实现一切可以想象的音像效果。对于舞蹈需要的各种气氛、节奏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现在的音乐制作技术与剧场硬件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超前的享受,如环绕立体声技术,可以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声音。如舞蹈中的海浪声通过音乐的前期制作和剧场设备可以让观众感受到非常具空间感的音频,海浪声可以从观众的左方冲到右方,声浪也可以从你的背后涌来,这肯定对观众理解作品提供可能性,也能使观众对舞蹈所营造的空间更加身临其境之感。

三、舞蹈中多媒体的作用

1、舞蹈中多媒体的适当使用升华了作品

舞蹈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张力,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充分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营造意境,提升舞蹈表现力与震撼力,更好的烘托舞蹈艺术主题。多媒体等舞台科技已从单一硬件设备、设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台艺术的互动发展。

日前网络火热传播的一段英国达人秀的舞蹈,看后非常感人,舞蹈利用现影技术,用剪影的形式来表现一对恋人从相爱,到丈夫上战场,妻子将孩子抚养大到结束人生,舞蹈用人来制造教堂、骆驼、城堡、战场等场景贯穿主人翁一生,一段凄美人生,非常写意优美,也让人十分感慨。这是舞蹈与多媒体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

2、舞蹈中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

绚丽的灯光,多彩并动感的视频,会抢夺观众的眼球,确实会抢了作品的风头,冲淡舞蹈本体 的表现力。舞蹈中的多媒体,这个用于衬托的配角,应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辅助物,用于帮助我们更清晰表达舞蹈主题。如果灯光太过绚丽导致观众的视线转移,从而忽视舞蹈作品原本的艺术表达,丢失舞蹈创作及表现的初衷。舞台上使用视频技术设备,一般在舞台上面积都比较大,本身就抢夺舞台空间,抢夺观众眼球,如果过分地依赖高科技技术,不合理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喧宾夺主,成为舞蹈作品中的累赘。所以舞蹈使用多媒体视频技术一定要合理及巧妙。

3、舞蹈中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舞蹈艺术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舞蹈表演的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一个舞蹈表演节目或一台舞蹈的演出,它随时并迅速传遍全球。舞蹈全球化趋势明显;

2) 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技术的提高,舞蹈编辑、舞蹈表演、舞蹈爱好者、舞蹈场景等可以在电脑虚拟环境下进行组合编排,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虚拟舞蹈形象;

3) 多媒体与舞蹈结合可以更逼真展现舞蹈所需的场景,更好的体现表演主题,更恰当的营造气氛,通过多媒体使光、电、色、美、影视技术等完美结合已是大趋势;

4) 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的开发,更新舞蹈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舞蹈专业人士就连普通百姓也可通过多媒体舞蹈教育软件,从中学习各种舞蹈知识和技巧,从而促进舞蹈事业发展,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力。

总之,随着多媒体等高科技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它必将为舞蹈创作带来无限想象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多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敞。

多媒体论文:最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探讨

论文摘要:结合实戏,分析这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课堂教学目前是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多数学科都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更多的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只有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才能适应这一局面,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和推广,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运用不当又有弊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前对于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起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本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进行了深人反思,获得了几点体会,现列出,以期和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加板书"的局限,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而带着兴趣去思考和学习,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可以加深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显着.多媒体的运用,大大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的时间,不仅能实时、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程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轻松了,就某一问题互相提问,互相论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和双向交流的场所.老师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提高,不能一说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就一统课堂教学天下,不管课件质量,不问使用效果.不能认为:有就是好,没有就是不好;多就是好,少就是不好.当前不少课程就存在着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滥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起诸多弊端,有的还很严重,从根本上说不是提高了,而是减弱了教学效果.

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就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教师用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而忽视了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的研究,忽视了主观能力的发挥.虽然备课很辛苦,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不可避免会伤害教师积极性.

2.课程全程使用课件,教师整堂课站在计算机旁,成了课件放映员,没有了板书,没有了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忽视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

3.有些课件制作粗糙,冗长的文字成了教科书的拷贝;还有些课件制作过多追求形式,色彩变换频繁,动画效果杂乱,只突出了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多媒体显示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又无法笔记,常引起学生的反感.

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克服.只要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上集中力量,深人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会成为一线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探索

1.正确处理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要强调其"辅助性",运用多媒体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教学课件的运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课件所表现的内容凝聚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因此,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合理运用教学课件的关键所在.

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文字、图像的简单播放,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若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放映员的作用,课堂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气,教师的形体语言和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

有些教学内容,比如图表的内容,用多媒体表达出来就形象直观,就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课件;有些内容教师通过板书讲解更清楚更细致,就不一定非用课件.例如:一些重要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板书讲授过程中,速度适当、重点突出,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会对这些重要概念印象深刻,比课件效果要好.

多媒体的运用表面看好象教师课堂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难点相对容易突破了,板书相对减少了,劳动强度似乎降低了.如果把多媒体的运用视为减轻教学负担,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量不断增长的新世纪,多媒体教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教师要不断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人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使得教学效率会提到更高层次.

多媒体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将是用于学生 自学能力的培养,成熟的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传给每一个学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生会一目了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量的练习题、思考题供学生参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可以利用人机对话,促进师生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到那时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求学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2.正确处理课件外在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关系.实践证明,朴实无华的教学课件只要运用恰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用不当则会画蛇添足,辩证处理好课件的形式和内容的相对统一显得尤其重要.既要注重课件的可观赏性,又要避免过多的感官刺激是课件制作首先应关注的问题.画面格式、背景颜色、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花样太多反而容易冲淡讲授内容,影响学生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高校课堂氛围不同于中小学,理应不失庄重与严谨.但是也要注意在保证教学内容充实完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多媒体语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若课件是整版整版的文字,如同教材的翻版,很单调很枯燥,这样的课件更不可取,不如不要.

课件制作应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要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明快,字体清楚美观,动画效果恰到好处.另外,课件放映速度不可过快.把重点内容用精练的文字归纳起来,调整播放速度或延长停顿时间,再采用链接形式多次回放,这样的课件一定受同学的欢迎,这样的课件效果定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3.正确处理多媒体课件引进与自制的关系.教学课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人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优秀的教学课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件制作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

成功的课件制作不能单枪匹马地干,若每个教师各起炉灶,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该采取引进与自制相结合的办法.

如今许多学校积极开发、交流本学科的教学课件;一些高档次的立体化教材备有电子教案、题库等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许多教学课件资料,引进课件的空间逐步开阔.但是引进的课件不能拿来就用,也不一定完全适合课堂运用,这是因为存在有学生层次、教学规模、课时数和设备条件等差异,因此,只引进还不行,还要有教师的自制过程和再创作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讲课风格,适当删、加内容或重新组织材料,加工成个性化的课件.

教研室可以通过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在统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让教师展示自制教学课件,互相学习、交流素材、共享资源.使课件运用达到理性的有序的程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相信多媒体教学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教师的使命感会促使我们科学、严谨地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多媒体论文:多媒体技术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标志性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活化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新课标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文就针对多媒体技术本身特点谈谈如何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意识.

关键字: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活化

作为新课标的载体——新教材已经在使用,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摸索出一种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促进学生全身心领悟和感受到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浅薄的探索.

一.用多媒体技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数学教师的必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有趣因素与艺术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充分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应该充分考虑给认知主体以各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区”.

例如我们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4《三角函数》的引入新课时,不应只是单纯为了教学内容简单交代几句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如此上课就平平淡淡,毫无生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亦无好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如下画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 一叶小舟在波浪中上下颠簸,波浪一浪一浪向岸边来……

学生在欣赏完片段后,会被这个画面吸引,马上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给这个画面?图中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老师稍作提示,这个片段中有潮涨潮落的现象,有日升日落、有波涛的一浪推一浪的变化现象,有岸边人来人去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启发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周期性现象,从而说明周期现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数学学习去认识这些现象,而与周期性现象密切联系的数学知识就是三角函数,继而引出三角函数这一章.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享受数学,并自然地形成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本质特征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插上创新的翅膀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创新往往建立在数学美感的指引下,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载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效地去搜索与数学问题有关的知识, 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至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对苏教版必修5第51页例4有关雪花曲线的研究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对一个正三角形进行若干次循环迭代,这样可以看到一条奇妙美丽的曲线,师生能共同从电脑屏幕中体验“雪花曲线”的生成过程,然后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及数列求和的有关知识,师生共同研究出“雪花曲线”的特点:①它是一条边数有无穷多,到处是尖端,不光滑的、连续的封闭折线;②它的周长为无穷大,而它所围成的面积是有限的.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一个美妙分支——分形,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这一节课中,利用《几何画板》,先根据正弦线的定义,动态地画出正弦曲线,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探索出画余弦曲线的方法(通过直线y=x转化成正弦曲线).这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后,还可以主动进行探索,如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引申与推广等,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这种引申推广很容易产生质的飞跃,获得新的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借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形结合”完美组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与接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障碍很多的原因是缺乏具体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而导致的,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更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4“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时,可以利用《数理平台》软件,先将A、ω、φ分别用一条可变的线段来表示(相当于三个参数),接着利用“标准函数工具”工具菜单在屏幕中画出一条正弦曲线,然后依次改变A、ω、φ所对应的线段长度,来改变A、ω、φ的值,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图象的振幅变换,相位变换与周期变换,操作非常简单、快捷,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笔来描点作图更有效率,以前数学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感到很头痛,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新教材特别注意数学软件在新教材中的整合,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或《数理平台》演示让许多内容变得更形象明了,让学生在数形之间体味数学的乐趣.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要求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庞大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从而进一步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们在苏教版必修1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当时,方程 只有一个解吗?

我让学生到网络教室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函数y=ax和y=logax(a>0,且a≠1)的图象,设计底数a是可以拖动变化的.学生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在拖动a值的过程中发现:当0当1

当a≈1.45时,两函数图象开始没有交点;

当a>1.45时,两函数图象没有交点(见图(4)).

在本案例中,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多媒体技术自己探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确实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操作数学软件,积极动手、动脑, 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