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能科学技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杂志简介:《原子能科学技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44/TL,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封面文章、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及应用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0-6931
国内刊号:11-2044/TL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59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4191
总被引量:12273
H指数:23
引用半衰期:5.7653
立即指数:0.0345
期刊他引率:0.6915
平均引文率:11.0948
  • 高能评价核数据处理方法

    作者:张环宇; 刘萍; 吴海成 刊期:2019年第08期

    为满足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等高能核装置的蒙特卡罗输运计算需求,通过对相关核数据处理模块的改进,建立了一套基于我国自主的群常数制作软件Ruler与国际公认的核数据处理系统NJOY耦合的中高能评价核数据处理方法及程序系统。通过该方法基于日本高能评价核数据库JENDL-HE-2007制作了ACE格式连续点截面库,并通过一系列绘图及简单问题的蒙特卡...

  • 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高翔; 谢水波; 刘迎久; 曾涛涛; 莫官海 刊期:2019年第08期

    以壳聚糖(CTS)和生物炭(AC)为原料,采用原位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生物炭(CTS-AC)复合材料,研究了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初始pH值、温度和干扰离子等因素对CTS-AC吸附U(Ⅵ)的影响,探讨了CTS-AC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EDS)及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手段进行了相关机理分析。实验结果...

  • 聚丙烯腈基钛酸钾球形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Sr^2+的吸附性能研究

    作者:杜志辉; 贾铭椿; 王晓伟; 门金凤 刊期:2019年第08期

    以钛酸钾(KTiO)为有效成分、聚丙烯腈(PAN)为基体,制备了聚丙烯腈基钛酸钾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O)。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PAN-KTiO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接触时间、pH值、竞争离子、Sr^2+初始浓度等对PAN-KTiO吸附Sr^2+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AN-KTiO对Sr^2+的吸附...

  • 氚在RAFM钢表面的吸附研究

    作者:陆光达; 向鑫; 张桂凯; 范东军; 包锦春; 陈长安; 唐涛 刊期:2019年第08期

    采用气相吸附法研究了室温下RAFM钢表面对氚的吸附与释放行为,并使用316L钢、1Cr18Ni9Ti钢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RAFM钢表面的氚吸附与释放性质与316L钢、1Cr18Ni9Ti钢的非常相似,相同表面状态的样品,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吸附氚量相差不超过50%。可推测,未经深度除水处理的RAFM钢暴露于氚后,表面会形成富氚层,浓度远高于基体溶解氚,厚度不大...

  • 制备工艺对铀烧绿石基玻璃陶瓷固化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作者:冯志强; 谢华; 王烈林; 邓司浩 刊期:2019年第08期

    针对锕系元素在玻璃陶瓷固化体中易残留于玻璃基体的不足,在传统的熔融-热处理玻璃陶瓷制备工艺基础上对工艺适当改进,研究工艺差异对玻璃陶瓷固化体物相结构的影响,并利用XRD、FT-IR、SEM-EDS、ICP-MS等分析手段对各种固化体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工艺A)获得的GC1样品主要以钙长石(CaAl 2Si 2O 8)和钙铀氧化物(CaUO 4...

  • 不同地浸采铀工艺主要元素迁移强度与饱和状态研究

    作者:吉宏斌; 孙占学; 周义朋; 阳奕汉 刊期:2019年第08期

    针对新疆某铀矿床矿石碳酸钙含量高的特点,为掌握酸法、碱法及CO 2+O 2中性3种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条件下主要元素的迁移强度和矿物饱和状态,开展了3种工艺条件下的室内及现场浸铀对比试验,并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原理对碳酸钙与硫酸钙的饱和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酸法浸出时U、Ca、Mg、Al、Fe的迁移强度高于碱法及中性时的;碱法与中性浸出时,U的迁...

  • 低压自然循环复合流量脉动实验研究

    作者:陈先兵; 高璞珍; 邹翀; 谷韫丰 刊期:2019年第08期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热功率和入口过冷度对自然循环不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加热段出口水温变化得到了出口的流型变化,当流量波动振幅...

  • 脉动流下棒束通道内相位差及瞬态流场研究

    作者:李兴; 祁沛垚; 谭思超; 郝思佳; 米争鹏 刊期:2019年第08期

    事故条件及海洋条件下反应堆处于非稳态工况,堆芯燃料组件内热工水力行为具有瞬变及多因素耦合特性,对反应堆的安全提出更高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燃料组件内瞬态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测量棒状燃料组件内压降和流量之间延迟时间开展棒束通道脉动流条件下相位差研究,对比了相位差在不同振幅、不同流动状态下的变化特性,并分析了定位格架对脉动流相...

  • 一体化小型自然循环反应堆流动非对称性机理分析

    作者:廉海波; 姜胜耀; 李胜强; 朱宏晔; 杨星团 刊期:2019年第08期

    为研究一体化小型自然循环反应堆稳态条件下的流动非对称性机理,通过总结当前国际自然循环反应堆的主要设计特征,建立了自然循环典型三维分析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竖直稳态下自然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不同混流截面的速度和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大尺度的自然循环系统在理想竖直稳态自然循环条件下,存在周向的...

  • 小型模块化钠冷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分析研究

    作者:陈振佳; 杨红义; 余华金; 侯斌; 朱丽娜 刊期:2019年第08期

    针对小型钠冷快堆模块化设计需求,提出了一种利用安全壳内空气自然循环将堆芯余热导入大气最终热阱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系统分析程序RELAP5,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系统方案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保守假设条件下,在钠装载量为2 000 kg工况时,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功率在16.88 kW以上可保证堆芯燃料温度不超过安...

  • 快堆带绕丝棒束组件低雷诺数下的水力特性分析

    作者:程道喜; 齐晓光; 杜开文; 翟伟明 刊期:2019年第08期

    低雷诺数(Re)流动存在于正常运行或事故停堆工况的各类组件中,对于快堆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FX程序对低Re下的中国实验快堆不同类型的带绕丝棒束组件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利用1个螺距的带绕丝棒束组件计算得到的低Re下的水力特性与实验结果以及Engel关系式符合较好。通过利用4个螺距的带绕丝棒束组件计算结果表明,绕丝...

  • 传热管流致振动设计准则比较

    作者:王聪; 陆道纲; 曹琼; 王园鹏 刊期:2019年第08期

    蒸汽发生器是核反应堆中将一回路热量传递给二回路(水-蒸汽动力回路)的重要设备。二次侧流体冲刷引起的传热管振动是管壁疲劳、磨损直至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确保传热管的结构完整,有必要对传热管开展流致振动设计与评价。针对传热管这样的圆柱形结构的流致振动设计与评价,有3种设计规范:GB/T151、TEMA、ASME。本文对3种设计规范中传热管流致...

  • 超临界二氧化碳模块化微型堆瞬态安全分析

    作者:李登伟; 肖瑶; 顾汉洋 刊期:2019年第08期

    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堆型,目前正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本文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设计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模块化微型堆(MMR)为研究对象,对一回路系统主要部件进行建模,并利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的瞬态安全分析程序TRA_SCR。基于该程序,对KAIST MMR进行了稳态计算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同时,对部...

  • 示范快堆堆芯熔融物收集装置的安全分析

    作者:刘兆阳; 胡靖东; 宫建国; 曹健; 高付海; 轩福贞 刊期:2019年第08期

    针对示范快堆堆芯熔融物收集装置的高温结构完整性问题,采用堆芯熔融物滞留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策略有效性评估方法(IVR-DOE10460),建立了316H本构模型、多轴修正以及具体的分析评价方法。通过搜集与分析ASME规范和R66材料数据手册中316H钢相关的材料数据,确定了输入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开展堆芯熔融物堆积形态下堆芯熔融物...

  • 小型可运输长寿命铅铋冷却快堆堆芯设计研究

    作者:雷驰; 吴宏春; 曹良志; 周生诚; 邵一穷 刊期:2019年第08期

    为满足偏远地区供电需求,提出了一种小型可运输长寿命铅铋冷却快堆(STLFR)堆芯设计方案,额定热功率为20 MW,在不换料条件下可运行18 EFPY(有效满功率年)。为减小堆芯体积,堆芯采用蜂窝煤型燃料组件,内设若干冷却剂管道,管外为燃料,实现了较高的堆芯燃料体积占比。为展平堆芯径向功率分布,将堆芯燃料区沿径向划分为三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冷却剂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