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广角

艺术广角杂志 省级期刊

Art Panorama

杂志简介:《艺术广角》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4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策划:“90年代文学再评价”专题、悬疑题材网剧研究、影视艺术研究、艺术理论、文艺评论、诗歌艺术研究、书评、优秀论著推介

主管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2-6258
国内刊号:21-1047/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被引量:1906
H指数:10
期刊他引率:1
  • 我看近年散文

    作者:张守仁 刊期:2006年第02期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散文文体的革命、散文文体的改革开放,明显滞后于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其他文艺样式。但从1985年起,散文不再仅仅是反思伤痕、回忆痛苦、歌唱时代,有了变异的萌芽,即出现了新的、个性化的艺术散文。解放后散文中长期被蒙蔽、被深藏的“我”,鲜明地突现出来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的风格、新的视角、新的...

  • 新时期影视的解构策略

    作者:曾耀农 刊期:2006年第02期

    后现代思潮有各种划分的方式:一是指那些不是探讨理性和存在而是探讨语言的哲学;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思想,也就是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三是主要指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思潮,它以怀疑、反叛和消解为其基本特征。

  • 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

    作者:张贺 刊期:2006年第02期

    人类文学史可以说是媒介演进、载体延伸的传播史,文学存在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与一定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电子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个阶段,因特网的出现,把文学带入了又一重新异空间——“赛博空间”(Syberspace,又叫“计算机空间”或“网络空间”),使文学进入了“网络文学”阶段。...

  • 丰富鲜活与意义拆解——对《兄弟》“”叙事的一种分析

    作者:姜桂华 刊期:2006年第02期

    阐释循环理论告诉我们,一部作品的整体与它的各个局部之间相互构成解释的背景。也就是说,我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在作品的若干局部与它的整体之间做无数次的反复游移才完成的。眼下,余华的《兄弟》以“下部即将出版”的状态使我们无法窥其全豹。因此,我们对《兄弟》上部的解读就很可能是不得要领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 “存在之光”的重寻——余华《兄弟》的一种解读

    作者:胡玉伟 刊期:2006年第02期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是以深入存在的方式开拓他的小说之旅的。努力使历史语境中被遮蔽的存在显现出来,探寻历史存在中的人在“话语惯例”和权力关系中的精神景况和残酷的生存状态,是余华小说一以贯之的写作诉求。《兄弟》也不例外。正如米兰·昆德拉所指出的:小说是对于“存在”的“发现”和“询问”,以免“存在”的被遗忘。

  • 《兄弟》:余华的新面目

    作者:王鸿卿 刊期:2006年第02期

    在“图像”和“大众趣味”统治文化的时代,余华挟着他的《兄弟》卷土重来。他令人遥想那个让人目眩神迷的文学季节。大概谁也没料到,《许三观卖血记》重晕摔在人们面前之后,一路飙升的余华会突然失踪于小说擂台。他玩笑似的消隐了十年,让人们等得心焦甚至不耐烦了。

  • “人怎么这样狠毒啊”——关于余华《兄弟》(上部)的叙事形态

    作者:王晓峰 刊期:2006年第02期

    我不喜欢《兄弟》(上部)。回想起来,阅读余华以前的那些小说——那些被评价很高,又拿到了国外的一些什么奖的小说,给我的阅读感觉都不是那么美好的。这次阅读也是如此。我觉得《兄弟》(上部)在叙述上没有这些日子的媒体、出版商和网上(也包括作者本人)传说的那么出色。《兄弟》(上部)和余华的其他小说一样,阅读以后让我情绪低沉、沮...

  • 余华的尺度和限度

    作者:刘恩波 刊期:2006年第02期

    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作家在处理人类经验的问题上也都有马失前蹄欲盖弥彰的不足和致命弱点。现在我想象余华是一个手拿软尺丈量中国人心灵腹地究竟有多深有多宽有多广的测量员。在那似乎永无尽头的丈量中,一个人的耐心、细致还有热情,以及一个人的洞察幽微了然生死的本领、目光还有智慧,都势必承受着巨大的人性考验和精神精密度的测量。问题是,...

  • 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胡殷红 刊期:2006年第02期

    胡殷红: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你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这两部作品的气息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 危险的欲望化叙事

    作者:傅逸尘 刊期:2006年第02期

    在当下的作家里,大概不会有谁还会像古人那样把小说当作“小”说来看待。但我们所读到的一部分当下小说所表现出的作家的小说艺术观念与美学价值追求,却并不能表明当下的作家们真的把小说当作了“大”说。我如是判断的理由是,当下的小说创作不但没有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先锋文学”的那种锐意探索创新的追求,

  • 虚名浮利的散文

    作者:张联 刊期:2006年第02期

    本是文学中最能体现文雅俊逸之气的散文,现已被功名利禄的“文明碎片”剥蚀得遍体鳞伤,苦不堪言。超凡脱俗、出神入化的品格和魅力愈来愈少,智慧觉悟谈不上,甚至连激情和冲动都懒得勾兑。代之以琐碎絮叨,浅薄无聊,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堆砌其中的脂粉气,裹藏于内的市侩气,不一而足。你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精明,市场看好什么,国际流行什么...

  • 韩国青春剧的流行元素

    作者:杨晓铃 刊期: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韩国的青春偶像剧迅速发展。不仅在韩国国内,而且在日本、中国、新加坡以及整个亚洲都风靡一时,一些经典剧目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埃及和阿拉伯半岛。

  • 青春剧需要青春叙事

    作者:刘笑谊 刊期:2006年第02期

    青春,是活力、激情、希望的代名词,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个阶段。青春时光记录了成长的过程,铺设着成长的轨迹,经历了青春的少男少女能够记住这段时间里发生过的点滴并将其珍藏。年岁逐增,当人们从繁忙中安静下来,有时间打开封存了多年的记忆的“酒窖”时,青春,必会随着记忆这个“木塞”的开启而散发出诱人的醇香。

  • 从韩国青春偶像剧的超现实性看其叙事策略

    作者:赵航 刊期: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以一种蓬勃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上开辟了一方不小的天地。《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韩剧在央视的热播、以《蓝色生死恋》和《冬季恋歌》等为代表的韩国青春偶像剧在中国及亚洲所产生的轰动都成为韩国影视艺术魅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 启事

    刊期:2006年第02期