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集刊

语言研究集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Bulletin of Linguistic Studies

杂志简介:《语言研究集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528
总被引量:398
H指数:6
引用半衰期:10.2235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6.1224
  • 19世纪中期上海话的后置处所词

    作者:游汝杰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主要根据三种西洋传教士著作,讨论19世纪中期上海话的后置处所词:场化、壗头、荡和拉等。它们的前接成分各不相同,语义也有所不同。本文还将上海话和温州话的后置处所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上海话的"荡、拉"和温州话的"宕、拉"是同源词。

  • 英国传教士J.Edkins在吴语语言学上的重要贡献——《上海方言口语语法》评述

    作者:钱乃荣 刊期:2006年第01期

    J.Edkins以其杰出的才能和语言学理论修养,对19世纪中叶的上海方言语音、语法作出了最早的如实记录和全方位研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 客闽方言里江东不分的语音层次

    作者:严修鸿 刊期:2006年第01期

    客家方言里面,江觉字多数读同宕摄,这是现代汉语普遍的层次。但也有少数几个字明显地读为通摄。这个语音特点的性质,袁家骅等认为"上古江东不分,这儿似乎保存了上古音的残迹",邓晓华认为是客家话区别其他方言的重要特点。通过方言比较,我们发现闽方言也有这个特点,这一层次特征乃客语与闽语所共有。邓认为客家话只有"窗双"两个字,本文认为这一看...

  • 山西晋语反复问句的中置成分

    作者:郭校珍 刊期:2006年第01期

    立足于晋语的语言实际,本文讨论了晋语反复问句里的中置成分,并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证明了中置成分的性质是体标记,非语气词。

  • 《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词

    作者:谭兰芳 刊期:2006年第01期

    <正>关于《金瓶梅词话》作者是谁,至今已有几十种说法。但概括地说,不外乎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这样两种。从《金瓶梅词话》中数量不少的方言特色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南方人的可能性大一些。曾从语音(谭兰芳1991、1992、1993)、语法(谭兰芳1994)、环境(谭兰芳1992)等角度作过一些探讨。本文

  • 被字句主语在篇章中与上下文的关系

    作者:范晓 刊期:2006年第01期

    被字句的主语在篇章中对上下文的语义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被字句主语与上下文句子主语的所指为同一事物时,被字句的主题与上下文句子的主题互相衔接形成一个主题链,且和篇章的话题保持一致;下文句子的述题对主题所表达的旧信息作出说明。主题链中的主题具有同指关系,同指关系主要有同形形式、指代形式、省略形式、总分形式等。当被字句主语与...

  • 三个平面理论及全句修饰语分析

    作者:陈维昌; 邢欣 刊期:2006年第01期

    胡裕树、张斌及范晓等倡导的三个平面理论开创了语法研究的新局面。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既各成系统,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完整的语法分析体系。三个平面各有自己的成分,各个平面的成分既有交叉又有对立。全句修饰语作为特殊的语用成分与状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引发了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而且也带动语法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 论话题和主语

    作者:张新华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根据言语表达的基本原理论证了话题和主语是同一个句法实体。言语表达同时包含关于外界事物和关于受话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语言中的事件结构,后者表现为语言中的对话结构。句子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单位,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原理。话题/主语是作为对话题目的所言对象。一般是从对话结构(或语用)方面讨论话题,从事件结构(或语义)方面讨论主...

  •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作者:温锁林; 武玉芳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前辈时贤对形容词量性特征的研究状况,继而从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角度将形容词分为定量形容词和变量形容词,并将变量形容词先按量的大小分为不足量、恒量和超量三个大的量级,又按量的发展规律将三个大量级细分为无量、低量、中量、恒量、高量、极量和过量七个小量级,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上述量级分别加以探讨,指出并非所有的...

  • 说“SV得NV”句

    作者:张豫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SV得NV"句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得"字句。本文以三维语法理论为指导,对"SV得NV"句进行了语义、句法和语用分析。认为"SV得NV"是由两个动核结构构成的;"SV得NV"句可分为"SV得C"句和"SV得OC"句;"SV得NV"句属于描记句,主要表述V1发出某种动作或性状致使N产生V2某种动作或性状。

  • “数词+单音节形容词+名词”的功能分析及歧义消解

    作者:霍四通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从一个简单的结构入手,来探讨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复杂关系。首先将"数词+大+名词"和"大+NP"作了比较,指出"数词+大+名词"中"大"的意思更加虚化,接着结合这种结构的评价功能、列举功能,将"数词+单音节形容词+名词"中的形容词分为三类,并将这种结构也相应分为三类,指出由于形容词和数量的不同,三类结构的语用功能基本上呈互补分布...

  • “没+能+VP”构式的认知解释

    作者:宋永圭 刊期:2006年第01期

    "没+能+VP"构式有独特的语法、语义、认知特征,以"作用力图式"理论可以解释该构式的认知特征。"没+能+VP"构式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缺乏说话者的"主观性"。从这意义上讲,该构式是"非情态句",所以"没"可以透过情态壳("能")对"VP"进行制约。该构式的时间指示是"非未来",所表述事件在可能世界中处于"现实",语用价值上表现为"直陈"。该构式里的情态动...

  • “一声之转”与同源词研究——汉语语音史观之二

    作者:杨剑桥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声之转"主要是指声母相同相近情况下的字词的孳乳、分化现象,后代学者在同源词研究中有滥用"一声之转"的弊病。"一声之转"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科学性,不能说清楚同源词的本原,当代中国语言学应该慎用"一声之转",而努力追求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 “因声探源”的途径

    作者:孙锡信 刊期:2006年第01期

    "因声求义"是清儒在训诂研究中倡导的方法,一般有两个预设:一是"因声求义"之"声"限于古音,二是所求之义一般为实词词义。虚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但探索虚词由来的途径,同样可以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发展角度看,这是"因声求义";从虚词溯源角度看,可称之为"因声探源"。"因声探源"有不同的途径:1.某个实词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途径;2.求证某个虚词...

  • “V+了+O”格式来源的再探讨——兼论事态助词“了”的来源

    作者:梁银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以唐五代的完成貌格式"V+完+O"的形成过程为佐证,对汉语语法史上重要的语法格式"V+了+O"的来源重新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鉴于"V+了+O"格式中的"V"大多是及物动词,这种格式主要是由唐五代大量出现的"Vt+了"带宾语形成的。本文和前人看法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并不是在"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以后"V+了"才能带宾语,"V+了+O"格式产生之初,其中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